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精)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大致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 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阅读书上例子,总结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可从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多方引导,例如: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南方与北方等等,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气温的变化
(副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提问)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是如何得出来的。
常用于描述气温的值有: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这些值都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提问)读图“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图,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读数。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什么?
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读数。
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展示图片)出示孟买和亚库茨克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大小,并总结气温年较差与气温年变化大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小结)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变化就大,反之则相反。(新课结束,复习反馈)【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的变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规律。【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板书:
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和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月下降0.6摄氏度。(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
第二篇:《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
山东淄博高青县第三中学 于波
【学习目标】
1.了解等温线的概念,会看等温线图。
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导学过程】
学习任务
一、了解等温线的概念,会看等温线图。
1.在地图上将 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叫做等温线。通常用 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情况。
2.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是,反之就是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
学习任务
二、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1. 洲最炎热,洲最寒冷。
2.南北回归线之间平均气温大致在 ℃以上?南北极圈内气温大约在 ℃以下?
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世界年平均气温从赤道向两极。
4.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你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原因吗?。
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 位置、海陆分布和 因素。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 海,冬季陆 海 ;山地地区,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合作探究]根据右图中所给出的数据,计算出A地的气温和C地的海拔。[拓展提高]
1.在甲、乙两图中,图反映的气温变化特征可以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来描述。
C、D两图中,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可以判断C地位与五带中的 带,D位于 带。2.读某地等温线图,A、B何处气温差别大?
3.右图中A、B两地何处最有可能是陆地?。
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
5.年平均气温>20℃的地区,其纬度位置大都分布在 之间。6.海拔越高,气温越。
7.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有待于复习巩固的是。2010-12-07 人教网
第三篇:气温和气温分布教案第二课时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二课时:气温的空间的分布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二、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4.4,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4.5—4.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教后记:
第四篇:实验中学 吴卫东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诸城市实验中学
吴卫东
复习:展示幻灯片1 温故而知新:
提问:
1、什么是天气?
2、什么是气候?
3、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导入:展示出示幻灯片:2-8(南北各异的图片)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下面几幅画说一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自然景观的差异?(引出课题)
展示幻灯片9-10 :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及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的影响,能利用气温和降水为农业服务。
重点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气温(利用课前预习案,预习下列问题,把不会的找出来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展示幻灯片11:
1、什么是气温?常用什么来表示?
2、()和()是气候的要素。
教师: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怎样来测定气温?(引出气温测定)
展示幻灯片12:怎样来测定气温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活动(注意观察4~7图)
3、将____放在离地面约_____的阴影处来测定气温。对气温的测定一般要进行______一般在北京时间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
展示幻灯片13:(课本4~7图)
4、算一算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5、怎样来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检测预习情况: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及时点拨 展示幻灯片14:(巩固这部分内容)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利用导学案,先自主学习。
2、遇到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做出标记,等待合作学习时共同解决。
3、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要做到及时点拨。展示幻灯片15: 想一想:(在北半球)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
2、我们这个地方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
3、北半球的海洋最热月出现在()月,最冷出现在()月,为什么? 展示幻灯片16:(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为什么陆地最热月是7月海洋是8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先对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内解决,再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解决。)展示幻灯片17:(世界气温的分布图)
通过提问什么是等高线推导出等温线的定义。展示幻灯片18:(读一读)
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借助于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人们根据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叫等温线。)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同纬度范围内,各地气温大致相同。展示幻灯片19:世界气温的分布图,阅读课文及课本(图4~6),观察世界年 均气温分布图结合导学案,先自主习、再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一)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是()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由_______向______逐渐降低。
2、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相同、不同)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____(高、低)处气温较周围低。教师:加入到学生的探讨中去,及时启发、点拨。展示幻灯片20:(巩固记忆)
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2、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不相同。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展示幻灯片21-23:观察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哪里气温低?7月哪个地方气温高哪个地方气温低?为什么?
2、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7月哪里气温高?你能简单的说明?
(1)学生讨论回答。(2)老师要做到及时点播。(3)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答案。
海洋(液体)与陆地(固体)的性质不同,海洋受热漫、散热慢;陆地受热 散热快。
小结反思:
展示幻灯片24: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
巩固检测:
1、气温是指_____,常用摄氏度
(°C)来表示。
2、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最炎热的大陆是___,最寒冷的大陆是________,3、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热月是_______,最寒冷的月份是_________.4、对气温的测定,通常一天要进行_______次,一般在北京时间______ ______
5、温度计要放在离地面约_______米的阴影处。
课后提升
探究性作业:
周日做一个小实验,砖一块,水一盆,时间11点到5点,每隔20分钟测量以
下温度,看一看砖和水哪个升温快降温快,哪个升温慢降温慢。
第五篇: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设
计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 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 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 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 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 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 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 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 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 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 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 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 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 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 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 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 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 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