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

时间:2019-05-13 21:4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

第一篇: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

件www.xiexiebang.com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朱泥壶的泥料属于红泥,是红泥中的精品,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红泥都属于朱泥范畴的,朱泥只是红泥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朱泥的含铁量较其他紫砂泥高,产在嫩泥矿层的底部。《阳羡茗壶系》载:“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能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地坚硬,一如顽石,开采时非得用硬器掘之不可。

朱泥壶因为其含氧化铁的成分高,所以其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色彩饱和,红艳欲滴,而且烧成后表面有柔和半透明状的红色光泽,感觉质地细腻,有金属之声,清脆悦耳,为其他紫砂所不及。而佳品朱泥表面颜色不仅仅是单一的红色,天然的佳品朱泥烧成后会发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其光泽韵味相当丰富。

红泥的矿藏量,远不及紫泥,甚至少于本山绿泥。因此,朱泥作为红泥中的精品,其矿藏量就少之又少了。纯正的朱泥历来就非常名贵,是用斤两计价出售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纯正朱泥矿源有限,并且采掘难度大。而佳品朱泥之所以这么稀有,是因为其形成环境因素影响极大。被《阳羡茗壶系》称为“石黄泥”的朱泥,自古以来为世所公认,是产于宜兴的赵庄山。近年传闻宜兴黄龙山富产朱泥,所以有了“今日朱泥非明清朱泥”之说。因为佳品朱泥是有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的。专家们根据明清朱泥壶的特点得出结论,佳品朱泥烧成后收缩比应为18%以上,否则将直接导致朱泥密度低,结晶效果不理想,烧成后无铿锵声;佳品朱泥应含有石英成分,经1100℃~1130℃的中温烧制后,其亮度色泽是判定朱泥好坏的参考。另外,佳品朱泥还有其得天独厚的“带油性”。而盛传朱泥蕴藏量丰富的黄龙山,其大部分红泥的收缩比仅为10%左右,因此黄龙山的矿源不能称为朱泥,只能算红泥,用此为原料烧制的“朱泥壶”已不是历史上所指的朱泥壶了。

再者,朱泥中加入氧化锰,烧成后呈紫色,便有非常不同的感觉,紫色朱泥壶的精巧细腻,远非其他紫砂壶所能及。朱泥壶的红色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东方的象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清初,朱泥壶作为中国紫砂壶惟一出口的紫砂,出口到欧洲几国。一位外国朋友乐宾纳在《宜兴陶艺西渐》一文中提及17世纪中叶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时有记载:在1680年曾有1600多件朱泥壶运往阿姆斯特丹。而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曾记载,1679年由漳州运抵印尼亚加达“七箱朱泥茶壶”。这些朱泥壶的真貌可由从1752年在南中国海沉没的荷兰商船“热德马森号”打捞出来的朱泥壶了解。

由于朱泥资源的枯竭,加上朱泥成壶技艺上的相当难度,朱泥壶的生产眼下很难一见。倒是先人的件件遗物,既天生丽质又巧夺天工,各具神韵,让我们有幸欣赏这一古老艺术作品的瑰丽多姿。

6.本文中说佳品朱泥是有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的,以下对其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佳品朱泥表面颜色不仅仅是单一的红色,天然的佳品朱泥烧成后会发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其光泽韵味相当丰富。

B.佳品朱泥形成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再加上采掘难度大,所以其矿源有限,十分稀有名贵,历来是用斤两计价

出售的。

c.佳品朱泥烧成后收缩比应为18%以上,否则将直接导致朱泥密度低,结晶效果不理想,烧成后无铿锵声。

D.佳品朱泥应含有石英成分,经1100℃~1130℃的中温烧制后,亮度色泽较好。另外,佳品朱泥还有得天独

厚的“带油性”。

答案 B

解析

因果关系不成立,“采掘难度大”不能成为“矿源有限”的原因。

7.下列对朱泥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泥壶的泥料属于红泥,只占红泥中的一小部分,是红泥中的精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红泥都能做成朱泥壶。

B.朱泥壶含氧化铁成分较多,所以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色彩饱和,而且烧成后表面有柔和半透明状的红色光泽,有金属之声。

c.朱泥壶的红色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东方的象征,因此,朱泥壶作为中国紫砂壶惟一出口的紫砂,出口到了欧洲

几国。

D.先人留下的朱泥壶,既天生丽质又巧夺天工,各具神韵,让我们有幸欣赏这一古老艺术作品的瑰丽多姿。

答案 c

解析

原文是“清初,朱泥壶作为中国紫砂壶惟一出口的紫砂,出口到欧洲几国”,应该有时间限制。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泥含铁量较其他紫砂泥高,产在嫩泥矿层的底部。据《阳羡茗壶系》载,赵庄山与黄龙山均有出产。

B.红泥的矿藏量,远不及紫泥,甚至少于本山绿泥。因此,朱泥作为红泥中的精品,其矿藏量就少之又少了。

c.《宜兴陶艺西渐》曾提及17世纪中叶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在1680年有1600多件朱泥壶运往阿姆斯特

丹,1679年有“七箱朱泥茶壶”由漳州运抵印尼亚加达。

D.由于朱泥资源的枯竭,加上朱泥成壶技艺上有相当难度,现在烧制的“朱泥壶”已不是历史上所指的朱泥壶了。

答案

B

解析

A项《阳羡茗壶系》并没有提到黄龙山,并肝黄龙山的矿源不能称为朱泥,只能算红泥。c项“1679年

有‘七箱朱泥茶壶’由漳州运抵印尼亚加达”,这本书中并没有提及,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记载的。D项原文是“用此为原料烧制的‘朱泥壶’已不是历史上所指的朱泥壶了”,“此”指的是黄龙山的“朱泥”。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姓氏暗藏疾病信息 遗传专家准备对“姓”下药

XX年1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布中国姓氏统计研究,这项研究历时两年完成,涉及全国1110个县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一共收集到4100个姓氏。研究者发现,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项目负责人袁义达副研究员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中,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如果把每一个姓氏看做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和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种群基因的遗传和分布,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000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才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弄清楚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进行了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袁义达现在回想起来还非常兴奋:“我们预感到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之后,他根据各个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自编软件把100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通过分布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发现,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查阅了《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竟然和他的姓氏分布图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长期从事遗传学研究的袁义达也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有相似之处,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而是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二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他的研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的出现是否和几千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做疾病,我们5000年历史,肯定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在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也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也在采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路线的方法来研究。”袁义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现在没有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找出一些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工作还在深入。他认为,对于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现在医药学领域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可能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现在有些专家所提出的根据姓氏开发出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北京科技报》)

5.下列对中国姓氏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具有文化意义,而且有相当的科学价值,日本人的姓氏就不然。

B.从科学角度看,中国姓氏是祖先留下的研究遗传学的好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c.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有史以来的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D.既有的研究发现,中国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答案 c

6.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工作者绘制的姓氏分布图跟《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

B.从遗传学的角度讲,姓氏和疾病本应没有直接关系,可在中国情况似乎有些复杂。

c.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D.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答案 D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这说明中国

古代人口无迁移。

B.有怎样的姓氏就会有怎样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在山东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最高,姓孔就意味着会得

糖尿病。

c.既然已经弄清楚了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就有了线索。

D.一旦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去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都是可能的。

答案 D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北京奥运会火炬灵感来自“祥云”纸卷

中新网4月26日电

4月26日晚,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联合宣布了北京XX奥运会的火炬。据悉,北京奥运会火炬为“祥云”。该方案历经北京奥组委三轮遴选,在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

北京奥运会火炬揭晓后,火炬设计师——联想创新事业中心责任设计师章骏及联想创意事业中心负责人姚映佳在接受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访谈时说,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整个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地吻合,而且又能够非常好地表现出中国人自信、向上的精神状态。”章骏说,“祥云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火炬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祥云模样的造型,及火炬的下半部分,我们都做了很深入的设计。”

姚映佳认为,云纹这样的一个符号或者这样一个纹样,已经从象征精神的符号落入寻常百姓家了,不管是建筑业、服饰,还是日用品等等,“而今天它的这种频繁出现几乎让我们忽略了它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对此,章骏说:“纸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传承文明或者传递文明的载体,刚好和我们的火炬要传递的精神相符合,所以我们选择了它作为传达和谐主题的载体。”

章骏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科技含量达到了新的高度: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章骏说,“祥云”设计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北京奥运会火炬采用“祥云”图案来表达和谐主题;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在高雅华丽、内涵厚重等方面,都体现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

章骏还表示,“祥云”设计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他说,“祥云”长72厘米,重985克,除了适合各个火炬手使用,适合媒体拍摄及饱含科技含量外,“祥云”的设计还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祥云”使用的燃料为丙烷,除了价格低廉外,这种燃料还有一好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火炬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5.下列选项中,能说明“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的一项是

()

A.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B.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整个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地吻合。

c.祥云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火炬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上。

D.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传承文明或者传递文明的载体,刚好和火炬要传递的精神相符合。

答案 D

6.下列关于北京XX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纹这样一个纹样,已经从象征精神的符号落入寻常百姓家了,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火炬的火焰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

保持燃烧。

c.火炬十分轻盈,手感舒适不易滑落;色彩醒目,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

D.火炬使用的燃料不但价格低廉,燃烧后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火炬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

收的环保材料,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答案 B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祥云”作为象征精神的符号而落入寻常百姓家,因其出现频繁而失去感染力,现在将它引入奥运,必将使

它具有应有的感染力。

B.设计者把“祥云”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引入奥运火炬设计以后,便赋予它“渊源共生,和谐共

融”的新的文化内涵。

c.“祥云”火炬不易熄灭,手感好,色彩鲜艳且采用环保燃料,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北

京XX奥运理念。

D.“祥云”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是燃料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

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答案 D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6.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给人“君子坦荡荡”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给人忧愁不安

的紧张感。

B.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

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c.孔子非常尊重“礼”,“礼”大于“情”,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礼”,全凭自己的 意愿。

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认为必须改弦更

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答案 B

解析

A.张冠李戴。原文是说孔子和孟子本身的感觉,而非给人“悠闲感”或“紧张感”。c.武断绝对。“完全”

和“全由”错,无根据。D.以偏盖面。“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只是其革命性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在一定

条件下的“容许”。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B.《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

c.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关异。

D.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礼”的严格规矩。

答案 D

解析

D项是结果而非原因。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

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

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 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

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A项孟子的低水平平等思想是与现代的平等思想相对而言的,并非与孔子相比的。C项“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是孔子个人认为的,不是事实。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原文未及。

D项“《孟子》取代《论语》”错,无中生有。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有态”,一种“活”的写人境界

李桂奎 黄霖

“态”,也称“态度”,从字形构成来看,它是人物心灵触动而成的表象,其本义是指可感可触的人物外表之“状”与其蕴含的内心之“意”的有机结合。在先秦典籍中,“态”已被广泛运用。后来,“态”这一概念从被广泛地用来描述人物生存状态的重要范畴上升为哲学范畴,用来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及其给人的视觉影像,在原始思维以及隐喻思维的作用下,它不仅可以指人,而且还可以指物;不仅指花鸟虫鱼等生物,而且还指山水土石等非生物,其用法之灵活与用场之广泛类似哲学意义上的“形”与“神”。后来,“态”的这种哲学意义也渗透到诗画创作与评论中。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态”似乎以其“牢笼百态”“千姿百态”之势包罗万象,且难以追根溯源。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以及写人理论范畴,“态”的头绪还是可以梳理的。它虽然经常被转喻性地用来评价书法或绘画的笔势,但它最初毕竟还是更多地被直接用来评论文学艺术写人所达到的活灵活现的境界。在古代画论中,我们随处可见“有态”“得态”“富态”等评语。

影响所及,在小说戏曲批评中,“态”“有态”“尽态”之类的话语随处可见,并且表述更加灵活。唐人已经多用“态”来评赏人物风神情态。在后来的戏剧评点中,“有态”等术语就大大地派上了用场。在古代小说评点中,“态”的使用率也较高。在小说戏曲的写人评点中,“态”往往被用来评价人物描写所达到的“活现”或“活画”的效果。

由此看来,本义为人物容貌、姿势、情状的“态”,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常常被用来评论写人效果或写人境界。所谓“得态”,就是指艺术家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使笔下的人物在一定的情境中“活”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个有生命的艺术形象。而所谓“有态”,就是指文学艺术所创造的以人物为主的艺术形象达到了“活”的境界。

就存在方式而言,“态”似乎指实质的“形”,而又若近乎空灵的“神”;它兼容了“形”与“神”,而又超越“形”与“神”,具有“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的特征。

当然,在具体运用中,“态”的侧重不同,如“形态”“体态”“容态”“姿态”“声态”等近乎“形”的层面,而“神态”“情态”“意态”“风态”等则与“神”相靠近,带有“无形”性。即使近乎“形”层面的“体态”“容态”,也并非是具象化的。中国古代小说为了传达“态”这一难以捕捉的造像,多用“以物喻人”的虚拟手法来描摹。

长期以来,在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形”“神”等文论范畴的遮蔽下,尽管“态”这一写人论范畴拥有得心应手的应用优势和意蕴丰富的阐释空间,但仍不免处于边缘地位。在具体使用上,尽管历代评论家常用“态”字来对绘画以及小说、戏曲加以品评,但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很少加以阐发,像李渔那样能够注意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分析、提高的理论家毕竟为数不多。

(节选自《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新华文摘》XX年23期)

5.下列对“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态”也可以称为“态度”,从字形构成看,它是人们心灵触动而成的表象,很难追根溯源。

B.“态”的本义是指人物外表和蕴含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有机结合,即“状”和“意”的结合。

c.“态”作为哲学范畴,在先秦典籍中已被广泛地运用,后来运用范围逐步扩大,似乎包罗万象。

D.“态”可以表现的事物很多,除了人外,还可以指物;除了指生物,还可以指非生物。

答案 B

6.下列对“在小说戏曲的写人评点中,‘态’往往被用来评价人物描写所达到的‘活现’或‘活画’的效果”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小说、戏曲的评点中,评论者往往用“态”这个词语赞美作者描写人物的灵巧和真实。

B.“态”可以用来评论文学中写人的内容,体现写人达到的活灵活现的境界,表现对作者的赞美。

c.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使自己塑造的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活”起来,这就是“得态”。

D.评论家往往用“态”字深刻分析小说、戏曲等艺术作品在写人效果或写人境界上的特点。

答案 D

7.下列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态”作为对艺术的评判标准,开始是用来评价书法、绘画的,后来延伸到其他艺术门类。

B.古代画论常用“得态”“富态”“有态”等评语来专门描述绘画人物的容貌、姿态、情状。

c.中国古代小说多用虚拟手法来传达“态”,“以物喻人”,表现不同的侧重点。

D.“态”作为一个写人论范畴,用虚拟的手法描摹事物,有着意蕴丰富的阐释空间,应用也很得心应手。

答案 c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朱光潜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有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状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

(节选,有删改)

5.下面对“节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音乐、舞蹈、建筑都可以表现出节奏,声音是节奏的主要表现形式。

B.如果审美对象所表现的节奏不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不和谐、不愉快。

c.听众可以从音调节奏中直接产生情感共鸣。

D.节奏是人的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

答案 c

解析

文中说“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故c项的“直接”

表述错误。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音乐、舞蹈和歌唱是最原始也最普通的艺术,它们联系紧密。

B.节奏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

c.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节奏,每一种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

D.有人称建筑是“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因为建筑和音乐富有相同的节奏。

答案 D

解析

D项,“建筑和音乐富有相同的节奏”错误,应该是“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和文学作品只要不一味高昂紧张,就会有节奏感。

B.艺术作品中,节奏快的艺术效果比节奏慢的好。

c.人们应付审美对象的节奏时,其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都会发挥作用。

D.节奏不限于声音,也无法明确它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推断过于绝对,D项在文中有明确的答案:“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语文:2011届高三二轮专题_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山东)

2011届高三二轮专题卷: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山东)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提出来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1912年他提出了完整的‚心理距离‛说。布洛所规定的‚心理距离‛的概念,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布洛所说的 ‚距离‛,不是实际的时空距离,而是一种比喻意义上使用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而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另是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经。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由此可知,‚心理距离‛作为审美的一个因素,‚有如强烈的亮光一闪而过,照得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布洛语)。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是强调审美体验的无关功利的性质。在布洛看来,事物有两面,一面是‚正常视象‛,另一面是‚异常视象‛。所谓‚正常视象‛的一面,是指事物的与人的功利欲望相关的一面;所谓‚异常视象‛,即事物的与人的功利欲望无关的一面。在一般的情况下,事物的‚正常视象‛这一面是‚具有最强的实际吸引力的一面‛,因此我们的心总是倾向这一面,总是被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羁绊而见不到事物的美。例如我们对一条极为熟悉的街道,是很难领略它的‚异常视象 ‛(即美的形象)的一面的。我们一进入这条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我们总是无法超脱与我们个人的需要和目的相关的‚正常视象‛,因为我们无法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街道摆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照。倒是一个从外地来观光的陌生人,他来到这条街道,并不去关心什么冷饮店、副食店、百货店、粮店,即摒弃了街道的与人的功利欲望相关的实际的一面,为它街面整齐的楼房、洁净的道路、窗台上摆的花、蓝天上飞的鸽所倾倒,一下子就发现了它的具有美的特性的‚异常视象‛这一面。因为这个陌生人的心不为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牵累,能够把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之外去观照,因而能够发现事物的美。由此可知,审美心理距离的获得是以审美主体的摒弃功利欲望为条件的。布洛强调说:‚距离所造成的变化,可以说,——开始就是由于使现象超脱了我们个人需要和目的牵涉而造成的——总之,正如人们常说的,是由于‘客观地 ’看待现象而造成的。‛

6.下列不属于作者产生了“心理距离”的一项是()A.“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B.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C.我们一进入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

D.那些本来也许是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7.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一条极为熟悉的街道,很难领略它的“异常视象 ”(即美的形象)的一面,是因为我们产生了审美疲劳。

B.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

C.“心理距离”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之间插入一段距离。

D.在一般的情况下,事物的“正常视象”是不美的一面,事物的“异常现象”才是美的一面。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洛所规定的“心理距离”的概念,是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拉开一段距离去看世界。

B.我们一进入街道,就急匆匆走进冷饮店,转入副食店,在百货商店的货架前搜寻,在粮店里排队,走出店门,进入家门,我们既不留心那洁净的街道,也不去理会那整齐的楼房,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摆到的距离太小。

C.审美心理距离的获得是以审美主体的摒弃功利欲望为条件的。

D.在诗人的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获得了美的意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

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料积累的丰富,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国学古为今用的任务可能还会不断有所调整和发展变化,在重建国学的过程中出现认识分歧和‚百家争鸣‛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厚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建议暂时不要用“国学”的概念,因为它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笼统、模糊而且外延边界不清。

B.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从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的角度界定的,也是多数学者所达成的共识。

C.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D.作者认为,国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它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

7.下列说法不属于“国学内涵丰富”的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既可以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也可以是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

B.国学内容宏博,仅《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就分为十四类,涵盖了哲学、宗教、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C.《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一万三千余种历代中医古籍,因此说国学是“一座山”,没有任何夸张。

D.因为在学术内涵方面,国学和现代学科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因此国学与文、史、哲是并列的一级学科。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就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它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等。

D.对于国学,我们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囧”之文化考

“囧”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 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 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地区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囧”字本意是光明,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很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当一个人说“我很囧”时,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简直再完美不过。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然而,这件事最妙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为什么很多人不分代际,都能迅速接受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接受的不是某种从天而降的新发明新创造,而是欣喜地看到古老的造字法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迅速接受了这种新鲜的诠释。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只是外壳,它的内核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当汉字出现之后,中国人习惯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尽管时光流逝,“囧”字已经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但是一旦有机会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又可以恢复鲜活的生命力。想到后人和祖先在用相同的方式造字,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所有中国人共通的,它不随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而消亡,所有中国人可以 凭借它而彼此相认,永不相忘。

汉语之所以始终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人民始终在参与这个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一段时间之后,《新华字典》里会增加一条新的解释。而我们的后人在一千年后翻出这个字,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想到那么久以后汉语还依然存在,让人觉得很宽慰;想到自己早已不在,让人觉得非常之囧。6.下列选项中关于“囧”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囧”字是目前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之一。

B.“囧”字最初来自日本,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网络象形文字。

C.“囧”字被网民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从这个字可以想象出人的表情。

D.“囧”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其形状像古代的窗户,有窗就有亮,引申为光明之义。

7.下列不属于“囧”被网民迅速接受并使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代表新技术、新文化的网络催生了新事物。

B.古老的象形造字法使“囧”具有了新的含义。

C.传统文化自身的力量接受了新义的诠释。

D.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彼此产生文化认同。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台湾地区网民把日文“Orz”替换为“囧rz”,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

B.现代网民表达“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时使用的“囧”字,也是采取“象

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

C.因为网民参与了“囧”字的造字游戏,并且在这个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才使得汉语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D.“囧”在网络中的应用,或许会使《新华字典》增加一条新的解释,后人使用新的含义的时候,也会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感受。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在乡村走失„„

相对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是寂寞与单调的。文化在城市里根深叶茂,精彩纷呈,丰富多样。代表休闲娱乐一脉的茶楼、迪吧、酒吧等充盈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制造了城市灯红酒绿的不夜城景观,繁华与喧嚣与之俱来;电影城、戏剧院、书店、健身房等高雅的文化消费场所,给城市带来尊贵与典雅。丰富的文化大餐,让都市各色人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然而,那些散落于山野的村落,由于人居分散,文化显得相当低落。这不是文化的过错,是文化在乡村的走失。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在这里本就很弱势。广大的农民朋友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白天只能听听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夜晚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电视里陌生的消闲娱乐节目,既不感兴趣也弄不明白。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

乡村文化本可以更加红火。农村人口大量集聚乡野,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发掘了很多的传统戏剧,譬如皮影戏、梆子戏、川剧等,农民们还自编自演乡村话剧。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每每这些文化大餐登场,人们就像过年过节一样兴奋。文化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让人们过得快乐,让社会获得安宁。许多农村老人虽然识字不多,看得多了,听得多了,能一折一折地哼唱出来。戏剧团一走,乡村就成了他们的舞台,他们就成为乡村的明星。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听众,也需参与者。一个没有文化消费的乡村是没有生气的。现在的乡村,人员大量外出,家家院落荒芜,整个村落,白天寂静无声,夜晚偶或有三二声犬吠,听不到大人的吆喝,听不到小孩的欢笑,像一个沉寂的世界。在一个如此冷清的世界,如何建设乡村的和谐文化呢?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是说得太严重了,现在农村不是实行了村村通吗?农民家中不是有电视看了吗?他们不应当缺文化消费了。是的,大部分乡村都有电视可看了,可是那些以娱乐都市人为主体的娱乐快餐,能解乡亲们的文化之渴吗?他们如何能跟上都市里娱乐一族的节奏?而且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投入其中,一种无法自我参与的文化消费,你能让他们快乐起来吗?何况,如此单调的文化消费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吗?

如今的现实是文化人才流失,传承无着。而城里的戏剧团、电影队也不下乡了,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毕竟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这是乡村文化之忧。当下,强调和谐社会建设,那么,乡村文化应该是其中应有之义。乡村不应是一块被忽视的地方,它急需文化的滋润,而文化的滋润不能单靠农民自身。无疑,没有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消费,同样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来提升品位。这就要求城市的文化消费向农村无私地延伸。如何让乡村的文化建设跟上城市步伐,这是各级政府和城市文化人都要思考和付诸行动的所在。(选自2009年7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各项不属于乡村文化走失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量有文化的青年农民涌入城市,乡村的留守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

B.村落分散,人口散居,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文化积淀不够丰厚。

C.城里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有限,乡村已成文化的被忽略或冷落的地带。

D.广大农村经济落后,广大农民随遇而安,不愿意接受教育,文化水平低。

7.下列各项不属于建设乡村和谐文化的有效措施的一项是

()

A.鼓励农民发掘乡村传统戏剧资源,自编自演乡村话剧等。

B.定期或不定期的城市电影队、戏剧团送电影和戏剧下乡。

C.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

D.电视等媒体多关注农村生活,多开办贴近农民生活、农民易懂易接受的文化节目。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留住有文化的年轻人,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和谐乡村文化的目标。

B.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大多是农民无法参与的,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C.时下实行的“村村通”工程已经完全满足了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D.农村的文化消费以休闲为主要格调,有没有高雅的文化元素对农村来说无关紧要。

参考答案

一、6.C(C项不是产生了心理距离)

7.B(A项“审美疲劳”曲解,应是“被事物的功利欲望所羁绊而见不到事物的美”;C项“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D项对“正常现象”和“异常现象”理解有误)

8.C(A“拉开一段距离”理解有误;B“把自己摆到得距离太小”不当;D是因为“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才具有美感的)

二、6.C.(缺少“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7.D(对照原文可知,国学与文、史、哲不是同一级别的学科)8.B(“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答题建模:1.阅读

定性的作用;D项,原文说“农村需要休闲的文化消费,同样农村也需要高雅的文化来提升品位”)

第三篇: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

学习语言描写

关键词:语言描写 独白 对话 个性化 动作性 形象、情节与主题 精练 对比 结合 【概念诠释】

语言描写也称对话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语言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精练、生动和性格化的语言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心灵,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深刻表现主题。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1、内心独白法,也叫“自白”法,就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或默想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把人物心灵最隐秘的部分直接袒露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成功的运用内心独白法,一定要慎重。一般是在人物处于冲突之中,采取重大行动之前,内心紧张,思绪复杂多变时,为了使读者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人物的心灵状态,才用这种方法。因此它不宜多用,更不能滥用。另外,运用内心独白法,语言一定要简练,结构一定要严谨,要注意开合转换处的衔接过渡。最后,运用内心独白,一定要表白出内心深处的隐秘,一定要揭示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特征来。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时也归于心理描写。

2、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表现主题作用非常大。【方法引领】

语言描写要注意的问题:

1、语言要能显示并且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2、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3、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4、语言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要有选择,不能有言必录。

5、尽量用口语,使语言描写真实、生动,最重要的是符合人物特点,有利于表现主题。

一、语言描写要个性化、主题化。

鲁迅先生曾说:好的对话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即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年龄、教养、气质、习惯爱好、思想、性格等。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诸如阿Q的精神胜利,孔乙己的腐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曲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三仙姑的装神弄鬼,李双双的热情爽直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优秀作品在人物语言个性化化都很突出。曹操错杀了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人以后,又故意杀了吕伯奢以灭口,居然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临死不忘一生聚集的巨额财富,命令女儿欧也妮:“把一切照顾地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李逵初见宋江,当面就大咧咧地问戴宗:“哥哥,这个黑汉子是谁?”等弄清楚是宋江后,又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这些个,也叫俺铁牛欢喜!” “言为心声”,曹操一句话,入木三分地写出了他的奸雄性格;葛朗台死不瞑目,还嘱咐女儿来日到阴间去向他交帐,一个地地道道的吝啬鬼;李逵不愧是江湖了的黑旋风,他的性格是这样的豪爽、狂放。

因此我们要要做到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的具体性格,千万不能把街头乞丐的语气写得趾高气扬,又或是把老人的语言写得太过“儿童化”,从而失去了人物个性。语言描写能使主题更加深刻。主题是写作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的特征。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外衣。”人的语言带有时代特点,在一定情境中,人物说什么和怎么说,直接受时代影响。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得知小狗是将军哥哥的宠物时说:“这条小狗怪不错的。……挺伶俐。……一口就把这家伙的手指咬破了!哈哈哈哈!……咦,你干吗发抖?呜呜,……呜呜。……它生气了,小坏蛋,……好一条小狗……”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奥楚蔑洛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语言描写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使得主题更加深刻。

二、语言描写要情境化、心理化。

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特定语境下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动,使语言动作化。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读者应该从人物独白中清楚地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行为的动机,追求的目的,行将采取的措施等等。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坦露,却同样应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

注重不同情境下的语言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地变了。……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前一句鲁提辖侠肝义胆、打抱不平的英雄本色可圈可点,而后一句写出他打死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不如及早走人,表现出了他还是粗中有细,能急中生智的,刻画得鲁提辖这个人物有血有肉。

语言描写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背影》一文: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优秀作品总是能写出特定情境下人物的特定语言。《红楼梦》中写贾母拿出三十两银子给宝钗做生意时,凤姐没有当面吹捧老祖宗如何疼爱子孙,反而装出一副小气的样子责怪贾母:“这个够酒的够戏的呢?”“找出这霉烂的三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赔上!”其实,凤姐是很懂说话要符合语境的,她表面上指责贾母小气,实则是逗贾母欢心,是辣味的指责中藏着甜味的奉承。这是她在特定环境(可以讨宠的大观园中)、特定时机(贾母同姐妹们开心逗趣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对象(成天无所事事,喜欢有人逗趣的贾母)所说的符合人物个性(口齿伶俐、工于心计)的特殊语言。

三、语言描写可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语言描写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语言描写时,要把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语调等一起描写,这样描写,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有的同学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荷花淀》中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就把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两个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体会这篇写买东西的习作:买完烧饼,爸爸又想去买点儿熟肉,他走进一家肉店,说:“买半斤熟肉!”老板连看爸爸一眼都没看,麻利地称好了肉,态度冷冰冰的,还边称边漫不经心地和别人说话,一点儿也不热情。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说:“为啥要再称一遍?”老板说:“刚才称错了!”爸爸说:“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说:“这,这……”爸爸说:“这什么?”老板说:“这是两块五毛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说:“你竟敢缺斤少两,跟我走一趟吧!”

改文: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刚才称错了!”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红得跟柜台里面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这……”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两块五毛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五、语言描写运用对比法。对比有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说出不同话语,来展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如《红楼梦》中,写宝玉挨打这个事件,宝玉受贾政毒打后,从贾母、王夫人、宝钗、黛玉以至亲戚、丫环、麽麽等众多人物的语言,表现出她们各自不同的关系、心情、态度。纵比是描写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说出不同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在中举前,穷愁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画出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描写误区】

一、人物语言假、大、空,作者代替人物说话。

高尔基曾指出:“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也就是说:对话,不应该成为作者的传声筒,应该是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要能够透视人的心灵的。

如:有一天,我去外婆家做客。当车开到茶亭站时,上来一位约莫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奶奶。她驼着背,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手里提着半篮子鸡蛋,好像要去农贸市场出售。一位佩戴红领巾的少年忙上前扶着老奶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奶奶激动地对旁边的乘客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这段话中,老奶奶说的话就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是作者想表现的主题,而不是老奶奶应该说的话。作为一个农村老奶奶,不会说出那么多大道理,更不会用上“蔚然成风”、“层出不穷”等成语。她可能会说:“这孩子真乖。”

二、语言不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缺乏个性。

语言描写要防止千人一腔,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物,写出不同的语言特点,人物对话要力图写得自然、真切、恰当、准确。

如:两个小孩绕着那个井口转来转去,小男孩问那个小女孩那个洞有多深,“大约有十来米深。”小女孩怎么也说不清楚,她就踮起脚尖,四处张望,突然发现了目标,指着路旁的一棵大树,“井的深度和这棵大树的高度差不多。” 显然,这两处语言都不符合小女孩的年龄和情景特点,小女孩是不会做出数字的估算的,也不会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比较。如果换成“妈妈告诉我了,有这么深,这么深”“有这么高”就符合了人物的身份特点而具有真实性。

三、人物语言不简洁,不能表现主题。

语言描写让“人物”说个没完,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为了对话而写对话,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毫无用处。如: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复习功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又甜又脆的喊声:“小燕,小燕!”我一听就知道一定是我的好朋友小云在喊我。我连忙放下笔,去给她开门。“小燕,吃过早饭了吗?”小云一见我就问。我说:“吃过了。”小云说:“吃的什么?”我说:“吃的油条、稀饭。你吃了吗?”小云说:“我们家的燃气灶坏了,爸爸去修了,现在还没回来呢!到哪儿吃早饭呀!”我说:“在我家吃吧!”小云摆摆手说:“不了,不了。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你快跟我去看看吧!”我问“什么'学习棋呀?”“先别急,一会儿你就知道啦?”说完,小云拉着我的手向她家跑去…… 这段对话虽然写得很通顺,可很多却是不必要的废话。文章是写小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想让我去看一看。可作者却在对话中写了许多与“学习棋”无关的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都没有作用,为对话而对话,没有取舍。【片段赏析】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辨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点评:众人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拿他的痛苦来取乐。通过语言描写勾画着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孔乙己的一段话表明了想清白,但清白不了,又偏要争面子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点评:一声“老爷”,“我”与闰土少年时代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了。

3、“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地说。“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点评:鲁迅对阿Q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阿Q奸滑无赖的性格特征。

4、“你……?”“他对欧也妮说:„好孩子,现在你承继了你母亲啦,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难道非赶在今天办不行吗,父亲?‟„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噢,父亲……‟„好吧,那么今天晚上一切都得办了。‟”当不明底细的欧也妮表示同意在光保留虚有权的文书上签字时,葛朗台仍不满足,还要求欧也妮“无条件抛弃承继权”,并要她“决不翻悔”。当欧也妮刚作出肯定的表示时,他就欣喜若狂地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

点评:通过对话描写,作者将葛朗台这个金钱拜物教的狂热信徒的吝啬、贪婪、冷酷、虚伪的个性特征,和盘托出。

5、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点评:四个女人的对话表现了她们的矜持、害羞、直爽和忸怩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又为了自尊,找出各种理由,对话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她们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6、“…… 过路的人中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吃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过去……。”

点评:这段写了一个可爱的少年闰土,一个活泼的少年闰土,一个善良的少年闰土。这段语言富有感染力,烘托出美丽的故乡中善良、勇敢的闰土形象,也写出了“我”对孩提时代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乡的憧憬。【练习近平台】

1、阅读下面的材料,为王女士拟写一段感激的话。(80字左右)

因为患老年痴呆,浙江王女士的母亲在今年元宵节时不慎走失,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线索。在寻找母亲的日子里,王女士被素不相识的热心人感动着。有热心网友帮着发帖、顶帖的,还有帮着提供线索的。王女士记得,有次去超市帮儿子买东西,超市的一位员工还关心地询问情况,安慰她。王女士记得,嘉兴有位好心人提供了线索,还帮着她守了那位老太太整整三个小时,期间那位老太太不停地走,好心人也跟着她走。直到王女士一家赶到确认不是自己的母亲时,好心人才离开,也不愿意接受任何酬谢。

【答案示例】在寻找母亲的日子里,我每一天都在感动着。我的母亲,成了大家的母亲。我要感谢热心网友的积极张罗,我要感谢超市员工的关心安慰,我还特别要感谢嘉兴那位好心人的辛勤守护。谢谢大家!

2、有哥俩儿闹分家,几天也没分清,就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甲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呀碗呀分不清。”乙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去才行。”丙接过话茬儿:“咱原先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丁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啰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儿“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你知道甲、乙、丙、丁分别是谁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3、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不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5分)宛风:①

李老师:噢,宛风啊。宛风:②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宛风:③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宛风:④

李老师:好的,再见。

【参考答案】①李老师,你好,我是宛风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你,你看行吗?③老师,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你呢?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你。老师再见!【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简明得体,一定要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得体),还要注意不罗嗦(简),让听话人明白(明)。

4、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划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 个字。(5分)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髥老者,面容清瘦,双面炯炯有神。

答案示例: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5、写一段语言描写。某某同学违反了纪律,他不承认最后承认了,请设计一段这个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语言描写,不少于三百字。

6、在高三读书的赵新天在新华书店购书时遇到了小学时的班主任黄老师。写一段200字的师生对话,可有少量的神态、动作描写。

7、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一路走到了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分头寻找食物。真巧,他们每个人都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你猜猜,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

8、以“饭桌上的对话”为内容,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第四篇:高三语文阅读材料(12)

高三语文阅读材料(12):“食品安全”

[小引]

由“三鹿“奶粉等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风暴,震动了全国,也波及了全世界。有关这一事件的陈述是尴尬的,思考是沉痛的。●多层面思考●

“三鹿事件”危害之分析

一是直接危害,危害国民的身体健康,威胁国民的生命安全。钟南山院士告诉我们:“由于近年来食品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男性的精子浓度比40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钟院士所言,极有震撼力。]

二是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极度受损。这次“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中国食品出口的信誉大大受损,也不仅使中国制造的信誉进一步受损,更使党和国家的形象,使民族形象受到负面影响。这些天来,中国出口食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性道德壁垒,那些反华反共势力也为自己找到了攻击中国的口实而手舞足蹈,痛乎!哀乎!中国政府数年苦心经营出来的光辉的奥运形象,短短几天就在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事件中抵消大半,悲乎!恨乎![注意此处的“四乎”,评事言理,岂可毫无感情?]

三是造害者的自伤和毁灭,如三鹿集团这次就等于是自杀了,连“一蹶不振”这个词也没机会用了,目前正等着被并购。蒙牛、伊利、光明等名牌虽无毁业之忧,已现“砸牌”之虞。[三鹿固然自作自受,民族奶业遭此重创,也是国家之大挫。]

四是民众的心理恐慌和信任危机。2004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根据一项调查,有82%的中国民众担心食品安全问题。调查还发现,有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最令人担心,其次是假冒知名品牌的食品,也有人担心过了保质期却还在销售的食品。这项调查是当年五六月份进行的,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另据权威部门透露:国内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均低于50%。[权威数据最有说服力。物质的损失有底,心理恐慌和信任危机属于精神的伤害,医治它们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原因之分析

■体制层面■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规范不“规”。尽管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有几十部之多,但这些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很差。很多法规和政策都是不同部门追逐利益的产物,因此数量众多的法律规范并没有构成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规则系统。[健全规则,遵守规则,规范过程,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二是执行混乱。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存在明显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包括工商、卫生、海关、公安、质量监督、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9个部门都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职责,但不同部门仅负责食品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这种部门众多、分段执法的监管权分配和行使体制,不仅增加了食品监管执法成本,而且容易导致明显的执法漏洞,大大削弱了食品监管的有效性。老百姓对此类现象有一种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猫多不欺鼠”。[根子可能在于有利则猛争,无利则冷漠,有责则躲避。]

三是地方保护。中央和地方多层级的执法权配置结构,进一步使食品监管有效性受到侵蚀。一些地方政府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甚至对食品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质上是一种以群体形式,以政府面目出现的狭隘和自私。]

四是忽视常态。在执法手段上,现有执法体制过分依赖非常规化的“运动式执法”,缺乏日常化的、可持续的执法技术,造成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泛滥——打击——问题缓解——再度泛滥——再打击”的轮回。[何时能彻底消除“运动情结”,回归常恒?]

五是出祸拜佛。对危害食品安全的隐患不能严防于前,只是重惩于后(何况有的还是轻处),不重堵源,只顾截流。不出事情人人清闲,出了事情个个头大。[重于“防”需要投入成本,重于“防”,就得正常性地勤政。]

六是技术落伍。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18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1 700多人,死亡1人。据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处负责人讲:他们现行的对猪肉流通领域的管理还是沿用50年代、60年代兽医卫生检验的规则,而没有把猪的一些饲料添加物的残留作为强制性检验的范围,还没有列入进去。具有“东方明珠”之称的国际大都会这样,其他地方的状况可想而知。

食品监管规范、执法体系和检验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是现实中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些“病根”和不时发作的各种各样的“症状”,凸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的体制性缺陷。

■文化层面■

“民以食为天”,是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吃”和“食”在日常生活与历史传统中的重要地位的一种妥帖而形象的表达。“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就是毛泽东在初出茅庐时对中国社会的认知。而现在中国的13亿人口,面对毛泽东所讲的最大问题“吃”却到了谈食色变的地步,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中华食文化的堕落和悲哀。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以被指为贵族情结,但“因食丢命”是否走得太远了? 中国的食文化中本来就有“食洁心纯”的优质因子,后来受佛教素食主义影响,也有过“素食清心”“食必清毒,心必涤秽”的纯良成分。但后来随着皇家奢侈之风的弥散扩衍,食物文化中便掺入了一味追求“满汉全席”的摆阔风气,掺入了一味追求“珍异野味”的猎奇风气。虽然“非典”病毒与果子狸是否有必然联系,至今尚在探讨,但“乱食不洁”导致“病从口入”,乃种种食祸的重要原因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制食者丧失良知,罔顾民生,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而且国民对此也渐渐适应,甚至有些职能部门,不是惩治肇祸者,而是反复教诲百姓学会识假辨毒之技,似乎不把国人培养成食品鉴定专家不肯罢休。中国的食文化确有“霉变”之忧,国人应当警惕自守。[知晓文化“霉变”之迹,警钟应当常敲。]

■道德层面■

食物是人类赖以存活与繁衍的必备物质,同时也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前这种食品安全的现状,都是我们多年来疯狂透支的必然结果:透支信仰、透支环境、透支亲情、透支信任„„透支使有些人失去了道德底线,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这也是导致食品安全日异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道德透支的结果,必然需要付出几倍的“利息”!] 不久前,康师傅饮用矿物质水深陷“水源门”,扯出了瓶装饮用水生产行业的一个内幕:用自来水生产矿物质水或纯净水是该行业普遍现象。这就是潜规则。所有的恶性“潜规则”都是集体性的道德滑坡所致。广义的“三鹿事件”不是偶然事件,不是个别商家丧心病狂的举动,22家婴幼儿奶粉厂家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的事实,让人们为社会道德的集体自杀而震惊。[联想到演艺界那龌龊的“潜规则”,我们不能不为道德的集体沦陷而悲哀。令人更为震惊的是,在几年前的一次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三鹿集团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荣誉称号,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田文华被授予“全国食品安全优秀管理个人”。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最大的讽刺剧和滑稽剧,总是由历史导演的。]

追根究底,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渗透在相当多人的灵魂之中。现在,为了利润,为了赚钱,连人自身的健康和生命也不顾了,这不可怕吗?有人说“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三鹿奶粉”事件正是给了我们基石不稳的警示。[是官场劣迹污染社会风气,还是社会歪风劣化官场生态,还是交叉感染,值得深思。]

■人性层面■

市场经济天生具有如下弊端:一是将人性自私的一面极端调动起来,导致私欲膨胀、物欲横流;二是为了赚最多的钱不择手段,导致社会价值观畸变,犯罪增加。饲料经销商、奶农、收奶的商家,往食品中填加有毒的化学品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也是人性的劣化和堕落。[市场发展和人性变化是互动的,关键是互动的方向,而方向要靠人去把握。]

目前,涉嫌犯罪的正定县耿氏兄弟,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耿氏兄弟自2007年底开始,从行唐县一化工商店购进三聚氰胺,勾兑后掺入销往三鹿集团的牛奶中。以后每天生产、销售这种掺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约3吨。耿某接受警方讯问时供认,他本人清楚“三鹿集团要的是纯的鲜牛奶,不能掺任何东西,而且这些牛奶是要加工给人吃的,化工原料不是人吃的东西”。当被警方问及是否知道这种行为的后果时,耿某说:“没问过,也没想过,只知道对人体无益。”耿某同时承认,他本人和家人从不食用这种掺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9月16日《中国青年报》)自己不吃给别人吃,这就是耿氏兄弟的人性逻辑!这些人利欲熏心,丧尽天良,将毒手伸向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弱小生命在商业利益的黑手下痛苦啼哭,骇人听闻。[这无疑于谋财害命,人性泯灭,天良丧尽。]

与那些制假泡毒的人相比,明星为了钱代言不义广告虽说也是人性有瑕,但毕竟有不知情可为托辞。丁俊晖、刘国梁各自对其代言“蒙牛”、“伊利”产品向消费者及广大球迷郑重道歉,表现了良知发现的勇气。眼下要追问一句的是:两位体育明星就代言的事情道歉了,别的代言者呢,依然沉默下去吗?有网友告诉我们,代言广告的邓婕、蒋勤勤、陈建斌均“失声”。众目睽睽之下,保持沉默是非常不明智的,是人性蒙垢的表现。[公众人物可以有隐私,但没有道德豁免权。明星是人,做广告赚钱是资源利用,无可厚非,但明星影响力大于普通人,做事应该考虑社会影响。不直接为恶,却在不自觉中助恶伤善,理应道歉。人-I生的完美包括自省的意识和承担过错的勇气。]

第五篇: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教案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学

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印发卷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由提问引出新闻访谈及其设题方向

二、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实用类中的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 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三、明确目标

四、新课过程 :

1、明确考纲要求:(多媒体显示)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

(一)新闻的含义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

3、整体阅读指导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4、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①、分析综合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种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信息语句;另一种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删去细节,或将分散、因为,感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感悟技能,启发、诱导学生感受语言信息材料,领悟语文知识。

本课教学中的不足:应该具体指导学生要善于积累,因为积累是表达联想和感悟的前提。应该在指导答题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积累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效解读新题型之余,更要注意进一步“授之以渔”,明确答题方法的落实途径,这样,才能在掌握相关联想感悟习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进行拓展延伸。

下载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语文复习

    高三语文复习: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试卷命题的类型有两种:一是第Ⅰ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四道选择题,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的《铜奔马正名》;二是第Ⅱ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一道选......

    高三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教案2

    高考作文特训:表述观点与文段写作专题训练 一 一、训练重点: 1、领会规范文段的写法。2、学会正确表述观点。 二、训练过程: 1、典范文段的学习: 曾有多少燃烧着渴望卓越之火的......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辨析病句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辨析病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病句类型及病句解题技巧 2.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病句题型训练。 二、教学重点: 掌握病句类型及病句解题技巧 三、课时......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背诵复习教案(范文大全)

    《古诗词背诵复习》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1. 学生完成古诗文复习试卷。 2.背诵复习试卷。 教学重点:学生完成古诗文复习试卷。 教学难点:背诵复习试卷。 疑难预设:背诵。 模式......

    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能够辨析成语错用的主要类型。 2、掌握辨析成语的几个主要方法。 考点说明 1、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正确使用......

    高三复习教案

    追梦文学路,我手写我心 ——2014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走眼》作者王伟锋访谈 2014.8.14《语文周报》(浙江版)(高三年级)第1版 编辑:吉人 【人物名片】 王伟锋,男,1976年2月出生,河南......

    高三一轮复习每日一练12

    高三一轮复习每日一练12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 执拗暑qū 阿其所好ē 吆五喝六hē .niù 祛... B. 汤匙战xiàng 久假不归jiǎ 不揣冒昧chuǎi .chí 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