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热爱家乡人人有情,建设家乡人人有责。“乡土文化资源”,指地方性的本土化的各种教育资源。凡是在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心理品质等教育中,可供教育者或被教育者利用的一切本土化的东西,均可称之为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乡土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有利于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乡土文化资源,把乡土文化资源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会更好地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课前5分钟激情展示和课前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在教学《迷人的欧洲风情》(《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资兴的哪些风土人情?从资兴旧俗、婚姻嫁娶、生辰寿庆、丧葬祭祀等方面说说。学生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是不是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一样?我们到迷人的欧洲去看看,体验那里的风情,好不好?这样,教学过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或其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设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引入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办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例如:教学《 世界真奇妙》(《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我用课件出示资兴兜率岩溶洞、程江口丹霞地貌图片,学生被那些鬼斧神工的擎天石柱,集奇、险、怪、幽于一体的程江风光所吸引。世界真奇妙,但奇妙的不光是这些地形地貌,还有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接着,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师生共同探究奇妙的世界,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去过资兴哪些景点?你觉得家乡哪里最美?然后,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介绍家乡的一些风景名胜:资兴古八景、东江湖风景旅游区、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程江口丹霞地貌胜景等旅游景点,通过课件播放,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初步认识。
这样,通过巧妙利用乡土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品德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物产多》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们资兴有哪些特产?主要出产什么?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天地。在讲《家乡的风味小吃》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兴有哪些风味小吃,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说出了家乡的很多美食,而且还说出了家乡的许多特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同时也通过这种有意义的调查研究,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之,乡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优化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更是存在众多的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机会,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乡土化的可能,每个知识点只要用心挖掘,都可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实施传统美德——爱家乡教育。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园、回归自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最终会走入学生的心中。
第二篇: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所谓乡土音乐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包括声乐和器乐等。我们认为,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音乐和文化知识的新平台。
关键词:音乐资源;课堂教学;乡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56-01
所谓乡土音乐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包括声乐和器乐等。我们认为,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音乐和文化知识的新平台。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一方面有利于扩展音乐教育内容,加强对幼儿进行民族情感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乡土音乐是人民情感的寄托,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富于生活气息,也寄托了文化的情思,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就是乡土文化的灵魂与思想。将乡土音乐艺术引入小学音乐教育,让学生从课堂上认识本地区传统精神文化的结晶,使之热爱本地区文化艺术,这能使保护和承传民间艺术落到实处。其次,通过开发和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音乐教材,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部分音乐教学内容都是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没有本省、本市、本县的音乐作品。并且,在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中,还有一部分音乐作品艺术技巧过分深奥,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但是,乡土音乐则不同,它是立足于本土,反映本土民俗习惯,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艺术特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文化和艺术上有其深刻的内涵,是一种无法被同化或取代的教育资源。学生对这些音乐资源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将把乡土音乐资源合理地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将这些音乐与教科书上带有共性的其他教学内容形成互补,更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感。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应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音乐资源,教师根据课本的相关课时,在音乐学习的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中,有针对性地展开音乐学习活动。
一、感受与鉴赏
瑞士音乐家和教育家达尔克罗兹(1865—1950)曾经说过:“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 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基础环节。教师应注意搜集有关音频和视频资料,通过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表现乡土音乐的代表曲目,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使学生在获得完美视听享受的同时,激发其对乡土音乐的热爱。教师的旁白和提示,应简明和生动,富有启发性。对多首作品进行欣赏时,还应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其不同的处理方法与审美特质。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激发他们听赏乡土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乡土音乐老艺人、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作为“活性资源”引进课堂,或者以讲座或演出的形式开展鉴赏活动,让学生感受纯正的乡土音乐的魅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乡土音乐的氛围。
二、表现
在学习乡土音乐的课堂上,让学生长时间坐在座位上听音乐,效果不一定理想,因此,表现是让他们进入主动参与状态的重要环节。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是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创造
所谓音乐创造,其实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音乐材料对音乐的再创造的一种活动。教师把这些民间口头传唱、学生熟悉的乡土音乐素材记录整理后拿到课堂,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重新填词,鼓励学生即兴创编。教师通过修改、总结、评价和旋律学唱,在课堂上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创作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组织班级联欢晚会和学校联欢晚会等不同的平台组织学生表演乡土音乐的小节目,让学生在回味无穷的课余生活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又达到创造和承传家乡音乐的目的。
四、音乐文化教学
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集中体现在音乐与音乐相关文化上,它是最直接,最有用的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方法之一。通过音乐文化的教学,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受音乐,从而不断促使学生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当地乡土音乐的产生、继承和发展状况。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和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使学生对家乡文化由知之不多到十分熟悉,由表及里地了解,由感性及理性地体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挖掘整理乡土音乐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
总而言之,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资源,有利于扩展音乐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优秀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性质和价值要求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可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整合,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炼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 整合教材资源,提炼学习内容,是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种整合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把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又可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教学《大自然发怒》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在这危急时刻、灾害无情人有情这单元内容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时,面对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和智慧。我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当时各种新闻报导、图片、网上资料等材料,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很快就如身临其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情感体验。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形象的现实生活,延展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来源于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儿童耳熟能详乐于学习的、且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更深入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品德,是每位品德学科教师的职责。如教授《从一滴水说起》时,首先播放一些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山水之美,紧接着演示水源污染的图片课件,教师:这些污染的现象你们身边有吗?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牵引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让学生谈自已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告诫人们什么。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视角由“我们”身边拉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黄河水资源污染情况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提醒同学们思考:我们要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呢?随后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中来,通过观看一些同学在水龙头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课件,通过讨论交流:看了这段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再通过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边人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学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污染水、浪费水的行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够避免那些行为,学会保护水资源。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营造教学氛围。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师在选择开课环节时,就要精心的提炼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倍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品生课堂不再枯燥、抽象。因此,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例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知道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如果只凭课本的内容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我利用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地缺水的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缺水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看完后学生们震惊了,啊,还有这样的地方,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有的说:老师把我们这边的水给他们运去,这时我趁机提出我们这里会出现水危机吗?同学都说不会。这时我追问一句:真的不好吗?请同学看关于水污染的课件,看后分组讨论积极汇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与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因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这才能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动形象。
第四篇: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果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或教学只围绕课堂和课本进行,那么新课程的要求将无法达成。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需要对乡土资源、校本资源、图书馆及网络等课外资料充分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作为一种补充教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究其的运用方法,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64
历史教学和乡土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对丰富民族情感、民族智慧、人文典故及历史知识充分包含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伦理性、知识性、社会性及人文性。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能够促进学生显著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其文史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能够对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弘扬,使国民素质显著提高[1]。
一、在历史课堂中对乡土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必要作用
历史学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质,导致它拥有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影视资料及文字资料等,其获得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参观访问、社区、学校、传播媒体及文化机构等。因此,乡土教材的人文魅力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乡土人文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人文,对社会科学魅力充分领悟,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2]。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相关途径
1.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新课程将“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明确提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使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展个性、学会协作、学会学习、合作交流及自主探究。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对两者契合点努力寻找,并对两者实现有效融合的教学种类、教学方法、深化途径和拓展途径积极探究,促进历史内容综合性显著加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文化历史资源有效运用的相关模式
1.对“乡土文化之旅”活动积极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积极主动探究,对乡土文化大力弘扬和继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充分展示,例如名人演讲稿、历史舞台剧表演、历史诗文朗诵及调查日记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历史内容实现自觉学习,促进其历史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2.对乡土文化阅读课积极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的开设能够使学生阅读范围扩大,促进学生阅读视野拓宽,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同时在阅读中能够促进他们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厚。鼓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相关文章积极阅读,通过乡土文化对学生的情感积极熏陶和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乡土人文,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豪感和亲近感,更加热爱家乡艺术、历史和大自然,同时能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充分领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未来发展[3]。
3.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对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乡土文化资源,使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更加丰富。此外,教师在对过程方法和知识技能积极传授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要有机地联系国家和世界的“小历史”和“大历史”,要在教学的相关环节积极渗透乡土文化,并在历史教学期间使其贯穿始终,以促进统一整体有效形成。
四、对运用原则充分把握,加强对教育人文性的重视度
1.灵活多样性。教师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期间,需要对相关方法合理应用,例如主题的选择,积极研究专题,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更好地感受社会生活,有利于获得来自于书本外的相关资源和知识;对乡土文化中的名人事迹积极采访,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探究,对艺术造型保持欣赏的态度,对家乡饮食文化和历史文化充分感悟,并对民族的传承积极探究等。在对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对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使得学生对自然风光充分感受的同时,还能通过心灵对家乡之美合理解读;能够与诗文、名人、文物、古迹及自然等进行对话,除开阔视野外,还可以加厚文化底蕴,促进语文素养显著提升[4]。此外,积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青少年使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2.学科整合性。地理课和历史课均存在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相关史地知识积极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形象化和具体化部分抽象知识。为此,学习历史课程过程中应当积极整合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使它们实现相互融合和相关渗透,促进学生情感教育显著增强的同时,还可以使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相?P目标要求有效达成。此外,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充分培养,视野得到开阔,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促进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有效提高,使健全人格积极形成。通过合理途径积极整合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能够促进地理教学和历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5]。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地区历史文化认同也包含其中。教师应当将乡土历史文化向学生积极传播并充分展示,将乡土资源教学努力抓好,从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乡土资源有效发挥,实现对相关知识充分传授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和认同家乡历史文化。只有做到真正的热爱家乡历史文化,才可以培养自身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热爱,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沈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3(8):131.[2] 宋云.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中外交流,2017(47):85.[3] 江洁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新课程(中),2013(8):120.[4] 茅志明.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4(15):186.[5] 马毅.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以梧州为例[J].读书文摘,2017(23):321.
第五篇: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定稿(范文模版)
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的一种意识形态。乡土文化富有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有人文性、知识性和伦理性。职高的政治教育不是凭空而生,而是与乡土文化背景紧密相联系。上虞乡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也造就富有上虞特色的政治教学方式的产生。教学新大纲中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虞乡土文化与政治的课堂教学结合正符合这一人文性教育的要求。本文通过上虞乡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上虞乡土文化等两方面阐述。教师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熏染,激发学生对家乡上虞的热爱,唤起国家的政治自豪感,培养建设上虞的接班人。
一、上虞乡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对上虞传统文化再继承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同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虞人的尧、舜是中华孝德文化的伟大创始人,舜亲自倡导家庭中应遵循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孝德,自古孝德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果课程教学能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上虞文化知识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师生在感受上虞文化这个过程中,能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和品格,加深上虞传统文化、乡土的亲和感。
家乡是我们生命的发源和发展的发源地,学生了解关于自己家乡上虞乡土文化的同时,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政治素养。在学习中重温上虞乡土文化,继承和发展上虞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争取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传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双赢。
(二)上虞教育现状的需要
现阶段,大多数职高学生是由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高中,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双差生,又处于叛逆期。政治课堂教学如果单一地依赖于教材,忽略乡土文化,偏离生活实际,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会有厌学、叛逆情绪。对于双差生的教育,政治是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的科目。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上虞乡土文化的特色,孝德文化渗透到政治教育中。舜“二十闻孝,三十被举于尧后,为唐尧所用。”上虞人民为纪念他的孝行与功德把他曾回乡隐居的地方称为“隐里”、“百官”。“孝女曹娥”的事迹感动人们,命名上虞的曹娥江以此纪念她。这些都是上虞传统文化忠义两全的人物,他们自身就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能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让学生带有上虞文化中“灵气”与“地气”,对家乡产生的热爱之情和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成长。
(三)塑造学生世界观、提高实践能力的契机
职高学生生活在“德孝“的文化之乡,教师可通过上虞乡土文化和政治课堂教学的结合,利用上虞乡土对学生“近、熟、亲”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对家乡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关注家乡、周围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习惯,进一步达到爱家乡、爱祖国等政治教学目标。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景点、采风,加强学校、学生和社会环境的接触,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社会服务单位广泛学习。开设活动的成员还根据自身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深入民间采风,收集史料、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图片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些实践经验都是学生在书本、教材中的理论获取不到的。
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积极主导者,将富有上虞文化导入政治教学中,培养热爱上虞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人。
(一)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
乡土文化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家乡文化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将更富有亲切感和趣味性。在传授政治知识和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中,形成对上虞乡土文化传统积极的认同感。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和好奇心往往是求知欲的开始。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熟悉的古迹来历或古老歌谣讲起,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政治和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开展课堂小活动,如讲述上虞的的轶事、古迹,或者让学生唱一首上虞民歌等等,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的乡土文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二)开展乡土文化课外活动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慢慢认识到课外活动是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乡土文化的精华,既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又是对构建开放性政治课堂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索。职业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喜欢走出校园的这种方式的政治课。学生在对乡土文化探索中开阔视野,感受到了自然和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更加自觉继承和弘扬家乡上虞文化。
“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落户上虞,通过这个上虞文化发扬光大的契机,教师可以行动带动学生用自身行动行忠孝。上虞民间有“家有不孝,囡难嫁,媳难讨”的说法,不孝的子孙难以在上虞立足,教师鼓励学生践行孝道为父母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事,多和父母长辈谈心。上虞有许多民间修建的庙宇、亭、桥、路、堂、碑、匾记录着无数可歌可泣普通百姓的孝德人物故事。了解“孝德”的历史传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上虞游历、探访这些古迹,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课堂和书本外的生活知识或采访调查乡土自然生态环境。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的兴衰,写出自己心得体会。
此外,在课外活动结束后,由班级精心收集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歌舞表演、调查结论分析、演讲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政治的认识。当然,开展课外文化探究活动不仅讲究活动的开放性,也要以当地的环境条件为参考,以实际的客观现实为前提,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从物质文化条件出发,在活动中突出乡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三)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
北大教授钱理群呼吁“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在认识家乡、爱家乡的情感中升华对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家、爱家乡、爱祖国。上虞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孝德”文化。自虞舜以来,孝德文化代代相传,孝贤人物群星璀璨。度尚弟子邯郸淳所作的《孝女曹娥碑记》,成为上虞乃至中国孝德文化史上的千古美文,民间流传“一帝三娥”故事在海内外美誉度都很高。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究心,引导学生研究上虞历史和文化。上虞的历史名人身上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伟人贤圣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也很大。上虞的“族谱”就很有研究意义,上虞乡村几乎村村有祠堂,家家有祖谱。学生在研究家乡“族谱”更能切身体会到人类的起源及人类在传承中文化、精神在历史中的厚重感,油然产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研究上虞文化乡土教育资源的活动,结合学校特色教育的政治校本导学手册。不仅拓宽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了解家乡的大自然和历史,还使学生培养上虞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联系当今上虞的政治经济感受时代变迁,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无形中加强自我的道德政治素养。
(四)多手段多角度展现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也不是单一的历史,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家乡的地理地形、风俗节日、生产生活经验。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无疑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就生活在上虞乡土文化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上虞,从学生熟悉的上虞社会环境谈政治理论知识,学生更为容易接受,学到的知识很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阶段,上虞地区的教学设备水平普遍有多媒体平台,特别是电子教材和多媒体影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平台采用音、影、画全方位的展现,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上虞文化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多媒体平台可以带学生感受远古上虞文化的发源,拉进时空的距离,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会更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多元的上虞乡土文化风情,打破政治课堂教学沉闷、死板的理论的课堂气氛,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中来,了解家乡、国家的政治文化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媒体的课堂展现多彩的乡土文化,分享上虞、社会、国家的最新讯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能力、热爱上虞乡土文化的人。
所谓“文史不分家”,其实每个学科都是紧密相连的,上虞乡土文化与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同理。上虞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上虞人民聪明才智的灵魂和结晶,上虞民间“乡土大世界”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新鲜和活力。因此,作为职高的教师更应长远地立足乡土文化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是德育的形象化,克服空洞的理论传授,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校园,走进家乡、社会大课堂,探索新型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和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2001 [2] 任顺元.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 郑丽萍.发掘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 [4] 梁云, 杜辉, 胡雪艳等探索历史教学利用乡土资源的新途径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1):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