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所见》教学反思
(一)古诗《所见》中,有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那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严羽曾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小牧牛》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以求达到:“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二)觉着自己的教学,只在一个理想化的设计状态,与实施中的现实相距甚远:只是一个合格的编剧,不是一个处变不惊、万事皆于吾掌的机智性导演。
觉着自己的教学,还是不够耐心、细心、清新、静心。尤其,在公开课时,做秀味儿过重,以至真正该实施的与沉淀的东西,浮于空中,即便沉了,也只沉于案头,不在心灵。
在备课时对教材的想法太过多、过杂,备后又没多方及时求证、摧烧。最终,十分感性地走进去,却没能理性的走出来。呈现了一片繁繁琐琐、絮絮叨叨之景,一孤堆拉杂之象:
一、唯教案独尊,不敢越教半步。
上课时,被教案所缚、所累,畏手畏脚。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教学课堂外突然出现的在有效教育资源,没能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二、放不开,收不拢。
放不开: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十分害怕学生暴露问题。常在学生未回答完或偶遇思路不畅时,打断了他们的发言,直接自己道出答案。以为这样,教学就会如预设地那么流畅,熟不知,自己正残忍地熄灭了他们思维的火花。
收不拢:在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思考,没能引导他们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进行理性(诗理)地梳理与提升,以至错过了有益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的良好契机(但此处,我有许些质疑: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时,需要进行这个部分吗?他们能接受吗?)。
另外,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应善于将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短促、急促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甜美、柔和、慢速的语言,让语文知识的呈现更富语言的艺术性、情感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上的不足有待考量。虽然,初时踌躇满志,上后愁楚满怀。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教育教学的喜爱和对点滴进步的渴望,我会依旧本着快乐的心,绽放如初的微笑,走进我的课堂,在失败中一步步地打磨自己这块愚石。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教学二下年级第2课《古诗两首》,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该篇课文两首诗皆为送别诗,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教学开始,自然而然的就导入送别的话题,创造一种离别情绪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诗境,体会情感。
具体来看,本科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来疏通诗意,体会情感;二是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第一首诗由教师去引导学生去诵读、想象、体会、给学生展示学习诗歌的方法;第二首诗则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学生,让他们根据兴趣自由结组,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诗歌,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同时,拓展了各方面的能力,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王金雀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以下是我教学本课的点滴收获: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五一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手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柳条、柳叶;《春日》为宋代朱熹的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事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的源头这个道理。缺点:古诗历来被学生所喜爱,但仅局限于阅读和背诵,情绪高涨,涉及到默写就容易出错,出现的错误有:碧玉妆(装)成一树高,不知细叶谁裁(栽)出,等闲识(时)得东风面。表现出学生理解的肤浅。
优点:我觉得这与学生的思辨能力理解能力密切相关,古诗句精炼,概括性极强,因此,对于他的深层理解小孩子不易把握,因此容易出错,不足为怪,所以我让学生多加练习书写,加强了意思的指导理解,学生慢慢提高了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