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制订好三种教学计划。三项工作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三种计划就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2、上课: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内容要正确、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语言清晰、双边活动积极。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作业的质和量应该适度、教师对布置的作业应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具体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教师要经常检查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并且要把批改和讲评、辅导结合起来。
4、课外辅导与答疑: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辅导和答疑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辅导的效果;处理好课外辅导、答疑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5、学业成绩的评价: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二篇: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这部分内容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也是教学这章内容非常重要的考点。这部分主要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需要重点复习。接下来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这部分的知识。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
一、备课
首先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此句本身会考察单选题。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这三方面可以简单记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同时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最后归纳一下备课的考点,“三备三计划”,一般以多选题为主。
二、上课
首先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接下来从三方面展开。
中公教育
1.课的结构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有五方面: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其中组织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判断题的考点。整体课的结构容易出现多选题。
2.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为:传授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和检查知识课(检查课)。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知识课。
(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这部分内容可能会从单选和多选考查,多选题会给出分类标准或者是维度,考查课的类型,注意区分。3.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中公教育
(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八个具体要求,可能会出主观题,这里需要着重去记忆一下。(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形式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践作业。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第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第三,规定完成时间。3.及时批改作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四)课外辅导
中公教育
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任务: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其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这单三种辅导是多选题的考点。直接问课外辅导的形式有哪些。课外辅导注意事项:首先,要从学生实际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其次,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防止本末倒置,更不能变相搞有偿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这里就是单选题常出的考点。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以上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所有知识内容的介绍,接下来做几个练习题: 【单选题】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最基本方法是()。A.测验法 B.观察法
中公教育
C.调查法 D.学生自我评价法 答案:A 答案解析: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最基本方法是测验法。故答案选A。【多选题】
2.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课外辅导主要有哪些形式()。A.个别辅导 B.小组辅导 C.集体辅导 D.教师辅导 答案:ABC 答案解析:考查的是课外辅导的形式,主要包括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故答案选ABC。3.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
中公教育
A.单一课 B.综合课 C.技能课 D.演示课 答案:AB
中公教育
第三篇: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冯曼君,是第()号考生,来自西南科技大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下面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课堂设计,板书,四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本教材是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第二版)是一部教育学的高等教材,它在讨论教育的本质功能时,辩证地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之间,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协调统一起来。该教材针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教育行动理论相对贫乏这一事实,在编写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加强这类类容。本节课位于教材的第十五章第三节。它是属于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助于配合教师进行教育活动。以便学生更加理性地客观地看待事物。(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教师工作的几个基本环节。
能力目标:通过讲解和相关资料演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转化吸收能力,从二维的课本文字表述上升到构建三维的立体知识框架。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参与意识。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理解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在教师工作环节中的反映。
(二)说教法学法
再说教法学法之前先来对高中生这个群体进行分析:高中生处于学龄晚期,他们的认知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指导教学,将会使他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规律,高中生个体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显著的增长,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来注意课堂纪律和指导学生怎样学习,直接通过引出重点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结构。最终达到自学的能力,为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打下基础。那么针对以上分析来谈一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此方法非常适合用于高中生课堂。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结合上节课的知识,预习本节课知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演示法)
(2)学法:(主动学习法):通过举例子,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能动的学习能力。(反馈法):在讲解提问中注意观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沙漏学习法)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重点,这样便于构成知识框架加深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怎样把书读薄!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有:教学电脑,投影仪,黑板,纸质小卡片。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课时40分钟):
(1)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检查预习情况和引入新课。——约5分钟
.首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教学组织形式》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在黑板上写出这堂课的课题《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提问:“同学们来想一下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用到哪些上节课的知识?”“谈谈你所知道的教师工作有哪些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不仅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上节课中讲到的班级授课知识等对解释这节课中上课环节有重要铺垫作用。
(2)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解,演示,举例讨论的方式了解教学工作环节的知识。——约25分钟
1.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从书中提取出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工作基本环节”(这样容易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形成这节课的一个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向同学提问“大家认为教学工作的环节体现了哪些认知理论?”“为甚麽会这样来安排教学环节?”等学生回答后,我做出点评。然后将这些答案从PPT上展示出来逐一讲解:(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映像便于理解和掌握)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1.(备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进行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中做一个计划。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进行备课可以减少教师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
备课包括:
备教材。它包括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究相关的教学材料。
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要求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化”就是要求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掌握了教材。
备学生。备学生要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身体状况等。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等。了解本班的学风、班风,重点掌握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人。备学生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新课改之后要求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往的从备教材出发。
备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究竟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教学预测)
备检测。检测的目的不只是评定学生成绩,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以明确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
2(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导入:是一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主要起着集中注意、稳定情绪和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导入一般不宜占用过长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整个的教学进程。直接导入、联想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课中: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系指从导入新课到结束前的这个时间段。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课中是否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
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部分,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有序解散”。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课外作业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班级授课制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辅导的方式有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和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个别辅导等。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班级授课制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
第一,按时检查,以养成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认真批改,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错误和缺陷。
第三,仔细评定。作业一般应有成绩并尽可能写上简短的评语,以对学生学习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四,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指出其原因。
第五,重点辅导。对大多数学生在作业中易犯的错误,教师应找机会进行辅导、重点讲解或纠正。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分析理解,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来举一些有关这节课知识的具体例子。然后分小组讨论。(高中生在知觉额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了。他们能发现一些主要细节和事物的本质方面,所以让他们自己来举例以考察他们对知识点的本质上的认识。将理论联系到实际)
3.根据学生举的例子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这些例子?”“大家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后对教师教学工作是不是有了那些新的认识?”通过提问和回答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最快反馈。
4.让学生分组,然后在事先准备好的小卡片上有加涅的构成教学过程9要素。发给学生人手一张。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环节。然后问学生那些要素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勾出自己认为体现教学环节的要素。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出每组认为最好的最贴切的答案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点评。(加涅的构成教学过程9要素是从认知方面来考察的,让学生来进行比较对照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结尾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约7分钟
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过一遍,然后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作业内容为:“针对这节课谈谈你对老师教学工作环节的认识,老师是怎样体现这些环节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自身实际的方面去理解认识教学工作环节,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和拓展思维以及创造思维。最后剩3分钟时间留给学生把不理解的知识向我提问。
(四)说板书部
本节课板书共两部分,分为活动板书和固定板书:固定板书为该节课的知识点。活动板书为从知识点牵伸出的细节知识。由结构流程图示构成,这种板书结构适合理论性知识教学,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整体框架。
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四篇: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
一、备课
首先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此句本身会考察单选题。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这三方面可以简单记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同时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1、课的结构。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有五方面:(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6)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第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第三,规定完成时间。
2、及时批改作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其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
课外辅导任务: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课外辅导注意事项:首先,要从学生实际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其次,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防止本末倒置,更不能变相搞有偿辅导。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第五篇: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六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在前进过程中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如果脱离了整体或与整体不协调,就会削弱整体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对环节提出质量要求。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进行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中做一个计划。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进行备课可以减少教师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也可以藉此过程进行学习、收集资料和组织材料,安排时间和活动顺序;制定的计划还可以直接运用于教学。总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备课一般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备教材。它包括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究相关的教学材料。
钻研课程标准。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此学科科目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课程标准是编写课本的直接依据,也是检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明确教学的大致进度。
钻研教科书。研究分析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也必须注意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因为同一内容可以用来达到多种不同的目的,相应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明确了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选取恰当的教学侧重点和方式。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且要对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意图、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所述,在处理教科书的时候,不必局限于给定的内容和结构。尽管成套教材有个好处,就是教师不必承担开发课程的工作,但正因为如此,它可能有超时空性,也许不适合特定学生的特定的学习情况,如资料中的语言也许不是当地的语言,或内容与学习者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情景关系不紧密,或编排结构不适合于某一地区的某一群体学生学习。因此,不要以为统一的教科书是不容质疑的,只要按照它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进度教学。即使对于以国家制订的教学文件为依据进行教学的教师而言,在面对他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也有责任重新考虑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更动、修改或加以补充,以便最好地适合于自己的情景。
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要求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化”就是要求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掌握了教材。
(二)备学生。备学生要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和身体状况等。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等。了解本班的学风、班风,重点掌握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人。备学生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往的从备教材出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
(三)备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究竟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四类:认知领域、心理动作领域、情感态度领域、人际交往领域。对备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教学目标不能用来表示教师的教学程序式活动安排;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检验、可操作的句子陈述,包括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行为接受的标准;不要用抽象模糊的词语,如“理解”、“欣赏”、“培养”、“体会”等陈述教学目标。
(四)备检测。检测的目的不只是评定学生成绩,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以明确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在很多情况下,检测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在某一试题上都出现了错误,则判定可能是教学出了问题。每个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至少要有一个检测项目落实,必要时可用不同类型的检测项目来检查一个教学目标;用最适当的评估手段检测不同的学习结果;检测题中的条件必须与教学具体目标保持一致。
二、上课
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导入是一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主要起着集中注意、稳定情绪和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导入一般不宜占用过长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整个的教学进程。实践经验表明,一般以2—3分钟较为适宜。导入的类型很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
课中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系指从导入新课到结束前的这个时间段。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如何取决于课中是否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策略。上课开始,教师提出一种对新旧知识起连接作用的陈述,被称为“先行组织”,以帮助学生顺利接受学习材料。先行组织把学习材料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这种作用犹如认识路线,指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全过程。先行组织的设计不是针对教授内容本身,而是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定向的作用。先行组织策略的实施步骤是准备材料,设计学习过程,呈现预备性材料或新材料,从中抽象出新信息,运用活动强化。
2、问题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是一项基本的教学策略。不少研究发现,当前90%以上的课堂提问是要求学生回答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可见,实施这一策略的要义是提出“有效的问题”。编制有效的问题,可从下列几方面考虑:提出“假设”的问题,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事物加以思考;提出“比较”的问题,对资料、观点、答案就其特征或关系比较异同;提出“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提出“整合”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多种资料、观点、原理,让学生演绎出新的观点;提出“类推”的问题,由已知原理、观点推出未知的原理、观点。
3、发散、集中教学策略。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进行“脑力震荡”,然后,教师、学生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答案上来。运用该策略要找准发散点,给学生以充足时间进行发散与集中思考。
4、反思教学策略。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检讨教学、学习活动。逆向思维具有逆向性、批判性和新奇性等特点。逆向性指从对立的角度、反方向的动态过程中思考问题;批判性指克服思维定式,排除实验、习惯及逻辑常规的干扰,向传统提出挑战与批判;新奇性指逆向思维能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独辟蹊径,得出新奇结果。逆向思维的这些特点有助于师生共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5、练习策略。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随机穿插进行口头或书面、黑板上或本子里、个别或集体等多种形式练习,从而达到启迪、反馈、巩固、迁移的目的。有效使用练习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练习的目的与功能选择练习的时机与形式。②教会学生练习。练习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教给他们各种练习的方法,使其学会练习。③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此外,还有精讲精练策略、自主发展策略、学习指导策略、教书育人策略、因材施教策略、促进自我发展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主题探索策略等。
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部分,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堂教学的“有序解散”。为此,教师需要课前做精心准备,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恰当地运用一些结束的方法或策略。常用的这类方法、策略主要有:①系统归纳。课临到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归纳总结,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对立、近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找出异同,这有利于理解新概念,巩固旧概念。③巧作铺垫。在结束一节课时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伏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④巩固练习。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以使新知巩固。⑤曲终奏雅。课结束时教师可用诗画、音乐结尾,或最后将讲课推向高潮时再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当然,课的结束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教师平时注意积累和探索,就会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好的结束方法和策略。
三、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课外作业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班级授课制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布置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
第二,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例题或材料的照搬。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三,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第四,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不可牵强附会。第五,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或帮助。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辅导的方式有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和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个别辅导等。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以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别教育和指导。课外辅导虽然是一项课外工作,但搞好这项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上课,提高上课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外辅导,充分认识到它和班级授课制的相辅相成性。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班级授课制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检查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分析、检查作业及各种测验来进行;二是分析评价教师上课的效果,可根据前面所述上好一堂课的要求,确定其评估指标体系。检查、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按时检查,以养成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认真批改,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错误和缺陷。
第三,仔细评定。作业一般应有成绩并尽可能写上简短的评语,以对学生学习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四,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指出其原因。
第五,重点辅导。对大多数学生在作业中易犯的错误,教师应找机会进行辅导、重点讲解或纠正。
扩展性学习9-6-1:教学观的变革
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的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反映,揭示了教学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从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这一切都牵动着教学观念的变革。从中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附录:国内外教学模式述评
一、国外教学模式述评
(一)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式”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但教学论思想是他教育理论的精华。他详细地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并明确强调教育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心理学,力图把自己的教学论思想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他以统觉心理学为基础,把多方面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教学阶段理论”。
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以后,他的信徒齐勒以及齐勒的学生莱因又将其修改为五段式,为当时欧美教师所广泛接受。这五个步骤分别是: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
(二)杜威的教学模式
杜威,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活动和思考;要按照儿童思维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杜威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这四个命题是内在统一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最基本的命题,该命题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由这个命题可以派生出其他命题。经验在本质上总是社会情境的产物,人本质上也是社会情境的产物。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自然应以社会生活的形式组织起来,“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经验发展的连续性不仅表现为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之间的连续性,而且也表现为儿童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只有在生活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而真实的表现,也才能谈得上经验的不断改造,因此,“教育即生活”。生活的本质是生长,既有社会的生长——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有个体的生长——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所以,教育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学模式是这四个基本哲学命题的引申和具体化。
(三)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就是教师不是直接地指导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这种教学活动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是竭尽所能创造和谐、融洽、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朝向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无结构的教学,教学的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其操作程序大致为:①创设情境。教师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或问题的情境。②个人和小组鉴别并追求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总是由“我们今天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这一类问题发端,在学生各自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经过讨论最终形成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是将学生含糊不清的、相互矛盾的个人目标引到小组共同目标之中。③提供资源,共同讨论。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教师提供一些小组成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书籍、录音等,并拜访有关人士,学生参加小组讨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实现”,“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非指导性”教学据此提出了教学必须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观,对于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具有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良好的个性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人的认识过程并不仅仅是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过程,罗杰斯把人际关系、情感态度看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条件之一,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气氛,能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形成真实的自我概念,这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所忽略的。但它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必然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同时,它完全放弃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教学也是不利的。
(四)合作教学模式
阿莫纳什维利原苏联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他在通过近30年的实验探索,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合作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协作,它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强迫、强制、注入所引起的冲突。合作教学是建立在新型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师生合作的教学,它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是乐观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将儿童在游戏中固有的自由选择感和全身心投入的心态迁移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在师生真诚的合作中实现目的与手段、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深刻的一致统一。
合作教学的要点是: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劳动者和收获者;②在检查提问时,要创造条件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使其勇于回答问题;③在布置作业时,不应当强制学生定时、定量完成同等作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布置”改为“推荐”,让他们自由选择、灵活掌握;第四,在评分中要让学生看到发展前景,让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事先采取措施避免出现2分,力争使全班都达到5分。
“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张师生合作和发展学生个性、创造能力,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成为教学中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中,也出现了以人际关系为教学目标或手段的教学模式,如小组探索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等。
(五)“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创立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要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掌握学习的教学程序由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阶段和评价阶段构成。①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师首先为掌握学习课程计划制定一套可以测量的标准。具体包括:制定某一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准备好终结性评价;把整个课程分为一系列较小的学习单元,各单元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确定构成每一单元的掌握水平的评价标准,制定形成性测验。②教学的实施阶段。在教授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基本状况,可对其进行前置性评价。然后,教师开始第一单元的教学。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进入下一单元教学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诊断性测验,为双方提供反馈信息。对于未达到标准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并进行第二次形成性测试。③成绩分等。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成绩分等。掌握学习的目标是发展全部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因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所依据的是他们在终结性测试中是否达到预先规定的成绩标准,而不是看他们的名次。教师可采用两种分等方式,一种是分为“A”等和“未掌握”两种等级;另一种是对未掌握的学生成绩逐级分等,如“B”、“C”、“D”等。
掌握学习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极为乐观的学生观。它主张任何教师都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很好地学习。当然这种新的学生观并不否定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倾向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但它反对将能力倾向与学生之间直接挂钩。掌握教学是一套有效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尝试,它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融为一体,寻求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最佳的结合。最后,掌握学习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使整个教学活动处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之下,使师生双方在教学一开始就有达到目标的期待感,在教学过程中有方向感,这样,就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当然,“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如教学内容要怎样划分才更科学、合理;教师上课前的大量准备工作,以及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势必增加教师的负担;一般来说,对于成绩较差和一般的学生比较适应,优等生则不适应,深化学习和扩展学习难以解决好。(六)暗示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乔治·洛扎诺夫首创。暗示教学法在于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断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力的发展,加速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种模式分五步:①入境。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对话、游戏等轻松愉快的活动进入学习氛围;②用对话形式揭示教材;③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背靠背,不知不觉中集中注意等);④教师动用形象化手段教授新课;⑤用轻快的乐声唤醒学生,结束学习。
暗示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在暗示教学中,注重教学外部环境的创设,在上课时常常伴以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使学生感到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是愉快而有趣的,学习不会产生枯燥无味的精神负担,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欢乐,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有效地利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暗示教学注意到了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七)发现教学模式
布鲁纳针对传统的“仓库理论”,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态度或方法便是“发现”。
①提出问题。教师选定一个或几个一般的原理,给学生一些感性材料,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提出弄不懂的问题或疑难。②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情境中的问题既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又需要经一番努力才能解决,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③提出假设。利用所给定的材料,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觉思维提出各种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罗列出解决问题时可能碰到的困难等。④评价、验证,得出结论。即对各种可能性运用分析思维进行反复的求证、讨论,寻求答案,根据学生的“自我发现”,提取出一般的原理或概念付诸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是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发现的学习活动,它可以提高儿童的智慧潜力。因为在学习中,不仅有新知识的获得、转换,而且包括对已有知识的内部改组,这需要儿童发挥其智慧潜力;发现学习不是给儿童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发明与创造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内部动机;发现学习可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于发现学习是一种天才教育模式,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学术价值,对师生要求极高,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在60年代受到人们的指责。
二、国内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苏联凯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传人我国。我们又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对其加以调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传递——接受模式。
传统——接受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它把教学看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这个认识活动包括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发展认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传统——接受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作深入分析和系统讲授,向学生传递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技能和经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这一模式的教学程序是按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来加以规划的,其基本程序是:激发学生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后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作为教师进一步教学的依据。
传统——接受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事业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人物”。为了确保教师较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三中心”来进行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二)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它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属于这一类的教学模式较多,如卢仲衡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魏书生的中学语文教学“六步法”模式,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实验”,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等。
①提出要求。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②开展自学。根据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自学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个别性问题。③讨论启发。对学生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汇总后再集体讨论。讨论常分大组或小组形式。教师的指导是启发、点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④练习运用。疑难解决后,教师布置练习,使学生所获新知在运用中得以检验、巩固。⑤及时评价。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教学,以确保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⑥系统小结。教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并联系原有知识,从整体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目标——导控式教学模式
它是指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活动中心,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全国各地自80年代中期以来所进行的目标教学、单元达标教学、教改实验均属此类。
根据大纲划分单元,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并按单元目标组织教学,借助评价、反馈、强化和矫正等活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后续学习提供前提。
①前提诊断。对将要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检查、提示、复习或回顾,给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②明确目标。教师展示目标,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采用形成性评价,对于不足之处采取强化或补救性教学。
在本模式中,教师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目标有科学的理解,特别是要在课程标准的背景中体会单元目标。为此,教师要安排好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各单元中的每个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教师必须热爱和相信学生,有极强的责任心。
(四)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又叫“问题——探究”式,是指教学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活动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根据杜威、皮亚杰、布鲁纳等人先后倡导的“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等程序,结合我国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实践而建立起来的。该模式多见于数理学科的教学。湖北王辅湘的小学数学引导发现法模式、武汉邓国材的“启发探索式”模式等均属此类。
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
①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常见的方式有: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提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对问题进行适当加工,使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问题不能太难、太容易和无趣。②建立假说。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设想。③拟订计划。针对假说,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组织形式和何时完成等。计划一般让学生提出,教师与学生协商后再作出。④验证假说。按照计划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资料式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假说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实验式验证主要是通过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假说是否成立与有效。⑤交流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验证的结果,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整,总结出准确的结论,并通过练习,使结论在头脑中得以强化。
(五)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又被称为情—知互促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类模式的有关实验有“情境教学”、“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学”、“情知教学”等。
通过情感和认知的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的情知交融。根据情知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一些教师的经验,将其基本操作程序归纳为:①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②情境体验。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③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学习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达到知情并进、情知双获。
扩展性学习9-2 教学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知识剧增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挑战,从根本上增强国力,许多国家都对教育予以空前的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变革空前活跃。虽然当代各种新教学模式各具特色,互有短长,并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但都是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产生的,显示出了以下发展趋势:
(一)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再到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二)在师生组合和互动关系中,既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又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在评价上,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尤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尤其强调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四)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当代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趋势还体现在其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和综合化上。如果说是赫尔巴特首先将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之上,那么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教学模式与心理学的联系也日益密切,教学模式中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今后随着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必能更为深入和客观地揭示人的学习机制,为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科学的基础。除了心理学外,当代教学模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吸取了系统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学,工艺学等理论养分,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思考与实践
1、请解释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概念。
2、理解教学过程的几种关系。
3、说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发展趋势。
4、请观察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运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