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团课)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
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团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 课 人: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帮助广大共青团员更好的了解当代青年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帮助大家牢固树立爱岗奉献,报效祖国的信念。
授课要点:“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在现代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授课内容:
“五四”这个名词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十分熟悉的一个名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却存在着诸多误区,我认为这些误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误区是将“五四”狭隘化,一提到“五四”,就想到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并且火烧了赵家楼那一幕。第二个误区是将“五四”单一化,或者说做“一元化”的理解,即把“五四”理解为全盘“反传统”、“反儒家”的运动,仅仅是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反对旧文化的运动。第三个误区是把“五四”政治化,即把“五四”与后来发生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政治斗争片面地捆绑在一起。
那么,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真正的“五四”首先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五四”绝不仅仅是指1919年一批学生上街游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它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一次重大的变迁,其起止日期大致从1914年、1915年开始,到1924年、1925年落幕,前后大约十年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大时期。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事情,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
我们知道,现在讲“市场经济”,讲“发展民营经济”。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就是在1914年到1921年,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时期,持续了大约六七年的时间,“民营企业”、“民营银行”都是在这个时代蹿升起来的。因而“五四”不仅是政治的“五四”,也是经济的“五四”。“五四”还是社会的“五四”。
那时,“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等话题在公开的报刊上都有广泛的讨论。所以,我想说,“五四”完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主义、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理想,都获得了空前的同等表达的机会,无论是独立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还是国家主义等等,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这个意义上,“五四”更主要的不是反传统,而是引入新思潮,引入各种各样的思想资源。
记得历史学家陈寅恪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书虽多,不过基本的只有几十种而已,其它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这几十本书基本上都是先秦时代的创造,包括《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这些著作都出现在中国第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代,不同的主张、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说、不同的社会理想都有同等的表达机会,所以创造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
那个时代是个乱世,乱世的好处是没有“天下定于一尊”的标准,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文化基本上被归结到了儒家这一宗上,而且长期以来对儒家进行不断的一元化的、政治化的解释,这使得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从那以后,中国的读书人几乎都是在儒家的轨道上按部就班,最多有一点“儒道互补”,“儒”是主体,“道”是补充。这种格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大约两千年,实际上,中国社会在文化上已停滞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刻就结束了。
“五四”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百家争鸣”时代。为什么在“五四”这个时代会再一次地出现“百家争鸣”?这是有历史大背景的。这个大背景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中国这个民族要在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我们找到的第一条出路是什么呢?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第一条出路叫“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人家的技术——坚船利炮,你有枪,我也有;你有炮,我也有;你有军舰,我也有。这一步我们学的是人家的技术层面,产生了洋务运动,包括建立了北洋舰队。
但是,我们虽有了相同的舰队,相同的炮,在甲午战争中却惨败于一个蕞尔小国、一个从未被放在眼里的岛国日本。在此情况下,中国有识之士,朝野上下,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开始在技术之外寻找新的资源,这就产生了“戊戌变法”。这个“戊戌变法”真正的高潮只有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这条路还是没有走通。
接着又蒙受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样的民族耻辱。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连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都仓皇出逃,颠沛流离到了西安,一路上饱经风霜之苦。这种苦是深宫之中养尊处优的她没有经历过的。吃了这样一番苦头,到了1900年,她决心接过光绪帝在1898年变法的衣钵,开始了“晚清新政”。在教育方面,她推行了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等一些新政。
今天我们的学校,就是在慈禧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些新式学堂奠定了近代中国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模式,奠定了基本的学制——小学、初中、高中。她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特别是1906年搞了一个“预备立宪”。当时她搞宪政当然是有各种原因,比如迫于压力,为了挽救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命运,可能带有欺骗性,但无论她有什么样的动机,从客观上,她实施的新政推动了中国从一个古老的专制国家开始向近代国家转型。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但是,当时中国外有民族危机,内部更是矛盾丛生,种种问题,最终导致慈禧死后不到三年,武昌一声枪响,一场小规模的革命就把大清王朝颠覆了,而且把绵延了两千年的帝王一统江山的模式一夜之间翻了个个儿。从此之后,任何人,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张勋,无论是什么人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称王称帝,不可能得逞了。我们知道袁世凯称帝只有83天,张勋复辟只有12天,也就是说帝王一统山河的模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行不通了。“五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那么,“五四”的主题是什么?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有一个标志性刊物,叫《新青年》杂志,它创刊于1915年9月(最初叫《青年》杂志),与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差不多同时,在太平洋的彼岸的美国,一批留学生在1914年成立了叫“中国科学社”的小团体,创办了一家影响非常深远的(尤其对自然科学)《科学》杂志,这个《科学》杂志与《新青年》杂志遥相呼应,比翼双飞。两个不同的杂志,不同的定位,它们追求的东西却是相通的。
我们知道后来陈独秀把《新青年》杂志的主题概括为“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先生”就是科学。实际上,科学的观念更多是由《科学》杂志、“中国科学社”来阐述的,陈独秀阐述更多的是“德先生”,他打出的旗帜主要是“德先生”。
由于《新青年》、《科学》杂志的出现,中国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或者说年轻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寻找新的道路。这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新起点。因此,从根本上说,“五四”就是重新寻找方向,重新为中华民族定位。这个起点对于中国人、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起点。正是在这个起点上,我们的前辈们开始把古老中国带入现代文明社会之中。
思考与讨论:
学习完这一课之后,你对自己身上所肩负着使命与责任由哪些更深刻的体会?
第二篇:(团课)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小编推荐]
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团课)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 课 人: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帮助广大共青团员更好的了解当代青年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帮助大家牢固树立爱岗奉献,报效祖国的信念。授课要点:“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在现代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授课内容:
“五四”这个名词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十分熟悉的一个名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却存在着诸多误区,我认为这些误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误区是将“五四”狭隘化,一提到“五四”,就想到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并且火烧了赵家楼那一幕。第二个误区是将“五四”单一化,或者说做“一元化”的理解,即把“五四”理解为全盘“反传统”、“反儒家”的运动,仅仅是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反对旧文化的运动。第三个误区是把“五四”政治化,即把“五四”与后来发生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运动、政治斗争片面地捆绑在一起。
那么,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真正的“五四”首先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五四”绝不仅仅是指1919年一批学生上街游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它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一次重大的变迁,其起止日期大致从1914年、1915年开始,到1924年、1925年落幕,前后大约十年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转
型的一个重大时期。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事情,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
我们知道,现在讲“市场经济”,讲“发展民营经济”。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就是在1914年到1921年,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时期,持续了大约六七年的时间,“民营企业”、“民营银行”都是在这个时代蹿升起来的。因而“五四”不仅是政治的“五四”,也是经济的“五四”。“五四”还是社会的“五四”。
那时,“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等话题在公开的报刊上都有广泛的讨论。所以,我想说,“五四”完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主义、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理想,都获得了空前的同等表达的机会,无论是独立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还是国家主义等等,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这个意义上,“五四”更主要的不是反传统,而是引入新思潮,引入各种各样的思想资源。
记得历史学家陈寅恪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书虽多,不过基本的只有几十种而已,其它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这几十本书基本上都是先秦时代的创造,包括《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等,这些著作都出现在中国第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个时代,不同的主张、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说、不同的社会理想都有同等的表达机会,所以创造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
那个时代是个乱世,乱世的好处是没有“天下定于一尊”的标准,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文化基本上被归结到了儒家这一宗上,而且长期以来对儒家进行不断的一元化的、政治化的解释,这使得我国文化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从那以后,中国的读书人几乎都是在儒家的轨道上按部就班,最多有一点“儒道互补”,“儒”是主体,“道”是补充。这种格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大约两千年,实际上,中国社会在文化上已停滞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刻就结束了。
“五四”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百家争鸣”时代。为什么在“五四”这个时代会再一次地出现“百家争鸣”?这是有历史大背景的。这个大背景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中国这个民族要在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那么,我们找到的第一条出路是什么呢?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第一条出路叫“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人家的技术——坚船利炮,你有枪,我也有;你有炮,我也有;你有军舰,我也有。这一步我们学的是人家的技术层面,产生了洋务运动,包括建立了北洋舰队。
但是,我们虽有了相同的舰队,相同的炮,在甲午战争中却惨败于一个蕞尔小国、一个从未被放在眼里的岛国日本。在此情况下,中国有识之士,朝野上下,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开始在技术之外寻找新的资源,这就产生了“戊戌变法”。这个“戊戌变法”真正的高潮只有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这条路还是没有走通。
接着又蒙受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样的民族耻辱。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连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都仓皇出逃,颠沛流离到了西安,一路上饱经风霜之苦。这种苦是深宫之中养尊处优的她没有经历过的。吃了这样一番苦头,到了1900年,她决心接过光绪帝在1898年变法的衣钵,开始了“晚清新政”。在教育方面,她推行了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等一些新政。
今天我们的学校,就是在慈禧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些新式学堂奠定了近代中国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模式,奠定了基本的学制——小学、初中、高中。她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特别是1906年搞了一个“预备立宪”。当时她搞宪政当然是有各种原因,比如迫于压力,为了挽救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命运,可能带有欺骗性,但无论她有什么样的动机,从客观上,她实施的新政推动了中国从一个古老的专制国家开始向近代国家转型。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但是,当时中国外有民族危机,内部更是矛盾丛生,种种问题,最终导致慈禧死后不到三年,武昌一声枪响,一场小规模的革命就把大清王朝颠覆了,而且把绵延了两千年的帝王一统江山的模式一夜之间翻了个个儿。从此之后,任何人,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张勋,无论是什么人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称王称帝,不可能得逞了。我们知道袁世凯称帝只有83天,张勋复辟只有12天,也就是说帝王一统山河的模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行不通了。“五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那么,“五四”的主题是什么?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有一个标
志性刊物,叫《新青年》杂志,它创刊于1915年9月(最初叫《青年》杂志),与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差不多同时,在太平洋的彼岸的美国,一批留学生在1914年成立了叫“中国科学社”的小团体,创办了一家影响非常深远的(尤其对自然科学)《科学》杂志,这个《科学》杂志与《新青年》杂志遥相呼应,比翼双飞。两个不同的杂志,不同的定位,它们追求的东西却是相通的。
我们知道后来陈独秀把《新青年》杂志的主题概括为“德先生,赛先生”,“德先生”就是民主,“赛先生”就是科学。实际上,科学的观念更多是由《科学》杂志、“中国科学社”来阐述的,陈独秀阐述更多的是“德先生”,他打出的旗帜主要是“德先生”。
由于《新青年》、《科学》杂志的出现,中国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或者说年轻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寻找新的道路。这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新起点。因此,从根本上说,“五四”就是重新寻找方向,重新为中华民族定位。这个起点对于中国人、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起点。正是在这个起点上,我们的前辈们开始把古老中国带入现代文明社会之中。
思考与讨论:
学习完这一课之后,你对自己身上所肩负着使命与责任由哪些更深刻的体会?
第三篇:五四团课总结
五四团课总结
活动时间:2010.4.27
活动地点:2B408
参与人员:旅英1031全体同学
为大力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5月4日晚,我们班举行了“闪亮 ∙ 青春”纪念五四主题团课活动。我们班全体团员参加了此项活动。
团课在《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声中拉开序幕,首先,班长余鹏同学带领全体同学重温了入团誓词,通过资料展示、朗诵等形式讲述了团的历史、性质和任务,为全体团员展开了一幅精彩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光荣画卷。
随后,团支书总结了入学以来外语系的志愿者活动,并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同学们一致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而共青团则是这一队伍的先锋组织,昭示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这个优秀组织的成员,要时刻牢记誓言,拥护党的领导,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各个方面要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
我们班的各位同学进行了各自的发言。其中王金花同学用朴实的语言、感人的事迹、和自己重归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希望同学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探索和创新,在以后的工作中讲奉献、创一流。同
学们被王金花的发言深深的感动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也牢牢记住了王金花同学的宝贵建议。最后,全体同学献上了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诵《青春赞歌》。
团支书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深刻总结,希望全班同学们树立执著的信念、养成优良的品德、学习丰富的知识、锻炼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珍惜大学的宝贵时光,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勤奋学习,积极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时代青年。
本次团课深化了同学们对 “五四”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同学们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广大同学为中华崛起奉献青春和智慧的信念,团员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会更加刻苦学习,扎实工作,争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四篇:纪念五四团课方案
团委关于开展纪念“五四”运动暨 “我是团员我光荣”活动方案
今年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90周年,为了进一步引导我校广大团员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并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我是团员我光荣”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五四”运动系列活动
1、集中宣誓仪式
时间:2009年4月28日上午9:00 内容:组织全体团员面对团旗集中宣誓。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学习先辈的光荣传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
2、开设团课活动 时间:4月-5月
内容:利用团课,了解共青团创建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创始人,了解团组织演变过程。确保团课内容新颖,团员受教育面达到100%。团课教案要做好整理工作,每次团课做好记录。
3、开展“我为团旗添光彩”实践活动
4、开展“五四”精神征文活动(详见通知)时间:4月下旬-5月中旬
内容:以宣传、弘扬“五四精神为主要内容,表达青少年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对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决心和信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本次征文活动。
二、“我是团员我光荣”主题活动
(一)宣传教育阶段(4月上旬至5月下旬)
1、结合团组织提出的要求,查找在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做好摸清“家底”团情调研工作。
2、利用专题会议、团课、黑板报、墙报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让每一名团员充分认识到“我是团员我光荣”主题教育的重要性。
3、开展纪念“五四”运动系列活动。
4、发展一批新团员,利用团课进行培训,4月底进行宣誓。
5、做好“优秀共青团员、团干部”评选工作。
(二)规范提高阶段(6月上旬至10月中旬)
1、利用团课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戴团徽、唱团歌、举团旗、学理论、知团情”活动。举行庆“十一”合唱比赛活动,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2、举行秋季广播体操比赛等体育活动,提高同学们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3、充分发挥团员在青少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每一名团员要成为先进思想的模范,刻苦学习的模范和实践行动的模范,培养自身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三)总结深化阶段(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
1、认真总结工作成果和存在不足,看团员意识是否有明显提高,教育活动是否落实到实处,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整改。
2、广泛开展“四评”活动。即:团员个人开展自评,团员之间开展互评,团员对团支部工作和团干部进行评议。
3、建立学习教育制度、团员考评激励制度、团干部考评制度、团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4、认真总结提高。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听取意见,认真分析经验教训等问题。
5、继续做好年终“优秀共青团员”评比活动。
总之,我校团委会在上级团委领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争取把团队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取得良好效果。
2009年4月23
第五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教育--人民网
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教育--人民网
据报道,南京今年高考在考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上本科线的考生却比去年减少了600人,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一。消息传出,就有家长联名投书给南京教育部门,说素质教育误人子弟,强烈要求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行应试教育,多给学生补补课。素质教育虽然实施多年,在面对高考升学率这一硬指标时却显得如此脆弱,令人深思。
“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这恐怕是目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实情。校方经常倒苦水:想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有家长说不务正业;想少补些课,就有家长担心孩子成绩掉队。也许有些家长会振振有辞: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与就业环境下,“升学率”仍然是第一位的,如果因为推行素质教育使孩子得不了高分、上不了大学,“十年寒窗苦”便会无功而返。有些家长甚至抱着孩子“不上名校誓不休”的态度,不仅不给孩子减负,还给学校加压。还有的家长片面理解素质教育,互相攀比,以为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考虑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愿。
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机械理解下的不考试、不留作业。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总结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不可否认,推进素质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完善。可喜的是,南京的教育部门保持了清醒的态度,提出“冷静不窝火,思考不埋怨,信心不灰心”。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并没有错,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之路,让各种唯分、唯应试的喧嚣不再有市场。
《人民日报》(2005年09月26日 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