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2010-02-27 16:21:05
一、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而言,我们可以把课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爱为主题,向学生渗透爱的教育的。
如三年级下《家人的爱》,《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来自社会的爱》。四年级上《让爷爷奶奶高兴》,《伸出爱的手》。四年级下《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
如四年级上《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我们的身体》。3.培养学生行为能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如三年级上《我和规则交朋友》单元,《做学习的主人》。4.向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渗透的。
如五年级上《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生活中的民主》。年级上《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中部分内容等。
5.让学生了解简单历史、地理常识的。
如五年级上《江山多娇》,《祖国多辽阔》,《祖国的宝岛台湾》。年级下《蔚蓝色的地球》,《我们的地球村》等。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小学品社课程中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次的规律,从而更有效的改造世界。”所以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在品社课教学中选择适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爱、珍爱生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品社课,可以采用故事喻理法、情境渲染法、讨论研究法、角色体验法等教学方法。而知识性较强的一些教学内容则可以采用搜集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交流汇报法、社会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无论哪种课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对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各种教学方法可以是交互使用的。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使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平时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到的、感悟到的,现将品德与社会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一)故事喻理
这是品社课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讲故事时,除了可以使用教材里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通过正反对照给学生以启发,引发学生思考,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要注意从故事中挖掘道理。
在教学五年级《让诚信伴随我》这一单元时,我就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讨论并续写书中有关诚信的故事,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学生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听故事,讲古今中外诚信的故事,以及续写书中故事等方式,明白了“人无信不立”的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自学书中故事(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这时,船夫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渡过难关。”年轻人看着七个背囊思来想去,最后把“诚信”抛进水里„„)——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出来——讨论:如果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续写故事:年轻人将诚信扔掉后会有怎样的后果。
2、教师讲故事——明理
3、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故事——交流——明理
在这一单元教学时,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故事,可以说是这些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而且每节课学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情境渲染
在教学中通过故事、音乐、语言、画面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在创设的特定课堂环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激发道德感悟,促使品德内化。
记得曾经听过《美丽的生命》一课,教师采用的情境渲染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美丽,从而教学学生珍爱生命。教师首先出示了一段课件,展示有生命存在的生机勃勃的美丽的世界的景象,接着话锋一转,让学生想象假设现在地球上的花枯了,草谢了,动物都灭绝了„„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配以一段音像,凄惨的音乐,悲凉的景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样,在课件的最后再配上一段震撼人心的文字,学生从所看到的情境中明白了世界没有了生命将会是多么的凄凉,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教学效果特别好。
(三)角色体验
要让课堂活起来,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会情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的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让孩子获得体验,通过角色的体验,产生学习兴趣,感悟道理,强化 “知”、“行”统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伸出爱的手》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感受残疾人行动的不便,有的教师采用让学生蒙住眼睛找座位或者玩贴鼻子的游戏,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一只手收拾书包、系鞋带等,这种体验旨在引得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这样的课堂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生活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得到了情感的深刻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以说亲身的体验比教师的说教要有效地多。
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戴“布眼镜”和“纱眼镜”的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眼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首先让学生戴上布眼镜书写自己的名字,当学生拿下眼镜看到自己写的名字如此难看时,学生明白了眼睛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有让学生戴上事先准备好的“纱眼镜”,让学生戴着纱眼镜把大屏幕上出示的家庭作业抄下去,学生自然看不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明白了近视眼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知道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位教师做到了教育无痕,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四)以情激情
人的情感是有感染力的,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共同体验,在品社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动,教师首先必须自己感动。”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应掌握以“师情”激“生情”的教学技巧,用感人的话语、传情的眼神、恰当的手势创设情境,才能鼓舞学生,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共同创设和谐、融洽、符合教学大纲需要的感情氛围,变单调、空洞的说理为情真意切的实例感悟,从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如在教授《我爱我的家》一课的第二个环节“我想我的家”时,我先播放《我想有个家》的音乐,创设家的氛围,然后我说道“老师也有想家的时候,下面听听老师想家的故事吧”。一曲动人的乐曲,激发了学生对家的情感,一个熟悉的话题,诉说这倾诉不完的思家之情,老师把自己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话题和感想,起到了以情激情的目的。如在教授《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我很有感情的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运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书本教学里。所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恰当地选取了一些台湾风光画面,截取了几段国家领导人关于台湾问题讲话的视频,激发了学生对台湾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又如在教学《我的第一次》一课时,利用多媒体介绍汶川地震中那个被截去一条腿的勇敢的爱跳舞的小女孩李月的故事时,学生被深深的感动了。
类似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我们经常使用,如在教授《家乡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地球村》,《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等课时,我们将其中的一些景色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美景不是我们用语言能描述出来的,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条件所限,也很少有人亲身去体验过,所以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学生去领略祖国的,世界的美丽风光,会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生活的情感。
(六)参观访问、社会调查
要想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接触社会。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的教学方法就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参观访问法可以与学校的大队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有目的的通过活动掌握知识,提高认识。社会调查法可以由老师带领、家长带领、也可以自己独立去完成。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授四年级上《安全地生活》这一单元时,刘红艳老师带领学生到消防中队参观,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在教室中枯燥的讲解要有效的多。在教授《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可以让家长带领学生实际去调查一下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应当注意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查前的辅导,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
(七)讨论明理
孩子在面临道德两难的时候,就要进行道德选择,这也是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时机,所以,讨论、辩论也是品社课上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这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辩论等方式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
在教授四年级上《钱该怎样花》一课中“我想要与我能要”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是我想要的,哪些是我能要的,有些东西为什么想要而不能要。通过学生的辩论,使学生明白了我们平时花钱要有计划,要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同时明白了家长赚钱不容易,我们要学会节约。
以上是我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一些探讨,《品德与社会》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确是大社会。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品社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们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品社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第二篇:浅说小学品德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设计
浅说小学品德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设计
小学品德课(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是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和生本理念为指导,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课程实施的价值追求,运用系统方法论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和实践的总称,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法,更关注学生的学法。如,对话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活动教学法,经验交流法、现场操练法、多元评价法、自学探究法、发现法等,都是品德课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同课型的小学品德课,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应该各有侧重。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容结构,笔者将小学品德课大致分为了生活学习型、道德品质型、公民意识型、史地常识型四个基本课型。下面就这四种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设计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生活学习型。这类课型是以教育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品德与生活课。因这类课型教材编排基本以图为主,所以,设计这类课型的教学方法时,要在尊重在教材主题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尊重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起点,通过设置情景体验、经验交流、现场操练、多元评价等教学活动形式,帮助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提升价值观念,自主构建道德意义,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生活、学习能力。
如,一年级上册(苏)《学习真有趣》。本课教学设计的主题是:让儿童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主题下,预设了六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我想告诉你:学习真有趣(借助教材提供两幅图的小朋友学习感受而设计)
活动二:瞧我的:学到的本领可真多(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的交流)
活动三:儿歌告诉我:快乐学习好处多(用儿歌帮助学生明白快乐学习带来的好处)
活动四: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不要退缩,要想办法哟(用一案例启发学生要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活动五:现场试一试,我的写字方法好吗(现场操练写字姿势和方法,实施技能训练,体验学习乐趣)
活动六:评说学习效果,树立更好学习的志向(对照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质量和进步程度进行评价,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述六个教学环节,分别渗透了情景体验、经验交流、现场操练、师生评价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让刚入学的孩子学到了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为今后的有效快乐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的认知基础。
二、道德品质型。这类课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为主要目标,以析事明理为主要教学形式品德教育课。道德品质教育贯穿于小学各册教材之中,但大多集中在三、四年级。如(鄂)三上的《同学之间》、三下的《让我说声谢谢你》、四上的《学会合作》、四下的《我懂得了》等。设计这类课型的教学方法,应多以案例剖析法、故事明理法、榜样激励法、行为评价法为主。通过设计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故事),从中引导学生挖掘出其中的道德意义,然后针对当下社会现象或学生的实际道德表现,进行深入的道德判断与价值分析,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进而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道德意义。
如,二下(鄂)《和诚实交朋友》一课,为了引导二年级学生懂得待人要诚实的道理,并学会在生活中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教师设计了故事明理法。首先选取了《第31个蛋》的童话故事,通过视频展播形象直观的画面和对故事情节的讨论分析,将二年级的学生引向做人做事要诚实的道德境界。接下来设计了具有现实生活意义、且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案例:一位病人患了肺癌,医生一边对病人家属告知实情,一边又安慰患者说:不要紧,只是肺部感染,在医院住一段时间就会好的。让学生评价:医生的行为是不是诚实的行为?
像这样,设计具有价值冲突的真实社会案例,在实际教学中能引发学生对“诚实”意义的深度思考。所谓诚实,就应该是真实地表达主体所拥有信息的行为。这位医生的行为算诚实吗?答案显而易见:医生虽然没有对患者本人说出真实的病情,但他己向家属告知了病人的实情,应该算是一位诚实且有医德的医生,对病人的安慰话算是“善意”的谎言,这也体现了医生对病人的关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诚实善良之人”的道德品质教育目标,就在这两难情景的辩析中得以达成。
三、公民意识型。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际是为培养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性课程。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公德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等内容。这类教材内容多集中在中、高年级。如(鄂)四下《法律护我成长》、五上的《阳光少年知荣辱》、《我有一份责任》等。设计这类课型的教学预案,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带有倾向性问题,或选取最新、最近的社会生活案例,创设多种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主体活动,引发学生的道德舆论,拨动学生道德心弦,让学生获得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道德感悟。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增强其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
如,三下(鄂)《远亲不如近邻》教学目标是:体验和睦的邻里关系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感受不和谐的邻里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危害;树立为创建文明健康的邻里生活而努力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这样四个主体活动:
----精彩回放说一说。同学们,愉快的春节已经悄悄的向我们挥手告别,愿意和老师一起说一说春节时你与邻居间的开心事吗?
----快乐再现演一演。(1)同学们谈了春节期间那么多与邻居相处的开心事,这些事儿真让人感到快乐。你想知道老师家的邻居们相处的情况吗?(播放课件《快乐的邻里生活》:老爷爷们在一起下棋;孩子们在一起打球、游戏;妈妈们在一起打毛衣、聊天等。谈看后感受)。(2)在你平时的生活中,你的邻居们都相处得怎样呢?现在请大家动动脑筋,把你或你家人与邻里相处的快乐事表演出来,愿意吗?
----真情告白评一评。(1)快乐的邻里生活,真是让人愉快幸福。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还有一些邻里关系不尽人意,上周我就收到了一封来信,写信的人曾是老师教过的学生,名叫王丽。她在信中向我倾诉了她的烦恼。你们知道是什么烦恼吗?大家愿意帮帮她吗?(师播放王丽的录音故事。故事梗概是:己读初一的王丽,邻居家的李叔叔三番五次来家里动员他爸爸去买码,他爸爸再也不再辅导她的作业,整天只记得买码,家里钱输光了,妈妈因此经常和他吵架。以前那种祥和的邻里环境、家庭气氛再也找不到了。)(2)在你们的左邻右舍,还发现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呢?
----文明共建做一做。你们想让邻里生活更加有意义,更加快乐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为邻居相处设计几个有意义的活动吧!
上述教例中,教师选取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最新、最近的社会生活事例,并设计说一说、演一演、评一评、做一做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与邻里和睦友好相处”的社会公德意识。
四、史地常识型。让学生了解一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污染破坏等一些共同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懂得世界和平共处的重要意义等,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史、地常识性内容多集中在小学高段的教材中。如,五上(鄂)《我们的祖先》、《博大精深的文化》、五下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六上的《异域采风》、《寻访伟大的古代文明》等。由于此类教材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时空有较大距离,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学情,在学生低起点、容易激发的兴奋点和认知盲点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近世界。特别注重要把静态的教材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的社会信息资源,及时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此类教材的教学设计,应多以目标导学、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围绕教材主题思想提出问题,借助教材和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自主(或合作)探究问题,在探究的基础上发现其道德意义,从中得出有价值的社会观点或结论。
如,六上(鄂)《话说地球》,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的海陆分布及地表主要地形、自然景观等基本常识,初步感知地球是个美丽的星球,从而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以目标导学及探究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预设了四个主要环节:
----课首提出问题,制定教学目标。开课揭题后,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主题提出问题,制定学习目标。“同学们,你们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地球的哪些基本常识呢?”将学生提出学习问题进行随机整理,制定学习目标:(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地表海陆分布;(3)地表主要地形、景观”,并以副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认识地球。本环节是学生自学教材,并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围绕课首提出的问题(即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发现人类对地球的科学探究精神,发现地球的美丽可爱。其探究的主要问题随学生交流时相机呈现:
1、现在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古代人们认为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
2、透过哪些自然现象,让人们对“开圆地方”的说法产生的怀疑?又有哪些大胆的猜想?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3、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4、地球表面真实的面貌又是怎样的呢?(海陆分布、主要地形地貌、自然景观。)
5、从刚才的探究学习中,发现了什么?说说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地球呢?
----回归目标总结,建构地球印象。在课尾环节,引导学生对课首提出的学习目标进行回顾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前提出的问题都弄明白了吗?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呢?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地球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上述教案中设计的目标导学和探究发现性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人们了解认识地球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还让学生发现地球是宇宙间非常美丽的星球,它带给了人类及其所有生命体生存必要的物质条件,从中增强了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及社会意识。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小学品德课上述四种基本课型并不是绝对独立分开的,而是相互有依存,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的。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把握品德课的主题教育意义,体现生活德育、实践德育及生本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有于益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都应该给予考虑,并科学预设,以促进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品德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澧县一完小 胡彩霞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灵、健康心理。结合我多年的品德课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把握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上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需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目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
二、再现情境,点燃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三、充分体验,以理导行
由于《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小学生切身的体验,才能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
1.演一演,再现生活。如教学《帮帮残疾人》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不同类型的残疾人,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深切体会残疾人的内心所需,同时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懂得了道理。
2.说一说,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可爱的祖国》一课时,可让学生充分回忆我们祖国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画面。并用多媒体再现“神八升天”“天宫对接”的壮观画面节选,再现“08奥运”的精彩瞬间;展示再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典型事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变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3.玩一玩,学会生活。如在教学《认识新朋友》一课时,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通过“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在游戏中,孩子们请朋友品尝自己的食物、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4.做一做,体验生活。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5.评一评,判别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进行讨论、评判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设计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意引导学生辩是非,明事理。如在教学《信息时代》一课时,对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针对学生发表的观点,再让学生进行评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通过评一评都能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学中尽量选择深奥的道理能浅显表示的教学方式,采用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延伸,形成品德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思品与社会教育》光靠课堂上参与是不够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课要想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延伸。校内,与各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成整体,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营造参与的氛围,扩大参与的范围。校外,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安全回家》时,我找些有关交通常识的知识及相关视频和图片来给学生观看。放学后,带孩子们过马路,提醒他们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校内、校外的教育相结合巩固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教好《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策略,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为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所以学生们喜欢。但同时,各学科的综合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许多老师所困惑的。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解决问题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某种解释或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制作等途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将怎样来上好课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熟悉教材
从开学拿到教材后,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重组教材,知道哪些内容需要调整;每一个单元需要学生准备些什么资料,提前告诉学生,学生会利用闲暇时间做准备.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处理和运用,可以引发有价值的争论,并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后得到延伸,引发新一轮的发现和探究。
老师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调查较难实现”的问题,反映当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困惑,我觉得造成“调查较难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课前活动要及早安排
1、关照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教师与学生逐步适应。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我觉得,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困难正是生活的开始、教育的开始。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我们可以设想某些生活,但他在学生面前是模糊不清的
2、注重结合学生生活
老师一定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调查的内容,必要时让被调查的老师给学生找一些相关资料,如照片等。调查完成后,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提升,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老师就教材教教材,老师说教式的教学。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环境。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在现有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于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教学资源,通过它,我们正好可以启迪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明白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明白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要做一件事不是那么单纯的。
3、要上好《品德与社会》,就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本身,这样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达到加强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不能枯燥乏味,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激情,吸引学生去学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有一次在讲《家庭的亲情》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参加工作不久,我发现自己得了甲状腺肿大,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手术,几个年幼的弟、妹自愿放弃母亲对他们的照顾,让母亲陪我去做手术。我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晚上在医院的地板上躺着陪我一个月。当我的病好时,母亲和家里的弟、妹也都瘦了一大圈,母亲和弟、妹们的亲情让我心痛不已。我的亲情故事让好几个学生哭了。在我的激情感染下,学生们都争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节课学生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收到的效果当然也是非常好的。
二、以境激情,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灌输,已越来越被现代教学所摒弃,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从感觉到知觉都能有深刻的反映。如果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亲自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以便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出真知,学生把学到的品德和社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自己的认识有质的飞跃。另外,学生还可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调查等,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
李 光 民
徐州市王新庄小学
2009年12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
王新庄小学
李光民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上的说理,而是要以不断扩大儿童的社会生活来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蕴含丰富的道德因素和道德教育为目标以及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交互关系,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养成儿童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激真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1、创设情境,以鲜明、直观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抽象的道德意识只有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为你高兴,与你分担”一课时。首先,在讲“为你高兴”时设计两个场景,意在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景,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以增进友谊。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激发对同学的关心,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格修养,付出赞美收获友谊也培养了自己的大家风范;在讲如何“体会朋友的痛苦”时,我也设计了两个情境:赵一鸣平时可用功了,可是期中数学测试没有考好,他伤心极了;李青的爸爸妈妈都生病了,家里生活很困难,他不想说,因为他怕说了同学们会看不起他。通过这两个情境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了解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分担他们的痛苦,真正理解“患难见真情”的含义。使学生在真心实意地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
2、联系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发学生的真情。如在讲授“我要攀登”一课时,讲了“生活中处处有‘登山’”来唤起学生克服生活中困难的决心。让学生列举班里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的同学,介绍小伙伴中不怕困难的人。大家纷纷列举了张斌同学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许多感人事例。张斌同学由于身体的原因,一只手时常发抖,刚上学时经常拿不住笔,可他不气馁咬牙坚持练习,经过他的刻苦训练笔也能拿住了字写的也越来越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的这种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精神使大家很受感动,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向他那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从而使学生知道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只有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积极勇敢的面对困难,去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总结出“登山”的诀窍,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二、“明是非”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动手能力
1、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道德评价的能力,往往因为好玩而做了错事。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给别的同学起“绰号”,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心;有的同学在学校里做“小霸王”欺负女同学和弱小的同学。在讲授“面对欺负和威胁”时,让几个被起了“绰号”的同学和平时受到欺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有的同学讲自己一直感到很委屈;有的同学说着难过的落泪。通过这些情境体验,学生知道了在欺负和威胁面前如何去寻找解决方法,明白了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中学法、知法,用法律保护自己。那些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和喜欢做“小霸王”欺负别人的学生深感惭愧,当场向同学赔礼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伤害别人自尊的事情了。
2、注重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认知和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好动和玩耍,不能很好的抓紧和利用时间独立完成作业,许多学生养成了经常抄袭的现象。在讲授“抄袭害了谁”时,通过学生中发生的抄袭、花钱请别人代做作业、考试作弊等事例,让学生辨析和认识抄袭是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我重点让他们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在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让他们真正理解真本领不是抄来的。让他们明白抄袭害的是自己,会给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和自我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学生在矛盾的展现中感受和领悟到抄袭的危害。由此改正以前的错误行为和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
三、“导实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1、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讲授“我们的合作”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合作意识较差,而且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和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表现比较封闭,有的表现较为放任。就重点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活动真正体验合作的快乐,采用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例如,在拔河、广播操和篮球比赛等合作活动中,让他们总结合作的经验,明白有些事光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办成的,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办成很多个人办不成的事情。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体会到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离不开合作,只有通过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困难。从而去真正的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及合作的乐趣。
2、随时记录、定期总结,不断鼓励。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其在校表现进行随时记录。同时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平台、家长会等形式,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定期总结表扬一些同学的好人好事。并且在教室内设立荣誉角,对表现好的或做了好事的学生奖励红星,作为在学期末评优时判断是否符合“三好学生”的条件之一。这样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向上,不断进步。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情感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真正地做到“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让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去感悟和体验,使自己的品德教育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