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一门“德育课”,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作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启蒙性阶段,为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思想品德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 品德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小学所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就是要求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己美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今后较高道德水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课程,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课上,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很多老师不够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认为学生上这节课就是浪费时间,通常这节课程就会被老师认为最重要的语文数学课程所取代,或者就算是有品德与社会课程,老师也不会认真上课,让学生自己自习或者敷衍了事的随便讲讲。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1.要求老师转变思想观念。从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做起。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求老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如果老师自己对课程将要讲解的知识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含义,所以老师必须要认真备课,让自己完全的掌握课本教材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好地为学生授课,提高教学质量。2.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要注意讲课方法。讲课时声音要洪亮,充满感情,条理要清晰,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只有老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有学习兴趣。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在长期的教育中,学生逐渐地忽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上课时很多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学习其他的科目。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3.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品德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树立理念――合作学习的根本。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树立恰当的小组合作的理念。首先是品德教师意识的提高,要认识到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教师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更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有树立这样的合作学习理念,才能有效的指导合作学习。其次是学生意识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缺少合作意识,而小组合作形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找到自身价值,品尝到合作的甜头,才会越来越喜欢上合作。2.培养习惯一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小组“活而不乱”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个“会”:第一,会表达。小组合作学习中,回答别人提问、纠正别人发言、提出疑问和参加小组讨论都需要表达。比如纠正别人发言时要先指出对方发言中对的优点,再诚恳地指出不足,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时需要用语言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用商量的语气,不能影响旁边的人。第二,会倾听。有的学生听别人发言时很不耐烦,有的不经同意抢着说,还有的根本没有倾听。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学会倾听非常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除了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欲望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怎么听,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倾听。第三,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还要敢于提出疑问。3.把握时机一合作学习的基础。观察品德课堂,我们发现很多合作学习不能发挥作用,甚至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流于形式。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时机的把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等,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当学生有生成性问题不能解决时――如“人们明明知道生活中的陷阱的危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里跳?”(《品德与社会》六上《学会拒绝》),这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利用课堂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盲点,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支撑时,如“鸦片战争中哪些国家对中国进行了划分?给中国带来哪些伤害?”……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邹京一.汉字文化.2018(03)
[2]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刘丽梅.中国校外教育.2017(S1)
第二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们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针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手段,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课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定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a、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b、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全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C、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d、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死架子,为设计而设计。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中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2、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在讨论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要让学生有话说,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教学《从一粒米说起》时,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展开调查:a组在餐厅调查统计学生就餐时的浪费现象;b组在洗手间统计学生用水情况;c组在各班级调查统计学生浪费笔、本子的现象;d组统计校园中浪费水、电的现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接轨,用生活中的例子引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抓住了《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和体验等,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
a、校园生活的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家庭生活的实践。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如教学《家人的爱》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用品,像片等资料,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劳。听家长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课堂上把《生日快乐》《妈妈的吻》等歌曲以及体现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做进课件,整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旅游的大情境。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家人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孩子们伴随着音乐,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景,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就历历在目;“妈妈的一天”一环,随意点击某一个时刻,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在课件中再现。在这种浓浓的、温馨的声像环境作用下,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抚育,并使体验得以内化和升华,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像这样,通过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和交流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地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尊敬父母”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c、社会生活的实践。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以自愿组织的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邻居),对家乡的小河、周围人用水、节水情况进行调查,并分发了调查表,告诉学生可以从水质、污染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去调查,然后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因为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去调查,对于他们自认为常见的事物,而且又能办到,所以学生都兴致很高,在课堂上用儿童独特的语言和方式作了精彩的汇报。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水质,我们发现我们潇水河非常脏,上面漂着很多生活垃圾,我们还拍了照片带来了给大家看看。”“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污染源,我们发现我们村小河的上游是一个工厂,那一段的河水上面都是一层油,下游是一个菜场,小贩们把垃圾都扔到小河里。”“老师,我来补充,西洲公园很多游人乱扔果皮纸屑,下面还有排放生活污水的出口,气味特别难闻”……整堂课因为有了学生的调查而趣味盎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优化教法,提高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实现知行统一。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所引用的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强化教育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a.明理激情导行方式。明理激情导行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如在教《留下我们的纪念》一课时,我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我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目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b.“问题讨论、合作”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
c.角色扮演方式。教学中,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或故事产生亲近感,加深内心的体验。如在教学《家乡的名胜古迹》时,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找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教学过程中让多位学生扮演小导游,手拿导游旗出场,逐一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好风光介绍给同学。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增进了对家乡的感情。
5、注重评价,强化效果
有效地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品德未必就能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都具有复杂性,学生这方面表现得好,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人意。比如,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却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a、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应知识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可以多形式评价,如短语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测、评估。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意识。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b.可持续性
一节课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考虑到学生品德养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持续性。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层面重新评价学生,以达到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周顺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H]《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期刊2015(8)
[4]李桂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唐联开:大专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五小学,邮编:425300,联系电话:*** ,邮箱:3115015667@
qq.com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如今,随着新课改之风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语文教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都进行了合理改革和完善。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如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教学方法和手段仍需突破和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内容陈旧……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低效课堂和无效课堂的形成。在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现方法和策略进行重点探讨,旨在能够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学习主体;教学情境;评价方式
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进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上述论题的看法和感悟。
一、转变教学观念,视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思想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自己为课堂学习活动的掌控者、操作者,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就使高中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指出:“学习是学生的个人主观行为,教师不可随意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的新形势,必须及时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模式转变,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实现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比如,在学习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因为对当今生活在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城市学生来说,难觅中国古代建筑的古迹,直接给他们讲述课文要点很难让他们立刻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了不同小组,并为他们布置了这样一项学习任务: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或到图书馆查阅书籍,搜索有关中国建筑特征的信息和资料,如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采用的什么材料、其作用是什么等,搜索完毕后,将这些资料以PPT课件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到讲台上对制作的课件进行播放和讲解。因为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都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参与兴致,制作出来的课件也是让我惊喜万分,有的还插入多张中国经典建筑的图片,比如岳阳楼、蓬莱阁、滕王阁,并对这些经典建筑的特点做了分析和讲解。这样,我通过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采用有效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作品包罗万象,题材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有的文章文字优美、意境别致,若教师这时依然采用口头语言的直白式说教,学生很难理解文章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致,也就很难达到当今教育所提倡的“人文教学”。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注重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利用有效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也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因为它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而且语言清新隽永、优美动人,意境素雅生动、朦胧静美,于是我就将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古筝笛子曲――《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月下荷塘的美态以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和如诗般的文字,学生仿佛真的沐浴在优美的荷塘月色中,脸上浮现出陶醉的神情……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这篇散文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正式学习课文时,学生也就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改革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通常是以学生的学科成绩为标准,这种评价方式是单
一、死板的,而且带着应试教育的枷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转而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即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比如,在评价内容上,我们不应只凭借一张卷子上的内容来评价学生,而是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努力程度等都列入评价内容范围;在评价方式上,争取做到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测试与练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全面获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信息。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绝对不可以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而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以慢慢摸索研究出更多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真正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语文教学策略,从而使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工作顺利实施和进行。
参考文献:
刘春丽.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5).(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
第四篇:新课改下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通过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并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标准,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素质是影响课堂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要想减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缺失,必须首先提升教师素养,在此基础上让教师掌握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加之,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以及学校的改革与支持,从而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以便从全方位努力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是新课改实施的基础,因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成为新课改成功进行的关键。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解放思想,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良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英语课改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熏陶,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而是让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师必须树立全面的教育理念。比如,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地培养,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在教学形式上,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把英语作为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师讲解要少而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此外,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效率意识,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始终走在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上。
2、合理有效的调控教学行为,增强课堂管理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意外”等突发状况,或者是干扰教学任务继续进行的因素,往往这个时候有的教师会不知所措,但也是考验教师应激智慧的时候。因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对教学状况的把握,沉着冷静,合理的调控教学活动与安排,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妥善的处理各种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就不得不转变成为课堂高效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学习和了解优秀的课堂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从而对教学进度做到心中有数,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经调查多数师生认为民主的管理模式是倍受青睐的,因此,积极恰当的课堂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3、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不同的学生的教学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灵活的把握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不断地思考和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法,真正的做到因才施教与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高中生正处于正在发展尚不健全的敏感时期,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多些正面的积极的鼓励,而且评价可以是情感的、心理的而不单单是停留在学习成绩层面,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同时,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4、学会综合运用科学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笔者,在研究和综合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听力、口语、阅读以及写作教学的策略,从而,全面的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的策略
听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要提高学生听力,首先就要创造一定的听力环境,这就是说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当尽量的使用英语,适当的结合母语,在阐述课文、讲解习题时都养成英语教学的习惯,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语言的环境。其次,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熟悉日常交际。Coady指出:背景知识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因语言知识不足而造成的理解上的缺陷。如在听力材料中常常出现Easter Sunday,Thanksgiving等词汇,如果对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就不知道复活节、感恩节,听力理解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进行听力训练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背景知识的介绍。同时配合一定的情景模拟,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听力材料。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听力理解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很多学生有时因为听不懂就会感到烦躁最终会放弃继续听下去,因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素质,在日常听力训练中,提醒学生要保持一个全身放松、精力集中的最佳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VOA、BBC等英文广播节目以及英文歌或英语电影之类的,英语因其独特的音响效果而极富感染力,在这样综合的听力教学中,也能够真正的提高听力教学的实效性。(2)高中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的策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理所应当的成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而在我国现阶段,口语教学却是“一道坎”,被贴上了“哑巴英语”的标签,学生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日常的早读或自习课时,教师要督促学生跟读磁带录音,进行模仿和背诵,同时可每天抽查部分学生,在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给予指导。其次,要努力创造课堂语言氛围,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英语,除了让学生复述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还可以结合听说,看说,引导学生在听力训练,看图训练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自己的话去表达。然后教师要及时点评。最后,还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能不但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巩固和发展口语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游戏教学法,如英语绕口令、猜谜、词语接龙等,也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如戏剧表演、辩论赛以及英语演讲比赛等形式,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口语训练舞台,让学生自发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既能寓教于乐,也能大大的提高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热情。(3)高中英语课堂的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自他们开始学习英语的第一天,他们就在不停的阅读中进行着英语的学习。所以,对于在学生阅读的这一块,教师应当多一些的学法指导。例如略读法,就是要求学生以尽快的速度跳跃式的阅读文章中的重要标题、图表,文章的开时段和结尾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句和末句,从而把握文章大意,还有查读法、细读法等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教师首先自己要知道不同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明确目标,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学习和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策略。其次,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在学生完成既定的阅读任务后,教师可帮助学生疏通疑难点,对于重点词汇句型,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精讲多练,这样将文化知识、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技巧融为一体,方可大大的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4)高中英语课堂的写作教学策略
同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突出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要求,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要精雕细琢。我国英语界教授葛传英教授在其《The write of English》中谈到解决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困难时说:“You ought to read very carefully, Not only very carefully, but also around and that again and again till you know the passage by heart and write it as if it were you.” 这就很充分说明了熟读成诵对写作多么的重要。所以,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背好词好句,不断积累语言材料,然后每天可布置3-4个短句训练,由句到段,逐步转换。其次,提供范例,开展模仿性训练。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先给出一篇与备写作文的范文,和学生一起品读作文的遣词造句,然后让学生通过模仿范例进行写作训练,最后教师还要反馈信息,将学生写作中的优缺点给予讲解,针对问题告诉学生相应的写作技巧。第三,优秀的的文章一定离不开大量的训练,教师可每周给学生布置不同体裁的写作,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定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这四个部分的教学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前面的铺垫,就没有后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面对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师必将任重道远,本文只是从一个粗略的层面,对英语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提出一点建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只要英语教师始终对于教师保持着“探索、反思、创新的热情,就一定能在有效教学领域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
效性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门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有效性途径是实现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感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11800.htm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提升;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在整个小学的教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德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来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还没有真正实现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体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切,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没有对教学内容进
行很好的设计,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起来,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性的活动开展,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所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教学生活化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来说,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教育非常有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实现让课程教学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教学基础,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中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材不应该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在实际
生活中的体验和感知才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应该把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自主化的体验。
(2)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得到发展。①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促进学生对角色的扮演。枯燥的理论知识会抑制学生的情感,而角色的扮演让教材知识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更好地置身于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体验。②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比如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大家都是好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交往中,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友谊,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
康的交友心理,在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懂得呵护友谊。
2.从多方位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
要想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多角度的课堂教学。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各种信息进行传递,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和体验,教师最后再给予一定的点评,这种模式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和感悟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问题讨论模式
在遇到哲理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模式,注重对学生个体潜能以及人格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空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辨析,在这个过程中提升�W生的悟理、讲理和用理的能力。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引导学
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首先应该建立激励性的评价,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从他们的缺点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另外,教师还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家长的评价和其他方式的评价,让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正,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所以教师要肩负起责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