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

时间:2019-05-15 00:5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

第一篇:“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

“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其中,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故事的概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两方面。第三部分为“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策两个方面。最后部分为结论。希望本文研究,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关键词:传统文化故事;小学品德;社会课堂教学;运用

一、前言

为了对整体问题进行分析,在合理的情况下,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整理法等对本文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查阅了大量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内容,掌握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合理的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方法,着力提升了本文的深度性。其次,运用归纳整理法,在查阅了相关人士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期刊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法,重点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这也就使得本文更具理论性。最后,运用理论分析法,在理论的基础上使本文研究具备理论依据。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传统文化故事的概念

所谓传统文化故事,重要是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讲述的一种文学体裁。传统文化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其必定是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从近些年来看,国家通过新闻、报纸等载体,多次传达了传统文化故事传播的重要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传统文化故事的传播工作是意义深重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便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处,但是从总体来看,传统文化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文化价值,还是能够完全盖过其可以忽略不计的缺点的。我国传统文化故事无一不包含着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在吸引我们的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参考和指导。我国传统文化故事,无论社会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对我们有着无以伦比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将我国传统文化故事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在这里试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现在的小学中,孩子们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起来冲突,随即便纠缠在在一起,不可开交,笔者认为,这就是没有受到传统文化故事熏陶的表现。在我国传统文化故事中,谦和礼让的精神始终贯穿在里面,而这也就直接体现出了传统文化故事传播的具体意义。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想要对总体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在现实情况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教材变得丰富,其教学方式也呈多样式进行发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老师教学策略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也越来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在一系列的变化中,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新课程理念已经影响到了基层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但是,实际上,无论是何种形式,教师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转变。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教师需要做的,甚至变得更加多样。例如,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应用,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上来,这是从前教师不需要做到。

三、“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毫无疑问,我国现下极度缺乏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参与程度,是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内容,无论是什么形式,其始终也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宗旨:活动中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中开发能力。笔者认为,活动,是贯穿于校外的全过程的教育方式。相比于枯燥的说教,活动无疑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其中来,而由于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都缺乏活动,因此,学生往往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活动”的关键,就在于“动”字,如果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动手、动脑、的过程,那么自然而然也没有活动的形成。所以,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问题,是因为教师没有鼓励小学生参与到其中。2.教学内容不够广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上,能够鲜明地反映出品德与社会教育全面发展的本质特点。事实证明,内容广泛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在现实中,使得小学生逐渐的重视道德品质,同时,其还能够在使小学生诸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心理健康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国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其教育内容始终无法达到广泛的标准。

对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中的具体教学来说,其可以包括一些能够吸引孩子兴趣的内容,但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受到了“教学大纲’的限制,所以,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无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导致教学内容不够广泛。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具体爱好,在活动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而教师在这其中,往往只能够向学生适当的传授专业知识,不能够加强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没能接受他们自己想要的活动,因此,其内心也就无法接受教育,因为在枯燥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往往会感受到老师的压力、课本的压力、分数的压力,这自然也就使得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寥寥无几。3.培养目标不够全面

最后,培养目标不够全面,这一问题是不能不提的。在现实情况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本身具有着自身的特点,从其特点来看,它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空间,而这一系统空间,同时也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品德与社会教育领域。毫无疑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仅仅属于校内教育,其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属于社会教育,可以说,其是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份子,无论是它的建立,还是具体的管理,亦或是经费来源、活动方式,其都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化特征。特别是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在合理的情况下,其基本是完全的按照人的本性来培养,同时注重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发展。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国内大多数小学都没有将精力放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这也导致其培养目标不够全面。

(二)“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1.合理选择文化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这一部分,明确“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策。其中,个人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对文化故事进行选择,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传统文化故事,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故事,都适合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深入的对传统文化故事进行研究,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从基本的教学案例来看,某小学教师立足于现实,开展了针对小学生的故事会活动,其中,主要搜集了很多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故事,同时,安排学生讲故事,这种活动,能够间接的让小学生的脑、手、眼协调地活动起来,通过小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他们也就能够真正的以自己的方式,去自主地感受传统文化故事的魅力,而间接的在内心中形成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无疑也能够促进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具体效果。

2.积极搜集现实案例,巩固理论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需要积极的对现实案例进行搜集,从而对理论教学的效果进行巩固。个人认为,小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知识、学技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其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这都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只有对现实案例进行搜集,才能够对理论教学效果进行巩固,其中,教师可以在对现实案例进行选择之后,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述,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3.善于利用文化故事,引导学生乐于思考

最后,教师必须要善于对文化故事进行利用,进而对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进行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摒弃应试教育已经不可能,在分数的压力下,学生根本无暇重视品德与社会教育,甚至将品德与社会教育当成了形势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甚至会对品德与社会教育课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这是老一套,是中国形式主义的又一次体现,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学生的想法,善于利用文化故事,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使其能够主动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进行思考,这自然就能够更好的促进品德与社会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实现。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便其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处,但是从总体来看,传统文化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文化价值,还是能够完全盖过其可以忽略不计的缺点的。我国传统文化故事无一不包含着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在吸引我们的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参考和指导。我国传统文化故事,无论社会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对我们有着无以伦比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将我国传统文化故事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健兴.《浅谈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D].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冯建军.《道德教育:交往时间的新阐释》[D].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王薇,孙志华.《思想品德教育中体验性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发展》[J].辽宁教育(小学版),2008(1).[4]杨月秋.《也谈小学思品课的有效教学》[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1(3).[5]吴炜.《关于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时效性的探析》[J].教学创新,2009(8).[6]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韩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二、为什么要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结合展茅小学王志贤老师就六(上)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设计作具体说明。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求全而简;二,教材的要求,即编写者的意图;三,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即教材的体系。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材分析”这样表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第1课。教科书先以3幅图片引出3种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对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个整体、感性的初步认识,再以一个好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最终一步一步沦为阶下囚的事例,敲响了“警世钟”,教育学生引以为戒。而后,以“审判”的形式,列举了烟的种种危害,较为形象直观。对于“世界无烟日”和“禁止吸烟的标志”,学生应该不会太陌生,所以课文中没有直接出示,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查询。少量饮酒可以增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抵御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则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在“警示栏”中罗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平台。教科书的最后设置了小调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从而坚定远离恶习的信心。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与本教材相关的: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第1课“我是小小安全员”(确保居家安全的生活习惯)第2课“小心„电老虎‟”(确保用电安全的生活习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叙述的是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三维”角度分析,尽量做到详尽。由于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抽烟、酗酒、沉溺网络世界、毒品和邪教宣传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就显得尤为必要。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并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的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重点:通过学习,较为清楚地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自觉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难点:区分少量饮酒与酗酒、网上学习和泡网吧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及说明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即怎样教。

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求能围绕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加工提炼;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加以补充和拓展,注意生成。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哪些地方容易生成要有所思考;教学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饱满,要留有余地。

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训练活动有效;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尽可能要有预设。三是学习方式的完善要求重实践体验;重思辨探究;重主动合作。小组合作的指导也要有预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四是教学评价的运用要求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综合;重过程;重激励,但激励性评价中语言要有针对性。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必写详细的教学过程,只要粗略的线条,但要体现上面的要求。(2)“说明”的基本要求,即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围绕《课程标准》中的4条课程理念:一促进学生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二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提倡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四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综合性评价;要体现5条教学原则:一贴近学生生活,二注重知行统一,三鼓励自主学习,四促进教学创新,五注重课内外结合;要注意3条教学建议:一进行弹性化的教案设计和实施,二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三采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结合《两纲》的有关要求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各部分要素合理融入,简略地写,一般分别写在教学过程中和最后。

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了解吸烟危害:“看一看”(看吸烟危害健康的动画,谈启示);

“说一说”(一支烟中含有什么);

“听一听”(吸烟给青少年带来危害的故事,谈感受);

“审一审”(进行一次模拟审判,一人表演香烟,另一人演法官,列举烟的N条罪状);

“议一议”(看录像,交流被动吸烟的危害)

2、了解上网成瘾的危害:故事:《一个优秀学生由于迷恋网络游戏蜕变 》

录像:“某学生泡网时间过长造成脑瘫 ”

调查:我们班同学每天上网多长时间?到网上都做什么?你认为上网时间多少是科学的?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的科学的课程,对于我国小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有很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教育的全球化的普及给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带来一定的影响。人们不是仅仅满足于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而是积极主动的开展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让小学生在学习好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又能得到许多的乐趣与感受。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开放式 课堂教学模式 简要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安排是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的做人,与此同时也是让教师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祖国的栋梁而不是一堆废柴[1]。但是,现阶段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讲授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对于学生的精神以及心理方面的影响依旧没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开展开放式的课堂教育非常有必要,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教师的教育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认为开展开放式的课堂教育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开放式教学的目标

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该被设计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基础性的目标;其二,弹性的目标;其三,发展的目标。基础性的目标指的是熟悉并且掌握北师大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内容。弹性的目标指的是对充分掌握好相关知识的学生提出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发展的目标指的是让学生能够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教育教学的长远目标是让学生不忘记学习,既通过学习课本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获取知识[3]。例如,在学习《不忘过去》的课程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好课本知识,然后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下一些大的事件,再通过一些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的思考加大对课程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今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设计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上课之前要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告知学生查询相关课程内容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的查询也可以去图书馆翻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自己所查询的资料进行讲解或者对有疑问的地方自己去分析,教师在整堂课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话题的探讨以及专业问题的分析,再针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告诉学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最后就课堂学习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带入家庭,主动询问自己的父母关于此课程的结论以及重要性在哪里,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例如,在学习《迈向和平世界》这一课程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联合国的图片或者文字信息,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再把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得出其不一样的结论以及感受之后,再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做成一个具体的版块,内容包括对于联合国的基础认识以及奥运会的精神象征,下课之后就相关问题对老师或者家长进行提问。

三、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教师为了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首先必须做到对学生课外知识的大量汲取这种行为进行大力的表扬,让学生明白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了解,还需要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信息的多元化,增强其自身的总合素质。例如,在讲授《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资料搜寻查找相关的地球图片,对地球有一个直观以及整体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愿意听取相关知识的讲解,把所看到的、听到的知识进行多媒体模式的播放,增强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好开放式模式的评价方式

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可以用半开卷半闭卷的模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检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想法,让学生的个性以及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让教师以及家长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优点以及缺点在哪里。从而针对学生的缺点进行指导或者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进行大力的表扬。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首先,以评价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主要目的,在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相关技能的基础下,按照学生的特点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在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结果,也应该对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完成相关作业的过程进行加分鼓励,希望学生自己能够明白做一件事情不应该只看结果,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乐趣也是相当重要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学习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胡黎明.精彩课堂,回归生活――浅谈哈尼族学生聚集地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J].科技展望.2015(05)

[2]陈雪玲.运用优秀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理念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 2012(03)

[3]何慧晶,聂国权,刘金喜,杨嘉实.Analysis of the electrically forced vibrations of piezoelectric mesa resonators[J].Chinese Physics B.2013(08)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可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整合,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炼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 整合教材资源,提炼学习内容,是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这种整合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把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又可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教学《大自然发怒》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在这危急时刻、灾害无情人有情这单元内容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时,面对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和智慧。我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当时各种新闻报导、图片、网上资料等材料,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很快就如身临其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情感体验。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形象的现实生活,延展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来源于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儿童耳熟能详乐于学习的、且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更深入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品德,是每位品德学科教师的职责。如教授《从一滴水说起》时,首先播放一些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山水之美,紧接着演示水源污染的图片课件,教师:这些污染的现象你们身边有吗?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牵引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让学生谈自已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告诫人们什么。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视角由“我们”身边拉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黄河水资源污染情况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提醒同学们思考:我们要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呢?随后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中来,通过观看一些同学在水龙头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课件,通过讨论交流:看了这段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再通过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边人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学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污染水、浪费水的行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够避免那些行为,学会保护水资源。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营造教学氛围。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师在选择开课环节时,就要精心的提炼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倍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品生课堂不再枯燥、抽象。因此,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例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知道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如果只凭课本的内容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我利用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地缺水的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缺水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看完后学生们震惊了,啊,还有这样的地方,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有的说:老师把我们这边的水给他们运去,这时我趁机提出我们这里会出现水危机吗?同学都说不会。这时我追问一句:真的不好吗?请同学看关于水污染的课件,看后分组讨论积极汇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与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要因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这才能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动形象。

第五篇: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社会学科,它与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体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遵循人本主义的观点,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097-02

学生品质的塑造,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而且,只有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好地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要具有创造性,不能照本宣科,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再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学生与生活离得更近,亲身体验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实现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这句话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学生的生活体验对他们自身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会局限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与真实、鲜活的生活相脱离,使得品德与社会课堂缺乏灵动性,显得苍白无力。为了印证课本知识的正确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开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反映家乡面貌的照片,并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记下来,以导游的身份做进一步的了解与介绍。当然,这些都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等学生准备好了,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尝试做“导游”。

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空间、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与交流,他们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更强了,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有了生活情境做学习的背景,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这是最宝贵的教学成果。

可见,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在情境中焕发活力,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进社会生活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的品德与性格跟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是分不开的,他们在生活中的情感越细腻、体会越充分,心中的感悟就会越深刻。

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以社会生活为教学背景,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基础,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融合在一起,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内涵。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融入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的时候,在学完以后,教师就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做个有心人,回家观察爸爸妈妈在家中的劳动情况,并且记录下来,从而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几天以后,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了,很多人的记录都是“每天,妈妈要为我做早饭”“爸爸每天都要来学校接我,然后回家做晚饭”等等。以前,学生从未留意过这些,通过这个小活动,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都跟自己的父母说出了心里话,抢着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即使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请,但是也体现出了学生对爸爸妈妈的孝敬,使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可见,这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从教室引向了社会生活中,让理论知识上升到实际行动的层次,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味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

三、关注学生已有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维还不成熟,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学生们也有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只不过这一切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心去体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开始,在学习中要运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耐心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之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灼灼生辉。

例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教师就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成功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法律似乎非常遥远,所以学生对法律的概念比较陌生,更不会在生活中去运用它。因此,教师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所学内容生活化,拉近法律与生活的距离,让知识变得更加容易。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为学生展示了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寻亲节目,一个可怜的小女孩,没有人要她了,也没有人爱她了,我们看看是谁帮她找回了曾经的爱?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她最后会怎么样?面对这个被丢弃的小女孩,学生非常同情。面对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很快明白了法律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课堂教学就顺利多了。

可见,教师将所教知识内化,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沟通的桥梁,学生会很快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体察学生的生活感受,并且为课堂教学所用,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巧用生活教学素材,提升认知能力

生活是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大课堂,它包含的教学素材既丰富又精彩,如果将它运用于品德与社会课堂之上,不仅可以成为沟通生活?c课堂的桥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刻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更加贴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学生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真实,学习才会更加有意义。

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会感到很陌生,甚至会怀疑:这是我的家乡吗?我怎么不知道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家乡一日游,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去观察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美景。

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观察得也很仔细,哪怕是一块小小的站牌,学生也发现了与以前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加浓厚,学生边走边看,边看边讨论,用自己的眼睛、心灵,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还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可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开展有趣的生活活动,在课下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五、结束语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解放学生天性、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如果将它运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散发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包树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3,(6).[2]韩巴特尔.基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4,(22).

下载“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汇编)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社......

    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能再“束缚”学生,各学科的教学都......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它是一种把声音、文本、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技......

    品德与社会教学故事[★]

    品德与社会教学故事 共和中心学校王翠英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但在讨论课上,有的教师“干呼万唤......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媒体的科学运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媒体的科学运用 摘 要:现代多媒体课件(CAI)的广泛应用,优化了品社课堂教学。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能广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选择和组合的多样性......

    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热爱家乡人人有情,建设家乡人人有责。“乡土文化资源”,指地方性的本土化的各种教育资源。凡是在思想、政治、法制、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