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地图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精)
历史地图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的历史地图运用的基本情况。还针对教学中的历史案例如何运用和历史地图在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一、内容提要: 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
2.做为一种特殊教材,历史地图册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可通过历史图册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
间的基本工具。
下面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在各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下运用地图册教学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历史地图册对提高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
二、初中地图册应用研究案例
七年级历史地图册的运用: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这门新学科,所以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主要方向,地图册的合理应用就能解决
这一问题。这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摆脱小学生爱看图画的那种习惯,所以对图画的东西比文字的东西更感兴趣。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合理恰当运用地图册。
片断一:在讲述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6页观察《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然后就观察结果以谈话方式进行交流。
打开地图册,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华大地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很广,一眼就会看出我们课本上要学的元谋人、北京人等人类遗址,当然我们已经了解这些知识了,所以看起来很直观,那么学生到底怎么样呢?这就得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合理利用地图册了。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利用地图册的:老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国远古人类很多,最主要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等。
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在黄河流域、元谋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生: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发现在今天的云南元谋县。
生:我国远古人类比较多、分布广,从北到南都有,它们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生: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学生们沉思了一会,马上就有同学举手了。
生:这里水源充足。
生:水可以浇灌田地,发展生产。
生:有水的地方植物生长较好,可以为早期人类提供大量维持生命的食物。如:野菜、野果子等。
生:有水的地方环境好,生存方便……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没有凿渠引水的技术,只有借助自然条件进行生存,水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大多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又能折射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再想一想。
生:人在自然界面前没有办法,只能依赖自然界的给予生存。生:说明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借助自然的力量生活。趁热打铁我紧接着让同学们把地图册翻到第 5 页,观看《亚非文明的初现》图,让学生们在图上找到亚非文明的初现地,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生:人类早期文明区所在地都有河流流经。生:它们都在北半球。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是大江大河孕育了早期人类的文明。生: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说的非常好。此外,四个亚非文明区大都在北纬30~40之间,这里属于北温带,气候适宜,降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既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案例二:在讲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课文中有一个框题:比一比: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我出示了一组打制与磨制石器的教学挂图,请学生观察后及时加以点拨:首先让学生们从外观上去观察发现。学生们异常活跃,很快答案便从他们的小嘴中蹦了出来。接着我又请同学们猜想两组石器的用途、种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哪一组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为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同学们便将问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参看课本第9页半坡出土的《鱼纹
彩陶盆》图和第19页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让学生从彩陶盆的里外并借助不同的视点观察后提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 生纷纷猜测道:盆子、盘子、碗、碟子 问:它上面有什么? 生猜测道:鱼、鱼网、线条、鸟、人头 问: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道:打鱼为生、用符号记事。问:盆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底黑边,是彩陶。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半坡人有了一定的审美观。生:半坡人掌握了烧制彩陶的技术。问:当时人们用这些陶器做什么? 生:盛粮食、祭祀、煮东西、做灶具
生:打水、盛水、储藏食物
问:陶器可以打水、盛水,这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学生疑惑猜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8页参看汲水用的彩陶瓶和课本第8页的《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学生似有所悟。
其中一生说:人们不必住在河水边,远离河流也能生活。
另一生:人们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居所过定居生活。我点了点头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思维并大加赞赏,没想到同学的思维竟然这样丰富和开阔。………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将历史填充图册打到第 5 页看习题 2 比一比 《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像图》并思考:河姆 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经 过分组讨论、交流在我的指点下从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方面找到了 答案。在学生们的答语中明显地看出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同 学们虽然语言略显稚嫩但已注意到了我国南北方的环境不同及东西 部的差异。通过学生们对两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可以 看出他们已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片断三:在讲第 3 课《华夏之祖》时当讲到黄帝和炎帝时,结合 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和传说故事,我请学生对照黄帝像和炎帝像问:黄 帝和炎帝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为什么他们的穿着装束却很不一样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众说纷纭、想象万千。由片断二和片断三可以看出图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原始居 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两个案例中,学生表现出了 无群的想象力。我则在教学中依据几幅图片,通过设置一些互为联系 的小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通过学生的猜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驱使学生思维经常处在一种 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 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探究 事物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也不失为培养学生
思维创新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历史填充图册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功效是值得一提 的。它与历史地图册相得益彰,从而更能在教学中让地图发挥最佳作 用,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所使用的 填充图册中,我感觉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相 配套的填充图册是最让人有感觉的、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弥补了 历史地图册中插图较少的缺陷,并且借助插图给学生观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园地。它所设置的练习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上下 功夫,也充实了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该图册最大的亮点,也是我在教学中最为关注和欣赏的部分。诸如七年级上册的填充图册 中的各显其能、古物寻踪、古物探究、资料探究、试一试、练一练等 栏目的编排的确让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的巩固与获取上,更 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比较分析能 力的训练与养成。如填充图册中让学生根据出土的《山顶洞人制作的 骨针》图,看能推断出什么?让学生观察分析《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 布》图,看能得出哪些推断?让学生根据《北京人生活场景想像图》 编写一解说词;让学生根据《都江堰示意图》为参观者介绍都江堰; 让学生根据人物图像为人物写出简介等。综上所述,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窥一斑而见全 豹。在运用图册教与学的过程中,地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 趣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于地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地图的能力,更主要 的是使学生学会了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则通过对图中描 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隐含于图中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解释和说 明问题。掌握了这样一把认识空间和开启社会之门的钥匙,则有助于 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历史地图作用 的最大发挥更多的还在于我们的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用好历史图册 这个课程资源; 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历史图册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 识、发展能力;如何让历史图册成为会说话的工具。为此,我们的历 史教师在课余之际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地图素养,在教学中一定深入 挖掘历史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积极培养 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捕捉信息、分析问题、获 得知识;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感
到困惑不解时,能为学生解疑释难,为学生铺路搭桥;通过地图能综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 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协助学生习得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无从下 手的局促,让学生学会循序渐进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并让学生 在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学史兴 趣。我想这也是历史图册编著者和出版社的初衷吧。此外在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还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地图教学,让历史地图 在一图多样、一图多用方面能更好地得以开发和研究、拓展,为学生 开放型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更多地尝到读图的乐趣; 也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为生动、充满激情和挑战。最后希望相关部门 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开发一些更为丰厚的别具韵味、科学性、实用 性于一体的历史地图资源,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神采奕奕……
第二篇:班班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班班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陕西安康岚皋 张永贵
摘要: 随着“班班通”设备在中小学的普及,初中历史课中应用“班班通”进行教学也越来越普遍。这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效地推进了中学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推动了师生的共同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班班通
历史教学
情境
兴趣
作用
一、“班班通”设备能让历史老师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粉笔和黑板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其容量和呈现方式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为了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绘画、板书,这都耽误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也很累。而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有着强大的存储和调用功能,可以使用电子笔进行操作,呈现方式快,能面向学生进行,随时可以关注学生的动向;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白板上随意利用各种应用软件,随意的使用工具库中的各种工具,如手电筒、抹布、橡皮擦等,像在黑板上一样可以自由的书写和勾画,对讲授的重点内容进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在白板上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内容,对听课的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运用视、影、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知认识。在板书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班班通”技术能起到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作用。板书设计是一种常见而且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运用“班班通”技术进行操作就非常简便易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课件存入电脑,在上课时通过课件的展示,将教学的知识点、板书设计体现的更加清晰,使整节课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教师还能把多层次、多方位的知识内容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认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这种技术优化的历史课堂教学结构具有灵活、快捷的特点。
二、利用“班班通”引入有趣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在历史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班班通”教学为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学或互学的关系,同时多媒体教学也给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便于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班班通”设备,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论辩情境、影像情境等,每个好的教学情境都会引起学生的愉悦甚至激动。在教师的引导下,都会形成一个教学高潮、一个闪光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如在教学《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就运用电子白板展示了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此次会议的精神实质和重大历史意义。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把昨天和今天作对比,理解“伟大的转折”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我又用多媒体播放了影视片段《四渡赤水》,用动画展示了红军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不得不艰难行军二万五千里的路线图。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真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从而体会到长征精神的伟大。接下来让学生谈和平年代怎样传承长征精神就水到渠成了。自然会今昔对比,感到幸福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也要发扬长征精神,去创造新的文明。
三、利用“班班通”设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情趣 学生的课堂参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直接与兴趣相关。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时与空。就“时”而言,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今天的我们不可能穿越,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和体验。从“空”来讲,即地理“空间”,而学生又往往缺乏空间概念,因此很难向学生表述清楚。另外还有抽象的概念也难以理解,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现状。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史实叙述或描绘,其意境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如赤壁大战的浪涛拍岸、刀光剑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式的血肉横飞、硝烟弥漫、尸体随处可见的一个个不同的历史画面,等等。历史教学单凭教师枯燥说教很难使学生对内容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化静为动,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兼备,声情并茂,从此创设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多媒体所创设的历史情境,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历史教材的内涵。
四、用“班班通”补充大量的资料,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另外,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有限都决定了讲述时与教材的要求偏差甚大,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当多媒体技术与之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而自从有了“班班通”这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后,我们可以从网上搜寻到许许多多与教材相关的影视素材。由于这些影视资料既直观,又经常将某些感兴趣的内容讲的很详细,教师只需要将突破的重难点问题与教材的整体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接受。比如,演示动态的路线图;自己制作的历史动画;播放碟片、录像、电影等形式的历史动态画面等等。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同时“班班通”能将理论知识感性化,再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为学生领会较大难度的历史知识创设了条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总之,现在这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以电子白板为主的教育媒介,为中学历史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通过它,使教学过程安排的更加紧凑、有序,有效利用了有限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通过它,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省了教学时间;通过它,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通过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它是教学手段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教育科学不断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力强,能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它可以集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经验,能显著提高效率,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2】
杜红.让“班班通”成为历史高效课堂的助燃剂【j】,山东教育,2010,(35).
第三篇:刍议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刍议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能使历史教学在多媒体这一技术的影响下向学生呈现出一幅幅充满浓郁历史气息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图景。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媒体是一种集悦耳动听的声音、栩栩如生的图片、精彩灵动的视频、五颜六色的色彩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它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设备进行教学,从而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开展“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这一设备向学生展示一幅幅有关青铜器的精美图片,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仔细地观看大屏幕上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并想一想、说一说你们对青铜的理解。”有的学生说:“从孔雀石这种天然矿石中提炼出铜这种金属物质。”有的学生说:“青铜是红铜与铅、锡等的合金。”接下来,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青铜器的发展历程这一知识。教师让学生观看“青铜刀”“铜镜”等图片,并让他们说一说我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什么地点。再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夏朝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情况。有的学生说:“夏朝时就有了鼎、爵等青铜器。在讲授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状况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九鼎八簋的图片。在讲授青铜器的特点以及用途时,教师通过播放乐器、兵器、礼器、农具等类型的青铜器图片使学生明白了青铜器种类繁多的特点以及知道了青铜器可以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广泛用途。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讲授有关青铜器的知识,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如诗似画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利用黑板、粉笔等教学手段以及工具只能以简单机械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创设出如诗似画的教学情境。如果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这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创设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开展《盛唐气象》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如诗似画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盛唐的恢弘气象以及雄伟气势。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盛唐不仅仅是唐朝最为鼎盛的时期,还是整个中国发展史中最为繁荣的时期。下面,让我们先通过倾听《霓裳羽衣曲》这首著名曲子的方式来初步感受一下盛唐的气象与辉煌。”于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这一设备向学生播放了《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的渲染下,在飘逸轻盈的舞姿的感染下,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热情被瞬间点燃。当音停、乐止,教师把鼠标轻轻一点,《忆昔》著名的古诗便展现在大屏幕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说一说这首诗歌展现了怎样的图景。当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点击鼠标,下一张写有“学习目标”的幻灯片飞快地映入学生的眼帘。这张幻灯片把本节课的三点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在讲解盛唐的农业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简车”“曲辕犁”“水利工程”等图片;在向学生讲授唐代手工业时,教师则让学生观看精美的花鸟纹锦、如冰似玉的青瓷、类雪似银的白瓷、绚丽多姿的唐三彩等图片。在向学生介绍盛唐的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时,教师则通过多媒体这一技术向学生展示了王孟、李杜等著名诗人的诗篇以及颜体柳体等书法作品。由此可见,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还能创设一种如诗似画的教学
情境。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把烦琐的知识系统化
与其他科目不同,历史这一学科包含了诸如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历史意义许多繁杂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繁杂的历史知识做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理与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系统的认识,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认为,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集图片、音像、色彩于一体,能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以及作用。比如,在开展《盛唐气象》这一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技术把课堂小结展示给学生。当教师打开幻灯片的那一刻,盛唐气象的各个知识点便以更加系统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一节知识共有经济繁荣、民族交往、社会风气、文学艺术等四大部分,而每一部分下面又包含了许多个细小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节的知识有了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再比如,为了使学生对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或者查阅资料的方式搜集相关的图片以及资料,并把搜集的资料制作成课件。等到上课时教师播放给学生:经济上的作用、政治上的作用、军事上的作用等等。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对这些繁杂的历史知识产生立体的、层次性的理解,使他们理解这些历史知识所包含的历史规律,进而真正地为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注入
力量。
总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如诗似画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烦琐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如此一?恚?初中历史教学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卢立新.尊重规律合理定位,走出历史多媒体教学误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2]高桂时.小议多媒体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J].学周刊,2014(5).编辑 段丽君
第四篇: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姓名:王巧侠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沟镇单楼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适当的将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作用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影视作品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影视作品进行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关键词:影视作品历史教学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在这一思想课程的引领下,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将历史题材中的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以此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一、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形成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我在讲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开始便播放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该片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拍摄的文献纪录片,通过寻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见证者、侵华日军老兵和大量历史遗迹,真实记录了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屠杀三十多万人的大屠杀惨案这一历史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暴的凶残本质,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一幅幅日本侵略者屠杀我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画面,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也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二、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的知识内容和问题,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和不易解决的问题,教材重点及难点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适时、恰当运用电影、电视等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可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有不少同学提出: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创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告终呢?为此,我播放了《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敌、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三、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是在阶段学习任务或者新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手段、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运用历史影视作品,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景,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例如我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知之甚少,因此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性也根本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中综合电视剧《孽债》:知青们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抛下了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孩子,千里寻父、千里寻母的孩子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给父母新的家庭掀起巨大的冲击波。该剧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正是那个**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现在的实际,学生们深刻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要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作为历史教师还要有恰当的使用方法。
第一,在引进影视作品的时候,要认真选择材料。目前,虽然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风靡全国,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差不多搬上荧屏,如《三国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太平天国》、《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凡是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较好途径。但其中专门为教学拍摄的影片为数很少,而且大部分影片是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表现,即在以基本的史实为客观依据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和情节虚构,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影片进行认真选择。应当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能适合教学需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教材重难点的影片。除了以纪实性为主的纪录片、专题片外,如讲《中国古代史》,可选《上下五千年》;讲《中国近代史》,可选《中国近代风云录》;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可选《士兵日记——战纪实录》。还可以节选部分电影片断,但要注意向学生讲清影片中所存在的与事实不相符的内容,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选择的影片《甲午风云》,要对片中把爱国将领刘步蟾描写成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给以纠正,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对严重违背历史真实的影片,最好不要作为教学资料播放。
第二,教师在运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必须把握好课堂时间。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引进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固然很好,但它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历史教科书和教师的课堂讲授。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历史影视剧的时间不宜太长,要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录像分析、理解、掌握问题。这样,一节课45分钟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利用3-5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是利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结合录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三是利用20-25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录像,让学生思考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将播放录像与解决问题交叉进行。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利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只有把它与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冯国超主编:《世界上下五千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明翰等著:《外国历史常识》(近现代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3)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近、现代部分),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第五篇:历史社团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历史社团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吴海燕 盐城市初级中学历史组
内容摘要: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激发至关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社团组织学生以实地参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学生竞赛、图片展览、学生动手制作、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自我探究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文以一线教师的校本实践活动来浅谈了社团活动的大致活动内容方案,社团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也谈到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社团活动 实践性 开放性 综合性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效率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 学生愿不愿意主动自发的去学习,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活动能力,我们的社团诞生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社团组织学生以实地参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学生竞赛、图片展览、学生动手制作、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进行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自我探究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的社团——明史言政社团成立于2005年9月,在成立初期,本着自愿的原则,我们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在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招募新社员。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我们制定了社团的活动章程。为了让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展示才能的平台,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我们逐步还社团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立了学生机构,由学生竞聘上岗。
一、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我们广泛征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课题,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开展的主要活动如下:
1、带领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走进身边的历史。如:我们的盐城中学校园。这里有正北楼(抗日战争时期抗打五分校的遗址),有瓜井(三国时孙权的父亲孙坚做县丞时组织挖掘)。参观海盐博物馆,了解我们的家乡——盐城的历史,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也更加爱我们的家乡,爱我们的校园。
2、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点编成歌曲,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谱曲或是利用学生喜闻乐唱的歌曲来填词,让学生看、唱结合,动口动脑,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并帮助他们记忆……也可以通过搜集历史歌曲,从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重大事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视听和演唱历史歌曲,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我们称之为“歌曲历史”。
4、历史上涉及到的古代科技发明,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制作。比如: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体验。
第一步、收集材料,分组调查、探究,获取信息。通过小组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史及拓印的方法,并对获得的资料做记录。
第二步、利用材料,分组讨论需要的材料、工具及制作方案。
第三步、分工合作:携带工具和材料、打印字体、雕刻印刷、制作纸盒、装裱。
第四步、精心设计字模、版面,动手制作。
5、社会调查实践,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家中长辈、展示家中老照片等具体形式来进行实践,从活动中深深的感受到改革的春风无处不在,吹到了我们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
6、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到实时政治的一些活动(如海峡两岸关系展望、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还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辩论会等等。
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和拓展了学生的课内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养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历史社团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
1、实践性,即“活”“动”性原则
历史学习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历史学习必须同实践联系,否则历史就失去了“以古为鉴”、“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了。历史社团活动必须立足于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只有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搜索资料和处理信息,才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的活动为: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调查。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投身于周围的社会生活中,从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着手,访问、调查、查阅资料,再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其它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整理,写出了很多有见解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讨论、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观点,交流调查结果。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认为历史也是可以体验的。通过这次活动,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性是活动课的重要特征和有效途径。
2、综合性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就其学习内容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就要求历史社团活动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综合,淡化学科体系,围绕研究的问题,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认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们的一次活动叫《西安游记》,让学生模拟导游,从建筑、绘画、书法、古墓、雕塑、美食、等等方面来介绍西安这座城市的情况,还由于这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极感兴趣,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面很广,也大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了我们社团活动的综合性。
3、开放性
社团活动应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开放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活动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和爱好者的多方面要求,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们的兴趣和特殊需要。活动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活动过程当作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例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指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选择研究方向,然后分头组织材料,阅读、上网查、图片,以学生们为主体,然后分别整理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拘一格育人才。
4、合作性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社团活动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合作性。没有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沟通,就难以完全高质量要求的课题,也难以体现活动课的目标。所以,活动课的上课方式多为小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5、知识性和趣味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能也不可能奢谈能力的培养。当然,社团活动给予学生的知识,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课的学习,达到活动的目标,课题的趣味性不可忽视。
社团活动不仅加深和拓展学生的课内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而且还渗透了思想教育和情感价值观教育,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了快乐,激发起了他们了解历史,探究历史,追寻历史印迹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在明史言政社团发展中也存在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1、部分学生收集和获取的资料还很有限,对史料的运用及表述历史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锻炼;
2、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胆子还不够大,社团活动容易成为一些积极分子的舞台,有些学生仍然是以观众自居,而不是主角。
3、社团的人员较多,分两个阶梯教室活动仍然一个班有75个人,所以在组织活动时,秩序和纪律很重要,在这方面还需要想办法.四、历史社团活动要想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需要注意的改进方法,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历史社团活动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历史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地参加历史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3、必须使历史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历史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又决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历史学习,教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历史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社团活动我们真正的搞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让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