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胀冷缩(二)》实验设计
如何让“热胀冷缩”的现象更明显
宜昌市铁路坝小学
赵红萍
【改进目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热胀冷缩》一课中关于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是通过观察烧瓶上所套的气球的变化和通过铜环的铜球的实验来说明的。这两种实验方法有几个缺点:一是用手给烧瓶加热,时间慢,效果不明显,如果气球弹性较大,就鼓的不是太大,学生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观察的耐性;二是通过铜环的铜球的实验容易造成人员的伤害,不是十分安全;三是,这两个实验对材料要求高,不利于学生操作。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后的实验,有以下优点:一,实验材料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制作完成;二,实验效果明显,有趣味;三,操作安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
1.水槽、塑料瓶一个、橡皮泥、烧杯一个内装染红的肥皂水、热水、冷水。
2.木板、钉子2个、铜丝,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
实验一(气体的热胀冷缩):
1.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密封。
2.将其他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
3.将瓶子置入水槽,弯曲吸管,使它探入装有装染红的肥皂水的烧杯中。
4.向瓶壁浇热水,观察现象。5.再向瓶壁浇冷水,观察现象。
实验二(固体的热胀冷缩)
1、找一根细长的铜丝,搁在两摞书上,一端插到木板上,使它固定起来,再在木板上压上重物,另一端下面垫一块玻璃,齐铜丝的端点在玻璃上画一条横线。
2、然后用火焰在铜丝的中部加热。
3、过一会后,拿起蜡烛,离开铜丝。【实验结果】
实验一:
1、给瓶子浇热水时,吸管会排出大大的气泡,在肥皂水中吹泡泡,泡泡甚至会流到杯子外面。
2、给瓶子浇冷水时,吸管会将杯子中红色的肥皂水吸到瓶子里面。
实验二:
1、把蜡烛固定在铜丝中间加热,你就会看到铜丝的端点超过了横线,这是由于铜丝受热膨胀,长度伸长。
2、移走火焰以后,铜丝慢慢冷却,铜丝的端点又回到横线上。【结果说明】
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分别说明气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二篇:《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二)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二)梁邹小学 杨劲松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对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许多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结论。并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2.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3.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酒精等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教学重点: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三、课前准备: 150毫升的锥形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墨水、热水、冷水、500毫升的烧杯、水、油、醋、酒精等其他液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问题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给冷水加热》。把塑料袋里的冷水放入热水中,它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竟然慢慢浮上来了,冷水变热的过程中,它的重量变了吗?(生答:没有)那是什么变了?(生答:体积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研究水的体积变化的?(生答:水受热时气球皮凸出来,受冷时皮凹进去)我们借助气球皮的凹凸,初步证实了水在受热时体积会变大,在遇冷时体积会变小。而水的体积变化的最直观现象应该是在容器中液面的升降,拿出课前准备的热水中的试管。同学们,能明显的看到水的体积发生变化吗?(生答:不能),在试管里很难看出来啊!怎样才能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我们就需要在改进实验方法和装置上动脑筋。
二、新课
(一)分析并改进装置
1.分析试管中的水的体积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教师引导:从水的颜色、液面标记、容器的大小与形状等方面分析为什么试管中的水受热后液面升降不明显?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总结 水的颜色:无色透明,液面不易看清 液面标记:未做明显标记
容器的大小及形状:试管体积小,盛水少。试管上、下和试管口大小相同,液面升降变化小 2.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实验方法和装置呢?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师生活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总结。水的颜色:把水染色
液面标记:用记号笔,标记液面位置
容器的大小及形状:下面大,盛水多。上面细而长,液面升降变化明显。3.请同学们开懂脑筋,画出你们认为符合以上要求的容器的形状。学生展示所画的容器形状,师生交流。教师出示烧瓶、锥形瓶装置图。
教师引导:上部越细长,液面变化就会越明显,谁还有能使液面变化更明显的办法?同学们在平时把插着吸管的奶盒放在暖气片上加热时是否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出示图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对,在装置的上面插上像吸管一样细长的管,这样就能更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了。
(二)实验探究
教师:(出示装置图)这就是我们一起改进出来的装置,同学们真是很棒,第一套装置就是课本上用的实验装置,第二套正是今天给同学们准备的,下面我们就用我们自己改进的装置更明显的观察到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步骤:
1.在锥形瓶中装满水,不要有空气,将水染色后,旋紧橡胶塞,用记号笔在水位处做标记。2.把装置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仔细观察玻璃管中水位的变化,至液面稳定,做好标记,并将装置从热水中取出。
3.再把装置放入冷水中,等水位停止变化时,做好标记。4.取出装置,放在实验台上,整理好仪器,做好汇报准备。温馨提示:1.注意安全,请勿触碰热水,玻璃仪器,轻拿轻放。2.小组内分工明确、互助合作,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学生实验(教师重点指导好学生的记录)。师生交流实验现象及结论 小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课件展示这段话,并板书:受热膨胀,受冷缩小)
(三)学以致用
1.你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吗?(课件出示31页图片)
2.把壶灌满水放到炉子上烧,水烧开时就会溢出来,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你有什么办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四)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1.提出问题:出示图片:瓶里的饮料等液体为什么都不装满? 做出猜想:饮料等其他的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2.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展示
3.教师点评,总结。引导:每次都用一锥形瓶的液体,很浪费,为了节约药品,老师又进一步改进了装置,使并且做成了可以多次重复利用的微型装置,同学们就可以拿去直接做实验,及节约药品,又节约时间。请每组派一个同学来取一套微型装置,迅速完成实验.4学生展示实验现象.教师小结:像酱油、醋、饮料、牛奶等这些液体也会热胀冷缩。那我们能不能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我们只能说许多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许多液体)
5.应用
教师:你能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吗?
教师:对。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三、结课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机动环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板书课题),那其他物体呢?是不是也会热胀冷缩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三篇:心理学实验设计
字体大小对不同自恋水平大学生词汇分类任务的影响 摘要 本研究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自恋者的特征进行研究,采用自我相关词汇、他人相关词汇、积极词汇、消极词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操纵材料词汇的书写大小来研究不同自恋水平者在词类归类任务的区别,目的是考察字体大小、词性及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不同自恋水平本科生分类速度的影响。
关键词 自恋字体大小词汇内隐态度
问题提出
自恋的定义取自古希腊神话中Narcissus的凄美故事。神话中Narcissus是一位美貌少年,因为对山林女神Echo的爱无动于衷致使Echo心碎而死,遭到报复之神Nemesis的惩罚。Narcissus爱上泉水中自己的倒影,最终为了拥抱水中的倒影投水身亡,化为一株水仙。Narcissism—词最早于1898年被Havelock Ellis用来描述病理性自恋。至1914年,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首次系统论述了自恋的相关问题。美国精神病协会于1980年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DSM-III)将自恋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对自恋型精神障碍作出明文规定。2000年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TR)再次明确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认为自恋包括以下特征:①一种自我夸大的、需要赞美与共情的行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②妄自尊大的夸大观念,如夸大才能。③对无限的成功、权力、智慧、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的先占观念。④具有他或她的特殊的信念,只能被其他特殊或者地位高的人理解,并只能与他们交往面对权力的态度倾向与满足期待。⑤要求过度的赞美。⑥利用他人达到目的。⑦缺乏共情。⑧经常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在嫉妒。⑨傲慢的举止。
从心理动力学观点来看,自恋强调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对自我他人的看法和对二者之间相对重要的无意识知觉。自恋者在潜意识中如果意识到自己较之他人更为重要,并且这种相对重要性是维持自恋者积极、夸大的自我概念的动力,那么反应在内隐态度层面上,自恋者对自己的内隐态度也应当高于对他人的内隐态度。
1999年Lakoff 与Johnson就提出“大体型显得更加重要,小体型显得不重要”,认为形状大小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并且这是一种普遍适用众所周知的知识,这说明大小的觉知会对内隐加工产生影响,大的物体被知觉为更具有优越性。
Mazure(2005)认为体型的大小会为个体营造一种处于优势或劣势的氛围,相对于小体型个体更偏爱采用大体型来为自己创造一种优越性。Tracy和Robins(2004)的研究也证实骄傲、自我加强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操作体型的大小来实现。Meier,Robins与 Caven(2008)证实,当喜爱的刺激用大体型呈现时,个体能很快对其进行分类,而当不喜欢的刺激用小体型呈现时,个体对其分类速度也快,这些结果都证明了一个“大即好”的普遍真理。研究表明,词汇相同时,个体对大字体词汇的视觉搜索反应时要显著少于小字体词汇(宫殿坤,郝春东,王殿春,2009)。这些研究说明大小这种物理属性与物体的优劣息息相关,同时对大小的控制可以通过给被试营造一种优势和劣势的情景进而影响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本研究希望能通过控制大小这种物理属性,对自恋者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初探,探索自恋者是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如何维持自己积极的形象。同时还对自恋者的内隐态度进行研究,期望探索出自恋者的认知加工方式对其内隐态度的影响。
研究目的研究字体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词汇分类任务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选用釆用两种字体书写的自我、他人相关词汇为实验材料,目的是为了验证以不同字号书写的自我相关词与他人相关词汇对不同自恋水平的被试词汇分类速度的影响。实验2选用积极、消极形容词为实验材料,通过考察不同自恋水平的本科生在词语分类任务中的反应,探讨词语的大小、词性及其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本科生词汇分类速度的影响。
研究假设
假设一词类属性和书写大小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分类速度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所有被试对大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正常书写词汇的反应速度快,对自我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他人词汇的反应速度快,词汇的属性与字体的交互作用显著。
假设二字体大小和词性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分类速度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高自恋水平被试对积极词汇的反应速度显著高于对消极词汇的反应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低自恋水平被试;高自恋水平被试对大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显著高于对小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低自恋水平被试;
字体与词性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研究方法
被试选取在本次研究前,选取来自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共300人参加问卷测量。对这些被试施测自恋人格问卷NPI(Raskin&Terryl988),据此考査高中生自恋水平的总体特征。根据测量结果将量表成绩按顺序排列,分别选取两端27%的被试进行实验。
研究工具和材料自恋人格问卷NPI(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Raskin & Terry 1988)该量表是测量显性自恋的有效量表。量表由40个二选一迫选项目组成,问卷采用“1”、“0”计分,总量表得分范围从0到40,分数越高表示自恋水平越高。在本次研究中a系数为0.69,分半信度为0.67。
实验1中采用在人格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词汇,包括:
自我词:我、俺、我的、自己、本人、自己的、俺的他人词:他、他人、外人、他人的、别人的、他的、别人
实验2中材料的选取主要参照了内隐态度研究中常用的词汇。在实验前,首先选取大量词语,然后经筛选与补充,按照①意义清晰不会产生歧义;②不带有显而易见感情色彩;③与优越感、权欲等自恋特征相关三个标准,最终得到以下词汇:
消极词:低级、肮脏、廉价、卑鄙、狡猾、妒忌、冷漠、服从、抑郁、残暴 积极词:高贵、统帅、领袖、霸业、诚实、热情、魅力、智慧、优秀、风趣 实验1中共制作出四组材料“大自我词汇”“大他人词汇”“小自我词汇”“小他人词汇”;实验2中共有四组词汇“大消极词”“大积极词”“小消极词”“小积极词”。实验1每组7张共28张图片,实验2每组十张共40张图片。大字体词汇采用28号宋体书写,为了保证小字体的可辨认度,小字体词汇采用20号宋体书写。每张图片上的正中央只呈现一个词汇。所有材料均采用E-prime程序呈现,每次呈现一张图片,被试做出反应后由程序自动记录反应时间。
研究设计
为了研究字体、词类属性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反应速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2(自恋水平:高、低)×2(字体大小:大、小)×2(词类属
性:自我、他人)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恋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字体与词类属性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归类速度和准确率为因变量。实验2采用2(自恋水平:高、低)×2(字体大小:大、小)×2(词性:积极、消极)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自恋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字体与词性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归类速度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研究过程
分类任务实验前先对被试施测自恋人格问卷,之后根据问卷结果筛选出高低自恋水平两组被试。一周后进行词汇分类任务实验,实验采用计算机呈现的方式进行。整个实验分为练习和正式实验,被试先完成练习实验,熟悉实验操作方法后自行控制进行之后的正式练习。在实验开始前,由主试向学生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待学生没有疑问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计算机屏幕上会呈现指导语:您好,欢迎参加此次实验,此次实验包括实验1和实验2两部分。每个实验中包括若干组不同任务。您需要根据每组任务中具体的指导语进行实验。阅读完该指导语后,请按“空格”键继续。
被试按键反应后进入实验1,实验中首先在屏幕中呈现指导语: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屏幕中会呈现一个注视点“+”,注视点消失后屏幕中会呈现词语,你的任务就是对词语进行归类。如果呈现的词语与“自我”相关,请按“F”键反应。如果呈现的词语与“他人”相关,请按“J”键反应。请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反应,当你准备好时,请按“空格”键进入练习实验。
练习实验中,首先会呈现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700ms随机不等。注视点消失后呈现实验材料,被试做出反应后刺激消失,紧接着呈现反馈“√”或“×”,反馈时间呈现500ms。如果被试没有对材料做出按键反应,则不能继续进行。所有材料均随机呈现,全部呈现完毕之后,告知被试:练习实验结束,接下来进行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中没有反馈。请稍作休息,休息结束后,按“空格”自行进入正式实验。在整个实验中,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后,由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正式实验中,实验1结束之后,被试可以根据指导语自行进入实验2,除材料和部分指导语不同外,实验2与实验1的整个程序相同,根据指导语的提示,被试可以自行完成实验。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WPS版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之前要参照被试的反应正确率,删除反应正确率低于90%的被试数据;同时将低于300ms的数据用300ms代替,将大于3000ms的数据以3000ms代替。
预期结果
词类属性和书写大小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分类速度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所有被试对大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正常书写词汇的反应速度快,对自我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对他人词汇的反应速度快,词汇的属性与字体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于高自恋被试组这种交互作用尤其显著。
字体大小和词性对不同自恋水平被试分类速度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高自恋水平被试对积极词汇的反应速度显著高于对消极词汇的反应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低自恋水平被试,高自恋水平被试对大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显著高于对小字体词汇的反应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低自恋水平被试;字体与词性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参考文献
岑延远,郑雪.(2004).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7(5),1184-1186.宫殿坤,郝春东,王殿春.(2009).字体特征与搜索方式对视觉搜索反应时的影响.心理科学,32(5),1142-1145.江雅.(2007).隐性与显性自恋者在同伴拒绝下的攻击行为差异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李凌.(2004).自我知觉积极偏向的理论解释和意义分析.心理科学,27(4), 1013-1015.吴芸杉,张进辅.(2010).自恋研究概述.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7(2),85-89.赵静,张海钟.(2007).自恋研究进展.精神医学杂志,20(1), 52-57.郑涌,黄藜.(2005).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心理科学,28(5), 1259-1262.令狐萌,施春华.(2011).大学生自恋特质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4),454-456.Baumeister,R.F.,& Vohs, K.D.(2007).Narcissism as addiction to esteem.Psychological Inquiry,12,06-209.Campbell,W.K.(2005).When you love a man who loves himself: How to deal with a one-way relationship.Chicago: Sourcebooks Casablanca.Fetterman,A.K,& Robinson,M.D.(2010).Contingent self-importance among pathological narcissists: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task.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4,691-697.Jonason,P.K.,Li,N.P.,& Buss,D.M.(2010).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ark Triad:Implications for mate poaching and mate retention tactic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8,373-378.Locke,K.D.(2009).Aggression, narcissism,self-esteem,and the attribution of desirable and humanizing traits to self versus other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3,99-102.Martinez,M.A.,Zeichner,A.,Reidy,D.E.,& Miller,J.D.(2008).Narcissism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 Effects of positive,negative,and delayed feedback.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4,140-149.Miller,& Campbell.(2008).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 conceptualizations of narciss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76,449-476.Okada,R.(201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ulnerable narcissism and aggression in Japaneseundergraduate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9,113-118.Vazire,S.,&Funder,D.C.(2006).Impulsivity and the self-defeating behavior of narcissist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0,154-165.
第四篇:实验设计题
14二模实验设计题汇总(力、光)
海淀:37.探究小组的同学学习了简单机械后,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于是
产生了一个想法:用实验室内测量范围为0~5N的弹簧测力计一只,由两个滑
轮构成的滑轮组两个(如图23所示),测量质量约为50kg的学生的体重.请你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和再补充一些器材(不要再增添滑轮),设计一个能完成他们想法的方案,对方案的要求是:
(1)写出方案中需要补充的器材;
(2)画出测量方案的示意图,写出关键条件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3)写出被测学生体重与测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
顺义:38.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需要的如下器材:天平、砝码、体积不同的铝块、细线、大烧杯、量筒、水。请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浸在水中的物体所
受的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
录表。(5分)
丰台37.小明发现,在一个盛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木块,木块会受到浮力,放入木块后容器底部受到的水的压
力也增大了,他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容器底部增加的液体压力是否有关系。为此他选择了如下器材:符合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底面积已知的大烧杯一个(盛有适量的水)、完全相同的钩码6个、记号笔一支、铁架台一个。
(1)还需要补充的器材是 _________.(2)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 将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下,测出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并计入数据表格;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钩码,没入大烧杯中的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并计入数据表格;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弹簧测力计下挂不同的钩码,仿照实验③、④再测五组数据,并计入数据表格;
⑥ 根据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算出六次实验钩码受到的浮力F浮和容器底部
增加的液体压力F压,并计入数据表格。
请将以上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密云:36
即F动k。实验桌上提供了组装好且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杠杆,2NL动
第36题图
弹簧测力计1个。请你设计实验,证明:kF阻L阻。(5分
石景山:38.(5分)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需要的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体积不同的铝块若干、细线、大烧杯、量筒、水。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请你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昌平:37.下面内容是小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的部分实验报告,请你完成相应实验步骤,并设计出填写数据的表格。
一、实验猜想与假设: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二、设计实验:
(一)实验器材和装置:激光笔、光的反射定律演示仪(包括小平面镜M、平板E
和F等,如图19所示)
(二)实验步骤:
1.将F板旋转到与E板在同一平面,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E板AO方向射向
O点的光,观察在右侧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OB(如图),并记录现象。图19 2.3.4.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右侧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OB′,并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三)实验结果记录表格
朝阳:38.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足量的水、量杯、系有细线的3个体积不同的不溶于水的物体(其密度均大于水的密度,且物体能放入量杯中)、弹簧测力计。请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液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物体浸入液体所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5分)
东城:38.(5分)实验桌上有符合实验要求的橡皮筋一根、弹簧测力计(量程0~5N)两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细线若干。请你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如果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与F2的方向相同,则F1与 F2的合力F =F1+F2。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可画示意图辅助说明),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门头沟:38.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带有溢水口的溢水杯、适量的水、满足实验要求的小桶、体积不同的金属块6个、细线若干。请你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请你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
海淀:37.
(1)方案需要补充的器材有:刻度尺、细绳、硬棒、悬挂滑轮组和硬棒的支架;„„1分
(2)测量方案见示意图。„„„„1分
按示意图组装滑轮组和杠杆,关键条件有:„1分 ①动力臂OA与阻力臂OB的比值LOA/LOB大于20; ②弹簧测力计拉力竖直向上。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1分
①测量力臂力LOA、LOB,计算LOA/LOB的比值k;
②动滑轮重G动;
③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3)被测学生体重与测量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为:在杠杆重、细绳重、滑轮与轴摩擦不计情况下有G人=k(5F-G动)„„„1分 顺义:38.实验步骤:(4分)
(1)把天平放在水平实验桌上。调节天平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0;用细线把一个铝块拴好,使其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
时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值用V表示;将V0、V的数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3)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0,并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将步骤(1)中用细线拴好的铝块悬挂并浸没在天平左盘上的烧杯内的水中,铝块不接触烧杯,在天平右盘添加适量的砝码,移动游码,天平再次平衡时,天平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值之和用m表示,将m的数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4)换用体积不同的铝块,仿照步骤(2)、(3)再做5次实验,依次读出它们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的数据;分别测出相应的每个铝块悬挂并浸没在烧杯的水中时m的数据;分别将每次的V、m的数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5)根据V排=V-V0,F浮=mg-m0g分别计算出6次的V排和F浮的数据,并分别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度尺测出此时的水面变化h,并计入数据表格;⑥F浮=G-F和F压=ρ水ghS
实验数据记录表:
密云:36.5分(18个孔,使杠杆水平平衡。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阻力,用F阻表示;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用F动表示; 用M=F阻L阻计算出M的值,用k=F动 L动计算出k值,将M和k记录在表格中。
(2)改变阻力或阻力臂,动力臂可以不变,使杠杆水平平衡。在做五次实验,计算出各次的M和k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石景山:
38、实验步骤: ①用细线拴住一个铝块挂在已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重力G1,并记录。
②在量筒内装适量的水V0,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铝块浸没水中不触底和壁,读出V排
1、F1并记录。
③用另一个铝块挂在已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重力G2;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铝块浸没水中不触底和壁,读出V排
2、F2并记录。
④仿照歩骤③再做4次并记录;G3—G6、V排3—V排
6、F3—F6.⑤用公式F浮=G-F分别算出F浮1——F浮6并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
昌平:37.实验步骤:(4分)
2.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如图乙),并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3.将F板与E板再次旋转到同一平面,改变激光笔的位置,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E板A′O方向射向O点的光,观察在右侧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OB′,并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分)
朝阳:38.(1)将弹簧测力计调零,在量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读出量杯中水的体积V0,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物体所受重力为G0。
然后将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读出量杯中水的体积V1,将V0、G、F1、V1的值记录在表格中。1分
(3)将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量杯中水的体积V2,将F2、V2的值记录在表格中。1分
(4)分别将另两个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仿照步骤(2)和(3)再做4次实验,将将V0、G、F3-------F6和V3-------V6记录在表格中。1分
(5)根据公式F浮=G-F拉计算出浸在水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1-------F浮6,根据公式 V排=V-V0计算出V排1-------V排6,记录在表格中。1分(2东城:38.(5(1)把橡皮筋的下端用细线固定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细线系住橡皮筋的上端O点,并将细线的两端分别挂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竖直向上将橡皮筋的O端拉到A点,标记A点的位置,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和F2记录在表格中;(3)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向上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O端仍伸长到A点,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中。(4)仿照步骤(2)和步骤(3),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将橡皮筋的O端拉到不同的位置B、C、D、E、F点,依次做五次实验,并记录相应的F1、F2和 F。实验数据记录表:
门头沟:实验步骤
①将溢水杯装满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小桶用细线拴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下测其重力为G桶,并记录在表格中,取下小桶放在溢水杯的溢水口下;
②取一金属块用细线拴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下测其重力为G物,将金属块缓慢的浸入溢水杯内与器壁不接触,当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示。当溢水杯的溢水口中不再有水溢出时,取出小桶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总重为G,记录G物、F示、G;
③仿照步骤①②重复5次,并记录实验数据;
④根据G排=G-G桶,F浮=G物-F示分别计算出G排、F浮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记录表格
第五篇:《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1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材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学生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学生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布置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有3页,分两个部分。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活动一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进一步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动一结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依据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变化”的活动。这项活动将前面的学习成果再次提升,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温度计的原理。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新的认识得到巩固,而且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策略】
科学课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强调过程中的观察、发现、预测和假设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问题,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最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修改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了到培养。在教学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真真正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学立足点】
探究性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主体性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性性 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创造的教学,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
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经历对水等多种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观察水受热体积膨胀的实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小瓶子、纸杯、细吸管、红墨水、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温度计
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红水、酒精灯、气球皮、橡皮筋。
【教学过程】
课前实验:喷泉实验。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猜测
1、教师操作: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提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水面会升高?(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
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
[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问题情境下让学生猜测,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明确本课要探究的内容—冷热对水体积变化的影响。]
2、演示实验: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蒙紧,放入热水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办法让大家看清楚吗?
[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给学生空间,讨论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
(1)老师给大家提供材料。
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能更明显看到水受热会发生变化什么吗?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3)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
把仪器组装好后,调节细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与水柱相平,再放到热水中。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水柱是否发生了变化。
[出示实验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小组的讨论和生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从而突破该课的难点。而用黑色的小圈来标明液柱的起始位置,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也难以通过探究讨论得出,所以这里采取讲解的方式。]
2、水的热胀实验
(1)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提出实验要求:
A、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
B、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
C、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原因引起水柱的变化?
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
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呢?
(4)归纳总结
水受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水受热,体积膨胀)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3、水冷缩的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
(1)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2)学生做水的冷缩实验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
(4)归纳总结
水受冷,体积又有什么变化?(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一小结。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
2、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
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特点,那生活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有什么用
呢?结合教材指出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就像温度计的雏形。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要求实验多做几次,反复验证。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归纳总结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属于同种物体(液体),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选择,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在实验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测,之后用较多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五、联系生活,启发创造
1、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那么我们在烧开水时,需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教师寄语: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许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这一课要怎么教。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热胀冷缩》说课稿3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x号参赛选手:xx,来自xx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热胀冷缩》说课稿4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为此,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习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也符合增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要求,并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所体现,而不再是口号。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探究学习,关注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探究水、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加热的水壶。
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
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
交流:
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自行归纳:
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
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讨论设计:
探究验证:
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
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会什么热胀冷缩?
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
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热胀冷缩》说课稿5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热胀冷缩》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胀冷缩》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等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说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提示课题。
2、探究新知: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小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学以致用: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课堂延伸: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热胀冷缩》说课稿8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为此,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习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也符合增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要求,并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所体现,而不再是口号。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探究学习,关注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探究水、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观察:加热的水壶。
v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
v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
v交流:
v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v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v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v自行归纳:
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
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讨论设计:
探究验证:
交流总结:
v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
v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v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v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v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v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v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v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v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v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v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
v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v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v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v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v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会什么热胀冷缩?
v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v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v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v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v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v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v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v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v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
v学生交流
v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v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热胀冷缩》说课稿9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衔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同学不只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同学,从同学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同学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同学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同学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同学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资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同学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资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资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考虑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同学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同学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同学有目的去实验,才干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热水。”同学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一起现象是什么?”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假如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同学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同学回答,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同学自身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同学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同学体验胜利的乐趣。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同学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同学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同学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同学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