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赏析

时间:2019-05-15 06:5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好了歌》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好了歌》赏析》。

第一篇:《好了歌》赏析

红楼梦《好了歌》赏析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1] 【说明】

甄士隐家破人亡,暮年贫病交迫,光景难熬。一日上街散心,遇一跛足疯道人口念此歌,士隐听了问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注释】 1.冢——坟墓。2.姣——容貌美好。【鉴赏】

褴褛如同乞丐的跛足疯道人所唱的歌,自然一点点文绉绉的语言都不能用,它只能是最通俗、最浅显,任何平民百姓、妇女儿童都能一听就懂的话,而歌又要对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种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现象作概括,还要包含某种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这样的歌实在是最难写的。后四十回续书中也摹拟了几首民谣俚曲,一比较,就发现根本不可与此同日而语。这也见出多才多艺的曹雪芹在摹写多种复杂生活现象上的绝大本领是难以超越的。关于此歌所反映的思想,请参见下一首《好了歌注》的赏析。[1]

作品歌注

甄士隐歌注原文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歌词注解

【说明】

甄士隐听了跛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时“悟彻”,便对道人说了这首歌,自称替《好了歌》作注解,接着就随疯道人飘然而去。

【注释】

1.陋室——简陋的屋子。笏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事出《旧唐书·崔义元传》:神庆的儿子琳、珪、瑶等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时“以一榻置笏重迭于其上”。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事,并编有《满床笏》剧,小说中曾写到。这两句说,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

2.雕梁——雕过花的屋梁,指代豪华的房屋。3.谤——指责、毁谤。

4.强梁——强横凶暴。这里是指强盗、暴徒。

5.择膏梁——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梁,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梁,美谷。引申为富贵之家。

6.烟花巷——妓院。烟花,旧时娼妓的代称。

7.纱帽——古时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8.锁枷——旧时囚系罪人的刑具。

9.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贵官所穿的公服。

10.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11.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做事自己没得到好处。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1]

第二篇:曹雪芹《好了歌》诗歌品读

《好了歌》,中国著名古典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经典诗词,小说中为跛足道人所做,甄士隐彻悟后进行进一步注解,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和宗教思想。现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下吧。

《好了歌》原文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品读

此诗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此诗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此诗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此诗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那么懂得生活,有着那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第三篇:赏析霍克思汉译英《红楼梦》好了歌与好了歌注

赏析霍克思汉译英《红楼梦》好了歌与好了歌注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可以说是其诗词曲赋的代表作。本文就霍译版的《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进行了一些赏析。

关键词:《好了歌》 《好了歌注》 赏析 霍克思 正文: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的语言艺术达到了一个极高极美的境界,而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更是博大深奥。如何把这样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给有着不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西方读者,无疑给译者出了一道巨大的难题。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面对语言文化差异,将文本原作者的视界与本人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视界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视界,使原作获得了再生。于是,“一部作品得以跨越时空,在译者特定的时空中得到认可,获得生命的延伸,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译者的文化意识、文化差异和主观能动性”。[1] 霍克思成功地将《红楼梦》译介给了西方读者,有效地进行了中西文化交流。他认为研究汉语不仅仅是研究一门外语,而是研究另一种文化,另一个世界。

《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云:“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听了《好了歌》后颇有感悟,并为之作注,曰:“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蜘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一段注赢得了疯跛道人“解得切,解得切”的赞语。这两首歌谣一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认为它“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此幻场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2],“好了歌,醒世最为晓畅,惜恒河沙中,绝少领悟人”[3]。

下面是霍克思的翻译: Won-Done Song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their riches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When they’ve enough, it’s goodnight every one!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their loving wives won’t have done.The dalings every day protest their love: But once you’re dead, they’re off with another one.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their childre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Yet though of parents fond there is no lack.Of grateful children saw I ne’er a one.M 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 W 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 Bleak haunts where weeds and willows scarcely thrive W ere once with mirth and revelry alive.

W hilst cobwebs shroud the mansion’s gilded beams,Fh.collage casement with choice muslin gleams. Would you of perfumed elegance recite? Even as you speak,the raven locks turn white. W ho yesterday her lord’s bones laid in clay. On silken bridal—bed shall lie today. Coffers with gold and silver filled:

Now .in a trice.a tramp by all reviled. One at some other’s short life gives a sigh。Not knowing that he,too.goes home — to die!The sheltered and will—educated lad,In spite of all your care,may turn out bad,And the delicate.fastidious maid End in a foul stews,plying a shameful trade. The judge whose hat is tO0 small for his head W ears.in the end,a convict’s cangue instead. Who shivering once in rags bemoaned his fate,Today finds fault with scarlet robes of state. In such commotion does the world’s theatre rage As each olle leaves,another takes the stage,In vain we roam,,Each in the end m ust call a strange land home. Each of us with that poor girl may compare W ho sews a wedding—gown for another bride to wear.

一、赏析《好了歌》汉译英

《好了歌》是《红楼梦》的点题之作。它“以地地道道的汉语口语和异常明白的人生哲理,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和人的存在的荒谬性,并从宗教的出世角度给予了辛辣的嘲讽”。歌中以道教的超然态度对中国儒家传统的功名利禄和伦理问题作了价值上的根本否定。原诗四段,每段第一、二行都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X X忘不了。”霍克思将此译为Men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with⋯won’t have done,have done.译诗的音韵如原诗一样整饬和谐,节奏明快,用词也同样浅显晓畅。从形式上看,每行诗基本上有十个音节,分四个音步,采用抑扬格。押韵比较自然,又比较严格,每小节的一、二、四行押韵, 韵尾采用的形式是: aaba , aaca , aada , aaea。读起来比较流畅,富有节奏感。尾韵“won , done , one”,基本符合原作“好、了、了”的韵脚和意义。可以看出,译者在这首诗上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won ,done , one”这三个韵脚, 因为下文还有甄士隐和跛足道人的一段对话, 谈到“好”和“了”这两个字,译得不好,“好”、“了”这两个字,就没有着落,无法在下文中表达。《好了歌》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如功名富贵的追求和伦理问题,如父子夫妻的关系,作为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一概从道教的超然态度做了价值观上的根本否定。霍译的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如今都躺在荒草覆盖的坟墓中)与上句发问连得顺,of grateful children saw I ne’er a one(感恩的子女我一个没见过)也更加符合常理。当然,霍译为了押韵倒装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句子的流畅。但 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 When they’ve enugh , it’s good night everyone!(每天抱怨钱不够,够时就要拜拜了),也不乏幽默。在全诗的语体处理方面,霍译比杨译更加注意到口语化问题。总的看来,霍译注意到在一个更大的交际语境中设计全文,使其脱离一般的语义性翻译的束缚,从而进到了交际性翻译的层次。具体而言,他至少用了人称和标题两种手段。例如,第三节“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中文的人称是不清楚的,一

般都处理成第三人称“他”或“他们”。霍译却变通为第二人称:The darlings every day protest their love :/ But once you’re dead ,they’re off with another one.这样做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沟通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使读者能设身处地思考诗中的人生问题。标题上的区别在明显不过。杨译是散体All Good ThingsMust End(一切好事都要完结),属于陈述,含教诲味;霍译是韵体Won-Done Song(好了歌),音节铿锵,属劝善说唱。就霍译而言,标题的音节数和汉语原文完全吻合,真是难能可贵。不仅如此,它还有两个更大的作用。一是统率全诗的格律,一是与小说的正文相互印证。

然而,引人注目的是,原诗中“神仙”这一概念、道教的中心思想,却被霍克思以基督教的要义之一“拯救”观所取代了。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这是宇宙的本源,而且是创生宇宙万物的动力。道教认为人逆宇宙生成的方向进行修炼,就可以返本归源,与“道”合一,达到与天地共长久的“神仙”境界。而“拯救”观是基督教的理论支柱之一。因有“原罪说”,而引出苦难,进而引出基督的拯救。两种宗教思想看似迥异,然而,在渴望摆脱现世的痛苦这一点上两者却是相通的。在霍克思看来,道教的成仙得道之于中国人无异于基督教的拯救之于西方人。于是,陌生的东方道教思想便顺理成章地“误译”为基督教的原罪拯救观,使得西方读者在熟稔感中获得了阅读快感。古今中外的翻译史证明,惟有“误译”才能使原作再生,只有从译语文化的角度出发,译者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赏析《好了歌注》汉译英

《好了歌》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文眼。《好了歌注》作为《好了歌》的注解.更是整部小说文眼的文眼。

一首《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画出封建社会末期一个大家族兴衰荣辱迅速传递的历史图景。在这里.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变幻.以及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失望等时代性的特征.在歌中表现得清清楚楚。《好了歌注》中说的种种荣桔悲欢,绝大部分有小说的具体情节为依据。如歌的开头,就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富贵繁华之后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蓬窗”换作“绿纱”的,是指贾雨村等新贵暴发户,沦为乞丐的是指贾宝玉。“作强梁”的,应是指曾一度在外浪迹、萍踪侠影的柳湘莲。择佳婿而流落烟花巷的,是指王熙风贾琏之女贾巧姐。嫌乌纱帽小而导致锁枷扛的,指的是贾赦、贾雨村等人。穿紫袍的.据研究是指贾兰。“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是封建社会末期其社会内部动荡、变幻不定的真实写照。《好了歌注》并非格律诗。从形式和节奏上看,它比较接近我国文学史上的元曲。但它也具有明显的诗词特征,如有对仗、有押韵等。如第五句的“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是汉语诗歌典型的对仗句。还有前两句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也可算作对仗。就用韵来说.通篇只押一个韵,韵脚押在ang上。从整体上讲,这首歌很讲究诗歌的音韵美。

霍译本在形式上可说是“案本而传”,译文不分小节.形成14句28行一个整体。每两行押韵.韵脚多变、自然而严格。基本上采用了4音步抑扬格的句式,体现了英诗的特征。对首节“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霍译此节为“mean hovels and abandoned halls where 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bleak haunts where weeds and willows scarcely thrive were once with mirth and revelry alive”. 以abandoned halls译“空室”,courtiers once paid daily calls译“笏满床”,were once with mirth and revelry alive译”曾为歌舞场”,基本采用意译。形象地描绘出贾府如今已繁华成空、子孙流散、一败涂地的境地,虽说译文中根本见不到笏板的影子。而以mirth and revelry alive译歌舞场,从深层体现了贾家一家风月繁华、饮酒作乐的过去。由此可见.作为原著读者,霍克斯对《红楼梦》、尤其是《好了歌注》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蕴有着十分深切的理解,而后又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想像力将之形成于文字,有效地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艺术信息。不过我们从haunts一词仍然可以看到西方中世纪哥特小说的影子。说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是会不时受到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其中“白骨”、“红灯”之类极具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词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心理的积淀,尤其是“红”,在汉文化中,它总是和喜庆、幸福、闺阁等意象联系在一起。以yellow clay received white bones对red lanterns light the love birds’nest,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而这么重要的文化词汇,在霍译中一概省去不译,其原因霍克斯在他的译本引言中说得很明白。由此看来,霍译是有意回避原作中的许多“红”。因为霍克斯认为汉语中的“红”和英语中red表示红色的含义不同。汉语中的。红”相当于英语中的金黄色或绿色。于是为照顾西方读者理解,霍克斯在很多情况下用绿色代替了红色,这就失去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的机会。在这句中.大概西方新娘的床很少有绿色作装饰,他干脆略去不译。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活动必然融人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主观审美意识。译者的价值取向是译作美学效果的一个基本保证,而译者选择的结果又反过来折射出其审美取向。而且霍译的“卧鸳鸯”lie on silken bridal—bed 也不准确形象。霍译用lie译“卧”,译得太实。对译者而言,不仅要译出原作品的内涵.还要译出其神韵。中国古典诗词向来最讲究意境,中华文化向来强调含蓄,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霍译这样处理。说明霍克斯在翻译本节时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不强。最后4句中的“甚荒唐”,既是对前一句“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感慨,又是对后一句“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惋惜。霍译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这一意图.将之译为In vain we roam,并且统领后两句,是为上乘佳句。但用wedding—gown及bride,明显是直译,译得太实,脱去了中国古诗含蓄的意蕴。

总之,霍克思对《红楼梦》的全译,改变了以往《红楼梦》的英译本只有节译的情况,让读者得以见到全貌,出版后立即受到普遍欢迎。译本陆续再版多次,后又在英、美两国同时出版了精装本。霍克思深爱《红楼梦》,在为英译本写的“导论”结尾,他这样写道:“《红楼梦》是一个伟大艺术家以其一生心血浇灌而成的作品,如果我能把这部中国小说给予我的愉快和幸福多多少少地转达给读者,那我就算没有白白生活于世。”

参考文献:

[1]陈可培.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译作的再生——论DavidHawkes译《红楼梦》的一组诗[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44—49.

[2]曹雪芹 旨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M] E京:作家出版社.2000. [3]曹雪芹.《红楼梦》三家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第四篇:红歌赏析

红歌该何去何从

在很多人看来,红歌就是那些体现对党的衷心拥戴和歌功颂德的歌曲,这是对红歌狭义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红歌是那种能够代表一个时代,能够在其中找到时代烙印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歌曲。每个时代都有其特点,从“五四”运动到国内革命,从八年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到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有一些我们不能忘却的东西镶嵌其中,而红歌就是那些峥嵘岁月历史天空中点点繁星的特殊载体。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红歌唤起了那些即将被我们遗忘的点滴。红歌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当代,旨在扬红抑黑。这个时代有很多人忘记了历史,背叛了人民。

我们为什么要唱红歌?红歌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掀起了一股唱红歌的巨浪,从政府官员到机关干部,从共产党员到人民群众,从社会到校园。红歌真可谓唱响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但是真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唱红歌的真正意义所在吗?总的来说,红歌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事实,传承时代精神,旨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所以唱红歌的唱仅仅是一种达到以上目的的行为方式,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通过唱这种形式得到了什么或是达到了什么目的。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确知道这个目的。自从红歌开唱,人们对其态度就形成了搞笑的“三足鼎立”状态,我个人不是一个分裂分子,这种状况的存在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唱红歌活动,不论其出于怎样的目的,结果就是欣然成为唱红歌浪潮中的一份子。一部分人言辞犀利,批判政府搞形式主义,声称唱红歌毫无意义,违背人民意愿,形同掩耳盗铃。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你们聊,我先走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造成这样的影响,就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了解唱红歌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所在。

继红歌提出开展的活动有“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然多数人将“唱红歌”作为重点,忽视了“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重要性,这种行为无异于买椟还珠。以“经典红歌赏析”为主题,把红歌引入高校党课课堂,是为了让入党积极分子在充满真情的音乐讲解和美妙动人的歌声中深入思考,思考其人生追求,思考入党的真正意义所在,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并落实于其行动中。所以不仅是入党积极分子,包括所有唱红歌的人都应将重点置于对红歌精神内涵的学习和对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上,进而体现在行动上。自从开展“唱红歌”这一活动以来,各种组织、各种比赛如雨后春笋般一一涌现,不可否认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它为我们精神文明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让那些疲于传统思想教育的人有了焕然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但是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理性思考,缺乏科学引导,背离了唱红歌的初衷,丢弃了红歌的精神内涵,片面的认识和盲目的跟风致使唱红歌完全成为一种形式。红歌比赛应该比什么?应该比的是将红歌精神贯彻落实到实践行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抑或政绩,不然,难道要比唱歌技巧或者合唱能力吗?这种高难度的事普通群众、政府官员甚至是和尚尼姑都做到了,让那些专业从事歌唱工作的音乐人情何以堪?

一味的追求形式,以致形成畸形的红歌热,这是对红歌的亵渎。

正是由于那些对红歌不正确的诠释和宣传,才导致了一些过激言论和反对意见的产生。以某市政府与该市宗教界联手举办红歌大赛为例,其让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不满与反感。就我个人而言,我真的很难想象各大宗教齐聚一堂该是多么奇特的一大盛况。如果他们是代表爱国的中国人意图通过唱红歌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借此宣扬正义、美德和博爱,同时歌颂新生活,那么无可厚非。然其通过精巧编排和费心表演只为进行各大宗教之间的比赛,大有江湖各大门派高手华山论剑之气势,在不懈地将形式表现的更加完美的同时唱红歌的真正意义已然抛于脑后。类似的事情频频发生,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也纷至沓来。无意间看到一个公开的问题:“和尚为什么也唱红歌?”,回答五花八门,大都是偏激还带有讽刺,然同样看到一正面积极回答:“和尚也可以爱国”,我感动良久,因为其指出了唱红歌的目的之一,即表达爱国情怀。之前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过这方面的问题,偶有一日看到高中老师发微博,大意就是和尚也来唱红歌太可笑了,我当时就很不以为然,不禁反问一句和尚为什么不能唱红歌,当时真觉得老师太偏激了。可是当我一睹青灯古佛旁尼姑站成一排齐声高歌《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盛大场景时,我觉得我真心对不起我的老师,不是老师偏激了,而是我幼稚了。我真的很想问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什么爱国的真挚情感我没看出来,看到的仅仅是一种充斥着功利色彩的靠近与逢迎。我真的无法用创新来形容这一个个畸形的社会现象。我们为什么要唱红歌?任何不理解红歌真正意义的各种“唱”都是对红歌的侮辱。

你唱或者不唱,红歌就在那里,不垢不净。然红歌该何去何从却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我们应该共同继承和发扬红歌精神,何以至形成“三足鼎立”之可笑现状?追究其根本原因,显而易见,是因为多数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唱红歌的形式上,而忘却了其真正精神内涵。至于其精神内涵的具体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阅历有限,认识尚粗浅,若是以我个人的理解将其条条列出,不免会引起有些人对红歌的反感与抵触。一个人如果真正亲身参与了“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过程,那么他对红歌的认识就不会只停留在“唱红歌”上。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不论是对哪个阶层的人,若是真正理解了唱红歌的意义,那么红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必然是积极向上的。

第五篇:《九歌》赏析

《九歌》赏析

《九歌》是楚国祭祀神祇的乐歌。今人多取朱熹之说,认为《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在创作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依旧保留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

《九歌》中的“九”并非实指,乃表多数。《九歌》也并非九篇,而是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山鬼》、《河伯》、《国殇》、《礼魂》。在屈原的作品中,《九歌》尤为与众不同。它不像《离骚》、《九章》、《天问》那般直抒胸臆,将自己内心的失意、愤慨洒落笔间。而是在纯真、无邪的文字中诉说真情挚爱,洋溢着真、善、美。对《九歌》的解读,可以从诸多角度进行挖掘。而对于我来说,最打动我的,乃是其中那凄美婉转的爱情。《楚辞》大家姜亮夫先生认为,东君与云中君、大司命与少司命、湘君与湘夫人、河伯与山鬼是四对配偶神。无论是神与神或神与人的恋爱,都洋溢着浓浓的痴情与真挚。我觉得,对《九歌》中爱情的描写,可一借用孔子评价《诗经·氓》的那八个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九歌》中关于恋情的描写是其主要内容。但诗人没有直接来表达这种缠绵之情,而是善于将人物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描写巧妙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首先是通过想象,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这些形象既闪耀着灵光,又具有人的性格特征;既神奇高远,又平凡亲切。他们的衣着配饰异常华美:“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青云衣兮白霓裳”。他们的居所高雅馨香:“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这样的描写,突出了神灵超脱凡人的特征。

其次,诗中表达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缠绵痴情。这些神灵,有着现实生活中人的真情实感。思念却不得见的忧愁,等待佳人赴约的欣喜,相约而未能得见的无奈惆怅,都与常人无异。这些情感表达得蕴藉婉转,无论是喜是忧,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感动。如《湘君》和《山鬼》中表达出的求之不得、热切相思的缠绵情意:“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再如《少司命》那句令古今多少有情人感同身受的深切感慨:“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还有如《湘夫人》中传达出的惆怅无奈:“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这些情感,无一不真、无一不浓、无一不美。于委婉动人的诉说中令人身感其情,与之喜怒哀乐。

最后是营造了凄美打动人的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如《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萧瑟冷落的秋景;再如《山鬼》中“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幽深悲凉之景,都与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融而唯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情,情语更是情。情景交融,读之令人欲罢不能。

下载《好了歌》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好了歌》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毕业歌》赏析

    让我们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毕业歌》赏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一句名言。多少年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中华之崛起而前仆后继。......

    红楼梦最后一集《好了歌》读后感(共5篇)

    红楼梦最后一集《好了歌》读后感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

    红歌经典赏析

    红歌经典赏析 作为一种艺术,红歌怕是传唱最远的的了,像当今流行歌曲,有多少是当年流行,现在又唱的呢?有多少人还在唱当年的神曲《忐忑》,有多少人还在听李佳璐的《无法原谅》,有多......

    好了地方病知识讲座

    校园健康知识讲座 ——地方病防治知识 地方病防治知识讲座 一、地方性砷中毒 1、地方性砷中毒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量的砷而......

    经典红歌赏析课后感

    经典红歌赏析课后感经过党校的学习,沈老师那寓教于乐的讲解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红歌的深刻内涵。红歌不是传唱度高或是曾轰动一时的所谓“红”的歌曲,而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

    《秋歌》原文阅读和赏析

    秋歌保罗·魏尔伦[灵石译]秋日里呜咽的小提琴单调的忧郁里慰我心。钟响时我窒息而惊惕黯回想旧时光我哭泣恍惚间狂风卷我飞离近又远如一片死叶子。这首诗表现出一些对黑暗现......

    临路歌原文及赏析

    《临路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言】《临路歌》是唐代伟大......

    初三,我准备好了

    初三,我准备好了 季节总是如期而至,雏鹰总要凌空翱翔。我也已步入紧张而充实的初三生活。初三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它又是三年学习终期的一个代名词。人生的道路虽然很长,但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