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出示目标,与生活相关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四)、小组合作,巩固提高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大力推动高效课堂建设为契机,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确立目标,明确思路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境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全体学生素质,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具体任务是:
1、学习探索高效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实施途径及评价方法、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
2、加强构建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重点难点热
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新模式,并推广运用。
4、扎实开展高效课堂的构建活动。
5、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指导、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转变,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
三、实施原则
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为教师在传授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规范等应用能力和与之相应的观察识辨能力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目标的确定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具体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四、实施教法要新颖,灵活得当
品德教法的选择,应在灵活多样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易懂、易学,并保证运用得当。高明的教师总是重视学与做的有机结合,善用新奇、美妙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巩固,理解与记忆得以深化。
五、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包容了各方面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
过程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更好的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经多方面的调查理解,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怎么去建设高效课堂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想。
(一)让目标出现在情境中,情境与生活相关
创设情境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二年级上册的《我也棒》一课中,第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这样设计:上课伊始,教师跟同学一起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花落到谁的手中,该同学便说一说自己的优点。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基本理念,也引出了课题。《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实验运用将所学内容的题目用儿歌或小品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引出课题的方法。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导课时我们还要注意:准、实、快。准是准确定位导课的作用;实是注意导课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教学内
容,力求高效。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让学生通过学习去自主探究、进行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在《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谈一谈:到一个陌生的(新的)地方时,为了尽快地熟悉它周围的环境,你们会怎么做呢?学生根据自己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答:可以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以问大人;可以问导游等等。接着老师出示校园的各个画面,学生观后感:我们的校园真大、真美、真好玩、有许多地方我不认识。老师建议:这么多地方我们怎么尽快地找到呢?我们分组去找比较快。接着老师将事先写好校园名称的签请同学抽。分成几组,然后请
同学讨论:到哪里去;去了看什么;参观时应注意什么。讨论完毕后,教师再汇总讨论结果。然后按组各自去参观。分组完成后,强化了小组角色,以此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我们可以把“自主”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思维观点,自主选择自己的交流伙伴。只有将道德教育回归了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实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才能将道德教育落在实处。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表达。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着生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树立的有力时机。如在《我也棒》一课中,设计“走进小小收获园”让学生谈一谈对这节课的收获及今后的打算,激励学生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对生活充满自信。这一环
节使学生明确了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了明理导行,教学实效大大提高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1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创新)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法制新闻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性,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如在《我也棒》一课结束时,教师把一棵剪贴的大树干粘在了教室后面的墙壁上,起名“优点树”,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点绿叶”贴到树上。这样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旨在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实现知行统一。
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我校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基本程序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教师可采用多种有情趣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导入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动画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等。
2.开展活动,体验感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道德感受能力。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讨论交流、分组辩论等多种形式辨别对错,进一步提高认识,指导行动。
4.总结升华,引领生活。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继续完成课后的观察、探索与体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品德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经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
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步骤
一、调动情绪激发兴趣阶段。
具体操作步骤: 课堂常规
1、教师整队(一、二年级):体委整队(三、四、五、六年级)
2、报告人数
3、师生问好
4、检查服装
5、宣布本课内容
6、提出目标要求
7、安排见习生活动
8、队列队形联系
二、合作探究激活思维阶段
1、跑步:通过跑步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主要采用跑走交替(一、二年级),慢跑200米(一、二年级)、慢跑400米、自由场地跑、绕图形跑等。
2、活动操:通过做操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
主要采用徒手操、拍手操、广播体操、韵律操、动物模仿操、持机械操(球操、棍棒操、绳操等)
3、游戏:通过小型多样、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来达到活动身心之目的。如:老鹰抓小鸡、快找伙伴、钻山洞等。
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具体内容:
1:放松,主要通过游戏、舞蹈、抖动、轻松大步走等活动来达到身心放松。
2: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纪律表现情况。3:收拾器材,清理场地。4:师生再见。我们认为:
各校的环境、场地、设备器材、教学人员各有不同,各乡校的教学“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教案设计不应“死板”,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
第三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四步八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是指把每一课分成两大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自主学习,第二阶段为课上展示交流。这是根据市教研室的要求:按每一大课准备,采取大预习,大展示的精神来确定的每一课的上法。(突出了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
四步是指每一课可以按照四个基本的步骤来上,分别为: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总结提升。
八环是指每一课要按照八个基本的环节来组织,分别是:
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组内交流)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课内巩固、知识检测)总结提升(系统梳理、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组内交流)。
根据学案的要求,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参观、采访、调查、阅读、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一些资料,并自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旨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合作共享态度。
2、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组织各小组在班内展示交流,交流的方式要发挥好小组的作用,根据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可以采用游戏、模拟表演、讲故事、小制作等方式在班内交流,在展示中对于一些学生说不完整、或疑惑之处等,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尽量发挥小组的作用,教师也要适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达到解决解决问题的目的。
3、达标检测(课内巩固、知识检测)。
先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巩固,然后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检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总结提升(系统梳理、总结提升)。
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科学评价,再次明理,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篇:小学《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品德课在教法上主要是以情感渲染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直观展示图片、文字阅读资料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并注重交流与沟通,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在讨论交流中达成目标。在学法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材料,增长知识,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激情谈话后,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汇报交流资料,动情明理,这一环节的内容,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一环节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 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好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让学生探讨、交流,(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第二步:展示教师准备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不是很全面,教师把自己搜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由此及彼,精讲点拨,让学生感受。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合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应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这样就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现在掌握的资料内容,要设计探究题,(在讨
论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引导孩子通过教材或者收集的资料进行研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激情小结。
第四个环节:结合实际,有效拓展。
这个环节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的理要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延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1)情境模拟。多媒体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生动、直观、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2)角色扮演。活动是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内容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年龄特征。“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德育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形成和发展。(3)现象分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其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选取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对话提供了平台。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他人,与教材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这就改变了“满堂灌”的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对话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从而使新德育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焕发生命活力。
第五个环节:激情评价引导,情感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深化升华之效。(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3、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品德课要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等全部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参入社会,了解社会,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的统一。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大力推动高效课堂建设为契机,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确立目标,明确思路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境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全体学生素质,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具体任务是:
1、学习探索高效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实施途径及评价方法、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
2、加强构建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新模式,并推广运用。
4、扎实开展高效课堂的构建活动。
5、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指导、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转变,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
三、实施原则
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为教师在传授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规范等应用能力和与之相应的观察识辨能力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目标的确定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具体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四、实施教法要新颖,灵活得当
品德教法的选择,应在灵活多样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易懂、易学,并保证运用得当。高明的教师总是重视学与做的有机结合,善用新奇、美妙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巩固,理解与记忆得以深化。
五、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包容了各方面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更好的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经多方面的调查理解,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怎么去建设高效课堂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想。
(一)让目标出现在情境中,情境与生活相关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让学生通过学习去自主探究、进行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1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创新)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法制新闻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知识、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吴莲芳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