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1: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

第一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

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

龙南中学陈燕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模式可以来源于教学实践,但使实践概括化和集约化,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模式也可以来源于理论思辩,使某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从而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说,从研究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思想、教学规律等问题概括为“教学原理”,是教学论的基础理论部分的话,那么,研究教学模式则是教学理论(原理)应用于实践的中介,它具有处方性、优效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去设计教学, 组织和实施教学。

正如冯克诚先生主编的《最新教学模式全书》(1997年版)中所指出的:模式和模式化是一项工作成熟、规范的集中的和形式化的体现。教学模式即是进行教学工作设计的基本思路框架和技术方法与范式,是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实验研究的总结和概念化,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的技术保障。灵活运用和善于总结教学模式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既是一个教师的成功保障,也是一个教师成熟的体现。

一、关于课型

1.课型的定义和分类

课的类型,简称课型。课型,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中关于课的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课的类别。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在这种意义下,课型与某种课堂教学模式相关。

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区别。

如果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一般分为两类:⑴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教学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教学任务,称单一课,通常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检测课、考试讲评课等。⑵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任务,称综合课,通常用于小学中低年级。

如果以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等,每一类课型又可再分为若干个亚型。例如,自然科学课型中新授课,按内容的不同可再分为:⑴以“事实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⑵以“概念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⑶以“规律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⑷以“联系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⑸以“方法(技能)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等。

如果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分类基点,课可划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课型的分类因基准选择不同有很多分类方法,但不管那种分类都要遵循如下原则:⑴科学性原则,要求根据事物的属性,分类基点(准则)的选择恰当、明晰,分类不重,不漏,不交叉;⑵从实际出发,按需分类的原则;⑶简明,便于操作原则。

2.课型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方法)之间重要的、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这些联系和作用方式的功能大小明显地受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策略的取向不同而区别。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活力的系统,充分调动和激活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使各种课型教学得以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遵循认识论所揭示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是使各种课型教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基本保证。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过程,课堂的交往中,存在两种信息交流和互动,一种是知识信息,一种是心理信息。两种交往形态和两种信息交往内容对各种课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所以,课堂教学的结构有几个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功能。这几个特征是:

⑴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性;

⑵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性;

⑶课堂教学活动的社会交往性。

我们需要选择各学科重要的基本课型,研究和揭示其结构和性质,从而认识不同课型的特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组织实施自觉地遵循和符合课型的特征和要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自然科学新授课几种课型的结构的同异比较如下表:

3.课型的特征和对教学的要求

特征是事物的全部属性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本质属性,特征的表述应是简约的、具体的。

课型的特征是由课的性质、任务、结构和功能决定的。

这种课型特征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⑴让学生掌握与基本操作技能有关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操作技能的基础。如要学会操作键盘就要先认识键盘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键、主要功能键的位置和功能。

⑵基本操作教学,教师必须先向学生作出正确的操作程序和准确动作的示范,示范要先作分解动作,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领,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练。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错误,通过反馈矫正,直至掌握操作要领,形成基本技能。

⑶科学、合理地安排操作技能的整套训练是基本技能教学成功的关键。整套训练是在单项的分解训练的基础上组合而形成的,包括整套训练的目标、内容和程序。整套训练还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一般可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整套训练以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为目标,使学生获得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坚实基础,终生受益。

⑷组织练习训练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可多运用分组竞赛等方式,激发练习的兴趣,克服训练枯燥而产生的心理及行为障碍。

认识和掌握不同课型的结构和特征,目的不在于为教师提供固定的模式,而是使他们了解课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的方法,认识不同类型的课的结构、特征和作用,以便他们能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创造性地安排和设计不同的课,组织好每一个单元以及整门课程的教学。

1.模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词义来源于“模型”。《辞源》中对“模型”的语义解释有三:⑴模型,规范;⑵模范,楷式;⑶模仿,效法。“模型”最初本义是指一种用实物做模的方法,词义拓展后,有模范,示范,模仿的意义。后来,模型由实物模型发展为非实物的形式模型,最普遍使用的是“数学模型”,即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用数学符号、图形表示数学问题,即称“数学模型”。后来,这种非实物的形式模型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并使用“模式”这词。例如,文化模式、教育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这个时候,“模”包括了实物模型的意义,“式”包括了形式、样式的意义。“模式”一词兼容了实物与形式两大类。

模式的范畴,包括实物模式和形式模式。形式模式包括语义模式、数学模式、图象模式等。

对各种各样的模式的研究,发展成“模式论”,模式理论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一门重要分支,模式方法已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去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便于较好解决问题。模式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排开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本质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模式方法要求,把事物的主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现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模拟、测量和理论分析。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1972年他们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提出教学模式是“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该书还系统地介绍了22种教学模式,首次采用了较规范的方式进行分类和阐述,最后归纳成信息处理、个人发展、社会相互作用和行为教学4大类教学模式,即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控制教学模式。稍后,美国学者冈特、施瓦布等在《教学:一种模式观》(1990年)中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构造课堂环境,对能力、兴趣、需要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组织的过程。教学模式则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由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必须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目标、内容和对象的各种教学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会选择和运用,才能创造出最有效的教学。为此,他们提出了八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并对其理论基础、实施步骤及应用实例作了系统的阐述。这八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本文后面将再作介绍。他们认为,在当前学校情景下的课堂教学,如果教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包括组合运用)这八种基本教学模式,可以较优地完成各种预期的教学任务。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渐趋重视,并出现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也有多种,有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定义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在不同教学阶段协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系统”。有从教学结构范畴来定义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特定教学思想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的范型”。也有从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角度来定义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笔者认为,最后一种定义,较接近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看法。

教学模式上联教育理论,是实施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指出教学的目标,规范了师生双边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因而,它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模式下联教学实践,它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它的处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因此,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理论 <===>

模式 <===> 实践

可见教学模式的学习、运用和构建,既能丰富、发展教育理论,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教学模式,可以使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时不至于感到“空洞”,在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时,不至于感到“盲目”。

2.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在空间上,表现为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处理、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怎样安排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的程序。这样,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师生活动的不同安排,就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由下述要素组成:

⑴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这是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的。例如,布鲁纳发现法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巴班斯基最优化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我们在学习、研究、运用和构建各种教学模式时,必须首先关注提出模式所涉及的教育理论和价值取向。

⑵提出模式所针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重要要素。

由于模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直接反映了该模式的价值观,决定了实现目标的内容和方法选择和运用策略,师生交往方式,教学目标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⑶建立教学活动程序,这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问题。

教学活动程序是指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其实质是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教学活动步骤。

例如凯洛夫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⑷师生角色,这是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的要素。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的交往活动,包含了认知信息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交往,这种交往的价值取向、方式和方法,互动与配合成为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的要素。不同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及角色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可以是专制型(高度集中型)、民主型或放任型,这种差异是由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的特征及选择的教学策略等因素决定的。

⑸提出的教学策略。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与之相关的教学策略,它是指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和。教学策略是影响模式功能的重要要素。

⑹提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情景和范围,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有与之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反馈、调控方法。

⑺所必需的支持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依赖一定的内部及外部支持条件,这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保障。例如,教师的素质(师德、专业水平,教学技能等)、教学设备、环境、师生人际关系,等等。

以上七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功能

美国学者多伊奇曾研究一般模式的功能,他认为模式一般具有四种功能:

⑴构造功能 它能指出事物中各系统、各部分的关系和作用,能使我们对事物有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⑵解释功能 它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说明事物的复杂现象。

⑶启发功能 它能揭示各种关系,以表明某种排列秩序。

⑷推断功能 它能根据规律推断出预期的结果。

有学者指出,教学模式的研究能较好地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它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又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它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对教学过程诸要素、诸环节进行审视,进行重组重构,有利于突破原有的教学理论框架,较好地解决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离的现状。教学模式研究,可以促进教学理论学习和普及;可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学工作理性化、概括化,还可以帮助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科学化。

⑵教学模式有利于将有效的教学经验通过理论概括,总结上升为范式、范型,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促进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⑶由于教学模式具有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有时一种教学模式往往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因此,它有利于教育理论的推广,便于教师理解、掌握和运用。它的处方性、参照性特点,使它能揭示出模式具有“如果运用„„教学模式,就必然产生„„的教学效果”的功能。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大面积改善课堂教学现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教学模式的分类

教学模式林林总总,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可归结为若干类型。一些重要的分类,可例举如下:

分类之一(着眼于心理科学):

⑴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以认知学派理论为依据)

⑵行为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学派理论为依据)

⑶个性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学派理论为依据)

⑷交往教学模式(以社会本位教育思想为依据)

⑸合作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教育思想为依据)

分类之二(着眼于现代教学理论):

⑴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原苏联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原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美国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等。

⑵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原苏联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日本广冈亮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模式等。

⑶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例如,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模式;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等。

⑷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

例如,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等。

⑸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例如,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模式等。

分类之三(着眼于教学活动特征):

⑴指导—接受教学模式

⑵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⑶探索—发现教学模式

⑷情趣—陶冶教学模式

⑸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分类之四(着眼于教学基本模式系列):

由美国学者冈特、埃斯特斯等人在多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八种模式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系列,这八种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的基础。

⑴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教授基本事实、知识和技能,可用于各科教学。

⑵概念获得模式。适用于界定、理解和运用概念,注重于如何获得概念。

⑶概念发展模式。适用于围绕概念的归纳性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模式注重如何探究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理解,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

⑷群辩法模式。通过在集体中交流不同意见,利用非理性力量达成新的理解的创造性过程。这种模式适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⑸探究模式。用于问题解决和探究,这一模式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家面临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成为探究模式的基础。

⑹课堂讨论模式。用于提出问题,培养洞察力及促进批判性思维,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通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引发讨论,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⑺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成长。

⑻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两个独立的策略:探索情感策略和解决矛盾策略。运用这一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他们的情感、态度联系起来,学会如何处理矛盾情境。

上面介绍的八种基本教学模式体系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综合地运用这些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教学功能,满足来自学生、社会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需要。教师将这些模式运用于教学实际时,必须考虑四个因素:规划、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单元,选择教学内容的规划过程,实施规划和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评定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以及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5.教学模式的构建

模式的构建,可以从实践出发,经过概括、归纳、综合提出各种模式,模式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

模式的构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过类比、演绎、分析而提出各种模式,进而到实践中加以应用,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其图示如下:

现代科学方法论中,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主要方法。从模式论看,则有定性建模和定量建模两种建模方式。教学建模主要采用定性建模的方法。

教学模式的构建要遵循教学模式的结构进行。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提出定性构建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⑴建模目的。明确建立教学模式所达到的目的。

⑵典型实例。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一个典型的个案。

⑶抓住特征。通过理论分析,概括出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程序)。

⑷确定关键词。进行语义比较,找出表述模式的关键词。

⑸简要表述。对模式作出简要的定性表述。

⑹具体实施。在教学中实施模式,注意充分体现模式的特征和过程。

⑺形成子模式群。在教学实践中,因不同实际情况,能“变换”、“适应”,从而形成系列的子模式群。

⑻建模评价。对模式设计和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改进。

上述各个阶段应是联系的,多向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经过修改、完善、发展才能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

6.学习、研究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方法

学习、研究教学模式,包括了学模、用模、评模、建模这几个重要的方面。

“学模”是指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外各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包括每种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实施的目的、程序、策略和条件,适用的范围、长处及局限性。并能结合实例掌握其特征和要义。通过学习,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是选模、用模的前提和基础。

“用模”是指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能选择,能应用。在用模中,凡是不了解条件,盲目地使用;不变化,僵化地使用;不组合,孤立地使用,都不会是有效的。

“评模”是指要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评价。评价既要包括理论的审视,又要考虑其实施和操作的可行性、有效性。要通过评价,修正、完善、发展教学模式。

“建模”是更高的要求。将有效的成功的教学实践通过概括、归纳、提炼上升为有典型意义的操作范式,模式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建立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最终是为了超越教学模式。教学既是科学,也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建立某种教学模式,最终都应超越这种教学模式,这才是达到艺术境界的教学,才算是掌握了学模、用模、评模、建模的精髓。

7.课型和教学模式的联系和区别

课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念而转移。模式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改造,因为模式内蕴含着构建者和运用者的思想、观念,所认同的教学原则,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方法。

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要依据和反映课型的特征,使教学活动更贴近教学规律。体现不同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对特定课型的表征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对某种课型,有人用认知模式去表征,有人则用行为模式去表征。

综上所述,课型和教学模式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图意说明:⑴课型与模式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⑵一种课型可以选择多种不同教学模式表征;一种模式可以应用于多种课型。

第二篇:《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参考》

小学语文不同学段不同文体教学模式参考

1、

[环节三]练习写话,随机指导

操作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实实在在地写话指导和训练,能不断提高其写话能力。提倡纸上练兵,自由表达,这样既能巩固识字写字成果,又能学习表达方法。教师要把优秀习作当堂朗读,让学生欣赏品评,在交流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能力。

分工,合作提升。每个人都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思考成果的权利,都有提出自己观点并向他人学习的义务。在合作学习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友善交流、随时记录的好习惯。③展示交流。一人发言,他人补充,让小组合作的智慧放射出灿烂的光芒。④教师作为参与者,要抓住时机,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顺学施导,精巧点拨。

[环节四]自学字词,语言积累

操作建议:①对教材提示或老师布置或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朗读背诵。②练习写摘录笔记。除了课本上规定的词句外,还要找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进行摘记。

[环节二]独立习作,形成初稿

操作建议:①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写的时机,在学生的思路打开、内心迸发出习作冲动时,就应及时转入到写的过程,把构思形成的“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②习作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目标,有了表达的冲动,有了初步的方法,就可以先写出来,不一定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作品,但基本材料、大的框架在

【环节三】自主合作,交流所得

操作建议:先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按照提示自主尝试达成目标,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①学生交流读书所得(可同桌、小组内、全班内交流);②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包括课后问答题,可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质疑,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或由教师点拨指导。

【环节四】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操作建议:①学生书写生字词。②学生摘抄优美的句段。③读书思考疑难的问题。

的完善。

3、习作。一般说,应分构思和写作两部分,但不论构思还是写作,都应让学生有个好的环境去独立完成。在构思阶段,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篇目,可以列出提纲,也应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只打腹稿。写的时间一定要保障,不应有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这也是养成好习惯的过程。我们提倡一气呵成,同时要注意字体规范,行款整齐,尽量少写错别字。也有的老师让学生打草稿,再正式誊写,如果内容没有增删,只是写字工整了,这好像没有多大必要。既然习作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妨从小就培养学生即时构思、列提纲、习作、修改的习惯。

4、修改。包括学生的自改和同学间的互改。我们不光要给学生以时间,还要给方法,让他们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比如自改时可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靠着已有的语感去优化自己的习作。同学间的互改,要引导他们先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然后学会善意地指出不足,这个过程也是交流学习的机会。

5、品评。可以在学生自己修改以及同学互改的基础上,自荐或推荐好的作品来共同学习,教师做为参与者之一,要适时给以有针对地指导,除了优秀文章外,还允许在学生自己同意的情况下,帮助这另一类学生提高自己习作的质量。老师也可以抽阅或全阅学生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

6、展示。(剩余时间和课外)有了前面品评的环节,学生肯定对自己的习作有了再加工的冲动,让他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行修改,或朗读,或出手抄报,或展览,使他们能用自己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做下一次练习。

小学写人记事类课文一般教学模式

(包括小说类)

【环节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操作建议:初步了解人物,为体会人物特点作好展垫。【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操作建议:随之完成熟悉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主要脉络任务,为部分精读作好展垫。

【环节三】部分精读,感受特点

操作建议: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及心理品质,把握读书方法。

【环节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

操作建议:组织交流读书收获,加深对人物特点理解,练习运用读书方法)【环节五】完善形象,揭示写法

操作建议:在总结完善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引发学生领悟发现写人的方法与技巧,为读写结合作好展垫。

【环节六】质疑问难,深化理解

操作建议:激发学生探究爱好,培养扎实读书的好习惯,加深理解人物特点。【环节七】诵读积累,激发共鸣

操作建议:对优美的人物描写片断进行感情诵读直至成诵,激发学生与课文人物内心共鸣,同时为模仿写人作好展垫。

【环节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操作建议:完成写字任务及重点词句练习任务,人物或事情细节描写小练笔,培养写人技能,实现读写结合。

备注:以上八个环节可分两个课时完成,操作建议:引领学生捉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美。【环节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

操作建议:运用前面的方法体会景物特点,在自由读书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加深理解。

【环节五】总结课文,揭示特点,操作建议:提炼写法,为学习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法打基础。【环节六】感情诵读,强化积累

操作建议: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诵读以至成诵。

【环节七】巩固练习

操作建议: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及必要的词句练习。【环节八】拓展应用

操作建议:可模仿文中写景方法写一个景物片断。

备注:上述环节可安排2个课时完成,小学散文一般教学模式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操作建议:播放相关图片及视频文件,形象、活泼地再现课文内部实质意义,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旷神怡中感触文本。

【环节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操作建议:①检查预习,解决不认识的字词。②指导对整篇课文进行正确流畅地朗读。

【环节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操作建议:①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对文章的优美句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作批注。②在小组内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读书见解、内心感受。

【环节四】深入研读,感触领悟

操作建议:①针对重点语句,边读边想象,领悟意境,把握情感。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环节五】积累语言,活用文本

小学文言文教学一般模式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操作建议:可从文言文特点、作者、作品或相关的故事等方面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环节二】范读引路,准确断句

操作建议:①教师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并给出学生如何断句的参考。②学生自主练习。③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部分词句。④再让学生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环节三】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操作建议:①结合注释,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②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③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

【环节四】品读课文,熟读成诵

操作建议:①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就一些离现在的生活和学生实际较远、古今异义变化较大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适当的讲解,突破教学难点。②品读中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竞技性读。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环节五】总结寓意,拓展提升

操作建议:①教师或是抓住关键文句,或是进行对比、想象,或是进行讨论、表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②对文言文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小学说明文教学一般模式

说明文在语文学科中也具有本身的个性特点,教学说明文贵在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而应用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把握住这个根本点。但在目前存在一些偏差,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浅显易懂,没啥教头,只要把说明文知识教给学生就算达到目的了。针对这些特点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自读自悟、自我创新”阅读教学新策略,优化小学说明文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说课题,激发兴趣

操作建议:说明文故事性不强,不吸引人,学生学起来乏味。针对这一特点,说明文一开课就应引说课题,激发学习兴趣。以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看课文内容,审清课题含义的基础上,猜想课文内容、写作过程。这样不但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迫不及待地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环节二】 建立框架,弄清条理

操作建议:概要了解文章是先容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完成熟悉生字、新词任务及读通课文任务。这里的“框架”就是指在激起了学习说明文兴趣时,要建立说明文学案框架。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

【环节三】自读自悟,加深理解

操作建议:这是本模式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索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自读提纲独立探索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出示学案自学提纲、启发、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根据学案独立学习、勾画批注。(这一步学案自学提纲重在语言运用、章法结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练习设计。)【环节四】导读导悟,深入理解

操作建议:这一步是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设计一条合理有效的教学主线,有效地探讨说明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梳理归纳写作特点。要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色等。

【环节五】仿说仿写,积累运用

操作建议:这一步是本模式学习效果的检验阶段。落实了“自读自悟、自我创新”中的“自创”。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所学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色进行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在写作练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运用能力。可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特点及说明方法(举例、比较、列数字、拟人、比喻),在仿说仿说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想象能力。

小学童话教学一般模式

(含文学童话、神话类、科学童话等)

【环节一】简介背景,激趣导课

操作建议:“事物”指童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操作建议: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随之完成熟悉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任务。

【环节三】部分精读,体会特点

操作建议: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蕴含的科学知识。【环节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

操作建议: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故事情感,或进一步体会蕴含的科学知识。

【环节五】总结课文,揭示意义

操作建议: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或总结故事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并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即“意义”或“知识”怎么写出来的。

【环节六】质疑问难,深化理解

操作建议: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读书爱好,加深理解。【环节七】巩固练习,诵读积累

操作建议:完成写字及词句练习,感情特别浓郁的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感情诵读或背诵部分章节,科学童话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口述。

备注:八个环节可分两个课时完成,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一般模式

【环节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操作建议:教师应该以谈话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环节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操作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环节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

操作建议:

1、会说基本句子。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2、能按顺序说。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3、完整具体地说。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

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园地一般教学模式

【环节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操作建议: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学困生。

【环节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操作建议: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环节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操作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小学习作教学一般模式

习作指导课

【环节一】课前准备

操作建议: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环节二】谈话导入

操作建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环节三】习作指导

操作建议: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

1、汇报交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

4、集体交流。学生可以用

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表述自己所写的重点内容。比如说说用什么样的题材来进行习作,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等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进行较细致的指导,也可以出示范文予以引导等。

5、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动笔书写自己真实的习作。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动笔书写时间(20—25分钟),随时解答学生个体的疑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评价。写完的同学可以找伙伴自由交流、互相评价。也可以全班交流、评价。

【环节四】归纳总结

操作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成稿的,要求认真修改。没有成稿的,课后完成草稿。

习作讲评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操作建议:

1、总结本次习作情况。教师将本次习作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做一汇报。

2、进入情境。在汇报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环节。

【环节二】欣赏讲评 操作建议:

(一)出示本次习作的内容与要求。

1、指名读。

2、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结合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总结出讲评要点。

(二)优秀佳作欣赏。

1、出示优秀的习作题目进行赏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2、欣赏优秀佳作或优秀片段。出示优秀习作或片段,依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和重点,从词语的运用、语句的通顺、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流露以及重点是否突出,经过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新颖等各方面进行点评。有什么建议也可以谈。

(三)问题习作评析。

1、出示不成功习作。教师利用实物显示器展示作文,没有实物投影的学校,可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做好记录,然后进行评改。

2、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修改问题习作。

(四)互动交流评改。

1、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展示自己的习作。

2、其他同学

认真倾听,并动笔记录自己认为写的精彩之处或者不足的地方,做到在互评互议的过程中有理有据。

(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再次展示自己的习作。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设立奖项活动,鼓励学生改出好文章。

【环节三】归纳总结,布置准备下一次习作内容。

小学识字教学一般模式

【环节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操作建议: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环节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操作建议: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环节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操作建议: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

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操作建议: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环节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环节六】教师小结 【环节七】布置作业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一般模式

小学语文试卷讲评课一般模式

【环节一】总结情况,激情导入

操作建议:向学生简要介绍测试情况。即最高分是多少,优秀率为多少,及格率为多少,以及各分数段的人数,试卷中存在哪些问题;表扬成绩好的学生、提高幅度大的学生、原来基础差但个别题答得有新思维、新思路、新方法的学生等,让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环节二】紧扣要点,针对讲解

操作建议:教师重点讲解重、难点知识及错误率较高的题,指出存在的问题,错因及解题技巧。

【环节三】突出主体,学生汇报

操作建议:对错误率较高的典型试题,请几名解题错误的同学走上讲台,分析其思维过程,剖析其错误原因,提出改正的办法;请1名优秀作文的作者介绍自己在考场上是如何审题、选材、立意、构思以及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请1名中等作文的作者读自己的文章,让全体学生评议。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目的是让其他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答题中的错误,从而达到提高辨析能力的目的。

【环节四】小组交流,总结完善

操作建议:有些试题和答案存在一定缺陷甚至错误,特别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对于这样的个性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纠正错误,完善答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环节五】自主归纳,纠正错误

操作建议:消化讲评内容,自主整理笔记,改正错误并建立“错题库”。【环节六】模拟训练,巩固提高

操作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抓住容易失分的典型题型,设计若干道类似题目,以巩固练习的形式,再次训练,达到人人弄懂,个个会做的程度。

第三篇: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参考

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参考

第一学段 第一部分 阅读教学

第一学段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在形式上提倡随文识字,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鉴于课文短小精美,建议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尽量能在一个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3分钟)

操作建议:注意研究教学的起点,紧扣单元主题和学生学习实际,可采用谈话、讲故事、猜谜语、多媒体课件(图片、歌曲、flash动画)演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然后由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二]放手试读,整体感知(10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初读阶段的要求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这一环节既是读文,又是在课文这一大环境中识字的过程。应留给学生自己尝试读读文的时间,尽量通过潜能生的朗读来暴露面临的问题;进而发挥老师和优等生的示范作用以及小组合作的优势,使每一个人都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形式以朗读为主,把读书与识字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对词句的粗浅理解结合起来,把读书与解决课后习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多读而不觉得单调、厌烦,循序渐进地达到把课文读通、读好的目的。

[环节三]识字学词,识读结合(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以随文识字为主,在语境中走一个完整的来回。先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缩小语境,由短句到词语,再到生字,把字音与字

形对应起来,有意识地识记。一般做法有:出示短语、词语、生字,学生自由尝试认读;同桌相互检查认读;集体活动测试等来巩固识字。再把字放回到课文中,逐步扩大语境,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会认、适度理解以及会用的目的。要力求遵循寓识于读、识读结合的原则。要注重识字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识字。一般做法:指名读课文,互读互评,纠正字音,带着问题读、表演读等。

[环节四]练习写字,注意笔顺(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要充分用好教材,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自主写字的能力,提高观察字形的能力,注意笔画顺序,在书写的实践中让学生自我提高。坚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练字时间,生字较多的课文可以分散练习。

一般做法:

1、出示新字,学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是如何占位、分析交流易错的笔画;

2、学生练写,由描红到临写,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指导;

3、板演展示(师生评价——学生对照自评);

4、巩固。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3分钟)

操作建议:要注重实效,从检测识字、写字或读课文入手。然后顺势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环节二]自主合作,达成目标。(8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针对课堂学习目标,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要点以及课后习题的提示,设计有一定涵盖的问题或话题做载体,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以学生自读为主,边读边思,学习圈点勾画;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分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各组展示,以读为主,辅以其他形式,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要注意倾听,完善观点。教师要根据学习情况,以评导读,以讲助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质疑、批注、倾听及交流的习惯。

[环节三]熟读背诵,巩固检测(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在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和渗透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积累词句,除了课本提示的背诵篇、段外,应适度加大积累的数量;课后练习题的处理课采取两个步骤,一是前期的引领读书,二是读后的理解交流和笔练;设计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笔试,也可以口头回答,其内容应以“双基”为主。

[环节四]个体质疑,合作释疑。

问题始终是学习的先导和动力,学会质疑问难,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之一,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

[环节五]拓展阅读,增强积累(10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补充与单元主题有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读、合作议,以巩固和扩大单元教学成果。

第二部分 说话写话

第一学段的说话写话练习,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选择适合的话题进行。可独立教学,也可穿插在课文教学中。

[环节一]明确目标,激趣导入。(2—3分钟)

操作建议:此环节要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教师可采用图片、实物、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导入,激发学生说写的欲望。还可适时用语言文字描述说写要求,使学生明确任务。

[环节二]创设情境,练习说话。(8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说是写的基础,此环节采用各种形式的说话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流畅地写话打下基

础。要指导学生说真话,说想说的话,不盲从别人,更不能说假话。根据提示,学生先自主表达,然后小组同学相互启发帮助。鼓励学生运用从课内外学到的词句和表达方法。

在指导看图时要展开想象,从人物或动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方面点拨引导,让学生有话可说,把话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环节三]练习写话,随机指导。(8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实实在在地写话指导和训练,能不断提高其写话能力。提倡纸上练兵,自由表达,这样既能巩固识字写字成果,又能学习表达方法。

老师要把优秀习作当堂朗读,让学生欣赏品评,在交流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能力。

第二学段

第一部分 阅读教学

根据课标精神和我是课改设想,阅读课要体现一个“读”字,围绕单元主题,增加课堂的容量,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我们反对精耕细作式的教学,倡导粗放式的、大语文观指导下的增量阅读。对于一般课文的教学,鼓励教师利用一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左右)操作建议:

新课的导入应具备三个要求:激活性。激活已有经验,引发学习动机;联系性。找准新课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定向性。明确学习目标,定好探究路线,选择学习方式。教学时,可由讲故事、名言、新旧知识链接、多媒体、歌曲、游戏等形式引入。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环节二]预习检测,初步感知。(5分钟左右)

鉴于我市规范化办学的有利条件,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任务要简明,仅局限于对课文有所了解,对困难尝试克服,能够正确地读下来。不应有过多过细的要求,更不能把课内的任务强加给学生。

操作建议:

在检测读书过程中了解识字学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检测学生独立识字情况。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生字放在词、句中让学生认读,听写重点生字。不要对所有生字的教学平均使用力量,对新词、难理解的词放在语言环境中解决;

2、检测课文朗读情况,是不是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不是读书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掉字,难读的长句能合理断开;方式上课整篇接读、对读,也可读重点段落。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和展示的机会,可充分发挥同桌和小组的力量;

3、根据情况,也可检测学生能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不要有过高要求。

[环节三]重点研读,一课一得。(15分钟左右)

一篇课文承载的任务不能过多,根据学段要求、单元主题及编者提示,选定

一、两个难易适中的问题在读书交流中解决,借此机会,多读课文、品味词句、增强语感、提高认识。尽最大努力杜绝串讲、“灌”讲、“电”讲等不良现象。

操作建议:

1、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现有资料和已有学习经验,对重点内容进行阅读、感悟、批注,做好和同伴交流的准备;

2、明确分工,合作提升。每个人都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思考成果的权利,都有提出自己观点并向他人学习的义务。在合作学习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友善交流、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3、展示交流。一人发言,他人补充,让小组合作的智慧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4、教师作为参与者,要抓住时机,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顺学施导,精巧点拨。

[环节四]自学字词,语言积累。(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

1、对教材提示或老师布置或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朗读背诵。

2、练习写摘录笔记。除了课本上规定的词句外,还要找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进行摘记。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检测,整体回顾。(2分钟左右)操作建议:

1、抽查。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否已经巩固。抽测较难的生字,重点词,了解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资源及运用相关资料为接下来的教学迁移做好铺垫。

[环节二]注重积累,练习迁移。(10分钟左右)重在积累和运用,背一背,写一写,读一读。操作建议:

1、口答填空式;

2、读背式;

3、笔练式,如抄写优美句段、续写、仿写等;

4、探究式,即围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开展讨论会、辩论会等。

[环节三]质疑问难,合作解决。(3分钟左右)[环节四]增量阅读,提高能力。(10分钟左右)操作建议:

1、共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2、议一议,写一写。

第二部分习作教学

北师大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主题单元的整体设计,这就较好地为读到写的能力迁移提供了便利。在阅读不同的文体中学习到认识事物的角度和表现的方法,相关的语文活动中为习作积累了素材,“笔下生花”则以宽泛的提示使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可能成为现实。因此,习作教学不要另起炉灶,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积累和感受,培养好文风,养成好习惯,写出好作品。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

1、创设氛围,帮助学生引出话题由头,确定话题范围,打开生活源头,激活已有经验,切实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

2、出示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写什么。与学生一起交流与本次习作相关信息,激活素材储备,梳理有用的素材,让学生思维突破习惯性思维框架,超越时空限制,浮想联翩,跃跃欲试。

3、为了使学生的习作体现个性化的特点,习作前少点范文、格式、建议之类的束缚。

[环节二]独立习作,形成初稿。(10分钟左右)操作建议:

1、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写的时机,在学生的思路打开,内心迸发出习作冲动时,就应及时转入到写的过程,把构思形成的“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

2、习作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目标,有了表达的冲动,有了初步的方法,就可以先写出来。不一定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作品,但基本材料、大的框架在第一次独立习作时是能够确定的。

2、习作时需要安安静静的,教师不要干扰学生,或不时强调什么,以免打断学生思维。要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3、在学生写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个二度备课的过程,巡视学生,点拨思路受阻的学生,发现写作框架典型的学生,观察学生整体写作情况,看通病在哪里,为最后的点评和第二课时的修改做好准备。

[环节三]师生评议,二次习作。(15分钟左右)操作建议:

习作评析是促进学生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顺势而为,不要越殂代疱。一般做法:

1、自主修改,读一读,补充完善;

2、小组互评,交换互读,欣赏亮点,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评点,主要侧重于材料的选择(真实、特色)、语言的运用(鼓励使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的方法等;

4、学生个人再次修改。

[环节四]作品展示,扩大成果。(时间不定)

待二次习作完成后,学生便可把习作本交给老师评改。老师可对照习作目标,对每一篇文章给以切合实际的简要的评价,总结出本次习作共性得失,然后举行专门的学生习作交流展示活动,如出板报、办手抄报、出册子、给家长阅读、投稿等,在广泛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第三学段

第一部分

阅读教学

由于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学习方法和经验,教师可放手给其机会实践。一般课文力争用一个课时完成,以便留出时间来安排增量阅读。

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

1、激趣可从单元主题、相关故事、音乐或由课文题目等入手,找准教学的起点。

2、出示预设的学习目标,学生简单交流。

【环节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主要检测能否正确读书和概括课文大意,要注意研究综合性的方法,不求面面俱到。

1、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老师可顺势重点指导部分字词;

2、指名通读课文,达到读通全文,难读的长句多读或教师指导;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整体感知文本。

【环节三】依据目标,自主合作,解决所疑,交流所得。(8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先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按照提示自主尝试达成目标,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

1、学生交流读书所得(可同桌、小组内、全班内交流);

2、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包括课后问答题,可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质疑,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或由教师点拨指导。

【环节四】语言积累及运用。(5分钟)

操作建议:

1、学生书写生字词;

2、学生摘抄优美的句段;

3、读书思考疑难的问题,或者同步阅读和积累。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2分钟左右)操作建议:或听写,或读书展示,或作其他必要的练习。【环节二】围绕

一、两个重要话题或问题进行学习探究。(10分钟)

操作建议:

1、根据学习实际需要和教材要求,教师提出适合的话题或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并批注,为交流做准备;

3、分组探究,完善观点。

【环节三】巩固检测,能力迁移。(5分钟)

操作建议:

1、出示习题进行测评。

2、总结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写法等。

【环节四】增量阅读。(8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

1、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材料补充;

2、针对阅读材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究、交流。

第二部分 “拓展阅读”的教学

拓展阅读和开卷有益所选课文也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不能放任学生随意浏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灵活有效地使用,根据需要也可把拓展阅读内容调整为主体课文。

【环节一】根据课后提示,明确阅读目标。(2分钟左右)【环节二】自主读文、感悟。(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生自主选择:可以让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如默读、浏览、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可以读思结合、读查结合,边读边理解疑难问题;可以读中批注感受或标出不懂的问题。

【环节三】合作交流,精要点拨。(5分钟分钟)

操作建议:

1、可同桌或小组交流,可直接进行全班交流;

2、教师只对重点部分做简单精当的点拨,不做大量的讲解和分析。

【环节四】积累运用。(5分钟)

操作建议:

1、对自己感兴趣的句段进行赏读(背诵、摘抄、绘画……)

2、联系本单元课文,或者学生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到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学习方向。

(建议以上操作根据实情自主选择)

第三部分习作教学

一、原则:以学生为本,内容上开放,形式上解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正确的写作态度,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增强对语文的感情。二、一般程序:

1、定向。(5分钟)。主要是根据习作内容,师生一起确定方向,在目标的引领下,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这个环节一般包括“题目”和 “要求”两部分。一般做法是从对题目、题材以及说明等的分析后,简要列出条款。

2、研讨。(10分钟)。包括老师写前的指导,但又不完全是老师一人的工作。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一定要广泛参与到研讨中来,我认为,还是四方对话为好,包括教师的指导、教材的要求、编者的提示、学生的认识等。在这个环节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不能过于夸大范文的作用,更不能把学过的课文再来统篇分析,以耽误过多的时间。如果年级高了,教师可以尝试推荐参考篇目。在这个阶段,我们常常安排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但“合”不是归一,而是在相互启发下的完善。

3、习作。(20分钟)。这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时间分配上,低年级可以少一点,高年级独立空间则应相对大一些。一般说,应分构思和写作两部分,但不论构思还是写作,都应让学生有个好的环境去独立完成。在构思阶段,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篇目,可以列出提纲,也应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只打腹稿。写的时间一定要保障,不应有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这也是养成好习惯的过程。我们提倡一气呵成,同时要注意字体规范,行款整齐,尽量少写错别字。也有的老师让学生打草稿,再正式誊写,如果内容没有增删,只是写字工整了,这好像没有多大必要。既然习作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妨从小就培养学生即时构思、列提纲、习作、修改的习惯。

4、修改。(10——15分钟)。包括学生的自改和同学间的互改。我们不光要给学生以时间,还要给方法,让他们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比如自改时可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靠着已有的语感去优化自己的习作。同学间的互改,要引导他们先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然后学会善意地指出不足,这个过程也是交流学习的机会。

5、品评。(10分钟)可以在学生自己修改以及同学互改的基础上,自荐或推荐好的作品来共同学习,教师做为参与者之一,要适时给以有针对地指导,除了优秀文章外,还允许在学生自己同意的情况下,帮助这另一类学生提高自己习作的质量。老师也可以抽阅或全阅学生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

6、展示。(剩余时间和课外)有了前面品评的环节,学生肯定对自己的习作有了再加工的冲动,让他们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行修改,或朗读,或出手抄报,或展览,使他们能用自己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做下一次练习。

小学文言文教学一般模式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2分)

操作建议:可从文言文特点、作者、作品或相关的故事等方面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环节二】范读引路,准确断句。(8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

1、教师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并给出学生如何断句的参考。

2、学生自主练习。

3、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部分词句。

4、再让学生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环节三】结合译文,自读自悟(5分钟)

操作建议:

1、结合译文,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

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

3、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

【环节四】品读课文,熟读成诵(5分钟)

操作建议:

1、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就一些离现在的生活和学生实际较远、古今异义变化较大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适当的讲解,突破教学难点。

2、品读中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竞技性读。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环节五】

五、总结寓意,拓展提升(3分钟)

操作建议:

1、教师或是抓住关键文句,或是进行对比、想象,或是进行讨论、表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对文言文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小学散文教学一般模式

【环节一】创设境地,激趣导入。(2分钟)

操作建议:播放相关图片及视频文件,形象、活泼地再现课文内部实质意义,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旷神怡中感触文本。

【环节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

1、检查预习,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指导对整篇课文进行正确流畅地朗读。

【环节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究。(10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1,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对文章的优美句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作批注。

2、在小组内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读书见解、内心感受。

【环节四】深入研读、感触领悟。(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1.针对重点语句,边读边想象,领悟意境,把握情感。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环节五】语言积累,活用文本。(5分钟)

第四篇:课型教学模式

“识字”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

(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

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阅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

(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古诗教学策略

“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古诗语言精练,但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要将诗词读“厚”。所谓“厚”读是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意词意,丰富古诗词的语言。而“薄”读诗词,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诗眼即诗的主题)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二、古诗教学模式

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

(一)解诗题。

在解诗题时要灵活处理。

(二)明诗意

十分诗词七分读,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但除了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诗意之外,还应教给学生解惑古诗的方法。如高年级,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解惑。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从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而在低年级明诗意的过程中我们孩子们的解惑明意大多需要老师的引导。如可以抓住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课文插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明朗诗意。

(三)抓诗眼

诗眼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情感和炼字用词的艺术两方面来确定。有时一首诗可以找到两个诗眼,那就要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来确定。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

(四)品诗情

品诗情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气氛、理解诗人的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意诗情、借助联想想象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

(五)诵诗韵

诗歌句式整齐、音乐性强,极其便于诵读。而这种“读”并不是单纯的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它要求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这一点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加以指导。比如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课堂个别或集体指导,散读、齐读、鼓励学生朗读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第五篇:不同课型的学案教学要求

不同课型的学案教学要求

1、新授课

新授课以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展开教学。

(1)备课:

作为新授课,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编写学案时,教师要做双重角色,既要依据新课标要求站在老师的高度理解所要学习内容,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解释一些问题。

①学习目标: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包括知识与技能的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情感目标。每一目标都要用具体的限定行为动词表示,如了解水平的可用:描述,简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理解水平的可用: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应用水平的可用: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等。

②重难点:列出学生将要学习的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

③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点,读书思考题,观察思考题,归纳与结论几项。其中读书思考题、观察与思考一栏是老师重点下功夫的一栏。一般要考虑到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给学生创设一些情景,或者提供一些媒体资料要学生观察并作思考;随后将有关思考题目的看法或把观察思考进行交流内容并填写在学案空白处。学生归纳的一些知识点主要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只让学生填出一些重要的关键的词语即可。

④反馈训练:反馈训练并不是随意的找几个题目凑数,而是要完成2个功能:一是教材中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学生一看就会,教师不用讲,通过设置练习题考查即可掌握;二是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变式训练,通过设置一组题目(3-5个),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其题目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非选择题,题目的数量取决于学案纸的空白(根据学案纸的多少设计),学生能当堂完成最好。

⑤补充材料:补充材料主要是给学生补充交叉学科的知识;相关学科最新发展的知识以及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已经忘记的知识等,该栏目并不是每一个学案都要有的栏目。

(2)课堂实施:

①导言:导言的设计首先满足的一个原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如实验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

②课堂教学:提出要求让学生做学案,并提示学生,若有不会的问题可以与同学研究或请教老师。教师在学生做学案时,要巡回走动,辅导学生,发现学生在做学案时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讲解做准备。用学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动眼动脑动手,待学生做完一部分后,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学案情况,请其他同学帮助分析,该同学所做的问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教师常用的是“谁有不同意见?”“谁还有不同解法?”“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予以肯定,同时要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整个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按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过程来学习。

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反馈训练,基本题目要人人达标,同时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深化。

2、复习课

复习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课要达到巩固并进一步加深课本知识的目的,要对已学过内容进行综合、归类、转化和辨别,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从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备课要求:

必须提前一周制订出下周的复习计划,明确复习重点、难点、步骤、方法、反馈与评价等,最好是分工编制每节课的学案。复习课要在双基练习、能力训练方面做文章,在编制学案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做到“四点排查”,即排查知识重点、章节连接点、考点、疑点。通过平时的作业或错题集设计填空、表格比较、概念图、问题探究等客观题目做到四点清查,逐步清查。如果内容较多也可以专门用一节课来完成这项工作。

②能够指导学生用点面结合、记忆、比较等方法多管齐下,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性、理解及把握上,通过学案的整理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知识网络,构建成知识框架。

③学案中配套的反馈练习,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讲。要选取学科知识点、能力点、学科思维特点和考点的题目。

④注重“两中”,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两中”即中等生或边缘生、中档题。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训练量都以适合中等生为原则,抓住边缘生,创造整体最佳效益。

⑤学习过程及反馈训练中的习题要精选,每选一个题目要有较强地目的性,选取经典题目、历年中考试题等有一定代表性的题目强化训练。对部分学习好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己依据资料来选题,培养发展他们的能力。

(2)课堂实施步骤:

①先让学生采取尝试回忆,来填写及分析学案中的内容,不明确的再结合课本整理,这样才能检测出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明确自己需要进一步复习的内容。

②教师分板块组织学生,就学案中所设计的重点问题分组进行讨论,每一组要对所分的任务题目做详细分析并归纳为结论或者是解题方法,然后各组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能力的共同提升。

③学生做反馈练习。要定时定量的进行课堂训练,并要求学生精力高度集中,让平时的训练达到考试的临场发挥状态。

3、讲评课

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双基、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有着特殊意义。

(1)备课

教师首先要根据所学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选题、组题,使考试题目有较强地针对性,反对使用成套题目。学生做完题后,要认真改题,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在试卷讲评时,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引发其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因此教师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认真组织实施。

①测试后及时批阅,并进行分类统计,作到“三统”:一统学生的考试成绩,二统各题得失分人数,三统各题失分具体原因分析。尤其是第三统,对典型错误要找准病根并探究创新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要求学生将这类题目上错题本。

②典型错误按知识点归类,在黑板上制定一个大致的学案。

③搜集资料,设计变式训练。

(2)课堂实施过程

①学生自查,交流、讨论:分发已批阅后的试卷和答案,首先让学生对照答案审查试卷的错误,找寻错因并重新组织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交流,互相帮助,探究错因所在,并共同拓展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②学案展示: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将学案板书于黑板上,错误集中点显而易见。

③讲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集中的阶段。按知识点顺序,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见解。就一个知识点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讨论、发散、解决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会发现许多新问题和新方法。当然教师在此期间要适度穿针引线,并适时总结肯定。总之要让学生在问题引导的前提下,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个个可充当“小先生”。

④变式训练:对每个点整理清晰后及时训练,巩固战果。这也是小组间比较课堂效率的一种方式。

⑤矫正补偿:尽管课堂中学习气氛,学习效率看似都比较好,但真正落实还要体现在动手整理改错的这一阶段。“好脑筋不如个烂笔头”,而且按照知识遗忘的规律,此时应是“黄金记忆时间”,因此讲评课一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整理、记忆。改错本及试卷上交教师批阅。

说明:集体备课的5点要求:

①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②找出这些知识点的前挂后连;

③按照知识点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将知识点进行排序;

④设计突破各个知识点的方法(习题法、学生讨论法、爬黑板法、实验法、多媒体演示法、讲述法等)

⑤确定出每一节课只处理最重要的2~3个问题,其余的知识点主要以题目的形式在课堂上、课下作业或单元练习题中处理;

学生:保留各个学案,就是以后的复习资料。学生可以不订成套资料或少订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教师:保留好教案和学案,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料。

学校:选择优秀的教案和学案存档,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

格式定为:课题名称,设计人,审核人,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写出),学习重点(根据课程目标,不设难点,以免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暗示),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学习过程(设计问题、训练、拓展性测评),评价与反思(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己反思后的心得与体会)。

下载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六种课型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六种课型教学模式 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本着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我们把高中语文课堂分为六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2010-02-27 16:21:05 一、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

    论对外汉语教学不同课型的语法教学[范文模版]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从它的性质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区别于对汉语为母语者进行教学时的特点。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刘询先......

    高一生物三种课型教学模式

    高一生物三种课型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 诊断补偿——导入新课——教学目标投放(重难点)——检查预习效果—巩固提高——小结——学后反思 以前模式:教学目标——知识体系——教......

    践行课型模式 追求有效教学

    践行课型模式追求有效教学 非常高兴我们又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课型模式、课改模式对于推进和构建高效课堂的问题。在前面的大小型会议以及教研员讲课时,都对数学课型模式进行过......

    数学教学设计三种课型模式

    课型:新授课 一年级课题:《加法》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

    初三语文复习课型教学模式初探[最终定稿]

    初三复习课探讨 一、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复习课的设计应以唤起记忆、巩固消化为中心,以打牢基础、强化能力为目的,以精讲巧练、讲练结合为原则,所以复习课的目标应该有以下四个不......

    初中数学五类课型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五类课型教学模式 一、一类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类概念课是概念新知课,简单地说就是给数学名词下定义,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着眼点。所以一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