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形成性评价,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
运用形成性评价,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评价的运用越来越显得重要起来。新课程倡导评价的使用,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态度、情感、表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但在探索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中有些评价过程在整节课上仿佛是多余的成分,不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增强。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断实践,进行了怎样让评价更有价值的简单研究。
一、理解:概念的界定
教学评价:评价是一种有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是一种富有思想的价值反思,是教学中开放而又未完成的动态过程。这种评价观要求我们要站在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启迪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有价值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活动。因此,价值判断应该是教学评价的本质属性,也是教学评价区别于教学测量的根本标志。所谓价值判断,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批判。价值判断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需要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价值判断包含着人的需要,具有事实判断所不具有的主体间的差异性。而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过程、现实结果或可能后果的反映,它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随着
主体本身的不同而不同。所以,简单来说,应用有价值的评价就是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提升,有利于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
通过理解概念的界定,我更深的认识到: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是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而是贯穿于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随着课堂的教学现实而生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价值的评价一定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实践:有价值评价的方法
(一)用好“常法”,实现有价值的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都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常用的方法的,用好这些“常法”是实现有价值的基础。
1.教师评价,是指用激励性的语言或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评价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基础差的学生,我的评价重在鼓励,对基础好的学生,我的评价重激励。如:我在教授三年级下二单元安全出行别大意时,结合学校组织去野生动物园玩的情景,让学生准备"外出活动备忘卡"。在学生交流备忘卡中的内容时,经验多的学生一口气能说上三四条,经验少的想半天
还能说出一条,针对这种情况,我给经验多的学生予以肯定,并激励他们要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对经验少的学生我首先表示赞许,然后在鼓励他(她),让他(她)结合其他同学说的在说一条,之后大肆给予肯定和赞许,这样下来我的每一名学生在情感上都得到了积极的体验,每个人都愉快的拥有了外出活动前的贮备经验。通过观察我发现有时我一个不经意赞许的眼神,一段赏识的话语,就会令学生怦然心动,能激励他们的上进心,能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和感情的升华,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2.学生自评,是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自己完成练习后,独立思考、判断,想想自己在思考、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己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实施学生评价时我是结合课后反馈完成的,在我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总有一个固有的环节叫“说说这节课的表现与收获”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能反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力也能客观的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校园安全是大事一课的“说说这节课的表现与收获”中,一个小男孩说:“我这节可表现的不好,在老师说防汛通道时我走神了,我想起了上次防汛演习爬到楼顶的感觉,我想在演习一次。另外,以前我觉得在学校挺安全的,今天我还知道原来为了我们的安全学校也做了好多准备......”于是我借助他的“走神”带着同学们重温了防汛演习的知识,进一步稳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3.同学互评:是通过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人人参与,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同学互评主要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主发展。如:在上《公共生活有秩序》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制定“校园公共生活公约”,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童心制定了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公约”——通过小组讨论公约内容,互相评价内容好坏,促进了学生人人参与的愿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学习,他们制定的“公约简直就是一幅连环画,有文字、有拼音、有图案。大致内容是:“我们做游戏要遵守规则”、“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下课要文明休息活动,同学间不吵架,不做危险性游戏”、“见到老师要问好,有礼貌”„„最后通过全班互评,大家一致举手通过,并按上手印,在欢呼声中庆祝公约制定成功。
(二)把握时机,实现有价值的评价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把握准确。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属于瞬时评价。在对学生进行瞬时评价的时侯,我首先会面对全体学生并会十分注意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我觉
得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另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会设计很多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时我会利用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我都会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如: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我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引导,点拨学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我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错误的理解,获取真知。
三、感悟:运用有价值的评价的收获
(一)运用有价值评价,学生得到尊重,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 评价随着课堂的教学现实而生成。在运用有价值评价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每次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就能创设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民主的、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前提下进行的教学评价,会让得到尊重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且愿意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大胆实践,体验成功;有了成功感,就有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有价值的评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表现自己,从而锻炼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二)运用有价值评价,引起师生共鸣,使教学整体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评具有改进作用,即:它可以通过评价进行信息的反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信息,并利用所反馈的信息鉴定自己教育与学习的效果,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要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纠正。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了与学生共同收获、彼此适当的肯定对方的成果的喜悦,感受了在我们师生心灵中产生的共鸣,这种评价使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整体优化。
总之,通过不断地实践,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形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我相信,随着评价的实施和扩大,有价值的评价必将会给《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第二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初探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初探
桃浦中心小学王建华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它对教与学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发生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其目的是评估学生是否达到和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它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方面,如知识、技能等,成绩多以精确的百分制来表达。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分数的作用,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或升学。这种被扭曲的学习动机,显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学习的持久性。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简单地取消考试,而是对评价的目的、内容、标准、方式等重新进行思考,建立的起一套科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得当的评价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人格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形成性评价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教育部颁发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我想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做一探讨。
二、形成性评价的含义
自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斯克里芬教授(M.Scriven)提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概念以来,形成性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它是强调开展以调节教育过程,保证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为目的的评价活动。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形成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当,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伦敦皇家学院(London King’s College)教育评价教授威廉姆教授(Dylan William)和布莱克教授(Paul Black)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方法。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和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的持续评价。它是伴随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的评价;它的目的是向师生提供学习状态和进程的反馈信息,从而调节教与学的活动一种教学手段。它旨在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改进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它除了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以外,更适于评价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结
果多以等级加评语的方式来表达。它往往是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
三、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1、评价方式的人文性和民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评价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承认学生在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对他们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使教师从“考官”角色逐渐转变为“合作者”角色。学生通过自评,不断反思,形成有效的和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而自由、民主与平等的评价氛围更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其自信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形成性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
2、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形成性评价所覆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对学习条件进行评价,可以评价小学生学前的语言学习经验、学校学习设施、教师教学能力、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课堂环境、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评价学习过程时,可以评价接受材料的方式、课堂活动形式、学生行动的质与量、教师行动的方式、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和使用方式、学生合作形式、学习任务的智能水平、情感过程等等。还有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等。因此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小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平衡发展,形成性评价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感、兴趣及策略的评价,因此它为小学生提供的学习信息是全方位的,多层次和综合性的。
3、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个人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座谈、家长反馈、平时测试和学习日记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手段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在日常的评价中,教师还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测试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在案,学生通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测试。
4、评价结果的描述性和反馈性
宽松的,开放式的和贴切的描述性评价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便于学生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自己,形成性评价中的一部分是对学生做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的记录和反思,它可以反映学生进步情况,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继续努力的动力;而对兴趣、态度、情感、沟通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的评价能为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提供帮助和指导。形成性评价又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同时,它也能促使教师更全面、更深入和更细致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进行适当调
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尝试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使用过形成性评价的某种形式,如给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发小红星;给作业完成好的学生盖小红旗等。但是,这些使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系统的形成性评价的尝试。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日常学习记录,包括作业记录、课堂表现记录、随堂小测验等。
作业记录通常是学生分阶段放入的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定期的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为什么选择这份作业?”“它好在哪里?”等等)。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对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记录,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分角色朗读、做游戏、唱英文歌曲、做值日生报告等活动中获得小星星、小红旗、小红花等。
2、资料的收集
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自制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卡片、图片、贺卡等;也可以从报刊、杂志上搜集英语小知识、小故事、英文歌曲等;有电脑知识的同学还可以利用英文网站下载相关知识,用电脑设计英语小报等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扩大了信息量。为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学生自评
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评价是形成学习责任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求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逐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自我评价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随时引导。下面是一份五(2)班学生自我评价课堂活动的列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表,然后我把表收上来,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们自己思考,使他们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以及需要帮助的地方。教师通过学生的自评,了解学生以及学生对待他们自己学习成果的态度,看他们是否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确定新的目标。
4、学生互评
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有效评价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因为它需要同学间的合作来完成。小组间的互评不宜太频繁,以每学期2—3次为宜。在开学初,我采用了下面的小组评价反馈表,评价表小组讨论,组长填写。例如:
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一个更明确的概念。
5、教师评价
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都必须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时,教师的作用是多层面的:他要示范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管理学生学习;组织学生收集和编辑档案材料,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
课堂活动评价表:
(备注: E = ExcellentG = GoodN = Need improvement)
6、家校联系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另一方重地。学生每人一本家校联系本,学生每天把当天的作业记在上面,回家完成后由家长记下完成情况,教师可据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也把学生在校表现情况通过家校联系本反馈给家长。最重要的是,学生也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上家长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记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五、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后的体会
1、形成性评价所追求的不是评价的结果,而是教学信息的反馈。这种评价也是一种促进达标的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所在,同时发现与素质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努力获取发展与进步。
2、形成性评价的方法虽然是多样的,灵活的,但任何评价都必须与学生见面,为学生所接受,触动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领悟和提高,最终使评价产生教育意义,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公正、热情,牢记全面地评价学生,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予以关注,指出其落后原因,帮助他们完善和矫正,对他们经过努力而取得的进步要大力表扬,使他们也能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4、从教师角度上看,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是极大的。它可以帮助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提供可靠依据。在此基础上,发现本阶段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需要补漏的地方,然后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速度和方向,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协调一致。主要参考书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3、赵淑红.形成性评价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5)
4、苏德宏.发挥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2)
5、李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9)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改下,品德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充满个性化而且使自己的教学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任务和质量,改变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学业成绩,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改变那些偏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倾向,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文化的良好传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从小储备正能量。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根据已积累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价值,我们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如果给新班级上课时,先开展自我介绍的活动环节,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然后用幽默的语言向学生做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会变得轻松、快乐,然后和学生一起通过唱歌、跳舞、讲笑话、模仿秀等才艺展示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感情,使学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品德老师会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喜欢上了老师品德课很自然的就会成为他们喜欢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师生关系平等性,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性,教学途径多样灵活性,课堂授课的活动性,这些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二、注重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
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国情和周边环境实际情况,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才能引发学生们内心的共鸣。小学生的注意力还比较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跑神儿做小动作,比如玩彩泥和折纸,注意受兴趣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守规则、保安全》、《健康、安全有意义的暑假》这类课让学生了解学校及交通安全和有关家庭安全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的相关安全常识,学习一些自救自护方法。老师和父母天天讲安全知识学生早听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触及心灵,鉴于此,我认为必须要给他们看到能震撼他们的真实感人的事例,比如消防员救火现场视频,我建议给学生布置类似的课前作业,比如看新闻和调查发生在周边家庭的被伤害事例,课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教学效果非常具有实效性。
我们要让学生觉得在这个品德课堂上所学的不仅是他感兴趣的,更是他生活所需要的。比如,在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们行动起来,要为爱护家乡出份力,可是有的同学却说,家乡的事不关小朋友的事,通过这个联系生活实际的正反面问题举正方案例分析。在学习《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讲到爱护身边的小动物,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我们该怎样爱护动物朋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讲真话,讲实话,为爱护保护小动物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一位女孩救助丹顶鹤的故事感动大家从中得到启发。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情境模拟,都必须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强烈感受,让他们产生真实强烈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去讨论、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使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去实践。比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淡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短缺,可以引导大家看地球仪上水源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淡水资源尤为珍贵,设计一个动手的小活动,导学生剪去陆地部分、海水部分和地下水等不能用的资源,然后用一滴水和一桶水做鲜明的对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强烈的震撼,虽然看起来地球仪上好大部分被海洋的蓝色所覆盖,但是追根揭底我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竟少得这样可怜,通过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过去,学生习得品德的主要方式是接受学习,有的老师课前认真备课制作小红花和各类奖品教具、为学生准备东西等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但教学效果却事半功倍。纠其原因,还是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错误教学观念导致的。
三、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和实践
品德与生活课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不断扩展学生的生活领域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如教学勤俭节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现状,假期里去体验那里的生活,引导学生观看《变形记》之类的节目,推荐电影《一九四二》,还记得看电影《暖春》时被感动的热泪盈眶该影片讲述了在偏僻大山里,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孤儿想要一个家的故事。这个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从那些生在贫苦环境知道努力和感恩,家境富裕却叛逆无比的孩子们身上得到启发,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看看,让学生在观察和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懂得如何去节约物资。再如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时,我们几位教师和家长带领学生参观消防队演练社会实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捡拾途径道路两旁附近的垃圾。学生在捡拾塑料袋、烟头、包装纸、鞭炮碎片等等各种各样的垃圾时体验到了废物乱丢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让学生们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结束后,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真是受益匪浅。因此,要引发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将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德育渗透点都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根据课程需要给学生看《春天在哪里》、《我爱秋天》、《端午节》等图片,比如讲授《集体生活真愉快》时课间给大家推荐播放电影《太空旅客》,在学习《我们的动物朋友》这一单元我不仅搜集了鲜为人知的珍惜动物图片还搜集了经典歌曲《一个真实地故事》,电影《一条狗的使命》课间的时候给孩子们播放,以至于讲课时心情特别复杂自己都被感动的潸然泪下,课件中还插播了宣传保护动物的公益视频,呼吁大家保护珍惜濒危动物。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学会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如《我爱我的身体》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体验法——做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模仿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做事情。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学生在内心产生对残疾人的理解、体谅和同情,懂得爱护帮助残疾人。
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六人小组之间密切配合,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完成各科小组学习任务。展示汇报方式多样化,如语言陈述讲故事、绘画、操作演示、小品展示、板书演示、猜谜语、话剧表演、多媒体演示等等。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发现同学的忧点,弥补同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完善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师课堂时时运用加分和减分发帖花和表扬信等评价机制,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时我采用活动法——让学生讲《皮诺曹》的故事和表演小品《狼来了》,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几种不同结尾即兴创作,自编自演话剧和小品,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寓教育于有趣的表演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愉快,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灵活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变课堂教学为心灵交流的舞台,教师需要很高的素养,需要打动学生的心灵,需要发挥自己的魅力,学生除了知识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比如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等等,无私的奉献精神,自身的语言魅力,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渊博的知识都是教师整体魅力的源泉。为了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还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总之,新课程改革下,品德的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了魅力。这样,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二、为什么要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结合展茅小学王志贤老师就六(上)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设计作具体说明。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求全而简;二,教材的要求,即编写者的意图;三,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即教材的体系。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材分析”这样表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第1课。教科书先以3幅图片引出3种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对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个整体、感性的初步认识,再以一个好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最终一步一步沦为阶下囚的事例,敲响了“警世钟”,教育学生引以为戒。而后,以“审判”的形式,列举了烟的种种危害,较为形象直观。对于“世界无烟日”和“禁止吸烟的标志”,学生应该不会太陌生,所以课文中没有直接出示,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查询。少量饮酒可以增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抵御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则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在“警示栏”中罗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平台。教科书的最后设置了小调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从而坚定远离恶习的信心。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与本教材相关的: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第1课“我是小小安全员”(确保居家安全的生活习惯)第2课“小心„电老虎‟”(确保用电安全的生活习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叙述的是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三维”角度分析,尽量做到详尽。由于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抽烟、酗酒、沉溺网络世界、毒品和邪教宣传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就显得尤为必要。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并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的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重点:通过学习,较为清楚地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自觉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难点:区分少量饮酒与酗酒、网上学习和泡网吧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及说明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即怎样教。
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求能围绕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加工提炼;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加以补充和拓展,注意生成。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哪些地方容易生成要有所思考;教学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饱满,要留有余地。
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训练活动有效;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尽可能要有预设。三是学习方式的完善要求重实践体验;重思辨探究;重主动合作。小组合作的指导也要有预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四是教学评价的运用要求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综合;重过程;重激励,但激励性评价中语言要有针对性。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必写详细的教学过程,只要粗略的线条,但要体现上面的要求。(2)“说明”的基本要求,即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围绕《课程标准》中的4条课程理念:一促进学生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二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提倡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四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综合性评价;要体现5条教学原则:一贴近学生生活,二注重知行统一,三鼓励自主学习,四促进教学创新,五注重课内外结合;要注意3条教学建议:一进行弹性化的教案设计和实施,二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三采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结合《两纲》的有关要求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各部分要素合理融入,简略地写,一般分别写在教学过程中和最后。
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了解吸烟危害:“看一看”(看吸烟危害健康的动画,谈启示);
“说一说”(一支烟中含有什么);
“听一听”(吸烟给青少年带来危害的故事,谈感受);
“审一审”(进行一次模拟审判,一人表演香烟,另一人演法官,列举烟的N条罪状);
“议一议”(看录像,交流被动吸烟的危害)
2、了解上网成瘾的危害:故事:《一个优秀学生由于迷恋网络游戏蜕变 》
录像:“某学生泡网时间过长造成脑瘫 ”
调查:我们班同学每天上网多长时间?到网上都做什么?你认为上网时间多少是科学的?
第五篇:形成性评价与体育教学
摘要: 本文针对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当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了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身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目前体育教学评价大都采用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却不能对教学过程作出评价。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可以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通过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1]因此,构建科学化、制度化的形成性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总结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形成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
1.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美国专家斯克里芬提出来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监控与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并将在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各个阶段学习情况的记载和评价。[3]它通过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等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从评价的目的来说,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用来对他们的学习作出结论和判断;形成性评价则重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旨在改进和发展其学习。从评价的主体来说,终结性评价主要是从评价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和选拔;形成性评价则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4]同时,形成性评价能有利于及时反映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追求学习成就感。另外,形成性评价所反映的反馈信息客观及时,是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锻炼的手段。形成性评价突破了体
育教学中只有体育考核或期末测试的单一评价方式,是针对学生整个体育学习、锻炼过程进行记录的评价。
2.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不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造成技术好的学生“吃不饱”和技术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而且,终结性评价一直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期末测试作为衡量学生身体素质或成绩的唯一标准,其结果是:体育教学评价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具体如下:
2.1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受考试升学压力的束缚。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甚至减少体育课程,强调文化成绩,而忽略体育课程,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运动技能缺乏,甚至弱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课都重视不起来,那何谈体育教学评价呢?体育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同时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总结,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外在驱动力的量化,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及分数,即可量化的等级,后者则是指不可量化的各种潜在价值,比如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学习体验等。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前者的设计和管理关注较多,表现相对灵活,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对后者则相对薄弱,基本上处于零状态。
2.2以某一次或期末测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体育成绩,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根本不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性,“一刀切”,大大挫伤了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竞技体育的“遗传效应”,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奖惩性评价仿佛就是体育教学的硬道理,就是拨动体育教学发展的杠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合作意识、参与热情基本属于“稍息”之列,奖与惩被异化成为一种目的、一种权利。[5]
2.3应试教育一般采取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测评,并且以该次评价结果作为学期或学年的最终考核结果,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学生体育成绩分布呈现马鞍型,两头小,中间大,成绩分布极其不均衡。体育测试结果总是只有少数学生的成绩为优秀,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或不合格,两极分化严重,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而形成被动学习的状态。
2.4新课改要求体育课追求的是体育课程体验,没有过程体验,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的原动力;没有过程的评价,也就没有循序渐进的发展。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一次体育测试结果有时很难得知应试者的体质状况、技能掌握情况、组织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而且学生体质状况、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运用统一标准来评价全体学生,势必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这种评价方法不能适应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3.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策略
3.1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体育教学评价既要重视体育教学的过程,又要重视学校体育课堂效果。体育教学评价应在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再开展终结性评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目标,体现公正、公平、人性化、生活化原则。
3.2体育教学评价应在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制定体育教学总目标,控制教学阶段性目标,并在教学实
际过程中能根据教学问题,及时修正教学目标。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形成性评价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评价的客体变为积极评价的主体,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学间互相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进行回顾反思,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3.3根据学生初始诊断性结果,结合个体差异,制定形成性评价“学习—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体育学习与健康情况,依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个体体育健身方案,以帮助其对学习进行反省和评价。此外,区分体育特长生和薄弱生,进行跟随调查,挖掘体育特长生的潜力并重点培养,对薄弱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重点照顾,加强该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因此,档案袋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3.4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教学,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把整体教学、集体教学与差异教学结合起来。教学目标设计要针对具体教学对象而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光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6).[2]B.S.布卢姆著.邱渊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孔艳玲.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资讯,2009,(1).[4]田向远.河南南阳油田教育中心[J].新课程研究,2009,(5).[5]薛浩.“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体育教学激励机制[J].体育网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