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0:5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第一篇: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汪杨

大家好!我是汪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三、四节气候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2、学情分析

优点: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一学生平均年龄14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爱置疑、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

1、抽象思维逐渐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此处难度较大,我突破难点的办法是:采用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展开讨论、质疑、研究,得出组内答案,老师再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2、学法

本课引导学生采用比较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绘制思维导图法进行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读图、析图,得出规律。因此采用读图法,进而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再将组内答案进行公示;最后本课结束时,请学生将本课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今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配上天气预报背景音乐,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上一堂课学习内容)。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和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引入本节课气温的学习。

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既复习了天气预报的知识,又从中点出了本课内容,很自然。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25分钟)

(1)播放教材北方和南方冬季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过渡:气温是怎么测定出来的呢?

(2)指导学生完成72页“气温的测定”的活动。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投射教材中四次气温观测记录图,让学生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由此进入“世界的气温分布”的学习。

(3)指导学生阅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按下列步骤操作:

a、析图前,先交给学生简单的读图方法。(1)图中一条条弯曲的曲线是等温线,类似于等高线,是将世界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2)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温范围。

b、知道了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2页“活动”1:

c、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此处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出读图指导如下:

①观察从低纬度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②自左向右观察20 ℃ 等温线,你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不相同)

③从左向右观察10℃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在世界地形图中,你发现该处0℃等温线在哪里?(总结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学生得出个人答案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过度:刚刚我们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分布状况呢?

(4)请学生阅读课本73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完成74页“活动”。

教学指导:此处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快速引导学生得出隐含在图内对应的气温分布规律.3、绘制思维导图,拓展深化(7分钟)

请学生绘制出本堂课的思维导图或者归纳出知识结构,请基础好的同学上来投影展示成果。

4.巩固练习。(4分钟)

5.课外实践作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1分钟)请有条件的同学设置简易的气温测量装置,测量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四、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简明扼要,能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教学纲要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预测

两个高潮:气温分布规律,绘制思维导图 重难点:气温分布规律

突破方法:比较读图、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再利用练习多巩固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气温,气温作为气候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自然地理以及整个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都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这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同时,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找出气温分布规律是一大难点,以及1月、7月海洋与陆地气温对比也是一大难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要让学生去理解。气温的定义、测量、计算都比较简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自己看书都没什么问题。对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掌握其中一条“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图的方法。

第二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知道降水及降水的类型

4.学会等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5.能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能依据图示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学情分析】

1.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绘图、读图、析图的能力。2.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终身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3.学生表现活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回答和互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及隐含在图中的等温线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以一组2016年武汉暴雨新闻图为素材,将学生带入探究降水分布的氛围和情境中。

活动2【导入】温故——复习旧知识点

在新闻资料中,划出重点词语“降雨”“暴雨”“降水量xxx毫米”等,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降水的形式、降水的等级、降水的测量以及单位,并用大量生活图片再现,加深学生印象,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活动3【导入】知新——引入新课

提问降水测量仪器及单位后,很自然地呈现某年月降水量的数据表格,利用表格的数据分析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布,总结出降水的季节变化。接着由以下3种导入方式: 方案①:前面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方案②:教师板书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然后向前班同学提问: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两个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那么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气温和降水的知识。方案③:出示一组对比显明景观图片(可用教材P.73两幅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活动4【讲授】气温

“气温”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两部分内容。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读教材P.73的两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过渡: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或者用人体对冷、热的定性感受过渡到定量测量,引出气温的测定。)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4“测定气温”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并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活动5【讲授】世界气温的分布

1.教师说明等温线的含义: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借助于等温线。什么叫等温线呢?(人们根据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叫等温线。)在此,也可以提示学生回顾等高线的概念,依此推出。

2.指导学生掌握简要分析等温线图的方法: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与等高线图类似(可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阅读气温分布图,一是看不同等温线的读数。正读数越大,温度越高;负读数越大,温度越低。二是看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越密,说明这个地区内的气温差别越大。三是看等温线的走向。一般来说,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说明等温线走向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当等温线围成封闭曲线时,一般表示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冷或炎热中心。四是看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五是看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3.知道了怎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活动”中第1个问题: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南极洲)学校所在地(家乡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 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活动6【讲授】主要的降水类型 1.降水及形成的条件

①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那么,大气中的水汽为什么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呢?(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7活动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体验,尝试解释降水形成的条件)②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订正,得出降水的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同时,最好能补充说明的两点:小水滴还需要互相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空气做上升运动时,空气温度才能下降(为后面学习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奠定基础)。2.降水的类型

投影出示(或做动态的课件出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形成示意图。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对照教材上提供的三种降水的概念,分析三种类型降水发生的条件,把握住关键所在:空气上升原因的不同对流雨:受热“膨胀上升” ──多发生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举例:赤道地区多见)地形雨:遇山“爬升” ──多出现在山地迎风坡。(举例:我国台湾的火烧寮、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锋面雨:冷空气“抬升”暖空气──冷、暖气流活动频繁的地区。(举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联系家乡的实际,说一说家乡的降水主要属于哪一种类型?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的意识;二是综合前面所学的地图、地形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将不同降水类型发生的条件做了比较分析,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降水量的测定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77 阅读内容“降水量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雨量器的构造、了解使用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次降雨的降水量。活动7【讲授】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所给气候资料绘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1)教师先投影出空白的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坐标图,学生准备空白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 坐标图。(2)介绍该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横坐标是一年12个月份,纵坐标左边是气温(单位:℃),右边是降水量(单位:毫米)。

(3)提供教材P.79“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的气候资料,教学生描述气温曲线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描出12个月份的气温曲线。

(4)教学生用柱状图表示降水量多少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描出12个月份的降水量柱状图。

2.指导学生观察所绘的“洛杉矶气候资料”图,掌握使用气候资料图的方法。

(1)查找出气温最高月、最高月平均气温(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2.5℃);气温最低月、最低月平均气温(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12.8℃);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22.5℃-12.8℃=9.7℃)。

(2)在图上查出各月降水量的数值,观察各月降水量的特点。首先观察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再计算年降水总量(将12个月的降水量值相加,为400毫米左右,降水总量不大)。(3)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出洛杉矶的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活动8【课堂小结】 活动9【课堂练习】

第三篇:实验中学 吴卫东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诸城市实验中学

吴卫东

复习:展示幻灯片1 温故而知新:

提问:

1、什么是天气?

2、什么是气候?

3、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导入:展示出示幻灯片:2-8(南北各异的图片)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下面几幅画说一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自然景观的差异?(引出课题)

展示幻灯片9-10 :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及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的影响,能利用气温和降水为农业服务。

重点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气温(利用课前预习案,预习下列问题,把不会的找出来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展示幻灯片11:

1、什么是气温?常用什么来表示?

2、()和()是气候的要素。

教师: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怎样来测定气温?(引出气温测定)

展示幻灯片12:怎样来测定气温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活动(注意观察4~7图)

3、将____放在离地面约_____的阴影处来测定气温。对气温的测定一般要进行______一般在北京时间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展示幻灯片13:(课本4~7图)

4、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5、怎样来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检测预习情况: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及时点拨 展示幻灯片14:(巩固这部分内容)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利用导学案,先自主学习。

2、遇到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做出标记,等待合作学习时共同解决。

3、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要做到及时点拨。展示幻灯片15: 想一想:(在北半球)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

2、我们这个地方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

3、北半球的海洋最热月出现在()月,最冷出现在()月,为什么? 展示幻灯片16:(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为什么陆地最热月是7月海洋是8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先对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解决,再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解决。)展示幻灯片17:(世界气温的分布图)

通过提问什么是等高线推导出等温线的定义。展示幻灯片18:(读一读)

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借助于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人们根据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叫等温线。)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同纬度范围内,各地气温大致相同。展示幻灯片19:世界气温的分布图,阅读课文及课本(图4~6),观察世界年 均气温分布图结合导学案,先自主习、再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一)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是()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由_______向______逐渐降低。

2、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相同、不同)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____(高、低)处气温较周围低。教师:加入到学生的探讨中去,及时启发、点拨。展示幻灯片20:(巩固记忆)

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不相同。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展示幻灯片21-23:观察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哪里气温低?7月哪个地方气温高哪个地方气温低?为什么?

2、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7月哪里气温高?你能简单的说明?

(1)学生讨论回答。(2)老师要做到及时点播。(3)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答案。

海洋(液体)与陆地(固体)的性质不同,海洋受热漫、散热慢;陆地受热 散热快。

小结反思:

展示幻灯片24: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

巩固检测:

1、气温是指_____,常用摄氏度

(°C)来表示。

2、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最炎热的大陆是___,最寒冷的大陆是________,3、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热月是_______,最寒冷的月份是_________.4、对气温的测定,通常一天要进行_______次,一般在北京时间______ ______

5、温度计要放在离地面约_______米的阴影处。

课后提升

探究性作业:

周日做一个小实验,砖一块,水一盆,时间11点到5点,每隔20分钟测量以

下温度,看一看砖和水哪个升温快降温快,哪个升温慢降温慢。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内容点析

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教材在开始对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如果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2)冬季气温特点。教材详细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 °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 °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叙述比较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仍然比较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忽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基础。这部分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教师应详细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熟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为配合这部分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本题。

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行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灵活掌握。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 °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行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较特殊的地方。

活动教材的第二题,强调了温度带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教材正文很好的补充。从题目设计的表层看,解答此题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温度带与水果生长的关系,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与民居的关系等。但题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资料的简单了解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发散性的要求,让学生补充更多资料。从表面看,似乎是让学生做资料的收集者,其实引申理解,这正是编者设计此题的巧妙之处,如果学生对前面三个资料表示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进行知识的迁移应该很容易。例如,能够由不同温度带水果的不同,迁移到不同温度带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带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联想到农作物的差异等。

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少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叙述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这部分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该延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该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 °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分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

活动教材的第一题,主要体现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干燥。

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教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性。

活动教材第二题,延续“温度带”部分活动题编排的特点,解答此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题目中给出干湿状况影响植被,由此可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等。

5.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充内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季风气候及成因。教材对于成因的描述较为简单,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并且将海陆位置的影响安排在冬、夏季风的形成部分进行叙述,这里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季风。第二,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对其他气候要素的影响。“冬季风”部分,教材既介绍其特点,又着重说明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充了本节教材开始部分的内容;“夏季风”主要强调其到来对降水的影响。第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降水的差异性。划分的界线应该知道,划分的标准也必须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我国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又有地形的阻挡,夏季风很难到达,因此属于非季风区。只有明确了划分标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冬、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过图像教材体现的。从冬、夏季风的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节亚欧大陆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冬、夏季风的风向指示箭头,对应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了冬、夏季风的源地及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差异有一定的帮助。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应该与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叠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界线,借助山脉、城市的分布来学习。

阅读材料通过图像和文字部分介绍了夏季风到来形成的锋面雨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等知识。将这部分知识安排在阅读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节教材的难度,同时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有些学生只要阅读了解锋面雨带的到来会带来降水即可,而有些学生可能更愿意了解夏季风的形成与锋面雨带推移的关系。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部分并未叙述,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部分。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较,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过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本题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6.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部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长,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

活动题2:此题延续气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带有知识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起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和农作物种类。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 °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季风气候显著】

对于这部分教材,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势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气候复杂多样】 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第五篇:湘教版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陈颖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 陈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三、四节气候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2、学情分析

优点: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一学生平均年龄14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爱置疑、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

1、抽象思维逐渐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此处难度较大,我突破难点的办法是:采用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展开讨论、质疑、研究,得出组内答案,老师再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2、学法

本课引导学生采用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绘制思维导图法进行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读图、析图,得出规律。因此采用读图法,进而自主探究自主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再将组内答案进行公示;最后本课结束时,请学生将本课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今天的天气预报(用天气符号表示)内容,配上天气预报背景音乐,请同学以预报员的角色进行预报(复习上一堂课学习内容)。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和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引入本节课气温的学习。

这样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既复习了天气预报的知识,又从中点出了本课内容,很自然。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25分钟)

(1)播放教材北方和南方冬季的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气温下自然景观的不同,知道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单位.过渡:气温是怎么测定出来的呢?

(2)指导学生完成72页“气温的测定”的活动。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质疑、释疑。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投射教材中四次气温观测记录图,让学生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由此进入“世界的气温分布”的学习。

(3)指导学生阅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按下列步骤操作:

a、析图前,先交给学生简单的读图方法。(1)图中一条条弯曲的曲线是等温线,类似于等高线,是将世界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2)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气温范围。

b、知道了样阅读等温线图后,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2页“活动”1:

c、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此处是教学重点与难点,应精心设计问题,给出读图指导如下:

①观察从低纬度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出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②自左向右观察20 ℃ 等温线,你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说明了什么?(总结出规律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不相同)

③从左向右观察10℃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在世界地形图中,你发现该处0℃等温线在哪里?(总结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在学生得出个人答案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组内答案,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展示成果。

教师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过度:刚刚我们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了气温的分布规律,那么这些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1月和7月的世界气温分布状况呢?

(4)请学生阅读课本73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完成74页“活动”。

教学指导:此处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快速引导学生得出隐含在图内对应的气温分布规律.3、绘制思维导图,拓展深化(7分钟)

请学生绘制出本堂课的思维导图或者归纳出知识结构,请基础好的同学上来投影展示成果。

4.巩固练习。(4分钟)

5.课外实践作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1分钟)请有条件的同学设置简易的气温测量装置,测量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四、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简明扼要,能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教学纲要的作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中图版.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降水。 2.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及工具、单位。 3.会读、会画降水量柱状图。 4.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百汇学校:胡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学设计,说教学......

    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3.2《气温和降水》教案(1)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2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粤教版111

    4.2 气温和降水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气温的变化及其测定方法。 2.了解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及其规律。 3.掌握降水、降水量的测定方法及降水的条件、类型。 4.了解世界年平均降......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气温和降水》第二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降水形成的条,掌握三种降水类型。(重点)2、了解降水的测定方法 3、能够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难点) 学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合集五篇)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气温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9我的信念 课型:自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②了解......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精)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