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5.评审以1周为周期,各单位力争周五完成推荐,下周一上午务必申报完毕。
6.市教研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织评选,适时公示结果。8.申报的教案应采用电子稿形式,发到指定邮箱。附件: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2.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样案)
附件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现代文新授课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
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目标的确定以中等学生知识水平为准,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从思路梳理、整体感知、关键语段、艺术特点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自学。
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加强对文本的诵读,初探文意,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完成三个基本任务: ⑴语感生成: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训练。⑵情感萌发:在朗读中体会作品及作者的情感。
⑶思想积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适当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延伸阅读或升华主题的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针对重点难点,教师“精讲”。讲授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把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高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
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学习目标要紧扣文本,尽量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但又要根据情况有所侧重,不宜面面俱到。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从思路梳理、整体感知、关键语段、艺术特点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自学。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文本翻译的问题。必要时可以把译文发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在对照注视互相探讨后,再
把文言文译文发到学生手中,或者运用电子幻灯片把译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文言文原文和译文加深理解。
四、教师重点讲解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适当回顾以前学过的文言现象,构成小的知识板块。
五、讨论、点拨
讨论、点拨文章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不能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代汉语教学,要充分重视对古代作品的思想、情感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挖掘,学习其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否则,文言文教学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痛苦过程。
六、检测反馈
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高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特别重视背诵和默写。
写作训练课
就写作的某一方面——文体、结构、语言、表达等进行片断讲练。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讲练内容提前印发材料,以备课堂分析研究使用。
二、明确目标,自主研读
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及达成的目标,学生对材料进行自主研读,归纳文段特点。
三、讨论交流
在老师的引导下,组内讨论,班内交流,共同总结写作规律。
四、练习提高
布臵片断写作任务,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作时仿照所研读的文段特点,依照所总结的写作规律进行,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照葫芦画瓢”。
五、习作交流修改
班内交流习作,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讲评课
一、教师览阅
教师收上作文后,快速翻阅,根据此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找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印发范文和供修改的中档作文各一至二篇。
二、中档作文修改
教师讲解本次作文要求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批改要求。
师生分析范文的可借鉴处,修改印发的中档作文。就中档作文的存在的明确不足,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并进行修改,通过学生个体的修改行为发现中档作文与优秀作文存在的差距,掌握作文“提档”的方法和诀窍。
三、互批交流
随机发放作文,每四人一组,选出组长一人,对组中的四篇作文讨论批改。由一位同学执笔,写出眉批、旁批、总批等。
每组推荐优秀作文,在全班交流;作者谈写作体会,其它同学谈感想评价。
作者与批阅者“面对面”交换意见。
四、自我修改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同学的修改意见和自己对此次作文的再认识,全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必要时进行二次重作。
要高度重视对学生作文重作的要求。修改和重写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检查反馈
教师课后再次将作文收齐,检查批改情况和修改、重写情况并向学生反馈。
从写作到修改再到反馈,一个作文教学过程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周。
专题复习课
一、明确任务,自学定向
教师布臵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提出自学指导意见,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和导学案自学。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
要紧扣课程标准(或考纲考点)提出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
二、学生自学,探究交流
学生自学研究典型例题,自行构建知识框架,总结应用规律;学习小组内部研讨;班内交流发言。
三、教师重点讲解
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和变式题目重点讲解,以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构建扎实的知识框架,提高应用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检测反馈,巩固提高
利用导学案或随堂检测题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检测之后,教师总结讲解。随堂检测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测试讲评课
一、准备工作
教师的工作:批阅试题,全面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掌握不同类型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把答案提前印发给学生。
学生的工作:分析失误原因——知识理解错误、方法选择失误、非智力因素失误等;查阅工具书,解决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等知识性问题。
二、反馈情况,明确重点
简要分析数据,反馈答题情况。明确讲评重点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
三、自我校正、合作交流
对照答案,自查自纠。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解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答案。
对于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实施合作学习。以学生的智慧,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应及时调研情况,掌握学生思维。)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共同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作为教师讲解的重点。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错误和知识缺陷。
四、针对难点,教师精讲
根据通过率或者试卷(作业)批阅情况确定讲授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分析问题的成因,从答题方法、答题技巧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理清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针对重点难点,教师“精讲”讲解要透彻到位,始终把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在讲解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三讲三不讲”。
五、反思总结,开拓外延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试卷总结,剖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试卷中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剖析”有余地的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根据普遍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在课后下发对应的补偿性训练题,以强化对试卷中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第二篇:高中语文六种课型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六种课型教学模式
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本着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我们把高中语文课堂分为六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
一、新授课
新授课课堂讲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意思是在备课时,每一篇课文要先确定大的框架,将整篇课文从内容或者结构或者其它别的方面划分出几个方面。“小处着手”意思是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要把课文上成活动课、讨论课、问题课、思维课。教师要想法把课文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或者说创设出一个个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个特定情景中去讨论、研究。设计问题时要掌握好两个“度”:一个是梯度,即问题或情景的设计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说,整堂课讨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形式的东西到本质的内容,体现高潮的问题设计在最后;另一个是适度,即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不要设计,要让学生“踮着脚摘桃子”,要有思维价值,学生不用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学生怎么思维也思维不出来的问题同样也没有价值。
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整体着眼,创设情景。即将课文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第二步,浅处入手,切入正文。教师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问题入手,展开研究与讨论。第三步,由浅入深,拓展深入。围绕课文内容,逐渐拓展,让学生展开讨论研究。第四步,教师总结,并针对课堂讨论问题,设计一定数量练习题,进行巩固。
二、复习课
对语文课本的复习,我们主张小单元复习。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的简单重复,不允许在复习课上只是把上新授课时的有关内容简单肤浅地笼一笼了事。复习课要上出新意,上出深意。具体步骤就是每一单元要找一个切入点切进去(切入点一般以新教材单元训练重点为主),然后形成一条线,把本单元有关内容贯穿起来,使整个单元、整堂课紧紧围绕在培养一种能力、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上。在这条主线的处理过程中,可以适当向外扩,以便使线成面,能扩多少就扩多少,不求面面俱到。这样,复习的单元多了,培养的能力种类也就多了,学生学习印象也较为深刻,课堂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一轮复习是琐碎的,感性的;二轮专题复习是理性的,以讲规律方法为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坚决反对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做题讲题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二轮复习中最懒惰的做法,也是最易使学生疲劳而厌倦语文学习的做法,因而也就是对学生最不负责的做法。
首先是组织集体备课,认真研究学习习近平几年的《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为纲,然后一步步细化,直至不能再细化为止,形成一棵语文知识系统树,让教师和学生在心中一目了然。然后研究一下哪些知识点已经考了,是怎么考的,对应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的一些特点。
具体到课堂上的专题复习,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利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高考命题者在这一考点上命题的思路和规律;第二步是利用这些思路和规律来探究针对这一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三步是利用一定的实例来验证我们总结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辅以一定的练习题,作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每一个小知识点的一个小类型,都要精选4——5个小题目进行巩固训练,不漏掉一个题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针对性练习。这样,学生头脑中对各考点都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在答题时才有法可依,有的放矢。
三、讲评课
一套试题、一次训练结束,在讲评时,切不可采取逐题讲解的办法,因为对同一个题目来讲,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并明白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明白,如果老师机械地大讲特讲,势必会耽误优秀学生时间,造成部分学生的精力浪费,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我们主张的讲评课模式是:
第一步先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互相探讨、研究,让部分弄懂或没有弄懂的学生对明白或不明白的题目通过讨论进行互补,这种讨论是小范围的。第二步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随便提出不明白的疑难问题,然后仍让其它同学来解决,因为一个问题不可能全体学生都不明白其中道理。假如全体学生都不明白,那么第三步教师再通过提示,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讨论、争论等方式解决。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往往放在一些正答率较低的高难度题目上,它的优点是对症下药,针对性强。第五步是教师针对正答率较低的题目设计练习题,进行反馈纠正。
四、阅读课
主张采取开放性阅读与指导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语文课每周必须有两节阅读课,一节开放性,一节指导性。开放性阅读就是让学生进阅览室,随便阅读,一般设在自习课上。但为了避免开放性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进阅览室,比如设计阅读信息反馈卡让学生填写,或概括内容梗概,或介绍人物;或写出读书笔记,或进行文章评价等等。
指导性阅读课一般放在正课上。第一步是教师广泛收集材料,刻印选编,每堂课一般要有三到五张文章选编材料印发给学生。选编的阅读材料内容要有目的性,也要有序列性。可以按照阅读训练的内容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阅读训练的重点进行分类。第二步是让学生交流本周内阅读的文章,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文段或文句,教师适时加以评论。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突出重点,不可在每次指导性阅读训练中,都将理解分析、归纳总结、赏析评价几种能力一齐训练,也不可每次训练既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抒情和说明的文章,要重点突出,能力集中。第四步学生谈阅读意见,允许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看法。第五步学生作笔记。
五、训练课
训练课除了课堂上每个小专题后的强化训练外,每个专题结束后,还要进行专题双过关检测。第一次过关检测要求覆盖面广,尽量一个专题的各个知识点都涉及,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次过关检测要求有针对性。是针对第一次检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设计的题目。出现问题严重的知识点,可以设计2——3道练习题,以达到纠正目的,在精不在多。
六、写作课
同阅读课一样,写作课也要有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开放性写作是要求学生建立周记、随笔本、日记本,学生愿写什么就写什么,一般是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留日记本,周记、随笔每周收阅一次,教师可不加批语,但必须全部浏览,从中选出三至五篇优秀周记,在下发给学生时,利用课前5—10分钟读一读,以激励学生写周记、随笔的兴趣和热情。否则,学生就会认为教师不阅而写作积极性丧失殆尽。指导性写作则要求教师对作文进行科学合理地训练。一方面,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要有序列性,先训练什么,后训练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段到整篇,由记叙说明到议论抒情;由单一到综合。另一方面,在作文批改上,要摈弃传统的教师全批全改写批语、讲评读几篇优秀范文的做法。因为语文教学比较累的主要原因就在写作文批语上,教师费尽心血为每个同学写了评语而发到学生手里,学生却往往看一眼了事,往往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此,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新的灵活的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每月四次指导性作文中,教师要全批全改一次。另外三次作文中,其中两次,教师可以从收上来的学生作文中,选出上中下三类作文各3—4篇,然后印发给学生。讲评作文课上,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先让学生认真把这10篇左右的作文认真读一遍,将它们分成上中下三类。这一步比较容易。第二步是让多个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给作文分类,优秀作文好在哪儿,差等作文差在哪儿。第三步是在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评价分类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讨论如何将中等和差等的作文改成优秀作文或相对优秀作文。第四步是让学生从中选定一篇中等或差等作文,修改完善成一篇优秀作文,形成文字。当然在进行这项工作前,必须作好学生思想工作,避免所选学生作文差而产生负面效应。
四次作文的最后一次,可以下发给学生互相批阅,或小组批,或同桌互批等等,形式不求一致。这样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还可以把老师从繁重的写作文批语中解脱出来,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
以上提供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仅供作参考,它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机械听讲为主动参与,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效率高。老师们可以根据各校各自的实际情况,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不断探求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不断总结出适合本校语文教学的新规律,边学习,边探索,边课堂实施,边总结,不断探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第三篇:数学教学设计三种课型模式
课型:新授课
一年级
课题:《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重、难点:
重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
难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5个圆片、5根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演示把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铅笔与2只铅笔放到一块儿。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方法表示出来呢?试一试
二、探索交流,解决。
1、自主探索
同桌相互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铅笔和2只铅笔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师提问:
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把它记下来?怎么记?
你是怎样得到3个的呢?(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学生说不上的话,教师和学生一起算)
A、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指图数 1、2、3)一共有3个。B、还能怎样数?1后面添上2个是3个。
C、还能不能根据前面学的分与合中合的方法算出结果吗?(1和2合成3)你会读这个算式吗?(生试读)
+
=
加号
等号
加
等于3 师板书: 读作: 1加2等于3。跟老师读一遍。然后同桌互读。
看了算式谁能说一说:
这里的“1”表示什么?(表示1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2”表示什么?(2表示2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1+2”呢?(1+2表示将1只铅笔和2只铅笔合起来)“3”呢?(3表示一共有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
“1+2=3”表示什么?(表示将1只铅笔和2只铅笔合起来一共是3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
找多名同学多说几遍明白式子中的数各表示什么。3.掌握方法
1、出示例1的两幅图。
①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气球吗?这里有一个小丑,他的左手拿了几个气球?右手拿了几个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加法,你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谁能将事情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左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和右手拿了一个蓝气球,一共有四个气球)
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生答)② 师板书:3 + 1
你知道得数是多少吗?(3)
板书: 3 + 1= 4 怎么读?先自己读一读,同桌之间读一读。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直接在图上数,一共有4个气球;3添上1,也就是从3往后接着数1个数,是4;因为3和1合成4,所以3+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刚才掌握的加法基础上,迁移到4的组成和加法算式,学生以理解和接受。】 2.合作学习:学习5的组成
教师先出示一个动画情境: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多,在都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样算?”学生回答后,老师写出算式4+1=5。再问:“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巡视时,了解班上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算法在全班展示。展示学生算法有3种:一种是用“点数”法算出得数;一种是从第一个加数起接着数的方法算出得数;还有一种是用数的组成知识来算出得数的。
【设计意图: 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又使他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P24-25
做一做
2、猜一猜,☆是几。
2+3=☆
1+3=☆
4+1=☆
3+2=☆
3+1=☆
1+4=☆
2+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加
法
+
=
加号
等号
加
等于
课型:
练习课
三年级
课题:
千米的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 1千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记忆长度单位及其他长度的方法。
2、体会并掌握“观察——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意识到粗心的严重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1千米的长度,加强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
2、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你能用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因为1千米太长)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上节课学生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分层练习强化训练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迷糊写的日记,想看吗?大家看(电脑显示)自己先读一读。
《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盒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汽车站。路上碰到了身高130毫米的叮叮,叮叮问:“小明,上哪里去?”我说:“去临沂玩。”叮叮说:“沂南离临沂很近,才100米呀!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一直在笑,为什么笑呢?他发现小明日记中好多长度单位用的都不准确,我们帮助小明改过来,好吗?
(5毫米有多长?就这么长。教师随着出示练习本)改到这里,你想对小明说点什么吗?
(太粗心、做题不能马马虎虎、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否则会闹笑话的)那我们以后可不能像小明一样。
【设计意图:对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了巩固练习,同时,注重学生的习性关照与训练:做题不能马虎、粗心。】
小明闹了这个笑话之后,很不好意思。于是,他又去找他的老师,虚心学习长度单位的知识。苦学了10天后,这天老师给他出了3关测试题。同学们也能闯过这三关吗?
(1)第一关:
铅笔长()厘米 或者说长()毫米
还可以说长()分米()厘米
师:大家看,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对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除了达到练习巩固的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2)第二关 A、填一填 26毫米+54毫米=()毫米=()厘米 1分米—3厘米=()厘米 2千米—()米=1000米 9千米=()米+()米 B、在○里填上> < 或 = 8千米○6000米 9分米○2米 50毫米○5厘米 300分米○300厘米
同位两个换过来,找一名同学读
全对的举手。错的同学马上改正,做对的同学和同位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学习数学,我们不能只限于会做题,还要善于观察发现,总结规律,用规律指导我们后面的学习。同学们观察1、2题,有什么特点?(单位统一)那我们就直接怎样?再观察3、4题,又有什么特点?(单位不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办?(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你能像刚才那样,总结出第二题有什么规律吗? 生: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师:300分米○300厘米还用转化吗? 生:数字相同,只比较单位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用过多的讲解,而是把重点放在抽取规律上,让学生通过练习,获取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渗透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如何观察、发现、抽取规律。】
(3)第三关:
第三关呢,老师让小明量一间房子的长和宽,小明一听,这太简单了,可老师又说了,不能用尺量。同学们想一想,让你量这间房子的长和宽,你会怎样量?
生:用步量
师:这位同学和小明想到一块儿了。大家看:
小明一步的长度大约是8分米,有一间房子,房子的长小明走了10步,宽走了5步,你能知道这间房子的长和宽大约各有多长吗?
学生读完后教师电脑演示。独立完成、订正。【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估一估、量一量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度()分米
()分米()厘米 谁先来汇报你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1、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 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50毫米-4厘米=()厘米 8千米=()米+()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从沙河到莱州的长度大约是25(),坐客车大约半个小时能到达。
学校教学楼高约()米。
【设计意图:此环节对大部分学生进行达标测试,而对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拔高练习】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对于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了什么? 多指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课型:复习课 五年级
课题:小数除法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2——43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重、难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整理后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42页2题。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根据学生的实际,从课本43页1-7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小数乘法进行验算。
第3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顺序。首先要用总计金额减去足球的总价得到篮球的总价,再根据“总价÷数量=单价”分别算出篮球和足球的单价。在学生填出得数后,可以让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叙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4题,首先要分清哪个是刘大伯,哪个是李大伯。习题中通过刘大伯取得第一名和图中挂有奖牌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图中左边的人物就是刘大伯,右边的老人比左边的老人多跑了2分钟,显然不可能是第一名,因此这个人就应该是李大伯。这样分清了两个人物以后,学生才能真正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这种图文结合分析题意的方式学生是第一次遇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正确地理解题意后再进行解答。
第5题,可让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第6题是一道去尾法的题目。先列式解答,再去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第四篇:课型教学模式
“识字”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
(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
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阅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
(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古诗教学策略
“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古诗语言精练,但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要将诗词读“厚”。所谓“厚”读是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意词意,丰富古诗词的语言。而“薄”读诗词,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诗眼即诗的主题)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二、古诗教学模式
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
(一)解诗题。
在解诗题时要灵活处理。
(二)明诗意
十分诗词七分读,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但除了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诗意之外,还应教给学生解惑古诗的方法。如高年级,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解惑。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从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而在低年级明诗意的过程中我们孩子们的解惑明意大多需要老师的引导。如可以抓住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课文插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明朗诗意。
(三)抓诗眼
诗眼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情感和炼字用词的艺术两方面来确定。有时一首诗可以找到两个诗眼,那就要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来确定。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
(四)品诗情
品诗情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气氛、理解诗人的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意诗情、借助联想想象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
(五)诵诗韵
诗歌句式整齐、音乐性强,极其便于诵读。而这种“读”并不是单纯的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它要求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这一点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加以指导。比如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课堂个别或集体指导,散读、齐读、鼓励学生朗读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第五篇:《高中英语听说课型模式探讨》
《高中英语听说课型模式探讨》结题报告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英语课题组
高月琴
马纪华
一、研究背景
1.完成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1.1我国外语听说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外语听说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尽管如此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听说教学仍远远落后于读写教学,现实生活中,相当部分人学了多年外语却是“聋子”、“哑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时代对高中英语课尤其是听说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听说教学的质量,检查效果,从2000年开始,高考试卷中增加了听力部分且比重较大,这既对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也对教师原先的课堂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全新的高考模式下教师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思改革,效果可想而知。
1.2.实际教学的需要
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活动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学的效果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而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英语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教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因此教学促进了这种交流。
另一方面,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良好的读写创造条件。因此,我们的观点是:听说交际活动应当作为外语教学的突破口。
2.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首先,经过了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词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为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了足够的知识储备。高中阶段的听说除了问、答操练外,更多的是对某个专题所进行的讨论和陈述,没有一定的词汇、语法做基础是无法开展起这样的双边活动的。
其次,镇江市教委“关于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精神为本课题实验既提供了理论指导,又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对教科研工作一如既往的全力支持,又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第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提高高中英语听说课效率创造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声音、影像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得交际的情景更生活化,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校语音室、校园网、校园广播、外教的听说课及所开办的英语角等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课题组成员介绍
本课题组成员由镇江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杨志平老师和本校所有英语教师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高级教师,负责人及部分成员已参加过其他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经验。他们中既有多名镇江市、扬中市两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充足的实践经验,又有充满现代气息的敢闯敢干的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从层次上来看,杨志平老师是多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镇江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高月琴老师是学校教科室主任,他们给我们提供直接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校所有成员都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是课题研究的实践者。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以高中英语听说课教学为入口,围绕听说课型模式探讨为目标,充分运用现有听说教材,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使高中英语教学真正达到“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听说课教学模式。
2.研究的内容
2.1.在现有听说教材中挑选了适宜于高中学生的新型听说材料,如与高中英语教学相关的各种磁带,碟片,光盘等。四年中,我们除了运用了与课本配套的磁带、光盘外,我们还在教学中运用了《走遍美国》、《随大山访问加拿大》的光碟及《新概念英语》等磁带
2.2.搜集有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及如何更好地运用听说教材上好听说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实施该课题的指导和借鉴。四年中,我们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经常利用教研组理论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成员学习了一些关于听说教学方面的文章
2.3.研究分析“哑巴英语”的成因,进行新型听说课模式的探讨。每学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以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将研究的成果付诸于实践,并结合市教育局所举办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对外展示课及一年一度的学校对外开课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外辐射。2.4.侧重于具体的操作层面,和学生一起研究设计一些生动有趣行之有效的听说课教案,进而形成新型听说课模式。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教学实验法: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控制课堂的变量如:师生课堂活动时间的比例,先进生和后进生的活动时间比例等,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实验,不断改善和更新我们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合于我们校情的听说课教学模式。2.比较实验法:将新型听说材料及其教学模式与传统听说材
料及其教学模式在高中各年级进行对比和试验,通过试验,形成听说课教学模式。3.归纳法:将比较和试验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归纳,形成各项研究的基本结论,再回到比较实验中检验、调整、修正,最终形成听说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研究步骤
自从2000年课题被省教委批准立项以来我们做了如下研究工作: 1.抓宣传发动
我们的课题目标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验、研究和尝试,努力探索出一套低耗时、高效率的高中英语听说课模式。我们宣传的第一对象是全组成员,让大家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行动,以形成合力;我们宣传的第二对象是学校领导,通过向领导汇报我们的打算和目的征求领导的意见,寻求学校的支持,我们的研究是在高考这一大背景下的探索,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我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方便;我们宣传的第三对象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我们工作的源泉,他们的配合和参与是我们课题研究成功的重要保证。
2.抓理论学习
为了提升我们研究的水平,我们十分重视理论学习。
首先,学校先后邀请了镇江市教科所原所长给我们作了《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报告、镇江市教科所现任所长做了关于如何做好课题结题工作的讲座,使我们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如何进行总结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我们课题组的另一主要负责人教科室主任高月琴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我们经常请她为我们作专题讲座和理论指导。其次,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广泛搜集各报纸、杂志上的有关信息,了解在高 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国际国内前沿的动态,以博采众长。
3.抓实践尝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好的课题研究也只有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巨大的价值。我们首先将我们的研究出的模式在高
一、高
二、高三各备课组内的教研课上进行尝试,然后通过几位老师的教研课继续进行优化听说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继续在各类教学比赛和教学展示课活动中运用,教学效果反响明显。另外为了进一步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我们课题组还与学校广播站合作在每周三中午的省中之声时间开辟了英语广播园地,我们海充分利用外教这一教学资源在学校的花园设立了英语角,为学生口头交流创造了平台,还利用周末的时间为全校学生开设讲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这些活动都对听说课堂教学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抓归纳总结
几没有总结的尝试是无效的,我们深知这一点。因此,教学中大家积极做到及时把教学中尝试的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进行总结、概括和提高,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撰写论文,近年中,我们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另有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四、研究成果
1.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我校的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模式[说-听-读(模仿)-说]逐步形成,虽然近几年中高中英语教材、高考的要求不断变化,但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所谓的不变就是我们的研究探索决心不变,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理念不变,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调整我们的方法。在我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高中英语教材变化了三次,三套教材各自体系、目标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始终以听说为龙头,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我们的研究课型主要是对话的课堂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模式研究扩展到了课文中,全方位进行探索,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寻找既与课文有关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学生想说、有内容可说。为了开展好相关的活动,我们分工协作(如在英语角和英语广播的初级阶段),多渠道搜集材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课题研究的工作开展得有序,高效。
2.优秀课、展示课和示范课
我组施志来、王蓓两位老师在2004年、2005年扬中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分别取得优异成绩,本课题组有特级教师一名,镇江市学科带头人三名,扬中市学科带头人 两名,在每年的扬中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展示课、示范课和观摩课活动中,他们的课都受到专家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2005年,我组四位带头人的课在扬中市展示课活动中均获得一等奖,这些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论文发表和获奖
汤士祥老师的论文《中学生听力困难成因及对策》在广西教育学院《中国文科》杂志上发表,高月琴老师的论文“面对高考英语听力”发表在 《镇江日报》、“ 困扰学生的听力问题问答录 2002年发表在”《学习报》、“高考听力复习策略” 2004年发表在《英语周报》,张国琴老师的论文《高一英语分层听说教学》获镇江市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马纪华老师的论文《如何上好高中英语听说课》在英语周报教师版上发表,他的另一篇论文《归因论与外语教学》在镇江市第九次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2005年9月受扬中市教研室邀请作《英语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听说交际》的讲座,濮敏老师的论文《让每个学生开口---浅谈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下的听说训练》获2005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叁等奖,潘国仁老师2004年10月受扬中市教研室邀请作《“近体原则”在英语课文话题设计中的运用》
4.学生竞赛获奖
近几年我校老师指导的学生连续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2002年和2004年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我校分别由两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另有多位同学获全国二、三等奖;2002年我校黄鈡玮同学在江苏省中学生英语口语比赛中获省三等奖、镇江市一等奖,陆薇等同学表演的短剧获扬中市口语比赛一等奖。
5.高考成绩优异
在过去的三年即2003、2004、2005中,我校英语学科高考平均成绩连续在镇江市名列第一,对于成绩的取得,课题研究功不可没,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巧妙地将考试和研究结合起来,努力做到通过研究促教学,通过教学搞研究,在2003、2004、2005连续三年的高中英语口语测试中,我校学生成绩连续保持较高的优秀率。
五、对研究成果的反思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高中英语听说课型模式探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尽管受到高考升学的影响,我们还是将课题研究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相结合,从听说入手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实际工 作的需要,我们对课题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取得一些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总结了教训,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我们的理念有时还有些滞后;另外受到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我们的成果推广的范围还很有限,特别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今后我们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在新的课题的研究中,进一步搞好组织落实,加强过程管理和资料的积累,来争取更出色的研究成果。
总之,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搭起了一个架子,也建立了一支队伍,在一定范围内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因此,我们的自我评价是:我们的课题研究是由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