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复习
高三语文复习: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你不妨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这里给你介绍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圈点笔记 阅读你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等。有些精读的书,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比如,在重点行下面画上红线,在难点行下面画上蓝线等等。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应由你自己来掌握。
批语笔记 阅读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摘录笔记 可摘录在本子上,也可摘录在卡片上。文摘卡片,文具商店里都有出售的。你也可以自制,纸质得选用硬一些的。卡片一般得有题目、类别、作者、书刊名称、第几期以及内容摘要这样一些内容,一张卡片只摘抄一类内容。等卡片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再按不同的类别(如警句格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分门别类,以便随时使用。摘录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和标点。
提纲笔记 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力求抓住重点,概括出基本内容,文字须简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写进去。提纲笔记对以后自己在写作中的资料运用会很有帮助的。
心得笔记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把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笔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将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合在一起写出。作心得笔记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心得笔记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有感而发。比如,可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你的心得体会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但愿你以后读书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第二篇:高三语文复习课
高三语文复习课,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孙记红
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密集度高,训练强度大,有些知识枯燥乏味;并且学生进入高三后,由于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也失去了高一高二时的活跃。于是,老师们普遍感觉高三的课堂比较沉闷。高三语文复习课,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成了老师们备感困惑的问题。那么,高三语文复习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认为活跃课堂气氛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现在的时代日新月异,学习也应该与时俱进,尤其是语文教学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今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即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观念。让学生养成时时处处皆语文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洞察明白世事,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语文教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语文课堂成为展现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
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所讲课的内容,让同学们讨论生活中的此类现象,或者只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如三鹿奶粉事件,同学们畅所欲言,讨论十分热烈。有的同学表达了对唯利是图的生产商的愤慨,有的同学表达了对受害婴儿的深深同情,有的同学更是进行了深入的思索,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知道课堂气氛的活跃得益于课堂内容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意将同学们的视野由课本引向课外,让同学们在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二.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激活课堂气氛。
讨论法是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的运用,是适合现代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培养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果它在课堂上运用得好,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启示人们,通过合作大家群策群力就能过解决单独一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合作所交给同学们的是让大家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是学习,以后的生活中也应该具有合作精神。所以,尽管是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我也总是大胆的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而且高三课堂的沉闷气氛一扫而光。三.以 “情”“境”激趣,掀起课堂波澜。
在情境中教学,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运用情感教育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寓情感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双边的活动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互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去。对于在情境中教学,很多的老师也知道其重要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到了高三之后,一味的追求学生的能力,这一点渐渐被忽略。其实,为了避免高三课堂的乏味,更需要老师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扮演角色,播放音乐,实物展现,语言描绘,图画再现,联系生活等。同时教态表情,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等,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它应该是感性和理性兼备的,它应该是富于美感的,它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也应该是情感丰富的。它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殿堂,不要让应试的阴影笼罩我们的语文课堂,还高三语文课堂一片阳光。
四、展示个人魅力,用小故事带动整个课堂。
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备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妙趣横生的人文学科,里面包含着大量的逸闻趣事、典故等,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若能恰当的穿插,定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当然,这需要建立在语文老师展现个人魅力知识广博的基础之上。
如在讲授文言文片段时,文段中涉及到伍子胥之死的一段史实。我就给同学们讲了伍子胥逃亡的一段史实。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我就顺势启发学生伍子胥可以用在什么样的作文话题中,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坚强,有的学生说磨难,有的同学说果敢、坚毅,还有同学说眼光深远有洞察力等等。一则历史故事不仅使一节习题课妙趣横生,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素材,又增添了课堂的活力。
当然,除了历史小故事之外,一些成语典故、字词来历、寓言故事都可以为课堂增添情趣,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只要老师们坚持做学问的有心人,每个语文老师都能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敬佩的人。
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激活课堂气氛;以“情”、“境” 激趣,掀起课堂波澜;展示个人魅力,用小故事带动整个课堂。这只是我的一点尝试与心得。当然,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手段还有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在天印高中听 高燕子老师高三语文复习课
上课预备提示铃声响起时,学生已全部就位,拿着书本或复习资料,伴随着2—3分钟舒缓的轻音乐放声朗读该熟记或背诵的内容,老师在巡视着。音乐结束,朗读声也戛然而止。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开始默写,一是解释3个成语;二是解释7个文言虚词的含义;三是默写2个课外名句。默写好后,学生把默写本反扣在桌上,待课后组长收齐交给老师批改。接着,老师开始进行练习讲评。我发现练习卷上既有学生用黑笔写的答案,也有老师用红笔进行的批注,课上,百分之百的学生手里拿的都是双色笔。(注:双色笔、活页夹、纠错本是高效课堂三件宝)这是今天上午,我在天印高中听的启东市大江中学高燕子老师上的一节高三语文复习课开始时的一个场景。
整堂练习讲评课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过程略)听完课,我有这么五点感受。
一是教风朴实无华。整节课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疑惑教师心中有数,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实用、实效。
二是老师非常敬业。每一份学生的练习都经过批改,各题答得怎样和学生答得如何都有统计。
三是教师功底扎实。每一道题的讲解,老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串联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老师点评简练准确到位。
四是特别注意规范训练。文章开头描写的景象,以及课堂中学生全部使用双色笔及时修正答案,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整节课上学生都精神饱满、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给我的感觉坐在教室里的不是一群学生,而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战士。
五是课堂容量大。既有课堂开始的几分钟默写,又有课中多种题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以及大量的思维训练。
和我一道听课的王必闩老师在交流时说,高老师的课做到了“心中有标”、“心中有人”、“心中有法”,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建议:配合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利用展示台,效果可能会更好)
高三语文教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把笑声带进高三复习课堂
高三复习课一般是纯知道的讲授,所以总是给人总是枯燥、沉闷的感觉。其实高三复习课也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为了把愉快学习带进高三的复习课堂,我做过这样的尝试:
1、幽默风趣
高三学生大都习惯于埋头苦读,很多人连课间休息也懒得走出教室。当下一堂课开始时,好些人还沉浸在上一堂课的回味中没回过神来。这时,较普遍的做法是让学生唱一首歌。我也试过,感到效果不明显,学生们只是轻松了一下神经,注意力仍较松散。后来我改在开场白上做文章,用幽默的方法吸引学生。例如,在一次县级公开课上,我指导习作夹叙夹议。其时已是上午第四节课,学生已很疲劳了。我走进教室,一言未发,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再在上端大书课题“夹叙夹议”。这才转身说:“寺人孟子虽是个阉人,本质上还是个男的;司马懿虽有不臣之举,毕竟只是个臣子。夹叙夹议也不是属骡子的,它本质上还是记叙文,其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不能为议而议。”从我开始板书起,教室里就泛起了切切的笑声,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过来了。
开场白是可以预先设计的,讲课中要做到幽默风趣,就要靠老师自己有扎实的语言功夫。我上的每节复习课都要有几次笑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过,幽默不等于滑稽,切忌用低级廉价的笑料或过于夸张的滑稽动作、语调来引发笑声。注意师表形象,随和而不失端庄,幽默所引发的笑应是会心的微笑。
2、旧知新讲
人们总是把复习课比作“炒冷饭”。其实,“冷饭”也可“炒”出新滋味,关键看怎样“炒”。把过去讲过的知识换一种方法表达出来,学生听了依然会有新鲜的感觉。有几个学生老是搞不清“既”和“即”的用法,我就写出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形状,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不同形状所包含的不同意义;“执”有一个义项是“逮捕”,有的学生记不住,我也写出其甲骨文并解释;对一些难写的或形近易混的字,如“盥、爨、夔”或“戊、戌、戍”等,也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他们记忆。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自然,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有一次做习题,一道题是欣赏杜甫《江汉》这首诗,学生们不理解诗中“落日”是比喻诗人暮年的,做错了。我就让一个学生口述杜甫生平,我自己则随着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画地图,用红线标出杜甫在各阶段的活动区域,指出杜甫是在江汉一带病终的。学生们看出杜甫在生活各阶段的活动区域都不重复,懂得了可以利用杜诗中的地名来理解其诗的背景等,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3、寓习于乐
高三复习是辛苦的,学生们成天钻在书山题海中,难得有娱乐的时间。在课上加点娱乐的内容,用娱乐的方式来复习,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事半而功倍。
背记成语,我让学生搞成语接龙,谁卡住就唱个歌,没人卡住就我唱。记文学文化常识,用猜谜的方法。谜面是平时搜集或自制的,不太难,目的只在帮助学生复习;学生自己也制一些,互相猜。
我曾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出题互相考,但高三学生不像初中生,大多不好意思太难为对方,出的题目大抵很容易。我就换了个方法,让学生出题考我,我要是做不出就唱个歌。学生为了让我唱歌,就拼命翻书查资料以搜寻材料,由此而带来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总的说来,高三复习是辛苦的,有时也难免是枯燥的。但只要我们多想出些办法,多变换些形式,让笑声充满高三复习课堂是完全可能的,其复习效果也定会是好的。
二、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一提起高三,我们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幅这样的画面:一间间显得拥挤的教室里,一张张被各种复习资料堆积得如同高山的课桌后,坐着一个个灰头灰脑的高三学子;课堂气氛沉闷,学子们埋头题海,憔悴的脸,沉重的头深深埋在书山中。对于很多高三教师和学生来说,琅琅书声应该属于低年级教室,高三了还将时间花在朗读上,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浪费。短短的45分钟,考试、讲评、练习还来不及,哪来时间朗读?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哪用得上朗读?没有了新课文,又拿什么来朗读?而且很多人认为,朗读不会给高考带来立竿见影之效,晨读时间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多抓综合科目的背诵记忆, 课余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目见效大。语文教学的朗读,曾一度被人们忽视,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朗读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那也可能仅限于低年级,在“应试教育” 怪圈的支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注重讲解分析,轻视朗读,把朗读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殊不知,朗读对于高三复习,同样重要。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众所周知,汉语的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而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而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高三,经过低年级的语文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很明确,学生也可能不自知。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在高三阶段,大声朗读在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等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能够让学生读好书,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惜时如金,走路如风,没有时间聊天、谈心,于是造成心里压抑,甚至自闭自卑。而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朗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
我们要寻找一切朗读机会。已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我发现,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我发现,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而且,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可能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得多。
当然加强朗读方法指导也同样是必要的。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可以在语文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我特花点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晨读时书声朗朗,复习课上也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三、重视试卷讲评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提高讲评质量及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讲评,做到一练有一得,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评自学能力。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主旨和目标,以《考试说明》为鉴,讲清它是“说明”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讲清试题的角度,即是怎样(通过什么)来考的,如以变换了的种种说法,考查对句意或文意的理解;文言文中,以句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翻译能力,即翻译时加上什么样的关联词。第三、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病的方法之一,是提醒学生要特别注意:试题中若出现联合短语作句子成分的情况,首先要看联合短语中每一项内容是否与其前后相关的成分都搭配。句子若含有多层定语、状语,首先看其偏句与正句的顺序是否合理。第四,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第五,要讲究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自选课外题,以拓展对某一类题的范围、考查方式的认识。另外,还特别注意在讲评中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到差距,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引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总结教训,鼓起勇气,树立信心。
四、要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老师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实践中我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后期复习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复习中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三学生经历近三年的高中学习,再加上前一阶段的复习,面对高考的挑战,他们已经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愿望,适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譬如帮助学生在确定专题、展开研究、检测调控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的迫切需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建构过程服务。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在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带着书本走向老师”,但老师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更不能当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老师的指导、点拨、督促和检查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是管理,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的动态,实施监控,诱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学生普遍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就在不知道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写作方法、制定依据如何实施,怎样评估?多数学生干脆就没有计划,因此他们的学习,自己心中无数,甚至漫无目的,自然导致其学习的低效率。教师理应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纳入计划的范畴,纳入管理的轨道:让学生学习时时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这样才有数量与质量的保障。评估及意见建议,教师应及时、客观、准确而敏锐的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点评利弊得失和努力方向,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第三篇:高三语文复习总结
高三复习反思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但这种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得不偿失。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学生自主消化时间少,回顾旧题少,这样即使是曾做过的题,学生也不能准确完整的答出。一味地题海战术,四处抓题,只会和学生一起陷入两败俱伤的深渊。我们的正确之举是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
首先是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给课堂留一些空白,使师生均有反思的时间,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其次是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但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要进行专题性的复习,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学生常闷着不说,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特别是理科生,常常有重理轻文的思想。课下用在语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我们向课堂要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语文,并把学习语文的时间延伸到课外。
必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在课堂上多关注语文弱科同学,给他们精神鼓励,让学生在自信的阳光下成长,学习。对各班成绩优秀但语文总拖后腿的学生,利用自习课和晚辅导时间帮他们扫除学习中的疑问,耐心的讲解以此打动他们,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收到良好效果。并善于捕捉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某一闪光点,以此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
教师居高临下地兜售知识,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学习的合作者,在课上、课下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唱对台戏,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若能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间的激烈辩论,师生间的良性辩论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②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③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
第四篇:高三语文诗歌复习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学案
2012-3-22
一、【扣击考点】
山东省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点击知识解说】
1、诗歌的形象: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形象更多的也指即兴即景中的景和物。这些景和物已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所以诗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也可以是物象。
2、表达技巧,如:①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后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哲理诗)三类。有时也有借事抒情②表现手法分A衬托:正衬、反衬,后者又分动静相衬,乐哀相衬两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化静为动E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 G起兴 H渲染I想象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用典、反问,顶针、互文等。
3、诗歌按体裁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1)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3)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4)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真题演练】
(一)作用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注: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词的起首三句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说明。(4分)
(二)表达技巧题及诗歌的思想内容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1湖南卷)
晓至湖㈠上[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1全国卷2)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高三语文诗歌【参考答案】
一、1、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词的起首三句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一方面紧扣题目——闲游,(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2分)
二、1、(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逐出”,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刻、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5分)①一句一个场景; 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 ③对仗十分工巧。【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绝,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高三语文诗歌【参考答案】
一、1、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词的起首三句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一方面紧扣题目——闲游,(2分)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2分)
二、1、(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
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逐出”,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刻、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5分)①一句一个场景; 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 ③对仗十分工巧。【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绝,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第五篇:高三语文复习方案
高三语文复习方案
中阳一中 高三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紧密结合高考形势,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加强高三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中心,抓基础、抓重点、抓落实;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有序,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二、新旧语文考试大纲的变化
(一)增加
1、考试能力要求上增加了F这个能力层级——探究: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2、常见修辞手法增加了“反复”。
3、必修教材增加了“梳理探究与名著阅读”。
(二)删减
1、在考试内容方面删去了“能识记文学常识”。
2、在文章阅读上去掉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三)调整
1、语言文字运用方面,“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前增添了“常用字”。“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前增添了“正确书写”和“常用规范”。
2、表达应用能力层级由D变为E。
3、现代文阅读方面,由不分文体的能力要求调为按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在能力层级方面分别作了要求。其中论述类阅读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调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4、试卷结构的调整。全卷分三大块: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5、分值的调整。其中,现代文阅读必考的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10分左右。选考的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25分左右。
6、写作上,将“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调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由D变为E。“书写规范”调为“不写错别字”。
三、复习计划安排
(一)、2012年8月—2012年10月
A、复习内容:
1、梳理必修1~5册的重点篇目。熟读或背诵必修教材中的17篇课文。
2、梳理必修1~5册中关于字、词等基础知识。
3、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保持了原高考多种能力综合考查的风格,成语运用、辨析病句、连贯排序、仿写修辞、概括要点,几方面都落在重要考点上。教学可以结合高考的有关考点、考
试内容,有选择、有梯度地使用教材。
B、作文:记叙文写作提升——充实、有文采、深刻。
训练不少于四次,课堂集中训练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文体特征要鲜明,作文命题的各种形式要让学生见齐全。
C、常考点、必考点: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5)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D、阶段考试安排:第一、二次月考,考试内容充分体现8、9、10月复习内容,不求试卷结构与高考卷的吻合。主要考写作与基础知识,作文文体确定写记叙文。名篇名句只考到必修1、2。
(二)、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A、复习内容:
论述类阅读 四点注意:
1、不要求学生每句话都能读懂,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即可。
2、读这类文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论点”。一是“论证”,也就是文章的脉络结构。
3、阅读4篇高难度的学术论文性质的文章。
4、训练10篇论述类文章,每做一篇都要进行打分。古诗词阅读鉴赏(1)立足课内(以必修教材3、4中诗歌和《唐宋诗词》选修为主),巩固知识,学会迁移;
(2)方法:一“读”,即读典型精要的鉴赏短文;二“写”,即写简短而完整的鉴赏文字;三“练”,选择历年各省高考试题进行训练。
B、作文:议论文写作提高。强化文体意识,进行升格训练。至少训练两次
C、常考点、必考点:论述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古诗词阅读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
D、阶段考试安排:第三次月考试卷结构模仿高考,内容侧重于前期复习部分。名著阅读与名篇名句均考必修3和必修4。作文写命题式议论文。
(三)、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A、复习内容:文言文阅读
梳理必修1~5册的文言文。梳理文言特殊句式和18个虚词的用法、意义(先用法后意义),并牢牢记住;实词以常用的150个为主,重点要掌握实词推断的几种方法——语境分析、结构分析、猜读、形训等;准确、规范地翻译。
B、作文:散文写作训练进行两次。
C、考点、必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D、阶段考试安排:第四次月考,试题内容及试卷结构模拟高考。作文不限文体。
(四)、2012年12月——2013年1月
A、复习内容:实用类阅读
分类复习,重点是人物传记、人物访谈、科普类。在了解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体特征进行阅读。
B、作文:继续训练议论文写作。争取在发展等级——深刻、充实、有文采方面有突破。至少训练两次。
C、常考点、必考点:实用文体类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D、阶段考试安排:第五次月考试卷结构模仿高考。内容侧重于前期复习部分。名著阅读与名篇名句均考必修5。写材料型的作文(议论文)。
(五)、2013年1月——2013年2月
A、复习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
1、小说类阅读,从课内到课外。
先整理必修教材中的7篇小说,整理写作技巧、阅读答题方法,比如:小说的线索及作用,标题的含义、作用,结构与思路,某一情节的作用,环境的特点及作用,如何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等。再挑选历年高考中的小说阅读题进行训练。
2、以《现当代散文》选修教材为依托,根据情况精选部分篇目进行散文阅读复习。在阅读训练中,既要总结、强化不同类型的散文阅读思路、方法,又要规范答题思路、方法、书写格式,同时阅读训练要有意识引领写作、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结构、思路、选材、立意、语言运用等)。适量穿插精选的历年高考散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训练。
B、作文:议论文写作提高。强化文体意识,进行升格训练。至少训练两次
C、常考点、必考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人物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D、阶段考试安排:第六次月考试卷结构模仿高考,内容侧重于前期复习部分。名著阅读与名篇名句均考必修3和必修4。作文写命题式议论文。
(六)、2013年2月——2013年3月
A、复习内容:
1、回顾,梳理知识脉络,搭建高考语文知识框架。
2、进行综合训练。
B、作文:针对性地进行升格训练。
C、常考点、必考点:(略)
D、阶段考试安排:高三语文组出题考试
(七)、2013年3月——2013年4月
A、复习内容:语言运用专题训练。弥补前期语言运用训练之不足,题型要全面,注重新题型。
B、作文:素材积累
C、常考点、必考点:(略)
D、阶段考试安排:第七次月考,全面考查。作文不限文体。
(八)、2013年4月——2013年5月
A、复习内容:
1、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2、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B、作文:作文专题训练。审题(材料类与命题类——独词式、偏正结构式、并列式、主谓式。)、立意、结构思路、段落(开头与结尾)。发展学生文体特长。
C、常考点、必考点:(略)
D、阶段考试安排:高三语文组出题考试
(九)、2013年5月——2013年6月
A、复习内容:运用套题进行综合训练,侧重学生的答题方法指导。针对班级明显薄弱环节进行补救式复习。学生自主复习为主,老师答疑,查缺补漏,回归教材。
B、作文:发展学生文体特长,打造作文亮点,对学生个体作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回顾自己成功作文,进一步积累素材。
C、常考点、必考点:(略)
D、阶段考试安排:第八次月考。模拟高考,综合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