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新课程数学教学
数 学 课 程 教 学 的 新 感 悟
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 徐振华
内容概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我们感悟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感悟到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会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强自信。感悟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一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 感知 感悟 新课程 数学教学 正文:
相信所有经历新课程教学试验的教师都和我一样,对新课程、新课标的感悟一定很深,一定会有许多体验、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得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 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会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强自信。“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一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感知数学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体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一方面,这样的内容和教学有利于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并有助于形成某些一板一眼的扎实功底,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内容和教学难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贯彻学生的思想,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1、新课程打破了以住传统教材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新课程本着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以一种崭新的理念呈现给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体现数学的整体性,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注重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感受出发来学习数学,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活在情理,让知识活在方法中,处处体现着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想。如七上数学(北师大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操作、思考、交流的机会,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则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方程知识,再运用方程的思想来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2)、新课程加大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活动——备课力度.“研课标备教材、研教法备学生”这是新课程与传统教材对老师要求显著的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深入细致的认真备课,更好的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课程标准》和课程。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探索正方体的各种不同的侧面展开图,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学中除组 织、指导学生亲手“做一做”外,课前教师必须要亲自制作,将正方体各种不同的侧面展开图一一做出来,在学生探索、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感到困难时,可逐一演示,使学生模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同一个几何体。再如第三章《代数式求值》一节的备课,既要利用好“数值转换机”来学习代数式求值,又要让学生规范、牢固地掌握求代数式值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地设计好教学思路,要让学生知道“数值转换机”它表示代数式求值,可理解为一个程序或算法,有意识的渗透函数思想。(3)、新课程重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力度.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课改、新课程理念的精华,统揽数学课程的每一章节的内容,处处体现这一理念。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力度,包括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想象归纳、猜测推理、表达交流、回顾与反思等。为使一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如新课程各章节的“读一读”、“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想一想”等栏目的设置,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实验和探索,不仅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的是学习态度、情感上也得到体验和提高。教师只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生活中必需的数学,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多次出现“做一做”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正方体的各种不同的侧面展开图,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感受100万到底有多大?有多少?并每一章中的“读一读”栏目中提供的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例,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介绍,都给学生提供了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而“试一试”,则让对数学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得以拓展尝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空间交给学生。首先转变角色:担当服务员,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支持;其次不包办代替:学生学的怎样要看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知识的产生过程、试验操作、问题探索等,都有要留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空,要给学生表现、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再次适当引导:当学生遇到障碍时,应做适当地启发、点拨,给予铺垫、引导。(4)、新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知识结果,更重视知识出现的背景及形成过程,是新课程与传统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新课程中,每一个新概念、新知识的出现,都赋予一定的背景或情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感受,同时还配有形象的演示图或操作试验,使学生经历新知产生的过程,感受新知的由来,获得学习的直观经验和认识。如:七下第四章《概率》,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做“掷一 枚均匀的硬币”的游戏试验,使学生亲自从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通过实验,首先使学生认识每一次试验的结果是事先无法预料的,每一小组的收集的试验数据都带有随机性,其次由大量试验,使学生感知:正、反朝上两种出现的频率都稳定在同一个数值上,从而使学生获得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感受获得直观经验的合理性。再如:七下课程中,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导出,在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探索两个公式,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作用和转化思想的同时,又通过拼图游戏给出两个公式的几何解释,使学生对这两个公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体验。不仅从代数运算的角度,使学生经历、探索和认识两个公式的过程,而且从几何的角度给予解释和验证,使学生再度识别、理解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及体悟公式的合理性。
二、感悟数学教学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基与关键在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了实现《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教学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实现《课程标准》所提供的课程目标。教学时应提供大量的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的活动,获得必需的发展,达到《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展开数学探究,这样将有助于展现数学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为此,新课程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形式,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成新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同时通过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念,因此,教学时力图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 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
教学时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有效的途径,“读一读”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在习题中也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巩固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类则是面向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需要全体学生都去完成,可适当尝试。
第二篇:感悟新课程
感悟新课程
安阳市东南营小学张 琳 琳
春去秋来,走进新课程已经几年了。从刚开始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拨云见日”,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给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走进新课程这一年里最深的几点感受.一、新课程教我学会思考
记得刚走进新课程时,内心是困惑和迷茫的。习惯的做法许多不能再用,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信手拈来。为了尽快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除了参加市里、区里、学校的培训以外,自己也购买了大量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书籍和碟片,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以往的备课,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而现在的备课,思索的最多的是学生“如何学?”。以往的教材、教参拿起就可以上课,而现在,教材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上课之前想的最多的是学生这节课能学会些什么?需要补充一些什么资料?上课时也常常在思考: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上完课后还要反思,把课堂上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正是这些思考加速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偶尔让学生讨论一下,最后也是由老师得出结论。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雄日为什么手捧空花盆?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后很快自己找到的答案。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雄日捧的花盆不是空的。”“为什么?”我虽然不明白他要说什么,但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因为雄日诚实,所以他种的花是美丽的心灵之花,他的花比那些孩子的花美丽一百倍。”说的多好啊!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这就是课改后的孩子们,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他们对于课文的领悟能力,并不亚于老师,甚至有可能超过老师。又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我想说说我自己。”我微笑着点头。“有一次,我考试考了80分,妈妈问我,我就骗她说卷子没发,我也不诚实,以后我要象雄日一样,做个诚实的孩子。”我高兴地说:“你知错就改,也是诚实的孩子。”这时,一只又一只小手举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千万别小看我们的孩子们,只要我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孩子们就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新课程教我学会关注后进生
俗话说:“十个指头都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比别人差一些的孩子,这也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我对他们就多了一份关注。我们班有个孩子,他说话有些口吃,发言时有的同学跟着学,他就更不敢说了。我注意到这个情况,刚开始并不抽他发言,而是表扬他上课坐得端正,听课专心。他看着我鼓励的微笑,终于举起了手。我一边表扬他的进步一边请他起来发言,心情紧张的他一站起来就:“我,我,我„„。”有的学生开始窃笑,有的学生开始小声地学。我一边用眼神制止那些窃笑的学生,一边说:“赵紫翔有点紧张,没关系,我们一起来鼓励他,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回答正确。”当他终于结结巴巴地回答完问题时,我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到他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从那以后,课堂上我经常抽他发言,课后与他母亲联系,在家训练他多练
习朗读,多练习说话。一个学期以后,他在课堂上发言竟然很少再结巴了。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爱,是会创造奇迹的。”
四、新课程让我改变了作业的方式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都是一些抄抄写写的作业。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尝试着实施多元化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例如在学习《识字4》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搜集小动物的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摘录下来。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小动物的知识,还学会了搜集资料的方法。摘录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用笔写下来的,有用图画出来的,还有用照片、图片来展示的等。学完这一课后,我让他们仿写儿歌,能写几句就写几句,还可以配上图画。学生做这样的作业兴趣可浓厚了,以至于后面学了《古诗两首》,有的学生主动仿写了诗配上画交给我。学完了《两只小狮子》让他们续写小狮子故事,学完了《兰兰过桥》让孩子们写写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桥,学完了《棉花姑娘》,让他们自己仿写《水稻姑娘》或《白菜姑娘》等。写得好的作业我就贴在后面的《学习园地》里,供大家欣赏。每当我布置这样的作业时,学生都会欢呼,足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爱。至于写字词,我也让他们自主选择写几遍,只要听写能写出来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新课程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已逐渐成为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多技能和广泛的知识成为了课改后一名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未来的教师都将会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而对于新课程带来的机遇。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感受到了新的挑战。走进新课程的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不断学习,在带领学生前进的同时自己也不断进步,努力在这块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感 悟 新 课 程
安阳市东南营小学
张 琳 琳
第三篇:感悟数学新课程的文献综述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感悟数学新课程
Adequate Sense of New Mathematics Course
院 系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专 业 学 生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5级(专升本)
梁娟
200504201158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教师单位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李梅林 讲师
感悟数学新课程
学生: 梁娟 指导老师:
李梅林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新兴起的课程改革奉持“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这种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要求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由主讲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课堂“车间”里真正学有所获,数学新课程改革无论在教材内容的编选、排版,还是在教与学的模式,以及师生关系定位等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它给老师、学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和挑战。
[主题] 数学史家.M.克莱因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数学课程也在不断的改革、发展、进步,目前各学校都已使用了新的教材,它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也给教师、学生带来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
现代教育正从“知识中心”转向“人本中心”,它使教育更注重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全面发展和教师本人的行为修养及其对学生的态度。在态这种观念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改变了以往“繁、难、偏、旧”的状况,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我觉得这一改变,体现了本次课改的一个精神,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
新教材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给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新理念,新方式;需调整执教者的思维模式。数学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本文论述了新课程改革应增强的四点意识:平等意识、问题意识、整合意识和发展意识,并提出了师生与新课程之间的简单联系。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本文就以下几点论述:1 新课程的特性。2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个转变。3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4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学生感悟数学。5 新课程还存在的一些忧虑。
[总结]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我们只有走进新课程,感悟数学的教与学,教师、学生都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实践,我们要大胆的鼓励教师创新;必须既重过程,更重结果;既重结论,更重方法。对于一线教师大胆提山的见解和主张都要重视,结合各方力量来不断优化新课程。新课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的付出恰似人海中的一滴水,前面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义,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这样新课程改革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数学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孟宪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0-14.[4]张楚廷.教学方法与教育观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5,(7):7-14.[5]田载今,张劲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张奠宇.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正在研究的15个课题[J].数学教 学,2006,(6):35-40.[7]陈重穆,宋乃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数学教育报,1993,(2):23-30.[8]贾云山,李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郭景阳.现代课堂教学与管理[J].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2):18-22.[10]林婷,刘丹青.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数学教学通讯[J].2003,(7):33-35.[11]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J].数学通报,2004,(4):5-11.[12]黄孝长.重视转化思想渗透,着意思维品质的培养,中学数学[J].2003,(6):30-37.[13]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5]鲁洁.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四篇:感悟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感悟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创造性
动手操作
数学实验
数学游戏
合作交流
经历数学
内容提要:本文从教师对于教材的运用及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这两大方面详细阐述了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下教师不仅要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和丰富教材,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经历数学”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经历数学的机会,要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一、《数学课课程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结合实例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创建全新的学习情境。进行愉悦的教学。”同时也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作用。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为了赋予数学学习全新的、深刻的意义,新课程下我们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课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运用。”教师要由教材的“复制者”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确定“以人文为本”的新观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捕捉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购物环境,让学生自己体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另外,教师要善于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信息,为师生所用。
2、整合和丰富教材
整合和丰富教材是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增、删、改、换。增加引发学生思维的资料和训练能力的活动;删去某些枝节与次要的内容,或点到为止,不作探究;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以利学生自主探究;更换内容、例证和练习,以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当教材资源提供的教学内容体现的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当教材资源对于学生自主利用已知探究和未知探究不够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补充、丰富课程资源,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课本上依次为《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调整,考虑到百分数与分数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把百分数的章节提到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把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圆》这部分知识放在后面教学。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1. 营造“经历数学”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有“经历”的自由,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敢想、敢讲、敢于创造。例如数学《简单统计》时,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学,然后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小组长,问学生是采用什么方法选出的小组长?(举手表决)2. 提供学生经历数学的机会
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过程本来面目,向学生提供“经历”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1(1)鼓励猜想、直觉。
①猜想。波利亚认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就应当让猜想和合情推理有适当的位置。”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猜想和合情推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与哪些量有关系呢?
②直觉。数学直觉是人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的思维形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本质上观察问题,迅速把握问题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在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哪些量有关系后,这时可鼓励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这些量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系列活动,实现“再创造”。
① 动手操作活动。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等教辅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中去探究规律。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让学生猜想、直觉之后,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和直觉。提示学生:借助直尺、剪刀等工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会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然后通过平移或旋转等方法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然后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 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与高的长度有关系,面积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相同。在让学生感受体积的含义时,教师可以用沙、水等实物做实验:将一玻璃杯中装满沙后到出,然后在原玻璃杯放入一个乒乓球,将倒出的沙再装进起去,为什么会装不下了呢?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可用等底等高圆柱、圆锥性做实验。
③ 数学游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枯燥数学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喜欢的活动场所故事,实物观察等方法外,还要引入数学游戏。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游戏。例如:教学6的认识后,教师咳安排这样的游戏,每四人一组,在桌上画一个圆圈,然后4人轮流将6粒豆子扔在桌子上,其余人观察圈内和圈外各有几粒,让学生感受6的组成。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可 以先鼓励独立动手操作,将纸圆剪拼成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达成共识证实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 3. 引导学生在生活经历数学。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到处都是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在导入新课时就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去主动发现数学现象或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例如:教学《圆》 2 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桌面、种面、车轮面等这些实物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几圆形的简单特征。除了将生活素材应用于课堂,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数学统计之后,可以让学生统计一下班上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也可以调查自己的居民小区内,居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用统计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了初步的体会,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有所感受,对数据的获得、分类、不同的记载方式以及简单的分析有了亲身经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实践能力和窗新意识。
总之,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心理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仅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课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运用。”教师要由教材的“复制者”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确定“以人文为本”的新观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购物环境,让学生自己体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另外,教师要善于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信息,为师生所用。
2、整合和丰富教材 整合和丰富教材是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增、删、改、换。增加引发学生思维的资料和训练能力的活动;删去某些枝节与次要的内容,或点到为止,不作探究;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以利学生自主探究;更换内容、例证和练习,以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当教材资源提供的教学内容体现的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当教材资源对于学生自主利用已知探究和未知探究不够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补充、丰富课程资源,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课本上依次为《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调整,考虑到百分数与分数知识间的联系,可以把百分数的章节提到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把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圆》这部分知识放在后面教学。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1. 营造“经历数学”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享有“经历”的自由,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敢想、敢讲、敢于创造。例如数学《简单统计》时,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学,然后民主推选出一名学习小组长,问学生是采用什么方法选出的小组长?(举手表决)2. 提供学生经历数学的机会 教师要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过程本来面目,向学生提供“经历”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1)鼓励猜想、直觉。①猜想。波利亚认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就应当让猜想和合情推理有适当的位置。”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猜想和合情推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与哪些量有关系呢? ②直觉。数学直觉是人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或洞察的思维形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本质上观察问题,迅速把握问题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在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哪些量有关系后,这时可鼓励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这些量有着怎样的关系呢?(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4
一、
第五篇:实践中感悟新课程教学1
在实践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教学工作总结
路 绳 彬
2005—2006学年上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下面我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
我本学期教的是初二生物新教材。新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教材的编写富有童心、童趣,内容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面对这样的教材,结合自己新课程理念学习的经验,我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进行着教学。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本学期的教学发生了几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的观念变了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和反思,我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
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是把学生的教育看成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为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心中装者学生,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例如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我都做到十分中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象韩强、任建波等同学就是在一次的好成绩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对学习生物产生了兴趣和动力。并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例如在“种子结构”一节课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实物自主学习种子的结构,并让学生亲自用实验验证玉米种子的胚乳中贮存了淀粉。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为此作为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去。我作为新教材的初次实践者,能够在不断的钻研教材的同时,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另外我能够经常和其他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同时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在不断的学习、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促进了自己专业的成长。本学期利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怎样上好生物演示实验》这一论文,并能够将实践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通过课题的形式反应出来。
二、学生明显的变了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如果学习来自内在的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乐的、愉悦的活动。面对生活化且富有情趣的教材内容,学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读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这样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我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乐学、愿学者。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的标准。为此我从几方面侧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利用书本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各种各样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科技领域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度。学生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在资料收集之后,提倡合作学习、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由于在教学中我注重设置疑问,也促进了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有时学生的提问我一时也回答不出来,还需课后查资料或问其他的教师。生物课是一门实验课。每一个实验我都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
验能力提高了。
由于新教材的教学是一种尝试。为此我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学中过于强调探究的过程,是否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如何评价新教材的学习效果?如何使新教材的学习过程和新教材的评价想吻合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