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总结

时间:2019-05-13 03:5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总结》。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总结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5课 童趣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o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â癞lài虾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3)鹤唳云端唳:鸟鸣。(4)以土砾凸者为丘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林:树林。(6)兴正浓兴:兴趣。

(7)方出神方:正。(8)驱之别院驱:赶。

(9)鞭:名作动,用鞭子打。(10)秋毫: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项为之强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

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1)成语:明察秋毫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

(2)成语:怡然自得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5)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

(6)神定,捉虾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重点段

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五、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是清(朝代)文学家沈复。

2.《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等童年趣事。

第10课 《论语》十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时:时常。(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三:多次。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⑼不亦君子乎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是知也。是:此,这。⑾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⑿勿施于人施:施加。⒀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3、找了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说,童“悦”,愉快。⑵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⑶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4.请写出几个出自本课的成语: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

(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是:

(4)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散文。

3、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jiã石澹dàn 竦sǒng峙zhì 堤dī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观沧海》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3、《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称谓)。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

4.《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从曲的常识看,“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其作者是元朝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第20课 山市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冥míng飞甍mãng高垣yuán 连亘gân睥睨pì nì窗扉fēi倏shū忽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2)相顾惊疑顾:看。

(3)始悟为山市悟:明白。(4)历历在目历历:清楚的样子。

(5)惟危楼一座危:高。(6)或凭或立凭:靠着。

(7)逾时:过了一会儿。(8)倏忽:突然。

⑼无何:不久,不一会儿。⑽甍:屋檐。⑾连亘:连绵不断。

⑿居然:竟然。⒀莽莽:广大。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2.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忽然看见对面山头上有一座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入云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是惊讶。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要)用亿和万来计算。

4.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再往上,就昏暗得看不分明,不能数出它有多少层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7、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阶段(城郭的出现)三是是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8、本文结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称谓)。

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奕yì撒sǎ柳絮xù拟n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大(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4)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凭借 未若:比不上。(6)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引:拉(8)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⑼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⑽与儿女讲论文意。儿女:这里指子侄辈。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做凭借风吹起的柳絮。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他,元方进门而去,连头都不回。

三、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四、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第30课 寓言四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庇bì护塞sài上遽jù髀bì跛b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果大亡其财果:果然。亡:丢失。(2)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3)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居数月居: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6)父子相保保:保全。

⑺何遽:怎么就,表反问。⑻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⑼天雨墙坏雨:下雨 坏:毁坏⑽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二、重点句子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规代汉语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有人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个擅长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走失到胡人的地区去了。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的人,战死的人十个人里有九个。

三、寓意:

《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3.《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4.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你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本课的除外)《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童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童稚()②鹤唳()③土砾()

④丘壑()⑤癞蛤蟆()⑥藐小()怡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余忆童稚时()②项为之强()()

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

⑤方出神()⑥兴正浓()

⑦驱之别院()⑧则或千或百()

2.①我;②脖子;同“僵”,僵硬;③果然;鸣叫;④把;当作;⑤刚刚;⑥兴致;⑦驱赶;⑧有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以丛草为林()

②心之所向()

③二虫尽为所吞()

④昂首观之()

⑤项为之强()

⑥物外之趣()

⑦常蹲其身()

⑧怡然称快()

⑨必细察其纹理()

⑩果然鹤也()

一、1.①当作;②主谓之间、可不译;③被;④它,指蚊子;⑤因为;⑥的;⑦自己的;⑧„„的样子;⑨它的;⑩是

1.词类活用

⑪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⑫夏蚊成雷雷:

2.一词多义:

⑪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吾日三省吾身()

⑫之:使之冲烟而飞鸣()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驱之别院()观之,兴正浓()见藐小之物()为之怡然称快()送孟浩然之广陵()

⑬其: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使与台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使其冲烟飞鸣()

⑭观:作青云白鹤观()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观之,兴正浓()

⑮为: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⑯以: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徐喷以烟()

⑰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故人西辞黄楼()温故而知新()

⑱时: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⑲而:⑪拔山倒树而来()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1)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2)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的仔细而时间又长(3)表达了作者“作青云自鹤观”收到的惊喜(4)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3)“庞然大物"实为

6.摘出文中写作者心情感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5.(1)土砾凸者;草(2)兽(3)癞虾蟆 6.表心情的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作用:突出情趣 7.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8.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0.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A.明察秋毫

B.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1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8.①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②庞然大物:指高大的东西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工团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10.B

11.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7、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细察其纹理(细小)

B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C、方出神(正)

D、徐喷以烟(慢慢地)

1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9、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每句2分)(1)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19、(3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内容1分,写出理由2分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12.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1)丰富想像:(2)仔细观察:

13.本文生动描述了“时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请任选两件加以概括(4分)

(1)

(2)

12.(1)丰富想像的语句如:①以丛草为林②以虫蚁为兽③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

为壑

(2)仔细观察的语句如:①见二虫斗草间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每空2分,共4分

l3.观蚊如鹤 神游草丛(花台)鞭驱虾蟆(观虫斗、驱虾蟆)每空2分,共4分(概括合理均可

11.解释加点的字(3分)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鞭数十

12.《童趣》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3分)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4.简答(6分)

(1)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分)

11、通僵,僵硬 ; 自己

;用鞭子打,鞭打

12、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3、(1)心理这样想,那么有时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像鹤(2)我凭着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会细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14、(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5.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5.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答:

3.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4.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

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5.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论语十则》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三省()曾参()()

弘毅()后凋()

诲女()()论()语

<, /SPAN>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点词:(14分)

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⑫人不知而不愠()

⑬吾日三省吾身()()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⑮温故而知新()

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⑰诲女知之乎!()

⑲士不可以不弘毅(()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为知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填空:

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2.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论语〉十则》包含的成语有:、、、、、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___

_______

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5.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五、简答题(20分)

1.学习了《〈论语〉十则》,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答:

2.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和“知新”哪件事更重要,为什么?

答: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

19、“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和“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意思相近都是说读书要复习,那么两则论语的意思完全一致吗?同样说要复习,它们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答:

1学习了《〈论语〉十则》,我懂得了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同时加强个人修养也很重要

2.“温故”和“知新”,关键在于要“知新”,在“温故”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3.这句话揭示了松柏高洁傲岸、不畏严寒的品质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咏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俄而()

雪骤()

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本文以“咏雪”作为标题有何作用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10、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21.除去课文内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纷纷何所似”?你只要注意雪花的形态、色彩及其飘落的特点,就可尽情发挥想像力,找到很多优美的比喻来描述纷飞的大雪(2分)

如何理解“公大笑乐”?

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C、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2. 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4.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1)即公大兄

(2)尊君在不

(3)君久不至

(4)君与家君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2、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10.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2分)

10.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6.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1分)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18.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一个重要素质是什么?这种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意义吗?(2分)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训练

一、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每句断一处)1.恐 前 后 受 其 敌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意 将 隧 入 以 攻 其 后 也 4.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5.盖 以 诱 敌 6.则 以 钳 搏 之 7.旬 日 子 方 皆 尽 8.岁 以 大 穰

9.其 虫 旧 曾 有 之 10.土 人 谓 之 傍 不 肯 11.乃 以 瓦 布 之

12.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 13.但 逐 层 布 板 讫 14.盖 钉 板 上 下 弥 束 15.人 皆 伏 其 精 练 16.自 非 亭 午 夜 分 17.至 于 夏 水 襄 陵 18.或 王 命 急 宣 19.其 间 千 二 百 里 20.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21.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22.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23.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24.又 留 蚊 于 素 帐 中 25.拔 山 倒 树 而 来 26.何 不 试 之 以 足 27.遂 不 得 履

28.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29.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30.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二、一词多义

1.方 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方两三级 2.如 ①如土中狗蝎 ②匠师如其言

3.以 ①则以钳搏之 ②岁以大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④可以为师矣 ⑤是以谓之“文”也 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⑧徐喷以烟 ⑨以虫草为林

4.之 ①又数刀毙之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久之,目似暝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⑤其虫旧曾有之 ⑥问塔动之因

⑦是吾剑之所从坠 ⑧至之市 ⑨心之所向

⑩故时有物外之趣

5.意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目似暝,意暇甚 6.前 ①狼不敢前 ②其一犬坐于前 7.敌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盖以诱敌

8.盖 ①盖以诱敌 ②盖钉板上下弥束 ③盖一癞蛤蟆也9.止 ①止有剩骨 ②一狼得骨止 10.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 ②乃悟前狼假寐

11.其 ①先自度其足 ②常蹲其身 ③神游其中

④其间千二百里 ⑤其一犬坐于前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12.度 ①先自度其足 ②吾忘持度

13.而 ①而置之其坐 ②而动如初 ③拔山倒树而来 14.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④屠自后断其股

15.绝 ①沿溯阻绝 ②绝谳多生怪柏 ③哀转久绝

16.为 ①项为之强 ②以虫蚁为兽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④方为秋田之害 ⑤可以为师矣 ⑥知之为知之

17.时 ①春冬之时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学而时习之 ④有时朝发白帝 18.于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于土墙凹凸处 ③何有于我哉

19.故 ①温故而知新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0.三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1.从 ①一狼仍从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22.向 ①心之所向 ②眈眈相向

23.驱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鞭数十,驱之别院 24.持 ①弛担持刀 ②六幕相持 25.遂 ①遂不得履 ②塔遂定

二、词类活用 1.鞭.数十 2.虽乘奔.御风 3.空谷传响. 4.则素湍.绿潭 5.人履.其板 6.便实钉.之 7.便实.钉之 8.人履.其板 9.其一犬.坐于前 10.一狼洞.其中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止增笑.耳 13.不耻.下问

三、古今异义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良.多趣味 4.岁.以大穰 5.人皆伏其精练.. 6.可以..为师矣 7.屠自后断其股. 8.禽兽之变诈几何..

四、通假字

1.止有剩骨 2.不亦说乎 3.诲女知之乎 4.人皆伏其精练 5.略无阙处 6.项为之强

7.而置之其坐 8.反归取之 9.以土砾凸者为邱

五、常用实词 1.缀.行甚远 2.担中肉尽.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屠大窘. 5.恐.前后受其敌 6.顾.野有麦场 7.苫蔽..成丘 8.屠乃奔倚.其下 9.弛.担持刀 10.一狼径.去. 11.目似暝. 12.意暇.甚 13.屠暴.起 14.乃悟前狼假寐. 15.狼亦黠.矣 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7.人不知而不愠. 18.学而不思则罔. 19.思而不学则殆. 20.默而知.之 21.学而不厌. 22.择其善者..而从之 2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24.乃以瓦布.之 25.贻.以金钗 26.但逐层布板讫. 27.但.逐层布板讫 28.六幕相联. 29.略无..

阙处

30.重岩叠嶂 31.不见曦月 32.至于夏水襄陵 ...33.沿溯阻绝 34.或王命急宣 35.不以疾也 ....36.飞漱其间 37.每至晴初霜旦 38.林寒涧肃 ...39.属引凄异 40.千里共婵娟 41.私拟作群鹤舞空 .....42.徐喷以烟 43.鹤唳云端 44.而置之其坐 ...45.而忘操之 46.市罢 47.楚人有涉江者 ...48.遽契其舟 49.是吾剑之所从坠 50.不亦惑乎 ....

八、文本研读

1.请写出《古代寓言二则》的寓意。

2.《幼时记趣》中记录了沈复幼师的哪几件趣事?为什么沈复会有那么多的乐趣?

六、补充解释 1.缀行甚.远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顷刻..两毙 5.止增笑耳. 67.虽.乘奔御风 8.及.反,市罢 910.怡然.自得 11.素湍绿潭

七、句子翻译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1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1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1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1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9.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0.故时有物外之趣。

2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2.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2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24.宁信度,无自信也。2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乃.悟前狼假寐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宁.信度,无自信也

3.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三峡》中写三峡的四季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4.《以虫治虫》中生物防治有哪些优势?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5.你如何理解《梵天寺木塔》中喻皓的“笑”?

6.你知道出自《论语八则》中的成语吗?

7.请概括出蒲松龄《狼》中“狼”和“屠夫”搏斗的情节。你如何理解“狼”和“屠夫”的形象?从本文中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第四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材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材料

一、重点词语释义: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不见曦月(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到)(上)

....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或王命急宣(如果)(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快马)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深水)

多生怪柏(山峰)..

悬泉瀑布(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飞漱其间(冲荡)...

良多趣味(的确,实在)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空谷传响(回声)...《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我)(幼小)

明察秋毫(眼力)(看清)....

见藐小微物(小)

必细察其纹理(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里)(比)

昂首观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同“僵”,僵硬)

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怡然称快(喜悦的样子)(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高低不平)......

花台小草丛杂处(多而杂乱)常蹲其身(自己)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以丛草为林(把„„当做„„)

凹者为壑(山沟)...

拔山倒树而来(移,搬开)

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呀然惊恐(哎呀地)..《〈论语〉八则》: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恼恨,怨恨)

可以为师矣(凭借)...

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诲女知之(教,教导)(同“汝”你)...

是知也(此,这)

何以谓之(凭什么)是以谓之文也(因此).....

默而识之(记)(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学而不厌(满足)...

必有我师焉(于之,在里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方角)(反推)....

不愤不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发、开导)..

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则不复也(就)..《以虫治虫》:其喙有钳(虫子的嘴)旬日子方皆尽(十天)岁以大穰(庄稼大丰收).....《梵天寺木塔》:方两三级(才)(层)

患其塔动(担心)贻以金钗(赠给)....

但逐层布板讫(只)匠师如其言(遵照)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紧密约束).....

六幕相联如胠箧(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从旁边打开箱子)....

人履其板(走,踩踏)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精熟)....《郑人买履》:先自度其足(量长短)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至之市(到„„去)而忘操之(拿,携带)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同“返”,返回)及反(到,等到)遂不得履(终于)...

宁信度(宁可)

无自信也(不)..《刻舟求剑》:遽契其舟(立即,匆忙)(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

不亦惑乎(糊涂).《狼》:一屠晚归(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止有剩骨(同“只”)..

缀行甚远(紧跟)一狼仍从(跟随)屠大窘(紧张为难)...

恐前后受其敌(担心)(攻击)顾野有卖场(转头看)积薪其中(堆柴草).....

苫蔽成丘(盖上)(遮蔽)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弛担持刀(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径直走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目似瞑(闭眼)意暇甚(神情)(空闲)....

屠暴起(突然)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从暗道进去)止露尻尾(屁股)断其股(大腿)....

前狼假寐(睡觉)盖以诱敌(原来)狼亦黠矣(狡猾)...

而顷刻两毙(一会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欺骗)(多少)笑耳(罢了).......

二、重点语句翻译:

《三峡》: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或王命急宣(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快啊。)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7、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幼时记趣》:

1、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2、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6、项为之强(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7、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8、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论语〉八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了却不去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认真学习就会感到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7、默而识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

8、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9、择其善者而从之(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以虫治虫》:

1、方为秋田之害(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由此而获得大丰收。)

3、其虫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1、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5、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郑人买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2、至之市,而忘操之。(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尺码。)

3、吾忘持度(我忘了带尺寸。)

4、宁信度,不自信也。(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1、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2、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狼》: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途中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4、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夫)

5、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6、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

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童趣》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拟作]比作。拟,比,比拟。[向]接近。[昂首]抬头。昂,抬。[项]颈,脖颈。[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观]看,观赏。[果]果真。[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定神]使精神安定。[以……为……]把……当作……。[砾(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沟。[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方]正。[鞭]用鞭子打。[数十]几十。[驱]赶,驱逐。

(二)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三、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阅读探究

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3.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8.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迁移运用

1.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论语〉六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 1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2.第三则:

(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3.第三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第四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5.第五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六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1.文学常识

①出处:选自《全元散曲》

②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③天净沙,曲牌名

2.元曲赏析

①前三句作者用了九种景物的叠加营造了一种特殊典型的氛围:凄凉、萧索、寂寥。流浪在外的游子,在一个黄昏时刻,牵着一匹瘦马,来到了西风劲扫的荒凉古道上,看到的是枯萎的藤,苍老的树,黄昏的乌鸦。不知不觉到了小桥流水的地方,这里有几户人家,炊烟袅袅,怎能不涌起满腔的乡愁?又是一年将近,何日是归期?

②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时间,也表明了主旨:这是一首游子思乡之曲。

3.写作手法: ①意象叠加,渲染气氛 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时年]当时的年龄。[戏]嬉戏,玩耍。[客]客人,指朋友。[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 三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四 司马光砸缸。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6、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7、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 4 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上册:

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七年级上册:

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去:离开。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8、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

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

5、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 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1、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下载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 咏雪 一课文译评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汇编)

    知识是被厘清的信息,对于人类,惟有知识最接近真相,最好的知识就是离真相最近的知识,从信息到知识,是一条中国人至今无法走上的道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会员上传) 类型:初一教案加入时间:2008年1月7日22:2 课堂学生管理利器(中小学学生学习跟踪软件) 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的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归纳好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方便我们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范文

    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5篇)

    七年级上册: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

    2009年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七年级文言文试题 班别:姓名:座号: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4分)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yùn)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xīn)不闻机杼声(zhù) 同是宦游人(hu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