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5 06:3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 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 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2 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本课的难点是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 课标要求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通过阅读《抗美援朝战争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掌握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的有效方法; 3.通过朗诵经典作品、讲故事、学唱歌曲,进行情景体验,掌握体验式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迹的生动描述,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原因的分析,认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认识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平等相处的重要性;体会先烈英雄业绩,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知道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2.难点

理解中国出兵朝鲜的必然性。

(二)解决方法

1.中国出兵朝鲜的必然性

利用一首深情的网络诗把学生从现代“最可爱的人”迁移到抗美援朝中“最可爱的人”。然后观看记录片《抗美援朝战争背景》,通过视频再现逝去的历史,引导学生对过去感同身受,从中认识到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的罪行与史实,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抗美援朝的原因,2.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旧教材的课题是“抗美援朝”,很直白的点明课的内容。而新教材是利用了魏巍的那篇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为题,很人文的体现了新课程中突出的情感教育。“最可爱的人”一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出现后,却不是志愿军的专有名词,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仍然出现,可见中华民族无时无刻地在传承这种精神,在延续着这种精神,在新世纪的领域赋予了更深、更广的含义。所以本课的重点也不再是战争的概念,而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词的领悟。(出示FLASH《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5.12地震中那些“最可爱的人”,感受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与可敬,灾难永远击垮不了我们挺直的脊梁,他们用血和泪书写了英雄的壮丽,他们是二十一世纪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由此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首先在情感上对“最可爱的人”有个定位,再把时间从和平的新时代拉回到遥远的战争年代,不同的时代却有着相同的名词──最可爱的人,而且这一词的来源就是这场战争。在讲述完战争后,师生共同走近最可爱的人。战争远去,但英气长存,教师或学生配乐深情地朗诵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显示着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和黄继光的事迹。对于新世纪的学生,同样也很难把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理解为是一种幸福。所以他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很平常的事都是一种幸福呢?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怎样的考验?使学生进入了一种带有问题感的情景中,“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事迹,学生们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但那份认知也只简单地停留在人物的事迹中,并未形成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那份简单的认知,激发兴趣,主动去挖掘其中的内涵。收集、整理素材,以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将志愿军战士所经历的考验,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品质,生动地讲述、鲜活地展示出来。以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理解他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并且实现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这一环节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汇报方式和效果,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

教师也要准备一些素材,比如:收集抗美援朝的照片,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事迹;诗歌表演《一个苹果》;相关的记录片„„与学生们一起回望这群最可爱的人。(出示视频《抗美援朝英雄录》)教师突出强调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身上高贵的品质,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和“伟大”。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给“最可爱的人”下定义。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最后从遥远的战争年代再拉回到和平的今天,“新世纪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人?”引导学生与新时代各行各业中感动过我们的人产生共鸣。不论是昨日,还是今天,英雄们所体现的精神和高贵品质是相通的。大家崇敬英雄,仰慕英雄,大家也一定想成为英雄。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感动,带着梦想,带着信仰,把握自己,把握今天,努力地做一个最可爱的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FLASH《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5.12抗震第一线的人们。提示:当灾难降临,最先赶赴现场的是军人,最先冒着生命危险展开救援的是军人。面对天灾给人类带来的惨状,许多军人边流泪边救援,他们用磨出鲜血的双手,将一个又一个生命从死神身边拉回。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房屋,可以吞噬我们的血肉之躯,但永远击垮不了我们挺直的脊梁,共和国有了他们,是多么的骄傲,多么的自豪,老百姓有了他们是多么的踏实和欣慰,他们用血和泪书写了英雄的壮丽,他们是二十一世纪最可爱,最可敬的人。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其它导课以供参考。1.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2.播放电影《上甘岭》片断,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感悟历史。电影中的情景让学生走进了那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伴随优美的歌声,我们一同走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

3.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提问学生这是首什么歌?中国的军队不是一直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吗?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了什么志愿而斗争?

4.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有国内的斗争,也面临着来自国外侵略的威胁。对此,新中国进行了坚决斗争,这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5.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讲授新课 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资源:网络诗、视频《抗美援朝背景》、图片《毛泽东作出的重大决定》、图片《彭德怀》、图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片《中国第一个志愿兵》、动画《抗美援朝战役示意图》、图片《板门店停战签字仪式》。教师:利用一首深情的网络诗把学生从现代“最可爱的人”迁移到抗美援朝中“最可爱的人”。通过视频再现逝去的历史,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抗美援朝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国是否出兵?如何打赢这场战争?”等问题。从而感受作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重大抉择的正确与意义。利用抗美援朝的知识要素挖掘本课知识体系。

提示:教师出示《网络诗配乐》“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走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他们倒下了,/但没有人退却,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的鸭绿江水中。/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再现那场战争,/只是为了纪念那一群可爱的年轻人。”一首网络诗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把课堂带到历史中。这一群可爱的年轻人拿起枪奔向了哪个战场?(抗美援朝战场)我们中国为什么要出兵奔赴朝鲜战场?中国当时能不出兵吗?组织学生讨论这一系列问题,随后(播放了一段记录片《抗美援朝战争背景》),将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时的罪行再现,学生们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角度也很多样,这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出示毛泽东的话)“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从而明确毛泽东的最后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分析毛泽东这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抗美援朝时中央政府作决定的出发点是: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从而抗美援朝中国出兵的原因也就相应的得出答案。(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教师列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树,根据知识点把握抗美援朝的过程与意义。开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因为彭德怀这个人物,曾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学习过,所以由学生回顾旧知识来介绍。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齐唱,感受志愿军战士入朝参战时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再通过“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称号,来回顾中国军队名称的变化。由学生回顾整理,教师补充确认。

战役:出示动画《抗美援朝战役示意图》,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胜利:出示《板门店停战签字仪式》,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读图: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在胜利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克拉克。)

意义:师生共同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和中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最可爱的人

资源:魏巍《最可爱的人》节选、图片《黄继光》和《邱少云》、剧本《一个苹果》、图片《毛岸英之墓》、视频《抗美援朝英雄录》、图片《杨利伟》、《抗洪战士》、《刘翔》、《千手观音》、《徐本禹》、《袁隆平》、《孙必干》、《护士》、《任长霞》、《中国女排》、《地震中的“敬礼娃娃”》。教师:教师或学生配乐深情地朗诵魏巍《最可爱的人》节选,让学生在情感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接着让学生们分组将课前准备的成果汇报,通过他们互相的交流,体会志愿军战士身上高贵的品质。最后教师再把遥远的战争年代迁移到今天,“新世纪,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人”学生们打开心扉,畅谈理想,情感在升华,心灵在洗礼。

提示:战争远去,但英气长存,师生共同走近最可爱的人。教师和学生共同朗诵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片段,听了魏巍的文章,同学们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儿,都是一种幸福呢?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怎样的考验?这样设计,一是:体现了师生互动;二是:使学生进入了一种带有问题感的情景中,“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接下来,学生们分组将课前准备的成果汇报。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以多种形式将志愿军战士所经历的考验,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品质,生动地讲述、鲜活地表现出来。这一环节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汇报方式和效果,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例如: 讲述为主: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事迹。

诗歌表演:《一个苹果》。八个人,一个苹果,每人吃了两小口,意味深长,永远难忘。

图片讲解:收集抗美援朝的照片,讲解战士们的无畏与英勇、乐观与善良。感受中国志愿军的英气。视频再现:记录片让历史真实的再现,对于一切的诡辩和谎言来说,是最有利的雄辩。

记者访谈:以中央电视台的访谈形式采访魏巍,在主持人与魏老先生的谈话间,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

艺术再现:发挥学生的绘画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与领悟,绘出战争或英雄人物。

老兵讲述:如果有条件,有可能请抗美援朝老兵讲讲当年的历史。或是出示一些抗美援朝留下的实物证据。„„

补充: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不同的展示。教师也可以利用文件夹的素材,与学生合作完成。

最后教师和学生们再一次回望这群最可爱的人。(出示视频《抗美援朝英雄录》)教师突出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身上高贵的品质,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最后由教师总结“最可爱的人”的内含。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而且以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理解他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并且实现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

从遥远的战争年代到今天,“新世纪,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人?”学生们打开心扉,畅谈理想,情感在升华,心灵在洗礼。

播放新时代各行各业中感动过我们的人,使学生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不论是昨日,还是今天,英雄们所体现的精神和高贵品质是相通的。大家崇敬英雄,仰慕英雄,大家也一定想成为英雄。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感动,带着梦想,带着信仰,把握自己,把握今天,努力地做一个最可爱的人。

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将过去的历史同现实有机结合,得出结论,实现了感情的升华。

(三)巩固练习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联合国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1950年9月15日,美帝国主义纠集15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帜,用了7.5万人,260艘军舰、318架飞机的兵力在朝鲜仁川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侵入朝鲜北部,一直打到中朝边境。因为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子,故称为“联合国军”,而实际上,“联合国军”主要是美国侵略军。2.志愿军出征前的誓词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斗争,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为消灭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胜利而奋斗。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战斗任务,我们誓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上级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决不畏惧,决不动摇,发扬刻苦耐劳的坚诚精神,克服一切艰苦困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在战斗中创建奇功。我们要尊重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将军的领导,学习朝鲜人民英勇善战的战斗作风,尊重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性,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朝鲜人民、朝鲜军队团结一致,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全部、干净、彻底消灭。” 3.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0月上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泽东主持下,多次召开会议,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充分估计了各方面的困难,从挽救朝鲜危局、保卫我国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这一根本立场出发,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人民一起反击美国侵略者。“中央军委决定先着东北边防军四个军十二个师出动参战,尔后再抽调七个军二十四个师作为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逐步投入作战。”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命令:

(1)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2)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命出动。

(3)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正当敌人越过平壤、元山一线后疯狂向中朝边境冒进的时候,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秘密渡过鸭绿江,向朝鲜境内预定地区开进。第四十军从安东过江,向球场、德川地区开进;第三十九军从安东、长甸河口渡江,主力向龟城、泰川地区开进;第四十二军从辑安渡江,向社仓里、五老里地区开进;第三十八军尾随四十二军渡江,向江界地区开进。10月25日,第四十军一一八师三五四团在温井以北的丰下洞至两水洞之间与敌第六师第三营相遇,将其歼灭,揭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1950年10月25日,便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4.彭德怀谈抗美援朝的意义

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了深刻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将鼓舞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鼓舞他们加紧地展开争取本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斗争。这对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七、视野拓展

1.朝鲜内战是如何爆发的

朝鲜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国。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朝鲜人民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直到1945年8月才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挣脱出来。

1943年11月签署的《开罗宣言》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军分别占领南北朝鲜,并按照各自的意识形态对所占地区施加影响,推行各自的政策,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朝鲜以“三八线”为界被分成南北两部分。

1945年12月,美、英、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朝鲜问题莫斯科协定》,主要内容是:美苏占领军司令部代表组成联合委员会,同朝鲜各政党和社会组织协商,组成朝鲜临时政府。1946年3月20日,美苏联合委员会在汉城成立,并开始讨论允许哪些组织参加咨商组织朝鲜临时政府,经过24轮会谈,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1947年5月21日,美苏联合委员会在汉城重开会议,由于双方无法消除分歧,该委员会于10月18日停止工作。从此,美苏两国开始各自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寻找合适的代理人。

然而,美国率先违反同盟国关于朝鲜自由、独立及成立统一的朝鲜政府的协议,在南朝鲜支持成立政府。

1947年11月14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美国提出的关于朝鲜问题的议案,决定设立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派驻朝鲜监督全朝鲜的选举,然后成立全国政府。1948年3月29日至5月10日,美国占领军出动几万名军警强行在南朝鲜进行了普选,并由被选出的198名议员组成国民议会。5月31日,国民议会推举李承晚担任议长,7月17日公布宪法,20日李承晚当选为总统。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

在南朝鲜宣布成立大韩民国之后,朝鲜北方亦采取了相应的行动。1948年6月29日至7月5日,平壤召开各政党及社会团体会议,决定在8月进行朝鲜最高人民会议选举,然后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8月25日,朝鲜北方进行了最高人民会议议员的选举,共选出572名议员。9月2日至10日,最高人民会议通过了宪法。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金日成当选为首相。从此,朝鲜半岛出现了两个各自为政、互相对立的政府。之后,两个政府围绕着国家的统一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从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鲜南北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共发生2000多起纠纷。这种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终于于1950年6月25日大规模的内战在“三八线”上爆发了。2.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呼是怎样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为援助兄弟邻邦和保家卫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入朝作战部队不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来称呼,而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是有原因的。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中国刚成立,国家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政府决心出兵朝鲜,是在美国武装面前不得已的选择。中国只想达到遏制侵略的有限目的,并不希望扩大战争的规模。如果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就等于是中国政府的军队正式同美、英、法等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开战。这样,不仅中国同美、英、法等国进入战争状态,苏联作为中国的盟国(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根据条约必须尽其可能给予帮助。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扩大为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因此,我党领导决定不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参战,初步打算入朝部队冠以“支援军”的名称。

在中央决定正式出兵前,毛泽东曾向党外民主人士谈到这一想法,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当时任国务副总理的黄炎培先生指出,用“支援军”的名义,仍难以区别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军队,不如用“志愿军”的名义,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军队的非政府性质。毛泽东很高兴,当即采纳了这一意见。在10月2日正式提出“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部队到朝鲜境内”。10月14日司令员彭德怀在给入朝作战部队师以上干部讲话时,也说明了出兵的名义及原因,他指出:“我们并不怕目前打,但我们目前并不希望大打,也不等于向美国宣战,只是以人民志愿军的名义支援朝鲜革命战争。”

采用志愿军的名义,从国际法的意义上讲,只是中国民间志愿组织的武装入朝,由朝鲜政府指挥作战,中美两国仍然可以不处于战争状态之中。这样,一方面援助了朝鲜人民抵抗美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继续保持了和平环境,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3.美国侵略军的兽性

在朝鲜,无论是城镇或乡村的墙壁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张凄惨的用血泪绘成的图画:一个朝鲜母亲倒卧在地上,血肉模糊;她的幼小的孩子,正用一种迷妄的神态哭泣着,仍在噙着母亲的乳头。任何人看了这张图画,都会心酸泪落。这张血泪绘成的图画,是一件实事,它发生在朝鲜忠清北道的永同郡,时间是八月四日。我怀着沉重哀悼的心情,看完八张纪录这次惨案的照片。八月三日,美国侵略军败退到永同郡的朱共里、林界里一带,强迫当地村民在一天之内搬光,而且只能向南方走。朝鲜农民讨厌透了美国人,他们不愿南行,相率北去。北方是人民军的进军道路。农民们觉得,在人民军那里,自己是安全的。美国陆军用机枪扫射逃离者的行列,同时用无线电和飞机联络,轰炸这一群手无寸铁的人。农民们为了躲避敌机,逃到黄涧里以东三公里的铁桥下。但是,他们又被美国陆军包围了。农民们受到美国机枪的集中射击,当场死二百余人,伤五百余人。救护队的人们流着热泪,用三天的时间,清理了这个杀人场。在这次屠杀中,死了上百的母亲,留下十几个可怜的噙着母亲乳头的婴儿。4.麦克阿瑟被撤职

1951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电给麦克阿瑟宣布:“我深感遗憾的是,我不能不尽我作为总统和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之职、撤销你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军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你的指挥权交给马修·B·李奇微中将,立即生效。”

麦克阿瑟被视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将领之一,在军事生涯中创造了一些令人瞩目的业绩。第一次世界大战任师长,赴法国参战,后来成为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但是,他却成了志愿军手下的败将。这次被撤职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率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政。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关系到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利益。因而,他积极主张出兵朝鲜,极力将战火烧向中国。9月15日,他策划并导演了仁川登陆作战,成功地改变了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这是他毕生最得意之作,此时的麦克阿瑟利令智昏,指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疯狂地向鸭绿江推进,并断定中国不敢出兵。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狂妄地叫嚣:“‘联合国军’的空军有绝对优势,共产党人要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他们的军队会损失一半。”10月15日,他对美国总统杜鲁门表示:“朝鲜战争是赢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不会进攻的。我认为到感恩节,正规抵抗在整个朝鲜就会结束。”杜鲁门相信了他的话,并向他颁发了一枚橡叶勋章。然而,此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率大军开始渡江,隐蔽急速向前开进。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与南朝鲜军相遇;11月1日,第39军与美陆军王牌摩托化第1师相遇,两次战斗,打得美军和南朝鲜军措手不及。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动的“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被志愿军歼灭3.6万余人,变成总退却,大溃败。这是美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美军在战场上连遭惨败,引起美国各界的不满。但麦克阿瑟并不服败,而是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华盛顿。1951年3月20日,美国政府终于通知麦克阿瑟寻找与中朝方面谈判。可是麦克阿瑟不甘就此作罢,拒绝和谈,于3月24日狂妄地发表声明,威胁要轰炸中国沿海和内地,甚至不惜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使美国政府首脑和英法两国都大为愤慨。杜鲁门总统再不能容忍他的猖狂、傲慢和野心,剥夺了他所有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对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作了解释,他说:“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会把我们卷入一场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中。” 5.兰德公司(RAND)

兰德公司(RAND)是当今美国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一直高居全球十大超级智囊团排行榜首。它的职员有1000人左右,其中500人是各方面的专家。兰德公司影响和左右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决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就中国政府的态度问题,兰德公司集中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加以研究,得出7个字的结论:“中国将出兵朝鲜”,作价500万美元(相当于一架最先进的战斗机价钱),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研究成果还附有380页的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并断定:一旦中国出兵,美国将输掉这场战争。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的官员们认为兰德公司是在敲诈,是无稽之谈。后来,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麦克阿瑟将军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啬一架战斗机的代价。”事后,美国政府花了200万美元,买回了那份过时的报告。

第二篇:2 弹力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2.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人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1.基本知识(1)形变

①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变化.

②弹性形变:物体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③弹性限度

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2)弹力

①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②方向

a.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 b.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思考判断

(1)若两物体间存在弹力,则它们一定接触.(√)(2)只要物体接触,物体间就存在弹力.(×)(3)平常我们说的物体间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中的张力叫绳的弹力.(√)探究交流

如图,弹簧被压缩后能使小车向右运动,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使小车向右运动,弹簧和橡皮泥被压缩后产生的效果为什么会不同?

【提示】弹簧被压缩后发生弹性形变,由于恢复原状,对小车产生弹力,使小车向右运动,橡皮泥被压缩后发生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对小车没有弹力,所以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使小车再向右运动.二、胡克定律 1.基本知识(1)内容

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公式

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牛顿每米,符号N/m,它的大小反映了弹簧的软硬程度.

(3)适用条件: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2.思考判断

(1)弹簧的弹力总是与其形变量成正比.(×)(2)对某一只弹簧,把它拉的越长,其劲度系数k越大.(×)(3)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大小无关.(√)探究交流

同一只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对它的拉力越大,它就越长,弹簧越长,反映了弹簧的弹力越大,如图所示.弹簧的弹力大小是否与其长度成正比?

【提示】胡克定律给出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大小与弹簧长度变化量的关系,即F=kx.其中当弹簧伸长时.式中x=l-l0,l、l0为弹簧现在和原来的长度,所以F=k(l-l0),因此弹力大小是与(l-l0)成正比,而不是与弹簧长度(l)成正比.

三、弹力有无的判断 【问题导思】

1.物体发生形变就有弹力吗?

2.弹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受力物体发生了形变,还是施力物体发生了形变? 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吗? 1.直接法

对于形变比较明显的情况,可以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1)物体间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注意: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有弹力产生. 2.特殊法

【审题指导】(1)观察各图,a、b板都与小球接触,满足了弹力产生的一个条件.(2)用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 【答案】 A

判断弹力有无的两大误区

1.误认为只要有接触一定存在弹力作用,而忽略了弹力产生的另一个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2.误认为有形变一定有弹力,忽略了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撒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的区别.

四、弹力方向的确定 【问题导思】

1.弹力的方向与哪个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2.绳子拉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3.轻杆产生的弹力的方向一定沿着杆的方向吗? 1.弹力方向的特点

物体所受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2.判断方法

(1)绳子只能受拉力而发生形变,即绳子只能承受拉力.因此绳子拉物体的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指向其收缩的方向.

(2)物体放在支持物上,支持物因其形变而产生弹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支持力,这种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判断步骤:明确被分析的弹力→确定施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确定该弹力的方向.

4.常见弹力方向归类总结

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几种常见情况如下表:

弹簧既能伸长,也能缩短,即弹簧的弹力既能充当推力,也能充当拉力.绳或细线只能伸长,不能缩短,因此绳或细线上的弹力只能充当拉力.

例:在半球形光滑容器内放置一细杆,细杆与容器的接触点分别为A、B两点,如图所示,容器上A、B两点对细杆的作用力的方向分别为()

A.均竖直向上 B.均指向球心

C.A点处的弹力指向球心O,B点处的弹力竖直向上

D.A点处的弹力指向球心O,B点处的弹力垂直于细杆向上 【审题指导】 审题时注意以下两点,(1)细杆与容器在A、B两点均为点面接触.(2)支持力的方向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答案】 D

五、胡克定律的应用

例:如图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 为k1和k2.上面的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弹簧.在这个过程中下面的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答案】 C

应用胡克定律F=kx时注意的问题 1.弹簧发生形变时必须在弹性限度内.

2.x是弹簧的形变量,不是弹簧的原长,也不是弹簧形变后的实际长度.

3.由于F1=kx1,F2=kx2,故ΔF=F2-F1=kx2-kx1=kΔx,因此,弹簧上弹力的变化量ΔF与形变量的变化量也成正比关系,即ΔF=kΔx.课堂小结

板书

第三篇:《识字2》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1个生字只识不要求写;认识“金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知道一些有关旅行的知识和我国重要的旅游景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能说给老师听听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旅游有关的归类识字课文。板书课题:识字2(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看看有几幅插图,图上画了哪些著名的景点。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学习部分生字词

出示第一幅挂图,观察说话。

1.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哪几种交通途径?[相机出示词卡:公路、铁路、水路]

2.指名读生词。

3.公路、铁路、水路上的交通工具分别是什么?(汽车、火车、轮船)

4.你喜欢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小结:图上的老师不仅向同学们介绍了公路、铁路、水路这三种交通途径,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与旅行有关的事物。

5.同学们出去旅游在外面住宿的房子,称为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旅馆]

6.为了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叫做什么?[相机出示词卡:旅行]

7.在旅行的途中,叫做什么呢?门目机出示词卡:旅途]

8.比较“旅途”、“旅行”这两个词的不同。

9.出示填空。

(1)公路上的交通工具是——。

(2)铁路上的交通工具是——。

(3)水路上的交通工具是——。

四、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要求:读准音节,看清字形。看看挂图,想想字义。

五、教师检查自学效果,并加以指导

1.认读生字,正音。

2.用“旅”、“馆”扩词。

六、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向我们介绍了哪三种交通途径?(公路、铁路、水路)第二组向我们介绍的与旅游有关的词语是哪些?(旅馆、旅途、旅行)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记忆“铁、旅、馆”的笔顺;认识“金字旁”。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铁、旅、馆”的笔顺书空。

3.用“旅行”说一句话。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出示第二幅图。

1.图上的两个同学游览了哪些自然景观?[相机出示词卡:西湖、漓江、三峡]

2.老师介绍这几处景点。

3.你们觉得这儿的风景美吗?能看图说说美在哪儿吗?指名学生说图。

4.图上的两个同学游览了西湖、漓江、三峡后,来到了我国伟大的首都——北京,他们在北京看到了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的伟大工程。[相机出示词卡:故宫、运河、长城]

5.教师介绍故宫、运河、长城。

6.同学们从图上看到这些伟大的工程,想说些什么?

7.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以上生字词。

三、指导读韵文

1.范读、自由读、齐读。

2.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以“我喜欢x x”为题看图说话

五、指导书写

1.按“峡”的笔顺书空。

2.教师范写生字。

3.在《习字册》上描红,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在《习字册》上仿影、临写。

第四篇:2 祝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2.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复述小说情节,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

2.通过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 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 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追求快乐幸福的我们来说,真是不可想象。然而,事实确乎如此。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ã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ï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â瑟有声

尘芥jiâ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â

驯xùn熟

桌帏wã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ēng zhēng 咀嚼jǔ juã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2.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ï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â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â: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

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四、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为“祥林嫂”编写“年谱”。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3.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墺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无济于事。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五、理清情节结构。

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情节结构如下:教师板书情节,学生指出结构特点。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起讫段落

时间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高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î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六、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细读课文,注意主要人物的语言、肖像、对话描写,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作预习。

环节二: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依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了解祥林嫂的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

1.阅读祥林嫂初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又只是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2.讲析祥林嫂再到鲁镇这一部分。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4.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画眼睛。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耐劳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临死之前: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鲜明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肖像描写: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总括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5.讨论祥林嫂的反抗性。

祥林嫂带着四十年的屈辱与辛酸,寂然地离开了人世间,生命划上句号(结合课文讨论)我们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A,出逃

与严厉的婆婆“相处太难” 遵循“从一而终”的先贤古训。

B,抗婚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意识维护封建礼教思想。

C,捐门槛

对再嫁还活怀有深深负罪感。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D,对灵魂有无的怀疑

恐惧矛盾心理

无论有无,劫数难逃。

评价:

一生有过不懈的抗争,都是反抗命运的具体行动,但她反抗完全出于自发,也很盲目,本身也有浓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色彩,充满了悲剧性。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农村妇女,她平身最大的愿望就是靠自己的双手,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她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活得体面一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在落得“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悲境地之后,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也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出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抗争。对于现世的悲苦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奋斗。

她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听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尽管这一切的苦熬与反抗都无济于事,但也时时显示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

但是祥林嫂的所谓抗争与反抗又是有局限的,从积极的方面说,它是祥林嫂不愿任人摆布,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当然是符合礼教道德的——生活的表现。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作牲口一样的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她奋力反抗的背后,实际上是奋力维护迫害自己的封建礼教。祥林嫂花了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鲁讯小说在揭示人物的命运悲剧时,强调人的灵魂、精神的改造。

三、作业

有人说样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一、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究竟该由谁来负责?(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二、谁杀害了祥林嫂?

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

A.鲁四老爷的态度——精神扼杀:

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C.人们的态度——精神蹂躏: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称呼依旧。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老爷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掉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上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引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意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其实,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在这些看客与听众的内心之中,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周围人们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他们在茶余饭后进行消遣的故事,他们在鉴赏别人痛苦的过程中,也在鉴赏着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他们又在“叹息”和“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尽,成为“渣滓”之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同时还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种情感与行为方式上的麻木和混沌,实质是一种人性的残忍。

D.柳妈说鬼——精神恐惧: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明确:文中第88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的。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 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为了争得这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E.“我”的迟疑——精神困惑

小说中的“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正是由于“我”的迟疑使祥林嫂不能确定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否有鬼神的存在,她感到了精神上无限的困惑与迷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迫改嫁是其悲剧的开始,而这是受族权的唆使。再嫁被认为是“败坏风俗”,夫权视此为奇耻大辱,这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她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一种罪恶感,她所生活的地方也为她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说明这是一个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她有对再嫁的罪恶感,因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强烈恐惧。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所以才“怕暗夜、怕黑影”(第109段),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第109段),最后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祥林嫂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是被神权所害。在鲁家,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对她进行迫害和侮辱,把她变成了一个木偶人,直至把她逼向死地,一脚踢出鲁家。而这依靠的是封建政权。

结论:因而我们说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这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三、精当的环境描写。

提问:小说中几次描写了“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共三次

1.第一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

提问: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情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富人享受,穷人艰辛,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已经是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剧达到高潮。(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明确:多次写到“祝福”的作用是“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也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

四、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明确:1.小说起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4)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补充分析趣味性知识:古今婆媳关系之比较、遗产继承问题。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四大绳索:族权,神权,夫权,政权。从一而终:民间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周易•恒》:“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旧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gōng即“女红”、“女功”。指通常由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前,三从四德是女人一生的枷锁,现在,社会男女平等了,三从四德却又有了新的定义。

小幽默:“新三从四德”:新三从四德:三从:跟从,服从,盲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等得,记得,舍得,忍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完美丈夫:干家务是大力士,关心妻子象护士,辅导孩子象博士,钱包起码象雅士,听唠叨时当自己是传教士。

小结: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课堂小结

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肖像描写: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第五篇:问题解决(2)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问题模型特征,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问题。

2、教学难点:

根据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分率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会解决这一类问题。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今天我们更进一步,来学习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本节课的目标。(PPT出示教学目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信息,提出问题(PPT出示)

提问:根据题目,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研究题目,得出本题中的数学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有多个,尽量让学生都提出来)

一般提出的问题是:婴儿每分钟跳多少次?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多少次?青少年每分钟比婴儿少跳多少次?

2、探究新知

(1)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抓住“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完善这句话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多”,让学生找准单位“1”。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我们能不能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出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如果能,请在草稿本上画出来。

师巡视,请学生上台展示用图示表示的单位“1”,教师在黑板上也画出单位“1”。引导学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 引导学生以自己所画的单位“1”为基准,画出婴儿的心跳次数。师注意巡视,指导。得出的图示如下:

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3)理清思路,列式并计算

怎样求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如何列式计算? 学生思考,然后抽答。(PPT展示)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两种解法,说一说每一种解法的单位“1”是什么?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算式,自由发言。

教师要实时引导学生说出解法1是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看作单位“1”,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少年的,要求的是婴儿每分钟的心跳次数。解法2也是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看作单位“1”,第一步是先求出婴儿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的次数,然后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学生交流讨论,要求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看作单位“1”,都是求75次的几分之几。第一种方法是根据问题找到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要求的答案;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即是75次的是多少,在求出所求答案。

(5)学生自主解决怎样求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教师集体讲解。(6)引导反思,检验结果

让学生分别说说两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采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三)反馈练习

教材第15页“做一做”,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本题与例9的异同。

(四)小结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问题,首先找准单位“1”,然后找出另一个量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五)新知拓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1、商店运来苹果20筐,每筐15千克,运来的橘子比苹果多。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六)巩固练习

2、张军带了21元钱去买文具,买铅笔用去了所带钱的的橡皮。每块橡皮多少元?,余下的钱正好买6块同样

3、王师傅计划12小时生产零件960个,实际用的时间比计划少零件多少个?

。实际每小时生产

4、五年级学生向希望小学捐书150本,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多捐书多少本?,六年级学生捐

5、工程队修一条4千米的路,已经修了,还有多少没修?

6、学校菜园种了1.68公顷的白菜,种的土豆面积比白菜多大?,学校菜园一共有多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解决学生还有疑惑的地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我们首先找准单位“1”,然后画出线段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进而帮助我们找出另一个量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课后习题

教材第16页,第七题。

板书

下载1.2 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 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 越南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日内瓦会议;“特种战争”;局部战争;战争的结果;战争的影响。 2、理解:越南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认识局......

    2 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 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条件。 3. 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

    2017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三课 仁者爱人

    第三课 仁者爱人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

    小练习(2)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⑴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⑵ 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⑶ 能利用所学的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2《春晓》教学设计之三-教学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6。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

    《识字2》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识字2》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诸萍教学设想: 《识字2》位于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教材以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这一中心内容,将一组组词语组成......

    《练习2》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最终版]

    佚名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全部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读字形,读准字音。 2、复习巩固学过的18种基本笔画和45个汉字,能正确书写。学习熟字组成的新词。3、使学生知道要锻炼身......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分析、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