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五篇)

时间:2019-05-13 01:2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

第一篇: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

《出师表》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3、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

4、了解诸葛亮及《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

二、重点难点:

1、实词的准确翻译和虚词的用法

2、重点句子的熟练翻译

3、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理解及现实意义。

三、复习时间:

四、复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五、复习过程:

(一)教师明确本课复习重点

(二)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三)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四)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师点拨:

(一)、解题: 1.“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的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2.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着作有:《三国志》、《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于公元234年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二)学生背诵课文(三识记重点字词

1、中道崩殂(帝王之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时候)

3、追先帝之殊遇(追念)(特别的知遇,指刘备的信任)

4、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菲薄,轻视)

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比喻。义,适宜恰当)6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7、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

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彰显、显示)

9、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10、性行淑均(淑,善)(均,公平、平均)

11、晓畅军事(明晓、精通)

12、躬耕于南阳(亲自)

1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

14、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15、寄臣以大事(托付)

16、夙夜忧叹(早,早晨)

17、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

18、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19、以彰其咎(表明)(过失)20、察纳雅言(接收)(正确)

(四)辨别古今词义

例句 古 义 今 义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店铺开业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极为憎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陋 言行恶劣 由是感激 感动奋发 深刻的谢 晓畅军事 通晓,熟悉 明白通达 临表涕零 眼泪 鼻涕

(五)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效:恐托付不效(奏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 则治臣之罪(实现)道:中道崩殂(途)得道多助(施行仁政)咨诹善道(方法)鄙:肉食者鄙(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蜀之鄙有二(边 境)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举:众举宠为督(推选)孙叔敖举于海(选拔)举大计(实行)死则举大名(显示)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董允等)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于: 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⑵欲报之于陛下(到)⑶试用于昔日(在)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⑸躬耕于南阳(在)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在)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

⑼还于旧都(到)(六)翻译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1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理解与问答填空:

1、文中回顾了 三顾茅庐 和 临崩托孤 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2、《出师表》中的成语有: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 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6、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9、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0、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11、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臣以当世之事。

12、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4、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5、《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 有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阵图、三气周瑜。

1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7、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 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1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喻后主刘禅要 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同时也表达了他 报先帝、忠陛下、兴复汉室的决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八)课文拓展

1、诸葛亮这位着名的历史人物,大 家比较熟悉。你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歇后语?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作事--------干干净净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娶丑妻----------为事业着想

2、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着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请结合本文所学说一说现实社会的政治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同桌课堂讨论)? ·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请结合本文所学议一议现实社会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同桌课堂讨论)

3、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第二篇:中考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出师表

中考专项复习课内文言文

《出师表>》阅览题

命题人:袁秀斌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作者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字孔明,政治家、军事家。这篇表文是他写给后主刘禅的。

二、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2)以光先帝遗德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悉以咨之

(5)以遗陛下(6)攘除奸凶

(7)以彰其咎(8)深入不毛

(9)中道崩殂(10)引喻失义

(11)陟罚臧否(12)志虑忠纯

(13)悉以咨之(14)性行淑均

(15)猥自枉屈(16)庶竭驽钝

(17)斟酌损益(18)等之慢

(19)咨诹善道(20)卑鄙

(21)三顾(22)损

(23)陟(24)臧

(25)良实(26)平明

(27)毛(28)阙

(29)恢宏(30)裨

三、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

回答问题

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

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希望后主效仿先帝,(以先帝为榜样)亲贤远佞。

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是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1)积极献言,提出三点建议。(2)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3)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4))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这、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4.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是什么?反复陈说的是那一条?为什么?

(1)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是亲贤远佞

(3)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的小人,如果任其发展,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可能被堵塞,内外可能异法。所以能否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关键在于刘禅能否亲贤远佞。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使国内政治修明,诸葛亮安心的北上伐魏,完成先帝遗愿。

5.作者写此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清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的出师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为什么还要追述当年刘备礼贤下三顾茅庐的一段经历呢?

诸葛亮本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使其备受感动,为了报答献帝的深恩,才效忠陛下,为了完成先帝遗愿才兴兵北伐。同时,也借此让后主意识到创业艰难维艰,希望后主能够振作,有所作为。

6.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什么?(在表文中,作者向后主提出了怎样得请求和愿望?)请求出师伐魏,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点建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上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表达对蜀汉的忠诚和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定意志。

7.文章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个有利的主观的目的是什么?

让刘禅意识到创业艰难,形势危急,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治理好国家。给刘禅增添信心,也为后文提出三项建议做铺垫。

8.本文既是为出师而写的表文,为什么要把重点放在向后主提出建议和举荐贤臣上?(本文既是为出师而写的表文,可内容却是谈论大政方针,是否脱离主题?)(文题是出师,但文中却一句军事方略都未提及,那么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哪里,为什么?)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修明政治,却与出师密切相关。因为诸葛亮北上伐魏,必须得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而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作者反复陈述说就是希望刘禅能励精图治,治好国家,使国内政治修明,免除他北伐的后顾之忧。

9.作者在文中回顾三顾茅庐,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及白帝托孤等往事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回忆追随先帝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称颂先帝的品德,为刘禅树立效仿的榜样。表明自己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比信任的感激,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表明创业艰难,出师是为了实现先帝遗愿,以此阐明出师的理由,这样既能打动君主,有能说服对出师持不同意见的人。

10.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表示我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动之以情是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此篇表文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有对先帝大业未成而不幸去世的惋惜遗憾;有对先帝恢弘的气度和知遇之恩的称颂与感激,有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也有殷切的希望,希望刘禅能以先帝为榜样,接受自己的建议,亲贤远佞,治好国家。

11.本文是表中名篇,你认为此文千百年来受人称赞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表现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的美德,他高尚的人格,恳切的心情,良苦的用心,在文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令人钦佩敬仰。加上文章的形式优美,散结合,语言纯朴,感情真挚,读来朗朗上口,催人泪下。

12.诸葛亮在文中自序本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后来还是“受任于败军之际”,这是否矛盾?(作者自叙本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却出山做官并成为一代名相,对此你怎么看?)(作者在向后主进言之际,转而自叙本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诸葛亮自序本志,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但为了报答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才一生追随刘备,并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为了帮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他后来出师北上伐魏也是如此。

诸葛亮是怎样阐述出师的理由?

诸葛亮自叙自己的身份,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

次北伐的决心,其问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两句话是体现了作者的宁静淡泊之志,体现了他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也是他自谦之词。后者是诸葛亮追随先帝,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写照,表达了他效忠先帝的一片赤诚。

15.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报先帝,忠陛下” 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报先帝,忠陛下”具体说

一、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式,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备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第二部分寓情于事,在叙述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三、第三部分,“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言辞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的集中体现。

16.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三项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意义?

他提出的三项建议在当时对内政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重要意义,尤其能够使国内政治清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上伐魏的计划得以实现。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现在的领导人只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执法公正、公平,任人唯贤,这样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17.学习了这篇表文,你能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什么品质?

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知恩图报,忠心耿耿的高尚情操,敢于担当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18.“表以陈情”举例说明本文情辞恳切的语言特点。

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议论,叙事中又带有强烈抒情色彩,例如,文中多次提到“先帝”,感激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又回顾了“三顾茅庐”和“托孤”的往事,称颂与忠诚之心,跃然之上。尤其是向刘禅提出建议和举荐时,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怀,爱护之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的开导,希望以情理打动后主,都体现了言辞恳切的特点。

19.作者在谈论形式,任务你,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中蕴涵着对后主怎样得期望?

希望后主居安思危,亲贤远佞,治理好国家。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意志,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

20.文中所写的“不效则治臣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质和愿望?

表现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信心,也希望后主能从严治国。

21.联系全文中情节评价刘备的为人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危难之际委诸葛亮以重任等,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质。

22.如何理解第6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23.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今天,我们仍要以德服人,对生活中的缺点要防微杜渐,及时的改正,要不断的积累善行,形成高尚的人格。

24.透过文章记叙的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勾勒出作者人生的几次重要经历。

作者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三件大事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25.冯玉祥将军曾写下著名的句子“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读完文章后,清谈一谈“成大事”指的是什么、小心谨慎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成大事指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6.27.本文最打动你的是怎样一种情感?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8.“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什么,白居易曾说“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你是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忠义之心的?

29.“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什么思想?

严明赏罚、不徇私情的思想

30.作者反复陈说“亲贤臣,远小人”这项建议,殷切地希望后主能做到这一点,他是怎样启发后主认识此项建议的重要性的?(作者回忆先帝对两汉历史的评价,有何用意?)从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出发,通过回忆先帝对两汉历史的评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后主刘禅,只有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31.后主昏庸,“正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为免后顾之忧,诸葛亮就纳谏,法制和用人这三方面提出建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文章分析,其中诸葛亮用心最多的内容是什么。

(1)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诸葛亮特别强调了第三条,不仅分军政两方面举荐忠臣良将,而且以先汉兴隆的经验和后主的颓唐教训为证,强调亲贤远佞是兴国之本。

32.水镜先生曾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写就出师前的表文也不免感慨万千。文章结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蕴含作者那些复杂的情感?

如:回顾先帝的知遇之恩,无限感激;想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非常思念;忆及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程,更添伤感;思量先帝所托之事,尤感艰辛;刘禅暗弱,忧心忡忡等。

第三篇:备战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答案

备战中考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文中的“臣”是指诸葛亮,“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cú)疲弊()不懈()陛下()恢弘(hóng)忠谏()菲薄(fěi)(bó)

陟(zhì)臧否(zāng)(pǐ)攸(yōu)费祎()以遗(wèi)陛下裨补(bì)猥(wěi)自枉(wǎng)屈

夙(sù)庶(shù)竭驽(nǔ)钝咎(jiù)咨诹(zī)(zōu)昭(zhāo)遗诏(zhào)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2、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3、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4、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涕:眼泪。今:鼻涕。

6、布衣:平民。今:布做的衣服。

7、秋:时。今: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四.一词多义:

1、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

2、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3、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

4、行:性行淑均(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军队)

5、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是)举宠为督(动词,做、当)

6、能: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能力)必能使行阵和睦(能够)

7、道:中道崩殂(道路)咨诹善道(方法)

8、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谈论)

五.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六.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动用,意思是发扬扩大

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3、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4、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5、深入不毛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苗,长庄稼。

七.理解性默写

1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

法也”一致。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4、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7、“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8、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19、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竟的统一大业。”

八.课文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指明危机,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时刻,希望刘禅“思危”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由此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四、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三、四段举荐贤臣,五段首句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

教训;次句引先帝故事,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末句举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六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先自叙本志(淡泊名利,无意功名),次叙先帝“三顾茅庐”

一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首句述白帝城托孤事;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

行动;再转说目前情况,提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末句补说出师手国内政事的安排,启发后主亲贤纳谏。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全篇主旨。

第八段:归纳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也向后主提出“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

第九段:表文结束语。

九.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二)《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卦阵、三气周瑜

㈢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

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⑺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⑻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以求延续阳寿

㈣诸葛亮名言: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课外拓展

1、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2、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2)为了汉室之隆

3、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6、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

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

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

学会翻译,把握文意。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南通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文言文句式、文言文断句、停顿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文句式。●文言句式理解

一、导入语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二、课前热身

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问:怎么做出来的: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教师总结做题方法: 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积累时,要记例句,不能脱离语境孤立记忆。

三、知识梳理 根据已学知识回顾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句式特点,并各找一例子。(学生交流,归纳)1.判断句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等形式。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④菊,花之隐逸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为”等表示判断。如: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 梁父即楚将项燕。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 非死,则徙尔。⑥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此人力士。2.被动句 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①士卒多为用者 ②为予群从所得。

(3)没有语言标志,意义上表被动 如:帝感其诚。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弗之怠。” 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2)定语后置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置于句后作补语。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

“徐喷以烟”“屠惧,投以骨”

(4)主谓倒装 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幸哉,今日也。”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固定格式

如„„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

以„„为:把„„当作。以虫草为林

„„孰与„„:„„与„„相比,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得无„„乎:怎能不„„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亦„„乎:不是„„吗 不亦乐乎?

四、课堂检测

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句子停顿和断句

一、导入语

文言断句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考题呈现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请学生总结刚才断句时感受。讨论划分 断句方略:

读文段,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说中考文言文文体主要是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再让学生断句。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先请学生概括写了什么人物、故事梗概。(宋 人、子 罕;子 罕拒受宝玉,以不贪为宝)

出示答案: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子 罕 弗 受∕献 玉 者 曰∕以 示 玉 人∕玉 人 以 为 宝 也∕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我 以 不 贪 为 宝∕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三、知识梳理 1.抓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让学生看下面的例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名词为:马、胡、人

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例子略)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3.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4.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总结梳理断句注意点:

①通读全句,了解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内容或结构为界从中分开。②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语序,切记不要仅凭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③利用多数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文言文中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④利用“问”“对”“曰”“云”“道”等表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⑤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做发语词,常在句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在句子中间;“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四、巩固练习

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答案如下: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谓 魏 王 曰∕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否∕二 人 言 市 有 虎∕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信 之 矣 ●划分句子停顿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读的内容在近几年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主要指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

二、尝试练习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3.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4.故君子有不战 5.而乡邻之生日蹙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其一犬坐于前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学生做,提出划分停顿注意点

三、知识梳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阴。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2.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3.“而”字后表示转折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和后边的词语存在修饰关系、顺接关系、并列关系,那么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

4.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5.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后边要加以停顿。“俄而”“未几”“先”“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 开”。

四、课堂训练(考题呈现)

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三、(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四、(邵阳市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五、(重庆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六、(山西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小结: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五、作业

两本作业本上都无断句停顿的对应练习,建议各位老师可参考《文言文复习方略》p60挑选相关练习。●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文翻译仍然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因此,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翻译题仍将是今年考试的重点。

二、课前热身:

1.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学生翻译。

教师小结: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2.再看这两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让学生说说正确翻译的体会。

三、翻译方法指津:

①“对”:即“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尽量用直译,确保不漏译。②“留”:即保留——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保留不变;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变。

③“换”:即替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④“删”:即删除——删去无意义的词(虚词居多)。

⑤“补”:即补充——补出文中所省略的或隐含的内容;将单音节词补充成双音节词。

⑥“调”:即调整——将文言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说话习惯调整过来。

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四、考题呈现 ①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②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韩信拜将(2006年南通)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15分)(2007年南通)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2008年南通)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4.正确翻译注意点

(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以便知识迁移。

(二)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句中寻出考点:寻主要句式、特殊用法、关键词义。对于关键字词,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推断,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三)避免常见的一些错误。常见错误主要有: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2)古义当今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3)字词翻译不到位。实词应尤其注意它的一词多义现象,挑选最恰当的一项进行翻译。虚词也应注意它的不同用法,尽量翻译准确、到位。(4)随意增删句子的成分。在翻译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增删句子的成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分清哪些是省略句,需要适当地添加成分;哪些是不需要翻译的语气词或辅助成分,可以不翻译,切不可随意增删。(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五、课堂检测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作业

中考范式复习p153 中2.“课堂拓展部分”《赵襄主学御》 ●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一、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 明确:四类题型:

(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

下面着重从文意分析方面进行复习。我们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二、课前热身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适:到„„去 ②罢:了结,③讲:和解

23.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讲诚信、结好邻邦、有错就改、善于纳谏(从文中所写三件事概括得出)学生交流解题方法

三、考题呈现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55一段

本段很典型地呈现了四种文言题型,3、4、5题属于文段内容的理解。6题属于启示类题目 解题方法:

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文段内容理解题解题思路:(1)读懂每句每段。

(2)理清行文的思路,弄懂文本内容。(3)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

(4)在相应文字区域中提取、筛选信息。(5)整合信息,简洁作答。

●分析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题的解题思路:(1)读懂每句每段。

(2)理清行文的思路,弄懂文本内容。(3)揣摩文本主旨。●文意分析题答题注意点: 第一点、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点、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点、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第四点、牢记“答在文中,不在脑中”:不要凭主观臆断,想当然,要多读文本。

第五点、解答启示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四、课堂训练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59一段

五、作业

完成中考范式复习p160—161

第五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

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

学会翻译,把握文意。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外。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文言文句式、文言文断句、停顿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文句式。●文言句式理解

一、导入语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二、课前热身

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知识梳理

根据已学知识回顾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句式特点,并各找一例子。(学生交流,归纳)

1.判断句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等形式。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④菊,花之隐逸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为”等表示判断。如: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 梁父即楚将项燕。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 非死,则徙尔。

⑥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3)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此人力士。2.被动句 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①士卒多为用者

②为予群从所得。(3)没有语言标志,意义上表被动 如:帝感其诚。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通常分为三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 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弗之怠。” 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2)定语后置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置于句后作补语。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行者休于树”

“徐喷以烟”

“屠惧,投以骨”

(4)主谓倒装 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幸哉,今日也。”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固定格式

如……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

以……为:把……当作。以虫草为林

……孰与……:……与……相比,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得无……乎:怎能不……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亦……乎:不是……吗 不亦乐乎?

四、课堂检测

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句子停顿和断句

一、导入语

文言断句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文言句子能够正确地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考试说明要求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而考生要了解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

二、考题呈现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句方略:

读文段,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明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来说中考文言文文体主要是记叙性文段——把握事件梗概、有那些人物等等。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三、知识梳理 1.抓主干

①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让学生看下面的例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名词为:马、胡、人

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2.找虚词

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③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3.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4.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总结梳理断句注意点:

①通读全句,了解整个句子的大致意思,可按内容或结构为界从中分开。②要正确理解词义,注意语序,切记不要仅凭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文言文。③利用多数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文言文中使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和结构,可据此推断。

④利用“问”“对”“曰”“云”“道”等表示对话标志的字,推断出对话部分。

⑤利用虚词断句。如“盖”“夫”做发语词,常在句首;介词“于”“以”和连词“而”“则”一般在句子中间;“也”“焉”“矣”“哉”“乎”一般在句子未尾。

四、巩固练习

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答案如下: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谓 魏 王 曰∕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否∕二 人 言 市 有 虎∕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王 曰∕寡 人 信 之 矣 ●划分句子停顿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读的内容在近几年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主要指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

二、尝试练习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3.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4..故君子有不战 5.而乡邻之生日蹙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其一犬坐于前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三、知识梳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③佳木/秀而繁阴。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2.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3.“而”字后表示转折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和后边的词语存在修饰关系、顺接关系、并列关系,那么 “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4.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5.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后边要加以停顿。“俄而”“未几”“先”“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

杨老师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四、课堂训练(考题呈现)

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三、(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四、(邵阳市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例

五、(重庆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六、(山西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小结: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下载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教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能借助已掌握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方......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汇编《出师表》 (2012年广西桂林) 文言文阅读。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题。(共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2014年中考文言文精读《出师表》

    2014年文言文精细阅读之 二、文学常识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三、语音 四、通假字 1、必得裨补......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

    2010年中考语文汇编《出师表》2010年贵州安顺 (一)阅读《出师表》,完成10 一14 题。(16 分)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中考说明》解读: 201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10年的模式——课......

    2015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5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教学类型: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

    中考文言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复习目标: 1、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3......

    201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练习

    201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出师表》比较阅读题练习 一、(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