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从军行

时间:2019-05-15 08:1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教版精品教案 从军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教版精品教案 从军行》。

第一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从军行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

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 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青海 : 指青海湖。

穿 : 磨破。金甲 : 铠甲的美称。

楼兰 :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唐诗别裁》:“作豪语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唐贤清雅集》:“清而庄,婉而健,盛唐人不作一凄楚音。”《唐人绝句精华》:“又换一意,写思归之情而曰'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

从军行(之四)

(1)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 一约 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唐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二年(734)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流离途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交游酬唱,诗名轰动一时。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其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深厚婉丽、风神摇曳,为后人所赞誉。《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屑《相和歌辞·平调曲》,共有 7 首,这里所选的是第四首。(2)基本解读。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 首句写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青海”,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雪山”,祁连山,在青海东北;又青海南有积石山,亦称雪山。长云,指天空大片的阴云。青海湖上升起大片浓云,绵亘低垂,遮蔽着远处的雪山。

次句写孤城戍守,四望荒凉,遥望来路上玉关屹立,而思乡之情因之倍增。正常的语序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孤城,即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因为关隘是筑在边境的险要地方,用以防御敌人进攻的,所以总给人孤零零的感觉。玉门关自古为出入西域的要道,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人。东汉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书说: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所以玉门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所寄。

末两句,写万里边塞虽然环境艰苦,但男儿卫国的一腔热血,并不因此而削减。大漠百战,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不归还。一股豪勇壮烈之气撼人心扉。“楼兰”,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数次截杀汉使。傅介子出使西域时,袭杀匈奴王。这里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豪气冲天,令人振奋。一个“还”字,又把战争的正义性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日: “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五日看,倍有诗味。”今人刘永济也说: “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唐人绝句精华》)故此诗可作多种阅读理解。(3)精华鉴赏。

①精炼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仅仅四句二十八字,却包含很丰富的内容。边塞景色的荒凉,孤城戍守的艰苦、漫长,战争的频繁和残酷,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思归之情等,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言少意多,内涵丰富。②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作者却将之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犹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突破了空间的界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旨在形容战区之广阔,从而气象浑茫、,含蕴丰富地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环境。

第二篇:从军行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代表作品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二、写作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3、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

4、集体朗读,读出语调

四.赏析全诗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抒怀))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3、具体分析

㈠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㈡颔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

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4.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㈢颈联: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2、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为什么?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㈣尾联:

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五.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六、拓展延伸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诗,它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说出诗中运用哪些意象来描写场面?(2分)

(3)“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高高秋月下长城”一句,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七、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八、高考对接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 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九、作业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第三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上课版]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一、导入:3分钟[10:45——10:48]

上个学期末,我们高一重新分了班,于是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原来朝夕相处了一学期的老师,同学。别情依依,很多同学都会有深圳的感受。我是我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会的时候送给我原来班的同学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简介作者:2分钟 [10:48——10:50]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当时就有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当年受欢迎程度,而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当时人就有“晓风残月柳三变”的俗语。

后人把宋词分为两个流,豪放派和婉约派,并说豪放派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而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柳永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三、渲染气氛,激发情感:5分钟 [10:50——10:55]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愉悦和享受

学生自由读。

[雨霖铃朗读FLASH]

四、理解内容3分钟[10:55——11:58] 下面的时间自己再回头默读一下这首词,看看单纯从字面上自己是否能读懂这首宋词,遇到自己不明白意思的请你提出来。

五、鉴赏20分钟[10:58——11:18]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在词里面打一个词来概括吗?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a、“伤别离”

b、“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

2、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命名。参考: 上片:长亭送别

伤别离〈

下片: 羁旅长愁

3、宋词十分讲究意象和意境。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意象是什么吗?这一首宋词用了那些意象?你能找出来吗?

参考:寒蝉 长亭 骤雨 帐饮 兰舟 泪眼 烟波 雾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4、请从这么的意象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来分析。

寒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十里长亭对短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骤雨: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而且雨停了,是远行的人该走的时候了。

烟波: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天: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杨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灞桥柳FLASH]

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手法:意象并列,情景交融

这一种手法我们以前也见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用的正是这一种手法。

6、这一首首词抒情细腻动人,你认为作者通过什么来抒情的呢? 你能在词中找出作者写景的落点写情的落点吗?

7、作者在写景是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呢? 上片: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片: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8、别离后词人是什么心情?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以乐景写哀――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品最美的句子5分钟 [10:18——11:23]

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参考: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参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参考:我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雨霖铃FLASH]

八、诗情画意5分钟 [10:23——11:28]

一曲《雨霖铃》千百年来,令多少人柔肠百结,每一个不同人生际遇的人,不同的年龄读她,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读《雨霖铃》你读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两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MV里面的画面,和你的是否一样?

[雨霖铃MV]

七、生命中的离别2分钟 [10:28——11:30]

李叔同写过一首《送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也许今天坐在下面听课很多老师就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不知首他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听这一首歌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李叔同/送别FLASH]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经历着离别,小时候离别父母的怀抱,离别哥哥姐姐的牵手,离别祖父祖母的慈爱,大一点离别家,离别小学的同学,离别初中同学,将来还离别自己童年,离别童年的快乐,离别自己的一些梦想„„有一些离别是暂时的,有一些离开是永远。

你经历的离别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一些痕迹吗?留下一些感伤或者感动的记忆吗?请你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四篇:十五从军行教案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和插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诗句及学生已理解的字词义。)

4、学生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首诗所讲的事情。

6、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整首诗。

7、教师配乐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从哪里知道的。

2、从重点内容入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家的凄凉。

3、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老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积累运用。

1、背诵整首古诗。

2、摘抄感触最深的诗句。

四、作业设计。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2、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成小片段,与同学交流,或放入自己的博客、Q群里与更多的人交流。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十五从军征》教案来自费尔教育。点这里回到顶部

第五篇:古从军行教案

古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体会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析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借古讽今的技巧和叠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鉴赏法、品析法相结合。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回忆学过的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由此引出古从军行。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二)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三)总体感知 1播放录音 2 齐读 3 解读全诗

板书

从军生活:望烽火 饮马 → 紧张

环境: 风沙暗 公主琵琶 →恶劣 凄凉 艰苦 →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无城郭 连沙漠

夜夜飞 双双落

(四)重点难点

诗人用音节和叠字表现巨大的讽喻力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五)理解升华 边塞诗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①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②.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

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④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

2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所以,古从军行在感情上有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④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在艺术手法上有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4.用典故。同学课下熟读诗歌,背诵。

下载粤教版精品教案 从军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版精品教案 从军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重......

    《拿来主义》教案(粤教版高二)

    《拿来主义》教案(粤教版高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

    粤教版《第三节 巴西》教案

    《第三节 巴西》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能说出巴西种族的构成特征和形成过程; ◆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气候特征; ◆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特征、以及主......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教案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教案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

    粤教版网络技术应用教案

    1.1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过......

    粤教版精品教案 公开课教案

    《我的家在哪里?》扩展阅读与写作一、设计思想 (一)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会对生活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表达; 2、 情感目标:感悟“家”的丰富内涵。 (二) 教学重点 1、 阅读感悟,......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

    (粤教版)《拣麦穗》教案课型:散文赏读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

    粤教版精品教案 对联

    对联要点: 五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七言出句的两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就是平声字,阴平、阳平是平声字 仄,仄声字,上声、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