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时间:2019-05-15 06:5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篇: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2《气温和降水》教案(1)(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板书: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提问: 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气温的变化

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 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

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读图:学生读图P69图,完成读图活动。

①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②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度数。③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

二、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读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28℃以下)2 .海南省的一 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16℃以上)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4.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北,气温愈低)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哪条山脉的分布一致。(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 国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读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思考: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 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

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 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板书:

三、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读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过渡: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读图观察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 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温度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还形成了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垂直温 度带)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 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 3

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 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温度带与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课堂练习:

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最热的地方是___________ _____。

2.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普遍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积温,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自北向南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中温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还有一个天高地寒,面积广大的_____ ________气候区。4.七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是()

A.0℃以上 B.20℃以上 C.30℃以上 D.38℃以上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

A.纬度位置的高低 B.1月平均气温 C.年均气温 D.≥10℃的积温

6.连线题,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连接起来。寒温带 黑龙江最北部

中温带 华北平原 暖温带 珠江三角洲 亚 热带 塔里木盆地 热带 内蒙古高原 高原气候区 海南岛

青藏高原西北部 布置作业: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板书设计: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的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

二、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2.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三、温度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 :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内容点析

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教材在开始对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如果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2)冬季气温特点。教材详细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 °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 °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叙述比较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仍然比较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忽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基础。这部分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教师应详细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熟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为配合这部分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本题。

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行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灵活掌握。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 °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行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较特殊的地方。

活动教材的第二题,强调了温度带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教材正文很好的补充。从题目设计的表层看,解答此题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温度带与水果生长的关系,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与民居的关系等。但题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资料的简单了解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发散性的要求,让学生补充更多资料。从表面看,似乎是让学生做资料的收集者,其实引申理解,这正是编者设计此题的巧妙之处,如果学生对前面三个资料表示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进行知识的迁移应该很容易。例如,能够由不同温度带水果的不同,迁移到不同温度带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带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联想到农作物的差异等。

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少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叙述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这部分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该延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该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 °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分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

活动教材的第一题,主要体现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干燥。

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教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性。

活动教材第二题,延续“温度带”部分活动题编排的特点,解答此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题目中给出干湿状况影响植被,由此可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等。

5.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充内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季风气候及成因。教材对于成因的描述较为简单,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并且将海陆位置的影响安排在冬、夏季风的形成部分进行叙述,这里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季风。第二,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对其他气候要素的影响。“冬季风”部分,教材既介绍其特点,又着重说明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充了本节教材开始部分的内容;“夏季风”主要强调其到来对降水的影响。第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降水的差异性。划分的界线应该知道,划分的标准也必须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我国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又有地形的阻挡,夏季风很难到达,因此属于非季风区。只有明确了划分标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冬、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过图像教材体现的。从冬、夏季风的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节亚欧大陆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冬、夏季风的风向指示箭头,对应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了冬、夏季风的源地及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差异有一定的帮助。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应该与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叠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界线,借助山脉、城市的分布来学习。

阅读材料通过图像和文字部分介绍了夏季风到来形成的锋面雨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等知识。将这部分知识安排在阅读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节教材的难度,同时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有些学生只要阅读了解锋面雨带的到来会带来降水即可,而有些学生可能更愿意了解夏季风的形成与锋面雨带推移的关系。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部分并未叙述,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部分。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较,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过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本题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6.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部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长,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

活动题2:此题延续气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带有知识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起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和农作物种类。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 °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季风气候显著】

对于这部分教材,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势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气候复杂多样】 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的教案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地点:初一(10)班 主讲人:蔡雪华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等值线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气温分布的规律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规律。重点,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一组对比鲜明的景观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说出这两个地区冬季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或者由于气候差异造成的)。

一、气温

导入: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脸,你有何感觉呢?(学生回答)。

教师:对,人体有体温,正常人的体温大约是37℃。可以说,任何物体都有温度,空气也有温度,我们称之为“气温”。过渡: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2“测定气温”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并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过渡:气温在一天中或一年中是不断变化的,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那同一时间,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过渡:从刚才的分析可见,无论从一天或一年来说,气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气温的时间变化。那么,同一时间内,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世界各地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教师:结合前面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解释什么是等温线,及其等温线的判读。教师引导: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主要有:

1、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2、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3、等温线闭合处为高温或者低温中心。

活动: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P72—73的活动。并描红20℃、10℃、0℃等温线。

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

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洲)

学校所在地(家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师引导:

A.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B.观察北半球的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设问:等温线形状是平直的吗?(不是)那么两个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海陆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呢?(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0℃的等温线。请同学们查世界地形图,观察这是什么地形区?有何特点?(青藏高原、海拔高)

(总结出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气温低。举例:爬高山,越往上越冷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整合总结:

1、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过渡:我们已经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的分布状况呢?请同学们继续运用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P.73图4-10“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图4-11“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我们还可以发现哪些新的规律呢?

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教材P.75“活动”中的3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完善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同纬度范围内,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较周围气温低。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一、气温 1.概念

2.测定、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高纬逐渐降低。

(2)从海陆位置看: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冬季则相反。(3)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高。



课堂练习

作业:南方新课堂第四章第二节练习

随堂练习:

观察下面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A、B两点位于 半球;假设是该半球的夏季,那么AB两点,点位于陆地。



第四篇: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温。

2、了解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计算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

2、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3、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地理有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原因。

法:

读图分析、引导启发等教学方法。

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哈尔滨、广州春节期间图片,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掌握基础

学生参照导学案,自学课本。独立思考及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题目,并记录自己的疑点。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老师,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二、探究讨论,解疑释疑。

(一)气温的日变化

1、北京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多少?

2、将2:00、8:00、14:00和20:00的气温数据相加,除以4,得出日平均气温。

3、总结气温日变化规律。教师引导点拨。

(二)气温的年变化

1、读71页E表,根据表格给出的数据,绘出北京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并回答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_____月,约为_____℃。(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_____月,约为_____℃。(3)北京气温年变化特点冬季_____,夏季_____,季节变化_____(大或小)。

2、说出北京(北半球)陆地气温年变化的规律。教师启发点拨

(三)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上面的问题,纪录疑点,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合作完成问题

(四)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最低? 学生讨论后,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教师点拨。

三、及时总结,梳理思绪

学生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巩固加深理解。

四、达标测验,巩固运用 学生做测试题。

板书设计

一、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7月最高,1月最低

二、我国气温的分布

1、冬季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纬度位置和冷空气的影响

2、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三、温度带

1、划分依据

2、类型

第五篇: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其次,教材编排上没有先讲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理解纬度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因此,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情,导入新课: 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学生答:气温。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

二、分组活动,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71-P72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和 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2、气温指,常用()表示。

3、气温的测定方法有哪两种?

(1)、用气象园中的______(白板展示百叶箱)(2)、用温度计时:

①读一读:请读出下图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分别是

、、、。

②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想一想:怎样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各小组成果展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补充。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白板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阅读课本72页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3.观察北半球、南半球的等温线,从低纬度向高纬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规律一: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_________。

4.观察北半球20℃等温线的弯曲情况,最明显的弯曲在哪?(__________交界处)这说明,同一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是否相同? 规律二:同纬度范围内的海洋与陆地气温_________。

5.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10℃等温线,会发现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原本应是1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出现了_____℃等温线,观察这里是___________(地形区),它的海拔_______。

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_______处气温较周围低。各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教师补充更正。探究二: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白板展示课本73页图4-

10、4-11)阅读课本73页图4-

10、4-11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气温高的是,7月气温高的是。从而得知,南北半球季节。

2.北半球同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存在怎样的差异?(1)北半球冬季(一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2)北半球夏季(七月):同纬度范围内,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__。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讨论成果;

学生对问题2提出了疑问,先由学生解答,教师在白板补充讲解。

四、达标测评:

1.气候最重要的两个组成要素是()A.气温和降水 B.气压和风 C.空气污染指数和雨 D.光和热 2.小明测得某地一日内的气温为下表,该地的日平均气温为()

时刻气温(℃)248714182015 A.10℃ B.11℃ C.12℃ D.13℃

3.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平原气温要()A.相等

B.低

C.高

D.无法比较 4.一年当中,南半球陆地上气温最高的月份是()A.1月

B.7月

C.8月

D.2月 5.“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气温的()A.日变化 B.年变化 C.周变化 D.年较差 6.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1)是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

(2)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纬线)之间。(3)气温的分布的最基本规律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____逐渐降低。

小组内交流核对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成果。

五、归纳整理:

(一)、气温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由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__________。

2、同纬度范围内,___与___气温不同;夏季,___气温高,___气温低,冬季,___气温高,___气温低。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___。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补充。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学习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提问,最后进行整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运用以图析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如气温的的分布规律必须借助于地图总结出来,通过读图、析图,将图上反映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提高自己分析归纳能力;另外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相关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实际平日里要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气温分布图的分析能力还较差,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

年级:七年级 版本:湘教版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教师:顾丽丽

单位:滦南县程庄镇川林初级中学

下载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2012湘教版地理 年 级:七年级上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讲授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

    湘教版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陈颖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 陈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

    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一、教学成功之处: 1.运用地图,以学生为小组找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

    《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1)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功之处: 1.运用地图,以学生为小组找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是学生们自......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合集五篇)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气温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

    3.2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

    《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气温和降水》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名称】 :《气温和降水》 【学科】:地理 【适用年级】:初一 【单元课时数】:4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