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教案[下学期] 新人教版(范文模版)
文言文复习
(一)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第一课时
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
矣(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学生答略)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
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鼓之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
战于.长勺
积于.
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题】根据《岳阳楼记》中“嗟夫!„„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②根据原文填空。
虽我之死,________;子又生孙,孙又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教师总结: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在此就不作详细分析了。根据中考改革的精神,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从真正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和复习备考和谐统一的角度看,文言文复习遵循上面谈到的复习方法和复习内容就可以了。
第二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
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
学会翻译,把握文意。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南通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文言文句式、文言文断句、停顿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文句式。●文言句式理解
一、导入语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二、课前热身
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问:怎么做出来的: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教师总结做题方法: 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积累时,要记例句,不能脱离语境孤立记忆。
三、知识梳理 根据已学知识回顾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句式特点,并各找一例子。(学生交流,归纳)1.判断句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等形式。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④菊,花之隐逸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为”等表示判断。如: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 梁父即楚将项燕。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 非死,则徙尔。⑥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此人力士。2.被动句 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①士卒多为用者 ②为予群从所得。
(3)没有语言标志,意义上表被动 如:帝感其诚。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弗之怠。” 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2)定语后置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置于句后作补语。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
“徐喷以烟”“屠惧,投以骨”
(4)主谓倒装 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幸哉,今日也。”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固定格式
如„„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
以„„为:把„„当作。以虫草为林
„„孰与„„:„„与„„相比,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得无„„乎:怎能不„„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亦„„乎:不是„„吗 不亦乐乎?
四、课堂检测
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句子停顿和断句
一、导入语
文言断句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考题呈现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请学生总结刚才断句时感受。讨论划分 断句方略:
读文段,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说中考文言文文体主要是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再让学生断句。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先请学生概括写了什么人物、故事梗概。(宋 人、子 罕;子 罕拒受宝玉,以不贪为宝)
出示答案: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子 罕 弗 受∕献 玉 者 曰∕以 示 玉 人∕玉 人 以 为 宝 也∕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我 以 不 贪 为 宝∕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三、知识梳理 1.抓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让学生看下面的例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名词为:马、胡、人
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例子略)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3.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4.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总结梳理断句注意点:
①通读全句,了解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内容或结构为界从中分开。②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语序,切记不要仅凭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③利用多数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文言文中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④利用“问”“对”“曰”“云”“道”等表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⑤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做发语词,常在句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在句子中间;“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四、巩固练习
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答案如下: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谓 魏 王 曰∕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否∕二 人 言 市 有 虎∕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信 之 矣 ●划分句子停顿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读的内容在近几年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主要指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
二、尝试练习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3.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4.故君子有不战 5.而乡邻之生日蹙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其一犬坐于前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学生做,提出划分停顿注意点
三、知识梳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阴。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2.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3.“而”字后表示转折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和后边的词语存在修饰关系、顺接关系、并列关系,那么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
4.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5.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后边要加以停顿。“俄而”“未几”“先”“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四、课堂训练(考题呈现)
例
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
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例
三、(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
四、(邵阳市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
五、(重庆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例
六、(山西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小结: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五、作业
两本作业本上都无断句停顿的对应练习,建议各位老师可参考《文言文复习方略》p60挑选相关练习。●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文翻译仍然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因此,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翻译题仍将是今年考试的重点。
二、课前热身:
1.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学生翻译。
教师小结: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2.再看这两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让学生说说正确翻译的体会。
三、翻译方法指津:
①“对”:即“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尽量用直译,确保不漏译。②“留”:即保留——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保留不变;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变。
③“换”:即替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④“删”:即删除——删去无意义的词(虚词居多)。
⑤“补”:即补充——补出文中所省略的或隐含的内容;将单音节词补充成双音节词。
⑥“调”:即调整——将文言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说话习惯调整过来。
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四、考题呈现 ①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②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韩信拜将(2006年南通)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15分)(2007年南通)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2008年南通)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4.正确翻译注意点
(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以便知识迁移。
(二)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句中寻出考点:寻主要句式、特殊用法、关键词义。对于关键字词,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推断,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三)避免常见的一些错误。常见错误主要有: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2)古义当今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3)字词翻译不到位。实词应尤其注意它的一词多义现象,挑选最恰当的一项进行翻译。虚词也应注意它的不同用法,尽量翻译准确、到位。(4)随意增删句子的成分。在翻译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增删句子的成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分清哪些是省略句,需要适当地添加成分;哪些是不需要翻译的语气词或辅助成分,可以不翻译,切不可随意增删。(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五、课堂检测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作业
中考范式复习p153 中2.“课堂拓展部分”《赵襄主学御》 ●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一、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 明确:四类题型:
(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
下面着重从文意分析方面进行复习。我们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二、课前热身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适:到„„去 ②罢:了结,③讲:和解
23.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讲诚信、结好邻邦、有错就改、善于纳谏(从文中所写三件事概括得出)学生交流解题方法
三、考题呈现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55一段
本段很典型地呈现了四种文言题型,3、4、5题属于文段内容的理解。6题属于启示类题目 解题方法:
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文段内容理解题解题思路:(1)读懂每句每段。
(2)理清行文的思路,弄懂文本内容。(3)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
(4)在相应文字区域中提取、筛选信息。(5)整合信息,简洁作答。
●分析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题的解题思路:(1)读懂每句每段。
(2)理清行文的思路,弄懂文本内容。(3)揣摩文本主旨。●文意分析题答题注意点: 第一点、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点、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点、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第四点、牢记“答在文中,不在脑中”:不要凭主观臆断,想当然,要多读文本。
第五点、解答启示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四、课堂训练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59一段
五、作业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60—161
第三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
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
学会翻译,把握文意。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文言文句式、文言文断句、停顿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文句式。●文言句式理解
一、导入语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二、课前热身
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知识梳理
根据已学知识回顾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句式特点,并各找一例子。(学生交流,归纳)
1.判断句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等形式。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④菊,花之隐逸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为”等表示判断。如: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 梁父即楚将项燕。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 非死,则徙尔。
⑥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此人力士。2.被动句 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①士卒多为用者
②为予群从所得。(3)没有语言标志,意义上表被动 如:帝感其诚。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 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弗之怠。” 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2)定语后置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置于句后作补语。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行者休于树”
“徐喷以烟”
“屠惧,投以骨”
(4)主谓倒装 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幸哉,今日也。”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固定格式
如……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
以……为:把……当作。以虫草为林
……孰与……:……与……相比,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得无……乎:怎能不……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亦……乎:不是……吗 不亦乐乎?
四、课堂检测
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句子停顿和断句
一、导入语
文言断句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考题呈现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句方略:
读文段,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说中考文言文文体主要是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三、知识梳理 1.抓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让学生看下面的例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名词为:马、胡、人
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3.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4.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总结梳理断句注意点:
①通读全句,了解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内容或结构为界从中分开。②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语序,切记不要仅凭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③利用多数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文言文中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④利用“问”“对”“曰”“云”“道”等表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⑤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做发语词,常在句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在句子中间;“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四、巩固练习
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答案如下: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谓 魏 王 曰∕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否∕二 人 言 市 有 虎∕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信 之 矣 ●划分句子停顿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读的内容在近几年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主要指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
二、尝试练习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3.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4..故君子有不战 5.而乡邻之生日蹙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其一犬坐于前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三、知识梳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阴。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2.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3.“而”字后表示转折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和后边的词语存在修饰关系、顺接关系、并列关系,那么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4.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5.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后边要加以停顿。“俄而”“未几”“先”“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四、课堂训练(考题呈现)
例
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例
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例
三、(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例
四、(邵阳市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例
五、(重庆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例
六、(山西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小结: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第四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能借助已掌握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方法与过程:
通过讲解与练习,加深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和理解。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2、能正确地划分朗读节奏。
学习难点:
借助文言文知识,读懂课外文言文。
教学准备:
1、搜集并整理2008-2010年江西省中考文言文试题。
2、搜集初中课本中的通假字、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三、复习进行中
1、朗读停顿 ① 师支高招 ② 生练习③师小结
2、字词理解
3、句子理解 ①翻译基本原则:
a、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做到“信”“达”“雅”
“信”—忠实原文
“达”—畅达明白 “雅”—文辞优美 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③ 当堂练习
④翻译“六字”决:留、补、删、换、调、选
四、复习演练战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的两个考点、中考文言文试题确实有难度,我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复习中不放弃、不抛弃,脚踏实地。中考时记住:我易人也易,我比别人不大意,我难人也难,我比别人不畏难。六月的中考舞台,一定有你们精彩的亮相。
第五篇:2015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5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教学类型: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阅读能力,作好备考的准备。
三、教学设想:
以学生间的互相解答、教师的辅助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复习旧的文言文段中的知识点,以旧带新,总结出文言文学习与记忆的规律,以指导中考的复习。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2015年《中考说明》解读:
2、分值及题型:
分值约11分,第一小题一般一词多义辨析(三个实词一个虚词),通假字辨析,古今异义辨析,词类活用辨析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二小题一般是翻译句子,考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第三题考察文意的理解与把握,第四小题一般是关联点比较题。二.,备考指导
1.研读一模试卷,找准考点 2.依靠课本,分类整理知识要点(1)课下注释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用法
(2)课文中出现 的特殊句式及翻译通顺的方法
(3)每篇课文用到的写法及表现的思想主旨。最好把初中文言文分类,如写景抒情类,借事寓理言志类,诸子百家思想类,君王治国理政类,找出写法和主旨的异同,便于归纳记忆和同类题材迁移联想。
(4)每篇课文后的习题要温习巩固。
3.在复习中,应采取课内带课外的方法,一读二看三迁移
三.考点归纳及策略、.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见语文冲刺p100)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越明年 ...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
②自此指物作诗立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⑥公将鼓之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不解释,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①苛政猛于虎也战于长勺积于今六十岁矣 ...
②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第二课时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附句式复习资料)【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A.菊,花之隐逸者也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边翻译。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五、文意分析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专题练习:中考复习指导《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