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的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去年,教育局以“教育内涵发展”为主要目标,教研室适时提出了“35X教学模式创建”新举措。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全力关注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为教师在传授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并能将学到的各类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课标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品德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在灵活多样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要运用得当,善用一些新颖、独特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使其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巩固,理解与记忆得到深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社会,学会做人,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怎样去创建品德课高效课堂,经过几年的课堂实践与反思,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学生生活的情境,适时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的展示方法多种多样:小黑板出示、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
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紧扣该节课内容,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不可照搬教参的教学目标,切忌大而空。
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进而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应有所差异。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模拟表演,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内容,对于这类课,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
教师应提早安排,给予学生较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类学习信息。
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
报刊、影视媒体、上网、参观、访问、调查等。
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教师精讲点拨,对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要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独立讲述时间只不过几分钟。
四、合理设置练习题,当堂测试,巩固知识
这里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知识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
课堂训练时间拟为8-10分钟左右,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搞死记硬背。
训练的形式应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地辅导。
五、重视并做好课堂小结,完美结课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是对一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
课堂小结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回顾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构建品德课高效课堂,重点要优化教学全过程,从教师的课堂理论点拨指导和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两个方面进行不断探求,才能真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境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大力推动高效课堂建设为契机,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关注课堂,决胜课堂,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确立目标,明确思路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境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全体学生素质,重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求,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具体任务是:
1、学习探索高效课堂的基础理论、基本策略、典型案例、实施途径及评价方法、标准,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评价体系。
2、加强构建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批有效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3、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具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新模式,并推广运用。
4、扎实开展高效课堂的构建活动。
5、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指导、评价,使学校教育教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转变,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
三、实施原则
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为教师在传授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规范等应用能力和与之相应的观察识辨能力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目标的确定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具体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四、实施教法要新颖,灵活得当
品德教法的选择,应在灵活多样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易懂、易学,并保证运用得当。高明的教师总是重视学与做的有机结合,善用新奇、美妙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巩固,理解与记忆得以深化。
五、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包容了各方面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人,更好的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经多方面的调查理解,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怎么去建设高效课堂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想。
(一)让目标出现在情境中,情境与生活相关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让学生通过学习去自主探究、进行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1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创新)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法制新闻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知识、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吴莲芳 2013年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景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低年级强调活动型,而高年级更注重综合性。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我校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根据不同课型研究了品德与社会学科“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设置,兴趣导入——自主合作、交流信息——精讲点拨、知识整合——结合实际,有效拓展——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兴趣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交流信息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让学生体验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教师深入小组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会引导、提升事例深度,让学生了解其深意,通过汇报交流,将大家掌握的知识都说出来和大家共享,以此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结合实际,有效拓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顾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这三种课型。即“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自主合作、信息搜索——精讲点拨、知识整合——当堂训练、巩固双基——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目标内化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信息搜索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在教学《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或在网上练习E-mail。让学生体验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双基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孙燕红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下面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这三种课型。
一、设景导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合作探究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自己学习,在小组内部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巩固提高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五、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3、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