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交通与生活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平泉县双桥小学
赵金刚
教材分析: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本课的设计主旨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让孩子从小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树立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交通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对身边的交通事故有所了解,并对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切身感受,对目前世界上正在民明和生产的环保汽车,绿色列车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的交通在方便我们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2.面对我们学校面临的交通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想办法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秩序的重要性,明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4.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教学重点:
了解交通给人们带来的问题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通过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引发他们进一步对交通事故带来的问题的思考,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探讨分析探寻人们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汽车这种普及率比较高的交通工具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认识交通标志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交通标志吗?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斑马线、非机动车通行、右转、直行和左转弯、机动车道、环岛行驶等。(利用多媒体课件)
活动二:自学课文,小组讨论:随着交通的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哪些交通问题?检查自学效果,小组长汇报,教师总结。(培养学生自学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
发现出现的交通问题。
▲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1、交通堵塞: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候,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多极了,有时候,车比人走得还慢;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交通堵塞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
2、交通事故:指名阅读66页小知识《车祸无情》;让学生朗读交流自己搜集的交通事故材料;幻灯片出示交通事故的视频:一辆大货车和一辆面包车相撞,面包车司机严重受伤,已经被送到了医院。我们再来看一组交通事故的数据。大家帮忙分析一下,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都有哪些?(道路窄小,司机、行人违章,有些司机酒后驾车,有的车速过快,有的车超载)(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培养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播放视频,拓展了教材的空间)
3、学生谈感受:车祸是多么可怕的交通问题,在你的周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当你看到这样一个个场面心理是什么感受?(生:谈感受)面对这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和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最想对驾车的叔叔和阿姨说些什么? 你想对自己说什么?你想对家人说什么?(板书“珍爱生命”“文明交通”)
4、污染严重:指名阅读67页《观察笔记》和68页小资料;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汽车污染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
5、能源消耗:能源是有限的,消耗后不会再生。据估算,中国汽车行业每年消耗的汽油总量大约为6000万吨。(上网搜集,拓展教材)
6、寻求解决办法:错时作息、绿色交通(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电瓶公交车、天然气公交车、磁悬浮开车的图片)。
小结:看来,未来的交通一定是绿色的、环保的。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发明出更多绿色的新型交通工具。
活动三:小组讨论:我们学校的建设还没有完全竣工,现在存在着哪些交通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检查讨论效果,小组长汇报,教师总结:
1、违反交通规则。
2、拥挤。
3、车多。
4、学校措施:合理安排放学时间和行走路线、值周教师、值周学生。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老师这有一首关于交通安全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儿歌:(配音乐)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过马路时要注意,你拍三,我拍三,行走要在人行道,你拍四,我拍四,过街要等灯变绿,你拍五,我拍五,大小拐弯左右看,你拍六,我拍六,自行车要慢慢骑,你拍七,我拍七,不要边走边玩耍,你拍八,我拍八,生命才是第一位,你拍九,我拍九,遵纪守法最重要,你拍十,我拍十,做个文明小公民。
三、总结思考: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交通志,讨论了现在的交通问题,也分析了我们学校存在的交通问题。老师相信大家对交通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把今天了解到的交通问题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带动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实现安全每一天。(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四、扩展延伸:
动动手,制作一张交通安全卡,把你想对自己,想对家人或者是想对其他人说的话写在上面。也可以画一画,畅想未来的交通,让更多的人关注交通,思考交通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板书设计: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堵车
污染
事故
时间集中
噪音
不遵守交规
道路窄小
尾气
超速、酒驾
„„
绿色交通
„„
珍爱生命
文明交通
教学反思:
交通问题一直是社会上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私家车也多了,堵塞现象也严重了,事故更多了,问题受到好多人的重视,所以我利用谈话引入,直接切入本节课的主题。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教学活动是认识交通标志。教师出示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斑马线、非机动车通行、右转、直行和左转弯、机动车道、环岛行驶等交通标志。第二个教学活动是小组讨论随着交通的发展我们身边出现了哪些交通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个教学活动是小组讨论我们的学校现在存在着
哪些交通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了总结,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扩展,希望学生把今天了解到的交通问题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带动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实现安全每一天。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学习: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通过创设情境,看交通标志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走进生活,实践参与。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走进生活、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本课为小组活动提供了平台,从小组内成员交流到小组共同合作探究,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有锻炼、展示的机会。
本节课的设计我本着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赖学生的教育新理念,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最大潜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思考交通带来的问题,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孩子自己查寻一些资料或者动手制作一些卡片等,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料呢?这是我存在的困惑。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老师指正。谢谢!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二、为什么要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结合展茅小学王志贤老师就六(上)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设计作具体说明。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求全而简;二,教材的要求,即编写者的意图;三,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即教材的体系。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材分析”这样表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第1课。教科书先以3幅图片引出3种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对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个整体、感性的初步认识,再以一个好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最终一步一步沦为阶下囚的事例,敲响了“警世钟”,教育学生引以为戒。而后,以“审判”的形式,列举了烟的种种危害,较为形象直观。对于“世界无烟日”和“禁止吸烟的标志”,学生应该不会太陌生,所以课文中没有直接出示,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查询。少量饮酒可以增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抵御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则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在“警示栏”中罗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平台。教科书的最后设置了小调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从而坚定远离恶习的信心。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与本教材相关的: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第1课“我是小小安全员”(确保居家安全的生活习惯)第2课“小心„电老虎‟”(确保用电安全的生活习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叙述的是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三维”角度分析,尽量做到详尽。由于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抽烟、酗酒、沉溺网络世界、毒品和邪教宣传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就显得尤为必要。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并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的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重点:通过学习,较为清楚地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自觉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难点:区分少量饮酒与酗酒、网上学习和泡网吧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及说明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即怎样教。
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求能围绕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加工提炼;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加以补充和拓展,注意生成。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哪些地方容易生成要有所思考;教学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饱满,要留有余地。
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训练活动有效;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尽可能要有预设。三是学习方式的完善要求重实践体验;重思辨探究;重主动合作。小组合作的指导也要有预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四是教学评价的运用要求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综合;重过程;重激励,但激励性评价中语言要有针对性。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必写详细的教学过程,只要粗略的线条,但要体现上面的要求。(2)“说明”的基本要求,即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围绕《课程标准》中的4条课程理念:一促进学生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二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提倡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四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综合性评价;要体现5条教学原则:一贴近学生生活,二注重知行统一,三鼓励自主学习,四促进教学创新,五注重课内外结合;要注意3条教学建议:一进行弹性化的教案设计和实施,二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三采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结合《两纲》的有关要求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各部分要素合理融入,简略地写,一般分别写在教学过程中和最后。
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了解吸烟危害:“看一看”(看吸烟危害健康的动画,谈启示);
“说一说”(一支烟中含有什么);
“听一听”(吸烟给青少年带来危害的故事,谈感受);
“审一审”(进行一次模拟审判,一人表演香烟,另一人演法官,列举烟的N条罪状);
“议一议”(看录像,交流被动吸烟的危害)
2、了解上网成瘾的危害:故事:《一个优秀学生由于迷恋网络游戏蜕变 》
录像:“某学生泡网时间过长造成脑瘫 ”
调查:我们班同学每天上网多长时间?到网上都做什么?你认为上网时间多少是科学的?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我校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基本程序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教师可采用多种有情趣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入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动画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等。
2.开展活动,体验感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道德感受能力。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讨论交流、分组辩论等多种形式辨别对错,进一步提高认识,指导行动。
4.总结升华,引领生活。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继续完成课后的观察、探索与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品德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经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
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步骤
一、调动情绪激发兴趣阶段。
具体操作步骤: 课堂常规
1、教师整队(一、二年级):体委整队(三、四、五、六年级)
2、报告人数
3、师生问好
4、检查服装
5、宣布本课内容
6、提出目标要求
7、安排见习生活动
8、队列队形联系
二、合作探究激活思维阶段
1、跑步:通过跑步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主要采用跑走交替(一、二年级),慢跑200米(一、二年级)、慢跑400米、自由场地跑、绕图形跑等。
2、活动操:通过做操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
主要采用徒手操、拍手操、广播体操、韵律操、动物模仿操、持机械操(球操、棍棒操、绳操等)
3、游戏:通过小型多样、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来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如:老鹰抓小鸡、快找伙伴、钻山洞等。
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具体内容:
1:放松,主要通过游戏、舞蹈、抖动、轻松大步走等活动来达到身心放松。
2: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纪律表现情况。3:收拾器材,清理场地。4:师生再见。我们认为:
各校的环境、场地、设备器材、教学人员各有不同,各乡校的教学“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教案设计不应“死板”,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课稿
桃坝小学 廖道鹏
我在教研组的安排下,有幸听了本校李老师作了数节品德课,收获多多,具体情况如下:
感受: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从这几节课上,能够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能力的提升,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课堂活动、学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课堂上贯穿了教师对社会的认知。
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课堂中的亮点:
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如第四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为画面请进交通设施的环节,就很好地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转化。
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
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新课标中更加突出了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有时候孩子在课堂上反应很沉闷,教师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教学内容与孩子的生活脱节了。
3.关注教学策略,突出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如教材中交通问题的部分就可以不放在本课中学习。有些教师就做得很好。取舍的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说不出理由的取舍是不合格的。
4.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
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学生的认知会出现冲突。教师要善于引导,多利用同学之间的事例来做榜样。
5.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教师不要盲目地夸大其词的去评价。如“聪明”、“漂亮”这样的词不能轻易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这些是需要天赋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可能拥有的。无形中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参与评价,家长参与评价。老师的任务不是推尖子,而是育人。
存在问题:
1.教学设计不够精细。一堂好课一定是优质高效的。必须经过复杂、细腻、系统的准备。只有做好了设计才能成功地驾驭教学。教案中都缺少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我们需要找到孩子原有的知识基础,找到新知识能够达到的标准,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即已知----未知之间的区域“能知”。千万不要照搬教参,灌输式告知。学情分析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2.教学设计没有抓住核心知识。概念性的东西必须要强调。如什么是交通设施,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强调。概念性的知识是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
3.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不够。如课堂上有不少教师都设计了学生活动,让学生制定活动方案。但是具体能不能实施,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应如何安排。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果实施不了就不要安排。建议:
1.课件应成为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变成孩子学习的工具。让课件不仅仅是资源,而成为一种动态的活动。
2.合理取舍教材。发现不当的地方要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
3.板书不可过于简单。板书是教师回顾文本内容的线索。
4.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连贯性。要有回顾与总结。
第五篇: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班级的孩子有来自于农村的也有来自乡镇和林业局的,农村并没有社区这种说法,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我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先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的村子。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对居住镇里和林业局的孩子,告诉他们社区就是我居住的乡镇和林业局。这些孩子头脑中呈现的是镇医院、健身器材区、超市、宾馆等。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我的邻里乡亲》《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二、要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生活的情景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我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能表达家人对自己的成长关怀,很有意义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几天后,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物品开始向大家进行温馨回忆:一件奶奶带着老花镜织就的毛衣,让人联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部妈妈奖励的学习机,孩子解读出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通过这样温馨回顾,激发并增强了体验强度,孩子们对于家人关爱的体验在课堂中犹如被放大镜放大了,强化了,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三、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社会文明大家谈》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观察课间同学们在楼道里、活动时的表现、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公共场所的素养,课堂上大家把收集到的各种现象互相交流。但有时学生的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四、要利用资源,让课堂教学服务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我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图像、声音、视频等带入课堂,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在教学祖国宝岛台湾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利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导入,在思念、盼望、惆怅等多种无法言表的感情交织下拉开了本课的教学序幕。这种导入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迫切地想了解台湾的更多知识。在学习台湾的地理位置时我将其制作成微课展示得学生,台湾的美丽与富饶、台湾文化两个知识点中我将农远资源中相关的视频如美丽的台湾、富饶的台湾、台湾故宫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学习热情高涨,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总之,让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创设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