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5 06:5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教学手记》。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手记

王丽在引发语文教育大讨论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说“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斯言信焉!这不仅是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我国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反思。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人才,怎能在改革开放中参与国际竟争?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又怎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为对长期语文教学有关争论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整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学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了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篇:王丽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

王丽

前年夏初,当我收拾起我的教科书、我的备课本和我平时在学校用的一应物件,走出H中学那带着十九世纪欧洲风格的铸铁缕花大门时,我对这份职业的热忱、灵感和骄傲将永远留在H,再也找不回来了。我无法想象我还能在另一所学校,面对着另一群孩子,重新开始我的讲台生涯„„

我是经一位长者的引荐来H中学当代课教师的。那时我刚从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在浙江老家曾当过12年中学和师范语文教师的我,最后还是选择了重操旧业。这不光是因为我喜欢这个职业——喜欢它带给我的尊严感和年轻感,也不光是因为它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更重要的是,我想体验一下在北京当教师的滋味。

说起来,我的运气还真不错。我所任教的中学不仅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而且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中学。其前身是一所教会学校,创办于1871年,在中国教育史上曾一度与燕京、金陵、圣约翰这些名牌学校齐名。一百多年来,它虽历经沧桑变迁,但至今仍然保持着历史名校所特有的雍容大度和既古老又青春永在的风范,一如校门口花坛中央那口被芊芊芳草围绕着古老的校钟。

我教的是高一两个班的语文课。上过几堂课之后,我开始觉察出H中学的学生与我以前教过的学生的差异来。也许是从小生长在我们这泱泱大国的京都,“早充观国宾”之故,H中学的学生显得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敏锐、内心更丰富也更有激情,且特别富于幽默感和善于言词。总之,在他们身上,有一股京都长大的孩子特有的气质——当然,这与他们大都来自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和从小学到初中受过较好的教育有关。

这一切加快了我与他们的沟通。在课堂上,我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展开讨论。我们的讨论常常从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各种社会现象:从“学雷锋运动”到当前社会上屡见不鲜的见死不救的不道德行为,从日本政府大臣参拜靖国神社到中国政府放弃日本战争赔款,从金庸小说到流行歌曲„„在讨论中,我和学生们似乎达成一种共识:语文课本身就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

然而,我很快深深地感到苦恼。首先是教材的陈旧、落后。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如第一单元选的三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均作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其思想意蕴都明显打上那些年代的印记。另外,像报告文学这种注重新闻性、现实性的文体,课本中选的仍然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五十年代的作品,真令人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

记叙文是如此,议论文的情形也许更糟。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而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总共28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仿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而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后来,我还找了高中其他年级的语文教材来看,情形也大同小异。面对着这样的教材,我常暗自发问: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累深厚,从古到今,名篇杰作举不胜举,挑出几十篇、上百篇适合中学生读的绝非难事,为什么偏要选一些如此陈旧、平庸的作品塞给学生们呢? 但我别无选择。我只好采取折衷的办法: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应付考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教学生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名篇杰作,哪些只不过是平平之作。如教第一篇《雨中登泰山》,我没有按“教参”的讲法一味说好,而是在肯定了文章的可取之处后,又谈了自己的看法:写景有堆砌罗列之嫌,太“死”、太实,缺乏意境和神韵;文章意蕴不深化、不丰富,缺乏让人回味的东西,且全篇找不出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精彩之笔,更谈不上有鲜明的特色。学生们愕然了——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没听过一位语文教师如此评论一篇课文。在他们的印象中,凡选进课本里的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尽管他们自己并无这种体会,甚至没兴趣去体会;但我这种讲法却使他们觉得十分新鲜,他们的兴趣反而被激发起来。时间一长,他们也渐渐领悟到如何用自己的眼光去判别一篇作品的高低优劣。

没想到教材给我带来的更大的烦恼还在后头,那就是课后练习的编排设计。为了省事,还是举《雨中登泰山》一课的练习为例吧。其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课文处处于一个“雨”字,创造了“人朝上走,水朝下流”的诗一般的意境。作者下笔是怎样点雨的?收笔又是怎样点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姑不论“人朝上走”云云,天晓得会是什么“诗一般的意境”,我敢断言此文作者李健吾先生是肯定答不上来的;而且,任何一个作家在写作时都绝不会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换言之,只有自己毫无写作经验的人才会想得出这样荒唐可笑的问题,而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每次遇到这样的题目,我都是尽力克制住内心的反感,将“教参”上的所谓“标准答案”抄给学生,以便他们将来应付考试。

相比之下,上述这类题目还不算是最离谱的,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时下流行的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以《雨中登泰山》一课为例,请看题目如下:

四、下面是课文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四种分析,把最能确切反映作者意图和表达方法的一种选出来。

课文:略

1.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2.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

3.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4.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

这种绕来绕去的习题,让人一见脑袋立刻发胀,哪里是语文练习?分明在挖空心思捉弄人!我忍住气耐着性子才把题目看明白。按照课文的意思,我想选第(2)项不会错吧!但翻开“教参”一看答案,却是第(3)项。我冥思苦索,最后总算琢磨出编者的玄机:在编者眼里,这些泰山上的松树原来都是政治生物,都在“逆境”中“奋斗”、“自豪”!这岂不是分明在教人牵强附会,甚至投机取巧吗?我的年龄使我有幸未曾经历过反右,文革时也没资格成为红卫兵,可我从这道练习题中完全能想象政治上的牵强附会多么荒唐而可怕!„„但我却不能擅自改动答案,我又只能将自己的见解连同“标准答案”一并端给学生。

解答这类题目仍不算是最苦恼人的,要你自己来编写这种形式的题目,那才是痛苦不堪的事。每每期中考试由各校自行出卷,这个任务自然落到各科任课老师头上,由于我常为此“叫苦”,其他老师体谅我,特意将最简单的一部分题目分给我出,但我还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折磨。我的思维怎么也不能构想这样一种题型:即必须做到供选择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其余三项都是似是实非的,而且在意思表达上只许有一点点细微的区别,存心让学生乍一看一头雾水,须经过一番全神贯注的仔细斟酌比较之后才可能判别出来——当然,结果“正确”与否,只有天知道!这种任务对我的智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真是空前的挑战,我每次都须绞尽脑汁,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一直弄得头胀如斗才算勉强完成任务,但别的老师一看总还能挑出不少漏洞。

后来听说,这种题型是在使用计算机改卷之后出现的,目的是追求判分的“准确性”、“科学性”,避免人工改卷难以避免的“随意性”,但似乎没人想到一个常识性的事实:语文不同于理科。理科考试用计算机改卷也许确有好处,而语文课则不然——语文课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家(广义)的思想、情感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由此可见语文课本身就带有很多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大至课文主旨,小至一句话、一个字,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能用“非此即彼”这种最简单的判断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迷信计算机式“判分”的“准确性”、“科学性”,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

我的这些苦恼和想法当然不能无保留地向学生们倾诉,我怕的是孩子们若完全按我的想法去学语文,将很难对付那些逼人就范的种种考试;但千虑难免一疏,有次也闹出个小小的“乱子”来。

在高一语文课本中,有朱自清的两篇抒情散文——《绿》和《荷塘月色》。我对朱自清的作品本来比较熟,对他的一些学术著作和有关传记也多读过,备课时又查阅了近年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文章;当然,我也翻阅了“教参”,但我觉得那上面讲的实在太“死”、太陈腐,我宁愿按自己的意思来讲。

那几节课是我一个学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尽量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讲这两篇作品的意境美、神韵美、语言美,也讲朱自清的人品道德学问与他的作品的关系,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而对我来说,这样的讲课彻底打破“教参”的桎梏,从中也体会到一种找回“自我”的美妙感觉。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我讲到《绿》的寓意时,引用一位评论家的见解并稍加发挥说:在当时正值青春韶华的作者心目中,梅雨潭的“绿”,其实已幻化成(或者说已升华为)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象征,它带有鲜明的女性色彩,所以作者称它为“女儿绿”,并连用几个女性的“她”字来称呼它——因此,这篇作品的寓意也可以看成是对理想中的女性美的深情热烈的讴歌。这个见解虽然与教材上讲的大相径庭,但学生们觉得十分新鲜、有意思,于是便牢牢记住了。

偏巧到了期末考试时,区教研室统一出的卷子中就有这样一道题:

这一段文字(指有关“绿”的那段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标准答案是:“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而我的学生中有好几个都答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女性美的讴歌。”结果被扣了分。

这件事使我哭笑不得。当然,我不是说“标准答案”的就是错的,但这样的答案就像是一顶帽子,拿来安在随便哪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头上都差不离——因此,这不是滥调又是什么? 不过,还有比滥调更误人子弟的判断题,如: A、描写梅雨潭的绿,观察点是梅雨潭。()

“标准答案”是“梅雨潭边”,因此,这道题是“错”的。

D、最后通过想象把梅雨潭的美提高到了神妙的高度。()、“标准答案”是“把梅雨潭的绿的美„„”,因此上题也是“错”的。我不知道这样的题目,除了出题者,还有没有第二个人能做“正确”?有人说:现在中学的语文考卷,连大学教授都做不出来。其实,越是大学教授越做不出来,因为它太荒谬了,荒谬得令人匪夷所思!只是苦了当学生的,除了绞尽脑汁,努力去捉摸出题者的思路和死记硬背之外,似乎别无他法。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中,也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怪招;至于议论文的作文教学,则完全是公式化、教条化的。课文分析是本着“教参”上说的“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著名”公式来教的(教材中选的课文几乎都可以纳入这个套子),初中这样教,高中也这样教,一以贯之,我戏称为“三股文”,比科举时代的“八股文”更厉害。

应该说,议论文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感而发的。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吗?恰恰相反。生活中许许多多问题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一定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而且,越是重大的问题越无法解决。因此,很多议论文名篇杰作并不打算解决什么问题,只以其议论的精辟、精警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并以其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果按“三股文”的要求,鲁迅的很多杂文都是不合格的!

这里,我还不能不提到,近年高考作文的题目设计走的也是“三股文”的路子,题目的繁琐、怪异、刁钻,也是挖空心思才想得出来的,仿佛存心要将学生考“焦”、考“像”;然而高考一过,报上却是一片叫好声,称赞题目如何新颖呀、训练如何全面呀等等。不过,就我见闻所及,叫好的都是某些重点中学的特级或高级语文教师,未见有语文专家学者出来认真讲几句话,实令人感慨系之。

幸而也有例外,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就出得高明得多,如前年的《责任》、今年的《我看课外阅读》,端端正正,大大方方,且贴近学生生活,可惜未能在全国推广,让那些歪点子一意孤行。

我常常想,如果使这些素质很好的北京孩子自觉地多接触、多关心校园外的广阔生活,凭他们敏感的心灵、活跃的思维、“早充观国宾”的眼光,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在高一语文课本第二单元后面有一项写作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制订采访提纲,采访校领导、团干部或教师。我想,何必规定得这么死呢?何不把采访范围扩大到校外,让学生自己选择对象作一次社会采访。

我的设想立即得到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他们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在短短两周的课余时间里,两个班八十多名学生分组或单独采访了不同社会层面、十余种职业、近百人次对象。在这些采访对象中,有国有大厂厂长、银行经理、国家体操队教练、球星、大款,也有下岗女工、外来打工仔、小保姆、卖报老人、残疾人,甚至还有地铁乞丐、癌症病人、吸毒者的亲属、离异家庭的孩子„„。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人第一次以一个自觉的社会观察者的眼睛来窥视这个充满悲欢哀乐的大千世界。从他们写的采访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大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关心社会,为一些陌生人的生活和命运而思考、而欢乐或担忧„„。

一个采访报摊老人的女孩在采访中写道:“在我的心目中,卖报是最简单不过的活儿,谁都会干;可是,当我陪老人守了一下午的摊子以后,我才体会到这活儿的艰辛,明白挣钱的不容易。那天是星期六,老人一直守到傍晚,眼看天都擦黑了,买报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可老人还没有收摊的意思。我一问,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长期在老人这儿订报的顾客今儿不知为什么还没下班来取报。老人说,既然答应人家了,怎么也得等他,要不一会儿人家来了,一看摊子没了,多窝心呀!这平平淡淡一句话教我寻思良久,我明白了什么叫‘敬业精神’,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平凡中的伟大’!”

我真忍不住要对孩子们说:这才叫作文!学作文原就与学作人分不开的。最别出心裁的是一帮采访北京名刹——法源寺的学生。他们七人结成一小组,组长是一位挺能干的女生。他们与一位远来中国佛学院深造的年轻僧人展开一场十分生动有趣、富于人生哲理的对话。在八十多篇采访记中,他们的采访记别具一格,让我这当老师的想起来就觉得高兴、有趣,文长不录。不过,我曾给《中国校园文学》杂志写过一篇综合报导,其中摘录了他们的妙文。据编辑部的朋友说,那篇报导发表后,反响挺好,有读者再次给我来信,但我那阵子正忙得焦头烂额,没写回信——不过,我自知我的这些做法都有头无尾,愧对学生和读者!

我虽然教了多年的中学和师范语文,但从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便时时想着不要当“教书匠”。也因此,多年来我一直读书写作不辍,使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始终保持在一种敏锐、活跃的状态,读书、教书、写作三者构成我生活的等边三角形;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暂从“教书”这口“井”里跳出来,开阔视野,更新和充实自己。我在H中学所做的这种教学试验,完全是出于对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荒唐谬误的痛切感受,也出于对学生的责任感——使我高兴的是,在这我种教法的影响下,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随着他们读、写、听、说诸项能力的提高,他们也渐渐摸到了对付那些“歪题”的窍门。在高一学年末的语文考试中,我教的其中一个班的语文平均分甚至超过了号称“天之骄子”的级段重点班,名列全年级第一。当然我也知道,我只是一个代课教师,不可能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长期的教学实验计划;但我深深感到,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不知还要祸害多少代人。

我曾在96年的《中华读书报》上见到一则资料:1995年上海华中理工大学对该校3511名新入学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做了一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测试结果,总平均仅为63.9分;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均不及格。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够发人深省吗?记得王蒙先生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现在优秀的人都不当教师了。”若果如此,中国教育还有什么希望?

由于学校的人事变动,我不得不离开H中学了。在离去的最后一堂课上,我对学生们说:“感谢你们给我这愉快的一年!虽然我也有苦恼,但这是我教师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年。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因为你们是我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

我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再去当教师,但我想:我应当将我这一年的感受和思考写下来,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便是对我这一年工作的最好的报偿。

第三篇:教学手记

教学手记:可以是教学后反思,也可以是教学片断整理、教学设计的修正与调整、与自己过去或他人执教同一内容的教学对比思考、相关资料链接等,只要有利于教学思考,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皆可以作为手记内容。

教学手记:可以是教学后反思,也可以是教学片断整理、教学设计的修正与调整、与自己过去或他人执教同一内容的教学对比思考、相关资料链接等,只要有利于教学思考,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皆可以作为手记内容。

▲.教学设计以熟悉学生为前提。熟悉学生,主要指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熟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具体、全面。具体,就是在确定知识技能目标时,目标要求要层次清晰、易于把握、可操作性强;全面,就是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注重教材空间设计,努力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教育价值,兼顾课程目标的各个方面。

▲.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一堂课的知识点可以有几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

▲.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学活动既要关注教师怎样教,也要关注学生怎样学。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通过恰当的评语和示范,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

第四篇:教学随感手记

教学随感手记

都江镇交德小学

吴启然

2009年8月,我初到交德小学任教,接任的是六年级语文,这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菜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竟这是六年级,面临升学考试,压力不小。不过,庆幸的是,在我和同学们一学期的共同努力之下,算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这其中,我感触颇多,有所体会。现将一些心得撰文如下,供大家品析。

一、普通话是薄弱环节

刚到学校,走进教室,孩子们的读书声令我兴奋,同时也令我头疼,兴奋的是他们读书的那股认真劲,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更是激发着我的工作热情,可是令我头疼的是,不管我如何努力的去听,却云里云雾的,听不太懂,这不光是我,连同事也有同感。这是我进学校来遇到的第一个教学中的困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按理说这些字早已认识了,读的课文听起来也流利,可是为什么说听不懂,我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找到了原因,根源在普通话上。单独读一个字,一个词的时候,他们也能读准,可是一放到课文里连读,就成了拖腔带调的“唱读”。这里的学生,全部是水族学生,平日里说的全都是本民族语言——水话,只有在学校里才会用到普通话,而且使用的机会也不多,一下课、一放学,大家说的又全都是水话了,再加上以前大家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也不太高,所以才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没有上太多的课,把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普通

话上,第一课,我就一句不落的一句一句地领读,不厌其烦地进行范读。经过一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学生大部分都已能读出基本标准的普通话,当然学生常年养成的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时常范读或领读,继续加强训练。六年级的语文课,绝不是一、二年级那样简单的认字,而是要求能在五年级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而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朗读出来对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特别像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都是散文,能够运用普通话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对于领会其中的情感很有帮助。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填空题时,对于关联词的填写容易得多,很多时候,语感可以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该怎么填。

二、声母f和h、q和x容易发生混淆

班上的学生,对声母f、h和q、x的区分不是很清楚,经常容易发生混淆。他们经常把“鲜花”弄成“先发”,把“救护” “舅父”;将“小桥”读成了“小淆”,将“”读成了“”这不仅影响到读,还影响到做题,考试时,由于平时区分不开,考试时,更是一塌糊涂。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三、基础也很重要

对于边远农村的孩子来说,语文知识基础要打扎实。会读一个字,就要求学生会写这个字,还要求学生们会用这个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老师们还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利用说话课,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说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个事。采用多种

途径和渠道,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爱说,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都一一表扬。并要求学生把刚才所说的,经过组织和整理把它写下来。如:对于一个连字都不怎么认识、造句都不怎么会的学生来说,你不可能要求他写出多好的作文来,基础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字,积累了很多的词,他才有写的。

这就是我工作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感想。

第五篇:教学手记之

教学手记之

让品德与语文教学同行 2014年4月8日

今天搭档马老师又请假了。第四节课我上了一半后让学生做作业。下课铃响了,吃饭时间到了。学生和往常一样,听到铃声,条件反射,起立,拼命往往教室门外冲。随后就是桌子痛苦的呻吟和凳子被摔到地上的怒吼。

见到这一现象我不惊讶,因为我们读书时也是这样,每天到吃饭时间学生都这表现。但是,今天,我觉得该让同学们有点改变才行。见到这现象的第一反应我仍和许多老师一样,对学生一声怒斥,接着叫学生回来,再走,如是做了三次,学生终于不疾不缓的走出教室。但大家心中都明白,学生这样也只是惧于老师的威严,不得不这样做罢了。

如何让学生真正从细节处做个文明人呢?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如果我采取以前的做法,对学生怒吼,批评,说教......这样学生一是反感,二是没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毛病,其实,这一教育也没有起到作用,仅仅是浪费时间而已。

晚自习时间到了。马老师不在,我给学生讲点什么好呢?那就让学生对文明有所认识吧。

上课了,我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就算吃酱油拌饭,也要铺上干净的餐巾,优雅地坐着。这是网上传的周立波写给女儿的话。我让学生读,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或看法。再把话题转到今天中午吃饭的事上。这件事,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心得。第一个问题:下课了,你为什么想跑那么快?有的学生说,他们规定了抬后面的人要还桶,不想还,所以争着跑前面;有的说,上了四节课,想早点出教室;还有说,实在有点饿,想早点吃上饭......其实,学生不管如何急,都不用担心,因为学校的饭菜是炊事员按班分好的。不管什么时候去都在。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样跑有必要吗?第三个问题:大家怎样看待抬饭时争抢的行为?后来通过学生交流,大家意识到,没有必要争抢那一两步,既然这样,那何不做个优雅的人呢?

接下来,我以此类推,让学生讨论:校园中还有哪些这类似的现象,也就是在不知觉中给人留下了不文明或不雅的一些做法?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来,再和小组交流整理,最后在全班统计,同学们最厌恶的校园不文明行为。交流中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些行为令人厌恶。反射到自身,自己在不知觉中有哪些不雅的行为?如何在生活在避免这些不雅行为的发生。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再和全班学生交流,如何解决校园中一些不文明不雅观的行为。

一堂课后,学生小组交流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多了。那这一堂课对学生有作用吗。我就让学生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今天这节课的感受,或给全校同学写建议书,也可用作文的方式写写这一堂不一样的课。让学生感受一下语文与品德碰撞的美感与快感。

一次教育督查听课反馈与反思

2014年4月9日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下后,安主任打电话问我下一节有课吗?我告诉她正好有一节。她问我,教育督导室来人了,想来听一节课,同意不同意。其实,这是校领导对我的信任,怎能拒绝呢? 说是听我的一堂课,但这一堂课关系到全校的教研工作考查结果。如果我把课上砸了,就会牵连到学校考核不过关,这一堂课责任很重。给学生上什么好呢?我们是毕业班,新课都完了,这几天我在给学生讲复习中的阅读材料,也没有真正用心去准备一堂课。顺手翻开书,在六年级下册的综合复习中第七篇文章是《智慧之花》。我就给大家上一下这篇文章吧。这是复习材料,上法肯定和平常的课文有异,但又得上出点语文味来,让领导觉得这个班的学生和老师都还是有点语文功底的。开课伊始,我利用班级的每日一诗,让学生读一遍,又回头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己亥杂诗》,并把积累的也让学生读一遍。一堂课,就在学生朗读诗文中展开,给课堂以诗意的美,其实这也是投其所好。因为,在中国人眼里,能背古诗文就是有文化的象征,标志着此人肚里有货。

接下来,我的课堂采用学生自学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让学生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智慧之花》读一遍,读准字音,结合课后例题完成教学内容。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当然,我有个习惯,叫学生自学时,要告诉他们从哪几方面去入手,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自学,提高自学效率。趁着学生自学的空档,我就把课文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对这一堂课学生应了解的内容心里有了底。同时,针对语文的工具性,我又把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找出来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

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让学生解决黑板上的生字新词。把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易错字找出来。先让学生读,再针对不同的字开展教学。生字的识记方法、多音字的读音区别、易错字的辨析及正确书写,都给足时间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学到位。特别是在教学多音字“塞”的读音时,我告诉学生,一个字的读音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决定,而不能单独凭空读,另外它还有一个读音是“sài”,学生由这一词想到了塞外。于是我又让学生联想到一个以写塞外诗闻名的诗人:王昌龄。顺便又让学生背了两首他的塞外诗,让课堂又回到诗意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

接下来的教学,我都围绕课后的三个思考题展开。第一个题是: 课文讲了哪两个小姑娘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此环节我怕学生冷场,就让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提醒大家,平常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抽生起来回答。学生回答后让其它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让学生相互作补充。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两个小故事进行缩写,字数要控制在150字以内。我让学生先读题,然后谈谈对这道题的理解,接着又让学生说说在缩写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学生动笔写后,我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先让学生把自己的缩写读给小组同学听,再让小组同学评议,哪些地方漏掉了,哪些缩写又是必须的,要求每个组找出写得最好的一个在班级交流。在交流环节,我抽出几名学生,并让学生仔细聆听,找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对缩写认识更加深刻。第三个问题是读了这两个故事的感想交流或讲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这个感想,有的学生最怕谈了,如何让他们找到感觉,有话可说呢?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去解读“智慧”二字。何谓智慧,文中两个故事主人公的智慧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对文章的人文性就心中有数了。接着我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从几个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对这篇文章的认识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一堂课结束了,我跟学生说了最后一句话:智慧,是急中生出来的智慧,但这一智慧,也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它在于大家平时对生活知识的积累,要想有智,还得读万卷书,厚积才能薄发,才能急中生智。

平常,我上这样的课,一节至少要上两篇课文。今天,为了迎合听课人的口味,我特地放慢了步伐。课后,听课的黎校长给了我极高的评价。黎校长是一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我的这种课,在他眼里只能是班门弄斧,能得到他的表扬实属不易。其实,这堂课之所以能得到他的高度评价,一是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大量的诗文,活跃了课堂氛围;最主要的还是,他对这种督查的宽容和对我的一种鼓励。

回头反思这一堂课,就像学生习作时记流水账,想到哪里上到哪里,没有明确的中心,没有突出重点。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唯一能坚定自己的是,上一堂课,就要让学生有一堂课的收获,小到记住一个字,大到明白一种道理,甚至由一文,学会习得其它文本的方法。

感谢这一堂课,慢节奏中也别有一番风景。

夭折的玫瑰 心灵的交流

2014.4.21 星期天,我来到学校,照例去看办公室前我栽的玫瑰又长高了没有。这一次让我很失望。原本蓬勃生长的玫瑰枝叶没见了,花盆里,只有四根光秃秃的玫瑰枝条。那些才长出来的嫩芽,不知被什么东西全部剪折了。

进到办公室,我看到廖老师父子正在电脑上下棋。就随口问了一句,他们看到谁进办公室了,剪花了没有?父子俩沉浸在象棋世界里,只淡淡地回了一句:杨澜来过,没看见谁剪花。

我保持了沉默,学校里到处有摄像头,我想,是哪些孩子这样可恶,做这样的事呢?我决定明天去查查记录。

星期一早上开会前,我在操场看到了杨澜。于是我叫过他问:你这周到我们办公室做什么了没有。开始他说没有,我说你再好好想想。他说:那花不是我剪的,是廖浩然。一听这话,我心中就来气。昨天我问他们不是说不知道吗?于是我就把两个孩子叫到一块,仔细问事情的经过。

杨澜,一个十分聪明,学习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孩子。但也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调皮鬼。班里的学生都害怕他,有谁稍微不如他意,他就会惩罚他们,他就是班里的王。我们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好人引导,他将来就是国家的栋梁;如果没有人教育,他就会是社会上的一个祸害。我心里明白了他们为什么会剪掉那几株花枝。前面一段时间,我的电脑密码告诉了廖老师,廖老师又告诉了他的孩子,让他星期天在电脑上玩。但因为前一周他们把我座位上到处弄了垃圾和麻辣口袋后,又在电脑上下了一些游戏软件。我为了保护电脑里的资料,改了密码,拒绝他们再来玩这电脑。两个孩子于是就心生怨气,打不开电脑,找花枝出气了。

这些是孩子幼稚的赌气行为,但也说明这样的孩子得及时教育。不能像廖老师那样,自己孩子有了错却不过问。我决定借这个机会好好教育一下杨澜。早上开会前,我跟杨澜说:我那花枝是用五元钱一枝买来的。我是想告诉他,那损害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没想到的是,中途课间,他曾两次拿着五元钱来给我。并理直气壮地说:郭老师,这是我的五元钱。意思是,老师,你要钱,我赔给你就好了。当然,我不是为了那几元钱,只是冷冰冰地告诉他:这个事是不能用钱来解决的。中午到我办公室来。

中午,他和廖浩然来到了办公室。对于有父母教育的廖浩然,我没有过多的费口舌,只是遗憾,哪有孩子做了事后,作为老师的父亲不但不过问,知道了也不教育的。

对于杨澜,我在上学期中特别去了解过。那一次也是他和我家乐乐打架后,把我家乐乐打得流了好多鼻血。当时乐乐也很激动,一直觉得我没为他好好讨回公道。作为老师,我怎能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顾惜别人的孩子呢?于是我就向他的班主任和周围学生了解他的情况。通过了解,知道杨澜其实是一个挺可怜的一个孩子。他母亲生下他不久后就离家出走了。父亲也远到国外打工,他就寄居在他大伯家。无人管教。正是由于此,他才会犯很多错。每次老师教育他时,他是痛悔流涕,可过不了两天,又会犯毛病。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一直用最恶劣的方式与同学相处。

如何让这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伤害他,让他从正面去学习处事呢?谈话前,我跟他们解释了我早上打他俩的行为:廖浩然,明知是自己做的事,却不能勇于承认错误,还推脱责任,所以我要让他记住,不能总是逃避责任,否则是要受到处罚和不被人原谅的。杨澜,我以前跟他约定过,不在学校做坏事,否则,我会狠狠责罚他。我这样说,是想让他们能正确,诚实地说出自己做事的动机,勇于认清自己的过错。

接下来,我问他俩为啥要找这花枝出气。廖浩然说他是因为无聊,无事做,也不知道那是我养的花。他说的也是事实。他家离学校很远,每到周末,我们这些老师都离校了,只有他们一家留在学校。他父亲整天在电脑上下棋,他母亲呢,则在食堂里绣花。留下他一个孩子,整天没有玩伴,没有事做,当然没有生活的乐趣。杨澜呢,他一到星期,就想着到学校打游戏,而那天又没电脑可用,看着廖浩然剪花枝,也觉得那是一种可以打发时间的方式,看着枝叶从三楼飘飞而下,那也是一瞬间的美感吧。

说真的,我不为自己夭折的玫瑰可惜。看着两个孩子,我想到的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找到我们童年时代的那种快感。他们远离了土地,少了我们那时在田野间奔跑的喜悦。在电视、电脑、手机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孩子们却对自己的星期天感到茫然。就如我家孩子也一样,星期天,他不知道自己除了看电视外,还能做什么,能和谁一起玩一下。大自然对他们来说毫无兴趣。这两个孩子也有着同样的迷茫和困惑。

我和杨澜进行了一次深谈。我告诉他,老师不是想要他赔偿损失,是想和他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我告诉他,我了解他的家庭处境,并体谅他的做事方式。谁想这孩子就无声地流下了眼泪。看来,他其实真的很孤独,他渴望着更多温暖的东西。只是那些是我不能给予他的。我把同学对他的看法,老师给予他的评价,及我对他的期望一一和他交流。告诉他,不论在何种处境下,都要把事情往好的一方面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少给别人添麻烦,做个受同学、老师欢迎的学生。

我在做这件事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杨澜是四二班的学生,跟我完全不相干,我为何要对他说那么多话呢?说实在的,那真的是个调皮又可爱的孩子,他身上有着很多的毛病,但也有很多的智慧和侠义。不管我是多管闲事也好。我只想给他传达一个善意的关怀。让他知道,原来身边还有这样一个老师也在默默地关注着他的成长。愿他少些抱怨,多些快乐,成为一个阳光的孩子吧。

一次竞技,一次提升 2014年4月29日

准备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品德课竞赛今天终于在黄水小学多功能厅结束了。虽然只获得了二等奖,但是,自己从中得到的收获却是颇多的。

从2010年以来,我断断续续参加类似的赛课活动也有很多次了,指导别人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有很多次。不管是自己参赛,还是指导别的老师,每一次活动过后,我觉得自己都进步了不少。所以,我感谢这些活动。在做这些活动中,虽然累着,但也快乐着。

代转公后,最初我教学的是数学。数学是我读书以来最头疼的科目,当然对课堂教学技能及相关学识知之甚少,最多的时候是上课时很多题连自己都做不来,哪能教学生呢?好在自己脸皮厚,不耻下问。只要谁能帮我解决问题,我就会在老师间或网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日子久了,我才发现数学的乐趣很多,我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2008年,我来到了冷水小学,开始了语文教学。最初接触语文学科,虽然自认为语文功底还是有的,但在教学学生时,面对字、词、句、段、习作,我就觉得是一团乱麻。我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教学,也不知道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整天都是让学生埋头于字词的重复抄写,把别人的方法依样画葫芦。学生忙于做作业,我也有改不完的作业。这样辛苦的结果是学生成绩很不理想。

后来,一次次的外出学习,一次次观看名师的教学实录。我把这些都用到课堂上,但发现别人用一课可以完成的事,我有时用上两三节课也不一定满意。是乡村孩子不聪明,还是他们见得少?我一直在思考。2010年,我作为学校推荐的语文优质课赛课老师,第一次到片区参赛。那一次真是赶鸭子上架,没人愿意去。学校就硬派我去,因为他们说,要让最年轻的老师去锻炼锻炼。我选了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最后一课《给予是快乐的》。课上了又上,改了又改,却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实对于如何设计课,我也是一头茫然。全是语文教研组长谭久容老师在旁边说怎样做,我就怎样做。我自己做的事就是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和第一次自己学会了制作幻灯。参赛时,上场脚不自觉的抖,嗓子干得要冒火。整堂课,学习氛围一片死寂。我唯一保持了微笑和学生对话。那僵直的笑,让课后好久我的面容都没有恢复正常。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竞赛,我对语文课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要想上好一堂课,老师得在课前做足功课。

第二次不是赛事,那是为了推行县里推出的读思练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要有自己的课堂模式。这次,我选择了三年级上册的五单元第二课《颐和园》。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文章。在学校里,我设计了很多内容(掌握作者的浏览顺序、品味作者如何写景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还制作了非常精美的课件。信心满满去上一堂好课。可是学生一开始读课文就出现了生字不认识,读文拖拉的毛病。没有课前学习,要上我设计的内容,学生是跟不上节奏的。教学预设就这样一下子打乱了。手忙脚乱后,我镇定下来,决定从抓学生的基础和指导读好文章入手。一节课,上得我大汗淋漓,但在结束时,学生大部分能用比较自然的音调读文。总结时,这一节课没有特色,也没有按读思练的模式去教学生,他们唯一的收获是学会了怎样自然地去朗读课文。我的教学模式失败了,但是,我却发现,一堂课不在于课前预设的多么完美,而在于面对学生的基础,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一节课不在于达成多个目标,而在于学生在某一点上有真正的收获。

当第三次参加赛课时,我从容了许多,也释怀了许多。虽然也有赛前的忙碌和准备,但是,我知道如何面对学生,如何设计课堂,去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的课堂学生作主。那一次赛课后,虽然我只得了个二等奖,但我恰当的引导,得体的语言,对文本的解析,得到了与会领导的赞赏。这次比赛后,我懂得了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近老师,如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解读文本。

近两年,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退出了赛课行列,但是,每当片区赛课时,我都得认真指导新老师。在指导他们的同时,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有了增长和新的突破。特别是指导江娇老师上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中。我借用一组资料补充,轻松解决了作者面对失去母亲时那种复杂难以言说的心境,指导学生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给参会的所有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一次品德课赛课活动,我们学校又没人愿意去。一是大家都没上过这样的课,二是都不愿去做这些费时又不讨好的事。我又一次被推上了赛课台。为了赛课,认真从头学习什么是品德,品德教学有哪些要求,品德课要体现的宗旨是什么?在解除了这些疑惑的基础上,再去现学别人的经验。在总结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去选课,收集资料,设计教学流程,体现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那些舍掉的课余休息,那些深夜灯下的冥思苦想,全为了那40分钟。虽然我努力要想夺得第一,为自己也为学校争一次光,遗憾的是,我又只得了个第二。同事戏谑地称我为千年老二,我很坦然地笑了。毕竟,我的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重点是大家认为,品德课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要上得特别有道理才行。我的一节课,就在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中,在音乐流淌中溜走了。至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他们认为还不够。比赛的结果是次要的,名誉也是无用的。一次比赛,我付出了,也品味到了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自己知识的积淀的渐厚。

如果没有这一次次的赛事,没有这一次次的交流反思,我也许仍然是几年前那个在教学门外徘徊的人。如今,每每在课堂上和学生侃侃而谈,每每看到学生课堂上激情飞扬的脸,我觉得,这就是我付出后最好的回报。至少,这么多年了,我没有在原地踏步。带着学生进步的同时,其实也是提升了自己。做个有追求的人是件挺好的事。

观看《乡村教师》和《一个都不能少》感悟

2014年5月4日

今天早上开周前会,学校的政治学习任务是要我们老师看两部电影:《乡村女教师》、《一个都不能少》。

这两部片子早有耳闻,但从没真正去看过。因为这类电影一看就是赞美老师如何兢兢业业工作,如何让学生成才,如何为学生奉献的,这种老掉牙的说教片,谁有兴趣去看呢?没办法,政治任务下来了,还是得去看一看。

我先去看了《乡村女教师》。这是一部反映前苏联教育题材的电影。描绘了从沙皇末期到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建立这段历史下,一个从大城市里来的姑娘,如何用自己弱小的身子改变了一个村庄的故事。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叫什么,我没记住,因为俄国人的名字太长了,不好记,也不想记住。

一个二十岁,风华正茂的少女,从一个大城市来到一个荒凉的淘金村子。村里没有人愿意送孩子上学,他们言行粗鲁,对知识十分轻视,认为钱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第一天上课,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但执著的女教师仍然平静的一个人在教室里上课。当她意外发现教室外还有几个学生时,给了她教学莫大的鼓励。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孩子们,今天你们开始上学了。那你们就是不平凡的人了,你们叫做学生。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将教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白天黑夜,为什么风会吹......一种特别的开课形式,吸引了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产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好奇心,是让学生走进知识最好的、最有用的方式方法。

另外,作为一个乡村老师,她不但给孩子上课,村里的事情她也管,对有困难的学生,她竭力帮助,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着这个村子,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十月革命失败后,她所在学校及自身受到严重威胁。但那位女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无畏战胜了那些阴谋,最终迎来革命的胜利。一生的付出,赢得了累累硕果,她用自己一生的热情,为俄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着,也为我们这些乡村的老师做出了榜样。《一个都不能少》是展现的90年代,在陕北的一个偏远村子里,一个有28个学生的班级。原来的老师走了,接手的是一个只有13岁大,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的魏敏芝女孩。她唱不全一首歌,还音不准,她让课唯一会做的事就是在黑板上给大家抄写课文,然后关上教室门,坐在教室外,等学生在教室里抄写课文。

这是那个年代中国大多数农村教育的一个现状缩写。这魏敏芝哪是老师,就是一个大孩子带一群小孩子的事。日子就在抄写课文中一天天过去了,但是一个女孩被县体育学校选走了,另一个男孩,因为家穷到省城打工去了。这个不善言辞的女孩,心里记住的是高老师临走时说的一句话:一个都不能少。

这部影片有三个地方让我深有感触:第一,那里的教学环境。一间将倾的土坯房,几张破旧的课桌,粉笔都没有多余的教学条件。第二,一个没有特长,没有什么文化的临时女孩代课老师,却在为了找回自己离开的学生时,用了最好的教学方式:为了挣足去找学生的费用,她请学生算要搬多少块砖、能得到多少钱,要搬多久。用实际生活事例,教给学生知识;第三,也是是让人感动的是。这是个什么也不会的女孩,但对学生,她却有自己最大的热情,面对失学的孩子,她用自己的坚定和执著创造了奇迹。

其实,小学阶段不需要老师在多么渊博的学识,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情。如今,我们老师的学历越来越高了,可学生却越来越不快乐了。是什么让学生对学习生厌,是学生很少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为了那个考试的分数,我们过早的让文字和数字代替了老师的温度。

今天下午,几个老师在操场针对如何改变乡村教学现状展开了讨论。他们都说到了学生的好坏。我不知道,在小学用什么标准去区别学生的优劣,是他们的成绩吗?学生考试的那个分数能证明学生以后一定会有出息吗?我看不尽然。小学里,学生只要能健康成长,对知识有深厚的兴趣,我想,到一定时候,他们都会在自己的某个空间里有所成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生。一个犯众怒的特殊孩子 ——与李吉川的谈心记 2014.5.13 学生捉偷,这事不简单

(聂太琼拿李爽40元和杨秋红7元钱事件,黄芙蓉拿钥匙开衣柜门,然后认定是聂太琼做的。)2014.5.22 与学生共舞的六一

(写写为了学生的六一,和班级学生苦练舞蹈《朋友》的故事。这舞很难,学生不容易练,彩排时又遭遇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指责,学生没了信心。)2014.5.28 被雨淋湿的六一 一早的忙碌,表演时遇下雨,节目被迫中断,大家的表现 2014.5.29 当得知学生决定问暴力解决问题的消息后(记下家长的反应,及自己如何处理这些事的)2014.5.29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教学手记

    四年级语文教学手记 ——让学生爱上读书 一个语文教师只要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其人人喜欢语文,个个迷恋读书,就可算个最好的语文......

    二次函数教学手记

    二次函数教学手记 二次函数从认识一般式y=ax2+bx+c(a≠0)入手,根据定义作为考点。进而先学习二次函数的另外一种形式顶点式y=a(x-h)2+k,分别从顶点为(0,0),(0,k),对称轴为y轴;(h,0),(h,k......

    教学手记——外出归来

    教学手记——外出归来走进校门,穿过操场,上课铃已经响过了。整个校园有一种独特的美。美得让你凝神。一切似乎是宁静的,而宁静之中却蕴育着那么多的生机。那是蛰伏的青春,生长的......

    教学手记———英语教学心得

    小学英语教学心得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谈教师自身素养 七年级语文 贾睿 自己教学语文8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15篇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1 在学校提高教师素养教研专题的要求下,通过一年来的教研实践,我认识到: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可......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郧西城北中学 祝伟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也感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