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复习语法教案
文言文词句中考专项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2、让学生会辨别、解释重要实词 让学生能准确、通顺翻译句子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课件)。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题目(10分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意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通,意思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通,意思 .选贤与能。通,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意思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通,意思 ..
通,意思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通,意思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思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通,意思 ..通,意思
才美不外见。通,意思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通,意思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意思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思 .甚矣,汝之不惠。通,意思 .一厝逆东,一厝雍南。通,意思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通,意思 .子黑子九距之。通,意思 .公输盘诎。通,意思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意思 .左手倚一衡木。通,意思 . 困于心,衡于虑。通,意思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意思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通,意思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通,意思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通,意思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意思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意思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意思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意思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意思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意思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意思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意思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意思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意思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意思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意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意思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意思 .自董卓已来通,意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意思 .让学生代表展示,投影答案,纠正错误。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课件)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题目(10分钟)死者十九 十九 古义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 儿女 古义 古义 今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 今义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 今义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 今义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古义 今义 ..长跪而谢之古义 今义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古义 今义 ..臣不胜受恩感激 古义 今义 ..陟罚臧否古义 今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义今义 ..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 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 今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义 今义 .明日,徐公来古义 今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 今义 ..能面刺寡人之过古义 今义 .
三、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题目(10分钟)1.名词活用为动词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文 ..会宾客大宴大宴 ..一狼洞其中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 红装而蹇者。红装蹇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 朝服衣冠服 2.动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奔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伏 3.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新: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亲旧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 4.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 吾妻私我者 私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恢弘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5.名词活用为状语 其一犬坐于前 犬 失期,法皆斩法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 蛇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6.形容词用作状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后 7.意动用法(1)形容词作意动词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 .天下苦秦久矣 苦 吾妻之美我者美(2)名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父利其然也 利 .8.使动用法(形容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劳 闻寡人之耳者闻: 劳其筋骨劳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 学生展示,师生纠正。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复习
文言文实词:
1爱: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â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â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
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âi ①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â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②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④遭
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⑤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 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④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⑤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⑦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⑧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
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 bì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 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②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蔽: bì ①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⑤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 bì ①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②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比
①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
③齐等,同等。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鄙
①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兵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五万兵难卒合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病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察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áchá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ánà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四)从
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⑤堂房亲属: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⑧特指“跟(向)„„学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伐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六国论》
11病故,物故(死亡)
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文言文的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3.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2---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6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7.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
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9.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第三篇: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梳理考点:
1、理解词义: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辨析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2、翻译句子。
3、理解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4、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文章观点。
5、联系时代、生活,挖掘现实意义。
6、谈从古文中得到的启示或阅读情感。
7、比较两篇文章特点和情感。
二、阅读技法点拨(中考指导第34页)
1、整体性阅读:首先通观全文,了解文章所要阐发的观点和道理。
2、调用知识储备:阅读课外文言文,要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调用平时的记忆储存。3、紧扣语境推断: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翻译,都要联系上下文意,仔细琢磨。从易到难,进行推断。切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4、准确链接现实。对于表达感受的开放性问题,要认真揣摩出题意图,紧密联系文段主旨和感悟点,选准角度,联系实际,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三、阅读八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自己找出考点,然后和同位交流。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3)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人之述备矣(详尽)...(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一起).(7)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2、翻译句子
(1)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此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已经记述的很详尽了。)
(5)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3、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①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②。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③,戴华阳巾④,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⑤。江山之外,第⑥世虑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注释]①比屋:家家户户。②状:描述。③被鹤氅(chǎng):披着用鸟羽做成的披风。被,通“披”。④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⑤世虑:世俗的杂念。
⑥第:只。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选文有改动)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__ ..(3)不可具状
具:__ .(4)亦谪居之胜概也
胜概:____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B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烟云竹树而已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处江湖之远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②竹工破之
②子声丁丁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 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 ② 焚香默坐,消遣世虑。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教案
伊滨一高 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 “ 信、达、雅 ” 三字翻译目标和 “ 六字翻译法 ” 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 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 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 “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或者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例:曹公,豺虎也。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题1:
①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⑧“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6、贯通法(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八、巩固练习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②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九.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B.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C.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项是()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加。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官署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②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
(选自《三国志》,有删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辟:征召。.B.后绍治兵黎阳 .C.幽于囹圄 .治:训练。幽:隐藏。
D.欲使燔翳捐褶 燔:焚烧。.(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琰能直谏的一项是()①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②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 ③校计甲兵,唯此为先 ④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 ⑤翳已坏矣,褶亦去焉 ⑥太祖贵其公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爱击剑,热衷于武功。二十三岁时,由乡兵转为正卒,因此非常感激官府,开始研读《论语》《韩诗》。
B.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认为应该对士兵进行教育,实行德政,让各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仁德之心,效仿周文王的仁慈之举。
C.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期间,上疏规劝文帝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品行,思考治理国家的最好策略,不要因为打猎的娱乐而忘了国家社稷。
D.太祖在确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以密信到各地征求意见,崔琰依据《春秋》一书依长幼确立嗣子的主张,建议太祖立长子为太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②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十.课后反思:
对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几节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做题中仍然有因为一两个字词或句子而将文意曲解的现象,特别是在翻译题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今后在这方面还需多读多练。
第五篇:语法复习
高一英语
语法复习:情态动词
1.When he was there, he ___ go to that coffee shop at the corner after work every day.A.wouldB.shouldC.had betterD.might
2.---Could I have a word with you, mum?---Oh dear, if you ___.(2006 浙江19)
A.canB.mustC.mayD.should
3.In crowded places like_____airports and railway stations, you _______ take care of your luggage.A.canB.mayC.mustD.will(2007, 北京26)
4.John promised his doctor he ________ not smoke, and he has never smoked ever since.A.mightB.shouldC.couldD.would.(2008, 北京21)
5.When you’ve finished with that book, don’t forget to put it back on the shelf,_______?
A.do youB.don’t youC.will youD.won’t you(2007, 北京34)
6.“Mike is often absent from class.‖ ―Tell him he _____ answer for it if he goes on behaving like that.‖
A.shallB.willC.wouldD.can
7.The biggest problem for most plants, which_______ just get up and run away when threatened, is that animals like to eat them.A.shan’tB.can’tC.needn’tD.mustn’t(2007, 湖南24)
8.The teacher_____ have thought Johnson was worth it or she wouldn’t have wasted time on him, I suppose.A.shouldB.canC.wouldD.must(2007, 安徽23)
9.—She looks very happy.She_______ have passed the exam.—I guess so.It’s not difficult after all.A.shouldB.couldC.mustD.might(2007, 江苏22)
10.—How’s your tour around the North Lake? Is it beautiful? —It_______ be, but it is now heavily polluted.A.willB.wouldC.shouldD.must(2007, 全国I, 27)
11.I told your friend how to get to the hotel, but perhaps I ___ have driven her there.A.couldB.mustC.mightD.should(2007, 陕西14)
12.If you_______ wait a moment, I´ ll go to see if Mr.John is free.A.shallB.willC.wouldD.need
13.—What does the sign over there read?
—“No person ___ smoke or carry a lighted cigarette, cigar or pipe in this area.‖
A.willB.mayC.shallD.must(2007, 四川24)
14.It’s high time that we students _____ even harder at our lessons as the national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coming nearer.A.workB.will workC.workedD.have to work
15.—What do you think we can do for our aged parents?
—You ___ do anything except to be with them and be yourself.A.don’t have toB.oughtn’t toC.mustn’tD.can’t(2007, 重庆29)
16.It is usually warm in my hometown in March, but it _____ be rather cold sometime.A.mustB.canC.shouldD.would(2008, 福建24)
17.You don’t have to know the name of the author to find a book.You ____ find the book by the title.A.mustB.needC.canD.would(2008, 湖南28)
18.What a pity.Considering his ability and experience, he ____ better.A.need have doneB.must have doneC.can have doneD.might have done(2008, 江西26)
19.It was announced that only when the fire was under control ___ to return to their homes.A.the residents would be permittedB.had the residents been permitted
C.would the residents be permittedD.the residents had been permitted(2008, 江西31)
20.Liza ___ well not want to go on the trip---she hates traveling.A.willB.canC.mustD.may(2008, 全国2, 17)
21.You ______such a long essay ,the teacher only asked for 300 words ,and you have written 600 words.A.mustn't have writtenB.needn't have writtenC.didn’t have to writeD.didn't need to write
22.She ______ have left school, for her bike is still here.A.can’tB.wouldn’tC.shouldn’tD.needn’t(2008, 天津6)
.23---I can’t find my purse anywhere.---You _______ have lost it while shopping.A.mayB.canC.shouldD.would(2008, 重庆30)
24.Although this ____ sound like a simple task, great care is needed.A.mustB.mayC.shallD.should(2008, 四川10)
25.– Is John coming by train?you've only been working for an hour.A.must notB.won’tC.can' tD.may not(2004,全国2,29)
45.I often see lights in that empty house.Do you think I _____ report it to the police?
A.shouldB.mayC.willD.can(2004,全国3,21)
46.Most of the big hotels were full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but finally we _____find a room in one of those small guesthouses near the station.A.ought toB.couldC.were able toD.might
47.— Who is the girl standing over there?— Well, if you ________ know, her name is Mabel.A.mayB.canC.mustD.shall(2004, 天津31)
48.You _______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your reading skill, as it is so important.A.cannotB.shouldn’tC.mustn’tD.needn’t
49.---I don't mind telling you what I know.---You ______.I'm not asking you for it.A.mustn'tB.may notC.can'tD.needn’t(2004, 江苏22)
50.Naturally,after I told her what to do,my daughter _______go and do the opposite!
A.mayB.canC.mustD.shou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