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上经典诵读教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这样,就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可以为师矣”亦有两解:一为这样的人才可以之为师;二为自己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为人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通过对比说理的方法,说明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朝闻道,夕死可矣。
现在知道了道理,那么就让过去做错的事情就过去吧,从现在开始就按照“道”来做。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小人,不必指在位与不在位者,皆就普通人而言之。四句经文,上二句是说居处,下二句是说行动。怀字作思念讲。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此为上二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例如书经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迪,孔传为道。顺道而行则吉。逆,是相反。反其道而行则凶。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小人怀惠,中庸:「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惠。此为下二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明白大义,而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路途不也很遥远吗?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就是指时间过得很快,如白驹过隙一样。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中因为 “而“字,实际等于“君子耻其言,君子过其行。是并列句。意思就是,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大意是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者不想干事情,也不要强加给人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出自《论语》: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青青子衿,①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 在城阙兮。⑤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第二篇:古诗文诵读教案上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对雪》、《蜀相》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登金陵凤凰台》、《送魏万之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西塞山怀古》、《贫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和子由渑池怀旧》、《淮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晓日》、《长安秋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村夜》、《望蓟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关山月》、《送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临江仙》、《竹里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宿建德江》、《乌衣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六下必背古诗词《秋夕》、《商山早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3.诵读古诗,领会意境。4.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5.活用古诗,学以致用。(老师设计的巩固、运用古诗小练习)
6.背诵古诗,小组自查。
7.教师小结(俗话说“天道酬勤”,学好古诗,关键是多读,还在于积累和运用。)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老子》一、二、七、八章。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节课所学的四章节内容。2.理解四章内容。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章节。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节课所学章节的内容,试着概括每章节大意。教学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它继承了《周易》,《范洪》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诸多学派和帝王,成为他们开宗立派的思想源头和统治之术。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老子》被玄奘译为梵文流传到印度,及至近代,老子的思想波及到欧美,影响到包括黑格尔,罗素,尼采在内的大批哲学家。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说:“在西方,《道德经》仅各种英文译本至少有四十多种,除了基督教的《圣经》在没有任何一种书得到如此重视。”
二、教学环节:
1.引发旧知,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一、二、七、八章。(读其声)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篇。5.教师小结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
《老子》九、十一、十二、十三章。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节课所学的四章节内容。2.理解四章内容。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章节。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节课所学章节的内容,试着概括每章节大意。教学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一)认读课文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考与讨论”。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
《老子》十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章。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节课所学的四章节内容。2.理解四章内容。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章节。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节课所学章节的内容,试着概括每章节大意。教学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十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章。(读其声)
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篇。5.教师小结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
《老子》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三章。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节课所学的四章节内容。2.理解四章内容。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章节。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节课所学章节的内容,试着概括每章节大意。教学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三章。(读其声)
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篇。5.教师小结
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
《老子》三十六、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章。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节课所学的四章节内容。2.理解四章内容。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章节。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节课所学章节的内容,试着概括每章节大意。教学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三十六、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章。(读其声)
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篇。5.教师小结
第十六课时
教学内容:
《老子》四十八、五十六、六十三、六十六章。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节课所学的四章节内容。2.理解四章内容。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章节。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节课所学章节的内容,试着概括每章节大意。教学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四十八、五十六、六十三、六十六章。(读其声)
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篇。5.教师小结
第十七课时
教学内容:
《老子》六十八、七十八、八十、八十一章。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节课所学的四章节内容。2.理解四章内容。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章节。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节课所学章节的内容,试着概括每章节大意。教学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
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六十八、七十八、八十、八十一章。(读其声)
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篇。5.教师小结
第十八课时
教学内容:
《大学》精选、《中庸》精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章节。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试着概括大意。教学准备: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背诵自己喜欢的《老子》章节。2.引学新知。
①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本节课章节。②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性评价。
③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大学》、《中庸》精选。(读其声)
①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篇。5.教师小结
第三篇:二年上经典诵读
2015-2016学第一学期
教案
年 级:
任课教师:
2016年元月
《浪淘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板书:
浪淘沙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写实)
(想象)
气势雄伟
《出 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边塞诗歌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一些反映战争的诗歌,读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歌,它就是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1)、学生读题,师板题。(师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塞”独sài,下面是“土”)
(2)、学生齐读诗题。
2、“塞”是什么意思?谁来介绍“出塞”?这首诗是谁写的?介绍一下王昌龄。
3、带着对诗题和诗人的了解,再来读一读诗题。
二、诵读诗歌,感知大意。
(一)、读通读顺。
1、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好诗歌,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诗。(注意正音:人未还huán 飞将jiàng 不教jiào)
3、全班一起练读。
(二)、读好节奏。
1、听老师读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练读,师提醒学生读准节奏。
(三)、读懂诗意。
1、把诗读给同桌听听,再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2、指名读,读后再说说诗的大意。(师提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
1、读诗要读出诗中的景、读出诗中的情。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行,注意诗中的景。
2、指名读诗句,说说诗中的景。(师借机板书:明月 关)
3、了解“互文”的修辞方法。
4、读到“明月”,你会想起李白的那句诗?
5、是啊,当我们身在他乡,抬起头看到明月时,不禁会想念起家乡,带着这种感觉去读一读诗句。
6、到底是什么人有家不能回呢?读读诗句,看看从哪个词语能够读出来。(学生汇报,师板书:人未还)
7、“万”和“长”告诉我们什么?
8、引读:是啊!将士们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保家卫国,一年过去了还不能回来,读—— 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二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9、将士们久久不能回来,等待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10、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这种心情放入诗句中去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
1、想到将士们常年征战,不能与亲人团聚,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这时,一位英雄人物浮现在诗人的眼前,他是谁呢?读一读诗的后两行,看看你从哪个词语中能够读出来。
2、学生读诗句再汇报。(师借机板书:飞将在)学生介绍李广,理解“飞将”。
3、听了同学的介绍,你觉得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想到的一个词语来说说。
4、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读出感情。
(1)、要是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在,结果会怎样?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样一来,战争就会„„将士们就会„„老百姓就会„„(师借机板书:平息战争)
(3)、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把这种美好的感觉放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4)、可是,朝廷有没有任用李广这样的大将呢?
(5)、所以,战争还在继续,读—— 将士们还是不能与亲人团聚,读—— 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读——
四、回读全诗,有效拓展。
1、战争还在继续,将士们还在边关英勇杀敌,一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就充满了—— 把这种感觉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一起读全诗。
2、这就是边塞诗歌,读它,如品香茗;读它,如饮美酒;读它,如尝甘露。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好诗,我们不仅要读,还要把它永远珍藏在心间,把诗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齐背。
3、像这样反映战争的诗歌,我们把它们称为边塞诗歌。除了《出塞》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要多读一读。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首,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王翰的《凉州词》、陈陶的《陇西行》)
板书设计:
出 塞(唐)王昌龄 明月 关
(平息战争)
人未还 飞将在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谈话:自从我们学校开展诗香校园活动以来,可以说我们每个同学都和诗歌交上了朋友,我知道你们会读会背很多诗歌,谁能来背诵一首?这是谁的诗?你还会背谁的诗?(送别诗、写景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望洞庭》,赶快看书是哪位诗人写的?关于刘禹锡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
【出示屏幕搜集】交流的刘禹锡的有关资料
二、学习古诗,感悟诗情
(一)、导入读,解诗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播放图片】【补充洞庭湖资料】师旁白:禹锡贬逐南荒„„人生最„„
2、从刚才播放的望洞庭图片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释题“望洞庭”
(二)整体读,感知美。
1、自己试读,读准字音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4、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三)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不仅能有节奏的读好,还要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同桌或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5、短短28个字,作者将诺大的洞庭山水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可言志,亦可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什么感情?
(1)指名交流
(2)教师小结:喜爱洞庭湖,热爱大自然,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3)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四)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出示两首《望洞庭》: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五)、诵唱诗,深化美。
古诗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语言的浓缩与精华,今天我们领悟到了《望洞庭》这首诗写景如画,借景抒情。其实诗歌的感人魅力还在于它声韵悠扬,以声传情:老师带来了《望洞庭》的歌曲,请同学们用心来听。用你的歌声来表达你对洞庭湖的喜爱。
(六)延伸读,创造美。
今天我们品诗赏画,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传情,诗曲画意,尽在我们心中。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改写古诗)写在笔记上。(请你根据图画画面,写出你对八百里湖庭的感受;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八百里洞庭的美景。)
2、检查学习效果,背一背:古诗及诗意。
(六)自选作业,表现美。
投影映示: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诗词曲画。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可以试着分类收集。
《观书有感(其一)》教学设计
(宋)朱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1、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 唐 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师: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暖、很美。
师: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
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
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
停泊(bó)(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说得很准确。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详见附件)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重难点: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1、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
2、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3、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齐读。
4、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两句连起来读。(个别读,小组读)
同学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3)小结: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2、在我们这位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生谈感受,同时让他们再次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假如此刻你也在场,你又会如何鼓励即将离别的董大,你会说些什么?
(4)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如果你是董大,面对好友的赠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过渡: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似乎只有诗人高适,才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5、再读整首古诗。
6、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你会怎么劝慰他们呢?
7、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
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要对别人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第四篇:诵读经典教案
活动一: 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活动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活动二:感受亲情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活动三:秋意浓浓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正值秋天,寒意袭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杜牡《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在秋天的气息里,我们感到丰收、喜悦的时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风习习,寒意逼人。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活动四:祖国风光
(一)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引的不少诗人墨客写出了流芳千古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望天门山〉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活动五:祖国风光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谁的一首诗,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诵给大家听吗?你能说说这几首诗描写的什么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样?(好)
(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感受祖国的美好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带有感情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陆游 ——《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课后继续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活动六:名句诵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化(诗句、名人名言、谚语),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活动准备
布臵学生广泛搜集诵读古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是文化大国,古诗名句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更加耀眼,请同学们接诵古诗文名句。
二、名句接诵
岁月悠悠,大浪淘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例: a.明月松间照,________。b.江碧鸟逾白,________。c.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d.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e.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f.水南水北重重柳,________。
三、自由诵读
1.直接诵读
中华民族璀璨的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有阐明人生哲理的,有吟咏深厚情谊的,有陶冶高尚情操的,它们深得人们喜爱,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文。(只要说得恰当均可。)
2、联想诵读
四、小结活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无数的优美诗篇给人以美的享用受,情感的熏陶。希望同学们今后更要多读多记,在生活中恰当运用。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经典文化,不但包括古诗词还有名人名言和谚语。今天我们来诵读名人名言和谚语。
二、初读名句,整体感知
1、出示名人名言。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三、细读名言,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句中含义。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四、出示谚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自己读一读。
2、教师范读。
3、抽生读。
五、诵读名句,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名人名言和谚语。
2、带有感情地诵读。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祖国文字灿烂辉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活动七:春意盎然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春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大家知道吗?对前面我们刚学习过一首他写的秋天的诗,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自然中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色。不少文人墨客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沐浴在春光中,我们感到分外的惬意;畅游在诗海中,我们收获颇丰。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活动八:夏日炎炎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夏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夏天景物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有个女诗人叫李清照,大家知道吗?她不仅诗写的好,而且很有骨气。今天我们来学习她写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夏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夏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2、描写夏天景物的诗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夏天虽然很热,但是优美的诗句却带给我们惬意舒服。
写写这几首诗。
活动九:雪花飞舞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冬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冬天景物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雪给大自然装扮成粉妆玉砌的世界,山上看不见鸟影,路上看不到人的脚印。唐代诗人〃柳宗元就写了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我们来学习一下。《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冬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一背上节课学习的古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冬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唐〃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梅——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赴鼻香。冬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让我们大声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并把它写下来。
活动十:数字魅力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数字在古诗中的魅力。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在古诗中有不少数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带有数字的古诗。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1.自由读诗。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的含有数字的古诗。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夜宿山寺》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含有数字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想诗境,悟诗情
1.学法指导:朗读古诗注意停顿,体会诗的韵律美。以助于体会诗的意境。
2.听录音,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3.让生依据个人理解来朗读全诗,并参与评价。4.交流应读出怎样的感情。5.依据插图来想象体会 6.师征求一朗读机会 7.让生评价老师 8.让生再细读体会。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的传统文化处处不在,让我们走进生活去发现更多的奥妙吧!
活动十一:三字经
活动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句三字经。
2、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说过三字经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部分。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二、初读经文,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读,画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4、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5、指名读,余生评价。
三、细读经文,理解感悟
1、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四、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评选出优秀的背诵者。
五、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其他三字经。
活动十二:三字经
活动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句三字经。
2、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字经的一部分。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二、初读经文,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读,画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4、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5、指名读,余生评价。
三、细读经文,理解感悟
1、录音朗诵,老师带读,学生比赛读。
2、讲解新学内容。四、重点讲解:
1、讲解 三字经小知识 三才 天地人 三光
日月星 四季 春夏秋冬
四方 东南西北五常 仁义理智信 五行 金木水火土
2、补充:朝 代 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3、三字经小故事
大禹治水
五、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评选出优秀的背诵者。
六、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其他三字经。
活动十三:珍惜时间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蕴涵的意味,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课前准备
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要趁着大好时机抓紧时间学习,不要荒废了学业,虚度时光。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 《长歌行》。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背诵古诗。
2、说说这首诗的作者和诗的大意。
3、分小组讨论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4、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人生的短暂,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认真刻苦地去学文化,成有用之才。
5、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上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6、背诵另一首珍惜时间的古诗《明日歌》,然后仿照《明日歌》写古诗,改成一首表示要珍惜今天的诗歌,题目是《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多。我生待今日,万事成蹉跎。”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珍惜时间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长歌行》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
活动十四:畅游诗海
活动目标:
1、诵读已学过的近30首古诗。通过一系列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2、体会古诗词用词的奇妙之处,激发研究古诗词的兴趣。活动准备:
小组比赛成绩表(纸)、白板笔两支(红蓝)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堂。
同学们,我们已经会背近30首古诗,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诗的海洋〉去畅游一番,好不好?
二、畅游诗乐园
1、看谁反应快
规则: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给出一组古诗词共10首,本组的同学在1分钟内要根据题目背诵出古诗,每背出一首得10分,若全部背出加20分。要求小组成员每人至少背一首。
2、配画诵诗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画面,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②组织学生评价:谁朗诵的最好听,为什么?
③评出诵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领诵古诗。
3、你说我猜
给出学过的古诗词题目或诗人的名字或诗句。每小组派两名代表到台前,并根据本组同学的叙述猜词句。每组答题时间1分钟。每答对一道题得10分。
4、四季漫游
学生根据给出的画面猜出是哪个季节?然后说出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
5、评出冠军队。
四、课堂小结
古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节奏优美,更重要的是诗中所蕴涵的道理,给我们以启迪。
活动十五:古诗联读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2、体会古诗词用词的奇妙之处,激发研究古诗词的兴趣。课前准备 搜集古诗 课时安排
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留下了数不尽的瑰丽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灿烂的古诗文化。
二、分类诵读
1、四季风情
春夏秋冬,四季风情,多少诗人为之倾倒,将它歌颂,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分别吟诵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句。
2、数字接龙 一、二、三、四、五……
十、百、千、万这枯燥的数字在诗人笔下却神奇无比,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分别吟诵含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数字的诗句。
3、名句接诵 岁月悠悠,大浪淘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古诗名句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更加耀眼,请同学们接诵古诗文名句。例: a.牧童骑黄牛,________。b.少壮不努力,________。c.明日复明日,________。d.夕阳无限好,________。e.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f.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g.人之初 性本善,________。h.养不教 父之过,________。i.玉不琢 不成器,________。j.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三、自由诵读
1.直接诵读
中华民族璀璨的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有阐明人生哲理的,有吟咏深厚情谊的,有陶冶高尚情操的,它们深得人们喜爱,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文。
2、联想诵读
面对青山绿水,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你会联想到那些古诗文(只要说得恰当均可)
节日来临,引起绵绵深情思念;亲人离别,留下悠悠离愁别恨,此情此景,你会想起哪些古诗文?
四、小结活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无数的优美诗篇给人以美的享用受,情感的熏陶。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要多读多记,不断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活动十六:赏诗会 活动目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活动准备:
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诵古诗:
1.配乐朗诵《夜书所见》
A.抽生独诵
B.请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四、演古诗: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五、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六、课堂总结:
这次赏诗会,同学们都很投入,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能对古诗有更新的认识,以更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古诗、赏析古诗。
诵读经典教案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臵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臵?画好再涂上颜色。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 咏鹅
教学目标:
1、识字与拼音结合,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6个生字。
2、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字词卡片。
2、学生准备手工材料或彩色画笔。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猜谜语,激趣导入。(“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2、创设情景,图画展示,教师描述:骆宾王真聪明,7岁就能做诗,你们今年也七岁了,聪明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鹅》这首诗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学会。
3、找一找。把最喜欢的一行诗多读几遍。
2、画一幅美丽的《白鹅图》。
三、识字
1、同桌互查字音。
2、“找朋友”游戏。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3、请一名学生当老师领大家读。
4、你还有哪些字不认识?请别人帮忙。
四、熟读课文
1、朗读。把你喜欢的诗句或全诗读给大家听,并请小伙伴们评一评。
2、师范读。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白鹅美丽,抓住表示动作和颜色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生练读、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
4、读全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五、表演
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练习
1、读字练习。男女生轮读、接读。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臵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山行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查字典)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 望去,一条 小路 地在 上延伸。(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二、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三、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四、布臵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
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 悯农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认识偏旁“皿”(皿字底);读写“锄禾”、“辛苦”,会用“辛苦”写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单音节词和“锄禾”、“粒粒”的词义。2.识记“餐”。
3.懂得“许”与“禾”之间的联系。
难点:1.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如何爱惜粮食。2.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 镍前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生字卡片。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是讲白米饭怎么来的,谁来背背?(指名背、齐背)2.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古诗写农民伯伯是怎样辛辛苦苦种粮食的:出示课题,锄:金字旁,右边一个“助”:“锄”就是锄头,一种农民劳动用的工具; 禾:是禾苗,庄稼的苗苗。
3.谁知道“锄禾”的意思?看图说:锄禾就是给禾苗除草、松土。4.这首诗是古时候--位大诗人写的,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背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范读课文,观察投影片;
2.学生白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并划出新词。3.指名试读课文,师生评价。' 4.教学生字:你是怎么学会这个字的。盘:教学皿字底。
餐:上下结构,食部。重点书空。
皆:上下结构,上面是“比”,下面是“白”。辛:上下结构,立字头。5.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诗意。1.看图说话,理解第1行诗。(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2)什么时候,农民伯伯在锄禾?你从图上哪里看出来?从诗句中哪里看出?教学“日当午”的意思:“日”就是太阳,“当午”就是中午。(3)小朋友刚才说的就是这行诗的意思,谁再来用“什么时候,太阳怎么样,农民伯伯怎么样”说说它的意思。2.看图说话,理解第2行诗。
在这样火辣辣的太阳下面锄禾,农民伯伯是多么--辛苦呀!图上哪里看出他辛苦?读第2行诗,说诗意。3.朗读第1句诗,说说诗意。(1)指名读诗。
(2)自由练说诗意。(3)指名说诗意。
(4)练习:课后第1题。4.感情朗读第1句。(1)指名读、范读比较。(2)指名读。(3)齐读。(4)齐背。
5.理解第2句诗。
(1)农民伯伯种粮食是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呢?(2)踌人也是这么想的,他把小朋友的话写成诗句,就是这样--(出示诗句),齐读。,(3)这句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随机点拨: 知:知道。
盘中餐:碗里的饭。粒粒:一颗一颗。皆:都。
(4)指名试说涛意,师生评议。(5)用“辛苦”说句子。6.感情朗读第2句。(1)指名读:(2)齐读。(3)齐背。
四、反复练读,体悟情感。1.跟师练读。2.指名读。
3.跟读得好的学生练读。4.齐读。
5.同桌练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书写指导。
锄:中间下面一笔是提。餐:最后一笔是点。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1、2题。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卡片。2.扩词:锄--餐--汗--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练说诗意。
1.同桌一人读诗,一个释诗。再交换。2.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背诵课文。
1.跟着录音轻声背。2.看图背诵。
3.指名背诵,评价。4.齐背。
四、总结导行。
1.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2.你平时是怎样爱惜粮食的?
3、行为辨析:《作业本》第4题。
4.总结: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题。
2.读一读《选学读本》的第13课《古诗二首》。
墨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诗句?请同学们背诵几首。
2、学生自由发言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题目是什么意思?(水墨画的梅花)。
2、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写的诗吗?
三、学习《墨梅》。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5、共同讨论、交流难懂诗句意思。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提问: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借墨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
7、小结学习方法。
一理解作者及背景;
二读理解诗句;
三读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四、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
2、指名读
3、听录音,跟读
4、齐读全诗,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5、练习背诵
6、指名背
五、学习生字。
学会砚;认识“乾、坤”。作业设计:
1、抄写有关生字
2、背诵古诗并翻译
3、预习后两首。
△可以找作者写的其他诗或风格相似的诗读一读(选作)竹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说一说诗的意思。
2、复习上节课学古诗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
三、自主学习《竹石》。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5、看投影片(帮助理解词句:立根原在破岩中)
6、共同讨论、交流难懂诗句意思。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7、提问: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精神。)
8、猜想:
假定根会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会说些什么?
9、指导朗读、背诵。(听录音)石灰吟 教学过程:
1、解题。
2、介绍作者。
3、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5、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6、提问:“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
7、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识记“锤”、“焚”。
六、齐背后两首诗。
七、检查。
1、指名背诵第一首古诗。
2、默写后两首。
八、进行比赛。
1、明确比赛要求。
时间:3分钟
范围:课内课外不限
要求:只能背不能读,读错不算数。
教师看时间,全班同学当评委。
2、开始比赛
3、评出优胜者前三名和优生组一组。
4、谈谈比赛感受或看法。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古诗,抄写生字并组词。
2、默写后两首。
△收集课内或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板书所学三首古诗及作者副板书重点词语
预习积累•运用一,搜集写景古诗,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可以把你喜欢的古诗抄下来背一背。鸟鸣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1.出示诗题,《鸟鸣涧》
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2.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来相互交流有关于王维的基本情况。二.自学古诗《鸟鸣涧》 1.出示古诗要求。
(1)划出不懂的词句。
(2)参考学习资料对不懂的词句进行理解。2.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来学习古诗《鸟鸣涧》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巡视,了解。三.协助学生进行古诗理解。
1.了解学生所划出的难以理解的词句。
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们划出的词句分别是什么呢?(根据学生所说,将难以理解的词语板演在黑板上。)2.启发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来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这些困难,看看有哪些同学能为他们来解决这些困难?
(引导学生主动来帮助其他同学来解决问题。)
(在过程中,碰到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让其他同学自己来解决。3.理解古诗的重要含义。
让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来理解整首古诗的含义。
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自主理解改正。
四.再次阅读,体会古诗意境。1.学生自己来读。(边读边想像诗中意境。)2.采用其他的方式来练读。
(采用同位读,小组读等方式来练读。)
3.运用赛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暮江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5、重点理解词语。“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春夜喜雨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 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步骤: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当dāng 潜qián 径jìng 重zhò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俱黑,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王嗣奭《杜臆》中云:“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不然,则“江船”句与喜雨无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径耶?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出塞 学习目标:
1.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 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学习难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2.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1. 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2. 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 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 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2. 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 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 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 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 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七:创情境说话。
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 塞》这首诗的情境中。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 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 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3. 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4. 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交流创作成果。再读《出 塞》。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1. 默写 〈〈出塞〉〉
2. 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 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4. 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能有感情地朗读。
3、、会背诵、默写古诗,并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写一首送别诗。
4、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重点、难点:
以自我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深入理解古诗,体会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安排:
一、课前的前瞻性自我探究
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方式查阅古诗的写作背景,深刻地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诗人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主要的成就等。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
二、课内的小组合作探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古诗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教师注意指导读准音。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多少有关他的知识?
4、学生展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连忙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留别。5、“赠”是什么意思?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思。(充分利用工具书,书本中的注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巡回关注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情况。
2、集体交流小组学习探究成果。(1)、在说这整首诗的意思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将欲行:就要出发了。闻:指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千尺:系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可以引导学生举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写法来帮助理解这一词)不及:比不上。(2)、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忽燃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3)、一、二两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第二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还用了夸张的写法。(4)、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比喻、夸张为了说明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
3、小结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②诗人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假如你和你的好友也要经历这样一次送别,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
③利用多媒体,视听动画情境,配乐朗诵这首诗。
③游戏活动,再现情境。(让学生扮演李白和汪伦,进行配乐诗表演)
④背诵、默写古诗《赠汪伦》
(三)、了解其他类似的诗
1、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附录二)
3、总结并提出课后延伸拓展练习的要求
三、课后的延伸性拓展练习
1、搜集李白的其它诗,与同学交流学习。
2、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仿写一首送别诗。评出当代小李白。
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被人誉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你能有感情背诵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劳劳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揭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学生质疑:“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 3.释疑
(边播放“早发白帝城”flash动画边说明)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和“江陵”都是指地方?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景象(西陵峡━瞿塘峡━巫峡━夔门━白帝城)一路上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4.听“flash动画范读”(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音)5.学生指出多音字读一读
三、指导自学: 1.先读诗中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注意读准诗中多音字,然后读诗歌,把读诗歌读正确。
2.多读几遍诗歌,把诗歌读顺,再查字典,想想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借助动画图景,合作探究诗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
(这一环节在借助动画图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解古诗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利用动画丰富多彩的影视材料,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交融的境界后,再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其实也是学生初步认知的环节,要读准读畅这首诗就得先认识这首诗里的字,所以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稍长一些。)3.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等一下与同学讨论。
四、汇报自学情况: 1.质疑
2.指名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3.这首诗第一句你读懂了什么?(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很快就到了。
4.李白的路途中有哪些见闻?指名说第二句诗意。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指名说说看了画面的感受。
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声,这一处的叫声还没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猴的啼叫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
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好像诗中描绘的那么快吗?(是诗人的感觉船走得快)
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1.启发谈话: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你们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望庐山瀑布》,你一定感受到李白是(生答:豪放,喜欢自由的人),可是,在公元759年3月,诗人58岁时因受政治牵连,流放夜郎。2.出示诗句
“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李白)“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杜甫《寄李白十二白十韵》)3.学生据注解自由读诗句,四人小组合作理解诗句。4.指名说你读懂了夜郎是个怎样的地方?
5.小结:的确夜郎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连生存下去都觉得难。更可悲诗人的内心倍受煎熬。6.出示诗句: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可恨,浮世谪仙悲。”(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7.据注解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李白的内心受怎样的煎熬?(指名回答)
8.启发学生了解作者作诗时的心情。
此时,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此间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可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的时候,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激动、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板书:欣喜若狂
六、领悟诗情,细致品读(再次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回答相关问题)
1.诗人飞快地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诗人在得到大赦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读一读,体会,感悟,再自由描述。
2.第二句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3.指导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理由(自由读、男女赛读)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白云间的白帝城格外漂亮。
生:猿声悲啼本是使人很不舒服,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声啼叫像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
生: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的美丽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生: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觉得讲水流得特别快,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
生:诗人心情愉悦猿猴声此起彼伏,小舟飞速越过重重高山。4.大声有感情练读,指名读,评议,愿意读的站起来高声诵读。5.配乐全体背诵
七、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春晓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来在干什么?
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眠)正音。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 “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很香)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觉得)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师范读 指读 齐读)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鸟叫声)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听到)“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叫)“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鸟叫)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到处听到鸟的叫声)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 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练说:()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刮风下雨的声音)3.“花落知多少。”“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不知道)“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惋惜)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第五篇:千字文诵读教案
《千字文》
(一)诵读教案
山东省益都师范附属小学
李
珊
★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诗导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把背诵的《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背诵一下。注意打好节拍。生齐背。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
《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
韵,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3、听故事: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二、学习前五节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千字文前两部分的诵读。(拿好材料认真听)
(一)字正腔圆 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4、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
5、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第一节。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ɑng”音,(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用手打节奏。
1、全体学生拍手读: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例:女:天 地 玄黄(男:玄黄)女:宇 宙 洪荒(男:洪荒)的
3、小组合作尝试打不同的节拍来读。
古时候的文章就有这样的奥妙!既有好听的韵,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叫作韵律美了!
(三)三读成诵 知其意
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三、继续学习后四节 课件学习后四节。
1、你知道什么地方出产的黄金最好?什么地方的玉最好?
2、你知道最好的宝剑是什么剑吗?你知道最好的宝珠什么?
3、你最喜欢的水果和蔬菜是什么?古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四、总体读第一部分
有节奏打节拍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
古人的诗唱出来更好听呢!我们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唱出来的《千字文》真好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一下唱诵。
让美文随着音乐,流淌在我们的生命里,让生命和着美文,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让美,生生不息。
同学们,学习到这里,想一想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大家赶快来交流一下吧!作业:把你的体会、感受和收获,记录在我们的接力日记里,让大家共同分享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心中有无数诗歌的人是多么丰富而幸福的人啊,我希望今天的课堂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在你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也希望你们能与诗歌结缘,以经典为伴,诵国学经典,伴一路书香!
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学识修养,我们要提倡“国学”,就让我们从读《千字文》开始吧!„„
关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坦白地说,我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仅以小学启蒙课本的编排来讲,从我入学到现在20几年了,内容上几乎是一成不变,还是那几句形同嚼蜡了无意趣的什么“山石土田,日月水火”,说的难听点,整部书就好像是由计算机随即生成的一样,我很担忧,天真聪明的孩子每天正襟危坐在教室里,背诵这些文字垃圾,到底会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从“五四”废除古文提倡白话,到近几十年由“借鉴”到“拿来”西方所谓的“先进思想”,我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阵地已经被蚕食的体无完肤了。可是我们的教育界,还是一个劲地在向国际接轨,不断地培养着土不土、洋不洋香蕉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难道仅仅是近代一百多年的丧权辱国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暂时落后,就让我们彻底失去了几千年来由灿烂文化产生并积淀出来的民族自信力了么?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在投入很大的力量研究中国的文化,可我们却本末倒置、舍近求远,如果有一天,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丢掉了,只能远渡重洋到地球那边去“留学”补课,那么我们的民族还有何颜面自屹于天地之间?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可是现在我们的很多孩子连简单的几句记叙文都写不好,甚至打个请假条都要父母代笔。因为机械化的教学方法和粗制滥造的教课书已经严重桎梏了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最为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初衷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可是目前单以德育来看,其结果恐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算是太过分吧?也许,我说的是偏激了点,可是在我接触的很多中小学生中,几乎没有几个说话不把国骂挂在嘴边的,甚至升级到张口闭口生殖器的也大有人在,这在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就是现在听见、看见都会脸上发烧,可惜,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实在是让人痛心。
社会风气败坏、人格道德堕落的直接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不断被抛弃。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经在大声疾呼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了。尤其在中小学开展这样的教育,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被我们批判为封建余孽的《论语》等著作,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作为经典教材摆上了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课桌上了,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嘲弄。
作为一套完整、严密的私塾教育体系,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蒙学读物的丛书,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可以说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妄自菲薄这些经典著作的良莠呢?仅以千字文来说,它用了1
000几乎没有重复的汉字,就涵盖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人格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几乎是一部幼学启蒙的小“百科全书”。而且文字优美、讲究对仗、工于音律、便于背诵,无形中丰富了读者的美学鉴赏能力,至于其中引用的历史典故,自然常识,也足以充实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说,如果们真的把千字文读通、读懂,那么对作文来就绝对不在话下了。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私塾”封馆之后,据报道在上海和南昌等城市,又已经有多所以国学教育为主的讲堂建立起来了,这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幸事!
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学识修养,我们年轻人同样要提倡“国学”,那么就让我们从读读《千字文》开始吧。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关于宇宙的形成,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在科学界一般以大爆炸理论为主,认为宇宙来源于一场150亿年前的爆炸,各种物质四散开来形成了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天地和星体。
其实,类似这样的说法,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很多神话传说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里的盘古,我们可以把他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能量,而不能简单地把他作为一个人或这神来看待。盘古在经历“一日九变”之后,身体各个部分或上升到天空、或降落到地面,由此形成了太空和地表的各种物质。这种观点从基本上来说,是与现代宇宙学物质无处不在,没有物质就没有宇宙空间的理论互相吻合的。
另外,《淮南子》中有:“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滓始牙,蒙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老子》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等记载,这些文字已经把宇宙的形成过程描绘的很细致、清楚了,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起初像一个鸡蛋,中间有一种无始以来汇聚能量,有一天,它突然爆发了,这样就行成了阴阳、天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宙这个概念,是我们中国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宇指的是空间、宙指的是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时空的概念。(《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由爱因斯坦才提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在《千字文》上就看到了,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我们又比西方高明了两千多年。
玄的意思是黑色,用在这里表示高空的深青色彩;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土质呈微黄色,所以说是“天地玄黄”。关于宇宙的形成,上面已经提到,按现在的说法是在150亿年前生成的,在古代,还没有现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来进行科学的观测和测量,所以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洪荒”来代表那个极为遥远的年代,相当与佛教上“无始”的概念。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宇宙、太阳系形成,日月开始按一定的轨道运行。盈昃在这里是为了押韵作倒装来用,盈是充满;昃是太阳偏西,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太阳从东边生气,到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一个白昼就这样过去。然后月亮升起来了,因为它在围绕地球运行的方位的不同,所以出现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在晴天的夜晚,星汉灿烂,像一盘围棋一样布满了天空。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日月交替,冷暖更迭,四季周而复始地变换,先民们在春夏辛勤地劳作,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把庄稼、稻谷颗粒归仓,储存起来用以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天。这些天文、气象的常识,是古人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来观测和总结得到的。
说到“秋收冬藏”,在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这个自然界过去被认为不可逆转的规律,已经被彻底打破了。比如现在的反季节蔬菜、瓜果,就是这样,完全可以做到四季可种、可收、可藏,这是科学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上的方便和好处。但是,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高了,人们就开始懒惰起来,种田的人少了,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高粱、什么是玉米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这种现象是越来越普遍了。过去我在农村老家,就有支农的大学生经常闹把麦苗当杂草铲除掉的笑话,这在我父母那种年纪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容忍同时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12个月(云尘子按:在实际应用中,有的是从上一年的立春到下一年的立春作为一年)。这里“闰余成岁”指的是后者,是年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历法,相传是由黄帝确定的(云尘子按:相传更早的伏羲氏时代已经有了历法),经过不断地修订,到夏朝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叫做夏历或农历。因为月亮圆缺交替一次是29天多一点,所以,每月设定为29天或30天,这样一年12个月最多才360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大约365.25天少,因此,就通过设置闰月来调节,根据计算来设定,每个闰年都是多一个月。为了使太阳运行规律与月亮圆缺统一起来,又用二十四节气来加以联系。由于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周与实际的一年相比所用的时间要多出来一点,所以设置了闰月,每隔数年在2月份多加出一天,以保持历法的准确。(云尘子按:以上蓝字部分是云尘子所加,后面的红字部分是原文,有错误,请不要看)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闰余成岁”的意思,闰字在这里当余数讲。基本的历法规定好了,还要以一定的顺序标明月份的变化,以区分四季和节气的变迁,这就用到了“律吕”这个概念。据《宋史》载:“昔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律本是一种用来调整、校对乐器音质的一种工具,由从低到高次第排列的管子组成,按我的想象应该和笙差不多,奇数(阳)的6只称作律(阳六),偶数(阴)的称作吕(阴六),这里阴阳的定义牵扯到《易经》方面的问题,因为不在题目范畴之内,所以权且略过。我们只要明白,当初是黄帝用阴阳12个音律来代表一年12个月份就可以了。所谓“调阳”就是调和阴阳,安排好年月的时序关系。因为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以月亮的盈亏为月叫阴历;以太阳为基准,地球绕行一周为年叫阳历。这一点是和西元的历法是不同的。三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是两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云彩上升到,遇到冷空气凝结,当形成水滴,自身越来越重,不能继续在空中飘浮后就会落下来形成降雨;初冬
依附在草木枝叶上的露水,因为严寒的缘故,就会变成薄薄的冰霜,这就是《诗经》上所谓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过用文学的语言形容起来就很优美了。
过去有的书上关于“金生丽水”的丽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浙江的丽水县(市);一种是指金沙江。其实这两种解释都对,但都不确切,或者说擗解的过于程式化、具体化了,我以为“丽水”应该引申为水量丰沛、河流众多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往往黄金的储量多而容易开采。因为古代没有机械化的挖掘、勘探设备,所以获取黄金只能使用原始的“淘金”法,在临岸的浅水处人工筛选。古诗上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描写的就是淘金工人劳作的场面,当然如果按为人处事等方面来讲,则是另有寓指,别具深意了。
“玉出昆岗” 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认为昆仑山是盛产玉石的地方。古人认为玉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进行沟通的中介,对玉石很看重,便把玉石制成的饰物生前佩戴、死后殉葬,如历史上“金缕玉衣”这里面包含了一定的宗教色彩。至于由玉引出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更是为世人所耳熟能详了。
类似于古代的“淘金”,古代采玉的途径主要是靠“捞玉”:莽莽昆仑山脉有众多的河流分布,夏季山上的积雪消融,原生玉石就会被洪水携带奔流到地面,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到秋季河水渐落,“水落石出”,易于发现拣拾;此外还有在古河道和山脚砾石层中挖玉的,不过比之前者就困难得多了。
同样“金生丽水”一样,“玉出昆岗”也是泛指像昆仑山这样的崇山峻岭中多蕴藏有无暇美玉。因为自古盛产玉石的地方不止“昆岗”,一处,比如有名的和阗地区。在古代,为了方便将玉石从遥远的新疆运送到中原地区,便开辟了类似“丝绸之路”的横贯东西的“玉石之路”(昆山玉路、和田玉路)。
四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在冷兵器时代,剑被尊为百器之王,无论骚人墨客还是武勇匹夫都乐于佩带,所以名剑往往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相传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国君允常聘请当时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其制作佩剑,一共做了5把,分别是:湛卢、巨阙、胜邪、墨阳、纯钩。(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为大刑(型)
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以巨阙最为珍贵,因而千字文有“剑号巨阙”之说。另外,《史记》荆轲刺秦王使用的“鱼肠”剑,据传也为欧冶子作铸。
关于欧冶子铸剑,民间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如当初他铸剑的时候,炉膛里的铁汁迟迟不能流出,古人迷信,以为是炉神作祟,便把自己的妻子推入炉膛祭神,才得以成功。后来,同时代的干将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当他的妻子莫邪听到她讲述欧冶子夫妇的事迹后,毅然效法欧妻,舍身祭炉,所以人们把打造出来的两口宝剑称为干将、莫邪。不过,在众多的名剑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数“湛卢”,相传这口剑是欧冶子在福建深山用特有的“神铁”、“圣水”锻制而成,历时三年,据据《越绝书》载“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为了测验宝剑的锋利,欧冶子信守一挥,将一块巨石轰然辟为两半。后来这把剑被越王命名为“湛卢”,那座山也因此被称为湛卢山,那块石头则被人称之为“试剑石”,是现在著名的“湛卢三峰十六景”之一。据说后来湛卢剑屡易其主后,到晋代为名将周处所得,后由其子孙转赠给抗金英雄岳飞,自岳飞**亭遇害,湛卢宝剑就失传了。另,杜甫有诗云“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可见在唐代,湛卢在当时已经被作为名贵兵器的代称而广泛使用了。
“珠称夜光”夜光珠即夜明珠,在珠宝珍玩中,以此珠最为价值连城。古书上记载,夜明珠除了会发光,还能解百毒、趋吉避凶,能防腐,更是吉祥富贵的象徵,所以古代的君王,都以拥有夜明珠为傲。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为宴请刚从突厥归来的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为此,他命令工匠把宫殿装饰一新,并且到处设灯火和蜡烛,把夜晚的宫殿照得如同白昼。万万没想到,萧氏却指责说,宫殿里灯火过多,只觉得黑烟缭绕,烟气逼人,虽然华丽,但不舒服。她接着夸口说,过去隋王朝在举行类似活动的时候,从来不用这些东西,而是在宫殿内外悬挂120颗夜明珠,珍奇华贵,光彩照人。此外,清代慈禧太后死后,也曾用口含夜明珠的方法来防止尸体腐##败,后被军阀孙殿英所盗。这故事些都为夜明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在古代,夜明珠的价值是凌驾与其他珍玩器物之上的,“珠称夜光”就是这个意思。
“果珍李柰” 柰是一种苹果,俗名花红,也称作沙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瓜果中以李子和苹果为主,为时人所喜爱;“菜重芥姜”,芥是芥菜,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烹调使用的调味品,也可以入药,比如感冒时,可以用红糖水煮之服用,有不错的疗效。姜作为食品,历史是很悠久的,《论语》即记载孔子有“不撒姜食”的生活习惯。可见,在春秋战国时,姜已经和芥菜一起作为主要的菜肴和调料摆上了老百姓的厨房、餐桌了。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两句浅如白话,就不多解释了。鳞、羽在这里分指鱼类和鸟类。以上分,讲的是天文、历法、矿藏及生活日用等常识,下面周兴嗣“笔锋一转”把话题引向了历史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