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1活页 《朱子语类》三则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
煞有:很有。..解析 B项,厌:满足。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欲别求书看
别:另外。.B.只恁昏塞不通
恁:这般。.C.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D.试自睹当自家
当:理当。.解析 D项,“当”应为“本”“此”。答案 D 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则愈明②天理所在,用之.
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圣人者②若贤人资质次于.
人欲引去①乃为.C. ②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任,不亦重乎①仁以.先之②此须明理以.
D.
解析 A项,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B项,①表对象;②表比较。C项,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D项,都是介词,把。答案 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解析 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B项,“苟且”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C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D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答案 B 5.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3分)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答案 D 6.填空。(2分)(1)孔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如履薄冰。答案(1)君子喻于义(2)如临深渊 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一六“训门人四”)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事已却悔,如何
已:停止。.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解析 A项,“已”表示过去,是“完成”的意思。答案 A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解析 D项,“大段”在文中的意思是“仔细”,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长距离”“长时间”或“长篇幅”。答案 D 9.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3分)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解析 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答案 C 10.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解析 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答案 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
答案(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牧斋记 朱 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12.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间:抽空。.B.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况:比较。.C.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诏:命令。.D.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务:追求。.解析 C项,“诏”的意思是“劝勉”。答案 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众矣①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A.②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不知智益昏①而.
B.汲汲于其言者②而.①以冀事业之成.
C.自达于圣人也②以.
心①未尝一日弛于其.D.②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解析 A项,①表比较;②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B项,①表转折,②表并列。C项,均表目的,用来。D项,①第一人称,②第三人称。答案 C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解析 A项,“事物”的意思是“尘世俗事”。B项,“措施”是动词,“实践,施行”的意思。C项,“自得”的意思是“内心的收获”。D项,“用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即“尽心尽力”。答案 D 15.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解析 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答案 C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力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现象,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
答案(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参考译文】
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侯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
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孔子说:“贫穷,但快乐。”又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是很对的。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叙述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短文题写在墙壁上。
第二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活页 《老子》五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边界。.B.故令有所属
属:依从。.C.见素抱朴
见:看见。.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解析 C项,见:显露、表现。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4分)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解析 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A.道可道,非常道 ..B.有,名万物之母 ..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解析 A项,“非常”在文中的意思是“不是永恒”。C项,“音声”在文中是两个词,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叫做音;简单的发音叫做声。D项,“坚强”在文中的意思是“坚固”。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①无,名天地之始 ②同谓之玄 ③玄之又玄 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⑤行不言之教 ⑥莫.....之能胜 ⑦弱之胜强 ⑧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⑧/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解析 ①⑤助词,的;②⑥代词,它;③④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助词,无实在意义。答案 A 5.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4分)A.名可名,非常名 B.有,名万物之母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解析 D项,为省略句,应补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其余三项为判断句。答案 D 6.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答案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是以圣人云
是以:因此。..B.受国之垢
垢:污垢。.C.是谓社稷主
社稷:指国家。..D.受国不祥
不祥:灾祸。..解析 B项,垢:耻辱。答案 B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③其无以易之 .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代指水柔弱的本性;④结构助词,的。答案 A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这一章,老子以水为例,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B.老子赞美水具有强大的能量,却甘愿居卑处下的品德。C.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D.本章中,老子感叹大道之不行,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柔能克刚的道理。
解析 D项,文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人皆知此理,只是无人肯施行罢了。答案 D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却没有人照此去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其用不弊
弊:衰败。.B.大盈若冲
冲:空虚,不完满。.C.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恃:依仗,依赖。.D.损不足以奉有余
奉:供养。.解析 C项,“恃”应为“居功”的意思。答案 C 12.下列语句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A.其用不穷
其犹张弓欤 ..B.损不足以奉有余
欲以观其妙 ..C.功成而不处
生而不有 ..D.天之道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分别为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B项分别为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D项分别为助词,的;代词,它。答案 C 13.下列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B.老子认为清净中和是天下的正道。这体现了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C.在老子看来,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打比方,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解析 D项,“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说法错误。原文说“人之道,则不然”。答案 D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关键词 “躁”、“清静”、“正”的翻译,第(2)句重在“孰”“唯”句式的翻译。
答案(1)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2)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参考译文】
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有缺憾,但它的效用却不会破败。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是不完满的,但它的效用却是无穷竭的。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好像口笨的样子。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
天地运行的道理,不就好像弯弓一般吗?弓体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弦太长了,则剪去;弦太短了,则加以增补。天地运行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补给不足的。人类则刚好相反,很多人的行为是夺取弱小不足的资源,去供养已经强大的(人)享用。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所以圣人做成了什么(事)也不会把它作为(侵占财物的)的依恃(而是把它们施与需要的人),办事成功而不自居,不愿意故意凸显自己的贤能。
第三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1活页 《天工开物》两则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俟其生芽
俟:等到。.B.即栽于亩中
即:即使。.C.水火未济
济:帮助。.D.其再栽秧
再:第二次。.解析 C项,“济”是调和的意思。答案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 C项,“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酒,只可为粥者①不可为.A. ②酒皆糯米所为.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①湿种之.B.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谷种亦耐久①其.C.名曰秧②生出寸许,其.稻、麦稿包浸数日①先以.D. 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解析 A项,都是动词,制造。B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C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D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答案 A 4.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3分)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炎更烈于煤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 C项,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答案 C 5.填空。(1分)《天工开物》的作者是________,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答案 宋应星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治 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天工开物·卷上·锤锻第十》)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耗:消耗。.B.也别有铁炭一种
别:特别。.C.入清水淬之
淬:浸泡。.D.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事:从事。.解析 B项,“别”的意思是“另外”。答案 B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①非无稽之说也.A. ②十止耗去其一也.①其炎更烈于煤.B. ②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去①泥滓成枵而.C.②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①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D. ②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
解析 A项,都表示陈述语气。B项,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在。C项,都表顺承。D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答案 B 8.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属于铁器“粘合”方法的一项是
()(3分)①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 ②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③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 ④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⑤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⑥大炮西番有锻成者 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②是说明其牢固情况的,③是怎样使铁器坚硬的。这两句说明的不是“粘合”的方法。答案 A 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B.炼铁炉中的燃料,要用十分之七的煤炭和十分之三的木炭混合而成。C.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锤打。D.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其质地不坚。还需要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解析 B项,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6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同形而分类”的意思是“状相同而种类不同”。第(2)句中翻译的重点是虚词“乎”“为”等。
答案(1)取它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2)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为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
蹑:踏板。.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白:禀奏、告诉。.C.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微:细小。.D.心乖于内,口屈于外
乖:不同意。.解析 C项,“微”的意思是“深奥”。答案 C 1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犹自然之成形 ..B.阴阳之无穷 ..C.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D.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 ..解析 D项,“作者”在文中的意思是“织作出来的”。答案 D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从正面突出表现马钧技巧高超的一组
是()(3分)①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 ②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为十二蹑
③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④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⑤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⑥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④不能反映其巧,是他反对空言争论的;⑤是从侧面说明的,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几段文字从“不自知其为巧”“不言而世人知其巧”到“从是,天下服其巧”,逐层递进,展现了著名科学家马钧的形象。
B.马钧强调思考,勤于探索,重视实践,具有钻研的热情和毅力,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C.选文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马钧及其创造发明的颂赞心情和对扼杀科学的人与事的不满之情。D.选文历叙了马钧改进织绫机、制造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和能言善辩等事,记叙中时时参以议论,文笔简净朴素,层次分明。
解析 D项,说马钧“能言善辩”错,马钧不善言谈。答案 D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句重在反问句的翻译,(3)句重在“乖”“屈”“所以”的含义。答案(1)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2)古代有指南车。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3)内心乖巧,说话木讷,这是马先生不能够应对的原因。【参考译文】
马先生名叫钧,字德衡,全国有名的巧工匠。年轻时遇事拿不定主意,不了解自己有技巧在身。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
担任博士,生活不得志,于是思考绫机的改良问题,不用说人们就知道他是个有技巧的人了。旧式的绫机有五十根综的就有五十个踏板,有六十根综的就有六十个踏板。马先生担忧它浪费人工和时间,于是都改为十二个踏板。织出的布有奇异的花纹,都是根据自己的灵感织作出来的,就像是天然生成,变化无穷。即使是轮扁这样的能工巧匠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又怎么可以用语言来校验呢?
马先生担任给事中,和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争论,谈到指南车。两个人说古代没有指南车,书上记载的话是假的。马先生说:“古代有指南车。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个人嘲笑他,说:“先生名叫钧,字德衡,钧是制作陶器的模子,衡是用来称量物体轻重的,连轻重还没有个定准,怎么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的楷模呢!”马先生说:“与其谈论不着实际的话,不如试验一下容易验证。”于是两个人把这事禀奏明帝,明帝便诏令马先生制作指南车,指南车果真做成了。这是一大奇异之事,又是一下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从此全国上下都佩服他的技巧了。
住在京城,城内有一块可以种树木和蔬菜的园子,但担心没有水用来灌溉。马先生于是制作了翻车,让儿童转动翻车提水灌溉,水自动灌入翻车提上,连续不断,功效比平常的提高近百倍。这是第二大奇异之事。
有个姓裴的先生,全国有名,学问精通,通晓事理,听说(这事)后讥笑不已,就责难马先生。马先生口齿木讷难以回对。裴先生自认为抓住了对方的要害,说个不停。傅先生对裴先生说:“你擅长的是语言表达,不足的是巧技;马先生擅长的是巧技,不足的是语言表达。用你擅长的,攻击人家不擅长的,则人家不得不屈服;用你不擅长的,反驳人家擅长的,则一定有你难以理解和明白的(地方)。技巧,是天下深奥的东西,有难以理解和明白地方却责难不止,如果互相攻击指责,相距就会更远。内心乖巧,说话木讷,这是马先生不能够应对的原因。”
第四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1活页 《人间词话》十则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立刻。
.B.然二者颇难分别颇:很。
.C.稼轩之词豪豪:豪迈。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衡量。
.解析 A项,遽:匆忙,草率。答案 A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由分:区别。..B.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树立:建树。..C.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辉煌。..D.无矫揉妆束之态
妆束:妆扮。..解析 C项,“阑珊”的意思是“稀疏”“将近”。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析 A、C、D三项中的“为”都解释为“是”;B项中的“为”解释为“被”。答案 B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白鸟悠悠下
B.昨夜西风凋碧树 ..C.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解析 B项中“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C、D三项中加点的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 B 5.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3分)A.采菊东篱下
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C.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D.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解析 A项为省略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一般陈述句,D项为状语后置。答案 B 6.下面的诗句属于“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3分)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解析 D项,“共远”“同孤”有“我之色彩”,即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倾向。答案 D 7.默写下列名句。(6分)(1)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宋祁《玉楼春》)(2)沙上并禽池上暝,______________。(张先《天仙子》)(3)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4)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5)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1)红杏枝头春意闹(2)云破月来花弄影(3)昨夜西风凋碧树(4)衣带渐宽终不悔(5)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处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B.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C.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D.境非独谓景物也 ..解析 C项,“色彩”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主观情绪”。答案 C 9.下列境界中,是“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3分)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解析 D项,诗人用春雨中的梨花比喻泪眼婆娑的寂寞玉容,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故属于“有我之境”。其余三项属于“无我之境”。答案 D 10.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乐景写哀情”的一项是
()(3分)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 A项,所写之景均为衰败枯索之景,所抒之情亦为离别悲凉之情。故A项为哀景写哀情。答案 A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B.作者借宋词中的语句来谈治学的三境界,这三种境界,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乃至人生的规律性问题。
C.“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都能给人以美感。后者“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D.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崇尚“真”则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只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解析 D项,分析不全面。原文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答案 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邻”“故”等词。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由动之静”四个字。答案(1)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2)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情采(节选)刘 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节选自《文心雕龙·情采》)【注】 ①《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kuò):去了毛的皮革。②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③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④五音:宫、商、角、徴(zhǐ)、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篇“声为乐体”“诗声曰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比:缀辑。《韶(sháo)》: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⑤丧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ī),礼无容,言不文。”⑥五千精妙: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1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水性虚而沦漪结
结:集结,形成。.B.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资:本质,原本。.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名:显著,明显。.D.神理之数也
数:定数,必然。.解析 B项,“资”的意思应该是“借助,依靠”。答案 B 1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⑥
⑤③
④①
②B.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D.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解析 A项,“文章”古今相同。B项,“综述”在这里的意思是“抒写”。C项,“彪炳”在这里的意思是“文采焕发”。D项,“精妙”在这里是名词,意思是“精妙的言辞”。答案 A 15.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②夫水性虚而沦漪结 .B.①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②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C.①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 .②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D.①绮丽以艳说 .②藻饰以辩雕 .解析 A项,①转折连词,“然而”;②是承接连词,不用翻译。B项,都表示陈述语气。C项,都是助词“的”。D项,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用来”。答案 A 1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段文字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B.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为情志服务。
C.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第二是表声的创作;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
D.刘勰认为体会《孝经》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就明白应该怎样学习语言了。
解析 D项,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到达了极点了”。答案 D 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非采而何”是反问句,意思是“不是文采是什么”。第(2)句中“疾”的意思是“痛恨”,“信”的意思是“真实”,“五千精妙”是指老子的《道德经》5 000余字的华美的言辞。
答案(1)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
(2)老子痛恨虚伪,所以他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参考译文】
古代圣贤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便能开放花朵,可见文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纹,就看不出它们和犬羊的皮有什么区别;犀牛的皮虽有用,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至于抒写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绘事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然后组织成辞句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采繁茂的缘故。
所以,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颜色而成的;第二是表声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声音而成的;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各种颜色互相错杂,就构成鲜艳的花纹;各种声音互相调和,就构成动听的乐章;各种性情表达出来,就构成优美的作品。这是自然的道理所决定了的。
如《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老子痛恨虚伪,所以他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
第五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相关读物 童心说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B.龙洞山农叙《西厢》 C.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D.言虽工,于我何与?
解析 B项,“叙”同“序”,作序。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丑:厌恶、憎恨。.B.非内含以章美也
章美:文章华美。..C.矮人何辩也
矮人: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D.药医假病,方难定执
定执:固定不变。..解析 B项,章美:美好。答案 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B.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C.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D.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解析 B项,“道理”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是指“道学家的荒谬的说教”。答案 B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A.文假文平
B.笔之于书 ..C.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D.决定目之为经矣 ...解析 C项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其他三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 C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 A.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B.言虽工,于我何与
C.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 D.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解析 A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答案 A 6.填空。(2分)(1)夫童心者,________,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非内含以章美也,________,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答案(1)绝假纯真(2)非笃实生辉光也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曷:怎么。.B.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扬:发扬。.C.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忠诚。.D.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解析 B项,“扬”的意思是“张扬、显耀”的意思。答案 B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①夫心之初,曷可失也.A. ②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①道理闻见日以益多.B. ②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
入①有道理从闻见而.C.②于是发而为言语.其内而童心失①而以为主于.D. ②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解析 A项,①表疑问;②表陈述。B项,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连词,因为。C项,①表修饰;②表顺承。D项,都是介词,表对象。答案 D 9.下列四项中,是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B.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C.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D.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解析 李贽的《童心说》主要针对宋明理学蒙蔽人心而言的,故“有道理(道学家之说教)从闻见而入”是“童心”泯灭的主要原因。C、D两项从属于B项,从下文论述的重点也可以看出。答案 B 10.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这篇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论文里,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B.李贽认为儿童之心还未受到“道理闻见”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诚和自然。
C.而所谓“童心”,在李贽看来,不仅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D.李贽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
解析 A项,不正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童心者,真心也”。答案 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绝”“一念”以及判断句式。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障”以及反问句式。
答案(1)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2)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蒙蔽了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知己说 刘 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说,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旦受当事之知
当事:主事者、当权者。..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渎:轻慢、不敬。.C.而不绳以君臣之法
绳:束缚。.D.夫固可以礼屈
屈:屈服。.
③
④①
②解析 D项,“屈”应解释为“使„„信服”。答案 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未设醴而去①以.A.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众人①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B.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无知人之明①而.C.②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用也①亦未必不终为.D.我献之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
解析 A项,①因为,连词;②用,介词。B项,①相当于介词“于”,表比较;②相当于“于”。介词,对。C项,都是连词,表并列。D项,①表被动;②介词,替。答案 C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君王“得遇知己”而应持态度的一组是()(3分)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②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③不绳以君臣之法 ④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⑤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⑥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解析 ①④两句针对“士”而言,⑤句表明的观点相反。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说的“知己”,实际指的是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B.文章从当权者与贤士两方面去写,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自负自尊。
C.对那些才智超越一般人,言行异乎寻常的贤士,当权者不能用威势去约束,而要用礼义招致,并真心以道义和他们交往。
D.文章多处用正反对比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结尾作者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从而使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解析 D项,错在“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中的“已经”。结尾作者用子夏的事例,表明的是即使贤能的子夏见到“外物”都会心动,从而忧虑有志于立身之士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他们的操守。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知”的含义。(2)注意“自负” “自待”的含义。(3)注意“回”的意思和反问语气。
答案(1)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2)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3)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 【参考译文】
韩非说:“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可悲啊!读书人有的因为遇到了知己而名声显著,却也有得到了知己反而令自己德行亏损、名誉受辱的人,这怎么能不令人畏惧呢!
我看穆生因为楚元王忘了为他摆设醴酒就拂袖而去,未尝不责怪他不顾情面,说走就走,辜负了往日楚元王的知遇之恩。等到看见后世的君子们,当身处乡野里巷之间时,才气卓越,学识不凡,与众不同,可是一旦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就一心奔向权势名利,改变了刚正不阿的节操,谄媚奉承,讨好当权者,他们所追求的还未到手,就已经被天下人非难和嘲笑了。这之后才知道古人不肯枉屈圣贤之道来徇从私情,是善于处理和知遇者之间的关系,以保全别人和自己的完美德行。君子结交地位高的人,不谄媚逢迎,结交地位低的人,不轻慢无礼,因此天子有不可以征召的臣子,王侯有不可以屈从的士人,将军得到了只揖不拜的门客反而更受人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谗谄逢迎、当面阿谀奉承,只谋求眼前的安乐而不顾其他的一切事情,最终会让世人认为,受知遇的人徒有虚名、一无可取,而知遇他的人无知人之明,这难道是君臣遇合、宾主相宜的好事吗?
人和人之间的相知,贵在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不能以权势使严光屈服,因此不用君臣的法度来束缚他;孟献子有五个好朋友,家世都不如献子。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拥有杰出的才华,得到破格的赏识,就想要顺从和取悦知遇之人,这是不以圣贤的道义要求自己,且以世俗的眼光看待赏识你的君子。轻率结合的关系一定容易破裂,因此一段关系开始时一定要有许多困难,它的结果才能维持长久的稳定。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其中最难以权势名利使之屈服的人,莫过于侯生和毛公、薛公了。然而信陵君最后还是靠这三个人的力量才得以建功于赵魏两国并名扬天下的。唉!特别出众的人才,也不一定不能被他人所用,只是必须要以礼义来使他们信服,而不能用权势去束缚他们。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
然而有了子夏那样的贤明,也不免外出见到富贵荣华而高兴,我实在为那些有志于修身立命的士人担忧,担忧他们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