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五首教案
《古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三)学习《过零丁洋》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方法步骤大致同前。
由扶到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读进行理解。抓住学生的读,反复地读。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课后记
《天鹅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掌握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3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课前准备
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学生共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三问题探究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2体会天鹅们的第一次叫声。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课文的1、2节并且思考:因为什么,天鹅会啼叫?抓重点词语理解:
寒潮突然降临中的“突然”,说明天鹅们都没有做好准备。
上冻这个词语意味着天鹅将失去食物,面临生存的危机。(出示贝加尔湖面图片)(2)师:那此时,它们的心情——(生:着急、悲伤、惊慌),指导朗读。师:谁能带着着急惊慌的心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过渡:正在众天鹅惊慌失措的时候,冰面上出现了惊人的一幕。让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描写的,默读课文第3节,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1)师:你被哪些词语感动了? 生:我被“腾空而起”这个词语感动了。
师:那你能用动作演示一下吗?对啊,老天鹅是拼命往上飞,那它飞那么高,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生:老天鹅飞那么高,目的是为了使下落的力量更大一些,能快点把冰破开。师:这里为什们把老天鹅的身体比作石头呢?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形容老天鹅下落速度快,力量大。
师:请你们试试重重扑打冰面的感受。(生用自己的拳头打在桌面上。)师:你们现在有怎样的感受呢?生:痛、很疼„„师:是啊,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打冰面,这里可以说明老天鹅有哪些精神呢?生:奋不顾生、勇敢、坚强 板书:奋不顾身、坚强勇敢
(3)那这里的省略号又说明什么?和老师一起来读读第3小节,大家就明白了师: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它并没有飞走„„
生: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
师: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老天鹅又一次„„
生:腾空而起„„师: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得更厉害了。老天鹅再一次„„
生:腾空而起„„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所以这个省略号又写出了老天鹅有着怎样的精神呢?生:顽强和坚韧、勇于牺牲、坚持不懈 板书:坚持不懈 师:看到老天鹅这样,你担心吗?感动吗?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担心和感动,再读读第三小节。四作业自读本单元的阅读材料 课后记
贝多芬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掌握重点词语。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学内容:
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把握文章内容。教学设计 导入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谈话——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与“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问题探究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2)我们理清了文章脉络,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3)你认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师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还重造了那些已经死亡的世界,重造了音响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了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量可以相比。
师生共同为本文提炼中心思想,以此将全文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高度概括。
作业
A;听贝多芬的其它名曲,提高艺术素养。B: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C:课外阅读 于此相似的名人传记
课后记
第二篇:古诗五首
15古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二、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朗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 :由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二、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情。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五、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教后记:
第三篇:古诗五首复习
古诗五首复习
(2013年5月)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 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 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3、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问答题】:
1、“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心灵超脱尘世;是全诗的诗眼。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远离喧闹的尘世,超然淡泊的思想感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4、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场景。
诗人在自己庭园中东篱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闲适悠然地见到了远处苍翠的南山。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改为“望”字好不好?为什么?
例一: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颇有默契。而“望”即有意远看,改为“望”字使此篇神气索然。表现出诗人闲适自由(自在)的心情。
例二:改“望”不好。“见”字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也表现出了诗人闲适自由(自在)的心情。例三:改“望”不好。“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这一效果。
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美景。并品析其中的深层寓意。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7、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句中“真意”的内涵?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在美好、宁静、自由的自然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亲近自然、沉醉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多么美好。
8、“此中有真意”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悠闲恬淡的归隐生活的热爱,也表现作者超然物外,远离世俗,向往宁静安详的思想感情。
【中考链接】
1、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心远 悠然)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人生理想:归返自然(或:返璞归真)。3、2012年槐荫一模:依据“山气日夕佳”,发挥想象,作一段景色描写,描绘其“佳”境。
例一:峰青岭翠的南山,夕阳脉脉地笼罩着寂静的山谷,山岚缭绕,雾霭如纱,紫气升腾,缥缥缈缈。
例二: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
4、槐荫一模:“此中有真意”句中“真意”指什么?
“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这里指作者远离世俗,回归(亲近)自然,超然物外的生活追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给诗的前后两部分各拟一个标题:
咏雪
瀚海雪景图
送别
风雪送客图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深情和他思念家乡的无限惆怅之情。
【诗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发挥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比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形象生动的表现出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或:又表现出一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风掣红旗冻不翻】
例一:掣:拉、扯的意思,“冻不翻”:冻住不卷。在这里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极言天气奇寒,环境恶劣。(也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艰苦)
例二:细节描写。通过描绘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这一细节,极言天气奇寒,环境恶劣。(也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画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背影,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和作者仍伫立远眺的身影。(感情):抒发了作者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结尾写法的好处:给人以无尽的遐思。)(炼字赏析):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中考链接(2012年济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禁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2分)
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50字左右)
示例:雪花飘落在曲折的山路上,友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记和诗人伫立远眺的身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出诗人忘我为人的博大胸襟。
2、用几个短语来概括本诗的内容。
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长夜沾湿苦
广厦庇寒士
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 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4、朗读第一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例一: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的是“怒号”,这个词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凶猛,声音极大。
例二: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的是“卷”,这个词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
例三: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的是“三重”,这个词在这里写狂风卷起层层茅草,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
6、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表现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是更深重的人祸”。
【中考链接(08年济南中考)】
1、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或:同情;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两个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表现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希望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或: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理解】: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感情】: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的含义】: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考试链接】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己亥杂诗》描绘第一句。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夕阳西坠,日暮摇落,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2、前两句运用(抒情)和(叙事)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离别的忧愁和回归的愉快)的感情。
3、一二句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情?诗中是如何突出“愁”的?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另一方面是回归的愉悦。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写法为全诗升华作了铺垫。
4、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进行简要赏析。
作者以“落花”自喻,从“落花” “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花立言,表达出崇高的献身精神。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枯萎凋落成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作者以落红自比,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表达了作者一片拳拳的忠君爱民之心,也表现了作者政治追求的执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形象的比喻表明诗人怎样的心志?
例一: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例二: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例三:表现他一贯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
• •
第四篇:古诗词曲五首
《古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学 案
年级:____八___ 班级:________ 学科:语 文设计人:_赵燕__ 授课人: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懂大意,读出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词大意,品味诗词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5)
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及默写。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5)
1、朗读一遍《水调歌头》、《山坡羊》,扫清文字障碍,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宫阙琼楼玉宇低绮户婵娟踌躇
2、再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感情,直至能背诵。
3、结合文下注解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意,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诗文的内容及情感。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对以上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然后班内展示学习成果。
(三)探究学习,疑难点拨(15)
1、品读《水调歌头》,思考探究(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
(2)阅读品析词的下片,思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朗读《赤壁》,思考探究:
A、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B、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C、你认为《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交流展示探究内容
(四)、盘点收获,拓展延伸(5)
1、学习了这两首词曲,你有哪些收获?
2、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联系全诗任选下面一句,加以赏析。其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五)达标测试,巩固提高。(5)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两首词曲。
2、按要求默写诗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第五篇:师用前五首古诗
撷秀八下古诗赏析练习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对比、反衬,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2、标题《赠从弟》与诗的内容“松”是否有联系,为什么?
答:有。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
3、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
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刚正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作者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 初唐四杰 ”。
有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诗中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感伤;不妨借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放的情怀。
2、为什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3、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赠别诗大多是根据各自得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描写人物“黯然销魂”的心理状态,情调很感伤。但王勃的这首诗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点出了送别的地点;“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象,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前加“风烟”二字,更显上任路途的艰险,微露伤感之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C.颈联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一般。道出了古今上下人们的共同心声。
D.尾联诗人劝慰杜少府,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不要在临别之时像我们的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中俯仰古今,暗示自己怀才不遇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中感怀大志之人的大悲怆、大寂寞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赏析颔联的表达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兴来每独往”,写出了作者每当有闲情逸致时便独自游玩,而“胜事空自知”让我们读出了作者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的心态。这种闲情逸致令人好不羡慕。
2、请描写出诗句颈联表达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答: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索性坐下来欣赏这水之曼妙,云之飘荡。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随意而行,自由自在。心情悠闲到极点。
3、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偶然”如何理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出游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遇见林叟出于偶然,林叟算得上诗人的知音,这相逢却是“无心的遇合” 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心境。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被时间所抛弃、心绪被时间所扰乱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中借他人自比,表达诗人对李云和谢公的推崇和高度评价的诗句:蓬来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朓既小谢,李白特别推崇他,这里以小谢自比。
2、赏析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答:比喻奇特而富有独创性,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带来的烦忧苦闷。
3.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虽是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对现实不满的激奋之情。
4、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
答: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愁更愁”的苦闷深渊。又到结句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散发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挥洒出世的幽愤之情。
5、这首诗通过高楼饯别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对岁月如流年华虚度的烦恼,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的愤怒,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对理想一定会实现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