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朗读文言文,提高诵读古文的能力。
2、继续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3、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复习重点:
1、学会分类整理常见文言现象。
2、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时:
4课时 复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伤仲永》
一、有关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有关文章主旨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五岁到十二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文言现象归纳
1、朗读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余闻之也/久
2、一词多义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于
贤于材人远也(比)贤 贤于材人远也 胜过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如此其贤也 有才能 为
并自为其名 题写 或 或以钱币乞之 用
且为众人 成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3、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同“攀”
拉、引)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
才能)
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今义:判断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今义:或者)
稍稍宾客其父其(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今义:稍微)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的条理)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而平常的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5、词类活用
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
哭着)父异焉(形容词意动
以…..为异)
稍稍宾客其父(名作动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名作动
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作状
每天)
邑人奇之(形容词意动
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6、文言句式
令(之)作诗(省略句)
受之(于)天(省略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判断句)(余)还自扬州(省略句)
7、其他重点字词 未尝识书具(曾经)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义利其然也
(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世隶耕(属于)即书诗四句(写)
8、重点译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
五、内容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②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③又过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3、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从个人情况看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
5、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8、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9、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11、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1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3、“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4、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5、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6、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中考真题秀:
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第 二 课 时
《木兰诗》
一、作品介绍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人物形象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了淳朴与高洁的情操。她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木兰是个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奇女子。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胡骑(jì)啾啾(jiū)戎(róng)机朔(shuò)气 金柝(tuò)红妆(zhuāng)霍(huò)著(zhuó)云鬓(bìn)傍(bàng)
四、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2、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市 名作动 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 动作名 战马 策勋十二转 策 动作名 记下
3、一词多义
愿为市鞍马 名作动 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 东市买骏马 集市 衣食所安 养 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
今义:但是,转折连词)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5、其它字词
木兰当户织 门
旦辞爷娘去 早晨 策勋十二转 记功 赏赐百千强
有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动弹 眯着眼
五、内容理解
1、概述木兰的人物形象。(见上)
2、请例举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并说明作用。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写到了东西南北市,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排比,突出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中考真题秀:
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的诗句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描写木兰不畏征途遥远,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概述木兰征战十年,终于凯旋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描写木兰辞官不就而毅然还乡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第 三 课 时
《口技》
一、作家作品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
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是一篇出色的记叙散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同“座”
2、一词多义
以为妙绝(到极点)
手有百指(手指)群响毕绝(消失)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众妙毕背(妙处)
妇扶儿乳(喂奶)以为妙绝(奇妙)
儿含乳啼(乳头)
3、词类活用
妇扶儿乳(名作动
喂奶)妇手拍儿声(名作状 用手zhong)会宾客大宴(名作动
宴请)众妙毕备(形作名 妙处)不能名其一处也(名作动
说出)
4、古今异义
既而儿醒(古义:泛指儿女 今义:儿子)两股战战(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 今义:指数量少)
5、重点字词
善
会 施 惊觉 意少舒 稍稍
曳 于是 色
奋
毕
6、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会宾客大宴 省略宾语 抢夺声
5、重点译句
(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四、内容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正面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侧面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技艺精湛。
2、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3、写出学过的体现时间短暂的五个时间副词
少顷 未几 既而 俄而 倏忽 无何 少时 顷刻
4、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内容:从反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者技艺高超 结构:首尾呼应。
6、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善”
7、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三个
1、梦中惊醒
2、渐入梦乡
3、火场百象
8、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次。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中考真题秀:
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第 四 课 时
《夸父逐日》
一、文学常识
选自《山海经》,它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二、重点字词
1、成语: 夸父逐日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父,古代男子美称,读“斧”
2、重点字词 逐:角逐;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于:到。
河.渭: 黄河和渭水; 不足:不够; 北:向北
大泽: 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山北。至: 到;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邓林: 桃林。
三、课文理解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3、“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文学常识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基础知识
1、重点字词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触,碰、撞。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绝:断。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焉:兼词,“于之”。
三、课文理解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①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②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孙权劝学》
一、作家作品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博士邪
同“耶”语气词
2、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官名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文言句式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倒装句)
3、重点字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 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应当
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 开始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 到)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4、重点译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句子停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狼》
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同“只”、“仅”
2、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止通“只”、“仅” 意暇甚
(神情)狼得骨止
(停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想要)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3、重点字词
缀
窘
从
敌
薪
顾
驰
黠
耳
苫蔽
并驱
4、词类活用
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
像狗那样)
一狼洞其中
(名作状
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作状
钻洞)
5、句子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文言句式
省略宾语 投以骨 省略介词 场主积薪其中
倒装句 投以骨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被动句 而顷刻两毙
7、重点译句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目似瞑,意暇甚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教学反思: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设计
(一)作家作品(略)
(二)背诵默写(略)
(三)课文思路:
《伤仲永》仲永5岁时天资过人十二、三岁时资质平平叙事
20岁时,泯然众人了
最后文章展开议论:一个神童的消失是因为后天努力才是成材的关键。指出才能衰退的原因,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木兰诗》
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沙场——十年征战——凯旋归来——辞官还乡——欢聚一堂——高度赞美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学有所成——结友而别
《口技》
一、表演前: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二、表演中: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四个场景:梦中惊醒,复又入睡,失火,救火)(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狼》遇狼——惧狼——御狼——毙狼——议狼
(四)中心思想: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惟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层楼,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木兰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和爱国精神。木兰是一个女英雄,文章既体现她的英雄气概,还体现她的儿女情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由机灵活泼,热爱亲人、孝顺父母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孙权劝学》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简练而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启发我们要重视学习。
《口技》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形式,体现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的无比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斗志。
《 两小儿辩日》记叙一场不能解决的辩斗,告诉人们:学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穷尽知识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狼》记叙了狼和人的一场较量,揭示了狼贪婪、狡诈、凶狠、阴险的本性,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告诉人们:对狼一样的坏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五)解释画线词语(D)。
1、伤仲永。________
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________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________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5、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
6、余闻之也久。________
7、从先人还家„_________
8、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9、复到舅家问焉_______、_______
1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
12、卒之为众人 ______
13、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______
14、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
1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
16、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
1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
18、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
19、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 20、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 _
2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_____
22、肃遂拜孟母________
23、会宾客大宴„_______
24、施八尺屏障_____
2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_______、_____
26、夫叱大儿声____
27、众妙毕备。________
2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____、____
2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30、虽人有百手„_________
31、不能指其一端________
32、于是宾客„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___、____、____
35、孔子东游„问其故。____
3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
37、„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_38、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_
39、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 40、途中两狼,缀行甚远。_______
4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
4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
4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
4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_______、_________
45、少时,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
46、目似瞑,意暇甚。______
4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______
48、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 50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__
51、盖以诱敌______、______
52、狼已黠矣,而顷刻两毙____________
5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
54、止增笑耳___________
(六)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中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于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0、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两小而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14、虽人有百手„„一处也。
1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8、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课内问题思考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2、学习《伤仲永》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实际谈谈。
3、《孙权劝学》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借助想象,说说吕蒙会怎样学习?
5、《孙权劝学》包含了一句名言、成语。请写出来。
6、《口技》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样描述有什么效果?
7、《口技》前后两次把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什么好处?
8、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9、《夸父逐日》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10、读《两小儿辩日》,分别找出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和理由?
11、《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什么问题,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目似瞑,意暇甚 D. 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1)其 一 犬 坐 于 前。(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 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
7.阐述本文主旨。
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案《狼》
[一]
1、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
2、紧跟;攻击;像狗一样;打洞
3、D
4、“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6、(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7.议论
[二]1.D 2.D 3.(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B 5.(1)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7.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8.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3.翻译下列句子。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答:
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翻译下列句子。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夸父逐日》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8、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共工怒触不周山》
1、略。
2、“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 5
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5、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6、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7、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字,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2)众妙毕备()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3)宾客意少舒()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A. 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一时齐发”指文中
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和 写声之近,用 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侧面描写了,都是为了突出。
写声之大,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第一层:
第二层: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 ;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 ;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三]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口技》
[一]
1、《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 张潮 笔记 林嗣环 铁崖,明末清初
2、(1)A;(2)C;(3)B:(4)D 3.(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4.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5.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6.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7.犬吠声 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 儿醒大啼 有鼠作作索索 8 口技者表演的内容 观众的反映 “善”9.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10.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二]
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
2、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
3、正面、侧面
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三]
1、夹杂;即使;说出;大腿。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5、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7、13、忽 俄而 呼呼 许许 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 时期的 家、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家。
6.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
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孙权劝学》
1.《资治通鉴》 政治 史学 司马光 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6、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7.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10.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1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答案《木兰诗》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A 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15.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17.(1)、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18.(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
5、泯然(众人)矣()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解释: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案《伤仲永》
一、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⑵、见闻录
二、“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三、自:名词,自己 介词,从 闻:动词,听说 名词,名声
其:代词,这 代词,他的 然: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词,客人
四、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略
六、1、(A B C D F)(E)
2、D
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5、“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略
9、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1.略 2.不使之学 令其作诗 我还自扬州 受之于天 借于旁近与之 3.自扬州还
八、哀伤,痛惜 哀伤,惋惜
九、1、C
2、B
3、略
4、“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21、《黔之驴》黔(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黔。运到后没有什么用处,便把驴放到了山脚下。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神,躲藏在树林中偷偷地观察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驴,小心谨慎的样子,不了解驴是什么东西。
其后的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走过来走过去地观察驴,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的前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渐渐老虎又靠近它,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摇晃、依偎、冲击、顶撞(它),驴忍不住发怒,用蹄子踢它。老虎因此大喜,考虑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怒吼,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22、《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与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的声音来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如同)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3、《爱莲说》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的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24、《口技》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次)正赶上(有一家人)大宴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布置了一个八尺长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内,(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宾客们团团围坐。一会儿,只听到屏风内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远远地听见胡同里狗叫的声音,接着就有妇女因惊吓而醒,打呵欠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说梦话(的声音)。过一会儿,儿子醒了,大哭。丈夫也醒了。妇女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妇女边拍边轻声哼着哄小孩入睡。又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正当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哼唱的声音,儿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斥责大儿子的声音,在同一时候一起发出,各种妙处都具备。全场宾客没有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巧妙到极点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女手拍儿子的声音也逐渐停下来了。隐隐约约听见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斜的声音,妇女在睡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坐正了。
忽然听到一个人大喊:“着火啦”,丈夫起身大喊,妇人也起身大喊。两个儿子一齐哭。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小孩哭,成百上千条狗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崩裂倒塌的声音,大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千上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众人)拉塌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什么声音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嘴里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的一处。于是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几乎要抢先逃走。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撤掉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教案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 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原因是 :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长)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 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 北亚 俄罗斯的一部分
4.东亚的国家有: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
6.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3)地面起伏大 7.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8.亚洲气候的特点1)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记住P7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气候特点解析: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9. 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0.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11.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和热
带沙漠,地中海气候。
12.亚洲河流的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入海:
河流 流 向 特 征 注入海洋
长 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 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 河 自西向东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13.世界之最:
1)世界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其次是伊泰普水电站)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3)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4)世界上第一长河---尼罗河(6600千米)第二长河---亚马孙河 第三长河---长江 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5)世界面积最大的洲: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6)世界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
7)世界海拔最低的洲:欧洲(平均海拔约300米)。8)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面积约1.8亿平方公里)。
9)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300万平方公里)。10)世界最大的岛:格陵兰岛(217万平方公里)。
11)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或南洋群岛20000多个)。12)世界最大的海:珊瑚海(479万多平方公里)。
13)世界最大的内海:地中海(250万平方公里)。
14)世界最大的咸水湖,最大的内陆湖,最大的湖泊:里海(37万多平方公里)。15)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82400平方公里)。16)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1620米)。17)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密歇根、休伦、伊利、安大略)18)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5000公里)。19)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000公里)。20)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600万平方公里)。21)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公里)。22)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23)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长6000公里)。
24)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亚马孙河 25)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 26)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 26)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7)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28)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注意:P2图6.2亚洲的范围 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0 个,其中有 6 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 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2.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3.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印度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5、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7.经济发展差异: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8、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9、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何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