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子语类》三则[大全]
浆水中学 语文 自主探究学案
内容: 朱子语类》 三则 课时:1 年级: 高二 编号: 主编:
一、情景设置
《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二、自主学习任务
(一)、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二)、问题探究
第一则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对你学习的启示是什么?
3、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第二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以……为
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3、由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三、自主检测
阅读材料,结合《朱子语类》谈谈你的认识?请举一个 “重义轻利”的事例。1、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晚,许霆回到住处,将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反复操作多次。许霆先后取款17.5万元;郭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潜逃一年的许霆,17.5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挥霍一空,2007年5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广州市中院审理后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2、7月17日报道 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第二篇:朱子语类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见教参
四、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师设疑)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者,须教有疑,有 口到。(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竹子 【今】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
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 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苟利国家生死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 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第三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两者选一)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2、发展概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四、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师设疑)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
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
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了
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第四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一则译文 :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第二则译文: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第三则译文: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工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两者选一)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产生时代背景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2、发展概况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四、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师设疑)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题【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
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了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第五篇:朱子语类教师用讲义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读书方法、理欲问题、义利问题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3.初步了解宋明理学,既要继承其思想精华,又要批判其僵化、禁锢人性的一面。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联曰:“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七百年之久。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三,具体研习第一则.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略晓:大略通晓
别:另外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恁:指示代词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师设疑)(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熟读,精思,不贪多
朱子认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领会其真味。大凡读书,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哪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王国维《人间词话》
熟读的故事: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2)由“人心之灵,天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这两句还讲了什么意思? 读书目的:领会真味
理解义理
朱子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理品质的完善。朱子所讲的“穷天理”,最终还是指人伦、圣言、世故规范。,即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读书穷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增加知识,而是要提高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
板书:第一则:读书方法---熟读是基
精读为贵
读书目的---理解义理
提高修养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诱而丢失了天理,,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直:应该
仁:实现仁德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解人颐》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根据《法制晚报》的公开报道整理统计发现,2010年查处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其中超过半亿以上大贪有10人,这10名大贪官,贪污总数达到50多个亿,相当于西部一个贫困县60多年的财政收入。这些落马高官有以下特点:
1、落马高官全涉受贿罪;高官敛财以受贿为主。2.所受贿、贪污的金额高之又高。10名落马高官所受贿、贪污的金额无不超于500万元,有的官员受贿、贪污金额甚至达到了千万元以上。
3、落马“病根”大都由于贪婪与好色。
4、多为50年代出生的高学历官员。
1、大路,小路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板书结构:
理欲问题
生活现象---忘理向欲 修养关键---存理灭欲
理欲选择---圣人——自然存理
贤人——分辨获理
中人——克己求理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o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o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o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探究交流:同学们如何辩证地看待朱子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理念的?
材料:
(1)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一餐吃一盘荤菜,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要求美味,一餐吃三盘以上荤菜,超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的目的,那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5、同学们请结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
A、提示:人的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B、小结:审材料——析观点——明答案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他说:“如‘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不同。”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6、请试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1)【观点】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另一方面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
(2)【例子】、A、一夫一妻这是天理,有了老婆,还要情人,一个嫌少,还要小三小四,那就是人欲。
B、有些同学偶尔玩网络游戏,属于放松精神,调剂生活,不过分,这是天理;逃课,晚上爬围墙出去通宵达旦地玩游戏,且充钱买装备,不应该,那是人欲。C、.平时努力学习,废寝忘食,考试得高分,成绩显著,这是天理;平时慵懒,考试用手机舞弊,忙翻资料,偷看他人,那是人欲。
(3)小结:高考选做题古代文化经典阅读类答题思路:摆观点——析事例 ,朗读三则.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 ”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 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请大家归纳孔子、孟子、朱子三位圣人如何对待义利问题的。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板书:
义利——孔子----有义无利
孟子----存义灭利
朱子----明辨义利
3、有哪些名言警句是关于义利问题的? 义与利名言
o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o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o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o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o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多行不义必自毙。
4、义与利故事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知耻才能舍生取义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商朝末年人;武王继位,推翻商朝的统治,统一了天下,伯夷和叔齐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可耻的,便跑到首阳山去隐居起来。他们采一种叫薇的野菜当作食物吃。后来,想到薇也是周朝的,便决心连薇也不去采了,最后活活地饿死了。
重义轻利的唐太宗
——信义比财物更重要
一个番邦使者抱着一只天鹅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想献给唐太宗。可是他却在给天鹅洗澡时,不小心让它飞走了,只剩下手里的一根羽毛。他非常恐慌,害怕唐太宗怪罪。他只好痛哭流涕的作了一首诗,其中就有两句:“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知道后,很受感动,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那只珍贵的天鹅而生气,反而大大奖赏了那个使者,因为他看重的不是礼物财物,而是使者的那份信义和诚心。
5、本则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朱熹却回答义利之辨,是否答非所问?
朱熹回答义利之辨看起来好像是答非所问,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关于读书的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这是个是非分界的问题,不容讨论,认清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6、探究交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下面事例探究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材料
A、成克杰的堕落人生
成克杰身为国家高级干部,滥用职权,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谋取非法利益,数额特别巨大,影响十分恶劣。作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本应奉公守法,为人民谋福利,他却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疯狂为自己攫取钱财,大肆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达四千余万元,最终被依法执行死刑。
B、美国的“阿罗兹”饼干是一个知名品牌,主要销售地在澳洲。经过几年的市场开拓,“阿罗兹”饼干的销量扶摇直上。圣诞节后的一天,阿罗兹食品公司突然接到一个可怕的消息,一个匿名电话向公司宣布,他在澳洲某一地区待售的饼干中投了毒。“阿罗兹”饼干在澳洲有上千个品种,当月的批发量已经达到 4000 万澳元。如果仅查封这个地区的饼干,显然不能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几个小时后,董事会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撤下澳洲所有的“阿罗兹”饼干。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内,全澳洲所有的商店柜台上的“阿罗兹”饼干被全部撤下。此举让阿罗兹食品公司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正当阿罗兹食品公司在巨大的打击中慢慢复苏的时候,警察局查出了那个打匿名电话的人,他竟然是个精神病人。“阿罗兹”饼干在澳洲的遭遇,成了当年商界的一大笑谈。但谁也没有想到,原先一直抵制“阿罗兹”饼干进口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知道该公司为消费者考虑的做法,竟纷纷进口“阿罗兹”饼干。当年,阿罗兹食品公司不仅挽回了在澳洲的全部损失,而且还大赚了一笔。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举例。(3)、教师总结:
当今社会,儒家“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
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人的物质欲望与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的利益追求与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冲突。
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正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奶粉等事件中,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不齿,也有很多人很多事令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