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6:2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第一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一、教学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学手段、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讲一讲】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讲授新课)【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温州市区玩,身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 师: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是十分重要的。

【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看看它们有哪些异同?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多。

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选一选】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并说说理由。

【练一练】比较《浙江行政区划图》和《温州行政区划图》的差异。

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情境1: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温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交通图》《温州政区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组展开竞赛。

【比一比】

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设计出从北京至温州的最短铁路线。

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温州的距离。

3.如果旅游时间为3天,最好采取哪一种交通方式? 4.根据《温州旅游图》,设计出在温州的游览路线。

情境2: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楠溪江玩两天,该怎样设计路线? 【比一比】

出示《楠溪江旅游图》确定楠溪江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想一想】

1.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2.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第二天游哪些景点?(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拓展: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能为张京介绍楠溪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吗?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

情境3:出示图l-14 【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 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 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讲讲为什么这样画? 教师出示立体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

【议一议】

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 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 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情境4:出示图1-6。

【想一想】

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 的含义(教师补充)。

2.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3.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1985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三)小结

【想一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四)课外拓展

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的地图,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

三、教学反思

我在讲“等高线地形图”时分别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式。第一种教学方式:直接出示画好的等高线地形图,由教师解释其含义并在图上指出陡坡和缓坡的位置。第二种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由教师予以纠正并解释其含义,然后在图上指出陡坡和缓坡的位置。第三种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然后让学生对照立体图发现陡坡和缓坡的位置。

结果,我发现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第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第二种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有所好转,但学生仍很被动。第三种教学方式,学生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整堂课都“活” 了起来。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在第一种教学方式中完全是被动的,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只需进行机械记忆,不需要其他方面能力的发挥;第二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学生仍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为教师搭好了“戏台子”;第三种教学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同时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可见,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愿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由“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我爱学”,使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学习。

地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②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③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技能目标

①学生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②学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③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目标

①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等高统图上判断地势高低,只要读出各地面地点的海拔就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在等高线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要依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来判断,也就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①师生课前准备: 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6~8份、世界政区图、中国交通图、某城市旅游图、地形剖面模型、橡皮泥、水彩、小刀等。

②投影片: 海拔的计算示意图

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等高线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在地球表面,有起伏的高山,有低平平原,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表示的。

教学新课

板书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形图的判读

师:出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可以自问自答:“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呢? 师:出示投影片一--海拔的计算示意图(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教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板书 1.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海拔。

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8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28“等高线示意”及等高线的模型,自己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 2.等高线--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师:出示自备的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回答。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地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

师:指出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_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分布疏密的关系。

板书 3.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从A点容易,因为从A点到山顶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缓。

师:出示投影片二--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或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断这些地形呢? 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等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如下: A.等高线向低处凸表示山脊

B.等高线向高处凸表示山谷

C.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D.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师:出示投影片三--等高线示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生:学生分工合作,参照课本图1.30,在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1.30,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师:请同学们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刚果盆地并说出它们的海拔高度。

生:青藏高原海拔大约是4000米左右,西西伯利亚平原海拔是在200米以下,刚果盆地的海拔在200~500米之间。

师: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学生好论回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对照图中的高度表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师: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生: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师: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生:学生动手沿着不同的线切割,观察得出结论--不一样。

师: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图1.32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①按照上面的步骤,请你把A点到B点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②估计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 生: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将此图补充完整。(师巡回指导)生:C点的海拔是200~300米、D点低于海平面0~100米。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师: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生: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板书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师: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①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②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③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生: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生:要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需要世界政区图。

生:要想选择乘车路线需要交通图。

师:阅读汉城地铁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金浦机场、汉城火车站、芦原、奥林匹克公园。

生: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金浦机场到芦原,要乘哪几路地铁? 生: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换乘方案。

(3)在地图上标出汉城火车站到奥林匹克公园的最短路线。

生: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 2.地图的发展

生: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课堂小结

(请你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外作业

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2.等高线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2.地图的发展

第二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案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 不同种类的地图。

2、能力目标:学会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2、难点:等高线地形图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 师: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是十分重要的。板书:选择合适的地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情境,忆一忆:你知道哪些有关台湾的知识?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选一选:如果你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图1-11A和图1-11B,看看它们有哪些异同?看 哪个小组回答得多。

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活动3【活动】学生动手活动 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 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选一选: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说说理由。练一练:比较《浙江行政区划图》和《杭州行政区划图》的差异 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板书:巧用地图

情境

1、:暑假期间,王明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妈妈让王明来设计旅游路线, 王明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交通图、杭州地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 组,展开竞赛。比一比:(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2)让学生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

(3)如果旅游时间为3天,最好采取哪一种交通方式?(4)根据杭州地图,设计出在杭州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且不走重复路的路线。情境2: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楠溪江玩2天,该怎样设计路线

出示楠千岛湖旅游图确定千岛湖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 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为了节约行程的路线,应选择哪个饭店

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 第四步:具体确定每天的旅游线路

拓展: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能为王明介绍千岛湖的风土人情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

情境3:(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讲讲为什么这样画? 教师出示立体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较疏处为缓坡,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谷。阅读图1-14,议一议:(1)图上的河流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活动4【练习】小结 小结

提问:

1、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2、你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篇: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2、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学手段、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讲授新课)

【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杭州市区玩,手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

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①,思考

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想一想】

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4、从两幅图中你人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并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过渡:选择好合适的地图后,该如何使用地图呢?

情境1:

暑假期间,张京准备同妈妈从北京到杭州旅游。妈妈让张京来设计旅游路线,张京找来了一些地图,如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杭州市交通图等,他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小组展开竞赛。

【比一比】1.引导学生读《中国交通图》②,设计出从北京至杭州的最短铁路线。

2.让学生量算一下北京──杭州的距离。

情境2:

如果张京同妈妈想到杭州西湖玩两天,利用杭州西湖游览图③(历史与社会图册)第7页,该怎样设计安排才能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比一比】出示《杭州西湖游览图》确定杭州西湖所在的位置,然后把全 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安排各自的旅游线路,比比看哪个小组安排的路线最合适,走的重复路线最少(教师可在步骤上作适当的指导)。

情境3:出示图l-14④ 【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

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

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教师出示立体图,和图1-14比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

【议一议】:

1.图上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

2.从山麓到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把路线画在图1-14上。

3.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情境4:出示图1-15⑤ 【想一想】

1.你准备从哪儿进?哪儿出?(第一步:找到进入风景区的入口。)

2.为了缩短行程,应选择哪个饭店?(第二步:由于要在风景区内玩两天,所以必须找一个晚上住宿的地方。)

3.你打算第一天游哪些景点?第二天游哪些景

点?(第三步:大致确定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要游览的景区。)

4.在图上画出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行程线路。(第四步:具体确 定每天的旅游线路。)

请各组派代表当小导游介绍本组的设计路线。

情境5:出示图1-16⑥,结合图例阅读图。【想一想】

1.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农用地”和“非农业用地” 的含义(教师补充)。

2.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3.1985年前的非农业用地与1949年前的非农业用地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1985年后非农业用地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三)小结

【想一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外拓展

第四篇: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4个生字,学会课本9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用“逐渐”造句。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与新词。

2、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达到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势头精神。

4、通过理解力课文,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叙述顺序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说”,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势头精神,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

1、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教学难点:

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默读4-7自然段。——长期艰苦的考察:(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2)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五篇:2.地图上认识方向(教案)

2.地图上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

地图上认识方向(教材第4页例2及“做一做”,第5~6页练习一第3~6题)。【教学目标】

1.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地图上物体的位置。

2.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决办法。3.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的方位。【教学准备】

教材第4页例2的平面图摆放的教具。

【情景导入】

在地图上,我们怎样说出物体的方位呢?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4页例2情景图。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说一说,教学楼、体育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描述地图上的方位。

(1)小明的妈妈到学校参观,进入大门后,不知该怎么走,你能告诉她该如何到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吗?

(2)讨论后交流。

(3)她想到教学楼共有几条路线呢?(4)学生交流想法。

(5)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条呢? 3.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1)操场在图书馆什么方位?(2)图书馆在体育馆什么方位?(3)教学楼在大门的什么方向?(4)大门在教学楼什么方向?

小结: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它小组注意认真倾听,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补充纠正。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页“做一做”。(1)独立完成。(2)交流订正。

(3)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及时解答。2.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并订正。(2)提出与图中有关的问题并解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该如何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呢? 【课后作业】

1.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6题。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2.地图上认识方向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活动和练习的机会,本节课教学时,教师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并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方位的知识。尽量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

下载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地图上找家乡教案

    《我的家乡在哪里一一看地图找家乡》 教学设计 单位:亳州市谯城区景福小学 姓名:刘振峰 日期:2018年1月16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最常用的地图是政区图和地形图,初步学会阅读......

    信息获取方法教案

    《信息获取的方法》教学设计 第二章 2.1 获取信息的方法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2)熟悉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 3)初步了解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

    有效获取信息教案

    有效获取信息——信息的管理 教学目标: 1、 创建文件和文件夹 2、 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 3、 创建快捷方法 教学重难点: 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 教学方......

    从因特网获取信息教学设计

    从因特网获取信息教学设计 昌荣中心校 李茂旺 电话*** 教案的产生:本学期学校提供的教材是2011年7月第5次印刷的,对比2009年版本的课本有了很大的改变,静下心来把教案......

    信息获取

    关于信息获取中问题的调查问卷 同学: 你好,首先感谢参加支持本次调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来 越重要,无论商业政治,单就是学习都必须直面信息获取的问题......

    在地图上找家乡教案(最终版)

    《我的家乡在哪里一一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最常用的地图是政区图和地形图,初步学会阅读政区图和地形图。 2.知道地图上的颜色和符号代表了不同的地理......

    上网获取信息

    【案例呈现】 《上网获取信息》教学案例 在上课前,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导学卡、升级卡、帮助卡和自动教学演示片段等教 具来开展教学。 (一)导学卡 对于学生要学习新知前所必须......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案

    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