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6:5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教案》。

第一篇: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教案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板书)

一、气温的测定(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板书)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

第二篇: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等概念;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

学会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计算方法;能使用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分析得出气温的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以及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教学难点】绘制标准的气温曲线图,以及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

【教学课时】一课时(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则气温与战争的故事

二战期间,希特勒侵略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是因为严冬到来温度骤降德国的坦克里的油料都结冰了,而苏联的增援部队是从西伯里亚来的不怕冷的,结果苏联赢了。板书: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二)新课讲解

1.大家能不能举例说明气温对其我们生活的影响。气温对饮食的影响 气温对建筑的影响 气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

2.如何观测气温,阅读材料。

3.我们在描述气温的时候总是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4.展示图片

1)读各个时间段的气温,2)4次观测中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分别是多少?

3)计算:你会使用数学方法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思考:如何求得一个月、一年的平均气温?

5.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分别指出了气温在不断的变化中。请同学们体会分别指出了什么变化?

气温在这一日之内的变化情况,叫作“气温日变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3.12,找出最高气温(午后14点)和最低气温(日出前后),计算该地“气温日较差” =31-24.5=6.5℃

我们了解了一天内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那么一年内的气温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6.给出南半球某地和北半球某地的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数据(看课本51页活动2),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负责绘制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

绘图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2页的作图步骤,指出找到适合的刻度是绘制标准气温曲线图的关键。【本课小结】:

小结: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还地球一个舒适气温!【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和年较差

规律:北半球: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本课总结】

本节课通过读图,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描述气温的值、气温的季节变化,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课后作业】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第三篇:气温和气温分布教案第二课时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二课时:气温的空间的分布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二、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4.4,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4.5—4.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教后记: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3.2_气温和气温的分布_教案1人教版1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4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1“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14时即午后2时(约31℃)﹑4时即日出前后(约24.5℃)。(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气温日较差。(31℃-24.5℃=6.5℃)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2)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3)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大屏幕出示图3.15“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学生观察用三角板﹑直尺算得出: ⑴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2℃﹑7月。⑵最低月平均气温约1.5℃﹑1月。⑶气温年较差22℃-1.5℃=20.5℃

⑷该地气温年变化: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过渡:这堂课学习了气温的一些知识,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让我们一同来完成活动1。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⑴图幅大小要适当。

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学生动手)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其余学生动手绘图练习。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

三、气温的分布

PPT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 ;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图3、16,思考:

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

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

(教师)过渡: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

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

(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如: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⑵一般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

⑷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 设问: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

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

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师承转)同学们对气温的规律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过渡: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有什么感受?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爬山时,在山脚下穿短袖衬衫还觉得热。到达山顶,感觉冷,还要加衣服。

(教师)这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据观测,在同一地点,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大屏幕出示图3、18气温的垂直变化.山底海拔720米,气温是28.8℃,计算出山顶海拔1520米处,气温应是约24℃。请生演算,看谁算得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结果和思路。

第五篇: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设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 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 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 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第二节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 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 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 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 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 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 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 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 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 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 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 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 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 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 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 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 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 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 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

下载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世......

    南北气温差异教案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在内容......

    《2 测量气温》教案

    《2 测量气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2.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

    温度与气温教案

    温度与气温 教学背景分析: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观测气温。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

    气温与降水教案

    气温与降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

    中学地理:《中国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学习者分析)

    中学地理:《中国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学习者分析)值得借鉴的地方: 1.在概述部分清楚的交代了本课在本节内容中所处的地位,让学生可以对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有了初步的认识; 2.......

    中学地理:《中国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学习者分析)[推荐]

    中学地理:《中国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学习者分析) 值得借鉴的地方: 1.在概述部分清楚的交代了本课在本节内容中所处的地位,让学生可以对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温度与气温》参考教案

    温度与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