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巧用历史漫画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巧用历史漫画
摘 要: 历史漫画是一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重要教学材料,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大胆地采用历史漫画。在运用历史漫画的过程中,教师要严谨有度,既要多方查证漫画的信息,所选漫画又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同时,教师也应常在学生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优秀的学生作品既可作为教学材料之一,又可激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创作,从而通过灵活巧妙地运用历史漫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漫画 选用建议 课外延伸
2015年年初黄牧航教授在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及其读者的新年寄语中写道:“青灯黄卷,留住我们的民族记忆;声光电画,迎接历史教育的未来。”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当前历史教师的职业担当和应具备怎样的业务能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历史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历史、培养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的责任。所以关注历史课堂,是在关注教师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有效地传承历史,让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感受情感的传递。激发情感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而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历史教学更应关注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教师应该钻研如何应用“声光电画”的多元教学材料,传承“青灯黄卷”的民族记忆。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灵巧地运用历史漫画,能够高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情感,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一、历史漫画应作为历史教学材料之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声光电画”已经进入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①这里向教师传递一个理念,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面对纷繁的资源,应当大胆发掘、谨慎选取切实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材料。图片资料,恰是其中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材料。美国学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片,能给予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的重要凭据”,是“培养学科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②。以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教材123页选用了180幅图片,足见图片在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必须看到,尽管图片在历史教材中所占比例极大,但是历史漫画这一类型的图片几乎是没有的。历史漫画属于图片资料的一部分,因其表现手法幽默、诙谐、夸张,富有趣味性,所以往往更能吸引学生。仍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她讲述的是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学者周鲒是这样评价漫画在近代史中的地位的:“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漫画就是历史深处的看门人。”“漫画是比真相还要真实的证据,揭示着古老帝国在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中的轨迹。”③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漫画家都是头上长角,手上拿刀的。角用来顶撞横行霸道的权势;画笔则像刀一样锋利,毫不留情直指各种各样的黑暗。这是漫画很重要的特性。”④从上述角度看,历史漫画实则是史料的一个种类。历史漫画的创作者通过诙谐夸张的手法,表达他们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态度。他们既宣传真、善、美,又鞭挞假、丑、恶。将历史漫画合理运用于历史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和课堂更饱满,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他们喜爱的漫画形式,从单纯的享受视觉冲击上升到主动探究漫画背后的深刻寓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图片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历史漫画的特点和性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谨慎选取部分历史漫画,以更贴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二、教师对历史漫画的选用应严谨有度
教师对历史漫画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是严谨而有度的,不可滥用。笔者不避浅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三个选用的建议。
1.教师应多方查证漫画信息。笔者在设计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内战烽火》(以下版本同)这一课时,挑选了几幅漫画。对于所选漫画的信度,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查证。其中有一副四联漫画《虚伪的和平》(图一),作者是著名的漫画家蔡若虹。蔡若虹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一批经典的、有影响力的漫画,《虚伪的和平》就是其中一幅。由学者黄远林主编的《百年漫画》将其收录其中,并标注该漫画发表于1946年⑤。如按照《百年漫画》所载,《虚伪的和平》正是用来讲授重庆谈判的教学材料。但经笔者进一步查证,《虚伪的和平》经吴志荣考证,实则发表于1949年,反映的是1949年国共两党在北平进行的谈判⑥。重庆谈判是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争取内战的准备时间,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方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国共两党达成了“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北平谈判是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谈,双方拟定《国内和平协定》。最后,南京国民政府却拒绝签字,北平谈判宣告失败。如果不细加甄别,将此漫画用于讲授重庆谈判,就犯了史实错误。
2.教师选择的历史漫画应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漫画家们创作的记录历史的漫画何其之多。但教师应谨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历史漫画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漫画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进行漫画展览。教师选择历史漫画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选。漫画的数量不在多,但每张都应有效,均要说明一个问题。以第17课《内战烽火》为例,笔者在讲授重庆谈判这一知识点,选取的三幅漫画分别是《磨好刀再杀》(图二)、《窃贼和他的老板》(图三)和《重庆谈判》(图四)。
图二《磨好刀再杀》揭露了国民党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真面目。图三《窃贼和他的老板》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是站在美帝国主义的肩膀上摘取中国人民胜利的果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漫画,辨析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其真实意图是什么?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什么?蒋介石是否违背了人民的意愿?蒋介石发动内战取得了哪些支持力量?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要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训练。
图四《重庆谈判》这幅漫画的内容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暗流汹涌。在台面上,两党握手言和,但在台底下,国民党却将枪口对准了共产党。可以说,漫画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图五是一幅老照片,内容是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和蒋介石言笑晏晏、举杯祝酒的情形。从构图上看,图四和图五有神似之处,相似的场景,相同的人物方位。不同的是,漫画将一片欢乐平静的和谈氛围下隐藏的波涛汹涌表现了出来。这幅漫画的寓意虽与图二类似,但将它与图五同时呈现,却能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将图四和图五进行对照,意在将当时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面临的复杂局势以轻松和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当两幅图同时出现在课件上时,很多学生不由地发出笑声。但笑过之后,学生在分享感受时,认识到共产党人为争取和平民主,不畏凶险,敢于深入虎穴。如此便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知到中国共产党的大智大勇,发挥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3.可以引用由学生创作的优秀历史漫画。学生创作的历史漫画当然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使用。同样的知识点,展示同学的作品,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刺激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例如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时,选用了往届学生的作品《烟来财空》(图六。该漫画被选登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编的2015年版《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优秀学生作品)⑦。学生在感受鸦片给中国带来了无尽伤害的同时,也对创作能力表现出赞叹,更有一些学生对创作历史漫画跃跃欲试。
三、课外延伸,展示历史漫画的魅力
随着广州市多元化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推动,历史漫画创作逐渐成为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历史学习与表达形式,每年市、区教研室都会开展学生作品征集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的历史漫画创作是有效的课堂延伸活动。学生将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付诸画笔,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搜索资料、查阅相关书籍、展开想象……完成漫画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锻炼学生调查问题、整合信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综合实践过程。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提出三点建议。
1.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知识性的指导。学生因知识能力有限,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科知识的错误。教师应及时提出并指导学生修正。例如一位学生在创作《甲午中日战争――》(漫画一)时,用五星红旗代表中国。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于1949年。学生错误地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使用了五星红旗。在学生的认知中,五星红旗代表祖国,却完全忽略其出现的时间和寓意。而且这个问题并不鲜见,在同一次漫画创作活动中,出现了好几幅犯了同样错误的作品,如《吃“披萨”》(漫画二)。对此,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指出外,还要整理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下一次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时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2.鼓励全员参与,但全员参与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对部分学生而言,创作漫画是有趣的。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必然有部分学生不喜欢绘画。勉强不爱画画的学生动笔画漫画,违背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表达历史的初衷,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那么不喜欢绘画的学生,就不可以参与活动了吗?英国学者朱莉娅?墨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如果有的学生不喜欢画画,你可以给他们一些图片,供他们挑选,并且鼓励他们在每幅图片中配上说明文字,告诉读者相关的故事情节。”⑧教师可以让不喜欢绘画的学生为同学创作的漫画添上文字简介,当然也可以让他们帮助同学一起收集资料、提供创作建议等。例如,某同学为同桌创作的《甲午海战?邓世昌》(漫画三)配上了这样的文字介绍:“1894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9月,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战况激烈,我方海军英勇战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在致远舰中弹过多,弹药即将用尽的时刻,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最后,致远舰被击沉。邓世昌与2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光绪帝为此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两人创作时,共同查阅资料,齐心协力。实际上,他们收获的远不止一幅漫画作品。总之,只需明确一点,就是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共同体验,从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合作的乐趣、创作的自豪。基于上述目的,只要有利于全员参与,大可不必拘于单一的形式,或独立创作,或联合创作,不一而足。
3.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历史漫画应是“创作”,而不是“临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创作”的概念认识不足,临摹了一些网上的作品。教师应该向学生厘清“创作”和“临摹”的区别,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可以参考其他作者的作品,但不宜过多模仿。
四、结语
历史漫画属于图片资料,也属于史料的一个种类,而且历史漫画的特点和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贴近。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推动,历史漫画作为幽默、诙谐、夸张等手法表达历史的一种形式,已经日渐走入中学课堂。教师应该大胆将历史漫画列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之一,以使课程内容更饱满,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在使用历史漫画的过程中,要谨慎选取,不可泛滥,使用的漫画不求数量多,但要确保每一张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此外,还应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鼓励学生发掘历史漫画的魅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历史漫画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教学材料,教师应当灵巧地运用它,发挥它的多重功能,增添历史课堂的深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②郭井生.图片史料的应用――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J].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0.③周鲒.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④周鲒.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⑤黄远林.百年漫画(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6-9.⑥吴志荣.解放战争时期两幅漫画的史实考证[J].百年潮,2013(8):62-66.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3.⑧(英)朱莉娅?墨菲.历史教学之巧[M].张锦.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3.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周鲒.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黄远林.百年漫画(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6-9.[5]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6][英]朱莉娅?墨菲.历史教学之巧[M].张锦.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吴志荣.解放战争时期两幅漫画的史实考证[J].百年潮,2013(8).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 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 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 导历史教学。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 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 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 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 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 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 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程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是必然的,它是由敌我双方矛盾的根本特点及其 变化的总趋势决定的。但是,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的具体时日,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胜利哪一天到 来等等,又具有偶然性,它受着国际国内许多复杂条件的影响。总之,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 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二、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象,去粗取精,分析总结,得 出历史的本质东西呢?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 东西存在。如古代世界史上,阿拉伯人从原始游牧民族直接通过建立国家过渡到封建社会,而日耳曼人是在摧 垮了西罗马帝国后在其废墟上直接建立了封建国家,它们都未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表面看来,这是超越了历 史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阿拉伯人也好,日耳曼人也好,在他们建立国家之前其原始社会 就已经开始解体,同时在征服比他们先进得多的民族时又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进而才直接跨越了 奴隶社会,建立了封建国家。也就是说,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 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 的东西。同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 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 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 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 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 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 学目标的实现。
三、处理教材应注意内容决定形式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 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准确了,才能产生优化的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 特点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 后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 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使用投影仪、录音、录相 等电教手段),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参观各种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事迹展览)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 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优化教法应采众法之长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 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 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如有的历史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声情并茂,“情 境教学法”能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多种立体教学手 段,结合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已之长,避己之 短。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对低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 或情境教学法,以激起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却要多启发思考,增加思维深度,教会他们学习历史 的方法。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 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 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同样,歌颂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或鞭鞑奸贼等 则应慷慨激昂,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演讲。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纲要法、联 系对比法、演示法等。所谓“因境而异”,即因教学情境而异。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 以不同的教法。如教师课前准备了电教手段(录音、录像、投影等),但恰巧遭遇停电或机器故障,教师就应 随之进行相应调整,或采用“激将法”,启发读朗好的学生将历史材料继续读下去或结合历史课本中丰富的插 图进行讲解,或在小黑板上进行图表法演示。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谈话 法“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善 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最后形成适 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指导学法应明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观动因是内因,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外因。内 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内、外因这种关系,教学方法的优化,就不 只是指教师的“教”法的优化,还应包括学生“学”法的优化。以此审
视当前的历史教学,便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个误区:一种是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纯 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旋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片面 地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另一种是教者也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采用“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所谓教法,是指教 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法,就是学习学科知识的基 本规律、基本方法。教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就历史学科来说,具体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要学”变为“会学”。教学中力求注意历史学科学习规律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优化,努力改进历史课教法以适应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实的方法和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只有达到学生“会学”境界的教法才是好教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产生了对历史浓厚的兴趣进而掌握了历史课的学法,教法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 的效应。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 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 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 导历史教学。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 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 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 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 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时势造英 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 人物、时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顺应潮流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持久战,总的过-1 社会,建立了封建国家。也就是说,被征服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搭起了一 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 的东西。同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 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 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 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都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实际上它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前者是顺应民心,推动了历 史的前进,而后者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维护已趋没落的腐朽封建制度。同样都是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却是 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明清则是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其本质也在于前者充分施展了知识分子才华,后者却 让文人禁锢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之中。通过比较以上这类表面相似的现象,就不难看出它们不同的本质,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通过以上这类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教 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初中历史漫画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初中历史漫画
[2006年福州市]从下图中你所能得到的信息是
A、美苏争霸 B、日本成为经济强国
C、出现了众多跨国公司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点评解析:
历史漫画是历史学习的好帮手,它以艺术的夸张手法让我们形象的了解和理解历史现象乃至本质。此类型的试题活泼、亲切,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相信在以后的命题中,还会频频出现。解答此题时,最大的干扰项是A项,正确解题的关键还是通过图片获得有效的信息。图片中右侧是“俄罗斯”,发现这一点并结合相关知识,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另外,用此漫画来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是欠严谨的。原因有二,一是此图直观上看是军事上的亮相,好像说,只要军事上强了,就是世界一极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二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并没形成定局,所以从此图中不能看到“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改为当今世界“一超多强”更相符一些。
举一反三:
平时在学习中,注意收集、欣赏一些历史漫画,并有意识的与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在欣赏时,尤其要培养对细节的观察能力。
海初一数学试卷第1页(共6页)
第五篇: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内容摘要】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一直是历史教育改革中颇受重视的一环。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故在教学中应教材史料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兴趣能力
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阅读历史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巧设问题
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精心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其中包括文字史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这些资料与历史知识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是对历史知识的诠释和展拓,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尽量挖掘其内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剖析,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细致地启发、诱导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把平铺直叙的结论教学变成跌宕起伏、疑难重重的探求过程,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如《法国大革命》一课中,关于《人权宣言》的意义和其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教材正文部分对此只字不提,学生很不解。在教学中,就要利用教材上节选的《人权宣言》内容资料,精心设计思考题:(1)“自由”针对的是什么?“平等”针对的是什么?(2)“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又意味着什么?(3)法国资产阶级的理想追求是什么?(4)《人权宣言》发表有什么意义?(5)在法国大革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经过分析讨论,学生自然得出: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 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进步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旗帜。
二、精心准备,巧妙补充教材外的史料激趣探疑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史料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甲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不可重复性、既往性等特点,再加上传统教学手段等因素,都使历史学习显得枯燥乏味,这势必遏制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遵循直观性的原则,适时适量适当引入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物图片、历史人物图片、手迹、名言、代表作品、故事、录音、视频等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情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课堂一开始就象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思维就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就会主动地探究学习。
如:《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一课,在导入时可用矛盾《子夜》中的一段材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才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引导学生思考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他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通过这则材料和问题学生探究兴趣浓厚,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
2、史料要有思考性,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选取有思考性的材料,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以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启迪,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讲《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中的百家争鸣时,就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归纳出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材料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材料三:“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墨子)
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的基础上就概括出孔子的政治思想观点“仁”,老子的观点“无为”,墨子的观点“兼爱”、“非攻”、“尚贤”。学生们不仅对这些思想家及其思想观点掌握得很好,而且培养了史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解决重难点问题也有事半功倍之效。
3、史料要有典型性,能深化学生认识历史知识
要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上要注意史料的典型性,即选择的材料能说明问题,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比如讲《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时,为了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对于欧洲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给学生提供了马克思的原文史料:教材中的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经过史料的阅读,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三大发明在近代中国的情况如何?在此,不妨补充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段极具讽刺含义的话语,学生中西对比,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三、紧扣教材,合理布置史料作业研习提升
教材上、课堂上、练习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前呈现的史料都没有区
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史料,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显得很有必要,如:
(1)表演历史话剧《杯酒释兵权》。
(2)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洋务运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引用史料作答。
(3)编撰历史小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4)阅读有关《中国著名帝王传(图文版):武则天传》,结合小说及相关电视剧,分析讨论小说、野史中的武则天与正史记载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作业,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求学生要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选读史书,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主动去获取信息、发掘信息、归纳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自觉、主动研习史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能优化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资料
1.薛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点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2001、5
2.洪流.如何提高“史论结合”能力《中学生导报》2002、12、10
3.王增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学》2003、4
4.陈冠华.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清华历史教学》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