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时间:2019-05-14 11:5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第一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黑龙江省鸡西市跃进小学 1581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总和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该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础。在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然而,在实际活动中,不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而是一味地照抄教参上的现成目标,造成与学生客观实际情况脱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而选用一些假、大、空的材料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指导中,不是从学生的需要考虑,而是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为此,我认为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品德课的开展要用整合的观念和方式 1.教学目标的整合

品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既注重知识、能力及行为目标,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例如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2)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情感态度目标是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服务心怀感激之情。行为习惯目标是会表达自己的谢意,愿意用行动珍惜别人的劳动。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地进行整合,然后以此指导我们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方法的整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每一课时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如我指导的我校品德教师蔡红艳参加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国家级赛课,她执教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一课中,我是这样指导她的:课前,老师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快乐的格言和谚语;指导学生以录像形式调查采访快乐;学生调查家人的快乐。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上,学生通过歌曲、采访、表演、讨论、看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体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快乐,形成开朗、进取、助人为乐的个性品质,教学中力求多种方法整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凸显实效,因此,这节课获得了本次大赛一等奖。3.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创造性使用教材”。我们的教师应很好地研究如何使用教材,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各科相联系,以体现品德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比如品德与社会《我爱祖国山和水》一课,以祖国的山和水为主线,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台湾以及热爱解放军等方面的内容统整为一个单元,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准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设计特点,以综合性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有机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整体实现各领域的教育要求。

二、关注品德课的生活性、活动性 1.生活性

生活永远是第一本教科书,“回归生活”是课程的本质理念,品德课堂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教学怎样体现生活性呢?

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引导等方面要充分联系学生现实中正在过的生活,要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需要,课堂教学要链接生活。如《规则在哪里》这课,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这一社会现象为载体,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为切入点,从无规则的混乱无序到有规则的井然有序,通过游戏感知规则的形成,感受规则所起的作用。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家庭规则、学校规则、社会规则,每一教学活动的开展,无不体现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使学生感知规则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的安全与保障等益处,建立规则在学习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意识,促进儿童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课,教师也是紧紧围绕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现象开展教学。如家中、楼道里的火灾,煤气中毒、交通事故、溺水等。学生有话可说,体现教学的生活性和有效性。2.活动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通过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

品德新课程教学,多彩的教学活动已成为教学的一大亮点,为我们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努力创设活动化的课堂,设计真实、有效的活动,注重活动的形式,更注重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真知,让有效的课堂活动,成就精彩的品德课堂。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二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都有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三篇: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探索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操作的有效性、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课堂反馈的有效性,要努力创设优质高效的课堂。

1、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者”的作用,认真实施教学方案。一方面要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又要随时准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案。

2、上课时教师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亲切,与学生平等交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语音清晰,表达严谨;板书整洁,字迹端正,板书布局能体现认识过程,并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

3、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教学时应重视向学生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以及形成的过程。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尝试、大胆猜想、认真推理,并注意算法的多样化。计算教学要重视口算训练和算理的理解,注意算法的多样化;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直观和实际操作,突出基础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同时,能力和习惯都得到相应地发展。

4、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以及满堂问。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注意适时运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儿童在接触客观世界的同时,和学习伙伴一起理解学习任务,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交流补充;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的习惯和能力,指导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一般2—6人为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展示自我。

5、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要简单明了,有思考价值,有适当梯度,注意因人而宜;提问面要宽,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耐心启发;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绝不放过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含糊之处。

6、实施学习活动要注意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恰当地评价学生通过努力之后取得的进步,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

7、每节课都应按时上课,应合理分配好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15-20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课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8、根据教学内容及现有条件,充分有效地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增加直观性,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用活用好多媒体课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9、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节教学。教学中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以及提问、操作、练习等途径,了解学生认知的心态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学生课堂作业时,应注意巡视,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数学阅读的氛围;具体指导学生读题,必要时圈画;加强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我校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基本程序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教师可采用多种有情趣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入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动画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等。

2.开展活动,体验感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道德感受能力。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讨论交流、分组辩论等多种形式辨别对错,进一步提高认识,指导行动。

4.总结升华,引领生活。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继续完成课后的观察、探索与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品德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经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

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步骤

一、调动情绪激发兴趣阶段。

具体操作步骤: 课堂常规

1、教师整队(一、二年级):体委整队(三、四、五、六年级)

2、报告人数

3、师生问好

4、检查服装

5、宣布本课内容

6、提出目标要求

7、安排见习生活动

8、队列队形联系

二、合作探究激活思维阶段

1、跑步:通过跑步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主要采用跑走交替(一、二年级),慢跑200米(一、二年级)、慢跑400米、自由场地跑、绕图形跑等。

2、活动操:通过做操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

主要采用徒手操、拍手操、广播体操、韵律操、动物模仿操、持机械操(球操、棍棒操、绳操等)

3、游戏:通过小型多样、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来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如:老鹰抓小鸡、快找伙伴、钻山洞等。

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具体内容:

1:放松,主要通过游戏、舞蹈、抖动、轻松大步走等活动来达到身心放松。

2: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纪律表现情况。3:收拾器材,清理场地。4:师生再见。我们认为:

各校的环境、场地、设备器材、教学人员各有不同,各乡校的教学“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教案设计不应“死板”,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

第五篇: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中心小学

望西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不多见。本人接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已有年余,所任教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体验。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人格发展。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探索实践。

在品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去勇于探索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实,在这些方面,品社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如教学《长江两岸是家乡》中的《高峡出平湖》时,我就向学校领导打报告,充分利用学校与三峡大坝毗邻而居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学生带至三峡大坝、坛子岭,让学生在观察与倾听中确实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气势,知道了三峡工程具有通航、防洪蓄水、发电和补水的四大作用。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体验三峡建设者的艰辛劳动,感知科学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学习、爱科学的巨大热情和作为一个三峡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这样的课外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有效性,是教室内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取决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加强小组合作,注重讨论交流。在教学中,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各个环节是提高品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具有自学指导作用。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等。

“小组合作”重在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小组组员分工。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角色分工还要经常轮换,互相补位,以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担任多种角色,既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的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讨论交流”是品社教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展示汇报”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展示汇报方式可多样。如语言陈述、操作演示、板书演示、课本剧表演、小白板展示、多媒体演示等。

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在近两年的品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师生关系平等鲜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的案例并不鲜见。尤其被教师们称着“小学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是如此。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形式。

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有效性。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述说、表演。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的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我们应该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有效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社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明德小学 樊小华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最终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集五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交通与生活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平泉县双桥小学赵金刚 教材分析: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是人教......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四步八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是指把每一课分成两大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自主学习,第二阶段为课上展示交流。这是根据市教研室的要求:按每一大课准备,采取大预......

    谈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

    谈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我对品德学科发展状况很不乐观。我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主要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由于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队伍不稳定,思想定位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