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之我见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感受。我相信,通过我校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将会探索出更过的运用模式。我更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乡土历史资源将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
第二篇: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果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或教学只围绕课堂和课本进行,那么新课程的要求将无法达成。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需要对乡土资源、校本资源、图书馆及网络等课外资料充分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教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究其的运用方法,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64
历史教学和乡土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对丰富民族情感、民族智慧、人文典故及历史知识充分包含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伦理性、知识性、社会性及人文性。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能够促进学生显著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其文史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能够对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弘扬,使国民素质显著提高[1]。
一、在历史课堂中对乡土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必要作用
历史学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质,导致它拥有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影视资料及文字资料等,其获得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参观访问、社区、学校、传播媒体及文化机构等。因此,乡土教材的人文魅力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乡土人文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人文,对社会科学魅力充分领悟,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2]。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相关途径
1.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新课程将“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明确提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使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展个性、学会协作、学会学习、合作交流及自主探究。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对两者契合点努力寻找,并对两者实现有效融合的教学种类、教学方法、深化途径和拓展途径积极探究,促进历史内容综合性显著加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相关模式
1.对“乡土文化之旅”活动积极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积极主动探究,对乡土文化大力弘扬和继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充分展示,例如名人演讲稿、历史舞台剧表演、历史诗文朗诵及调查日记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实现自觉学习,促进其历史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2.对乡土文化阅读课积极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的开设能够使学生阅读范围扩大,促进学生阅读视野拓宽,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同时在阅读中能够促进他们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厚。鼓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相关文章积极阅读,通过乡土文化对学生的情感积极熏陶和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乡土人文,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豪感和亲近感,更加热爱家乡艺术、历史和大自然,同时能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充分领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未来发展[3]。
3.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对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资源,使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更加丰富。此外,教师在对过程方法和知识技能积极传授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要有机地联系国家和世界的“小历史”和“大历史”,要在教学的相关环节积极渗透乡土文化,并在历史教学期间使其贯穿始终,以促进统一整体有效形成。
四、对运用原则充分把握,加强对教育人文性的重视度
1.灵活多样性。教师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期间,需要对相关方法合理应用,例如主题的选择,积极研究专题,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更好地感受社会生活,有利于获得来自于书本外的相关资源和知识;对乡土文化中的名人事迹积极采访,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探究,对艺术造型保持欣赏的态度,对家乡饮食文化和历史文化充分感悟,并对民族的传承积极探究等。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对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使得学生对自然风光充分感受的同时,还能通过心灵对家乡之美合理解读;能够与诗文、名人、文物、古迹及自然等进行对话,除开阔视野外,还可以加厚文化底蕴,促进语文素养显著提升[4]。此外,积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青少年使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2.学科整合性。地理课和历史课均存在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相关史地知识积极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形象化和具体化部分抽象知识。为此,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应当积极整合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使它们实现相互融合和相关渗透,促进学生情感教育显著增强的同时,还可以使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相?P目标要求有效达成。此外,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培养,视野得到开阔,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促进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有效提高,使健全人格积极形成。通过合理途径积极整合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能够促进地理教学和历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5]。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地区历史文化认同也包含其中。教师应当将乡土历史文化向学生积极传播并充分展示,将乡土资源教学努力抓好,从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乡土资源有效发挥,实现对相关知识充分传授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和认同家乡历史文化。只有做到真正的热爱家乡历史文化,才可以培养自身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热爱,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沈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3(8):131.[2] 宋云.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中外交流,2017(47):85.[3] 江洁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新课程(中),2013(8):120.[4] 茅志明.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4(15):186.[5] 马毅.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以梧州为例[J].读书文摘,2017(23):321.
第三篇:浅谈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浅谈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两年前我接到8年前一个学生的电话,“老师,黎平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1934年12月18日”我回答了他,当问及原因才知这天他去参加一家央企的面试,就是这道题把他拦到了。打完电话后作为历史老师的我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考试大纲的影响,在教学中总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诚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和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都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将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把身边带有着芬芳泥土气息的人、事、物等资源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获取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又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故本文是近两年来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历史的体会。
一、乡土教材引入课堂的原因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动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
初中历史教材的知识比较简单,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因此在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更赖性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初中的历史课程,从学生的身边入手,以身边的历史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形象具体的历史到理解历史,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做好情感价值观教育
在新课程的要求提及到“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在历史课堂中融入乡土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家乡的历史认知中国的历史,从家乡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巨变,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怀,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黎平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从明末何腾蛟支撑明末一主三王到曙光之城黎平会议文化,从天下第一侗寨到万人侗歌,从精妙绝伦的刺绣和织锦到惊心动魄的斗牛节黎平的每一处都让你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气息“月是故乡明”,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引入这些乡土历史,将让学生更深入认识黎平,自觉爱护和守护自己的城市,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3、依靠乡土,扩展历史教学的方式,丰富历史课堂内涵
将乡土历史与历史课堂相结合,通过对教学课堂的创造性设计,利用材料、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现,用题目训练等方式形象呈现,可以也改变单一的历史教学方式,扩展历史教学手段,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活跃课堂氛围,让中学的历史课堂更多元化,更充满魅力。
二、乡土历史在历史课堂的运用
(1)作为课程的导入素材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让学生投入大容量的高中历史课堂,将乡土历史形成为新课的导入素材是适合的方式。如讲述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我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侗家房屋一般为木结构的外廊式“干栏”楼房,屋的下层饲养家畜,二楼三楼住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使学生联系、比较等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乡土历史资源既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历史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红军长征时,可引导学生参观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湘江战役后,部队锐减过半。红军在敌人重兵前后追截堵截的情况下,处境异常危险。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由湖南通道近入贵州,红军攻下黎平。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当我介绍到此时,看到学生目不转睛的盯我,于是因势利导地问“黎平会议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它与遵义会议有和联系呢?”细心观察的陆同创同学从展厅中找到了答案“焦点是关于红军进军方向问题,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西进贵州、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建议…”没等说完宋晨宇抢着回答“黎平会议是党和左倾错误作斗争的重大胜利,从思想路线上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从而揭开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观察、感受、体会、感悟这段历史,使学生加深对红军长征的印象。可见学生不仅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思想境界也得到升华。学生不仅对家乡充满了自豪感,而且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乡土教学收到了双重效果。
“月是故乡明”,将乡土历史与初中教材相结合,可以丰富历史课堂的内涵,扩展历史教学的方法,以身边的历史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大历史,帮助学生转变思维角度,让学生以史明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将黎平乡土历史的运用范畴扩大,从而形成爱家乡、爱民族、乐学习的共鸣,创造出有特色的历史课堂模式。
第四篇: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所谓乡土音乐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包括声乐和器乐等。我们认为,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音乐和文化知识的新平台。
关键词:音乐资源;课堂教学;乡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56-01
所谓乡土音乐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包括声乐和器乐等。我们认为,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音乐和文化知识的新平台。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一方面有利于扩展音乐教育内容,加强对幼儿进行民族情感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乡土音乐是人民情感的寄托,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富于生活气息,也寄托了文化的情思,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就是乡土文化的灵魂与思想。将乡土音乐艺术引入小学音乐教育,让学生从课堂上认识本地区传统精神文化的结晶,使之热爱本地区文化艺术,这能使保护和承传民间艺术落到实处。其次,通过开发和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音乐教材,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部分音乐教学内容都是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没有本省、本市、本县的音乐作品。并且,在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中,还有一部分音乐作品艺术技巧过分深奥,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但是,乡土音乐则不同,它是立足于本土,反映本土民俗习惯,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艺术特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文化和艺术上有其深刻的内涵,是一种无法被同化或取代的教育资源。学生对这些音乐资源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将把乡土音乐资源合理地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将这些音乐与教科书上带有共性的其他教学内容形成互补,更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感。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应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音乐资源,教师根据课本的相关课时,在音乐学习的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中,有针对性地展开音乐学习活动。
一、感受与鉴赏
瑞士音乐家和教育家达尔克罗兹(1865—1950)曾经说过:“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 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基础环节。教师应注意搜集有关音频和视频资料,通过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表现乡土音乐的代表曲目,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使学生在获得完美视听享受的同时,激发其对乡土音乐的热爱。教师的旁白和提示,应简明和生动,富有启发性。对多首作品进行欣赏时,还应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其不同的处理方法与审美特质。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激发他们听赏乡土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乡土音乐老艺人、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作为“活性资源”引进课堂,或者以讲座或演出的形式开展鉴赏活动,让学生感受纯正的乡土音乐的魅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乡土音乐的氛围。
二、表现
在学习乡土音乐的课堂上,让学生长时间坐在座位上听音乐,效果不一定理想,因此,表现是让他们进入主动参与状态的重要环节。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是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创造
所谓音乐创造,其实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音乐材料对音乐的再创造的一种活动。教师把这些民间口头传唱、学生熟悉的乡土音乐素材记录整理后拿到课堂,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重新填词,鼓励学生即兴创编。教师通过修改、总结、评价和旋律学唱,在课堂上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创作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组织班级联欢晚会和学校联欢晚会等不同的平台组织学生表演乡土音乐的小节目,让学生在回味无穷的课余生活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又达到创造和承传家乡音乐的目的。
四、音乐文化教学
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集中体现在音乐与音乐相关文化上,它是最直接,最有用的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方法之一。通过音乐文化的教学,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受音乐,从而不断促使学生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当地乡土音乐的产生、继承和发展状况。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和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使学生对家乡文化由知之不多到十分熟悉,由表及里地了解,由感性及理性地体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挖掘整理乡土音乐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
总而言之,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资源,有利于扩展音乐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优秀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性质和价值要求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第五篇:浅谈扬州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利用
浅谈扬州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利用
摘 要:教师应将乡土历史穿插在全国通用历史课本中讲述,以全国通用历史课本为主,乡土历史为辅。讲述乡土历史的目的:一是普及乡土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二是对全国通用历史课本进行补充,使学生对历史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关 键 词:中学 历史教学 新课程 乡土历史
乡土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看得到、容易很快接受的知识。新课改将乡土历史看作是极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提出了一项活动建议,即“搜集有关社区(或家乡)的历史材料,考察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乡土历史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扬州乡土历史教学现状
目前,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初一年级就发放了《扬州历史》的乡土教材,但是到了初三中考前才使用,且有一定的考试范围提供,教师只是根据中考的考点在书上进行勾画,对于考试以外的内容很少去关注。学生对乡土史的了解,不是通过教学,而是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获得的。
由于各学校的初
一、初二历史专业教师的匮乏,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
一、初二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很少有教师结合《扬州历史》乡土教材来讲授。这就使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历史无法走进学生的视野。
二、乡土历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丰厚。在春秋,两汉、隋唐以及明清时期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本文尝试以扬州地区的历史遗迹为例,促进乡土历史和北师大版教材的衔接,以求丰富素材,引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1)、春秋争霸和邗沟的开凿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将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春秋争霸”这一内容时,简要的指出吴王夫差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开凿邗沟,并且筑邗城于蜀岗之上。因和乡土历史联系,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小诸侯国众多的分裂时期。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汉广陵王墓 扬州因两汉文化而著名,讲到汉朝时不能不提到扬州。扬州是汉朝初年分封“同姓王”时藩王的封地,先后建立过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等藩国,汉墓几乎占遍扬州周边的山峦,其中最著名的是汉广陵王墓。
通过课前调查大部分同学都没听说过汉广陵王墓时,我对其做了介绍: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地处蜀岗古城遗址南缘,展出的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墓葬,刘胥是汉武帝刘彻的第六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距江苏省扬州市45公里处的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上,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发现了刘胥及其王后的两座大型墓葬。由于当地开山凿石,造成山石松动,不利墓葬的就地保护。后将汉墓迁至扬州汉墓博物馆。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定国都于广陵。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但其图谋篡夺帝位。他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学生认识到汉初分封的王国对中央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是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过渡到课文的正文部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和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陵前,有扬州学者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
隋炀帝这一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与扬州这座城市的渊源关系以及大运河与扬州城市兴衰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乡土史教育的机会。通过展示“隋炀帝陵”的图片导入《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一课,隋炀帝在皇位上的14年中,这位短命的君主始终忘不了扬州,先后三下扬州,直接把这里当作了帝家。据说,他三下扬州的过程中,龙舟绵延两百余里,单是船队的纤夫就有8万人,两岸还有20万骑兵护送。可谓乐极生悲,最终,他也在江都被部下所杀。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扬州城外的一掊黄土,还有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展示大运河扬州段图片,指出大运河对于扬州这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城市的重要性。联系现实指出今天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天下之盛,扬为首”与唐城遗址博物馆
扬州唐城遗址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冈之上,城廓明晰。几百件唐代出土文物,风采依旧。让您感受大唐文化的风采,领略盛唐扬州的繁荣景象。
唐代扬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经济地位已经超过了长安、洛阳,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在讲课文唐代“社会经济繁荣”这一目时,可以列举扬州的繁荣情况,位于大运河和长江交汇之处的扬州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来自各地的货物在此集散、贸易,是中国东南的第一大都会,是造纸业、造船业、制锦业和铜镜制造业中心,也是盐业、茶叶、药材重要的集散地。教师可展示图片扬州出土的“打马球图铜镜”,指出这是我国紧存的两面有关打马球图案的铜镜。
(5)、“扬州繁华以盐盛”与个园
清代康雍乾时期,由于扬州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基地和清王朝南北漕运的咽喉,扬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在讲“明清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时,讲到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引出安徽商人中很多是盐商,清代扬州是重要的食盐集散地,富可敌国的安徽盐商们很多都住在扬州城里,生活在全球最富庶城市里的盐商们又过着一种怎样的日子呢?这是当年远在北京的乾隆皇帝想知道的事情。与隋炀帝一样,这位满清皇帝也酷爱旅行,他一生中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扬州游玩。乾隆皇帝离开扬州后,当地的盐商找来颐和园白塔的工程图纸,按照原样建了一座真正的白塔。这就是今天瘦西湖白塔的由来。近代,一个以盐而兴旺的城市衰落了。今天,扬州的盐商为我们留下了个园等精致的园林宅院建筑,作为扬州城市的名片继续发挥出它的价值。
三、开展乡土史教学的途径
1、学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里的乡土历史读物、历史地图、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对丰富学生的乡土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2、历史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扬州市和周边县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这些都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利用假期参观这些历史遗迹,加深其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3、社区历史资源。历史见证人、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乡土历史素材。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中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对家乡的了解。
4、历史音像资料和网络。学生上网查询各种历史教育网站,文献记录片和影视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这些是乡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乡土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与现行教材有机的融合。一般情况下,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应是学科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材料,而不应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防止喧宾夺主,从而影响或打乱正常的教学内容。
其次,从目前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仍是进行乡土史教学的主要阵地。但是,乡土史教学决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实践活动。
再次,要注意鉴别乡土史料的真伪。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料时,应该加以分析和鉴别,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例如,关于瘦西湖白塔的由来的历史传说,显然掺杂了一些虚构成分。教师不妨加以解释,这从侧面反映了扬州盐商的富甲天下,以及扬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
五、开展乡土史教学的意义
1、乡土史教学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乡土史是感兴趣的,因为乡土史是他们身边的历史,与他们的距离最近,几乎是触手可及,当然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另外乡土史有相当一部分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趣味性很强的东西,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2、加强乡土史教学,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有效途径。
只有对家乡充满了爱才会引发出对民族、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的爱。乡土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看、去听、去感受家乡的古今变化,体验家乡的沧桑岁月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3、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普遍不被学生重视和喜爱,其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加之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从而感到枯燥无味,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地方历史知识,则可缩
短空间上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效果非常好,是对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
诸多理由让我们相信,加强乡土史教学很有必要。但是,目前乡土史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把学习历史教科书和乡土历史结合起来,把各个不同阶段的乡土资料补充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兰著:《扬州导游词》(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6)朱福烓著:《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