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2.品读课文,赏析景物特点。
3.精读课文,感悟探究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与朱元思书》《三峡》《答谢中书书》等描写山水的古文对本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生字词读音学生已基本能够读准,课文能够熟读,课前学生查找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本课分四组,只要有同学回答就加一分,答对加二分。
一、导入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爱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书写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袁宏道,去欣赏他笔下的自然美景,去体会他寄情山水的意趣!
2、齐读课文
老师纠错,字音,段句
二、自主先学,小组讨论(约10分钟)1.字音要读的比原来更准确,熟读课文。2.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句在组内互助。3.借助注释疏通词句,读懂大意。
(不懂的先在组内互学,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写在黑板上)
三、交流展示(约10分)
①解决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组内未解决的问题。②分组汇报学生的以上学习知识
四、质疑拓展(约15分钟)
1.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写作者和几个朋友游满井的所见所闻。请问文章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里找出依据? 明确: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与匣也。(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微润”“始解”“将舒未舒”“浅鬣”
2.文章还描写了哪些早春之景?你最喜欢哪处景色描写,说说理由?(景美,作者的文字也很美)
明确:柳枝、麦苗、土、(水)、山峦、鸟、鱼、游人 3.在如此之美景面前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呢? 明确:若脱笼之鹄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教师提示:请问你们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4.满井的早春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5.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一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对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背景助读: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五、检测反馈(小测试)(5分钟)
当堂完成并评讲
1、注音
靧面()
茗者()
罍()
蹇者()
浃背()
2、解释
(1)冻风时作:
(2)土膏微润:
(3)泉而茗者:
(4)呷浪之鳞:
3、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6、描写波光的比喻句:
六、小结
我们对袁宏道的人生理想和性情思想有所了解了吧,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像他这样的文人还是很多的,你知道还有谁吗?
第二篇:《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一、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湖心亭看雪》,大家还有印象吗?谁写的?明末清初人,张岱。张岱曾说:古人写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也就是说:古人写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郦道元,其次是柳宗元,与他同时代的就是袁宏道了。师:你怎么知道是袁宏道呢?
生:根据课下注释。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宏道的代表作《满井游记》。
二、走进文本及作者
满井,是地名,在北京东直门外东北三里,明清两朝是京城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而得名。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 “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公安派 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意趣盎然。万历二十七年(公元 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跟着古人游览名胜,有两道门槛必须迈过去:一诵读课文;二疏通文意。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入手。
1、注意生字词
2、听泛读
3、生自读,疏通文意及回答问题。(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四、品读全文
师:迈过了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和袁宏道一起游满井了。谁来翻译第一段? 一生翻译第一段。
师:听说过花朝节吗?在我国古代,花朝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比如结伴赏花,踏青,游园,唱歌,跳舞„„《红楼梦》里有一个人的生日就是这一天,林黛玉。可见作者是多么偏爱他的林妹妹,居然点她为百花的主人。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过花朝节了?
生:忘了。
师:近几年我们是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中秋节、清明节还有了公休假。生:花少了。
师:是花少了呢,还是我们少了赏花的心情? 生:少了一份闲情雅致吧!
师:可见我们更多的关注了与人有关的节日,却忽略了身边的花,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师:花朝节后,北方的天气很寒冷。哪个字看出是北方? 生:燕。
师:寒到什么程度?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生1:余寒犹厉。生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生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师:“局促”怎么解释?生:拘束。师:人受拘束是什么感觉? 生:压抑,无奈
师:谁来读这一句?读出无奈的感觉。生:读
师:明确“先抑后扬”以前学过《蝉》。
师:备受压抑的袁宏道终于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走出来了。哪天? 生:廿二日。师:天气情况: 生:天稍和(暖和)师:与谁去的? 生:同几个朋友 师:具体路线:
生:家里—北京城东直门—到满井。师:他看的是?感觉怎样?
生: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师:怎么翻译? 一生翻译。
师:还未写春,我们已经感受到浓浓的春意了,谁能用四字词语描述春天? 生:草长莺飞、冰消雪融、鸟语花香、师:我们不难想到此时的作者心情怎样? 生:愉快、高兴、兴趣高涨。
师:“一望空阔”能不能改成“一望无际”?
生:“一望无际”只是写出了看到的广阔。“一望空阔”除了写看到的,还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开阔。
师:袁宏道从笼中飞出来,一路飞来一路看,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水、山、柳、人、动物、麦田。师:作者是怎样一一来描述的?
生:读“于时到乍出于匣也。”用明镜比喻春水,突显春水之美。
生:读“山峦为晴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把山比喻成刚刚梳洗过的美少女,突出春山之美。
生:读“柳条到寸许。”由山水写到麦田,处处给人以初春的气息。师:接下来又写了什么?
生:写游人,泉茗、罍歌、骑蹇。师:最后写了什么?
生:鸟、鱼儿、禽、兽。概括了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在春光中悠闲自得。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师:看到如此美景,于是他长叹一声,发出了一句警醒后人的肺腑之言,大家一起读出来。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师:谁来翻译这句? 一生翻译。
师:回应段首,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对“城居着”困居京城而不知道有如此美得春景而感到惋惜。注意这的双重否定表肯定。师: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抽生翻译
生:理解
师:惟此官也?是指清闲。表明他与庸俗之人的区别,及是自嘲又是自慰,流露出他寄情于山水,厌倦都市官场生活。
五、拓展延伸
本单元的几篇散文都属游记,试比较本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提示: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如《小石潭记》借景抒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岳阳楼记》借景抒忧国忧民之情;《醉翁亭记》抒发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课外可收集一些来阅读欣赏。
六、总结、归纳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作者的感情变化: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抑郁、烦躁)—— 若脱笼之鹄、游满井(轻松喜悦)——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感叹赞美)师:本文的写作特色
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
“脱笼之鹄”;写水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师:我们现在评价一下袁中郎,他是一个——的人。生:他是个热爱自然的人。生:他是个崇尚自由的人。生:他是个很浪漫的人。
生:他是个很悠闲地人。生:他是个高雅的人。
生:他是个潇洒地摆脱官场的束缚的人。
师:我们还得感谢袁宏道,因为他给忙忙碌碌的我们一种深刻的人生启示,我认为这是一种:回归,这种回归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心理,(出示PPT)生齐读: 这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这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这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七、作业
1、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方法。
2、背诵全文。
第三篇: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2.掌握比喻的运用。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www.3edu.net)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近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2.花朝(zhao1)3.辄(zhe2)4.妍(yan2)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六)板书设计
23满井游记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
未之知也。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教学反思: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灵气,其中的景物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张扬的个性。
教授这篇文章,我感受颇深,总结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第四篇: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的学习旨在通过语文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在教学中极力遵循本要求设计、学习。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应在引导学习中,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生分析: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山水游记小品,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前面四篇文言文游记,基本上能够自主独立阅读本文了;且八年级的学生以前也学习过现代文的游记,具备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的能力。本文的生字词较多,一定要让学生课前预习,正确掌握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才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准确无误地疏通文章、掌握文意、开展迁移拓展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朗读,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并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引导学生感受北方早春美妙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味、品析课文高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用心感受;本课适宜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教学、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
1、预习时能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3、能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用法,能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自主灵活地处理课后的练习即可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中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郦道元的陪同下游览了长江的-二峡;在元结的指引下,观赏了湖南道县的右溪;在柳宗元的盛情下,游览了永州的小石潭;在陶弘景相伴下,游览了江南美丽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外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1、首先播放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课下注释让学生介绍作者和搜集的写作的背景等资料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
要求:①大声,正确流利,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③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2、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2、译读课文,划出疑难词句或者认为值得推荐的词句
要求:(先自行译读,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同桌译读,还可以几人小组译读,形式不限,以弄懂为目的,记下自己或小组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认为值得向全班推荐的语、句、段。)
3、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疏通文章
让学生们互相质疑、互相答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四、选读课文,揣摩妙点
(一、)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
(此环节的目的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 ①自读课文,认真查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实例;
②如有疑惑,可以自行找同学互相探究,也可小组进行;
③能清楚无误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④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面来说。
(二、)读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1、引导: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喻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与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情,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再如:美在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找到自己关注的热点问题,才能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变“提问手段”为“引领手段”、“交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3、学生们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三、)小结(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补充)
课文共写了这样几方面的美:
1.课文的写景之美:
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春柳之美、春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2.课文的写人之美:
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饰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
3.课文的写物之美:
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鸟、鱼一静一动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4.课文的写情之美:
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他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
五、布置作业:
将本文同本单元前四课山水游记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比较阅读并以短文形式完成
(学生可以单独思考,也可小组、同桌之间交流)
教学后记
我基本把整堂课都完全交给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来学习课文的知识和“美”,虽然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好像是一堂“争论”课。可我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文的知识却全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落实,甚至比我预想的效果更佳。
每一堂课都是实际的,学生更是一个个充满了个性和灵气的多变体,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能掀起一场“课堂的革命”,他们在这场“革命”中搜寻、收集、筛选、探究、归纳自己的“论据”,收获着“集体的智慧”,吮咂着“文学的乳汁”,吸取着“知识的甘露”。这不正是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吗?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能伸缩自如地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备课中的认真细致,真正地“备学生”——为学生而备课,了解学生,把教材用活、用透,让教材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都深深地进入课文,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之中真正有读的酣畅,有听的热情,有思的激动,有说的明快,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现新课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
第五篇: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与积累文言文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加深对文言文虚词“而、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文词汇,难点: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还记得春天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 春天,在诗人笔下是最富有清新、浪漫气息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重音、节奏。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媒体检查)
2、抽取学生(或个人或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学间互评。
3、整体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4、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章,画出疑难词句。
5、开设男女擂台赛,把在翻译过中所遇到的疑难词句摆了来让对方解答。全文译文:
燕京地方天气寒冷,花朝节以后,仍是很冷。寒风时常刮起,一刮就飞沙走石,囿居在室内,想出去也不能出去。每次冒着寒风出去,赶快往前走,不到百步就又返了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些,我和几位友人一起出东直门,来到满井。只见高高的柳树夹堤而立,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田野一片空阔,我感到身如挣脱牢笼的天鹅,(舒心欢快无比)。这时,水面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层层闪动,水清见底,晶莹透亮,有如刚刚取出新镜,从镜匣中一下子发出清冷的光。附近的山峦经过融化的雪水洗净,明丽美好,跟擦拭过似的,光彩美丽极了,有如妩媚的美女刚刚梳妆停当。柳条将要舒展而尚未舒展,柔嫩的枝梢在风中摇曳,地里的麦苗矮矮的,有寸把来长。游人虽然不多,而品尝用泉水煮的茶的,举起酒杯唱歌的,妇女盛装骑着驴游玩的,也常常可见。寒风虽然还强劲,然而徒步而行也会汗流浃背。鸟儿在沙石上晒太阳,鱼儿在波面上吸清水,安适悠闲,自得其所,羽毛鳞鳍间都显出欢乐愉快的样子。经过此游我才知道郊野田间未尝没有春光,而蛰居在城中的人是见不到这春光的。
能够不因为游乐而耽误职事,身在郊野景致中而心无牵挂的,只有这个(学官)官职了。这个地方恰好与我相距不远,我的游事将要从此开始,怎能没有记载呢?己亥年二月(记)。
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7、辅导学生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情景感知:
展示春景图若干,让学生根据多媒体上所展示的图片找中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明确:一幅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松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二、精读课文,各抒己见:
1、师:在第二自然段对春的描绘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为什么写不出游?
描绘欲游不能的苦恼,为下文埋下伏笔,有先抑后扬之妙。
2、文章写初春,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初春什么特点? 水面——山景——柳树麦苗——游人----动物
①白描写景
②比喻、拟人、借代的新奇运用
③人景融为一体。关于白描
教师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修辞
提问:本文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明确:“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以新开镜比喻新绿水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研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作者当时的心情。初春特点: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3、把此文与前三文对比,看你能体会到什么。
前三课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四、课堂积累:
1、记忆大挑战: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语句或段落,当堂试背,比一比谁的记忆最好。
2、虚词“之” 的用法(课后第三题)
找出文中活用的文言词语。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名作动。
五、课堂小节:
师: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六、作业布置:
作业自助餐:
1、背诵、默写第二自然段。
2、把第二段改写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