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5篇

时间:2019-05-15 13:0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

第一篇: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

班级: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教学目标】

1、了解调查报告、科普作品特点

2、掌握调查报告、科普作品阅读策略及解题技巧

重点难点:掌握调查报告、科普作品阅读策略及解题技巧

【知识准备】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二)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

(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

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来写。

(3)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三)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的知识才是其目的,所以,科学小品是文艺性说明文。它短小精炼,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

【典题引路】

(创新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今天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调查结果。

在对四国共7 300名高中生的问卷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中国高中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最低,日本高中生感受来自社会的竞争力最低;中国父母对子女表扬最少、与子女沟通最差。其中,中国高中生对韩国人评价最高,而韩国高中生对中国人评价最低等问题,大大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

调查显示,在自我意识和幸福感上,美国高中生对自己最满意,其次是中国;而韩国和日本学生对自己不太满意。在生活态度上,韩国高中生首选“不管别人怎么想,自己要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中国学生更具有集体主义倾向,对待生活的自主意识不如其他三国学生。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对于金钱和打工的意识最低,仅有45.8%;日本最高,为70.7%。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中国高中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去打工、花钱,中国的父母怕分散孩子的学习精力,不忍心让他们过早分担经济压力,以及缺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理财意识有关。

在对待高学历问题上,中国高中生77.5%希望读到大学本科以上。相比之下,高等教育普及率高的日本高中生对本科学历的追求只有52.5%,许多人认为大专也很好。

在高中年龄段,同伴关系均被认为很重要。而中国高中生在回答“朋友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首选“能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最多(66.9%),其次是“兴趣相同”、“可以互相诉说”、“可以依靠”、“体贴关照”。而美韩两国学生首选“一起打闹”(分别是93.1%和77.5%),日本学生也把此项列为第二选择。中国高中生与朋友一起谈论学习的人数(73.4%)远高于其他三国(韩58.9%、日47.9%、美37.8%),而相互间谈论异性朋友,中国高中生最少(中国45.9%、美国81.6%、韩国67.8%、日本65.1%)。此次调查令研究人员感到意外的是,在回答来自父母的压力问题上,韩国高中生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最大,为70.3%;日本高中生感到来自母亲的压力最大,为75.6%。相比之下,中国父母给高中生的压力感较小,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这一结果与人们日常感受到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压力不相符。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雷雳博士对此差异的解释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压力的确很大,但是,即使孩子考不上大学,中国的家庭仍会继续接受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直至他们能够自立为止。日前逐渐多见的“啃老族”就是佐证。而美国以及向欧美文化靠拢的日韩等国,推崇的是独立人格,18岁以后,孩子就要独立于家庭,自己谋生。因此,这3国的高中生会感到来自家庭的压力更大。

面对研究报告,很多研究者都指出,中国高中生对韩国人评价最高和韩国高中生对中国人评价最低的调查数据,深刻反映出两国文化交流及宣传上的差别。

1.这是一篇新闻调查报道,为文段拟出引标题和主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结果显示,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学生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感是怎样的?研究人员认为产生这一结

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本文,请你写出要做好新闻(社会)调查的重要步骤或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调查报告”的阅读方法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解读分析方法一样。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的观点是在叙述中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国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的,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为等。“发

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

(二)“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1.研究语段话题

任何语段,无论是记叙、议论或说明,它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

2.寻找中心语句

有的语段有较为概括的中心句,或提取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我们可抓住这个句子,顺藤摸瓜找到关键词。

3.分析构段特点

每个语段的构成都有自身的特点,或总分,或分总,或并列,或偏正,或解证,或承接,等等。不同的构成,就意味着关键词的位置不同。比如,并列语段的关键词就常常分布在并列的各个层次中,而偏正语段的关键词一般是在正句之中,即“但”等转折连词所领起的后半部分。

4.关注层次(标点)的变化

语段内层次的变化,在一些短小的段落中有时不是十分明显。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看看各个句子的主语有什么变化,整个语段有几个句末符号等。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变化的痕迹。

5.注意用词频率

有时,词语出现的频率也可作为我们答题的一个参考依据,因为有些时候,作者要对重要的内容或反复强调,或多方论述,或全面介绍,这就必然导致相关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另外,抓主语明叙述对象、抓谓语知核心内容、抓状语辨具体条件、抓定语悟精细内涵等,对文章中相对较长且较有难度的句子细致地进行结构分析,清楚地领会句子主干及各限定成分的准确内涵,也是理解文章最有效也最迅速的方法。

【训练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后,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1.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哪一处?(只答序号)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世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2

件www.xiexiebang.com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朱泥壶的泥料属于红泥,是红泥中的精品,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红泥都属于朱泥范畴的,朱泥只是红泥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朱泥的含铁量较其他紫砂泥高,产在嫩泥矿层的底部。《阳羡茗壶系》载:“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能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地坚硬,一如顽石,开采时非得用硬器掘之不可。

朱泥壶因为其含氧化铁的成分高,所以其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色彩饱和,红艳欲滴,而且烧成后表面有柔和半透明状的红色光泽,感觉质地细腻,有金属之声,清脆悦耳,为其他紫砂所不及。而佳品朱泥表面颜色不仅仅是单一的红色,天然的佳品朱泥烧成后会发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其光泽韵味相当丰富。

红泥的矿藏量,远不及紫泥,甚至少于本山绿泥。因此,朱泥作为红泥中的精品,其矿藏量就少之又少了。纯正的朱泥历来就非常名贵,是用斤两计价出售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纯正朱泥矿源有限,并且采掘难度大。而佳品朱泥之所以这么稀有,是因为其形成环境因素影响极大。被《阳羡茗壶系》称为“石黄泥”的朱泥,自古以来为世所公认,是产于宜兴的赵庄山。近年传闻宜兴黄龙山富产朱泥,所以有了“今日朱泥非明清朱泥”之说。因为佳品朱泥是有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的。专家们根据明清朱泥壶的特点得出结论,佳品朱泥烧成后收缩比应为18%以上,否则将直接导致朱泥密度低,结晶效果不理想,烧成后无铿锵声;佳品朱泥应含有石英成分,经1100℃~1130℃的中温烧制后,其亮度色泽是判定朱泥好坏的参考。另外,佳品朱泥还有其得天独厚的“带油性”。而盛传朱泥蕴藏量丰富的黄龙山,其大部分红泥的收缩比仅为10%左右,因此黄龙山的矿源不能称为朱泥,只能算红泥,用此为原料烧制的“朱泥壶”已不是历史上所指的朱泥壶了。

再者,朱泥中加入氧化锰,烧成后呈紫色,便有非常不同的感觉,紫色朱泥壶的精巧细腻,远非其他紫砂壶所能及。朱泥壶的红色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东方的象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清初,朱泥壶作为中国紫砂壶惟一出口的紫砂,出口到欧洲几国。一位外国朋友乐宾纳在《宜兴陶艺西渐》一文中提及17世纪中叶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时有记载:在1680年曾有1600多件朱泥壶运往阿姆斯特丹。而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曾记载,1679年由漳州运抵印尼亚加达“七箱朱泥茶壶”。这些朱泥壶的真貌可由从1752年在南中国海沉没的荷兰商船“热德马森号”打捞出来的朱泥壶了解。

由于朱泥资源的枯竭,加上朱泥成壶技艺上的相当难度,朱泥壶的生产眼下很难一见。倒是先人的件件遗物,既天生丽质又巧夺天工,各具神韵,让我们有幸欣赏这一古老艺术作品的瑰丽多姿。

6.本文中说佳品朱泥是有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的,以下对其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佳品朱泥表面颜色不仅仅是单一的红色,天然的佳品朱泥烧成后会发出迷人的七彩光晕,其光泽韵味相当丰富。

B.佳品朱泥形成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再加上采掘难度大,所以其矿源有限,十分稀有名贵,历来是用斤两计价

出售的。

c.佳品朱泥烧成后收缩比应为18%以上,否则将直接导致朱泥密度低,结晶效果不理想,烧成后无铿锵声。

D.佳品朱泥应含有石英成分,经1100℃~1130℃的中温烧制后,亮度色泽较好。另外,佳品朱泥还有得天独

厚的“带油性”。

答案 B

解析

因果关系不成立,“采掘难度大”不能成为“矿源有限”的原因。

7.下列对朱泥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泥壶的泥料属于红泥,只占红泥中的一小部分,是红泥中的精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红泥都能做成朱泥壶。

B.朱泥壶含氧化铁成分较多,所以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色彩饱和,而且烧成后表面有柔和半透明状的红色光泽,有金属之声。

c.朱泥壶的红色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东方的象征,因此,朱泥壶作为中国紫砂壶惟一出口的紫砂,出口到了欧洲

几国。

D.先人留下的朱泥壶,既天生丽质又巧夺天工,各具神韵,让我们有幸欣赏这一古老艺术作品的瑰丽多姿。

答案 c

解析

原文是“清初,朱泥壶作为中国紫砂壶惟一出口的紫砂,出口到欧洲几国”,应该有时间限制。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泥含铁量较其他紫砂泥高,产在嫩泥矿层的底部。据《阳羡茗壶系》载,赵庄山与黄龙山均有出产。

B.红泥的矿藏量,远不及紫泥,甚至少于本山绿泥。因此,朱泥作为红泥中的精品,其矿藏量就少之又少了。

c.《宜兴陶艺西渐》曾提及17世纪中叶宜兴紫砂壶的外销情况:在1680年有1600多件朱泥壶运往阿姆斯特

丹,1679年有“七箱朱泥茶壶”由漳州运抵印尼亚加达。

D.由于朱泥资源的枯竭,加上朱泥成壶技艺上有相当难度,现在烧制的“朱泥壶”已不是历史上所指的朱泥壶了。

答案

B

解析

A项《阳羡茗壶系》并没有提到黄龙山,并肝黄龙山的矿源不能称为朱泥,只能算红泥。c项“1679年

有‘七箱朱泥茶壶’由漳州运抵印尼亚加达”,这本书中并没有提及,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记载的。D项原文是“用此为原料烧制的‘朱泥壶’已不是历史上所指的朱泥壶了”,“此”指的是黄龙山的“朱泥”。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姓氏暗藏疾病信息 遗传专家准备对“姓”下药

XX年1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布中国姓氏统计研究,这项研究历时两年完成,涉及全国1110个县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一共收集到4100个姓氏。研究者发现,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项目负责人袁义达副研究员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为世袭。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中,绝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由此推断,具有同一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如果把每一个姓氏看做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和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种群基因的遗传和分布,姓氏的分布和y染色体遗传基因的分布应该是平行关系。那么中国姓氏在5000年中是稳定的代代相传,还是像日本一样是偶然一次出现的呢?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才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多数以地名命名,比如松下、井上、田中等。日本人的姓氏就很难与遗传联系起来。

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弄清楚姓氏传承的稳定性,袁义达对中国姓氏在历史上的分布也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对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进行了统计,发现一千多年来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袁义达现在回想起来还非常兴奋:“我们预感到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从科学角度来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好的研究遗传学的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两次姓氏统计完成之后,他根据各个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自编软件把100个大姓的分布制成了一张张彩色的姓氏分布图,通过分布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每个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区域和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他突然发现,这些姓氏分布图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查阅了《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竟然和他的姓氏分布图有重叠,比如糖尿病在山东地区比较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长期从事遗传学研究的袁义达也知道,姓氏和疾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也不大,疾病多数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可是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并不只是一两张图有相似之处,或者某个姓氏和疾病表现出某种关联性,而是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二者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他的研究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这种重叠现象的出现是否和几千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有关呢?如果把常染色体的突变看做疾病,我们5000年历史,肯定是以男性为主进行群体迁移。y染色体在迁移,和y染色体同在一个个体上的常染色体必定也在随之迁移,研究y染色体的分布规律也能找出常染色体的某些分布规律,必定对研究某种疾病的起源有帮助。“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研究禽流感病毒,也在采用通过研究候鸟迁徙路线的方法来研究。”袁义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现在没有直接研究疾病的分布,而是通过研究载体的分布,找出一些疾病分布的规律。”

研究工作还在深入。他认为,对于姓氏和疾病关系的探究,可以为研究疾病起源的专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资料。现在医药学领域就开始关注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有可能为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提供线索。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群身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的感冒药对某些人可能十分有效,对某些人则没有半点效果。“如果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现在有些专家所提出的根据姓氏开发出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摘自《北京科技报》)

5.下列对中国姓氏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具有文化意义,而且有相当的科学价值,日本人的姓氏就不然。

B.从科学角度看,中国姓氏是祖先留下的研究遗传学的好标本,是历史上男性活动的忠实记录者。

c.中国姓氏传承非常稳定,有史以来的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D.既有的研究发现,中国所有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似乎都存在一种说不清的重叠现象。

答案 c

6.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工作者绘制的姓氏分布图跟《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中的疾病分布图有重叠。

B.从遗传学的角度讲,姓氏和疾病本应没有直接关系,可在中国情况似乎有些复杂。

c.中国的姓氏和常见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D.疾病和y染色体的关系不大,而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疾病跟男性关系不大。

答案 D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宋、明、清和当今这四个时期的姓氏,发现一千多年来每个时期的姓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这说明中国

古代人口无迁移。

B.有怎样的姓氏就会有怎样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在山东高发,而孔姓在山东出现频率最高,姓孔就意味着会得

糖尿病。

c.既然已经弄清楚了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新药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制就有了线索。

D.一旦找到姓氏和遗传基因的关系,那么根据姓氏去开发个性化药物,甚至“对姓下药”都是可能的。

答案 D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北京奥运会火炬灵感来自“祥云”纸卷

中新网4月26日电

4月26日晚,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联合宣布了北京XX奥运会的火炬。据悉,北京奥运会火炬为“祥云”。该方案历经北京奥组委三轮遴选,在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

北京奥运会火炬揭晓后,火炬设计师——联想创新事业中心责任设计师章骏及联想创意事业中心负责人姚映佳在接受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访谈时说,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整个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地吻合,而且又能够非常好地表现出中国人自信、向上的精神状态。”章骏说,“祥云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火炬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祥云模样的造型,及火炬的下半部分,我们都做了很深入的设计。”

姚映佳认为,云纹这样的一个符号或者这样一个纹样,已经从象征精神的符号落入寻常百姓家了,不管是建筑业、服饰,还是日用品等等,“而今天它的这种频繁出现几乎让我们忽略了它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得以传播。对此,章骏说:“纸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传承文明或者传递文明的载体,刚好和我们的火炬要传递的精神相符合,所以我们选择了它作为传达和谐主题的载体。”

章骏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科技含量达到了新的高度: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在工艺方面使用锥体曲面异型一次成型技术和铝材腐蚀、着色技术;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章骏说,“祥云”设计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北京奥运会火炬采用“祥云”图案来表达和谐主题;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红银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匀分割,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在高雅华丽、内涵厚重等方面,都体现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

章骏还表示,“祥云”设计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他说,“祥云”长72厘米,重985克,除了适合各个火炬手使用,适合媒体拍摄及饱含科技含量外,“祥云”的设计还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祥云”使用的燃料为丙烷,除了价格低廉外,这种燃料还有一好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火炬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5.下列选项中,能说明“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的一项是

()

A.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B.祥云是很祥和、很和谐的形象,跟中国的哲学及整个奥林匹克精神,都能够很好地吻合。

c.祥云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火炬要表达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上。

D.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是传承文明或者传递文明的载体,刚好和火炬要传递的精神相符合。

答案 D

6.下列关于北京XX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纹这样一个纹样,已经从象征精神的符号落入寻常百姓家了,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火炬的火焰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

保持燃烧。

c.火炬十分轻盈,手感舒适不易滑落;色彩醒目,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

D.火炬使用的燃料不但价格低廉,燃烧后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火炬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是可回

收的环保材料,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答案 B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祥云”作为象征精神的符号而落入寻常百姓家,因其出现频繁而失去感染力,现在将它引入奥运,必将使

它具有应有的感染力。

B.设计者把“祥云”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引入奥运火炬设计以后,便赋予它“渊源共生,和谐共

融”的新的文化内涵。

c.“祥云”火炬不易熄灭,手感好,色彩鲜艳且采用环保燃料,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北

京XX奥运理念。

D.“祥云”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是燃料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物质,外形的制作材料也都

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答案 D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6.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给人“君子坦荡荡”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给人忧愁不安

的紧张感。

B.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

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c.孔子非常尊重“礼”,“礼”大于“情”,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礼”,全凭自己的 意愿。

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认为必须改弦更

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答案 B

解析

A.张冠李戴。原文是说孔子和孟子本身的感觉,而非给人“悠闲感”或“紧张感”。c.武断绝对。“完全”

和“全由”错,无根据。D.以偏盖面。“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只是其革命性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在一定

条件下的“容许”。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B.《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

c.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关异。

D.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礼”的严格规矩。

答案 D

解析

D项是结果而非原因。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

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

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 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

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A项孟子的低水平平等思想是与现代的平等思想相对而言的,并非与孔子相比的。C项“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是孔子个人认为的,不是事实。战国时期的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原文未及。

D项“《孟子》取代《论语》”错,无中生有。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有态”,一种“活”的写人境界

李桂奎 黄霖

“态”,也称“态度”,从字形构成来看,它是人物心灵触动而成的表象,其本义是指可感可触的人物外表之“状”与其蕴含的内心之“意”的有机结合。在先秦典籍中,“态”已被广泛运用。后来,“态”这一概念从被广泛地用来描述人物生存状态的重要范畴上升为哲学范畴,用来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及其给人的视觉影像,在原始思维以及隐喻思维的作用下,它不仅可以指人,而且还可以指物;不仅指花鸟虫鱼等生物,而且还指山水土石等非生物,其用法之灵活与用场之广泛类似哲学意义上的“形”与“神”。后来,“态”的这种哲学意义也渗透到诗画创作与评论中。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态”似乎以其“牢笼百态”“千姿百态”之势包罗万象,且难以追根溯源。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以及写人理论范畴,“态”的头绪还是可以梳理的。它虽然经常被转喻性地用来评价书法或绘画的笔势,但它最初毕竟还是更多地被直接用来评论文学艺术写人所达到的活灵活现的境界。在古代画论中,我们随处可见“有态”“得态”“富态”等评语。

影响所及,在小说戏曲批评中,“态”“有态”“尽态”之类的话语随处可见,并且表述更加灵活。唐人已经多用“态”来评赏人物风神情态。在后来的戏剧评点中,“有态”等术语就大大地派上了用场。在古代小说评点中,“态”的使用率也较高。在小说戏曲的写人评点中,“态”往往被用来评价人物描写所达到的“活现”或“活画”的效果。

由此看来,本义为人物容貌、姿势、情状的“态”,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常常被用来评论写人效果或写人境界。所谓“得态”,就是指艺术家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使笔下的人物在一定的情境中“活”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个有生命的艺术形象。而所谓“有态”,就是指文学艺术所创造的以人物为主的艺术形象达到了“活”的境界。

就存在方式而言,“态”似乎指实质的“形”,而又若近乎空灵的“神”;它兼容了“形”与“神”,而又超越“形”与“神”,具有“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的特征。

当然,在具体运用中,“态”的侧重不同,如“形态”“体态”“容态”“姿态”“声态”等近乎“形”的层面,而“神态”“情态”“意态”“风态”等则与“神”相靠近,带有“无形”性。即使近乎“形”层面的“体态”“容态”,也并非是具象化的。中国古代小说为了传达“态”这一难以捕捉的造像,多用“以物喻人”的虚拟手法来描摹。

长期以来,在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形”“神”等文论范畴的遮蔽下,尽管“态”这一写人论范畴拥有得心应手的应用优势和意蕴丰富的阐释空间,但仍不免处于边缘地位。在具体使用上,尽管历代评论家常用“态”字来对绘画以及小说、戏曲加以品评,但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很少加以阐发,像李渔那样能够注意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分析、提高的理论家毕竟为数不多。

(节选自《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新华文摘》XX年23期)

5.下列对“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态”也可以称为“态度”,从字形构成看,它是人们心灵触动而成的表象,很难追根溯源。

B.“态”的本义是指人物外表和蕴含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有机结合,即“状”和“意”的结合。

c.“态”作为哲学范畴,在先秦典籍中已被广泛地运用,后来运用范围逐步扩大,似乎包罗万象。

D.“态”可以表现的事物很多,除了人外,还可以指物;除了指生物,还可以指非生物。

答案 B

6.下列对“在小说戏曲的写人评点中,‘态’往往被用来评价人物描写所达到的‘活现’或‘活画’的效果”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小说、戏曲的评点中,评论者往往用“态”这个词语赞美作者描写人物的灵巧和真实。

B.“态”可以用来评论文学中写人的内容,体现写人达到的活灵活现的境界,表现对作者的赞美。

c.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使自己塑造的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活”起来,这就是“得态”。

D.评论家往往用“态”字深刻分析小说、戏曲等艺术作品在写人效果或写人境界上的特点。

答案 D

7.下列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态”作为对艺术的评判标准,开始是用来评价书法、绘画的,后来延伸到其他艺术门类。

B.古代画论常用“得态”“富态”“有态”等评语来专门描述绘画人物的容貌、姿态、情状。

c.中国古代小说多用虚拟手法来传达“态”,“以物喻人”,表现不同的侧重点。

D.“态”作为一个写人论范畴,用虚拟的手法描摹事物,有着意蕴丰富的阐释空间,应用也很得心应手。

答案 c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朱光潜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有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状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

(节选,有删改)

5.下面对“节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音乐、舞蹈、建筑都可以表现出节奏,声音是节奏的主要表现形式。

B.如果审美对象所表现的节奏不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不和谐、不愉快。

c.听众可以从音调节奏中直接产生情感共鸣。

D.节奏是人的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

答案 c

解析

文中说“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故c项的“直接”

表述错误。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音乐、舞蹈和歌唱是最原始也最普通的艺术,它们联系紧密。

B.节奏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

c.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节奏,每一种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

D.有人称建筑是“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因为建筑和音乐富有相同的节奏。

答案 D

解析

D项,“建筑和音乐富有相同的节奏”错误,应该是“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和文学作品只要不一味高昂紧张,就会有节奏感。

B.艺术作品中,节奏快的艺术效果比节奏慢的好。

c.人们应付审美对象的节奏时,其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都会发挥作用。

D.节奏不限于声音,也无法明确它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推断过于绝对,D项在文中有明确的答案:“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

学习语言描写

关键词:语言描写 独白 对话 个性化 动作性 形象、情节与主题 精练 对比 结合 【概念诠释】

语言描写也称对话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语言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精练、生动和性格化的语言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心灵,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深刻表现主题。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1、内心独白法,也叫“自白”法,就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或默想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把人物心灵最隐秘的部分直接袒露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成功的运用内心独白法,一定要慎重。一般是在人物处于冲突之中,采取重大行动之前,内心紧张,思绪复杂多变时,为了使读者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人物的心灵状态,才用这种方法。因此它不宜多用,更不能滥用。另外,运用内心独白法,语言一定要简练,结构一定要严谨,要注意开合转换处的衔接过渡。最后,运用内心独白,一定要表白出内心深处的隐秘,一定要揭示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特征来。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时也归于心理描写。

2、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表现主题作用非常大。【方法引领】

语言描写要注意的问题:

1、语言要能显示并且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2、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3、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4、语言描写要为文章中心服务,要有选择,不能有言必录。

5、尽量用口语,使语言描写真实、生动,最重要的是符合人物特点,有利于表现主题。

一、语言描写要个性化、主题化。

鲁迅先生曾说:好的对话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即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年龄、教养、气质、习惯爱好、思想、性格等。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诸如阿Q的精神胜利,孔乙己的腐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曲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三仙姑的装神弄鬼,李双双的热情爽直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优秀作品在人物语言个性化化都很突出。曹操错杀了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人以后,又故意杀了吕伯奢以灭口,居然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临死不忘一生聚集的巨额财富,命令女儿欧也妮:“把一切照顾地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李逵初见宋江,当面就大咧咧地问戴宗:“哥哥,这个黑汉子是谁?”等弄清楚是宋江后,又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这些个,也叫俺铁牛欢喜!” “言为心声”,曹操一句话,入木三分地写出了他的奸雄性格;葛朗台死不瞑目,还嘱咐女儿来日到阴间去向他交帐,一个地地道道的吝啬鬼;李逵不愧是江湖了的黑旋风,他的性格是这样的豪爽、狂放。

因此我们要要做到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的具体性格,千万不能把街头乞丐的语气写得趾高气扬,又或是把老人的语言写得太过“儿童化”,从而失去了人物个性。语言描写能使主题更加深刻。主题是写作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的特征。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外衣。”人的语言带有时代特点,在一定情境中,人物说什么和怎么说,直接受时代影响。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得知小狗是将军哥哥的宠物时说:“这条小狗怪不错的。……挺伶俐。……一口就把这家伙的手指咬破了!哈哈哈哈!……咦,你干吗发抖?呜呜,……呜呜。……它生气了,小坏蛋,……好一条小狗……”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奥楚蔑洛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语言描写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使得主题更加深刻。

二、语言描写要情境化、心理化。

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特定语境下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心理活动,使语言动作化。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读者应该从人物独白中清楚地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行为的动机,追求的目的,行将采取的措施等等。而人物之间的对话,则应该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它虽然不如独白那样直接、坦露,却同样应该使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触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

注重不同情境下的语言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地变了。……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前一句鲁提辖侠肝义胆、打抱不平的英雄本色可圈可点,而后一句写出他打死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不如及早走人,表现出了他还是粗中有细,能急中生智的,刻画得鲁提辖这个人物有血有肉。

语言描写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背影》一文: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优秀作品总是能写出特定情境下人物的特定语言。《红楼梦》中写贾母拿出三十两银子给宝钗做生意时,凤姐没有当面吹捧老祖宗如何疼爱子孙,反而装出一副小气的样子责怪贾母:“这个够酒的够戏的呢?”“找出这霉烂的三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赔上!”其实,凤姐是很懂说话要符合语境的,她表面上指责贾母小气,实则是逗贾母欢心,是辣味的指责中藏着甜味的奉承。这是她在特定环境(可以讨宠的大观园中)、特定时机(贾母同姐妹们开心逗趣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对象(成天无所事事,喜欢有人逗趣的贾母)所说的符合人物个性(口齿伶俐、工于心计)的特殊语言。

三、语言描写可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语言描写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语言描写时,要把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语调等一起描写,这样描写,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有的同学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荷花淀》中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就把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两个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体会这篇写买东西的习作:买完烧饼,爸爸又想去买点儿熟肉,他走进一家肉店,说:“买半斤熟肉!”老板连看爸爸一眼都没看,麻利地称好了肉,态度冷冰冰的,还边称边漫不经心地和别人说话,一点儿也不热情。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说:“为啥要再称一遍?”老板说:“刚才称错了!”爸爸说:“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说:“这,这……”爸爸说:“这什么?”老板说:“这是两块五毛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说:“你竟敢缺斤少两,跟我走一趟吧!”

改文: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刚才称错了!”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红得跟柜台里面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这……”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两块五毛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五、语言描写运用对比法。对比有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说出不同话语,来展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如《红楼梦》中,写宝玉挨打这个事件,宝玉受贾政毒打后,从贾母、王夫人、宝钗、黛玉以至亲戚、丫环、麽麽等众多人物的语言,表现出她们各自不同的关系、心情、态度。纵比是描写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说出不同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在中举前,穷愁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画出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描写误区】

一、人物语言假、大、空,作者代替人物说话。

高尔基曾指出:“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也就是说:对话,不应该成为作者的传声筒,应该是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要能够透视人的心灵的。

如:有一天,我去外婆家做客。当车开到茶亭站时,上来一位约莫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奶奶。她驼着背,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手里提着半篮子鸡蛋,好像要去农贸市场出售。一位佩戴红领巾的少年忙上前扶着老奶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奶奶激动地对旁边的乘客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这段话中,老奶奶说的话就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是作者想表现的主题,而不是老奶奶应该说的话。作为一个农村老奶奶,不会说出那么多大道理,更不会用上“蔚然成风”、“层出不穷”等成语。她可能会说:“这孩子真乖。”

二、语言不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缺乏个性。

语言描写要防止千人一腔,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物,写出不同的语言特点,人物对话要力图写得自然、真切、恰当、准确。

如:两个小孩绕着那个井口转来转去,小男孩问那个小女孩那个洞有多深,“大约有十来米深。”小女孩怎么也说不清楚,她就踮起脚尖,四处张望,突然发现了目标,指着路旁的一棵大树,“井的深度和这棵大树的高度差不多。” 显然,这两处语言都不符合小女孩的年龄和情景特点,小女孩是不会做出数字的估算的,也不会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比较。如果换成“妈妈告诉我了,有这么深,这么深”“有这么高”就符合了人物的身份特点而具有真实性。

三、人物语言不简洁,不能表现主题。

语言描写让“人物”说个没完,语言拖泥带水,没话找话,为了对话而写对话,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毫无用处。如: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复习功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又甜又脆的喊声:“小燕,小燕!”我一听就知道一定是我的好朋友小云在喊我。我连忙放下笔,去给她开门。“小燕,吃过早饭了吗?”小云一见我就问。我说:“吃过了。”小云说:“吃的什么?”我说:“吃的油条、稀饭。你吃了吗?”小云说:“我们家的燃气灶坏了,爸爸去修了,现在还没回来呢!到哪儿吃早饭呀!”我说:“在我家吃吧!”小云摆摆手说:“不了,不了。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你快跟我去看看吧!”我问“什么'学习棋呀?”“先别急,一会儿你就知道啦?”说完,小云拉着我的手向她家跑去…… 这段对话虽然写得很通顺,可很多却是不必要的废话。文章是写小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想让我去看一看。可作者却在对话中写了许多与“学习棋”无关的对话。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都没有作用,为对话而对话,没有取舍。【片段赏析】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几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辨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点评:众人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拿他的痛苦来取乐。通过语言描写勾画着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孔乙己的一段话表明了想清白,但清白不了,又偏要争面子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点评:一声“老爷”,“我”与闰土少年时代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了。

3、“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阿Q且看且走地说。“现在……这不是?”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点评:鲁迅对阿Q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阿Q奸滑无赖的性格特征。

4、“你……?”“他对欧也妮说:„好孩子,现在你承继了你母亲啦,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难道非赶在今天办不行吗,父亲?‟„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噢,父亲……‟„好吧,那么今天晚上一切都得办了。‟”当不明底细的欧也妮表示同意在光保留虚有权的文书上签字时,葛朗台仍不满足,还要求欧也妮“无条件抛弃承继权”,并要她“决不翻悔”。当欧也妮刚作出肯定的表示时,他就欣喜若狂地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

点评:通过对话描写,作者将葛朗台这个金钱拜物教的狂热信徒的吝啬、贪婪、冷酷、虚伪的个性特征,和盘托出。

5、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点评:四个女人的对话表现了她们的矜持、害羞、直爽和忸怩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又为了自尊,找出各种理由,对话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她们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6、“…… 过路的人中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吃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过去……。”

点评:这段写了一个可爱的少年闰土,一个活泼的少年闰土,一个善良的少年闰土。这段语言富有感染力,烘托出美丽的故乡中善良、勇敢的闰土形象,也写出了“我”对孩提时代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乡的憧憬。【练习近平台】

1、阅读下面的材料,为王女士拟写一段感激的话。(80字左右)

因为患老年痴呆,浙江王女士的母亲在今年元宵节时不慎走失,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线索。在寻找母亲的日子里,王女士被素不相识的热心人感动着。有热心网友帮着发帖、顶帖的,还有帮着提供线索的。王女士记得,有次去超市帮儿子买东西,超市的一位员工还关心地询问情况,安慰她。王女士记得,嘉兴有位好心人提供了线索,还帮着她守了那位老太太整整三个小时,期间那位老太太不停地走,好心人也跟着她走。直到王女士一家赶到确认不是自己的母亲时,好心人才离开,也不愿意接受任何酬谢。

【答案示例】在寻找母亲的日子里,我每一天都在感动着。我的母亲,成了大家的母亲。我要感谢热心网友的积极张罗,我要感谢超市员工的关心安慰,我还特别要感谢嘉兴那位好心人的辛勤守护。谢谢大家!

2、有哥俩儿闹分家,几天也没分清,就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甲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呀碗呀分不清。”乙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去才行。”丙接过话茬儿:“咱原先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丁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啰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儿“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你知道甲、乙、丙、丁分别是谁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3、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不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5分)宛风:①

李老师:噢,宛风啊。宛风:②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宛风:③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宛风:④

李老师:好的,再见。

【参考答案】①李老师,你好,我是宛风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你,你看行吗?③老师,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你呢?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你。老师再见!【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简明得体,一定要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得体),还要注意不罗嗦(简),让听话人明白(明)。

4、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划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 个字。(5分)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髥老者,面容清瘦,双面炯炯有神。

答案示例: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5、写一段语言描写。某某同学违反了纪律,他不承认最后承认了,请设计一段这个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语言描写,不少于三百字。

6、在高三读书的赵新天在新华书店购书时遇到了小学时的班主任黄老师。写一段200字的师生对话,可有少量的神态、动作描写。

7、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一路走到了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分头寻找食物。真巧,他们每个人都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你猜猜,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

8、以“饭桌上的对话”为内容,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第四篇:高三语文复习学案20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教师版)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20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阅读指导】

一、何为传记 传记与新闻一样,是属于纪实类作品。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简称“传”。

从创作方法来看,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如《李大钊传》;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的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像鲁迅的《阿Q正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艺术形象,是作家为了特定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文学“模特”,是群体形象的集中或幻化。

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品行的传记,一般是给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前者是作者为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后者是为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篇幅长短来看,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文体特征

1、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

对人物的记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为保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2)人物的生卒年月;(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在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作《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

2、抓住人物本质,在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地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像杰出的法国作家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而这也就是背离了历史的真实了。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论其世知其人,才能写得典型真实。

3、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渗合,斑瑜互见。有的人功大于过,有的人过大于功。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好与坏,功与过,决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劳一笔勾销,也不能因为做过一些错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贡献全部抹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对韩

1 信的军事才能是满怀激情的描写,但对韩信早年的“无行”、“不能治生商贾”、“食从人寄食饮”和“俯出胯下”却并没掩盖而是直书,读者读后反觉真实可信。所以我们写人物传记,一定要从当时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记载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传记中考查传记的真实性,就可以从上述三大方面来考虑。

4、人物传记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有感人的力量。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经历、情感在内;而一旦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就倾注了爱憎的情感,需要用艺术的丹彩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写成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生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要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二是要注意细节描写,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例如在《吉鸿昌传》中,作者记述吉鸿昌在1931~1932被迫出国期间,为了反对美国歧视华人,特意在自己胸前佩带“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这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三是要讲究文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话,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并茂,引人入胜,还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在写人物传记时,应当重视文字锤炼,讲究艺术手法。另外,“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因此选择人物的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见秦始皇出游的壮观时说:“彼可取而代之”。而《史记•高祖本纪》写刘邦看到这种壮观时却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尽管他们两人的话意思都是羡慕帝王,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性格。人物的诗作、著述(包括文章、书信、日记)和话语一样,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结和表露。无不凝聚着人物对客现事物的认识、主张以及所持的态度。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诗作著述,对写活人物,突出性格也是不可少的。这两点也是我们阅读人物传记时要注意的。(注:以上分析,在回答“传记”阅读时,可以灵活运用在答案中。)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

四、满分攻略总结

要想解答好传记类试题,要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

从整体看,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真实与生动。

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毛毛写作《我的父亲邓小平》用了几乎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这些例子都可说明真实的重要性。

第二,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

2 色彩,《在哈里森工厂》就是如此。

第三、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传记中的“评”往往是解题的要害所在。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他的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第四、解题策略

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能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高考对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08年山东卷)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人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相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那种程度?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3 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2.897 0.7243 答案:有真知灼见(2分);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2分),如答“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了不起”筛选出下文中的“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即可;“不同”筛选出下文中的“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即可。

考生审题不好,一些考生只答了一点,得2分。“付诸实践”一点,筛选、归纳不好,往往大段抄录不相关的文字或只抄出“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2.834 0.7085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一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给4分。)要求不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文中交代“梁先生讲中西文化„„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这是第一个答案要点。“梁先生的父亲„„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可以提炼出答案的第二个要点。而上述两点,揭示了梁漱溟的思想渊源,因此可以提炼、概括出第三点。

考生多答出前两点,答第三点的很少,宏观意识、结构意识差。

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3.317 0.8293

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深奥难懂、不易理解);《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方法有问题);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每个要点1分,共4分。)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明确指出:“《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重了,„„不易懂。”“《乡村建设理论》„„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筛选出这些信息即可。

此题得分高,因为信息明了,摘录即可。考生容易遗漏“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可能是因为,审读不全,读完上段未看下段;也可能上段中“不易懂”、“有问题”、“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指出错误比较明确容易察觉,而没有细致品味下段中“老”“没有触及”等词语,因而没有发现“不足”。提高筛选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2.395 0.3992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4分,一个要点1分。以上四点仅供参考。不一定答四点,也不必拘泥于以上四点,只要联系原文,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探究能力,它不仅要求分析判断艺术特点,而且要求结合自己的写作,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导向。第一问涉及思路结构问题。研究思路结构固然通观全文,条分缕析;还更应该善于把握具有结构作用的语、句、段,如起总起、总结、过渡、转折等作用的语、句、段。如此则事半功倍。4 文章第一段的末句说到“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这是一个总起句,概括了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二问似乎有些问题,“这样写”依据常理应该是指第一问“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即指本文的思路结构的特点。但是答案却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如果根据“这样写”的限制回答问题,似乎应该答“总分结合”、“条分缕析”之类。如果回答可以不受“这样写”的限制,那么答案可以是很多样化的,例如,除了答案中的四条启示外,还有“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总分结合,条分缕析”等等。考生第一问回答不好,抓不住关键词语,关键信息。第二问放得太宽。但考生或没有详细解答,得分少;或所言离奇,如运用比喻排比修辞、语言生动„„

(一)(20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参考答案】A 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A项,原文中只说朱自清的散文集《欧游杂记》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下写成的,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没有说他1931年8月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也受了叶圣陶的鼓动与帮助,因而是不正确的。C项,原文中只说叶圣陶编辑《中学生》杂志时对作者读者的态度如他当年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并没有说《中学生》杂志也培育了大批著名作家,所以也是不正确的。B、D、E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文又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题选择他指导儿女们写作的事迹作为考点,既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待儿女们的态度,又可以看出他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此考生应该觉得熟悉、亲切。此题要求“结合原文概括回答”,具体地说,回答第一问就要说出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时的四个特点;回答第二问,就要答出他对儿女们的作文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议的。需要指出的是,考生作答时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答出要点,意思对即可给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和朱自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叶圣陶的文学成就在这篇传记中是虚写,主要通过他与朱自清的交往、主编《小说月报》等事迹来体现。此题通过分析叶圣陶和朱自清见面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以及他们二人谈话时的“随意之极致”,让考生感受老一辈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从而受到真情的熏陶和感染。回答此题,需对原文的相关内容具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概括分析。第一问,基于原文中“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只要能找到这句话,就不难体会到他“格外高兴”的原因。第二问基于叶圣陶《与佩弦》的一段引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只要能把这段引文的几层意思概括出来即可。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6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这是第一次。探究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是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也只能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按照《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要求,探究指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考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就此题来说,“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是叶圣陶于1980年元旦为上海《解放日报》题写的,这一年叶圣陶86岁,所以既是自勉,也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和人生追求。因为文中反映的是1940~1945年间叶圣陶40多岁时的事迹,所以题干中要求考生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情怀。“孺子牛”是用春秋时齐景公的典故,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齐景公曾与儿子嬉戏,叼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信每个考生都很熟悉。回答此题,既可以从他对待子女,也可以从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以及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的角度来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选择①角度,可以结合“孺子牛”这一典故的出处,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选择②③角度,既可以就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来论述,也可以结合他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态度来进行论述。

(二)(20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

7 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参考答案】B 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所提供的对这篇传记材料分析与概括的五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两项。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与概括。B项说“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原文有“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只是说不便让外国人长久参与此事,并没有主张完全自主开采,因而是不正确的。C项说“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原文只是说“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求系统”,并没有说“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因而也是不正确的。A、D、E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到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第二问: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盛宣怀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也是系统学习科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术的比较正规的工业大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的前身。此题选择盛宣怀提出哪些办学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作为考查点,是这段传记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他的办学主张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即他为北洋大学堂制订的两条规则: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到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体现了他“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就会很容易找到答案的。

17.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第二问: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8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为C级。

【试题解析】创办南洋公学是盛宣怀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又一重要贡献。与创办北洋大学堂不同的是,盛宣怀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更大,关系也更密切,所以题干特别提到“创办并直接控制”。南洋公学的特色可以根据原文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至于他的办学目的,需要考生结合全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此时正值盛宣怀大发迹的起点和大展宏图之际,创办南洋公学一方面是挽清王朝“积弱之政”,同时也与他个人大发迹的利益相一致,他要培养在发迹中所需的各类各级下属。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参考答案】四个方面: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改革中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探究题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试卷首次出现,尤其是全国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此题要求对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但在命题技巧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去年有考生把探究题要求的几个答题方向综合起来作答,这样固然不能算错,但容易把探究题混同于一般的论述题。所以今年的探究题把四种答案直接写在题面上,即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能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然后问“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可以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评分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四点中任选一点作答,也可以在四点之外作答,比如,如有考生就盛宣怀“具有创新精神”,只要论述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的。

(三)(2009宁夏海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进入深沉的思索之中。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他前年秋天游览南京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年纪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在20年代初就十分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是遇到了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除了妻子外,还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当即欣然答应,去他家了。当天晚上,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使他加深了一个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9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章杂志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欢迎: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还望您慎重考虑一番,再做决定。田家生活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把雪白的脸晒得漆黑、软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您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山,助您吟咏。到了收成的时候,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的一年一年长大,一直到成家立业。您还能亲眼看见全村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自愿汇集到燕子矶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正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农民张大哥。张大哥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更坚定了他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整个的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与概括。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是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两项,今年引入国外的测试理论,在所提供的五个选项中,除两个错误选项外,三个正确选项的准确度依次递减,要求考生在所提

10 供的对这篇传记材料分析与概括的五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两项”。虽然命题难度加大了,但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分析综合能力。E项的综合性最强,给3分;A项也是对原文的恰当概括,给2分;B项介于正确与错误之间,“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农民张大哥„„更坚定了他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是正确的,但“张大哥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只给1分;C项“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D项“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均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不给分。这样,如果考生选择了B项,也能得1分。为了防止多选,“评分参考”特别说明:“如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均不给分。”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②穷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没有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选择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的原因,有助于准确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性格特点。“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穷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没有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等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相信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秀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陶行知给操震球的回信,是这篇传记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陶行知对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深刻认识,也表现了他对青年同仁的热切期盼。此题要求考生把原文中的相关内容从“甘”和“苦”两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考生只要能在原文中找到“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这个句子,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这些描述乡村教育甘苦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文中画线句子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请结合全文,说说在陶行知给你的启示中,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永远前进,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为乡村教育理想的自我牺牲精神;③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行不通。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应学习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干精神。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②要注重调查研究,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新问题;③应求真务实,努力创造人生价值。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探究题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尤其是全国卷受到了普遍关注和好评。经过近两年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以往有考生把探究题要求的几个答题方向综合起来作答,这样固然不能算错,但容易把探究题混同于一般的论述题。去年全国卷的探究题是把四种答案直接写在题干上,今年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探索,在题干上不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只是要求考生“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参考答案”提供的三种观点,也就是三个答题方向,更

11 能体现探究的性质和特点。“评分参考”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只要论述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的。

(四)(2010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12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参考答案】B、E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2009年开始,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S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和概括。B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E项中的“不计名利”虽然符合袁隆平的实际,但在原文中表现并不充分,所以是第二正确选项,给2分;C项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所以只给1分;A项“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而非“世界著名水稻专家”广为人知。D项“袁隆平的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因而A、D两项均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袁隆平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的原因,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性格特点。“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等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相信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试题分析】怎样看待自己介绍到国外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的事情,表现了袁隆平作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非凡胆识和博大胸怀,也是这篇传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此题要求对袁隆平的理由进行具体分析。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13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的探究题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只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经过三年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也在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中。本题要求考生根据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要回答此题,只要对原文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给考生答题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评分参考”中规定: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方面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述是否充分,从而充分体现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五)(2011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臵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臵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

14 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参考答案】C、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D项也符合原文实际,但难度有所降低,所以给2分;B项“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并不能据此推出“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的结论,原文中只有“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所以只给1分;A项中“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原文有“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但“细腻、轻软”却不是黄宾虹所推崇的;E项“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原文中并没有反映其“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A、E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的原因,有助于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艺术成就。“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是对原文第一段中内容的分析概括,相关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需要说明的是,此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在“评分参考”还特别提示“意思答对即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黄宾虹作画时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既是传主的一种工作习惯,也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黄宾虹“书画同源”的思想。此题要求分析其具体原因,就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才能进行正确分析。文中有黄宾虹在《滨虹草堂古印谱》里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使他受到“绘画笔法”和“章法布置”上的启发,也有“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给他带来的启示。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15 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利;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题干中“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二人的差异给每个考生带来的启示可能是多样的,无所谓是非对错,适合进行探究。“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观点一”基本上是对黄宾虹的概括,“观点二”基本上是对张大千的概括,“观点三”则是对“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综合概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只要紧扣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论述即可,“评分参考”中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从而充分体现了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六)(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即能见自由之态又有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章鸿铭大辫长袍倘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病‛‚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落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径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指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缺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

16 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⒚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⒛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局部文意的能力。

【解析】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选材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17

第五篇: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能够辨析成语错用的主要类型。

2、掌握辨析成语的几个主要方法。考点说明

1、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正确使用。

2、能力层级为D级(应用)。复习重点

1、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一、题型设误类型

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

“万人空巷”是指很多人都出来了,挤在一起;此处望文生义,用于在家看电视节目不恰当。

很多的时候,成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火中取栗”(1998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1995年)、“指手画脚”(2001年春季)等。

2、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

2、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2003年高考北京题)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这里指旅游的人,用错对象。

高考考过的成语还有:“洗心革面”(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等。其他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3、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3、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2002年)

“雨后春笋般地、”的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可见该成语主要用于褒义。而本句讲的是“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垃圾食品厂”的事情,显然不能用“雨后春笋”来修饰。此处可以考虑改用“源源不断”之类的修饰语。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趋之若鹜”(1997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

此外,应注意如下有贬褒色彩的成语:振振有词、有口皆碑、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等。

4、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错误判断。例

4、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2006全国卷2)

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值得当做典范或法则。成语意思与语境不符,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望其项背”(1998年)、“有口皆碑”(2002年)。

5、逆情背理,自相矛盾 有一些成语,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自相矛盾。

4、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

“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与本句中前文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矛盾,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莘莘学子”(1997年)、“安步当车”(2001年)。

6、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6、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2005年广东卷)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见解。用在这里尊卑颠倒

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谦辞“蓬荜生辉”(2001年)

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常见的谦辞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辞有:鼎力相助、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7、不合语法,搭配不当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例

7、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2004天津)

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事故的发生率”不能与“每况愈下”搭配,错误的理解成“渐渐下降”之意。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汗牛充栋”(2000年)等

8、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题)

“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想入非非”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等。

另外,诸如此类的两用成语,还有很多,如:“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这些词还有“按图索骥” “如虎添翼”“高视阔步”“旁若无人”“指手画脚”“秀色可餐”“粗枝大叶”“不绝如缕”“不见经传”“暗送秋波”等。明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考生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使自己表述的语言增添亮色。可见,要做到正确使用成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而在高考来临之际,抓住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成语加强训练,多注意近义成语的选用,多注意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及典故,也就显得更加必要了。成语误用八种

一、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例如:

1、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试题,“首当其冲”是指最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而不是第一位的意思)

2、李伯伯拍着孩子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

3、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4、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2004年北京试题,“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不是文章不需要加标点)

5、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2004年浙江试题,“别无长物”是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6、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2004年湖北试题,“差强人意”是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7、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危言危行:是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8、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鸿运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罪不容诛,诛,处死。意谓判处死罪还还抵偿不了罪恶。《孟子o离娄上》说:“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可见,罪不容诛,是“罪不容于诛”的省略。根据语境,由于省略,常被误解为:犯罪,但还够不上被杀。)

9、成都五牛俱乐部的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全国卷,“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

10、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万人空巷”是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因其中有“人们都从巷子里走出来”的意思,句中却说的是“在家里守着荧屏”,故而词义与句意不合。)

11、这个村建起联防队,加强夜里巡逻,以防不法之徒登堂入室。(这个成语原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境界)

此类成语还有:洞若观火、火中取栗、如坐春风、栉风沐雨、屡试不爽、洛阳纸贵

二、重视常见义,忽视不太常用的意义。一般地说,词语的意义有一个基本意义,在这个基本意义上不断的延伸,不断地外扩,形成了词语的多义性。我们往往对成语的意义使用的比较多的那个义项我们比较熟悉,因此在判断时我们可能形成一种定向思维。例如:

1、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200年京皖春季高考试题,“不三不四”这个词有两个意思:①不正派,②不像样子。这里用的就是第二个意思,因此使用是正确的。而我们往往用的较多是第一个意思,因此很容易判断错误。)

2、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訝不已。(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褒义;二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现在以贬义用法较常见。此句重在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的“说”,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

此类词语还有: 灯红酒绿(即可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如虎添翼(既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绵里藏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表柔和,内心刻毒)、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色非常美丽;也形容景物非常优美)、捉襟见肘(既形容衣服破烂;也形容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如蚁附膻(既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也比喻依附有钱有势的人)、比翼齐飞(既比喻夫妻恩爱;也比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引火烧身(比喻自讨苦吃,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帮助)、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细节上多方挑剔)、眉来眼去(形容以眉眼来传情;也比喻暗中勾结)、明珠暗投(怀才不遇;好人失足参加了坏集团;也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念念有词(旧时迷信的人小声念咒语或说祈祷的话;也指人不停的自言自语)、平地一声雷(比喻名声地位突然升高;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可喜的大事)惨淡经营:原指动笔之前的精心构思(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进行。现多形容苦心筹划、营谋某事。苦心孤诣:费尽心思地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苦:刻苦地用心;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有时意义偏重在“苦心”上,刻苦的用心,形容独自所费的极大心思。

三、忽视对象的固定性。一些成语的适用对象有时是比较固定的,我们不能张冠李戴。如:

1、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1999年全国高考题,“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2、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此处用来形容家电就不恰当了)

3、西部的发展,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但是,这项事业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是指担子很重,路程很长,比喻责任重大,多用于人)

4、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高考题,“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用于人而不能用于刊物)5

5、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000年全国高考题,“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而不能用来形容古人刻苦学习的楷模。)

6、厂长的一席话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的不好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好的意见或作品,谦辞。但对他人发言的评价,不能说是“不好的意见”。)

7、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意兴阑珊”兴致将尽的意思,主要用于人)

8、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相濡以沫”用于夫妻)

9、民一家三代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是举案齐眉。(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10、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自然”,形容技艺高超,多用于工艺美术作品,句中“苍山如屏,洱海如镜”是天然的杰作,用“巧夺天工”形容显然搞错了对象)

11、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属谦词,只能对己,句中将它用来对他人,不当)

12、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如数家珍”比喻对所列举或叙述的事物十分熟悉,好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句中老王对自己收藏的“宝贝”的确很熟悉,在这一点上与成语“如数家珍”吻合,问题出在比喻词“如”,既然是比喻,那么所熟悉的对象就必须排除“家珍”,否则就会出现本体和喻体是同一事物这一逻辑错误。)

13、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

14、“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决非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

15、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有“众多”意,与定语“一位”矛盾。

“ 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两小无猜;“妙手回春”指医术高明;“悬壶济世”指行医济事;“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的春天的景色的;“折冲樽俎”指在外交谈判上取得胜利;“破镜重圆”指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 “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庞大,不大听从调动指挥,现在也指组织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装扮好了,登场演戏,现多指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很大,多指变的不好;“日理万机”指高级领导人工作繁忙;“同 日而语”多用于否定句中;“空穴来风”用于否定句中;“长此以往”多强调将来的情况:“力透纸背” 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抛砖引玉”,是谦辞,谦辞是对自己的言行的一种谦虚的说法;)

四、感情色彩不合语境。我们常常会犯褒词贬用或者贬词褒用的毛病。譬如:

1、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试题,“蠢蠢欲动”是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分子策划破坏活动,在这里贬词褒用)

2、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2004年广东试题,“弹冠相庆”是指一个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

3、谭嗣同愿作为变法牺牲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4、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思蜀。(乐不思蜀:指乐而忘返。贬义)

5、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骛:多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贬义)

6、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处心积虑”多表贬义,此处可用“殚精竭虑”。)

7、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与“为所欲为”一样都是贬义词,显然不能用于句中“年轻的科学家”,可将“无所不为”改为“无所畏惧”)

8、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1999年全国高考题,“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这是一个褒义词,我们往往把它和“处心积虑”混淆,因此用在这里是正确的。)

9、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特有的风格和态度不断地去探索宇宙中无穷无尽的奥秘。(异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这个一个中性词,用在这里也是正确的。而我们往往把它作为一个贬义词用)

此外贬义词还有:“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涉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如丧考妣”:(因为损失一点利益或关系)像失去父母一样伤心和着急;“粉墨登场”:原指演员装扮好了,登场演戏,现多指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连篇累牍”:用过多的篇幅来报道;“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坏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褒义词有:“ 胸无城府”:形容心中没有城府,光明磊落;“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 律条文。

此外,成语的感情色彩也因其多义而发生变化:当“灯红酒绿”是指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时,应作贬义词;是指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时,应作褒义词。“绵里藏针”的词义是形容柔中有刚时,它是褒义词;是外表柔和,内心刻毒的意思时,它是贬义词。)

五、成语意思与语句意义重复。例如:

1、这所大学里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词语本身就已含有被动义)

2、你看他双眉紧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

3、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之意)

六、形似而词义不同。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例如:

1、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而这里是指节目办得好,应当用“有声有色”)

2、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全国卷,“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孚众望”混淆了。“不孚众望”是“不使人信服”的意思,)

3、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此处应用“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4、对作文中的错别字,有的同学不以为然,长此以往,就会变成“白字先生”了。(“不以为然”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此处应改为“不以为意”,是指不在意、不把它放在心上。)

5、他先反复思考,然后执笔成文,又不厌其详地推敲修改。(“不厌其详”是不嫌详细,愈详细愈好的思,应改为“不厌其烦”,突出他非常耐心)

6、在这样大的城市里,我们要想逮住他,真好像海底捞月,但他今天却自投罗网了。(“海底捞月”突出“一场空”,改为“海底捞针”才突出难度大)

7、他文思泉涌,一蹴而就,不到一小时三千字的文章就写完了。(“一蹴而就”,改为“一挥而就”,写文章动“手”不动脚)

另外如: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的意思,也可写作“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一分钱也不值,一点价值都没有);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此外意义相近、相关的成语,相互间仍然存在着语义轻重的不同、表达重点的不同、范围大小的不同,要注意区别。譬如:“ 信口开河”和“信口雌黄”,两个成语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开河”只指随口乱说,语义较轻; “信口雌黄”含有不顾事实,恶意诬陷的意思,语义较重。又如“面面相觑”、“拭目以待”、“刮目相看”、“侧目而视”、“另眼相待”这一组成语,都有“看”义,但各有侧重:“面面相觑”是形容作错了事时或极其惊慌时,有关的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拭目以待”是擦亮眼睛来等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或确信某件事情的出现;“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显著的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侧目而视”,“侧目”: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敬畏的情态;“另眼相待”指用另外的眼光看待,形容对某人某事特别重视。再如 “参差不齐”和“犬牙交错”,都有不齐之义,但“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牙齿那样不齐,也形容多种因素牵连的复杂情况,或双方力量对比互有短长。“何足挂齿”、“不足挂齿”都有“不值一提”之义,但“何足挂齿”一般用于反诘句,而 “不足挂齿”则不限。“ 一语道破”“一语中的”都有“说话简洁,抓住了本质”的意思,但前者能带宾语,后者不能带宾语。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非常吃惊。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鞭长莫及:莫,不。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却不能打到马肚子。后比喻相隔太远,统治或影响的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莫,不能。及,到。原意是望着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心驰神迷: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一心向往。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态度冷静,不感情用事。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一意孤行: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休戚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般用于人与人或团体与团体之间。

七、功能混乱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卷,“指手画脚”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成语,充当了状语。)

八、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

例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卷,“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下载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3、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

    XX届高考语文名句名篇默写复习教案

    XX届高考语文名句名篇默写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第20讲 名句名篇默写(二) 上一讲引用了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这样的话:“名句名篇默写首先要能默写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在些基......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辨析病句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辨析病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病句类型及病句解题技巧 2.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病句题型训练。 二、教学重点: 掌握病句类型及病句解题技巧 三、课时......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修辞教案

    古诗鉴赏-修辞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检测,查找学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方法:检测法 教学内容:测试仿真模拟题(二)(除作文外所有试题) 总结: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扩展语句教案

    扩展语句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教学方法......

    高三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教案2

    高考作文特训:表述观点与文段写作专题训练 一 一、训练重点: 1、领会规范文段的写法。2、学会正确表述观点。 二、训练过程: 1、典范文段的学习: 曾有多少燃烧着渴望卓越之火的......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复习内容: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复习过程: 一、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 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共5则)

    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 蕨溪中学阳宇继教编号:e02a04033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