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人传序言教案
《名人传》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曼·罗兰及他的《名人传》。
2、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及撰写《名人传》的目的。
3、揣摩和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4、联系实际,领会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及撰写《名人传》的目的。
3、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自读和点拨相结合进行问题探究。
2、联系实际,探究拓展。何谓名人?何谓英雄?应该崇拜和敬仰什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预习要求
1、反复阅读课文,查词典扫除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2、在阅读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段落,明晓文章结构。
3、根据教师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预习。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三分钟课前新闻环节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朝鲜的一件重大事件。2011年12月17日上午8时30分,金正日,朝鲜第二代最高领导人,因疲劳过度引发心脏病,在列车上去世,享年69岁。这对于朝鲜这个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朝鲜人们万分悲痛,因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溘然长逝。(多媒体展示相关照片)那么为何人们会如此悲痛呢?就是因为金正日是他们国家的英雄,事他们国家的名人,对于英雄的溘然长逝,他们不禁潸然泪下,悲痛万分。其实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被冠以“英雄”的美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名人?我们可以先来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学生回答)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曼•罗兰,走进他的《名人传》序,了解作者的英雄观。
(二)揭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了解罗曼·罗兰及他的《名人传》。
2、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及撰写《名人传》的目的。
3、联系实际想想。
(三)检查预习(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重(chóng)浊
窒(zhì)息
蹉(cuō)跌
B.油膏(gāo)
偶(ǒu)像
铁砧(zhēn)C.劫(jié)难
戕(jiāng)害
汲(jié)取 D.摧(cuī)毁 给(jǐ)予
匹(pǐ)配
2.下列书写有误有一项是()
A.乖巧卑下
无日无止
神光烛照 B.吹吁勇气
豪言壮语
竭尽所能
C.平庸凡俗
孤独寂静
聊以自慰 D.毋须探询
切勿怨叹
同胞兄弟
(四)介绍作者、作品
1、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他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并以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2、《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合成为《巨人三传》,也称为《名人传》。《名人传 》中的三个主人公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结合课件分别简略介绍三位名人)。
贝多芬:相貌丑陋,童年时代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自小喜欢音乐,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在进入音乐之都维也纳后,他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衰退,最后双耳失聪。在爱情上,他的两个未婚妻都遗弃了他,他终身未娶。于是在这种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下,贝多芬依然选择坚持音乐道路,在磨难之后成就的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在六岁时母亲死去,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家里。十三岁时进入画室,但优秀的成绩为老师所嫉妒,最后进入雕塑学校学习。他曾经被教皇招去造陵墓,又让他画教堂的天顶画。一生都受教皇的差遣,致使他变成了忧郁症患者,也成了疯狂的工作狂。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两岁丧母,九岁丧父。他曾经为自己的丑陋面貌而感到绝望,他虽然出生于名门贵族,但是却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俄国与土耳其战争时期,他曾亲临战场,身处危险之中。他的婚姻很顺利,在婚后创造出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但是在精神上他却很孤独,他经常为自己的富裕生活感到羞辱,他同情百姓,但又对他们缺乏信心。他厌倦自己的生活,于是决定与社会决裂。八十二岁时,他选择了出走,死在了一个小火车站。
他们虽然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中,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精力。
(让学生从他们的经历中总结出作品主人公的共同点:“名人——英雄”。)
3、《名人传》与《名人传》序的关系:《名人传》序就是为这部《名人传》所作的言。是阐述作者创作的目的和宗旨。
(五)研读序文,问题探究
1、检查预习:划分段落。
明确:(1-3)为什么给“英 雄”立传。(4-5)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英雄。(6-7)鼓励人们向英 雄学习。
2、问题探究
(1)作者认为什么人需要英雄?为什么需要、呼吁英雄?(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评判英雄的标准是什么?(3)作者创作《名了人传》的目的是什么?(4)作者为何将英雄的首席给贝多芬?
(给学生5分钟时间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点拨)
1、依次进行问题探析
(1)作者认为什么需要英雄?为什么需要、呼吁英雄?
明确:社会需要英雄,人们生存需要英雄,受难者需要英雄。社会处于一种重蚀、腐败的气氛中,快要窒息,这个时候社会需要呼吸英雄的人空气。受难者需要英雄榜样,需要鼓励。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评判英雄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在本文第二大段落中找。A、标准一: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具体表现就在于:仁慈,具有高尚品德;英雄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强调过程,不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吧B、标准二:经受得住苦难、磨难。具体表现:在磨难中坚强、奋斗。C、标准二也让我们想起中国的亚圣孟子的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强调人要成才,就必须要经历这些身体和肉体的磨难。
(3)作者创作《名人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撰写《名人传》的意图:
1、提醒我们社会需要英雄。
2、告知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3、鼓励人们战胜苦难向英雄学习。
(4)作者为何将英雄的首席给贝多芬?
明确:因为贝多芬最符合罗曼·罗兰的英雄观,符合他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他仁慈,有伟大的人格魅力。面对命运的磨难,面对人生的重大打击,他选择了坚强,把悲观深藏心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造了奇迹,给世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同时,作者是一个音乐评论家,在音乐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贝多芬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
(六)回顾课文,想想生活
1、罗曼罗兰的英雄观(英雄评判标准)你是否赞同?阐述 理由。
2、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英雄?我们国家、身边是否也有英雄?(鼓励学生为主)
(七)课堂练习(文学常识)
(八)课后作业
1、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聆听 _的声音》.在_____上填入自己心中英雄的名字.
第二篇:名人传教案
师:贝多芬面对生命中巨大的苦难的时候,他和常人一样充满了痛苦、挣扎和绝望。但是就是在这痛苦、挣扎和绝望 的时期,他的艺术达到了巅峰。(大屏幕出示耳聋后的作品)
师:他一生中经历的磨难不仅仅只有耳聋,还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家庭上的,爱情上的,他是怎么克服的?你想知道吗?那就去读读《贝多芬传》吧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ppt图片)
心灵之旅---------米开朗琪罗
师:在茫茫的宇宙中,有这样一颗星星,他是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你知道他是谁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英雄-------米开朗琪罗。有了解他的吗? 生:美术课本上.......师:是的,米开朗琪罗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大屏幕出示)生谈感受
师:米开朗琪罗创作了这么多的作品,它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大屏幕你有怎样的感受?
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些震撼人心的作品打动了你我 已经有了这样伟大的成就,可他的一生仍然被罗曼罗兰看作悲剧? 大家想知道吗?那就翻开《米开朗琪罗传》,来看看吧
心灵之旅---------托尔斯泰
师:曾经我们读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文章《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他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师:他就是托尔斯泰(大屏幕介绍托尔斯泰)
师:这样一位大文豪出身贵族,一生衣食无忧,地位尊贵,他的苦难在何处?请大家结合文段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生:阅读
他是一个贵族,却为平民呼吁,为此在晚年脱离了家庭,最后孤独的死在一个小车站,他的苦难是否是“自讨苦吃”?
想要走近伟人的心灵,那就拿起书来去读读《米开朗琪罗传》,去感受英雄的伟大心灵
赏析指导:我读到了一位___的列夫·托尔斯泰。
提示:根据选文语句,用一个词语或短语进行评价,并说说理由。(学生发言:执着的、善于反思的、敢于自我突破的、勇于超越自我的、走向民众的等等)总结
同学们,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名人传》是罗曼罗兰奉献给人类精神领域的“大餐”,三位伟人也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璀璨的“英雄”。
平凡的我们也许无法达到巨人的高度,但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呼吸方式,感受名人殷红而沸腾的血液,让巨浪鼓舞后人,让英雄名垂青史。《名人传》我们再相约
同学们,带上你们的灵魂,踏着名人的征途,去读读《名人传》吧,相信在这段旅途中,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老师期待在下一次的语文课上与你们分享阅读感受!
第三篇:序言课教案
序言课 学而不思则罔
上海市实验学校 蒋楠骏
学情分析
所授课的对象中一五班学生在上一学年暴露的一个重大的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较少部分的同学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然而其他同学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语文学习需要听说读写,而学习这些技能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故本学期旨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这节序言课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能在本学期改变思维方式上的陋习,真正达到绝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封闭性思维的不足之处。初步熟悉文本阅读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出古今文本阅读的偏颇之处,暴露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提出作者-文本-读者的还原法解读方式,使学生感受科学、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正误解读的对比之中,感受语文的妙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及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一个暑假过去了,见到你们非常高兴,不知道你们一个暑假过后,除了身高渐长,知识也有没有长进呢?新学期到来,我们又将面临一个漫长而又快乐的学习过程。有的同学认为学习伴随着痛苦,我说被动的学习一定会是痛苦的,而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定是愉快的。只有这样,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老师倒想问问你们,放假期间你们看了些什么书呢? 生:随意回答。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一个暑假过去,也读了不少书,发现自己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举例子(历史、物理、数学、汉语各个层面的常规认识截然相反,引起学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上学期的语文课也时常掉入到这样的陷阱,大家还记得《背影》有过一道题目吗?问为什么朱自清只写父亲的背影呢?我记得老师给过你们答案,因为背影感人。你再仔细的想想,这样的回答有问题吗? 生:思考。师:我举个例子,大家认为字典够不够权威啊?一定没有错误吧。字典有好多处解释有问题,比如说:
《现代汉语词典》
1679页【远近】解释为“远近的程度”。你觉得解释过了吗?不是应该改为两点之间的距离吗?
257页【大小】①名指大小的程度:这双鞋我穿上~正合适。释文改为:物体从长宽高三方面所形成的体积;物体所占据的一定空间。
这叫同语反复,说了等于没说。
我们再来看,朱自清为什么着重写背影呢?(他的潜在语言是什么)生:思考
师:其实不就是在问,为什么背影最感动朱自清呢?
你给我回答,因为背影最感人。那不就是和我问你什么是牛肉,你回答牛肉就是牛的肉一样的道理吗?牛肉为什么好吃?因为牛肉美味。这就是同语反复。试卷的答案会犯这种错误,连词典也会犯错误。是人,难免不犯错误。而犯错的前提就是不肯思考,懒得思考。
我们这个学期主要任务就是决绝这个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堂上,怎么去解读文本。知识是死的,我们学习的课文没有一篇会在中考里考到,难道是白学吗?我们要学习的是科学的解读文本方式,从而不出现解读的错误,而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中的思考。如果你不去思考,那么学习变成被动,变成死记硬背,效率固然就差。
提出方法
现在老师就提出方法,希望学生们一起开动脑筋,努力思考。我们一起由浅入深,把上学期这个问题解决。
师: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是由哪些媒介构成的呢? 作者-文本-读者
师: 文字就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给读者的载体。读者常常无法完全领会到作者的意图,就好比我们学生往往无法做对阅读理解一样。因为我们总是用我们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从来不分析文本里面的信息。《背影》中朱自清感动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为什么我们不感动呢?因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这般大年龄的你们无法体会朱自清的感动之处。但是,我们就只能被动思考了吗?只能被动接受答案了吗?其实,深入文本,我们能得到很多信息。我们来一起由浅入深,品味文字的妙处。
方法实践(1)标点
师:一篇文章中最不起眼的是什么? 生:思考
师:这个东西果然很不起眼,我们全班那么多人找,也很难找出。你们注意过标点吗?他的作用可大着呢!
高中教材里面有篇文章叫《荷花淀》,写的是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故事。
故事里面的水生要离开妻子,第一版的《荷花淀》教材里水生嫂这么对水生说话的。你去,我不拦你,可家里怎么办? 你们认为水生嫂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
师:孙犁知道后很愤怒,他的原文是这样的“你去,我不拦你。可家里怎么办?”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讨论。
很显然,前者不太愿意他去,后者坚持他去。
(2)字、词的关系
师:现代文如此,古诗又何尝不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__刀。填什么呢?
生:剪刀。师:你们又死记硬背了吧,唐诗鉴赏字典上面这么说,因为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意。明显又是说了没说,为什么春意?风像剪刀?就有春意了?风的样子你看到过?为什么不是菜刀?
生:思考、讨论
师:因为前面有个“裁”字。语言之间是有语感联系的。
(3)文章
文章句子与句子有联系,语言有联系。我们学过朱自清的两篇文章,《春》和《背影》,你们觉得语言有什么不同呢? 《春》
野花遍地是:有名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亲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是一个孩子还是朱自清呢?
《背影》的语句又是怎么样的呢?
朴实,难道就没有情感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呢?这个就留给大家回去再仔细地看看书本。
作业
小组共同研究讨论,《背影》为何感人。
第四篇:宽容《序言》教案
一、文中塑造了哪几个形象我们知道了,但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作者所赋予每个形象的寓意理解得还不是太透彻。
二、这个寓言故事究竟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三、为什么漫游者明知道后果,在离开了之后还偏要回到无知山谷?
四、“漫游者”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先驱者”?
五、无知人们为什么内疚?
六、全文有三处写到“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其“幸福”的含义相同吗?
附: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房龙
山谷——无知——死寂 小溪——知识——干涸应该宽容 老人——守旧——苦难 青年——创新——死亡
《〈宽容〉序言》教学实录
师: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幅对联,这幅对联是这么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先板书)”上联说的是江海因为能兼容并蓄不拒小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宽广。其实,我们的社会、人生何尝不也是这样呢?只有有了宽容的心态,我们的人生才能够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房龙的《宽容》这本书,通过它的“序言”去看看房龙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见解。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房龙的《〈宽容〉序言》。
师:关于作者房龙,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包括从课文注释中了解到的,或从其他课外书、上网了解到的,都请说来听听,好吗?
生1:房龙全名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籍作家和历史学家。
生2:房龙生于1882年,当过教师、编辑和记者,后来在德国、美国读书,并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个知识渊博、有思想深度的作家。
生3:他在上世纪2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作品大都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代表作主要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生4:他特别善于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历史通俗著作。
师:这篇文章大家已经初步读了一遍,大家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宽容〉序言》是什么样的体裁呢?如果我们把它和前面所学的序言比较一下,你认为本文在形式上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生:(齐)叙述了一个故事。
生:是一则寓言。形式上它像是一篇散文诗,或是一个寓言故事。
师:对了,这篇序言和前面所学的不一样,作者没有去写自己的写作意图、创作经过,也没有直接站出来说明要表达什么。他讲了个故事,通过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对这个 1
问题的见解,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序言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多样性。
师:好了,咱们刚才说到它象一个故事,或者说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而故事的要素离不开情节、环境、人物,下面的时间请大家快速的小声朗读课文,注意在读的时候把文中涉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句子作上记号。(生小声读书)
师:好了,我们已经读完了,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生:无知山谷里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描写无知山谷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
宁静
东西南北四方被永恒的山脉围住——封闭,与世隔绝
深邃破败
缓缓流着
荒山 沼泽
并不像„„波涛滚滚——荒凉,没有活力
师:主要写了那些人物?
生: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⑴村民
需求浅薄 绰有余裕 心满意足
享天伦之乐
过着幸福的生活——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⑵守旧者
被搀扶出来 对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唠叨
杀死了漫游者
并不是天性残忍
本想宽大为怀
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迷信
顽固
专制
有一丝人性
并没有自绝于新生事物
⑶漫游者
敢于离开山脚
向人们讲述山那边的故事
要带人们到山那边去——勇敢探索
不畏惧死亡
3、时间
请同学们看看本篇寓言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文章哪一部分能体现?
(最后一段)“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
师:这篇序言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针对的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所以他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安宁的、宽容的时代。1940年,他准备出《宽容》的第二版,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时,邪恶反动势力对善良进步势力的侵犯和残害,恰如这序言中守旧老人对先驱者那样厉害;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应验了作者在序言中所提示的、所预言的:邪恶反动势力必将灭亡,善良进步势力必将胜利。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最后一百年》中,他就表达了这种时间观念。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里我要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哪位同学愿意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请尽可能简捷一些。
生: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的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勇敢的先驱者,这个创新势力的代表,冲破重重阻碍,艰苦跋涉,寻找新的美好世界,一心要带领村民奔向新天地,过上幸福生活,后反而被杀死。这是先驱者的呐喊宣言。愚昧的人们,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杀死先驱者;后陷入生存绝境,才走上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内疚、醒悟。这是无知人们的忏悔书。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发生的地方—无知山谷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结合文章进行说明。生:我从前六段可以看出,无知山谷是个宁静的山谷,而后文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人和外面的世界是隔绝的,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山谷,思想守旧的山谷,一个偏僻的独立的存在。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和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和规律。
师:无知山谷是这样一个浅薄、闭塞的地方,这“闭塞”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文章中说“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说明它是比较封闭的。
师:说的正确,其实还有一句话也说明了它的封闭。文中说“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群山把它圈起来了,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一个知识匮乏的地方。那生活在这里的守旧老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守旧老人是整天猜想一本一千多年前流传下来古书,他们是律法的执行者,如果有人违背了律法,守旧老人就要根据律法条文惩罚他们。师:整天对着古书琢磨,说明什么? 生:守旧。
师:对。刚才同学谈到守旧老人非常顽固,固守着律法,那他们在无知山谷是什么地位呢? 生:(齐)绝对的最高统治者。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守旧老人是法律的执行者。
师:而且他们的意愿和律法是什么关系?
生:是统一的,从“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可以看出。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这里“正人君子”说谁? 生:守旧的老人。
师:嗯,不错,主要是指守旧的老人。其实这里也有相关的标书,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文章的第二章节里,说了一句话—— 生:“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就是犯了弥天大罪。”
师:对,守旧老人的意愿就是律法,律法已经融进了守旧老人的血液里面。在这篇文章中,最能激荡我们心灵的是―― 生:漫游者被杀死。
师:那我们来看看漫游者被杀的情节,看看守旧老人的另一面。
生:守旧老人是愚昧者的代表,他反对先驱者。在文中,他们残杀先驱者,表明他们有过分凶残的一面。
师:那就是说不仅仅是不允许你这样做,而且你这样做了还要惩罚你,他们的脑子里容不下异见。这就是守旧的老人,在这里呢,他们是统治者的身份出现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对文中的这么一句话很感兴趣——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如果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那该怎么办呢?这言外之意,生活资料的分配权归谁掌握? 生:守旧的老人。
师:我们再来看几处对守旧老人特别的描写“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这体现了守旧老人的人性的一面,其实是作者房龙人性的流露,是他宽容思想的体现。
师:经济上有分配权,思想上控制着人们。这就是守旧老人。那另一类人——村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村民是很无知的,完全听从守旧老人。文章最后说村民发现漫游者讲的是实话,守旧的老人撒了谎。这说明当时的做法是错的。师:那当时为什么会错呢?
生:守旧老人依据的是律法嘛,他们就听从了守旧老人。师:他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主意呢? 生:他们怕得不到园中的果实。生:那些人已经安于现状了。
师:可以说呢他们是一群可怜人的形象。但是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的“可恨”在什么地方呢? 生:无知、逆来顺受。
师:他们没有用肩膀上的脑袋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村民们的形象——麻木的大多数。文中最光彩的,最能震撼人心的形象是漫游者,如果我们给他画像的话,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漫游者”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敢于对新知识探索,勇于去寻找新事物,但是他却被守旧老人和村民们看成是叛逆者。
师:评价是正确的,如果进一步说出了自己的依据就更好了。这个形象应该是大家容易把握的,走出无知山谷很难,但是他走出去了。——走出去了干嘛又回来了呢? 生:他想让所有的村民都能随着他去到外面的美好家园。师:从这一点来说,他不仅是勇敢,还有点—— 生:无私。
师:对,他没有想一个人过好日子去。这又为这个光辉的人物增加了一个光环。下面我们深层次的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一个无私的、勇敢的漫游者最终被人杀死了,你认为谁是杀害漫游者的凶手?
生:我觉得无知山谷里的人们对古书的守旧和自己的无知是杀死漫游者的凶手。师:能否用一两句话阐释一下这个观点呢?
生: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所以对外面的世界很无知,也没有探求的勇气。所以他们只是在无知山谷里对着一千年前留下的古书去遵守它,所以得到的就是无知,因为漫游者的勇敢,到外面探求新的知识,但是他们却因为无知和守旧,不同意漫游者的观点而把漫游者给杀死了。
师:不错,言之成理。还有其他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是他自己。因为他明知道在那个社会里那种律法是多么的严厉,可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去追求新的生活和新的环境,所以他这种“明知而故犯”的行为是自己杀死自己的原因。
师:不能明知故犯,那你觉得他最好就安安分分的呆在那里?
生:不是,我的意思是他明知道自己这样做会牺牲的,可是他还要这样做。师:所以你就觉得他是自己把自己杀死了?这是你的观点,不知道你是否也认为谭嗣同也是自己杀死自己的。——到底谁杀死了漫游者? 生:律法。
师:律法是死的东西,可它要人来操作,而人去操作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律法,说明了什么? 生:自私、无知、愚昧。
师:他操纵的是千年以前的律法啊。说明什么? 生:思想守旧,不能宽容异见。
师:对了,这才是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这种悲剧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产生呢?
生:要提倡以宽容来容纳新的思想,不要扼杀别人提出来的新的思想、观点。
师:说得很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已经打动了我!太棒啦!好,下面我们来探究寓言的主题。
真理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要使真理的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对寓言主题的理解,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确都讲得非常好!那么,现在,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我们综合一下同学们的意见,概括出本文的核心思想?好,你来说说看。
生:这篇序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这也是作者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师:有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讲宽容,基督教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么你应该把你的右脸凑过去让他打。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生:如果是从现在社会现实来讲,没有理由被打了左脸,还把自己的右脸凑过去让他打。师:那是因为你不够宽容嘛。(生笑)
生:但是如果别人是无理打了你,你还让他打你的右脸吗?
师:那也就是说,我让不让你打,还得看自己有没有错,对吧?行,下面我们听听女生的意见。
生: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宽容并不代表纵容,如果一个人打了你,你没有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宽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宽容。师:那你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宽容是什么?
生:真正意义上的宽容,是令一个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还是错误,使他自己在思想上具有新的认识。
师:这其实是说宽容还是要讲原则的。其实即使是作者自己,他也不是绝对的宽容的。在房龙的晚年,他和希特勒法西斯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拒绝在德国出版自己的著作,希特勒写了一本《我的奋斗》,他针锋相对的写了一本《我们的奋斗》。俗话说,对恶的宽容,就是对善的不宽容。好,前面我们探讨的是关于宽容的原则性问题,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作者在文章末尾说的一段话。他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请大家讲述一下你读到的或者自己身边有关宽容与不宽容的例子,好吗?
生:我给大家讲一个宽容的故事。讲的是周总理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不小心把周总理的脸划了一点点,周总理没有怪罪理发师,反而检讨自己太疲劳,太困乏。
师:经历过文革迫害冲击的人,现在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社会,这确实体现了一种宽容的精神。
生:有一个大学生发现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学演算中的一个错误,他就给华罗庚写信,华罗庚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由此和这个青年结下了友谊,成为一段佳话。
师:如果说出了这个青年的名字——陈景润,陈景润就是这样被发现的,那这个论据就更有力了。
师:这是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中最高的一座,2001年3月26日,这座高达53米的大佛被塔利班武装炸毁了。知道塔利班为什么灭佛吗? 生:塔利班是信奉伊斯兰教的。
师:对,因为教义不同,所以塔利班上台之后,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这座大佛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很多人想保住它,但是最终还是被塔利班武装破坏掉了。
我刚才所说的都是一些不宽容的例子,很高兴刚才大家说到了一些宽容的例子,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变得宽容一些。
雨果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比海洋、天空更宽阔的心灵,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房龙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这样的故事不再发生了。我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有关宽容的句子: 既然我们举目共望同样的星星,既然我们都是同一星球上的旅伴,既然我们都住在同一个天空里,既然生存之迷深奥得只有才使人找到答案,那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彼此为敌呢?(房龙)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希望大家在课下,去读读房龙的《宽容》这本书,我相信这本书将使大家受益终生。下课!
第五篇:名人传导读教案
痛苦和磨难造就伟人 ——走进《名人传》教学简案
授课教师:丰宁第三中学 滕俐君 授课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名人传》相关常识,了解作家作品知识,了解其中第一本《贝多芬传》主要内容,多角度认识人物,整理阅读思路。2 过程与方法:用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引导贯穿。总结阅读方法。情感价值观:学习贝多芬挑战命运的坚强精神,领悟人性之美。教学重点:多角度认识人物,激发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在学生未深入阅读的情况下引导思路,总结方法,激发阅读兴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浩瀚的书籍海洋,大浪淘沙,多少书籍已经被历史的长河淹没,而经典名著却跨越时空,光彩灼灼,亘古流传。阅读名著,让你提升品位,增长智慧;阅读名著,让你文采飞扬,口吐莲花;阅读名著,与睿智的思想交锋,与高尚的心灵交流;阅读名著,让自由的思想驰骋,让繁杂的情绪宣泄。本学期,老师给大家布置的阅读任务是世界名著《名人传》,大家阅读进度如何?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很真实,其实《名人传》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本陌生的书,我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从头读这本书,看的时候我和大家遇到的困难一样。每天下班已经很累了,再看这样一本没有情节的,充满漫长的外国人名和注释的书,实在有看不下去的感觉,而且我本人也不太懂音乐,在贝多芬传中那些交响曲啊,音乐的专业名词啊,是很大的困扰。不过,当我沉下心来认真读下去,我发现,这真是一本值得看的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初步探讨这本书,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够给你今后的阅读一些方法指导。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请大家阅读老师发给你的资料,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勾画批注。
二、交流研讨:
问题研讨:
1、上述关于作家作品的知识,你记住了什么?
2、引起你注意的是哪句话?对此你有何感悟?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名人传》的作者,不难发现,罗曼罗兰本人也是一个英雄,正如他自己所说,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了解作者对我们把握文章和书籍的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在学习中需要了解作者哪些内容呢?老师想让你们用一首小诗的方式总结整理,我们一起来完成吧。
教师总结:大家填的真棒!让我们再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我们创作的阅读技巧小诗吧!
教师过过渡: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了解书中的内容,本书共有三个传记,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个人物。
(三)认识三个英雄人物:
1、出示图片,边看图片,边读外貌描写片段,猜出描写的是哪一个人。
2、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发现罗曼罗兰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罗曼罗兰的外貌描写也给了我们启示: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我手写我心,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写出自己的特点。
这三个人,谁排在第一位?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贝多芬传,看看作者记叙了那些内容。
(四)学习《贝多芬传》
1、师:即使你没有读过贝多芬传,也一定知道贝多芬这个人。那么当你看到贝多芬的画像,听到贝多芬的名字,脑中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教师总结:以前有个学生跟我说过,只要记住贝多芬的事迹,就掌握了议论文写作中一个百用百灵的论据。可以写苦难、奋斗、成功、失败,可以放到任何话题里。我们来看看,世人对贝多芬是如何评价的。(出示图片和评价)读了这段文字,哪两个词语深深地吸引了你?(痛苦、欢乐)
2、贝多芬经历了哪些痛苦?我们来看看贝多芬的生平简介,请你概述贝多芬的困难。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词语概括贝多芬的苦难,老师选择了其中的几个,贫穷、残疾、孤独和童年的不幸,这几个词语概括了他最深的苦难。
3、他的孤独还体现在他的爱情和亲情上,详细介绍贝多芬的情感。
4、刚刚我们谈到的都是痛苦,他的欢乐在何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作品。
5、他是在1796年耳聋的,但是,他仍然执着地热爱生命,顽强地进行创作,现在你怎样看贝多芬的欢乐?
6、从贝多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7、欣赏贝多芬名曲《第九交响曲》
(五)关于《贝多芬传》老师准备和大家交流的就是这些,莎士比亚曾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细细体验,期待与你们再次分享阅读感受!
学完了这些,你能对老师想要告诉你的阅读方法,做个总结吗?
请你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句式概括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
(六)、总结学习内容: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什么?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哪些阅读方法?
(六)结语:《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同学们,带上你们的智慧和意志,去认真读《名人传》吧!
教师简历: 1999年——2006年在万胜永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
2006年——2008年在鱼儿山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
2008年 ——2012年在黄旗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
2012年——2014年在丰宁二小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
2014年——现在在丰宁第三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