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形。
2、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 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三、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情思。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深入思索、感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师教法 引导法
六、学生学法 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
洛阳诗韵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而最能让人感受历史深度的就是古城。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深厚的历史,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文化,而在河南有一个地方更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那它是哪个城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个名人这样写道“炎黄子孙,根在河洛——程思远”,那大家猜出来了吗?(洛阳)对,它就是洛阳,还有很多大家这样夸赞过洛阳这个文化古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西汉)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北宋)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陆游(南宋) “功存河洛”——康熙(清)
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历代进程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的词句;而有一位曾在河南工作24年的女作家叶文玲,则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二、讲授过程
1、作者简介、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作者 叶文玲,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曾长期在河南工作,作品《叶文玲文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散文集有《不了情》等。
2、洛阳简介
(课下我们留了预习题:谈谈你对洛阳的理解,可以参阅网络)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下你们所了解的洛阳。(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之首,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并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也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 明的重要发祥地,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 因此有“诗都”之称,城中牡丹香气四溢,又有 “花都”的美誉。
概括: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3、字词检查
读准下面的词语并说出意思: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笑靥(yâ):酒窝,笑脸。笃(dǔ)诚:忠实,诚心诚意。岚(lán)气:山里的雾气。
氤氲(yīn yūn):气或光色温和动荡的样子。娇妍(yán):娇嫩美丽。谙(ān)熟:熟悉。衣袂(mâi):衣服的袖子。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分成三组,每组五段)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好,需要注意的是语速要慢,要把作者对洛阳的感情读出来)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 雄浑hún 笑靥 yâ 馈赠kuì 慰勉 miǎn 邙山máng 浊黄zhuó 笃诚dǔ 铅釉yòu 瑰宝 guī 氤氲yīnyūn 贬谪 zhã才俊辈beì出
• 名不虚传 chuán 天竺国 zhú赭hâ(红褐色)明媚娇妍 yán 姹chà紫嫣yān红
车水马龙 千首万阕 quâ
回答问题:读完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对有着深厚的感情,介绍了洛阳的古、美、绝、奇,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②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是根据什么逻辑顺序叙写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因后果,先抒情后叙述
5、层次分析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所说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分清层次 学生:讨论、分层次 明确:
1-5抒情,总写作者偏爱洛阳
6-15叙述,写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分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师: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既然是分着叙述洛阳的文化底蕴,那又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层次? ①(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②(7-8)写洛阳的古。
③(9)写洛阳的美。
④(10)写洛阳的绝。
⑤(11-15)写洛阳的奇。
6、精读课文,品味诗韵1—5段
师:请再次朗读一到五段,细细品味诗韵。
生:大声朗读
师:文章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品味“中原忆,最忆是洛阳。”原句出自白居易的《江南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江南忆》
我默默地思念江南,特别是杭州。在山寺中借着月光寻找桂子,在郡亭上观看潮涨潮落。唉!什么时候才能重新游览啊!
师:①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悠悠”二字语音相叠,很有音乐美,同时表现情思的悠远绵长。②“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 品读1-5段,用文中原文回答问题。
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
(2)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明确: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师:在二三段有两句比喻句,请大家找出并分析这个两个比喻句的不同。明确: 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比较:第一句是暗喻,突出了洛阳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第二句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与动人。
比喻中的对比更突出了洛阳的美。
7、精读6—14,再品诗韵
①师:请从文中找出回答作者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写出了其“特殊的况味”。
生:讨论
明确: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②师:首先看洛阳古,这里的“天下第一”为什么是真实的?门口的石塑白马有什么意义? 生:讨论回答
明确:中国佛教的起源,白马是文化使者的象征。③师:文中与牡丹相关有哪些美景美事? 明确:——美景:王城公园,牡丹园。
美事:牡丹花会,洛水之畔看牡丹(文化盛事)
④师:唐三彩的造型如何?色彩和用途分别是什么?最优美的是什么? 造型:优美、生动、逼真
色彩:赭,白,绿
用途: 馈赠亲友;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最优美的是:马和骆驼
⑤师:龙门石窟的奇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修建历时久,文物数量多,奉先寺,卢舍那塑像(民族文化精华)
8、展示洛阳的古美绝奇(见PPT)9,、齐读最后一段,明确诗韵的内涵。
师:大家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结尾是否扣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扣题,首尾呼应,一展六代九朝的画卷。
作用:首尾呼应,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二、总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化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三、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红色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D)
璀璨 笑靥
娇妍
衣袂
A.cuī càn yâ
yán mâi B.cuǐ càn yàn yán juã C.cuǐ càn yàn yān mâi D.cuǐ càn yâ yàn mâi 2.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C)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不不,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 精神财富。
A.乐章 笑靥
沉淀
挖掘,从洛阳 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B.乐章
C.音符
D.音符 笑脸 笑靥 笑脸
沉积 沉积 沉淀
发掘 发掘 挖掘
参考答案:1.D(“璀”应读cuǐ,“靥”应读yâ,“妍”应读yán,“袂”应读mâi)2.C
四、课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搜集有关洛阳的图片、唐三彩实物,或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自制介绍洛阳的电子卡片。
要求:图文并茂。
推荐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新颖的标题。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的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
1.互动式
2.探究式
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
(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理解。
(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正音释义,熟读课文,标出疑问之处
二、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课
1.全体学生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朗诵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作为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请哪位同学谈谈它美在哪里?(个别提问)(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全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诗节匀称,抒发了诗人热爱、留恋母校剑桥大学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教师小结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有真情才有美作。在20世纪20年代末,徐志摩先生怀着对母校剑桥大学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再别康桥》。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这座古城使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梦牵魂绕,于是她思如泉涌,提笔为我们写下了这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3.板书:《洛阳诗韵》
同学们,语文学习讲究方法,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
三、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
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
方法:观其大略
重点:主要内容 基本情感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方法:推敲揣摩
重点:理解内涵
体会表达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方法:前后贯通
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地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
四、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乐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
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自然段。
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自然段。
(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第6~结尾段)。(迅速浏览 观其大略)
(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 关键句:
①文中的总起句。
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
③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④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句子。
关键段:
①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
②文章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详写的段落。
(4)请哪位同学来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个别提问)
(5)教师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又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材料?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题目拟为“洛阳诗韵”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1)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教师个别点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教师布置以下七个问题:(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①第1自然段作者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连笔尖都带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文章第2、3自然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请找出并来谈谈他们的含义? ③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④为什么作者对洛阳 “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⑤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⑥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⑦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班级交流
下面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个别提问以上七个问题
答案略)
教师小结:作者开篇即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情感。接着在文章的第2、3自然段,作者使用一名一暗两个比喻句表现洛阳明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和激扬雄浑的阳刚之美。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代表洛阳的本质,洛阳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下面请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请同学从中找出答案。
(3)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详见多媒体课件)
看完了小品,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
──因为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赠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
──特殊的况味:“况味”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大量选取典型的材料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表现了洛阳“特殊的况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跟随画面复述课文的第二部分)
(5)请同学集体朗读结尾段,讨论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升华全文。
(6)请同学们谈谈《洛阳诗韵》的含义。
明确:洛阳是一首古、美、绝、奇的诗。
洛阳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激越雄浑的史诗,韵味无穷。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师串讲,整体理解。采用前后贯通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教师总结:作者采用“先果后因”的逻辑顺序,先抒发喜爱洛阳之情,再用“横向结构”从古、美、绝、奇四方面谈喜爱原因,表现洛阳的“特殊况味”,抒发对洛阳、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挚爱的感情。文章的第二部分,选材独具匠心,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却紧扣“特殊的况味”,形散而神不散。纵观全文,本文选材美、结构美、立意美、语言美、标题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宗旨:“美是文学的生命。”(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中心思想: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的情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洛阳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写作特色:
①作者采用横向思路,从不同侧面选取典型材料揭示文章的中心。
②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
③格调清新,语言优美。
五、小结课文,自由发言 人们都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作为一名洛阳市的市民,一名旅游学校的学生,如果让你来介绍家乡洛阳,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同学迅速组织语言,语言要简练、流畅,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言,时间不得超过半分钟。)
拓开思路,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作文:谁不说俺家乡好
2.熟读课文,背诵第1~3自然段和结尾段
3.将《洛阳诗韵》和《我的空中楼阁》作比较体会他们的异同(完成思考练习三表格)
七、结束语
最后把女作家叶文玲的名言献给大家。
“美是文学的生命” “书,天下第一情人。”
“纸和笔,毕生友,一盏孤灯常伴守。”
同学们,请你们以书籍为朋友,紧握手中的笔,珍惜良时,发愤读书,为了洛阳辉煌灿烂的明天,为了祖国美好未来,加油吧!
第三篇:16洛阳诗韵_教案
洛阳诗韵
教者:贾涛
教学目的:
(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题“洛阳诗韵”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欣赏文章的方法。
(三)通过朗读欣赏和训练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教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两部分结构与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①洛阳;②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三、结合“课文导读”听朗读录音,初品诗韵,注意字词音义并思考: ①开头哪些语段抒写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找出第一段中最能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字。
②文章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描绘洛阳“诗一般的韵味”?找出关键性语句回答。
读准加点字的音,掌握加横线词语的意义:
璀璨笑靥馈赠况味邙山笃诚天竺粗拙贬谪明媚娇妍姹紫嫣红赭铅釉谙熟夹峙伊阙岚气氤氲浊黄澄碧龛 摄人心魂棹
四、结合思考题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㈠〔1—5〕抒写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㈡〔6—15〕叙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第6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领起下文(总说)△关键性语句:洛阳古,她有……/洛阳美,她有……/ 洛阳绝,她有……/洛阳奇,更因她有……
△作用:重章复沓,从四个不同侧面展示洛阳辉煌的历史画卷(分说)
五、读析第1——第5自然段,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朗读设问:
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⑵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的原因是什么?(特殊的况味)
⑶据上下文看,这“特殊的况味”指什么味?(文化味)具体表现: 璀璨明珠;历史沉积;文化遗产;文情诗意,才俊辈出 △品味第2、3两节比喻句的作用和不同
△找出第4、5两节关于“机遇和亲缘”的照应之处
六、作业:(1)在理清字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品位文章优美流畅的语言;(2)从古、美、绝、奇的不同角度品味洛阳的诗韵。【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从四个不同侧面进一步领略洛阳诗一般的韵味,培养学生品评语言和概括提炼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由上一教时内容回顾导入:
①两部分结构;②对洛阳“偏爱”和“崇拜”的原因;③“特殊的况味”指什么; 联系上下文,结合作者的亲身体验,“特殊况味”的具体表现即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二、从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再品诗韵 ㈠以洛阳的第一个特点“古”为例,范讲 ⑴朗读7、8两节,思考:
△白马寺的“古”体现在哪儿?(“天下第一寺”)
△为什么只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中国佛教之源)△石塑白马有什么象征意义?(文化使者)
⑵语言品评:“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了外来文化随着白马由域外“走”进了洛阳,加深了洛阳的文化味)
㈡抓取关键语句是品读文章的要诀。①任选“美、绝、奇”其中一部分自由朗读,同桌间相互讲述所读这部分特点的具体表现。
②在学生个体陈述,集体评论的基础上整理成板书,并辅之以图片直观展示、知识补充;视课堂实际插入语言揣摩(例“卢舍那塑像”那一处)和爱国主义教育(第13节)
△美:与牡丹相关的哪些“美”事“美”景。
A奉为市花B牡丹花会C王城公园牡丹园D洛水之畔看牡丹 △绝:
色彩:赭、白、绿/造型:优美、生动、逼真/用途:文化使者、馈赠亲友 △奇:山水之奇(龙门两山与黄土地、伊水与黄河的对比)
石窟之奇(历时久,数量多,浩大辉煌/雄奇的奉先寺/卢舍那塑像)沿途壮美大观
③找出最后一段点题句朗读,明确“诗韵”的内涵: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洛阳诗意浓郁,韵味悠长
三、完整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读,三品洛阳浓浓的诗韵。
四、小结:文章两部分结构、表达方式、先果后因的逻辑思路、主题及思路(板书展示,略)
五、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品味洛阳的诗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挚爱;
2、比较阅读《洛阳诗韵》与《我的空中楼阁》,填表(P158);
3、完成《语文练习册》中的练习。
第四篇:洛阳诗韵2
《洛阳诗韵》教案 第一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朗读,疏通文字。
2、体味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横向思路、总分结构;先抒情、后记叙。
二、重点: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难点: “特殊的况味”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人的情感,缱绻流动如清泓、如琴弦。有时候,当一个人去游历某一个地方,被这一处的山水、人文的某些元素,深深吸引的时候,这一方异乡的水土,就成了他记忆中最深的烙印,镌刻在他的心里。有时,当悠悠情思在记忆的河流中浓得化不开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把一腔眷恋倾注笔尖,寄情于纸上。
不是吗?范仲淹登岳阳楼而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豪情;苏东坡游黄州赤壁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徐志摩视“康桥”是精神依恋之乡,“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与学生一起回忆,尽量让学生说)
现代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故都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写下了散文《洛阳诗韵》。
2、洛阳简介:
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汴京、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见地图),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
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有“花都”“诗都”之美称。汉唐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guàn”;“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kuì zèng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一般是附带品)了哪些文化遗产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来神游、读解洛阳吧!
3、朗读课文,疏通文字
笑靥xiào yè
况味kuàng wèi:情形和情味。噪zào许多人大喊大叫,喧哗,鼓动。笃诚dǔ chéng切
阕【拼音】:[què]【字义】:(形声。从门,癸(guǐ)声。本义:祭事结束而闭门)同本义。引申为止息;终了〖cease;end〗 阕,事已闭门也。——《说文》1.停止,终了:乐~。服~(古代三年之丧满)。2.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贬谪 biǎnzhé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任。
姹紫嫣红chàzǐ-yānhóng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赭zhě红褐色。釉yòu覆盖在陶瓷、搪táng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伊阙yī quē: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柜橱guìchú一种收藏衣物的家具。峙zhì直立,耸立。岚气lán qì山中雾气。簇cù聚集,丛凑,或丛聚成的堆或团。讶然yàrán惊奇诧异的样子。龛kān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佛~。神~。
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4、整体感知课文:
(1)整体内容:怀着对洛阳浓厚真挚的情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抒写洛阳。(2)整体脉络:(1—5自然段)抒情,写作者的感受;(6—15自然段)记叙,写洛阳丰厚的文化遗产。
问题与讨论:本文有几部分组成?说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部分的中心意思。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5自然段),是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第二部分(6—15自然段)是写洛阳的“古、美、奇、绝”这二者的关系是:前者是写作者的感受,后者是揭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行文的思路是先果后因。
5、重点欣赏(1—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第1自然段: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第2自然段:交代洛阳的地理位置。“黄河之畔”,“璀璨的明珠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明媚动人的笑靥”,“历史厚重的馈赠”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
机遇和亲缘——在河南24载;兄长发落邙máng山。
笃诚的崇拜——为什么“陆机入洛,噪起才名”? 因为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连名字都充满文情和诗意,历代才俊辈出:曾使“洛阳纸贵”.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班固在这里完成《汉书》;司马光书《资冶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曾云集此地。
“特殊的况味”?——洛阳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一如其它故都北京、南京、西安等)“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
四、课堂小结:(1—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五、巩固练习:略
六、作业布置:略
七、语文实践活动:(课文p159)仿白居易《忆江南》二首写一首诗(背诵默写)“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兰,能不忆江南?” 第二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1、欣赏洛阳的“古、美、奇、绝”。
2、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情怀。
3、启发学生用横向的写作思路,选择典型材料,围绕中心,多侧面地叙写。
二、重点:洛阳的“古、美、奇、绝”。难点:龙门石窟的叙写(11—15段)。
三、教学过程:
1、温固第一课时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余秋雨偏爱长江三峡….,而叶文玲最忆的是——洛阳。吸引叶文玲,令她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源泉在于:洛阳作为中国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她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
2、新课导入那么,洛阳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它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各选取了哪些景点或特有的亮点来叙写呢?(学生)回答:“古、美、奇、绝”。
3、整体感知6—15自然段:整体内容:写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整体脉络:
第6自然段——过渡段,第二部分的总写。
第7—8自然段——写洛阳古,它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第9自然段——写洛阳美,它有群芳之冠的牡丹。第10自然段——写洛阳绝,它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第11自然段——写洛阳奇,它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4、朗读、欣赏7—10自然段。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
(1)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见冠以“天下第一”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2)你对群芳之冠的牡丹有何了解?请你说出牡丹的其它美名好吗?你见过牡丹花吗?你能画一朵牡丹花吗?(国色天香、富贵花,花中之王,300多种,1500年历史,有红、黄、白、墨、绿、蓝、紫等)
(3)为什么“聪明的洛阳人,古戏今做”?如果你有机会去洛阳,请你千万别错过赏花养眼的季节哟,你该选哪个时候去才能一饱眼福呢?
(4)请你想一想“唐三彩”为什么名为“唐三彩”?“而今,唐三彩驼、马,己带有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各地”,“走”字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5、朗读、欣赏11—15自然段。让学生概括层次: 伊阙(龙门山和香山)——石窑之奇——最雄伟的奉先寺——沿线的壮美景观。教师补充有关史料:
(1)龙门山开凿于大禹冶水,如一座天然门阙,春秋时名为“伊阙”,秦将白起以少胜多(24万)“伊阙之战”;东汉时名为“龙门”。
(2)香山,白居易恋香山寺,自号“香 山居士”,去世后葬香山寺琵琶峰顶,世称“白园”
(3)三大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甘肃)、云岗石窟(山西)
意义:石窟折射了当时政冶、经济、文化、社会风尚,保留了大量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等实用资料,堪称一座大型艺术博物馆。(4)欣赏奉天寺卢舍那雕像(图像,总高1.71米,头高4.,指1.91米)
四、课堂小结:点题——“诗韵”的含义在于:洛阳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富品味,洛阳的自然、人文景色,如诗如画。游赏洛阳,如品诗韵,如临仙境,一轴六代九朝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正徐徐向你展开…….同学们,愿你们有机会去逛一逛、赏一赏、品一品。
五、拓宽延伸,启示写作:
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丰富灿烂:目前共二十七处,如长城、长江三峡、故宫、天坛、十三陵、布达拉宫、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黄山、泰山、庐山、峨眉山、武夷山、桂林、郦江、九寨沟….2、写一个地方,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或特产,如写我们的家乡:上林湖越窑、五磊寺、达蓬山、杨梅等。
补充资料:
一、有关洛阳的诗句:
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
2、“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先”——欧阳修
3、“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
4、“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5、“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
6、忆江南 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第五篇:洛阳诗韵 教案
洛阳诗韵
教案
叶文玲
一、教材分析
《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本单元前两课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已对文章的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4)欣赏本文充满文情画意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作者作品简介:叶文玲,现代女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洛阳诗韵》是她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2、洛阳简介(课件展示)
3、展示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课时展示)
4、复习旧知识
横向思路:指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例:《我的空中楼阁》
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例:《提醒幸福》。
5、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标出自然段序号,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②、本文属于哪种思路? ③、确定思路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点拔:文章的思路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或文章中起标识作用的词语确定。
6、师生研讨确定本文思路(利用课件展示)
7、重点词、句理解 第一部分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问题:
①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②“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③“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找出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句
●、如何理解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况味”指什么? ●、第一部分总写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
具体把握洛阳的韵味。(展示课件)洛阳古——白马寺 洛阳美——牡丹 洛阳绝——唐三彩 洛阳奇——龙门石窟
利用图片展示洛阳的古、美、奇、绝,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8、小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化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9、课后作业
仿写:仿照本文结构,以“我的学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结构清晰
附:板书设计
洛阳诗韵
叶文玲
思路
结构
表达方式
主题
对洛阳十分偏爱
抒情
民族文化的挚爱
先果(总)有着笃诚的崇拜 对灿烂辉煌的中华(1-5自然段)
后因(分)洛阳的古、美、奇、绝(6-15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