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复习教案(二)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五)《六国论》
一、课内检查
(一)翻译下列句子(圈划重要字词,若有特殊句式点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含实词、虚词、重要词语)
1、数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
数罟不入洿池(密网)
2、与
与战胜而得者(介词,和)
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庞暖易与耳。(对付)恐年岁之不与我(等待)吾与点也。(赞许,同意)
3、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4、始
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5、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6.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之
(1)破灭之道也
(2)秦国之所大欲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8.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9.为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2)为国者
(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秦击赵者再 然后得一夕安寝
刺客不行:
11.指出下列有词类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义不赂秦
牧连却之: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不能独完: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注】①万户:一万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 乖:不和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 县:悬挂 C.齐勒兵待之
勒:部署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 济:救助
①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动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7.
二、三两段中,贺齐面对不利形势采取什么计策获胜的,请概括说明。(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答案
5.(3分)D(济:渡、过河)6.(3分)C(策反投降文中无依据)
7.反间计、攻心计(或答:齐令越人因事交构;四面流布,俱鸣鼓角;或出奇兵、出其不意、各个击破、离间计)(答出一点2分,二点3分)8.(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1)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3分,得分点:①补出“兵少”前的“贺齐”;②讨:讨伐,攻打;③住:通“驻”,驻扎;④息:停止。建议三个分句各1分)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2)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3分,得分点:①身:亲自;②周行,巡行;③形便,有利的地形)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3)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4分,得分点:①会,恰逢;②溺,淹没或落水;③所亡,死亡的人;④中分,达到一半)【文言文参考译文】
贺齐字公苗,是会稽山阴人。年轻时做郡吏,担任剡县长官。县吏斯从以行侠为名做坏事,贺齐想要惩治他,主簿规劝说:“斯从,出身本县大族,是山越一带民众依附的人,如果今天惩治他,明天贼寇就会到来。”贺齐听说后大怒,立马就斩杀了斯从。斯从的同族亲属于是互相纠集起来,人数达一千余人,发兵攻打县城。贺齐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迅猛出击,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彻底打败了来犯之敌,声威震动山越地区。后来太末、丰浦的百姓反叛,贺齐转任太末县长官,他惩治邪恶培养良善,一整月后就完全平息了叛乱。
建安元年,孙策来到郡里,察举贺齐为孝廉。当时王朗逃亡到东冶,候官县长官商升为王朗发兵起事。孙策派遣永宁县长官韩晏兼任南部都尉,统领军队讨伐商升,让贺齐做永宁县长官。韩晏被商升打败,贺齐又代替韩晏兼任都尉职务。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遣使者乞求结盟。贺齐趁机劝告使他明白,为他陈述其中祸福之道,商升于是送上县官印绶,走出营寨请求投降。贼军将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商升投降,反而一起杀死了商升。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张雅和女婿何雄争夺权势而两边不和,贺齐派越人借事情挑拨离间,于是导致两人互相猜疑产生嫌隙,以至于倚仗军队互相图谋。贺齐这才进兵攻打,一交战就大破张雅,詹强一伙十分震惊恐惧,率领部属出来投降了。
建安十三年,贺齐升任威武中郎将,去征讨丹阳黟、歙两地的反贼。而歙地贼军将帅金奇领一万人驻扎在安勒山,毛甘领一万人驻扎在乌聊山,黟地贼帅陈仆、祖山等领二万人驻扎在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峭壁直立,高几十丈,山路险峻狭窄,拿着刀兵盾牌无法通行,贼军居高临下投掷石块,不能强行进攻。军队停驻了好多天,将领官吏为此忧虑。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暗中招募轻健敏捷的士兵,为他们制作了带绳子的铁箭,秘密地在隐蔽险峻而贼军不防备的地方,凭借带绳子的箭爬高开辟出攀登的通道,夜里让他们悄悄上去,随后悬挂下许多布条来拉拽下面的人,得以登上一百多人,他们四处走动分散开来,全都击鼓吹角,贺齐率领军队等待着他们。贼军夜里听到鼓声四起,以为贺齐大军全都登上山了,于是惊慌恐惧疑惑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些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人,都逃回来靠拢大部队。贺齐大军趁这机会得以登上山,大败陈仆等,其余人都投降了。
黄武初年,魏国派遣曹休前来攻打,贺齐因为路途遥远后来才赶到,于是驻军新市抵抗魏军。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将士们大惊失色,全靠贺齐还未渡江,只有他这支部队独自保全下来,各位将领倚靠着他来构成阵势。
贺齐生性喜欢奢侈华丽,尤其爱好军事,对于兵甲器械极为精通喜好,他所乘坐的船只雕刻着花纹并用红色涂描,船上装有青色伞盖大红帷帐,大小盾牌金戈长矛,都刺画花卉瓜果作装饰,弓弩矢箭,全部选取上等材料制作,蒙冲斗舰这类战船,远远望去好像山林一样。曹休等人畏惧贺齐,于是率领军队返回去了。贺齐升任后将军,持符节兼任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六)《阿房宫赋》
一、课内检查
(一)翻译下列句子(圈划重要字词,若有特殊句式点出)
1、杳不知其所之也。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含实词、虚词、重要词语)
1、一: 六王毕,四海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④陶渊明独爱菊
3、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5.焉(1)盘盘焉,囷囷焉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6.而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7.之
(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奈何取之尽锱铢 .
8、重点实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9、词类活用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族秦者秦也 .
(三)名句默写
1、六王毕,四海一。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抱地势。
3、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4、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5、,开妆镜也;绿云扰扰。
6、嗟夫!一人之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7、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9、独夫之心。戍卒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犨传
赵犨,其先天水人。幼有奇智,龆龀之时,与邻里小儿戏于道左,恒分布行列为部伍战阵之状,自为董帅,指顾有节,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其父目而异之,曰: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吾家千里驹也,必大吾门矣!”唐会昌中,壶关作乱,随父北征,收天井关。未几,从王师征蛮,斩获甚众。本道录其勋,陟为马步都虞候。.及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中原无主,人心骚动。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其帅即以状闻,于是天子下诏,以犨署陈州刺史。既视事,乃谓将吏曰:“贼巢之虐,遍于四方,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况与忠武久为仇雠,凌我土疆,.势必然也。”乃遣增垣墉,浚沟洫。实仓廪,积薪刍。又招召劲勇,置之麾下。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弟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领锐兵。黄巢在长安,果为王师四面扼束,食尽人饥,谋东奔之计,先遣骁将孟楷直入项县。犨引兵击之。贼众大溃,斩获略尽,生擒孟楷。
巢党悉众东来,陈人惧焉。犨恐众心携离,乃于众中扬言曰:“今贼众围逼,众寡不均,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又何惧也?汝但观吾之破贼,敢有异议者斩之!”由是众心靡不踊跃。无何,开门与贼接战,每战皆捷,贼众益怒。蔡人济以甲胄,军无所阙焉。凡围陈三百日,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然人心益固。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重围遂解。
龙纪元年三月,又以平巢、蔡功,就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理所。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犨兄弟三人,时称雍睦。一日,念仲弟昶同心王事,共立军功,乃下令尽以军州事付于昶,遂上表乞骸。后数月,寝疾,卒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有删改)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陟为马步都虞候
陟:
②凌我土疆,势必然也
凌: ..③蔡人济以甲胄
济:
④遂上表乞骸
乞骸: ...6.为了预防黄巢的军队东下陈州,赵犨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2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A.赵犨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邻里小孩玩排兵布阵的游戏,他的父亲目睹
后大为赞赏,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大门庭。
B.赵犨富有远见,勇于担当。他在代理陈州刺史的时候,就料定黄巢必将兵败东犯。
当孟楷直入项县时,他果断出击,大获全胜。
C.赵犨善于稳定民心,严明军纪。他带领军民苦守陈州三百天,终在外援的帮助下,迫使黄巢的军队解除了对陈州的重重围困。
D.赵氏兄弟相处和睦,所以赵犨晚年上书朝廷,请求将陈州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与自己
同心协力处理政事并建立军功的二弟赵昶。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4分)
(2)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3分)
(3)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3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5.(4分)①陟:提升
②凌:侵犯
③济:帮助
④乞骸:自请退职
评分建议:一点1分;只要能结合语境,同义或近义的词亦可赋分。6.(2分)①加固城池;②充实粮草;③招募勇士;④分兵防守。
评分建议:两点1分,三点2分,意思对即可。7.(3分)D(无中生有,赵犨只上表请求辞职退养,且时间顺序有误,上表是在将权交给赵昶之后。)8.⑴(4分)(赵犨)好像早就熟悉这些,小孩们都遵循并听从他,没有敢扰乱行列的人。
评分建议:“夙”、“习”、“禀”、语句通顺各1分。(焉:可作代词“之”,亦可作兼词“于之”)
⑵(3分)(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
评分建议:被动句、“东”、语句通顺各1分。
⑶(3分)梁太祖一向赞赏赵犨的勇敢果断,于是答应了他(求援的请求)。
评分建议:“素”、“多”、语句通顺各1分。
(七)《指南录后序》
一、课内检查
(一)翻译下列句子(圈划重要字词,若有特殊句式点出)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⑥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⑦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10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复习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第二篇: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梳理考点:
1、理解词义: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辨析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2、翻译句子。
3、理解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4、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文章观点。
5、联系时代、生活,挖掘现实意义。
6、谈从古文中得到的启示或阅读情感。
7、比较两篇文章特点和情感。
二、阅读技法点拨(中考指导第34页)
1、整体性阅读:首先通观全文,了解文章所要阐发的观点和道理。
2、调用知识储备:阅读课外文言文,要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调用平时的记忆储存。3、紧扣语境推断: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翻译,都要联系上下文意,仔细琢磨。从易到难,进行推断。切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4、准确链接现实。对于表达感受的开放性问题,要认真揣摩出题意图,紧密联系文段主旨和感悟点,选准角度,联系实际,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三、阅读八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自己找出考点,然后和同位交流。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3)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人之述备矣(详尽)...(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一起).(7)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2、翻译句子
(1)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此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已经记述的很详尽了。)
(5)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3、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①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②。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③,戴华阳巾④,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⑤。江山之外,第⑥世虑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注释]①比屋:家家户户。②状:描述。③被鹤氅(chǎng):披着用鸟羽做成的披风。被,通“披”。④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⑤世虑:世俗的杂念。
⑥第:只。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选文有改动)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__ ..(3)不可具状
具:__ .(4)亦谪居之胜概也
胜概:____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B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烟云竹树而已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处江湖之远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②竹工破之
②子声丁丁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 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 ② 焚香默坐,消遣世虑。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教案
伊滨一高 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 “ 信、达、雅 ” 三字翻译目标和 “ 六字翻译法 ” 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 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 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 “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或者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例:曹公,豺虎也。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例题1:
①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⑧“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6、贯通法(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八、巩固练习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②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⑤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九.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B.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C.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项是()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加。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官署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②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
(选自《三国志》,有删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辟:征召。.B.后绍治兵黎阳 .C.幽于囹圄 .治:训练。幽:隐藏。
D.欲使燔翳捐褶 燔:焚烧。.(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崔琰能直谏的一项是()①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②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 ③校计甲兵,唯此为先 ④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 ⑤翳已坏矣,褶亦去焉 ⑥太祖贵其公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爱击剑,热衷于武功。二十三岁时,由乡兵转为正卒,因此非常感激官府,开始研读《论语》《韩诗》。
B.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认为应该对士兵进行教育,实行德政,让各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仁德之心,效仿周文王的仁慈之举。
C.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期间,上疏规劝文帝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品行,思考治理国家的最好策略,不要因为打猎的娱乐而忘了国家社稷。
D.太祖在确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以密信到各地征求意见,崔琰依据《春秋》一书依长幼确立嗣子的主张,建议太祖立长子为太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②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十.课后反思:
对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几节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做题中仍然有因为一两个字词或句子而将文意曲解的现象,特别是在翻译题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今后在这方面还需多读多练。
第四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阅读能力,作好备考的准备。
二、教学设想:
以学生间的互相解答、教师的辅助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复习旧的文言文段中的知识点,以旧带新,总结出文言文学习与记忆的规律,以指导初中会考的复习。
三、教学步骤:
1、导入(师生明确复习课的目标、以及共同选点进行文言文的评析)投影文段: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问题设计:在文段中找出所学的文言知识点。
文段中没出现的其他文言知识点。(学生讨论、师生分析)
3、总结规律:
初中文言学习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文言实词,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味其中的变化;
一是文言虚词,则需从它们的大致用法、用途着眼。
4、初中会考文言知识点的切入:
A、熟读并背诵名篇中有关资料,了解常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名句
B、掌握有关文言字句的基本常识:
文言实词: 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注意辨析一词多义多音的现象、通假字的现象、词性活用的现象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乎”等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式;留、补、删、换、调
5、练习引入
吾欲之南海 顷之,烟炎张天 操蛇之神闻之 宋何罪之有?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其真无马耶?
以塞忠谏之路 以光先帝遗德 扶苏以数谏故 悉以咨之
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 吾恂恂而起 人不知而不愠
然足下卜之鬼乎? 在乎山水之间
6、文言虚词的规律的整理。
7、总结。
第五篇:文言文倒装句复习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2、在了解句式特点、用法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倒装句句式特点及用法的前提下,准确通顺翻译句子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句型特点及用法的教学。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来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文言文翻译的有关知识。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按照学者的总结,就是“信、达、雅”三字。“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二)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首先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再作翻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直译严密,才不会错过重点字词,导致失分。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能翻译得通俗明白。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型,有关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前几节课已作了复习,词语解释对于句子翻译固然重要,特殊句型方面的知识也不能忽略。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两种不能简单直译的句型——倒装句和省略句。
二、讲授新课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专题例释: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⑦国之孺子之游者。(国之游者孺子)⑧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②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⑥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三、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⑤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⑨唯利是图。(唯图利)⑩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⑦覆之以掌。(以掌覆之)⑧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