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 教案
专题讲评教案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
学习目标
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科普文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错因,反馈矫正。2.突破难点,掌握科普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
发放专题规范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答案。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了解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指出解决办法。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和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与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题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
病例1:如第四大题的第1题:文章以“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有的同学回答:文章以“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为题目,形象生动地点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希格斯玻色子”充满了神秘色彩,吸引读者。
分析:该答案不很明确,漏掉了关键信息,只按照常规的理解题目好处的方法答题,仅仅点出了说明对象,以及吸引读者,答案不完善。
归纳常见失误一:不了解文本特征,缺失关键信息。
病例2:如第四大题的第2题:本文所谈的是较为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但一般读者读完之后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把深奥的问题浅显化,这是一般科普文的写作要求。本文是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说明:(1)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2)科学家们建
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引发“希格斯玻色子”的探究;(3)将来的发展之路。
分析:该答案审题粗疏,没有弄清答题角度。题干中有几处已经明确了答题方向“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一般读者也能较为清晰的认识”,“一般读者”能“认识”“深奥的物理学问题”说明语言比较浅显易懂,“清晰”说明行文思路清晰,读者才会有清晰的认识。该生却答成了概括文意。
归纳常见失误二:审题粗疏,不明答题角度。
病例3:如第四大题的第3题:物理学家霍金说:“这(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对整个„标准模型‟颇具„审判‟意味的粒子。”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霍金这样说的原因。
有的同学回答:霍金这样说是因为任何一个科学的发展都需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希格斯玻色子也不例外。
分析:该生没有审清题干中“审判”的意思,“这是……审判意味的粒子”是要求回答希格斯玻色子对整个“标准模型”的作用,既然是“审判”结果就有“成立”或“不成立”两种可能,考生没有找到这两个答题角度,只是想当然地理解霍金这句话,没有根据原文去揣摩这句话。
归纳常见失误三:脱离文本,机械作答。(二)抢分技巧
1.认真审题,找准区域。2.理清层次,圈点整合。3.精确概括,分条列项。4.具体阐述,精练得当。5.讲究条理,有序组织。
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科普文的文体特色是考查的一个难点。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文主要分为两大类:(1)科学小品文;(2)介绍性说明文。
(1)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它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①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②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要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就要做到:
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
二、要善于穿插趣闻。
三、要善于运用修辞。③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2)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性说明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②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强化训练
(2014·广东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祝蜣螂南行
黎先耀
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发笑。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始作俑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学作家法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开卷首篇赞颂的就是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收集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赛福斯”。我国民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蜣螂”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屎壳郎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几亿堆牛粪,要覆盖约4 000平方千米的草场;牛粪还滋生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对牛粪不合胃口,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作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脱离,后来又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纯,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一些低等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澳大利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包括鼠类,都是十八九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作食料的蜣螂。
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的食物链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同样的道理,澳大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蜣螂,如果繁殖成功,对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不怕关山阻挡,它们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兴叹。现在,中澳
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
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莼鲈之思》,有删改)1.简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开篇介绍蜣螂这一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照应标题;②提出异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全文看,蜣螂具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蜣螂以粪便为食,为人类清洁环境;②蜣螂以及蜣螂转丸均可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③作为生物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维持着生态平衡。
3.举例谈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一句,生动说明了硬角的形状和作用;②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一句引用谚语,生动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③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展示了作者对于蜣螂的想象。
第二篇:2016届一轮复习粤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专题讲评教案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学习目标
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散文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错因,反馈矫正。2.突破难点,掌握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
发放专题规范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答案。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了解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提出解决办法。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和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与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题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
病例1:如第三大题《黄山听雨》篇第1题:“雨”是本文构思的关键,有多方面的作用。请通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有的同学回答:雨是全文的线索。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
分析:该答案注意到了作用类题目的思考角度——内容、形式。但是问题是该生没有整体观念,只看到了“自然的美”,却忽略了“雨”在行文思路上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触发点,它触发了作者的思绪,引起作者的感情变化。同时“雨”本身的美也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归纳常见失误一:缺乏整体观念,遗漏要点。
病例2:如第三大题《黄山听雨》篇第2题的第(2)小题: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
有的同学回答:第一个“饮”是品味,第二个“饮”是被雨浇湿。
分析:显然该答案并没有结合语境,仅仅是靠自己随意的猜测。一般来说“饮酒”可以是品味酒的意思,但是在文本中“饮酒”与“饮雨”相对,“饮酒”实写,“饮雨”虚写。虚写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而该生搞错了两者的关系。
归纳常见失误二:凭主观想象,脱离文本。归纳常见失误三:不能深入挖掘隐含意义。
病例3:如第二大题《只取千灯一盏灯》篇第2题:作者在第③段列举了千灯古镇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化名人有何作用? 有的同学回答:内容上证明作者观点,结构上承上启下。
分析:该生知道回答句段作用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谈,但没有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回答,只是贴上了“内容”“结构”的标签,并且乱用技巧术语“证明观点”。
归纳常见失误四:技巧术语相混淆,内容结构贴标签。(二)抢分技巧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2.寻找关键语句,筛选有效信息。3.要点齐全完备,分析具体到位。4.分条分点作答,条理清晰严密。
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分析物象类特别是抽象的概念的象征意义是训练中的难点,是出错率较高的一类题型。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2)请简要分析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的作用。
鉴赏作品的物象的方法: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二要分析它与环境的关系。作答时分析文章借助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情感、内容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地泉之灵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眇。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导引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的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引导着你一起去体认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林 子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1.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呢? 参考答案: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回答问题的要点是“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的原因;其次围绕要点组织答案。可以借助诗歌鉴赏中的“景”“情”关系,概述“雨后秋景”的特点“明朗开阔”与作者心情“放松欣喜”(可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山舒缓”“水吟唱”“云柔软”“醉人的醇酒”“飘然”“嬉戏”“舒展”等,运用联想想象来体会);再借助散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理清写“兴安雨后秋景”的原因,“引出下文”“作铺垫”等要点就可以想到了。
2.请结合全文分析“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解析: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灵”为核心,逐段寻找体现“地泉之灵”的材料。要点①出自第③段段末“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要点②出自第④段段首“灵渠曾导引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要点③出自第⑤段段首“地泉之灵……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要点④出自第⑥段段首“……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段中“……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要点⑤出自第⑥段段末“教导着我们:……淘洗……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让心灵相通”。
3.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
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你从中有怎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启发:①要辩证地看待事物;②要学会变通;③要有从容的心态。
解析:首先通读全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可以抓住各段段首的领起句或段末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组织文章的材料及所抒发的情感或感悟到的哲理。选文中的画线句子,是作者在前文对“地泉之灵”的“饱览”和“回想”的基础上,水到渠成,有感而发。根据“你可能会感慨”知道,这实际上是作者在发感慨,两个“面对”提示我们这令人豁然开朗、为之心动的“感慨”是“灵渠和铧嘴”给的,怎不叫人“赞美”?于是,顺理成章地让我们受到某些“启发”。对于“启发”的答案组织,应尽量抽象概括,毕竟这是缘于作者的哲理性感悟,需要一定的高度。
第三篇:(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
课 题 1.1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复习课 教学目标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典型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例l 我国正处在
A.社会主义阶段 B.共产主义阶段
C.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析 请注意:本题题干限定比较严格。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B项不符合人们习惯的表述方法,失之于过于宽泛,应先排除。A、C两项表述不同,却都是指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不是“我国正处在”的阶段,同样失之于过分宽泛。只有D项是符合题意的。
例2 我国当代最基本的国情是
A.我国资源相对不足 B.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人口多,增长快 D.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析 选择时要抓住题干中的“最基本的国情”,A、C、D项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但都不是最基本的国情。正确答案是B。
例3 构成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是 A.环境意识淡薄 B.资源开发过度
C.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 D.来自人口的压力
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最大威胁”一词。命题者设计了接近性、干扰性的选项,如果不认真审读就可能造成误选。应选D。
例4 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份报告《崛起的中国》指出:当中国1978年尝试着朝改革迈出第一步时,她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约有6亿人口的生活低于国家绝对贫困标准。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了4倍。这一速度比多数国家发展的初期要快。这表明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②只有不断地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只有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才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析 本题涉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改革的性质。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性质不是否定和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改革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使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成熟。②表述的观点是错误的,故应选C。
二、简答题
例5 为什么说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析 回答本题,应从中国的历史国情、现实国情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三个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
(1)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因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我们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绝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辨析题
例6 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析 本题待辨析观点应当判定为“片面”,说“不对”不准;解析时,不可走向另一极端,以为“人越少越好”同样是片面的。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做某一件具体事情时,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从
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如果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适应能力,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现阶段,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已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就业压力日益沉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人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应当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协调发展。
例7 有人认为,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环境污染将来治理也不迟。
析 本题出示的待辨析观点正误并存,一定要认真审题,分清正误,发展生产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惟一途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是正确的。环境污染将来再治理的危害很大,它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定。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全局战略和长远发展,治理环境刻不容缓。因此,环境污染将来治理也不迟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1)当前,我们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是正确的。
(2)但发展生产决不是孤立的,它和人口、资源、环境有机地联系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不顾环境污染而发展生产,只图急功近利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会影响生态平衡,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课题 1.2复习: 教学目的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如何?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如何? 教学过程: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集体经济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有重要作用。
2.在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有绝对比例,处于控制地位。说明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3、例题分析 选择题:
(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
(2)、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在分配中,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知识、技术也参与收益分配
C、要解决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分配制度
(3)、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产值增长17倍,私营企业总户数增长1915倍,注册资金增长154倍,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50万人。现在全国私营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这充分说明()
A、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C、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D、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阅读与巩固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回事吗?(3)“一府两院”是如何产生的?之间的关系如何?(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有诸多困难;因此,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适合我国人民管理国家的一项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回事吗?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体现我国(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为确保少数民族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此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课 题 1.3 复习
教学目的 1 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2 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4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一、不定项选择(2006.09.20)
31、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例是()A 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 B 模拟军事演习C 某地区农业精耕细作 D 某校学生夜读补习班
2、美国:学生课本重复利用,一本教科书平均寿命5年。韩国:一次性台布、洗刷用品早已没了踪影。日本:发明了一次性筷子但严禁砍伐本国树木做筷子。以上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必须节约资源 ②必须发展生产力 ③ 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 ①③ B ①② C②③
3、据统计,1995年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高达12%;目前近6000万残疾人中,相当部分属于弱智或痴、呆、傻状况。从另一角度看,到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本科生在校生数达到1100万人左右,研究生在校生数达到30.1万人,派出留学人员和来华留学人员规模都得到较大发展。可见()
A 我国经济过于落后,教育基本没有发展 B 我国人口素质偏低,残疾人过多 C 我国必须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D 发展科学、教育,一定要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
4、我国十分重视人才资源,这是因为()
A 我国是世界上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B 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C 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D 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才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5、比尔·盖茨说:“我们这种企业,如果失去了人才的支持,衰败就在一夜之间。”这一观点主要说明()
A 世界上高科技企业出现了日益衰退的趋势 B 选择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C 日趋激烈的济济、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D 从实际出发是选择人才的出发点
6、我国从2000年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以来,每年都召开奖励大会,奖励为国家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这表明()
A 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党和国家重视人才,鼓励创新 C 人才是指受到国家奖励的人 D 发展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7、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
A 控制人口数量 B 提高人口素质
C 保护资源和环境 D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8、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各种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酸雨已危及二十多个省、市,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表明()
A 我国科技水平较低,抗灾害能力不强 B 我国人口太多,排出的废气太多 C 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太少 D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9、海南省在“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所有城市都要确保一定比例公共绿化和生态用地,加快工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优美城镇创建活动。这表明该省坚持()
A 改革开放的基本战略 B 科教兴国战略 C 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国策 D 精神文明建设
10、近年来,开平市委、市政府为把城市建设成清新秀丽、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岭南名城,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吸引外资,大力实施以“显山、露水、透绿、现蓝”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战略。这一战略()
A 体现了以环境保护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B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C 解决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D 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论述
1、材料一: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07℅,比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4个千分点。
材料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到3611人,增长了154℅;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下了4﹪。粗文盲(15岁以上)率由1990年的15.88﹪下降为6.72﹪。
材料三:据统计,美国、日本的粗文率不到0.5﹪,美国25岁以上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接近5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上帝对地球的现状很不满,便让时光倒流1000万年,走时上帝对动物书/:“我把美丽的世界交给你们了,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动物们跪下,说:“上帝呀,请把猴子们灭绝吧。”
(1)谈谈上帝为什么对地球的现状不满?列举有关现象说明。(2)上帝对地球不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我国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暗示的问题? 答案:
二、1、(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能够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有利于生长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材料二”反映了与过去相比,现阶段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材料三”反映了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2)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为此,我们青少年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道德素质。
2、(1)因为地球上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为此,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成堆、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酸雨频繁等。
(2)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开发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用课本第26—27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个要求作答也行。)
三、材料分析
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我国2001年家庭的全部收入中,劳动收入占73.5%(这其中公有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占绝大部分比例),同时股息、红利等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由1995年的19.4%上升为26.6%。
1、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实行什么经济制度?
2、这一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什么方针?为什么? 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
2、这一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中,有劳动收入,股息、红利等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这就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新的尊重。
课 题 2.1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1.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2.四个尊重的关系:尊重知识、人才、创造人才与尊重劳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尊重劳动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社会劳动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人才、创造等因素在劳动过程中地位与作用日益提升。尊重劳动要求尊重知识、人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进步。
3.如何理解总体小康?
总体小康是指我国人民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例题分析
1、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最关键的是()A、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 B、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C、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课 题 2.2复习
教学目的
1、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
2、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一、单项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据此回答第1~2题。
1、之所以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 ②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民主
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要求 ④只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A 加强国家的专政职能 B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C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3、“听证会”这一名词,成为近两年来在新闻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实行听证会制度表明()
A 我国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自由 B 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 C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增强
D 政府职能在逐步增强 4、2002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广东省汕头市任何一位市民都可以参与市直属机关作风的评议活动。这说明()
A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利由人民直接行使
B 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行使国家的权利 C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D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人民行使国家最高监督权
5、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主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段话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具有先进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改善党的领导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6、对依法治国的正确理解的是()A、依法治国的的主体是全体公民
B、依法治国的“治”是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是宪法 D、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用法治代替人治 7、2005年10月1 日,40部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包括国家级法规18部,地方级法规22部。内容涉及信贷、税收、消费、住房、汽车、就业以及商检等诸多方面。这些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颁布实施()
A、说明国家的治理只能依靠法律 B、体现了“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 C、体现了“有法必依”的基本要求
D、意味着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8、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因为依法治国是()
A、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B、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C、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根本目的
4、温家宝总理说“政治的一切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才不会懈怠”。这表明()
A、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公民有向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C、关心国家,为其提出合理的建议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 D、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依法行政 9、2004年12月4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法治的力量----2004年法治人物”评选颁奖晚会,揭晓了2004年法治人物。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法治人物”评选活动是()
A、依法治国方略的体现B、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C、以德治国方略的体现D、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
10、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继制定和通过了数百部法律,仅2004年就出台了100部法律。这表明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1、在下列情况下,你可以行使监督权的是()
①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责任时 ②派出所没有出示合法证件对你进行拘留时 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 ④国家安全机关为国家安全需要查扣你的信件时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 题 2.3 复习
教学目标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教学过程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3、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和科学;二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还要积极参加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判断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
A、科学文化建设 B、培养“四有”新人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D、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下列属于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的是()
①职业道德教育 ②组织未成年人参观历史博物馆 ③学校组织同学们到社区参加志愿活动 ④教育部重新修订《中小学生守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题3.1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P66 •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
2、什么是和平问题?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
4、什么是发展问题?
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根据前面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 世界的两大主题
2、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复习:P67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 请思考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P68页第一段第5行(为了世界的和平„„)(2)P68页第二段第6行(我们中学生要„„)
课 题3.2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P76 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P76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P77
材料一:当前,高科技讯猛发展,各国为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都在竭尽全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1999年,美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已占GDP的2、8%,日本更高达3、1%,欧盟也达1、8%。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倾全力发展高科技,并取得可喜成绩。
材料二:看看身边的商品,荷兰奶粉、日本玩具、法国时装、德国电器和美国电脑遍布大小城市、大商场的货架上。一般商品一读说明书便知其产地,但是面对那些贴着跨国公司商标的高科技产品,你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出它的产品设计是哪个国家完成,零部件在哪些国家分头制造,成品装配又分散在哪些国家,真可谓我们在“买世界”。
材料一反映出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材料二说明经济全球化已捎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一、辨别题:
1、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2、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A、地区冲突和 民族争端 B、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责任危机和突发灾难
2、作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关系是()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②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课 题3.3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是什么?)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5.时代精神的内涵:
6、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例题分析:
1、下列属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是()①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②温柔敦厚、则善而从 ③刻苦耐劳、矢志不移 ④雄健刚烈、自强不息 ⑤团结统一、爱好和平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①② B.⑤⑥ C.③④ D.④⑤
2、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孝治天下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有()①井冈山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岩精神 ⑤上甘岭精神 ⑥雷锋精神
9-⑦大庆精神 ⑧“两弹一星”精神 ⑨抗洪精神 ⑩载人航天精神
D.③④⑤⑥⑦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⑦⑧⑨⑩
第四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篇一:2014年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必修一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5.影响: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
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4.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6.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形成民族凝聚力。
消极: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平等和法制意识有所背离。
三.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度的工具。
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⑪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⑪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⑫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的反抗。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宗法分封崩溃,吸取诸侯割据教训,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需要。
⑬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⑭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⑮前提:秦的统一。
发展历程:萌芽:战国
确立:秦朝
发展完善:汉——元(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
顶峰衰落:明清
一.背景:秦统一
⑪经济: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⑫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
⑬思想:战国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⑭前提: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雄才大略,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
统一的大帝国。
⑮地理: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名称、各自的职责见课本)
作用:互不相属、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否认了世卿世禄制。3.地方制度:郡县制(春秋已经出现了县,秦朝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特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无封地,无特权,无独立性(废除世卿世禄制)。意义:⑪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⑫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5.严苛的法律制度。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⑪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⑫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⑬严密的官僚体系。
⑭严苛的法律。
⑮思想上的文化专制,儒家思想始终占据正统主流地位。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 ⑪政治: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②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③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确立,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
⑫经济: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定的生产生活。
⑬文化:统一文字,有利于推动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
消极:
⑪政治:容易形成皇帝专权暴政,滋生腐败,阶级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⑫经济: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⑬文化:文化专制牵制思想自由,阻碍科技创新和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造成近代落后挨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汉——清)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皇权与相权)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1.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2.汉朝: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东汉: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4.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三省萌芽。5.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始于隋,完善于唐)。
三省的运行原则: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定型,对后世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是否一致?
三省六部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区别。6.宋朝:二府三司制
二府:中枢门下、枢密院;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作用:①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7.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其实是相权的反弹)
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8.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时期)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直接原因: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的教训;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权力过大。
意义:皇权最终战胜了相权,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立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
内阁制特点及影响:
自身品级不高,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后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①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作用。
②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9.清朝:设立军机处(清雍正年间)。
原因: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特点:本身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作用: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明清时期产生的反封建民主的批判思想,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消极:一人独尊和绝对君主专制的出现,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极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秦朝地方上设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⑪原因:西汉初年王国问题.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主要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⑫解决:①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未
根本解决,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②汉武帝设刺史对地方实行监察,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又通过酎(zhòu)金
夺爵,剥夺列侯爵位,设置中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⑬结果:①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藩镇割据进一步的发展。
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⑪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背景:
①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避免自身凭借军权夺取天下的历史重演,巩固统治。
⑫措施:
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臣兵权。
三衙:统兵权;枢密院:调兵权。
作用: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设置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⑬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②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⑭启示: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
②对地方应适当给予权力,提高地方的积极性。
③要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3.元:行省制度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血缘世袭的控制到皇帝任免);
②地方管理制度不创新发展;
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三.选官制度
1.目的:根本: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直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队伍的素质和水平。2.演变:西周: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
汉武帝: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和征辟制(自上而下选拔人才)。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
隋唐: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⑪隋唐产生科举制原因:
①经济:随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能够参政议政(根本动力)。
②政治:士族衰落,门第选官难以维持下去,统治者为抑制士族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
势力,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维护统治。
⑫含义: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宋:“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
明清: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趋势: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3.影响:
⑪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⑫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参政机会,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⑬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⑭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限制新型人才的成长和科技文化的进步。⑮科举制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⑪含义:监察主要是针对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员。
⑫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统治。
⑬演变:
秦朝:御史大夫。
汉初:御史府监察和弹劾百官。到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宋代:通判。
明清: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百官,设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业务,合称“科
篇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
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学法指导
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1 2 3 4 5 篇三: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必修)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一)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编写人刘德清审核人:刘红霞 [课标要求]
22、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3、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4、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25、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整体感知] 学习本专题,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推翻旧的封建政权或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然后经过多次的政治动荡和政府更选,或者通过多次改革才逐步完善起来。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二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权利法案》颁布的条件、内容及其意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二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三是法兰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四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三要理解一个重要观点:资产阶级代议制作为资本主义的间接民主形式,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和反映。同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学习过程]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光荣革命
1、原因
2、过程
3、实质及影响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
1、法案(1)《权利法案》a时间: b内容:(2)《王位继承法》a时间:b内容:
2、法案颁布的目的:
3、结果(影响):
(三)小密室的演变(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含义:所谓“责任内阁制”即内阁必须集体向国会下院负责,这是议会主权原则的体现。其具体内涵包括:内阁必须由下院多数党组成,首相和内阁成员必须是下院议员;首相通常
是下院多数党首脑。
2、形成:
3、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4、内阁制的作用:
(四)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背景:(原因)
2、内容:
3、影响:
(五)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内阁
1、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时间:原因:
2、内阁权力的膨胀 时间: 表现:
原因:
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1、背景——联邦宪法制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必要性:
(2)可能性: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时间、地点、制定机构: 原则:分权与制衡 内容:
评价:
(三)从“邦联”到“联邦”
1、《联邦宪法》的实施
2、宪法实施的结果:
3、影响:
(四)两党制的雏形
1、形成:
2、实质: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二)“一票共和” 1、1785年宪法的制定 时间: 内容:
意义:
2、艰难的共和之路
(三)脆弱的德国民主————《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背景:德意志统一 原因:
经过: 影响:
2、帝国宪法的制定 时间: 内容:
评价:
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发展 确立:19世纪70年代 方式: 特点: 类型:
发展:19世纪70年代后。作用: 局限性: [重点突破]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1)亦称“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在现代英国,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权力象征。
(2)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以两党制、常任文官制为主要特点。国王不仅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
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3)作用: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英王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进步性与局限性
(1)内容:①立法权归于国会a.国会实行两院制;b.参议院、众议院的选举规则;c.立法权归于国会,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d.国会拥有宣战权;e.参议院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的审批权;f.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
④“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2)进步性: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⑤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3)局限性:①刚刚独立的美国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所以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②以财产多少为划分标准。
从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和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2)他们的政体不一样。①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就有。但是,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如英国。②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也是自古就有。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指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
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为依据,对比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特别注意对比两国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共和制的国家首脑由选举产生。从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看: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又有行政大权。德国:德国首脑(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立法权;德国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2)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
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3)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斗争,直到1875年才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国制度。总统执掌行政权,亦会掌握立法权(4)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要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的情况,下列文献可供参考的是()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2、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
a、实际上确立了议会主权b、遭到洛克等思想家的反对 c、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宪原则起源于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a、孟德斯鸠b、伏尔泰c、卢梭 d、狄德罗
4、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克林顿都曾遭到过弹劾,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拥有对总统在内的文官提出弹劾权力的是()
a、参议院 b、众议院 c、联邦法院 d、内阁
5、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的权力,表述正确的是①行政权归总统②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有特赦权③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④在参议院的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⑤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6、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于()a、拿破仑统治的确立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7、法兰西共和政体确立的深远意义在于()a、杜绝复辟势力b、推翻了帝制 c、确立了民主政治 d、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8、1875年以后,法国代议制的最高行政首脑是()a、首相 b、议会议长 c、总统 d、总理
9、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法律必经哪一机构同意才能最终有效()a、皇帝 b、联邦议会 c、帝国议会 d、大法官
10、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这突出表现在()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②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④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12、下列关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b、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c、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议会拥有立法权
13、下列有关美国总统权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②军队的总司令,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③有权提名并经过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④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德国首相与英国首相最大的不同是()
a、由君主任命 b、对君主负责 c、是内阁首脑 d、主持政府工作
15、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的是()a、《权利法案》与1787年宪法b、《权利法案》与德意志宪法 c、1787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6、英国历史学家将1688年宫廷政变称之“光荣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变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联合行动 b政变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
c没有经过大的流血而获得成功d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的最终确立
17、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中,女王的政治作用不包括()a国家元首 b国家的象征c政府首脑d英联邦首脑18、1787年宪法是美国国情的产物,下列最能体现其国情的是()
a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b立法权属于国会,由参议院、众议院两院组成 c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d行政权赋予总统,有行政、军事、批准或否决国会的法案等职权
29、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个机构拥有宣战权()a总统 b国会 c联邦法院 d国防部
20、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的叙说,不正确的是()a享有行政权b不能连选连任,有期限制
c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d有特赦权,在参议院赞同下可解散众议院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折回地位、宗教信仰、政治信仰。─
─彼得森《杰斐逊作品选》
请回答:(1)请依据材料一概述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美国联邦政府的结构。(2)该政府机构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权力分配原则?
(3)杰斐逊的言论在1787年宪法中是否得到体现?请举例说明。
22、阅读下列材料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15 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第18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归纳德意志帝国皇帝有哪些权力?
(2)据以上材料,评价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的虚实。
(3)根据以上法律条文,德国的政体如何?
三、问题:
23、结合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英国《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形成,指出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4、(选修要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近代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发展。请回答:(1)英、法、美、德四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各具有什么主要特点?(不同之处)
(2)概括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建立的主要过程(相同之处)。
(3)为什么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能够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 1-
5、aaabc 6-
10、ddcbc 11-
15、bccbc16 —20ccdbb
21、(1)联邦政府的结构:①根据宪法,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法律须经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②宪法规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有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拥有很大权力,他即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③根据宪法,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须经参议院同意。它对于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2)权利分配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没有。因为在美国最初宪法中,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白人成年男子,广大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等被排斥在外,至今美国的种族歧视仍很严重。
22、(1)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立法权、可以召集、召开或延期或结束两院。(2)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实权。(3)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
23、不同:①国王的权力不同,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德意志皇帝是实际的国家元首;②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③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作用很小。
原因: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容克贵族领导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后的德意志政权主要是掌握在容克贵族地主的手里。而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掌握了国家的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24、(1)主要特点: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美国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混合;
法国共和制为其政体形式,总统权力极大。德国为联邦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
(2)首先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接着召开议会,制定宪法,确立国家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再根据宪法的规定组建政府。(3)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平等竞争,在政治上则要求民主;二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广为传播,为民主政治奠定思想基础;三是英、法、美都具有一定的民主传统。
篇四: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具体措施: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 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和亲——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7、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巩固国家统一
(一)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二)统一台湾
1、原因:(1)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2)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过程:(1)攻:1681年,郑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攻占澎湖,郑克塽投降;
(2)守:随后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知识延伸】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是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端
3、影响: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三)平定蒙古准噶尔贵族叛乱:
1、原因: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
3、意义:①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带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②加强了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管辖与治理
③增强了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起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四)加强民族团结(总原则: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汉族:
1、措施:①崇尚儒学,尊奉孔子;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2、成效: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
对其他少数民族:
1、措施:①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②册封**(顺治:**;康熙:**、哲布尊丹巴、章嘉)③设“木兰围场”,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2、成效:既加强了民族团结又通过分而治之的手段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思考】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有什么意义?
通过康熙帝的努力,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空前的巩固和发展,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国家统一,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康熙帝的实践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维护国家主权,击退沙俄入侵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目的: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退沙俄。
3、性质:反侵略战争。
4、经过:康熙帝提出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5、结果: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内容: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
▲性质: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影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6、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使用“中国”国号)
【知识拓展】在近代,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三、康乾盛世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材标题把康熙帝定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儒学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一、开创儒家思想
(一)背景 1 封建制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孔子决心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二)内容
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政治概念 ....① 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 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局面。(克己复礼)
③ 评价:
消极——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积极——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伦理概念 ....① 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处理人际关系的的最高道德标准。② 关于仁的做法:老百姓——“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统治者——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 评价:积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消极——仁爱有等级
【辨析】礼与仁的关系:
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
只有仁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等级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
3、中庸(协调礼仁方法)——哲学概念 ....①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礼、中庸
思想核心 思想基础 中介
(三)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二、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标:——“成人”,成“君子”。
“成人”: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成君子”: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
评价:积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
消极——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编撰“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三、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一、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哲学方面:
1、哲学观点: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②理念属于人的思想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③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2、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二)生物学方面: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三)物理学方面: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四)逻辑学方面:提出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至今仍被学术界
尊为权威。
(五)教育方面:影响亚历山大,并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被称为“散步的哲学家”和逍遥学派。
(六)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之道”即事物都有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并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七)精神遗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充分体现其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说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作为师生,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冲突,但却彼此尊重。柏拉图认为亚里士多德代表“柏拉图学园”的头脑,亚里士多德“爱师”但“更爱真理”。正是“柏拉图学园”浓厚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亚里士多德自身的不懈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铸就了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比较
(1)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2)不同:
①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体的;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
③ 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三、阶级属性: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1、背景:①英国殖民主义压迫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②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2、战争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3、领导过程: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1774年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
②1775年,来客星顿的枪声——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③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确立了军队和领导人
④整顿、训练大陆军——对保证战争最后胜利起重大作用;
⑤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的首次重大胜利;
⑥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独立宣言》——美国诞生
⑦奇袭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士气;
⑧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战争转折点
⑨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对英宣战——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国际性战争
⑩1781年,约克镇战役——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束;
⑾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4、评价: ①反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建立北美第一个独立国家。②促进北美资本主义发展。③华盛顿接触的军事才干和爱国精神。
二、开创美国民主政治
1、背景:①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拒绝接受王位,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回乡务农。②邦联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a、1781《邦联条例》——邦联制国家(邦联国家,由13州构成;松散联盟,各自独立,政府无权干涉各州内政;邦联未设总统),邦联没有真正有效的行政权威,各州各自为政,全国一片混乱
b、1786年,马萨诸塞谢司起义
c、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经过:1787年,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被推选为会议主席,《1787年宪法》 ①确立了联邦制国家,组成一个真正的全国性政府来代替之前的松散联盟
②国家元首为总统,实行三权分立
3、意义:①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对外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
障。②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为西方国家所效仿。
4、评价:华盛顿为制定宪法,建设民主作出重要贡献
三、担任美国总统
1、第一任期(1789——1793)
② 经济: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③ 外交: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④ 制度:创立总统否决制;
2、第二任期(1793——1797)
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
②政治:维护联邦的统一,尊重宪法和各项法律,摈弃党派偏见,弘扬宗教和道德
③经济:西进运动
④外交: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
⑤制度:创立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
四、评价华盛顿
1、高尚品格: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
在美国数十位历任总统中,华盛顿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两位最伟大的总统。然而,两人造就自己历史英名的行为模式,却不尽相同。林肯依靠“有所为”而成就英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却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 ?? —— 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不朽的英名》)
有所为: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总统
有所不为:①拒绝当国王 ②辞去大陆军总司令 ③不当终身总统
2、总评:①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②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 的称号;
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荒野雄狮
1、勇敢好胜
拿破仑出身贫困潦倒,却磨砺了他宁折不弯、奋发自强的个性;
五年军校生涯,受人嘲笑,强化了他孤僻、好胜的性格和勃勃雄心
2、卢梭的学生(少年求学,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18世纪80年代是法国大革命的酝酿时期。他迷恋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等人的作
品对他影响很大。他产生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
3、机遇垂青
①1793年,围攻土伦——暂露头角;
②1795年平定保王党叛乱——声名远扬
二、军事征程
(一)前期作战(1796—1810)1、1796年,北意战争,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
【思考】英、俄、普组建反法同盟的目的是什么?击败反法同盟有什么意义? 原因:英——维护欧洲霸权; 俄、普——维护封建统治
意义: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统治;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2、1798年,远征埃及(原因:切断英国与殖民地印度的交通线)
3、连克强敌
① 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② 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1805年,发动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③ 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重创反法急先锋普鲁士
④ 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1810)——拿破仑控制了除英、俄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奥地利公主嫁给拿破仑,标志拿破仑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宝座。
(二)后期作战(1810—1815)1、1812年,60万大军进攻俄国;
原因: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结果: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蕴藏覆灭的危机 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后方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2、1813 性质:欧洲民族之战
结果:法军惨败
影响:欧洲各附庸国及小邦趁机摆脱法国控制,拿破仑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3、1815年,滑铁卢战役(即与第七次反法同盟交战
原因:1815年,拿破仑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再登皇位
结果: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
(三)综评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多重性质。
1、进步性(早期战争):它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抗击了反法同盟对法国的进攻;同时将大革命的成果不同程度地推广到大军所到之处,极大地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势力;
2、侵略性(后期战争):奴役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民族和人民;
篇五: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班级 姓名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基础知识回顾】
1、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
(1)过程
①灭六国时间(前230——前221)
②前215年,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直道、长城
③前220——前214年,派屠睢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岭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④管辖“西南夷”,开辟“五尺道”——西南夷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2)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局面
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个结束···
③有利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两个有利于···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目的:巩固政权和国家的统一。(2)措施:
1、中央官僚机构:
①皇帝制度: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的至高无上。——核心
②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三公:a、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为“百官之长”。b、御使大夫:“掌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秦始
皇实际并未任命太尉在,而是自掌军权。
2、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废分封,行郡县(1)郡→县(道)→乡→里→亭。
(2)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兵事)、监御史(负责监察)。
(3)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3)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4)特点和意义
a、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c、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巩固练习】
1-15 caabb adadd bddac
2、解析:a 皇位继承制是对商周时代世袭制的沿袭,故可排除③
6、[解析]a 秦始皇创立了君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16、(1)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8分)(2)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不同: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第五篇: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_1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
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⑴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⑵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提示与建议
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⑵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⑶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高考考点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以下两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把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知识体系】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百舸争流的思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客观唯心主义
【重难点释疑】
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可以选用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开展争辩的史实,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讲点哲学史的东西,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选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史实,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为什么说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现象。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在外国哲学家中也有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就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例题精析】
辨析: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解析】本题以是否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对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但是题目中的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又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因此,这道题目是一道正误混杂的辨析题,同时又是一道附加条件型的辨析题,需要对不同条件下的“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最终确定是坚持了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答案】(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题目中的观点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因此是不确定的。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
()
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6.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它们是: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
D、古代唯物主义与近代唯物主义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而形成的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D、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能动作用而形成的
8.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中国明代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0.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二、非选择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他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减和缝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剪裁,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土地的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岁至69岁成年人。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1)我们周围是否存在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这些现象的危害说明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D
5、B
6、A
7、B
8、D
9、B
0、c
二、非选择题
1、(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现实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凡是认识到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能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要牢固地树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用这种世界观指导人们的行动,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法。因此,不能绝对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和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3、(1)存在。这些迷信现象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它容易使人们犯主观主义错误,使人不思进取,有时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会直接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发展是一种反动,最终会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因此,青少年应当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要坚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