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期(3-6岁)是人的一生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其人格的形成极易受环境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两个文件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到幼儿园中应该是在幼儿园中进行的,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基础部分的奠基工程。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环境中,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子系统的支柱,对幼儿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幼儿园日常工作融合才会获得高效益。在此我们重点阐述幼儿园内的心理健康教育。(1)日常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人际交往最为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此过程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入园、进餐、午睡、盥洗、散步和离园活动进行随机教育,锻炼幼儿的能力,增进幼儿的相互交往,并懂得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
(2)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要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3)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的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中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4)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及塑造良好性格的有效方法。无论是哪种活动都能有效地培养幼儿坚强勇敢、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还可以使幼儿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得到同步提高。
总之,充分利用园内各种教育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训练 心理咨询
不少青少年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
一、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社会影响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情感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取得成绩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因感情破裂而离异,严重地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等等。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造成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因被教师所嫌弃而失去上进心,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经济发展中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污染,影视、网络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中之一。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也开始了。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父母有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另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3)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行为协调、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应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给以疏导与治疗。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其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实施心理健康训练,应根据不同年龄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品质训练,如进行挫折心理训练,百折不挠心理训练,受侮辱不简单报复心理训练,公众场合不怯场心理训练,胜不骄败不馁、富不奢心理训练,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正视自己,乐于交往,言行一致,乐观开朗,热爱生活,自信自制,适应环境,刻苦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则当场罢免,同时产生新委员。班集体自我管理“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定班级目标、制度(班级公约)、活动计划等意识职能“。班委会”“是行政机构“”,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是“司法”机构。
三、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操作要领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确立操作基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师生应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平等的和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可能和需要,让每个学生在组织机构中发挥作用,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积极自主的发展。
(2)建立网络小组,丰富操作内容。如果说班级组织机构是班集体的骨架,那么各种小组便是连接各骨架的神经网络。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丰富学生角色体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确实地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3)及时对班集体提出富有激励性的目标,并抓住操作契机。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自信力、自我管理能力、班集体发展水平(因变量)提高的过程。
(4)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根据各机构的功能,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思想教育,进行科技、文体、学习方法指导,开展游戏等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完成班集体建设目标中提出的任务,在活动中完善班集体的组织机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5)经常进行评价,沟通操作信息。评价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有集中总结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重视对过程的评价,重视积极性评价,重视随机口头表扬,重视书面表扬。
四、班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1)学生在班集体中增强责任感,逐步使学生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到有效培养。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自主行为得以发挥。班级给他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
(3)团结和谐的班集体逐步形成,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发展。班级各要素的和谐组合有利于学习环境的优化,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且与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班级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4)班级管理逐步由班主任管学生转变为学生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人人成为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班主任的舞台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加强,工作效益得到提高。众所周知,改革与创新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改革和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建设和谐班级,凝聚团队力量,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与完善,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南村华立小学 —— 梁娟娟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尹晓东,男孩,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父母在广州务工。之前一直是放在湖南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由于祖父母的溺爱,他的行为习惯很差,父母很着急,才把他带到广州上学。六年级转到我们学校,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课后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班级内打逗、骂人、起绰号,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之间不团结,班级不安班级不安宁。甚至与社会不良人员走在一起,养成各种恶习,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很不受小组同学欢迎。家庭方面,父母打成习惯了,也不怕了,道理、好话也讲了,过后又恢复原样了,颇感束手无策。
二、个案分析
根据尹晓东同学的这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沟通;没有责任心和爱心。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流动性大,在语言、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上有着很大差异,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加之教材、进度或语言不同等原因,往往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里学校,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
无视课堂纪律、开小差做小动作、自由散漫等行为,尹晓东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无所谓”。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的关怀,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所以他才要表现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表现,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打骂不怕,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以后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差,再加上父母经常说读不下去就打工。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努力走进这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并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教师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教师,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育,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尹晓东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得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尹晓东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作为班主任,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交友习惯、行为心理等。
(2)与家长沟通。我经常与他的妈妈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现在尹晓东的父亲能常和孩子沟通,也不是一味的打骂,也要对他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对于他的学习多关心,他妈妈晚上不上班经常陪伴孩子做作业到深夜,一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只要尹晓东上课想发言,我就给他机会,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家庭作业基本上能完成,有时还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课后也不和其他同学打闹,学习也一点点进步。
四、总结
1、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是改变儿童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才有可能使儿童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2、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爱是可以转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
对于尹晓东的辅导还没有结束,真的很担心哪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孩子是脆弱的,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要不断地给予鼓励,不断地关注与引导,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在班级中。要用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去做细致的工作。特别是问题学生,学校真切的体会到教师身上所承受的重担。只有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才能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学习、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
案例介绍:小明,男,四年级学生,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但因其父经济条件差,生活在贫困山区等原因,现寄养在伯父家。该生的伯父将他收留,但其伯母、堂姐是反对的。父母与他极少联系,问他:“春节有没有见到父母。”他说:“没有”。问他:“是不是很久没见父母了。”他说:“不是。” 问他:“哪多久前见过呢?”他说:“一年多以前。” 问他:“哪你想不想念他们?” 他说:“不想”。可见他是极度缺乏父爱母爱,与父母感情淡漠。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低年级老师基本上把他当成“编外生”,对他已不存在提高成绩的希望。同班同学认为他脏,行为怪异,称其为“白痴”、“垃圾虫”。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的朋友。有一次,他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有些同学甚至当着他的面说:“老师,你不用白费心机了,怎么教也是白教的,他是‘白痴的’”。在班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同学欺负时,经常哭。班主任发现其行为异常,思想工作效果不明显,于是转介他来进行心理咨询。由于很多人认为他智力低下,于是我给他做了瑞文推理测验,成绩为112分,智力处于中上水平。
案例分析:由此分析,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因此,他是极度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作业经常不完成,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他的个人卫生是很差的,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很脏。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原因。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的后腿,教师也不喜欢他。于是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障碍。
措施方法:由于造成他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校又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测验结果出来后,首先让他明白自己的智力是较好的。并且让班主任在全班宣布测验的结果。从此,同学们虽然不叫他“白痴”,但又取笑他聪明过头。于是我又和他一起分析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是同学不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共同制定其努力目标:
1、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洗澡换衣服,如果他伯母不帮他洗,就自己动手洗。
2、多方面共同监督完成家庭作业,共同探讨,寻求一种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共同探讨改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对于以上目标的实现,采用行为强化法,跟他制定小步子,对于他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励、强化,多给予正向强化。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评的办法。看到自己的一个个进步,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另一方面,从他的家庭入手,由于小明成绩差,教师进行家访时总是投诉,其伯父付出了很多辛劳,但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导致他不喜欢小明。于是进行家访,对其伯父收养侄儿的行为表示赞扬。向其说明小明的智力并不差,指出如果大家继续努力、共同配合,小明是有前途的。让其伯父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对小明就更加关心和爱护了,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效果与思考:对该生采取以上措施后,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情绪安定,与伯父家的各个成员关系得到改善.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个人卫生情况有好转,他看起来也精神很多。从上述案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1、借助心理量表来对咨询者进行测量,对于帮助我们正确判断是很重要的。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该生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同学在内)都认为他是弱智的,如果单凭经验,咨询者也很容易听信这些人的判断。也正因为心理测量与人们的经验判断有较大的差距,心理测量遭到部分人的怀疑,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是要善于利用好这个工具。2、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除了可以对来访者进行辅导外,还有与学校、家庭共同配合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3、父母离异家庭是儿童心理障碍的高发区,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应对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了问题去处罚,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殷切的关怀远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教,当班主任问小明谁对他最好时,他说:“心理老师最好”。要知道当时我只是跟他进行过二、三次谈心。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下面就这些进行分析。案例一:
学生简介:李克,成绩还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篮球也在同龄人中也是打得比较好的.因其好动、活泼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在入学时老师也比较器重。
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这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鉴于他不错的表现,在班干部选举时裴田亮被选为体育委员。
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主要有:
1、上课不认真。有时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做小动作、有时开小差神游万里。
2、因其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
3、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根源
1、家庭因素。都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倍受疼爱。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过多的零用钱使他们有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也是他们对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包括成绩。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胆子大,任性,对于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事不考虑后果。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1、意志缺失。这两位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上课认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在其他任何班级事物上也是同样漠不关心。认为班级与他无关、同学与他无关。
2、心理疲劳。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做事懒散无力,没有一个青少年应该具有的那种飞扬的神采。
3、消沉。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整天浑混噩噩,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把信念、抱负抛在一边,不考虑自己的理想、前途,得过且过。
4、狂热。对新鲜事物特别喜欢,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凡属能出风头的事,不管有没有违反校纪校规,都要去做,不考虑后果,多次经过班主任和政教处的教育都不听规劝,导致最后被学校多次记过。我的做法:
1、劝告。当发现他们学习不认真时,我马上跟他们进行了关于如何学习的谈话,希望他们做到对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认真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并规劝他们还要钻研一些有难度的习题,把知识学得更扎实一些。谈话的结果是他满口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因此谈话算是圆满结束。可是没几天,当再一次发现不认真学习还和老师顶撞,我耐不住性子了,把他们从学校操场上叫到办公室,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这次谈话除了辅导功课以外还提醒他们不要老是沉迷于体育活动而荒废学业,要认真学习,让家长放心。为了不至于接受太多的劝告而产生逆反心理,我特地为他们制定“六不规范”贴在他们的座位上。记得大概有这么几条:(1)、不准在上课时间内进行体育活动;(2)、上课期间不准睡觉;(3)、不得缺交作业;(4)、不准与同学闲聊;(5)、遵守作息制度不得迟到、早退;(6)、不得撒谎骗老师。
2、关注和关爱。由于他们是班级中行为规范性比较差,因此我对他们特别关注。我时刻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有了进步及时表扬,犯了错误马上指出。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我还很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对我的关心也很感动,但自制能力差的他们,只要他人的一个诱惑,就又把老师的话当作了耳边风。虽然他们事后往往也很后悔,一次次地表示要改正,但是每次都是于事无补。
3、尊重和理解。虽然他们的种种行为为班级荣誉抹了黑,但我从不对他们说一句有损尊严的恶语,真诚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对他们所面临的焦虑和痛苦感同身受,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他出谋划策。我从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始终相信他们会变好的。但最终他们在2007年的高考中,考出了自己的理想成绩。后记: 作为一个班主任,也许我的做法还有很多不当之处,或者还有许多方法没有想到,对学生实施的“怀柔“政策,对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好象泥牛入海一样毫无作用。我一直在考虑: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学除了批评教育、请家长协助教育,我们老师还能做些什么?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该如何教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我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疼爱,为什么他们会无动于衷?这些孩子怎么了? 这些问题将永远是我们教育者所面临的难题。
案例二:
我们班的张华被查出偷偷吸烟,经过教育,我自以为他不会再犯。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而且每当我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这真让我火冒三丈。到底问题出在哪?我把吸烟的危害说得淋漓尽致,也告诉他盲目模仿他人不可取。怎么他就不能改掉呢?经过深入的调查,我发现原来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出于逞能的心理,许志桐就阳奉阴违。明白了关键所在,我就找来了所有和他经常一起吸烟的学生,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当时吸烟时的想法,当学生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们自己就意识到了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多么幼稚。这件事也让我深深意识到错误原来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成长期的必然规律
学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接受能力更强。当我们只习惯于用老一套去教育他们,用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去吸引他们,是无法对他们保持长久的吸引力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若是一味压制,只能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义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
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