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案[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6:4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气受热过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第一篇: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再加之学生基础差,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给大家分享一首诗,那就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请看黑板,这其中有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山下的百花已经凋谢而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这蕴含着我们地理学中的一个规律,就是近地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新授课: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说到大气的受热过程,那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呢?(分析图片),说到太阳辐射,前面在第一章第二节我们也学到太阳辐射波长范围,而且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我们也把太阳辐射称短波辐射。

过渡:既然太阳辐射要到达地球,那么它的路径是怎么样的?我们都知道,地球外面被一层类似于薄膜的东西包围着,我们称它为大气层。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要穿过大气层才能到达我们的地球。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的 能量会发生变化吗?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回答。

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很好,现在我们就一个个对它们进行分析。首先是吸收作用。大气主要成分为N,几乎不吸收太阳辐射,主要是水汽和CO2吸收为红外线。而在平流层O3主要吸收紫外线。所以,大气主要凭借臭氧、水汽、CO2选择性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和红光部分,而对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可见光部分则让它大部分透过,所以,太阳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

接着是反射作用。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和较大尘埃把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返回宇宙空间。而且,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

那么,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尘时,波长较短的光(如蓝光、紫光)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从而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如天空呈蔚蓝色。问: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它的原因是?

学生回答:夏季多云的白天,其反射作用较强,因此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不会太高 我们把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统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过渡: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而且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大气吸收、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一部分,而只剩下被地面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请看黑板的这幅图,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低纬向两极递减。

补充:太阳辐射影响因素还有哪些?海拔和天气

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使地球表面温度发生什么变化?没错,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会使地面升温,当地面温度达到一定时,他就会成为一个辐射源,把热量向外辐射。我们就把它称为地面辐射。而根据辐射原理,物体温度愈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愈长。而我们地球表面比太阳的温度少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的波长长,所以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我们再看看,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吸收,从而增高了大气温度。分析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得出地面是大气最重要、最直接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部分射向地面。方向刚好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种作用,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而人们也习惯称它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问: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想一想:大气逆辐射只是晚上存在吗?不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的削弱作用。现在,老师就用三句话来总结黑板上的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现在我们来找几位同学做游戏

请看图片这是什么?对,这是温室和薄膜,那么为什么温室和薄膜内温度较高呢? 温室和薄膜能穿过太阳短波辐射,不能穿过地面面长波辐射 同学们今天你低碳了吗?用保温作用解释温室效应

请看教材29页活动,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剧烈?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圈。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课后练习

总结:这几课我们主要讲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实际就是能量在太阳、大地、大气之间的传递。具体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后我们要学会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是解释温室效应,而且要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

第二篇: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及物理、数学等跨学科知识。设计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及运用融为一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

(2)教材结构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在必修一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相呼应,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

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其中所包含的人地关系分析思想也对今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开篇内容。所以,本节内容在必修一自然地理学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2、本部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3、知识储备: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区域认知

学会分析区域特征,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素养,即在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基础上,会分析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不均的原因,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2)综合思维

明确要素是动态变化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即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结合示意图说出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通过对“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在大气角度的成因分析,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3)人地协调观

对全球变暖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意识。

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了解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制造烟雾防霜冻的原理分析和对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分析。(4)地理实践力

能够通过调查、访谈等了解当地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并能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重点难点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依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目标要求,确定这一重点。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图示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4、讲解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三篇:《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学 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9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 必修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第2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P4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每个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能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知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对

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法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2分钟)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军训中,大家都非常辛苦。那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是比较喜欢阴天呢?还是晴天呢?

[学生回答] 阴天!

[教师讲述] 为什么是阴天?

[学生回答] 因为阴天比较凉快!

[教师讲述] 是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呢?我们这节课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浏览课本43页的内容,同时观察图2-23,找出大气分为哪三个层,每个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三、讲授新课(36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了没有?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板书]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三个分层,大家看图,最底下的是哪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知道,对流层是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么对流层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家都有过登山的经历吗?

[学生回答]有!

[教师提问]那大家回想一下,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山脚下的时候比较凉快还是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呢?

[学生回答]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

[教师提问]那大家可以从这里推出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板书]对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讲述]没错。这就是对流层的一个特点,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对流层的温度是上冷下热的,这就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是比较显著的。

[教师提问]那么平流层温度的垂直变化是不是也和对流层一样呢?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平流层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板书]平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说到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那么平流层以什么运动为主呢?

[学生回答]以平流运动为主。

[教师讲述]是的,这是因为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并且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所以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高层大气。我们知道,高层大气是最接近太空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的高空就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里宇航员进入太空都要穿宇航服呢?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讲述]除了穿上太空服,宇航员还要带上氧气瓶,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太空的空气很稀薄。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高层大气中的空气也是比较稀薄的了。空气稀薄,说明空气密度比较?

[学生回答]小。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空气密度小,气压就比较? [学生回答]低。

[板书]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教师讲述]是的。除此之外,高层大气也是电离层所在的地方,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教师提问]那同学们观察了课本当中的图,有没有发现高层大气中还有一种非常美丽的现象?

[学生回答]极光。

[教师讲述]没错,那关于极光呢,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极光具体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提问]好,大气层的三个分层我们都了解到了。那我们刚才说到,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是哪个层呢?

[学生回答]对流层。

[承转]没错,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是位于对流层当中。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5页,观察图2-24,同时思考课本44页思考一个问题: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好,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

[板书]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承转]大家思考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教师提问]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右边这个箭头,它是直接指向大气层对吧?

[学生回答]对。

[教师讲述]它表示的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左边的两个箭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在这整一个过程中,大气将太阳辐射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反射和散射了。

[教师提问]对,没错。从这幅图中,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是吸收、反射和散射。

[承转]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三种作用形式。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4页,观察课本44页的这个表格,找出太阳辐射分为哪三类光。

[板书]吸收

反射 散射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怎么样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承转]请坐,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这三种光经过大气层时都发生了哪些情况呢?我们一一来看。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看紫外光,紫外光根据波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波长较短的主要被上层大气吸收,而波长较长的部分主要被臭氧层吸收。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可见光,可见光经过大气时发生了哪些情况?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教师讲述]请坐,回答得非常好。最后我们来看红外光,红外光主要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所吸收。

[承转]简单了解这个表格之后,我们重点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吸收作用。

[教师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球首先经过哪一个层? [学生回答]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刚才我们说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 [学生回答]紫外光。

[教师提问]好,太阳辐射经过高层大气后就来到了平流层,我们知道平流层当中有臭氧层,那么臭氧层吸收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最后太阳辐射到达了对流层,我们知道对流层当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吸收什么光?

[学生回答]波长较长的红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从高层大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中,能够得出大气吸收作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选择特性。

[教师提问] 没错。我们再来看反射作用。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那么太阳辐射将全部到达地球。但当有了大气层之后,大气层就会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那有哪些光不能被反射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这说明反射的特性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反射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参与反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云层和尘埃,而云层越厚,尘埃越多的话,反射作用就越强。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够解释,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了啊?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的时候云层比较厚,反射作用就越强,温度就不会太高。[教师讲述]我们再来看散射作用。太阳光是平行射向地球表面的,而参与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这时候太阳辐射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这也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削弱。

[教师提问]我们举一个散射作用的例子。晴天的时候,天空呈现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蓝色。[教师提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散射作用。

[教师讲述]没错,因为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而肉眼对紫光并不敏感,因此最终大量的蓝色光就经过散射而被我们的肉眼所接收。

[教师提问]好,三种作用形式我们都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首先,吸收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有?

[学生回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教师提问]对。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吸收作用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教师提问]没错。那反射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云层和尘埃。[教师提问]波长范围呢?

[学生回答]各种波长都能被反射。[教师提问]因此它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 [学生回答]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教师提问]它们散射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教师提问]作用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承转]看来同学都学得不错。那么大气除了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还有一个保温作用。现在就请同学阅读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同时思考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板书]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时候首先经过哪里?

[学生回答]大气层。

[教师提问]我们刚才学习了,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通过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地接收太阳辐射之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所以我们把这个概括为“太阳暖大地”。

[板书]太阳暖大地

[教师提问]我们继续来看。大地增温后,会产生什么辐射? [学生回答]地面辐射。

[教师提问]没错,地面辐射遇到大气层大部分会被大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吸收。

[教师提问]少部分的地面辐射会射向? [学生回答]宇宙空间。

[教师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大气也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了。我们就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地暖大气”。[板书]大地暖大气

[教师提问]最后,大气增温也会产生?

[学生回答]大气辐射。

[教师讲述]没错,我们把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并且大气向上的部分同样是射向了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气还大地”。

[板书]大气还大地 [教师提问]好,这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探究。大家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就是说,月球与地球到达太阳的距离是比较相近的,但是同学们月球的昼夜温差有多大吗?老师给大家两个数据。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最高能达到127℃,而到了夜间,月球的温度能降到-183℃。这温差是不是特别大?

[学生回答]是。

[教师讲述]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昼夜温差都大,这是为什么呢?好,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等一下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主要原因是大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这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夜晚因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使得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这样昼夜温差就不会太大。而月球因为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白天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度就降得很低,所以月球的昼夜温差就很大了。

[教师讲述]好,请坐。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看来大家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今天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45页到46页的内容,找出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

[板书]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板书]纬度

下垫面

[教师讲述]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纬度因素。我们知道,纬度不同,意味着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那么我们讨论纬度因素的时候,主要就是讨论太阳高度不同对地面辐射有什么影响。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图,假设这是地球表面,这是大气层,当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太阳光就垂直到达地面,这时候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我们假设它为a,这种照射的情况我们假设为A。当太阳高度角不是最大的时候,照射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时候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我们假设它为b,这种照射情况我们假设为B。那么同学们请观察,在A和B哪种情况下,a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较集中?

[学生回答]A情况下。

[教师提问]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A和B两种情况,哪种情况下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比较短?

[学生回答]A情况下比较短。

[教师提问]对。那么光热越集中,路径越短,说明a地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就越?

[学生回答]多。

[教师提问]因此,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 [学生回答]强。

[承转]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因素,下垫面因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本46页图2-27,从这幅图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陆地的反射率与海洋的反射率有什么不同?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陆地的反射率普遍比海洋的反射率高。

[教师讲述]好,请坐。没错,我们可以发现陆地的反射率和海洋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并且陆地上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也不一样,反射率不一样,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也就不一样,最终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不一样。这就是下垫面因素了。最后,课本还补充了一个因素是什么因素?

[学生回答]气象因素。[板书]气象

[教师提问]好,那究竟气象因素如何影响地面辐射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我们知道,拉萨和重庆大致位于同一纬度线,但是拉萨的年日照时数远远比重庆多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拉萨地区位于我国的什么高原?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

[教师提问]我们说,高原地区的空气比较? [学生回答]稀薄。

[教师提问]空气稀薄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 [学生回答]弱。

[教师提问]对了。那重庆地区呢?我们知道,重庆地区多雨雾,这就意味这大气当中的水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比较?

[学生回答]强。

[教师提问]那大家现在能理解气象因素对地面辐射的影响了吗? [学生回答]能。

四、总结新课(3分钟)

[教师提问]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接着我们学习了大气受热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那同学们说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哪三个过程?

[学生回答]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学习了影响地面辐射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教师讲述]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了。

五、复习巩固(3分钟)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海拔↑,温度↓平流层:海拔↑,温度↑ 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

下垫面

气象

第四篇: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Fpg 高中地理“二元五步”案例教學設計系列

《必修 1》第二章 地球上の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の大氣運動

“大氣の受熱過程”教學設計

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潘玉貞

一、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の受熱過程。

二、內容分析

“大氣の受熱過程”所揭示の原理具有乘上啟下の意義,一方面可以解釋上章大氣垂直分層 の若干問題(大氣垂直分層氣溫變化規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學習の基礎,理解和鞏固了近地面大 氣熱源主要來自地面の認知,可為後面學習“冷熱不均引起の大氣運動”奠定基礎。

本課學習起點為物體輻射波長與溫度之間の關係,根據此原理首先區別太陽輻射、地面輻射 與大氣輻射の波長;大氣不同成分對各種輻射能の不同作用是學習の基礎,而教材缺失了該部分 知識,需要給學生補上;學習の落腳點是“氣溫”,需要明確大氣の受熱過程、大氣の熱源問題等,並以地球表面各地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差異而導致各地氣溫差異,從而引起大氣運動為引子為“熱 力環流”の學習作鋪墊。

三、學情分析

做好三點知識鋪墊:物體溫度與輻射波長の關係、太陽輻射能分佈特點、大氣組成成分及其 在大氣受熱過程中所起の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水汽和 固體雜質對雲霧形成の關鍵作用等。

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之間の過程與關係,以及大氣の根本熱源與主 要熱源の聯繫與差異等,這些在新授課中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搞混。因此,結合教學過程通過“太 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の順口溜等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區別學習關鍵點。

P28 圖 2.1“大氣の受熱過程”蘊含本課學習核心知識原理,是學習重點,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並將“大氣の受熱過程”示意圖轉化為板書簡圖,要求學生同步在筆記中畫簡圖再現原理過程。其他知識如大氣對太陽輻射の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圖和溫室保溫作用示意圖,穿插在相應 環節,補充說明核心原理。

四、“二元”教學目標

“一元”知識目標:讀圖和畫圖理解大氣の受熱過程、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保溫作 用,記住地面是大氣の直接熱源。

“二元”能力目標: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某些自然現象の產生原因、解答相關問題。

五、“五步”教學過程

新課引人:對比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引出本課學習“地球大氣”。

Fpg

Fpg

Fpg

Fpg 【第一步】呈現原理示意圖:展示視頻課件“大氣の受熱過程”(原課件名稱為“大氣の保溫作用”),為便於學生觀察,連續播放一次後,第二次分步驟播放:太陽輻射幾乎穿透大氣層到達地面;地 面獲得太陽熱量後,以地面輻射の形式向外傳播熱量;但在穿越大氣層時受到大量截留,幾乎沒 能穿透大氣層。然後定格(圈定處為重點觀察部位),提出討論問題。

【第二步】問題引導:根據課件提出第一個討論問題:同樣是輻射,為什麼太陽輻射可以幾乎穿 透大氣層而地面輻射就不能呢?

【第三步】分析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之前の知識鋪墊,著重引導學生從大氣不同成分吸收輻 射能量の特性來思考解決問題。討論の思路為:(1)區別太陽輻射與地面輻射の波長;(2)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輻射能力の特性。

【第四步】問題結論:大氣層(對流層)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對太陽輻 射只是吸收波長較長紅外線;臭氧也只是吸收波長較短の紫外線。所以太陽輻射能量能幾乎穿透 大氣到達地面。而地面輻射能量因波長較長被大氣強烈吸收而截留在大氣中。(教學小迴圈,繼續討論大氣受熱過程の後續環節,主要對大氣逆輻射の觀察和思考)【第一步】繼續觀察課件,大氣強烈吸收地面輻射而增溫,同樣以大氣輻射向外傳播熱量,其中 射向地面の大氣輻射因與地面輻射の方向相反,被成為大氣逆輻射。射向宇宙空間而散失の大氣 輻射與大氣逆輻射の關係為負相關(圈定處為重點觀察部位)。

Fpg

Fpg 【第二步】問題引導:是什麼決定了散射宇宙の大氣輻射與大氣逆輻射之間大小變化? 【第三步】分析討論:同樣引導學生從大氣組成成分所起の作用入手,著重討論(教師解釋)雲 量多少、雲層厚度の作用。

【第四步】問題結論:大氣中の水汽和固體雜質而形成の雲越多、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就越強,散失到宇宙空間の大氣輻射の就越少。

【第五步】核心知識結論:以板圖(教師)和筆記(學生)の形式,將本課核心知識“大氣受熱 過程”以簡圖再現。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鞏固認知,將大氣受熱過程簡化文字表述,以及特別區分大氣 直接熱源與根本熱源の問題。

Fpg

Fpg

六、教學目標檢測 給出問題,引導學生引用本課知識加以解釋。

Fpg

第五篇:《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

郑浩

091106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

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

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学们初

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生动形象学习,学生从探究

和学习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获得乐趣,陶冶豁达、积极的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点。

(2)由于与后面的热力环流等知识相呼应,故地球表面不

同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的差异性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重点。

(3)明确地球表面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及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1)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读图能力欠缺,故

学生真正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空间环节是难点。

(2)由于本节内容牵涉到物理学知识,学生对能量的传

递理解较吃力,故能量传递机理是难点。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结合PPT演示和板书

【导入】相信同学们都知道天气预报总会播报每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如今天气温大概28℃,我们知道温度是能量的一种表征,那么大气的能量是来自哪里呢?噢,我听到有的同学说这还不简单吗不就是太阳晒热的吗?那么事实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实验。

【老师】首先我们在炎炎烈日下放四块摞起来的面包,那么太阳晒一段时间后是最上面的一块面包热一些还是最下面面包热一些呢?

【学生】上面的。

【老师】好,现在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很紧张,那么相信同学们肯定听过日本有一座美丽的山叫做富士山。富士山是什么特点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张图片,可以看到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脚下绿树如茵、鸟语花香、、、、、、(学生肯定发现了)那就奇怪了,按照刚才的逻辑,富士山顶应该被太阳晒的更热一些才对,现在情况却正好截然相反、大相径庭。难道这不奇怪吗?好,同学们先带着这样的疑问,待今天的课学完以后我们就能解释它啦!

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 【老师】我们知道能量在自然界中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如传导、对流。今天和同学们介绍另一种传递能量的方式—辐射。同学们都听过哪些辐射呢?

【学生】电脑辐射、手机辐射、核辐射、、、、、、【老师】其实我们今天说讲的太阳、地球和大气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也是辐射。辐射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来传播的,我们知道波都是有波长的,波有短波、长波之分,相应的辐射方式就有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那么太阳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呢?太阳表面的温度高不高啊?

【学生】那肯定很高了。

【老师】太阳表面温度大概6000K,连钢铁都能瞬间变成蒸汽。[下面边写板书]太阳的能量高,单位时间内释放的能量就多,也就是频率很高,由物理知识知道频率与波长成反比,频率高所以电磁波是短波,所以太阳辐射是什么辐射?

【学生】短波辐射

雷同说明地表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老师转承】下面我将学习今天最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学习最最重要的内容之前呢先聊一聊比较轻松的话题:不知道同学们偏不偏食?

【学生】偏食、我也偏食、、、、【老师】其实老师我呢也偏食,老师我是怎么偏食的呢?我吃饭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喝饮料不喜欢喝白开水。其实我和大气蛮像的,也可以说大气和我蛮像的。【学生】笑。。

【老师】那大气怎么和我像的呢?大气呢喜欢吸收长波辐射,不怎么吸收短波辐射,也就是说大气喜欢吃长波辐射,不喜欢吃短波辐射,呵呵。【学生】哈哈哈。。

【老师切入】呵呵呵,那么我们来看看今天最最重要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那么我们将它分为三个相对简单的过程来学习。

【老师】第一个过程,太阳开始向地球进行短波辐射,首先到达大气,那大气一看是短波辐射他会怎么办? 【学生】肯定不吃啦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大气讲我才懒得吃你短波辐射,所以短波辐射就这样透过大气到达了地面。地面一看短波辐射,对大气说你不吃我吃,就这样地表吸收的太阳主要的短波辐射,地球吸收了辐射温度升高了。地面想想说,我这样吃掉是不是有点独吞了,不行我也要向外辐射,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过程。

【老师】首先地表向大气进行辐射,地球的辐射是什么辐射啊? 【学生】地表的辐射是长波辐射。

【老师】大气这次高兴了,大气一看到好多长波辐射会怎么样啊? 【学生】大气肯定想吃啊。

【老师】那么大气这次开心地把主要的地表长波辐射吃掉了,大气获得了能量温度也升高了。大气想了想说:地表兄弟你真够义气,我也不能忘恩负义,我也要报答你。于是大气又向地面进行辐射,这就进入了第三个过程。那大气辐射是什么辐射呢? 【学生】是长波辐射啦

【老师】对,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因为这支大气辐射是返向地面进行辐射的,所以我们将这支长波辐射称作大气逆辐射。那么我们回头看可以将这三个过程看成一个大写的“倒N”字型。第一条线是由太阳指向地球,地球被太阳加热,所以我们将这个过程形象地称为“太阳暖大地”。第二条线是由地球指向大气,大气被地球加热,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为“大地暖大气”。第三条线是由大气指向大地,以至于大地温度降低的不多,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为“大气返大地”。

【老师】刚才我们讲的这三个过程呢就是大气受热过程中能量的主要流动方向。那么还有少量的能量是到哪里去了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过程,当太阳经过大气时大气中的云层会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另外大气虽然不喜欢吃短波辐射但还是会吸收少量的太阳辐射。其次,当大地向大气进行长波辐射时也有一小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没被大气吸收,跑到了宇宙空间里去了。最后,大气在进行大气辐射的同时与大气逆辐射相反的方向会有少部分大气辐射跑到了宇宙空间去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大气的受热全过程!那我们来看这样几个小问题:

1、2、太阳和地表哪个才是把大气加热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中主要能量流动是从__到___,再从___到什么___,再从___到什么___? 【学生】先从太阳到地面,再从地面到大气,最后从大气到大地。

3、大气受热过程中少部分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分别从三个过程来讲。

【学生】。。。。。。。。。

4、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来画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马上请几名同学上黑板来画画。

【学生】画画中。。老师下去指导。„„ 这部分结束

【首尾呼应】同学们还记得课开始时的那个小实验吗? 【学生】记得

【老师】那同学们知道原因了吗? 【学生】知道啦

【老师】那请XX同学来解释下。„„ 本部分结束

【老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课后好好复习,完成练习

作业,然后互相讨论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夜晚大气受热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试着分析大地的温度的收支状况,得出什么结论?

2.月球上大气很稀薄,试解释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

温差较地球很大?

3.太阳直射点周年在赤道附近移动,但赤道温度较

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却不是最高的,试分析其原因。

4.课下合作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学生】哦,是地球表面

下载大气受热过程教案[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气受热过程教案[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姓名:王聪 学号:1426100023 专业:地理科学 时间:2015年11月13日 【摘要】“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重要的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后面学习热......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内的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推荐5篇)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3.通过探讨理解"太......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文/罗 轶 【摘 要】“大气的受热过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

    大气的受热过程听课感受(共5篇)

    观看感受 观看完潘老师的视频,对于还算新老师的我来说,觉得收获很大。“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课的内容具有乘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承接上一节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内容,另......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大气受热过程练习讲义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大气受热过程练习(10.16) 读地表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若地球上无大气圈,下列现象不再存在的是( ) A.蓝蓝的天空白云飘B.月有阴晴圆缺 C.烈日炎炎似火烧D.繁星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