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材如战略指导,教学如战术实践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感悟
教材如战略指导,教学如战术实践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感悟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陈元芽
摘要: “教材如战略指导,教学如战术实践”,新课程的实施如同军事家指挥作战也应注重教学中的战略与战术研究。首先,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材的战略地位有深刻的认识,尽快地建立起以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教学实践要符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明确学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以便量体裁衣,要适当补充一些传统教材中以及生活实践中常见的内容来夯实基础和巩固学习兴趣,要保留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来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再次,一线教师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这一理念,真正践行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教学宗旨。
关键词:战略指导 战术实践 实施方法
自福建省高中新课改以来,在各方努力下我校信息技术新课程会考连续五年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优良率每年都超过98%、合格率达100%。回顾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教材如战略指导,教学如战术实践”,新课程的实施如同军事家指挥作战也应注重教学中的战略与战术研究。
一、对教材战略地位的认识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材的战略地位有深刻的认识,尽快地建立起以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课程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关于具体实践操作的方法和步骤的内容惜墨如金,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潜能预留了充足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师应注意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要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在教学中充分尊重、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新课程教材要求教师深入备课和精心组织课堂
新课程教材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涉及到的软件非常多,但是每一章节内容大多是青蜒点水,点到为止。因此,教师只有充分深入地备课,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内容才走的进课堂,否则,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处境——不知该教什么内容和该实践什么内容,以及该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三)新课程课后实践内容注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传统教材则是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课后习题大多是巩固本节知识,很少有涉及社会及生活实际应用,给人一种学了也白学的感觉,因此,出现了不少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高分低能的“高
才生”。而新课程则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强调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会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真正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科的能力。
二、关注教学战术的实施方法
战略指导和战术实践二者必须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产生最佳效果。新课程这一战略指导已经摆在教师面前,而教学实践的结果如何,则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新课程教学,就好比是战术的实施。因此,教学实践要符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做法,因为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很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也很大。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把握好教学战术呢?
(一)要明确学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以便量体裁衣
“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由于我校地处农村,所以就读我校的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而农村的初中校往往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专业教师配备不足,加上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信息技术学科,因此信息技术学科往往很少开课,或很少真正落实到位,所以学生进入高一时的信息素养较低,可能还不如城市学校初一学生的水平,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来自于重点初中,他们的信息素养较高,这就形成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给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课堂教学实践带来很大的麻烦。对于这一现象我有充分的认识并想方设法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克服,真正化弱势为优势加以利用。我首先对他们划分等级,以便量体裁衣,做到有的放矢,并根据不同等级实施分层教学及合作探究学习,并发挥基础好的学生小老师作用带动大家一起提高。
(二)要适当补充一些传统教材中以及生活实践中常见的内容来夯实基础和巩固学习兴趣 由于新课程的编写是定位在初中学生已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然而我校高一学生大多数不具备这一信息素养,学生自然产生学习方面跟不上的担心。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是用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来克服学生心理上的担忧;其次,更重要的是适当补充一些传统教材中的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中常见的内容,以便夯实他们的基础,达到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在必修和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都特地安排一些常见而且适用的实践例子。
1、《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的教学中主要补充以下实践内容:
首先,从最简单而适用的例子入手,以消除学生们心理上的担忧。比如:教到因特网信息时补充了如何申请及使用电子邮箱,并要求学生以后的作业及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起到了学以致用和巩固知识的双重效果;教到文本信息加工时补充了word基本编辑排版,并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主题自定、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的电子画报作品;教到表格信息加工时补充了Excel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要领,并设计了一节以学生生活费用支出(有甲、乙、丙及自己四组数据)为素材进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教学,并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生活费,学生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学科的现实指导作用,因此,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其次,适当补充一些技术性较高而且通用性较强的案例来提升学生素养。比如:教到信息集成时补充了Powerpoint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要求课后制作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多媒体作品,学生的作品真是百花齐放:天文、地理、明星、动漫、家庭、学校等主题的作品应有尽有,不但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而且富有特色、极具创意;教到信息资源管理时补充了博客的申请及管理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学习、交流、管理和完善自己的博客资源(并强调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从此,好多学生的精力从QQ聊天或游戏中逐渐转移到完善和美化自己的博客上来,以提高博客的访问量和知明度为荣,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教材的教学中主要补充以下实践内容:
比如:教到音频辑编时,我补充了手机铃声制作,学生们制作出来的手机铃声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娓娓动听;教到photoshop图片处理时,我补充了海市蜃楼和婚纱影集的制作方法,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个个蠢蠢欲动,学生们的作品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到flash动画制作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拍照的数码照片配上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制作成自己的MTV动画片,学生们为自己能制作现如此得意的作品,个个脸上流露出喜悦的成就感;教到premiere视频编辑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拍照的数码照片和视频素材(影片)加工成MTV或视频专题片时,学生们个个无比兴奋并自豪地说了声——“原来电影拍摄没什么了不起”,那得意的样子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通过以上基础知识的补充、实践操作的巩固和实际应用的拓展,有效地夯实了学生的信息基础,不但把学生刚入学时的担心抛到九宵云外,而且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扫除了学生技能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双重障碍,同时让学生深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并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要保留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来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
新课程是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并不是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一切教法,恰恰相反,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精华教法或教学策略不但可以保留,甚至还要发扬光大。比如:演示法、提问法,归纳法,讨论法等等,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否越俎代庖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不会披着新课程的外衣进行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作为从事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这一理念,真正践行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教学宗旨。
总之,信息技术新课程好比战略指导,一线教师是战术实践指挥员,要想做到游刃有余地指挥,自己必须对新课程理念有充分的认识,并正确利用这个战略理念来指挥教学战术实践,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无(注:本文是笔者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和创新中得出的感悟,而且是从未在任何报刊等媒体发表的原创稿件)。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用教材(定稿)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用教材
在校内课程资源中,作为思想政治校内资源,目前使用的是国家统一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四科必修教材。由于思想政治本身的政治性导致其地位的权威性及教材选择的局限性,这就更加强调思想政治科教师在新课程中如何“用”教材的意义。
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应如何“用”教材呢?一年来,笔者在课改实验区一线中一方面积极响应和推动课改,另一方面也针对于此走访及了解了高中课改地区的一些学校。发现许多学校教师还不善“用”教材,仍然停留在“教”教材的环节上。比如,有些学校过度强调课标,不是深入研究挖掘课标的内涵,而是单一地从课标表面上着手,课标怎么写就怎么教;有些学校则过度强调教材,始终如一地遵照教材的编写进行逐字逐句地教;有些学校则过于超前,为了迎合课改展现的新形式,而把教材内容弄得颠三倒
四、过度包装等等有如“四不象”而无不及。
那什么是“用”教材呢?教材,就是讲授内容、知识的材料。所谓“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使用当作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它区别于“教”教材,“教”教材就是把掌握教材当作目的。由于有些学校教师不善“用”教材,使得教学古板,方式陈旧,上课时间总感觉不够,教学学习效果不好,达不到课改的要求和目的。
所以,要“用”好教材,就应找准“用”教材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要读懂教材,这是“用”好教材的前提。许多教师对读懂教材容易忽视,但这又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前提。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新课程教材,一方面是继承了新课程前的许多内容,但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知识,并且和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假以时日仔细研读,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知识怎能谈得上用“一条不断流动的水”授予学生呢?如《生活与哲学》中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框,课文内容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揭示出创新的意义和内涵。而作为教师仅懂这些并仅以此授予学生那并不是真正读懂教材,作为创新我们更需要从现实中读懂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来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读懂不仅指理解某单元某框题的课文内容,而是在理解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内在的逻辑联系及由此体现出的教学目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用”教材时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二是要做到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这是“用”好教材的基本保证。课标即所修科目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对课标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目的,同时也要把它看作学科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如某校一名教师讲《经济生活》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时,仅根据“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一级课标所写笼统地介绍货币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而已。其它如“货币的本质”这一重要的知识并没有点到。另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学如果过于重教材,一是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景,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受到束缚,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生活与哲学》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中,教材内容讲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同时也阐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识涵盖面之广是可想而知的,但如果照本宣科则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学时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
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
三是要善于整合教材内容,这是“用”好教材的关键。第一是整合教材本身的知识。作为课改后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很大程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也加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内容,但作为新事物,仍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做到“用”好教材那就要善于整合教材。如《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和动力一框中讲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没有讲到其方法论要求,而是中间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后才讲到其方法论要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教师如果从一定的逻辑顺序上讲课时则可先把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提前来上。所以,要“用”好教材则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第二是要在教材原有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展或进行压缩。作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作为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在保证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既要为学生节省学习时间而对一些内容进行压缩,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知识的拓展。如《生活与哲学》中所讲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中,教材对其这一方法论要求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就可以从认识我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等内容的拓展中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来说,整本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从中难找出方向,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方式把原理通过名称、内容、方法论要求、例子等方式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使书从读厚——读薄——读厚的转变,节省自己保贵的学习时间。第三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来说,教材仅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每所学校的资源如果善于开发的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有丰富文本资源、多功能的教师资源、团结互助的学习资源、现代化的媒资源、众多的研究展示类资源、和谐的社会资源等等。如《政治生活》所讲的世界多极化中的综合国力时可利用正在本地举行的太空展资源以体现出科技实力;《文化生活》介绍地方文化特色时就举本地的文化特色。如在海南儋州就可根据儋州的“诗乡歌海”这一特点展现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调声、山歌等等来充实我们的资源。
四是要有适中的教学方式,这是“用”好教材的重要途径。高中新课改更注重教学的启发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体现这一点,有些教师每节课都把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每堂课过于“热闹”,不管是课堂课桌布置、导入新课、授新课还是提问、讨论等等都处在“闹”的环境中,学生“闹”完了,什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也荡然无存了。这种把教内容装点的花里花俏并不是在“用”教材而是在“折磨”教材。办事情总不能千篇一律,认为课改那就什么都得改是形而上学的办事方法。作为课改,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学生较陌生的知识,教师该重在用讲授法那就用讲授法,如《经济生活》中的股票问题,作为一群从山旮旯出来的学生来说那是闻所未闻的事,即使你用满40分钟甚至400分钟给他们全部进行讨论同样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条件较好,基础也不错的学生来说,那用多一些启发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让他们拓展思维进行想象思考解决问题也是可以的。所以,教学方式的展现即不能落俗套更不能画蛇添足,确保教材能“用”好。
教材是高中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课程标准也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第三篇: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笔者敢言,在本次高中新课程的所有学科教材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变化可谓最大,它从原来的“软件说明书”,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科书。在去年福建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前的这个暑假,各地组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参加新课改通识培训,也是很多一线老师第一次接触到新课程教材,当惯了软件说明书“解说员”的老师们,面对新课程教材一时无所适从,包括笔者本人。经过暑假的学习到一学年以来的教学摸索与实践,可谓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逐渐体验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乐趣,也让学生感受到愉悦的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于是笔者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以飨读者。
一、关注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体系都不同,教师如果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清楚,那你这堂课的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呢。因此,开学的第一节课的教学,笔者没有马上进行新课教学,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整节课大概分为四个方面,首先,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其次,了解学生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情况,再由班级里有计算机某个方面(如编程、动画制作、表格处理、网页制作等)专长的同学谈谈以前是怎样学习的。(这点很重要,教师不仅可初步了解学生以前基本情况,更能发现一部分较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今后课堂中扮演“小老师”角色。);再次介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包括:课程设置、模块教学、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机房管理等);最后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而以后课程教学中,一旦学习新的知识体系,如进行“因特网信息查找”、“文件的下载”、“信息的编程加工”等知识的学习时,笔者都会在学习前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利用我校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进行网上调查),从每个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上学期,泉州师院部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到我校参加教学实习,由于不了解我校学生的情况,几名实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上都作了一些偏离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延伸,课堂知识容量大,以致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完成得很不理想,在教后的教学交流分析中,这些实习老师都能深刻认识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学前的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二、整合课程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我校的高一年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通过分析开学第一节课的学生基本情调查表,发现有近60%的属于“零起点” 学生。众所周知,新课程的教学是非零点的教学,这给我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怎样解决这个压力?就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个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课程学习网站包括“课程学习”、“作业与作品提交”、“学习讨论”、“网上学习调查”、“研究性学习”及“信息奥赛专栏”等栏目,并具备学生真名注册功能。其中“课程学习”栏目里设有必修模块及5个选修模块的课程学习子栏目,教师每节课教学不仅备教学设计,更是精心准备学习学案,并将学案上传到课程学习网站的“课程学习”栏目相关模块的子栏目里,教师上课时就引导学生到相关模块的子栏目里的进行学习,由于学案是面向学生,因此,学案设计时要全面安排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步骤、课堂任务、收集的学习素材、知识点小结、学习评价、作业布置等内容,如果有完成相关作业再到“作业与作品提交”栏目进行提交,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及相关学习评价。
例如,教科版“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教学,由于我校的学生以前很少了解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如果没有让学生动手体验是很难完成学习目标的,因此,笔者教学时为让学生在1个课时既能完成知识的学习又能亲自动手体验,我把收集的人工智能的素材软件及相关体验网站的链接都整合到学案设计中,让学生直接点击就可以进行体验,大大方便了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尝试到体验人工智能的乐趣,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学习任务(作业),感受成功的喜悦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因此喜欢这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也因学科特点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因此,设置合理教学任务是信息技术成功教学的关键。合理设置信息技术作业应区分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应注重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是一定要完成并上交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作业,而课外作业应注重知识扩展及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课堂作业应该是统一的,又能灵活的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既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相应的任务,感受成功的喜悦,又有统一评价标准,方便学生自评、互评包括教师评价。例如本人在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单元教学时,特意设计3个课堂作业,①绘制七巧板,构建造型表达信息;②“改造超女”;③使用PhotoShop制作图像表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句的意境。要求学生都要完成,但根据自己的实际至少上交其中的一个的作业,基础较一般的同学可上交作业①,较好的同学完成并上交作业②、③。由于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并上交一个质量较高的作品,有的学生上交的作品质量之高有些超乎意料。另外,我在演示网上收集未化妆的“超女”的照片时,很多学生观看后感到“恶心”,这突然给我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热”进行有关德育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习、崇尚科学的理想。至于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很多老师能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等因素制约,学生完成难,而忽略了课外作业的布置,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学生在校时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完成信息技术课外作业,但是在周末回家时,很多学生认为是休息时间而不愿意去学习主科课程,这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设备完成信息技术课外作业,但应注意设计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应有趣,让学生巩固与扩展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其兴趣,并对有完成课外作业的同学在学分认定方面给予相应的加分。同时,信息技术课外作业应该是选做的,让有条件的同学去完成。
四、学习评价,自评与档案袋评价共存
强调评价是在本次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做好评价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地完成,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人教学实践中,通过我校设计的课程学习网站进行教学,在学案的设计上,我都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同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模块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使用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的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课堂学习行为、作业作品情况、评价文本等过程性评价和模块考试成绩并进行总结性评价。通过档案袋评价方式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学生的模块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五、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
1、QQ及游戏问题
关于QQ及游戏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不是老师说停下来,学生一定会将自己的游戏、上网、QQ、歌曲等进行到底(从上课前几分钟打开电脑开始)。在学生看来,上电脑课的最大吸引力莫过如此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并处理好信息技术课堂的纪律呢,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味为了完成教学知识而教学,还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就说本学年福建省进入高中课改实验,我的班级一开始也出现这种情况,后来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现在课堂上已经很少出现这种问题。
① 不断地给学生说明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会考甚至高考进行反复强调,并渗透相关德育教育,以理服人。
②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学到有用的知识。
③ 教学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课堂上机任务的设计应能引起学生的喜欢,积极主动的参与。
④ 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可能有点“大话”。本人的每节课不仅有教学设计,更为学生精心准备学案,放在本校制作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网站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的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至少会提前5分钟到机房,自觉进入课程学习网站进行预习及下载相关上课素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而不会出现去上网、打游戏或听音乐等现象。
⑤ 努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本人教学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往往是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他的学科。我们是否能多想些办法让你的学生喜欢你。
2、课改中的改与不改
新课改中的“改”其实就是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存在的弊端,新课程教学时应处理好改与不改的部分,因此,要求老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时应做好教材分析,避免走上两个极端,即:一节课几乎都让学生自习,并错误理解这是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或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试的学科,照本宣科地讲授。
3、互动参与积极性的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也是很多一线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本人在新课改教学之初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后来教学中我除了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主动回答问题外,又在过程性评价上加入课堂主动参与方面的评价,并让学生知道过程性评价是学分认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着明显的提高,回答问题时就有争先恐后的现象。
4、课堂评价问题
要努力做到每堂课都有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地完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问题
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在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如何将学习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特别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学习整合。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二分法查找》教学时,在教学延伸方面,本人结合数学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算法求数学方程近似解进行知识拓展。
6、机房管理
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时,大部分教学都是在网络教室上进行的,因此机房里不仅要有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而且还要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及上网管理系统,如上网二级代理等,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学生课堂上网。
7、教案与学案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有教案更要有学案。在实践课改教学中,每节课我不仅设计教案,更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学案,每个学案都有具体的学习步骤、任务作业、学习评价及知识点小结(即,本人要求学生要做的学习笔记)等,并传到我校制作的课程学习网站。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习笔记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行为,有效解决学后忘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掌握相应技能,同时有利于对付有关考试(如会考)。
前些时间,一位班主任与我交流,说他班的学生反映上信息技术课就像过节一样,学生很喜欢,问我采用什么好方法,我想可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很认真听课,并争先完成课堂任务,然后帮助其它同学,或利用相关知识去解决其它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明显的提高。
第四篇:浅谈如何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下创新音乐教学实践
浅谈如何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下创新音乐教学实践
摘要: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走近学生,是音乐教学这门艺术的精髓所在。《音乐新课程标准》及中小学音乐教育现已得到全面重视,在新时期下,如何进一步发挥《音乐新课程标准》的作用?如何创新音乐教学实践?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将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创新、音乐教育、实践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实施,我国音乐教育界所有的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成果。然而,正如郑莉教授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中说到:‚多年来我国的‘双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使人走入了误区,缺乏情感,使孩子的内心世界变成迷茫乃至蛮荒地带。‛,反思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依旧存在许多不足和偏差,需要进一步创新音乐教学实践,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一、创新音乐教学实践能够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课标》的制定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一)《新课标》必然要创新音乐教育实践。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观念和素质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改变旧有的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改进,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需要。这就要求改变以往非常严肃地或者单纯使用灌输性方式来讲解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像专业音乐院校中只强调某些技能的训练,更不能像几十年来一直采用单纯的教几支歌就算上音乐课那样的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中既要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更要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因此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就是要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贯穿《新课标》精神,并进一步创新音乐教学实践,使音乐课生动活泼,体现‚审美教育‛、‚主体教育‛、‚创造教育‛精神。
(二)创新音乐教学实践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
重视音乐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课标》要求以情感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的音乐表演兴趣和欲望,使《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等理念便能自然的融入教学中。如在欣赏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出发》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音乐,让他们描绘自己听音乐后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让学生把无形的音乐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直观映现在脑海中,使抽象的音乐变得直观,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音乐表演出来。通过创新音乐教学实践,利用音乐的形象性特征进行教学,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心灵和音乐真正融为一体。
重视音乐教学实践,使学生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如欣赏《骏马奔驰》时,在教学中结合各种乐器模拟人声的演奏,并让全体学生表演,以这种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通过这样的创新音乐教学实践,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创新音乐教学实践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学会运用新的科学教学理论,联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树立新的教学观,一切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研究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问题,改进和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使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跃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一)设计创新实践,诱发创新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音乐教育更要遵循职业要求,实现职业目标,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激活创新思维,捕捉创新契机,不懈的努力,不断去探索,[2] 不要束缚于形式之中,切实去研究,逐步的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的创新实践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使他们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新的一代新人。例如在欣赏刘天华的音乐作品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结合音乐家刘天华的生平介绍,给学生讲述1930年冬天,北京饭店的大厅挤满了本国的知名人士、外国大使馆人员,他们都是特意来欣赏刘天华独奏音乐会的,音乐开始前,有几个外国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中国的诗歌、文学很有价值‛、‚中国的山水画别有风味‛、‚至于中国的音乐......?‛有人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环视了一下身边的人,几个外国人不约而同地耸了耸肩,然而当刘天华教授手腕一挥,二胡演奏出令人迷醉的音乐,使外国人惊讶不已,他们情不自禁地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音乐真好听!‛。通过故事把学生带入了音乐创作的背景当中,不仅让学生更加投入地欣赏音乐作品,同时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艺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引发学生激情,调动学生情趣,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我所总结的教学过程其核心是‚赏、学、演、评‛教学,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
‚赏、学、演、评‛教学过程是在‚赏‛中自由想象、自由探索----有指导地探索;在‚学‛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有指导地教学;在‚演‛中即兴表演、模仿表演——综合性的创造表演;在‚评‛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指导的教师评价。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探索----学习----即兴--创造----评价。
1、‚赏‛即感受、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展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去,发挥想象力,自由探索。如学习《青春舞曲》一课时,会弹奏的同学主动来伴奏,偏爱舞蹈的同学即兴伴舞,座位上的同学随着音乐模仿、即兴击拍、踏脚、拍手做各种音乐表演和舞蹈动作等。培养学生
[4] 丰富的想象力,而我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2、‚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音乐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加强学生对美的体验,使学生能够从中把握音乐诠释的情感和表现形式等,从中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要真正借助音乐审美实现音乐的教育功能,只有以学生为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质,使学生从中领会音乐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将审美情趣应用[5]例如,在教学《茉莉花》时,首先播放录制的原唱,于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体验民间小调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想学、唱的欲望,让他们分析歌曲的结构,在教会他们唱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让学生琢磨自己后边的歌词,尝试自己进行试唱,学生不仅很快学会了唱,而且学会了分析歌曲结构,掌握了快速学习新歌的技巧。
3、‚演‛即演唱、演奏、创编,在感受欣赏基础上,根据歌曲内容,即兴地创编。在学唱《七子之歌》时,我除了鼓励学生踊跃上台演唱、演奏外,还启发学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表演。几个同学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提高了创作水平,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有的说:‚老师,我根据理解,创作了一副画‛‚我写了一首歌词‛同学们热情高涨,课堂活而不乱,每个人都在研究、讨论怎样唱、怎样奏,怎样舞,锻炼了学生的演唱能力、演奏水平、培养了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4、‚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进行评价,设演唱奖、演奏奖、舞蹈奖、进步奖、创作奖、主持人奖、朗诵奖、最佳小组奖等。如在学习《大海啊,故乡》一课时,同学们纷纷登台展示自己的才华。有波涛起伏的舞蹈;有海风轻拂的画面;有感情饱满的即兴朗诵;有声情并茂的优美歌声。我们边演边评边改正,有的同学说 ‚他声音洪亮,但缺少感情‛有的说‚他唱歌站姿不对‛、‚唱活泼的歌曲应该微笑‛、‚她跳舞的时候表情不美‛、‚她的眼神里没有情‛等。同学们学会了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和欣赏中也看见了自己的不足,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方位提升教学效果。
实验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在多种感官刺激下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要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多得多。
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例子层出不穷,其中结合音乐形象化手段进行教学可以使现代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融入音乐。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其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特点,信息对学生的刺激强,时空感也更宽更广。
如在欣赏歌曲《鸽子》时,教师用多媒体技术,运用电脑制作动态的鸽子群居群飞,安静祥和,与人共处的画面,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创编动作的灵感。在音乐声中,他们创编出许多大胆飞翔的动作,以及与周围环境和平共处的仪态方式。因而,此次活动不仅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使他们对音乐的动态美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更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现代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使音乐形象化教学‚如鱼得水‛,但音乐形象化手段的应用的确也成为现代音乐课堂最重要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因为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课堂一方面使音乐形象化等教学方法更加便利的应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近音乐。
四、结束语
在推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已在很大程度上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综合练习,导入新课,教授新课。)但是,有的课堂教学走入完全淡化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训练的误区。我们的理解是:音乐课要体现其特点和价值,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乐技能还是必须要的。只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难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有机地融合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音乐教学活动为载体,保持音乐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愉快地习,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宋扬.浅谈音乐教学中形象化教学手法运用的重要性----由《猫和老鼠》配乐得到的启示[J].音乐天地,2010(4):8.[2]甘元平.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音乐天地(新课标实验原地人教版),2011(2):23.[3]于丽.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双重反思.[J].音乐天地,2010(1):4—5.[4]彭娟娟.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1:339.[5] 周星.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强调音乐艺术性[J]科教文汇(文化研究), 2007(3):181.
第五篇: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让我们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家往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然而,随着信息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基础。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提高德育渗透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老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是神圣和完美的,他们会时刻关注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并进行学习和模仿。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翘着二郎腿的坐姿、摆放得乱七八糟的桌面、不规范的演示操作等坏习惯,都会被学生看在眼中,进而让学生形成不良习惯。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整齐摆放电脑桌上的物品,教学演示时保持亲切的微笑,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多用“请”、“谢谢”、“了不起”,“有进步”等文明语、鼓励语,来体现语言的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这样,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作用下,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提高个人修养。
二、注重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它能让人终身受益,而中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常规,教育学生要遵守机房各项规章制度,爱护计算机设备,保持电脑室的卫生整洁,维护公共秩序等,帮助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常抓课堂常规,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计算机是由一组精密的电子产品组成,是一种贵重的教学设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负责地管理好自己使用的电脑及相关设备,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课堂上不随意开、关机,带电移动显示器,敲打鼠标、键盘,在教室内喝水要注意不能将水洒在设备上,下课后不强行关机或直接关闭插座的电源开关进行关机,要摆好键盘和凳子,培养学生珍惜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社会品德行为习惯。
2、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保证机器设备的安全,要求学生们在进入电脑室时要安静、有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后,不在教室内喧哗、打闹,特别是几人合用电脑时不得争抢使用。下课时也要安静、有序地离开,不能争先恐后的跑出电脑室,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自觉遵守秩序的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
3、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电脑室的卫生要求是很高的,最忌尘土。因此,要求学生每次进入电脑室时要穿上防尘鞋套,不能随便扔垃圾纸屑,带零食、吃零食,更不能趁人不注意把垃圾塞到边缝里藏起来,下课时自觉清理自己周围的垃圾纸屑,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自觉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4、文明负责的良好信息素养习惯
电脑室的电脑是属于公共电脑,会保存有其他班级的学生制作、收集的资料,这样就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乱移动、乱修改、乱删除他人的文件,自己的文件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在除系统盘及桌面的文件夹中,不无故乱建、乱发电子邮件及虚假的信息,养成良好文明负责使用电脑的行为习惯。
5、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人发言时,要求其他学生停止正在进行的操作,认真倾听、不打断、抢答他人的发言,有异议举手示意,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道德修养。
6、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开始接触电脑的时间不同,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我们在开展分层教学中,对于操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小老师,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提高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快乐,得到同学的认可,培养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三、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在教学中要有效的实施德育教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抓住结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教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如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从电脑中的主要软、硬件像 CPU、硬盘、操作系统等,都是外国人开发、制造的,让学生看到差距,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在讲到计算机病毒时,通过讲解病毒的危害时,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窃取个人的资料信息、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导致网络瘫痪等。所以,设计、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做好防范工作,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备份资料等,养成安全意识;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鼓励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形成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的氛围,学生们在感受到了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形成协作精神。
四、加强上网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由于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掺杂了许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好奇心强、自制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危害非常大,很容易受其影响。因此,该如何防止学生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如网络安全讲座、让学生设计制作网络安全小画报等,讲解、讨论一些沉迷于网络而酿成悲剧的案例等负面的事实报道,引导他们正确、全面的认识网络,让学生明白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危害:久坐电脑面前,身体受到电脑的辐射,使眼睛视力下降,也易使脊椎变形等,形成各种疾病,还会产生诸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挤占锻炼身体的时间,还挤占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减少了与他人的沟通,不利于练就健康的体魄和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学生为了身心健康,做到学会自制,不沉溺网络,多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传授学生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如:不要随意透露个人或家庭的真实信息,不要轻易相信传言,不要与网上认识的朋友去会面,不能发布他人的隐私,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等,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学会自我保护,并教会他们运用网络搜索信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树立起健康的信息意识,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做到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只要我们能善于利用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工作中,学生就能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德育教育,就能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同时,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只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投入满腔的工作热情,不断地去探索德育教育,相信定会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