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上数学教案 0的认识
一上数学教案 0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页:0的认识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0页1、2题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具准备:、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学具准备:1―――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请你认真来看,尺子上都有什么呀?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小朋友们0像什么呀?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 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五、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0,还学会怎么怎么写0,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0的加减法板书: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1出示一张鸟窝的幻灯片
师: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啊?生:我看到了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了出去师:那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啊?你会列式吗?生:3-3=0板书:3-3=0师:我这里有2个苹果,送给了某某2个,还剩几个呢?生:2-2=0师:你还知道几减几也等于0啊?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1=0
4-4=0
-=0师:来一起读一遍2出示一张青蛙图
师:请认真看,谁又来了呢?你都看到了什么呢?生回答师:老师考考你们,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呢?板书:4+0=43出示一张星星图
师:你能根据这张图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一个方框没有星星,另一个方框有2颗星星,请问一共有多少颗星星?板书:0+2=24练习
第二篇:一上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得数是8的加法与8减几(教材第54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54-55页“想想做做”)
课时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初步掌握8的加法与8减几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
2、让学生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间的联系,更加喜欢学习数学。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写出四个有联系的算式。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开火车。(口算卡片出示)
二、探究理解
1、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画,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有几个?
(2)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有5个小朋友在游泳,有3个在岸边,一共有8个小朋友。
(3)先带领全班小朋友说,再找小朋友说,最后让小朋友互相说。
(4)要想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游泳,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看到这个算式,你马上想起来哪个算式了呢?
齐读算式。(6)我们刚才是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的,如果老师反过来,知道了总共有8个小朋友,在水中游泳的有5个,求在岸边的有几个,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把算式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板书:8-3=5 如果知道了总共有8个小朋友,在岸边的有3个,求在水中游泳的有几个,你会求吗?
把算式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板书:8-5=3(7)仔细观察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学“试一试”。
(1)媒体出示图画。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画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看着图画列一道加法算式吗?
(2)看到这个加法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一个加法算式吗?(3)如果知道了总数,你能列一道减法算式吗?
(4)看到这个减法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一个减法算式吗?(5)齐读四道算式。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仔细观察图画,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2)如果让我们列两道加法算式,你会吗? 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在把算式写在书上。(3)如果让我们列两道减法算式,你会吗? 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在把算式写在书上。(4)齐读四道算式。
2、完成第2题。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数字。
(2)让学生想一想,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8?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3)说给全班的小朋友听。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确目,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得数。(2)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第5题。
(1)问: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2)求走了几只是求总数还是求一部分?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3)在书上填写。
四、总结全课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得数是9的加法与9减几(教材第55页例题,56页“试一试”,完成第56页“想想做做”)课时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根据一幅图画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9的加法和9减几。教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数字卡片。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2、导入:有一个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组成了短跑队、长跑队、跳远队、跳高队、投掷队等等。看,跳高队的小朋友正在练习跳高呢。(出示例题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从图画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几部分?(指名回答)(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在书上写一写,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反馈: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8+1=9
9-1=8
1+8=9
9-8=1(4)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8+1=9表示什么意思?1+8=9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人,虽然8和1换了个位置,但结果都是9个人。
(5)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是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去掉没跳的人数,就得到跳过的人数。
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
2、教学“试一试”。(1)摆圆片:拿出9个圆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不能再分成刚才的1个和8个了,再写出4道算式。(2)学生自主分花片,写算式,老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和算式。即时进行板书。
(4)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加法算式得数都是9,减法算式都是9减几)(5)提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谈话:大家今天学得很认真,小蜜蜂飞来了,它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第1题图,说说摆数字卡片的要求。
(2)活动:选出两张数字卡片,使上面的数字相加等于9。(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题。
(1)谈话:小金鱼看到小朋友们成功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和小朋友交朋友,它想让大家做减法题。
(2)活动:选择一张数字卡片,说出9-□=□。(3)抽一个算式如9-6=3,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指名汇报交流,统计做对的人数。(3)集体订正。
4、完成第4题。
(1)出示第4题算式,提问:想一想,你能说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2)同桌两人一人说加法算式,一人说减法算式。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怎样能有顺序地说了有的算式,不漏掉?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练习七(教材第57-58页第1-7题)课时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得数是8、9的加、减法计算。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教学环节
一、复习
1、口算。(口算卡片)
2、一图四式。
(1)让学生将算式说给旁边的同学听。
(2)指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幻灯片上写出算式。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1题.(1)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字卡片。
(2)问:小朋友,黑板上的卡片,哪两个相加可以填写这个算式呢? □+□=8(3)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让学生自己出卡片,说算式。(4)继续练习:□+□=9
8-□=□
9-□=□
2、完成第2题.(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2)奖励口算又快又准的小朋友。(3)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4)集体订正。
3、完成第.3题.(1)课件出示图画,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2)出示白菜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小蜜蜂可以拉出哪些算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注意不要遗漏。
4、完成练习四的第4题。
(1)课件出示全部算式,让学生比较每组的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一行得数都是8)
(2)不计算,在得数比8小的算式后面打“√”。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通过比较作了选择的。(每组的两题都与第1题进行比较,进行估计)
5、完成第5、6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些什么?有几个?要求什么?(2)提问:如果让你用图中的数量列算式你会吗?(3)让学生将自己想的结果填写到书上。(4)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用加法算?(5)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6题。
6、完成第7题。
(1)课件出示第7题,观察,说说要拼成的积木有几块?
(2)下面的哪堆积木可以拼成上面的长方体?小朋友自己在书上数一数。(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得数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教材第59页例题及“试一试”,完成第59-60页“想想做做”第1-6题)课时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加深认识加法与减法的联系,并学会用学习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绞架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10的加法和10减几。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圆片、数字卡片。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口算:口算卡片练习。
2、谈话导入:小朋友喜欢踢球吗?有一组小朋友正在进行足球比赛(出示例题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师:同学们,图上都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在球场上踢球?球场外有几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讨论:根据图画你能够列出什么算式?(3)发表意见。
(4)通过百圆片,算一算,你说的算式得数是几?(5)教师板书:6+4= 10-4= 4+6= 10-6=(6)算一算:6加4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6加4等于几呢? 同样,4加6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7)10减4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同样,10减6等于几呢?(8)齐读四道算式。
2、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抛花片,正面的有几个?反面的有几个?可以列出几个算式? 2)让学生小组合作,抛花片。并且小组内把所得到的算式进行记录。3)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4)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一个算式写出其他的3个算式。
5)问:如果没有花片,请小朋友看一看,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教师将没写的算式补充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卡片,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2)并且根据这个算式列出相应的3个算式。
2、完成第2题。
(1)教师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手中拿一张“10-”的卡片。
(2)问:同学们,老师手中的卡片是几减,你能用老师手中的卡片减去黑板上的数吗,如:10-3等于7,谁还会说?
(3)请学生到黑板上示范演示,表扬积极主动的小朋友。
3、完成第3题。
(1)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得数。
(2)开火车汇报答案,统计全做对的学生人数。
4、完成第4题。
(1)谈话:你能有序地说出所有的加法算式吗?你能有序地说出所有的减法算式吗?(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5、完成第5题。
(1)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小猴说了一句什么话?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
(2)学生在书填写算式,反馈后共同订正。
6、完成第6题。
(1)谈话:谁先读题目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些什么?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你会列算式吗?在书上填写算式。(3)反馈交流,共同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材第61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61-62页“想想做做”第1-4题)课时
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教学难点
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课件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回答)
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
(课件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
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再指名说说括线和“?”表示的意思)(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
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3+5=8)
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分别指名回答)
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先小组讨论后再回答)(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2)指名说算式,集体订正。
(3)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完成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2)指名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提问:右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说说图中的条件和问题。(2)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3)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第4题。
(1)你能看出小鸡和小鸭哪个多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2)学生在书上填空。
(3)指名说出所填写的数,共同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求未知加数(教材第62页例题,完成第63页“想想做做”)课时
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初步体会加减
法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积累把一个数凑成10的经验,为将来学习进位加作准备。
3、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求出未知加数。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口算卡片练习。
2、今天数学课,智慧爷爷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带来了一个盒子。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媒体出示装了苹果的盒子图。
问:图中盒子里如果装满苹果,可以装几个?已经装了几个?还差几个?(2)教师进行说明:同学们,盒子里可以装10个苹果,我们已经装了8个,还有几个没有装的。(教师边说边板书:8+()=10)
(3)如果不是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我们就不知道还有几个没有装,所以我们把没有装的,也就是不知道的这个数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不知道的意思。(4)这个算式就读做:8加几等于10。(5)通过图我们知道了还有2个没有装,也就是8加2等于10。(教师在黑板上填写。)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8加几等于10呢?小组讨论。(6)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7)学生说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分成回答。(8)思考:6+()=10,小朋友可以怎么想?发表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的都要进行表扬。
2、延伸。
(1)教师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在黑板上写上
(2)找学生到黑板上将数字卡片铁到相应的位置,其他学生在书上填写。(3)集体订正。
三、组织练习
1、完成第1题。
(1)看书上题目,明确要求:先画满10个图形,再填空。(2)学生独立在书上画图形填空。
(3)指名说出每一行画了几个图形,()里填了什么数。
2、完成第2题。
(1)谈话:信鸽在天上飞呀飞,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要让小朋友帮个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2)学生用铅笔引路,在书上进行连线。(3)汇报交流,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3、完成第4题。
(1)谈话: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信鸽,它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小白兔。瞧,小白兔正在拨萝卜呢。(课件出示图和题目)(2)学生独立在书上方框里填数。(3)汇报交流。
(4)提问:观察这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全课
1、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作业:完成第3题。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练习八(教材第64-65页第1-4题)课时
第十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并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教学难点
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教学环节
一、复习整理
1、口算。(口算卡片)
2、一图四式。
(1)课件出示第1题图,指名说说图中葫芦的个数。
(2)在书上写出四个算式,并在小组中交流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3)反馈,说说写出的算式,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算式。
(4)小结: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列出四个算式,其中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2)师:小蜜蜂各应该采哪一朵花上的花粉呢?请小朋友在书上用线连一线,帮助小蜜蜂正确采到花粉。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连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连线。
2、完成第3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2)奖励口算又快又准的小朋友。(3)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
4、完成第4题。(1)课件出示第4题。
(2)学生比较第一组数,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上下两题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比较算式与数的大小时,先要算出算式的得数,再比较)(3)在书上完成其它的题目。(4)反馈交流,集体订正。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的习题。课时
第十五课时 教学目标:
能结合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根据图画所表示的意思列出算式。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节练习课,重点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第5题
先让学生分组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弄清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学生列式计算后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2、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让学生结合场景图解释每道减法算式的含义。
3、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四、布置作业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连加、连减(教材第66页例题,完成第66-67页“想想做做”第1-6题)
课时 第十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情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计算顺序,学会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教学具准备
2个红玩具、3个绿玩具和一个黄玩具。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2、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写几?
二、教学新课
1、导入:小朋友算得真是快啊,看来以前的科知识学得非常好,有没有信心学好今天的新知识?一定会有的,看,老师已经准备奖品了,看老师给大家带什么来了?
2、出示玩具:左3个右2个 老师带来了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老师带来了2个红玩具,3个绿玩具,一共有5个玩具。用哪个算式表示?2+3 再出示一个黄色的。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玩具了?算式怎么列?
完成板书:2+3+1
3、谁会读这个算式?
这个算式好象和我们以前学的有点不一样,谁来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说明: 对了,象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课题)这个连加算中的2表示什么?3呢?1呢? 2+3+1表示把几个数合起来?哪三个数?
引导学生口述:2+3+1表示把2、3、1三个数合起来的意思。(指名说、小组互说)
4、那么这个算式怎么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谁能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计算方法说一遍?(指名说一说)
5、摆小棒说算式:
(1)左
4、中
3、右1
(2)左
2、中
5、右3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2+2+2 1+4+3 5+1+3 4+4+2 3+1+5 6+3+1
7、小朋友学得真是不错,不过,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我解决? 出示:8-3-1 谁知道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你能摆学具的办法来说明它表示的意思吗?(学生操作,指名板演)说明:原来8-3-1表示从8里面先去掉3再去掉1,还剩几?
那么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先算什么呢?
学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
指名说计算过程、小组互说。
像这样的题叫什么题呢?板书完成课题
8、直接说得数:6-3-1 8-2-4 9-1-7 10-3-3 7-2-3
9、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不管是连加还是连减我们一般都要先算前面两个数,不过,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还要非常的细心。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3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意思,再在书上写出相应的算式,然后指名汇报交流。
2、选得数。
3、完成第4题,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得数。汇报交流时说说计算的想法。
4、小朋友也能来出几道连加连减题来考考大家吗? 指名出题请其他小朋友算,完成第5题。
5、思考题:□+□+□=6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全体学生一起总结。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68页例题,完成第68-69页“想想做做”第1-6题)课时
第十七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教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举其中一个作为例子,如:9-3-5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看图列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出示主题画。问:谁看出来了这幅图画是什么意思?原来车上有几个人?下去几个?又上来几个?现在车上有几个人?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2)找小朋友说说图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3)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说:原来车上有7个人,下去2个,又上来3个,现在车上一共有8个人。
(4)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原来有7个人,下去2人,下去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就是用7个人减掉2个人,后来又上来3人,又上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呢?(5)先下去我们用减法,后来又上来要用加法,在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做加减混合算式。(6)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等于多少?
(7)发表意见:先算7减2等于5,再算5加3等于8。最后等于8。
(8)让学生齐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如果没有图画,6+3-2你会算吗?(1)可以首先小组讨论。
(2)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说的好。
(3)教师和学生共同说。先算6加3等于9,再算9减2等于7。最后得数是7。
三、组织练习
1、让学生摆小棒:一共摆10根小棒,先去掉4根,再加上2根,问:现在有几根小棒?
(1)让学生说说,一共摆10根小棒,先去掉4根,再去掉2根,还剩下4根。(2)列算式。小组讨论,教师板书:10-4+2=8(3)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第1题。
(1)说说图画的意思:原来有6棵小树,又拿过来2棵,后来又栽掉3棵,还剩几棵小树?(2)要想知道还剩几棵小树,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3)让学生口述算式后在书上填写。
3、完成第2题。(1)教师媒体演示图画。(2)让学生说说:在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3)和小朋友商量商量,如果让你用看到的列算式,你可以怎么列?商量好了填写到书上。(4)集体订正。
4、完成第4题。
(1)找朋友的形式是第一次出现,可以首先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2)找学生幻灯片示范,其他学生在书上完成。(3)集体订正。
5、完成第5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谈话:看了森林中的小动物,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2)学生先写出算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3)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三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的认识》人教版
《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点: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教育点: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两个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个数字宝宝,你们还记得他们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叫出他们的名字。(利用取消蒙层功能出现1、2、3、4、5),小猴玩累了回家找妈妈,妈妈不在家,给小猴留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桃子的个数比1多,比3少,妈妈给猴子留了几个桃子呢?(出示猴子图)
1、认识“0”
师:我们来看看,果真是2个。盘里有两个桃子,用几表示?生:“2”
小猴子看见这两个桃子想做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看,把你看到和大家说一说。(指导学生看图)
师:小猴吃了一个,盘子里的桃子个数用几表示呢?生:“1” 师: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一个,现在盘里还有桃子吗?
(出示空盘子)生:盘子里没有桃子了。师:用谁来表示呢?
生:“0”
2、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对。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0”表示什么都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0的认识)师: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用0表示没有的意思呢? 比如:(1)鸟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有0只?
(2)妈妈买 了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3)小华有了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
(4)手中有2个气球,飞走了2个,还有0个? 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
反馈练习(1)鱼缸里分别有几条鱼?(取消蒙层出示结果)
(2)树枝上有几朵花?
3、(课件出示)直尺图,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师:同学们太能干了,我们接着看(1)学生进行观察。
老师准备了一把直尺,因为直尺很长,所以老师只取了前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直尺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发现了0、1、2、3……
师:原来直尺上也有0,我们看看0在那儿呢?生:0在1的前面。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0在最前面,在第一个刻度线上表示起点。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右边数字越大,也就是说,数越大,离0也就越远。0在1的前面说明0比1还小,师: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东西的长度也就越大。
填一填:
()1 2()()5
排一排:1、2、3、4、5这几个数字排队。(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师:生活中有哪些0表示起点的事例?(跳远、跑步)
你们太能干了,0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们在哪儿见到过我呢?(车牌号、门牌号等)
4、教学书写“0”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觉得“0”像什么呢? 生:象鸡蛋(皮球)
老师也编了一首儿歌,便于大家记忆0,(利用取消蒙层功能出示)“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要想写好数字0,封口之处是关键”。
师:同学们记住0是怎么写的了吗?拿出你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1)先在空中上写(2)在黑板上用笔工具写,其他同学在书上29页田字格中写,老师用助手拍照上传展示。(展示过程中强调书写“0”应该注意什么?)练习:
(填一填)小猫钓鱼,要准确的填对石块上的数字才能过去(数一数)(猜一猜)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师:“0”还有很多的奥秘,老师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它、用到它,好吗?
板书:
没有
起点
第四篇:0的认识
《小猫钓鱼》教学设计
灵璧县实验小学 吴艳春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三课 P9—10 页 《小 猫钓鱼》。〖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学会正确地读、写“0”。
2.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 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 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 0 的两种含义。难点:能够正确地书写 0。【教学准备】课件,铅笔,数字卡片。〖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挥想像力 师:同学们看,这节课老师给大家请来四位朋友(课件出示四只不同表情的小 猫头像)。它们是多多、乐乐、平平、气气。一天,四只小猫结伴去钓鱼,回来的 时候,多多很开心(出示课件:多多钓到 3 条鱼),你知道为什么吗?用几表示呢? 乐乐也很高兴(出示课件:乐乐钓到 2 条鱼),为什么呢?用几表示呢?平平也觉得 还不错(出示课件:平平钓到 1 条鱼),为什么呢?用几表示呢?可是,气气却是满 脸的不高兴(出示课件:气气没钓到鱼),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以趣导入,设悬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所有学生都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故 事情节和教师的问题中去,“0 的认识”自然引出。
(二)揭示谜底,教学 0 的第一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
1.初步感知 0 表示“没有”的含义。师:原来是因为气气没钓到小鱼,那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数字,它能表示“没有”,它就是“0”。板书 0 并领读。2.实践体会 0 表示“没有”的意思。游戏 师:老师手中现在一共有几枝铅笔?(3 枝)[首先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以 趣导师:老师左手现在有几枝铅笔?(2 枝)你们猜猜老师右手有几枝铅笔?(1 枝)(教师面向学生,将双手和铅笔放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 2 枝铅笔,请学生猜一猜。)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铅笔?(3 枝)你们猜猜现在右手有几枝?(0 枝)(教师再次将双手和所有铅笔藏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 3 枝铅笔,请 学生再猜。)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铅笔?(0 枝)你们猜猜现在右手有几枝?(3 枝)(教师再次将双手和所有铅笔藏到身后,然后用左手向学生出示 0 枝铅笔,请 学生再猜。)请学生利用学具盒中的小珠子,两人一组,模仿教师进行猜数游戏。(对小组 游戏中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设计意图:用铅笔进行猜数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0 作为一个数,表示“没 有”的意思。游戏中所隐藏的拆、分数的行为,为以后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伏笔。同时,猜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教学设计采用了 2 人的小 组合作学习。教学本课时,学生刚入学不久,多人小组合作有困难,因此从 2 人 小组合作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同时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3.比较大小。师:现在老师左手有几枝粉笔?(1 枝)右手有几枝粉笔?(0 枝)0 和 1 比,谁大? 你是怎么想的?(0 表示“没有”;1 表示有 1 个,1 比“没有”多,所以 1 比 0 大。)(三)教学书写“0” 师:0 像什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有这么多的方法来表示 0。1.教师示范写“0”。
2.一边示范,一边提醒学生,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起笔的位置、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的格式等)。3.学生书空,再在书本第 8 页描写“0”。4.描红后请学生总结写 0 的注意事项。师:你们觉得写 0 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把 0 写好? 5.请学生在书第 9 页的空白田字格中练习写 0。设计意图: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你都在哪儿见过 0”,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 空间,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0”的丰富含义。
(四)唱起来,跳起来 教师带领学生唱健康歌,一边跳舞。
(五)我的发现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哪儿看见过 0 呢?(尺子、温度计、电话、时钟??)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先独立思考 5 分,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要求每次提出在哪里见过 0 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里的 0 表示什么。)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要求汇报的内容不能与别的组重复。1.0 表示起点的含义。课件出示直尺,让学生进行观察,了解“0”的另一个含义。师:同学们看(出示直尺),直尺上也有“0”。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用来 量东西)师:那尺子上的 0 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起点)2.0 表示水结冰的温度的含义。师:(出示课件)噢,温度计上也有 0。那这 里的 0 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 0 度)小企鹅博士也同意同学们的想法,不过,他 想补充几句,让我们来听听,企鹅博士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出示逗趣的小企 鹅动画)我现在正在南极,这里的天气可真冷,每天都在 0 摄氏度以下,成天冰天 雪地的。同学们肯定都知道,冷到了一定程度,水就会结成冰。水结冰的这个温 度就是 0 摄氏度――出示温度计,0 在这里表示水结冰的温度!同学们,等你们学 了很多知识,长大了,欢迎你们来南极考察!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七、作业。课本 10 页的第 2 题、第 4 题和第 5 题。
第五篇:0的认识
《0的认识》教学反思
东阿县铜城联校 杨春燕
上完了《0的认识》,感慨颇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设计《0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热衷于学习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帮小动物排队的动画形式呈现,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活动;其二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交流(谈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0),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它东西表示“0”吗等想一想,动一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数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起点的理解中,老师反复让两个学生在同一起点、不同起点进行跑步比赛,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门、黑板等来了解“起点”,加深“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习这一内容(0的意义)的必要性。
对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心得体会
东阿县铜城联校
杨春燕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体验(比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如何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数学实践活动的环节包括:“确定活动→探索实践→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等。如在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节约能源”这课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分别把近两个月用水、用电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把自己调查的数据与全班同学交流,并比较用水量、用电量、水费、电费相关数据。通过交流选出学生家庭中用水量、用电量高中低三种不同的数据,并加以比较,哪位同学家里用电量、用水量少,哪位最多。为什么?让学生评价。在课程设计上尽量体现以学生参与实践为主,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达到自觉节约能源的目的。
二、要注意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授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如教第四册“简单的统计”时,让学生结合实践情况,组织学生各自观察学校路口、家门口、十字路口、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自行车流量的情况,用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提出具体操作过程的要求。这样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一年级下册的《奇妙的回形针》、《小小信息员》等。也有师生自行设计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如一年级的《奇妙的回形针》,学生在认识完100以内的数和图形之后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和图形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而言之,数学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做数学”,关键在“实”,形式要“活”,一定要“动”,而活要有本(以教材为依托),“活”而不乱,“活”中增智,“活”中求实。力求“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一门新的课程,但是我们会继续下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论文写作计划
东阿县铜城联校 杨春燕
1、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研究
我将围绕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来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与活动,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和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信息科技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2、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协作小组学习研究
大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新学期中我准备在进行教学时注意让学生按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合作,让合作学习小组在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感受到个人学习的成功和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形成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探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是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网络环境下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另外,心理学科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认知和情意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由认知活动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构成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五种心理素质),而由意向活动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构成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因素),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那么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注意哪些问题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发表计划
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力争每学期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奖或在县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1篇论文。
读《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有感
东阿县铜城联校
杨春燕
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次课程改革,不仅引起教育界而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要使教育改革取得成功,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吴正宪老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以一个专家型教师的风采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从吴正宪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体会到了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理念的革命。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几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整个课堂教学无不体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了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来组织课堂教学,整堂课学生都沉浸的学会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求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如何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吴老师在教学中精心地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不愿意下课,不愿意离开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就是明证。这样,教与学的活动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整堂课充满发展充满活力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吴老师十分科学地处理好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吴老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怎样来表示一半。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有的用画图,有的用文字,有的图文结合……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吴老师十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包容了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有的显得幼稚和原始,但吴老师没有把成人的思维方法强加给学生,由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优化,在学生进一步反思和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吴老师留给学生较多的发挥空间,教师不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教师把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交流——拓展与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经历一个思考与再创造的过程,把思考还给学生。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我们看到过孩子们对“被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争得面红耳赤,也看到对问题“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辩得不可开交。伴随着这些波澜迭起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大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争辩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生,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正如有的孩子说:“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吴老师总是这样,以热的鼓励、殷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