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进行时事教育大全
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开展时事教育
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光华小学
杨慧萍
摘要:时事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是非常必要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时事教育,首先,要做好时事教学的资源开发,为时事教学奠定基础;其次,要合理进行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的整合,使时事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时事教育 资源 整合 正文:
时事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加深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进行时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时事不太关心,对国家或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知之甚少,即使关心也大都是看看热闹而已,缺少自主的分析与判断,更缺少自主学习时事的能力和习惯。这说明在时事教育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那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时事教育呢?
首先,要做好时事教学的资源开发,为时事教学奠定基础。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共同努力。
教师必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好学懂,加强政治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持之以恒地关注形势发展变化,掌握时事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在纷繁的时事中把握重点,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教材实际,进行合理的开发、挖掘和提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并且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小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等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大事、社会新闻,在认识上、选择上难免会有偏颇,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适时开展展示或竞赛活动,例如每节课课前五分钟进行“新闻评说”或“时事知识竞赛”,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奖赏,培养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调动学生整理分析时事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日新月异的时事。
由于时事资料的收集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所以这方面教师还需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了解学习时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走出收集资料是耽误学习的误区,为学生营造一个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的氛围。
其次,要合理进行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的整合,使时事教学取得实效。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而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个个话题范例,所引用的事例或数据也都是比较陈旧的,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也很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将教学内容向社会拓展延伸,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时事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恰当使用时事材料,开展时事教学,犹如为课堂教学注入涓涓清泉,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使学科教学与时事教育的整合,成为了让课堂教学保持蓬勃生机的源头活水。
让学科教学与时事教学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第一.利用时事新闻,设计有效导入。时事新闻本身具有时代性、新颖性、真实性等,在导入中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目前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战争是在哪里发生的,那里人们的生活怎样,学生根据最近掌握的有关战争的新闻纷纷回答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正在发生着战争,那里的人们无家可归,背井离乡,到处都是饥饿和疾病。可以看出学生对战争问题记忆犹新,并且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这不能不说是课前对时事关注的结果,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更加投入了。
第二、结合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知识建构需要情境支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相关的时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六年级《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参与的国际活动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我让学生分两部分进行,首先讲一讲过去,然后还要讲一讲现在,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当学生们讲到前几天习近平主席及夫人彭丽媛参加联合国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时,大家的情绪都异常高昂,为国家的强大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时事热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了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了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感受身边时事,丰富实践活动。时事教育不仅仅是关心国家大事,也要关心身边小事,这些事看起来不大,但却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对这类时事的发掘、调查、讨论、分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在学习四年级《今天,你安全吗》一课时,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最近在家里、学校或小区里遇到的危险事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危险发生的原因,并且找出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这些隐患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通过大家的交流,学生对身边的安全隐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安全意识,懂得了在学习生活中要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
第四、抓住时事契机,延伸品德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间和空间范围。在时事教学中,利用一些契机,创设条件尽可能将品德课堂的范围向社会延伸,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中得以践行和彰显。六年级《学会拒绝》一课时,课前学生收集到一些时事资料,包括当时娱乐圈一些明星吸毒被公安机关逮捕,还有一些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诱
发犯罪的新闻。课堂中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网络、毒品等的利与弊,懂得了必须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否则,就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在现实中的典型性和时效性,课后我要求学生自己选一个专题,选择一种形式,设计自己的宣传手册。可以独立做,也可以选择伙伴一起做。之后展示自己做的宣传资料,然后以评价作小结。本次课后活动,抓住了时事教育的契机,使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实践中受到教育,学会运用正确实用的方法抵制诱惑,提高了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时事教育的优势,利用时事教育充实品德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活动,拓宽知识面;又要利用品德教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时事教育中的热点或疑难问题。因此将时事教育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顺应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定会让品德与社会课与时俱进,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参考文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二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澧县一完小 胡彩霞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灵、健康心理。结合我多年的品德课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把握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需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
二、再现情境,点燃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三、充分体验,以理导行
由于《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小学生切身的体验,才能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
1.演一演,再现生活。如教学《帮帮残疾人》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深切体会残疾人的内心所需,同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懂得了道理。
2.说一说,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可爱的祖国》一课时,可让学生充分回忆我们祖国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画面。并用多媒体再现“神八升天”“天宫对接”的壮观画面节选,再现“08奥运”的精彩瞬间;展示再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变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3.玩一玩,学会生活。如在教学《认识新朋友》一课时,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通过“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在游戏中,孩子们请朋友品尝自己的食物、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4.做一做,体验生活。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5.评一评,判别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进行讨论、评判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设计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意引导学生辩是非,明事理。如在教学《信息时代》一课时,对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再让学生进行评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通过评一评都能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学中尽量选择深奥的道理能浅显表示的教学方式,采用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延伸,形成品德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思品与社会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校内,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成整体,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营造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安全回家》时,我找些有关交通常识的知识及相关视频和图片来给学生观看。放学后,带孩子们过马路,提醒他们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校内、校外的教育相结合巩固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教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策略,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准确把握小学品德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在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有“会与教师交换意见”、“学会与人交流”、“要自信、不自卑”等内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整体把握,找准切入点,分步实施,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注重营造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真诚沟通
作为一名品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要营造健康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心理术语上称之为“心理相容”。只有和学生极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和教师进行沟通,才能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而做好这些,前提有二点。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兴奋中发现优点,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让学生对你有亲近感,使学生
体验到上课是有趣的,活动是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使思维得到开阔,使潜能得到发展,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教师要充分接纳学生。无论学生的行为举止有多么的不良,教师都不应当排斥和拒绝他们。要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和尊重。
三、寻找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对课程内容加以梳理,才能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珍爱生命》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爱护集体的荣誉》一课,让学生们认识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感受集体温暖,进——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让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观看视频并让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的铁蹄践踏,许多珍贵的、世间罕见的国宝也被列强所掠夺,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中国曾经遭受过的那段屈辱历史。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重现了这段历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从小捍卫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寻找能发扬自己优势、提高自我生活能力的角色。
上课时有一种普通现象,提问学生时,学生讨论热烈,唧唧喳喳的,一旦提问时指定个别回答,就一点声音都没有。即使老师一再强调说错也没有关系,只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行。最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被“逼”出来回答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信主不足,从不敢举手发言,大家应该知道这么一个公式:信心+
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渗透教育一步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而消极、不良的情感若不致意改善,则会阻碍智力发展,形成退缩、孤僻、胆小、敏感多疑等消极的人格特征,甚至有可能发展成精神性的行为异常。因此,满足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尤为重要。而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则能极大的获得情感体验,提高情感因素,使之成为行动的动力。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良好情感,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环境,了解学校历史和了解老师的劳动,我设计了校园寻宝、我的发现、我做老师等活动,通过观察、了解、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活动中真切的感受到校园的美丽,了解到学校悠久的历史和体会到老师辛勤的劳动。在活动后的总结汇报里,有的孩子说:当老师真不容易,要知道那么多的知识;有的说:我没讲几分钟就口干舌燥的,老师一天要上好几节课,真辛苦啊;还有的说:我知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得颈椎骨质增生病了,因为每天要低头改很多作业„„通过实践活动得到亲身体验,才让他们感到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爱,从而激发学生的
爱师之情,这比简单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与责任感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要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许多活动中除了各负其责外,还要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活动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课前学生先分别收集制作不同的道路语言标志图片,在课堂的互相交流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的道路标志代表不同的道路语言,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会了交朋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在开展实践活动今天我当小司机时,学生们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合作,开展活动。在小组内自行调整谁来当交通标志,谁来演司机,谁是交警,然后再在一起共同表演、发现、讨论、汇报,一起制作创造新的交通标志道路语言。这样在活动中不仅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增强了孩子们的责任
感,而且培养了孩子们合作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
四、能够调适自己的心理,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现在的学生大多娇生惯养,挫力差,当自己的愿望一再受挫,紧张状态逐渐积累,学生就会产生愤怒富有敌意的情绪。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兴趣,意志消沉,这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要教育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消除心理障碍。
在课堂中我常利用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教学“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时,我通过小卡片让学生写最近一星期令自己快乐和烦恼的一件事来,然后全部收集起来打乱,再分到每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最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我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各组的表现,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正确的指导,使他们了解人人都有烦恼,只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及时宣泄,做情绪的主人,就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教育学生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小学教师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西街小学
程芳芳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认为,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对少年儿童选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弘扬,是值得每一个德育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德育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
清末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所藴含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教材具体的章节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故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教育。
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和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我会具体谈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
从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利用课堂教学阵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在备课中善于挖掘利用,把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
教学设计要精心。认真研读课标,以教材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巧妙结合,渗透到每节课中。教学方法要多样。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趣味活动,讲故事,各类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三、借助经典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诵读,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明珠。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通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并将其视为立身之本。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诚信和利益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四、让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司其职,合作监督,齐头并进、整体联动共筑教育长城,创造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们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以课堂为核心,让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的教育相互合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存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五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
在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 《品德与社会》是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 有些老师往往照本宣科,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大打折扣。其实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作者旨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形式四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
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
二、这种对知识 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三)优化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四)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